電影票票補是什麼
① 電影的票房是什麼意思
票房主要就是指電影在影院上映時賣出票的總額.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主要就是看他的票房銷售情況.如我們常聽到有些電影或演員被稱做票房毒葯,就是指這部影片或這個演員出演的影片上座率很差,沒有什麼票房收入.同理,如果說是票房冠軍等,我想你也該明白什麼意思.
不知這個答案滿意否
② 票補與IP一樣,對電影最終票房究竟起多大作用
製片方拿錢給發行渠道,比如貓眼電影、大眾點評等網站,讓他們低價銷售電影票,以期取得票房和觀影人次上漲、口碑相傳的效果,進而撬動市場,贏得更大的票房數字。一般大製作和宣發不夠充分的電影會這么做。《後會無期》當時投入了2000萬做票補,是第一部大手筆票補的電影,就是因為集中推廣期較短。用處不是很大
③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④ 電影票房如何分成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100元的票房,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元,影院拿走47元,院線拿13元,製片方和發行商拿剩下的31.7元。
北美票房中,發行商可得約55%。導演收入有的是只拿片酬,有的另外加分紅。
⑤ 電影票房的票補是什麼意思
票補是在線下渠道作為唯一售票渠道時,製片方拿出一部分預算來做促銷,目的是在影院上線的前幾天內拉動票房增長 。相當於美團等外賣網站里的紅包,觀眾按折扣價買的,但是票房按原價計入,裡面的差價由網站和商家補齊,其實就是在一個電影上映初期的促銷手段。
2018年9月,網傳文化部和電影局已下文,將於10月1日開始實行新規,將停止一切線上票補,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含影院線下售票
(5)電影票票補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8年9月12日,有消息流出,關於電影發行將有幾項新政策推出,其中包括不再允許有「票補」,網上售票平台的手續費限價、沒拿到龍標的電影無法預售、售票平台結算周期縮短。
1、 發行方、製片方、院線方不允許進行網路售票平台補貼投放,銷售價不能高於結算價,也不能低於最低票價。
2、第三方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原來通常是2-5元不等),其中系統服務商收取1元,網路售票平台收取1元,院線/影投不得參與分配。
3、未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將無法開展預售。
4、線上售票商對影院的結算周期從2018年10月1日開始變成8日內結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時結算。
⑥ 電影票房補錄什麼意思
電影票房,它的補錄是一些在電影票房當中,如果產生一些差距的話就可以補錄。
⑦ 春節檔兩天13億!高票房或與「票補」有關是怎麼回事
截至昨日記者發稿為止,今年「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已經超過13億元。其中,大年初一全國票房8.02億元,
超過去年大年初一的6.4億元,再創單日票房新高。其中,《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功夫瑜伽》三部電影首日票房均成功破億元。
由周星馳監制、編劇,徐克導演的《西遊伏妖篇》以超過5億票房目前排名第一。該片自節前預售開始就成績突出,大年初一零點場正式公映前,預售總票房已達1.76億元,創中國影史上預售最高票房紀錄,公映首日斬獲3.56億票房,打破《速度與激情7》單日3.4億票房紀錄,問鼎內地華語單日冠軍。業內人士分析,星爺的搞笑功力加上徐克擅長的特效,本身就是兩塊「金字招牌」,再加上吳亦凡、林更新等人氣演員的加盟,讓本片人氣節節高升,有望成為2017年首部突破20億元票房的作品。不過,影片上映之後卻遭遇口碑兩極,有觀眾認為:「影片特效很棒!故事還是星爺『無厘頭』風格的延續。」也有觀眾認為:「影片沒有想像中好笑,小鮮肉的演出也不如前作《西遊降魔篇》黃渤、舒淇的表演精彩。」
今年電影大盤開門紅,有業內人士分析,能有如此好的成績,與又一輪瘋狂的「票補」不無關系。記者在幾大電商購票平台上看到,「《乘風破浪》5元起特惠搶票」「14.9元看《大鬧天竺》」「《熊出沒·奇幻空間》19.9元特惠搶票」等低價票活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所謂「票補」,是指片方或電商平台讓利給電影院低價票的差價補貼,以此招來觀眾關注,每到各種節慶,就是電影市場的「票補」大戰的高峰期。今年春節檔更是如此。有媒體披露,今年春節,有票務平台分別與影院約定細致的「票補政策」,只有預售、排片等情況達標,才能優先享受片方的「票補」,片方利用這一方法在影片上映之前提前鎖定大量排片,為票房沖高提供很大助力。
其次,有消息指出,從今年開始,網友在線購票過程中每張電影票平均收取的網路代售服務費將被計入票房,這一變革對整個春節檔的大盤提升同樣有著不小的推動作用。
⑧ 電影票房中的網票,哈票是什麼意思
電影票房票補是指:製片方拿錢補償給發行渠道,降低電影票的價格,增加觀影人數。製片方會將票補分發給售票網站,讓他們低價銷售電影票,以期取得票房和觀影人次上漲、口碑相傳的效果,進而贏得市場口碑,
獲得更好的票房成績。
拓展資料:
1、電影票房,原指電影院售票處,後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有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數據。
2、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比2016年增長13.5%。其中,國產影片票房301.4億元,占總票房的53.84%,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3、據業內專家預測,未來5到10年,中國電影將邁向更有質量、發展更快的黃金期。到「十三五」期末,中國電影年票房很有可能達到1000億元。
