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溪國際電影城
1. 楠梓區的基本概況
楠梓區位於台灣高雄市北端,北臨梓官區、橋頭區及燕巢區,東鄰仁武區、大社區,西濱台灣海峽,南接左營區。 本區地處壽山、半屏山北麓,地勢大致平坦,有楠梓溪、典寶溪、後勁溪流經,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產業以工商業為主,中油在此設有煉油廠,經濟部也在此設立楠梓加工出口區,帶動本區經濟發展。雖然一般基礎建設均較市區落後,但近年來高雄市政府也在此大量投入資源進行建設,發展前景可期。 楠梓區舊名楠仔坑,因此地溪畔遍植楠木,故遷居來此的漢人移民便稱之為楠仔坑。自明鄭時期開始漸有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移民來此開墾,至清領時期漸成聚落。、
日治初期在此設置楠仔坑支廳。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易名為楠梓,設置楠梓庄,劃歸高雄州岡山郡管轄;1943年廢楠梓庄,劃入高雄市,設置楠梓區。戰後將後勁地區並入,設置高雄市楠梓區至今。
雖然今書面文多以楠梓稱此地,但閩南語口語仍沿用舊稱楠仔坑(白話字:Lâm-a-kheⁿ),例如台灣鐵路管理局鐵路列車中閩南語播音即據此。 楠梓區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楠梓區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早期台灣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里,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一座簡陋的戲台,幾尊能上天入地的戲偶,便使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痴如醉,一點也不比現在的巨星演唱會遜色,俗話說「做戲憨,看戲狂」,便生動道出昔日布袋戲受歡迎的程度。布袋戲俗稱「掌中戲」或「小籠」,相傳於明朝時,有位落第秀才,到廟里問得一卜,「功名威赫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名落孫山後,編寫劇文,以布偶演出,沒想到大受歡迎,就此發展出現今的布袋戲。
布袋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原本只是「上有木雕小台閣,下垂藍布」,的簡陋舞台,到了清代才發展出精雕細琢的戲台與戲偶,清代以後便已發展成風行民間的劇種。布袋戲於道光、咸豐年間從福建傳入台灣,由最初的唐山師傅帶來走江湖的籠底戲,演變成熱鬧喧嘩的北管戲,鏗鏘明快的節奏配上跑馬、對打、跳花窗、擺陣等的特技演出,精彩逗趣地走入民間生活。50年代後,布袋戲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絢爛華麗的金光戲取代了傳統的布袋戲,後場的北管演奏變成了唱片播放,木偶也長大到本來的二倍有餘,連原雕刻雅緻的戲台綵樓也加上了霓虹燈和乾冰等特效,甚至還搬上電視演出,擺脫傳統的野台形式,造成相當大的轟動。布袋戲徹底地本土化了,但卻也失去了質朴的鄉土俚藝本質。 至今台灣仍有400多個布袋戲團,雲林縣佔有六分之一,其中有兩個重要流派,堪稱是台灣布袋戲的重鎮。在本土文化尋根熱的潮流下,南北各地設立多處的布袋戲文物館,此外民間成立了多支小學生劇團傳揚傳統藝術。
歌仔戲
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台灣時,將流行於閩南地民間曲種錦歌帶到台灣,很快在台灣廣泛傳唱,群眾自發組織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又稱撎「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台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台灣雜念調〕,更有憂郁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台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生旦凈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台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