電影票房——網路
⑨ 電影票房是什麼意思
電影票房,原指電影院售票處,後引申為影院的放映收益或一部電影的影院放映收益情況。後來逐漸有公司專門統計電影的票房,給出更為明確和直觀的數據。
票房的起源
在清朝乾隆征戰大小金川時,軍中滿洲人多,因行軍萬里,一路無聊,始而思念家鄉與親人。為此,八旗子弟兵自編詞、曲,即子弟書,以自歌自娛。
歌唱者需持有執照,所謂唱票,這些業余歌唱者之間就互稱為票友,以後票友就成了業余演唱者的代稱,清中葉以後,八旗貴胄嗜愛戲曲成風,並以演唱戲曲為樂。
不過他們演唱不為生計,故謂之票戲。演唱時票友們匯集一堂,其匯合的地點就叫做票房。最早的票房始於道光年間,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當規模。
以後天津、上海、武漢、南京、常州、蘇州、台灣、四川、濟南、香港、澳門、煙台和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的華人居住區也都成立了票房,而且在大學、中學、工廠、農村、街道、茶樓、飯店、公園等到處都有。
(9)電影票票補是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比2016年增長13.5%。其中,國產影片票房301.4億元,占總票房的53.84%,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2018年12月31日,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
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同比增長25.89%,市場佔比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⑩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分成方法如下: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簡稱總票房),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要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並繳納。
以上兩項,合計5% + 3.3% = 8.3%,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為「可分賬票房」,又名「凈票房」。可得:凈票房=(1 - 8.3%)x 總票房。
然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簡稱「中數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但該分賬階段只存在於大片,小片沒有。
最後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凈票房扣除「中數代理費」後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
如果電影院與院線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金逸」,那麼它將獨享這57%(即50% + 7%)。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這43%。
一般來說,發行方會與製片方約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為其發行代理費用。那麼只剩下43% - 15% = 28%歸屬製片方,即Δ的28%才是製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會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百分點,一般占Δ的3~5個點。也就是說,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把自己應得的43% x Δ 中的3~5個百分點返給影院和/或院線,使其原來占Δ的57%的份額提高到60%~ 63%。
製片方,簡稱「片方」,有時本身就是投資方,大多數情況下不只一家,因為很多電影的投資較大,製片方一家無力投資,於是會邀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多家投資方如何分享票房,這取決於各投資方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主次、份額,業界稱之為「主投方」與「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參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片方。但不論如何,只有真正出資、投了錢才能算投資方,沒有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公司都不是投資方。
一部電影除了票房收入還有哪些渠道能夠獲得收益呢?
1、電視版權:即電視放映權。比如央視或一些省級衛視會購買某些電影(主要是大片)的電視播映權。
2、網路版權: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樂視網等為主要買家。
3、海外銷售:面向中國港澳台地區、海外國家的院線、電視銷售版權。
4、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各級政府的各類專項補貼。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國巨幕兩種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上述這些非票房收入,有時也比較可觀,主要都歸製片方。因此近年來製片方都在不斷加大並積極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