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電影院體驗
㈠ 《尋龍訣》有哪些細節和彩蛋
周末看了電影《尋龍訣》。
受電影審查的限制,國內的正經盜墓片不多,和國外的《奪寶奇兵》、《古墓麗影》、《木乃伊》相比,大多隻是打個擦邊球,部分橋段偶有涉及,比如《古今大戰秦俑情》、《冒險王》、《龍門飛甲》。記得以前有過一部《東陵大盜》,講民國軍閥孫殿英盜慈禧墓一事,借王凱旋的話說,該片是對反動軍閥的腐朽沒落進行的無情鞭撻。片中老佛爺的陵墓除了開墓門時放了幾支箭以外,防盜措施近乎為零,讓技術解密派的觀眾大失所望。
後來陳寶國演了部《夜盜珍妃墓》,但導演是奔著恐怖片的路子玩下的,據說在某地放映時嚇死過人後被禁映。
跑哥我少年時有幸看過這片子,確實曾被當場嚇尿,一個月睡覺不敢關燈,此後再看《咒怨》都當是文藝片來欣賞了。
所以《尋龍訣》觀影前我沒抱太大期望,結果看完後被小震撼了一把。
㈡ 電影《1921》的實際觀影體驗如何,有哪些很燃的瞬間
《1921》中的罷工場面則是讓我所感到顛覆和震撼的。如果說這中間的差異在哪裡,我覺得最好的解釋就是《覺醒年代》中的「覺醒」二字吧。
工人階級第一次意識到了,原來我們自己就有著無窮的力量工人階級第一次意識到了,原來我們自己就有著無窮的力量,我們可以去改變這一份不公平!不僅僅是一份自身待遇改變的訴求,讓人們群情激奮的更多的是,大家很清楚,我們是在救亡圖存。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了整個中國的工人階級,才能在列強的夾縫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壓迫中,走出一條屬於中國自己的道路。就這點就夠了吧,最珍貴的是回憶,我們容易忘卻,現在可以把回憶撿起來了,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整部電影既有革命的血腥,也有血色的浪漫,既有歷史沉重感也充滿革命先烈的朝氣,配合激盪人心的音樂,確實有很多鏡頭打動了我。
具體每個人的觀影體驗不同,此處就不詳細描述(劇透)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㈢ 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當然是一個效果比較好的體驗,因為電影院屏幕大,音效好,特別是看歐美的大片,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㈣ 民國奇探電影院是哪一集
民國奇探電影院是第11集。
路垚、喬楚生、白幼寧三人前後來到教堂勘查案發現場,死者叫馬西莫,是副本堂的神父,生前聲名狼藉,來教堂幾個月,得罪了不少人,許多信徒因為他已經不來做禮拜了。
本教堂的神父曾多次好言規勸,希望他能棄惡從善,然而此人並沒有絲毫收斂。隨著對案件調查的越來越深入,路垚發現,死者作為一個神父竟然跟一樁命案有牽連。
難道是為了維護教堂的名聲,大家卻都對此避諱莫深嗎?路垚開始更深的挖掘。在這個離奇的案子中,在沒有證人的情況下,他們需要在八小時之內找到之前的死者、死亡時間。
11集劇情簡介:
以及這一次的殺人手法。這是一場正義的審判,肆虐者終將受到嚴懲!路垚和白幼寧參加電影的首映式,進場前,與主演高松進行了短暫的交談。
電影播完,全場亮燈,人們發現,高松腹部血肉模糊。經過驗屍發現,高松的傷口從外形上似乎是達姆彈造成的,可是,在觀影的時候,所有人都未曾聽到任何槍聲,甚至坐在高松身邊的女伴也沒發現任何異樣。
㈤ 民國時期有哪些娛樂場所
民國的專門娛樂場所很少,像戲院,女支院,民國的時候還有電影院,這個大城市才有,另外還有一些大城市的高級娛樂場所,比如上海的百樂門之類的,其實普通大眾的娛樂場所就是在集市上,到時候各種各樣的藝術類型都有,雜耍,魔術,評書等等。還有就是個別城市都有一個專門的藝人聚集地,比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等。另外大家的娛樂場地就是每逢節日各個地方的廟會。
㈥ 為何民國人喜歡看電影那時候的追星族是啥樣的
電影作為一門集視覺與聽覺於一體的藝術形式,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與完善,早已經融入了現代人的業餘生活。
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末的英法美等國家,隨著生活水平不斷上升人們的娛樂需求也不斷提高,「電影」這種新興產物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清朝一直都是,腐朽、落後、陳舊的代名詞。但是在其王朝統治末期由於「洋務運動」,以及來自西方列強瓜分的影響,為行將就木的晚清注入了一股,錯綜復雜的新鮮思想與意識形態,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其實就是西方文明。
(2)民國時代年輕追星族
除了這些既多金又有臉面的上層追星族之外,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市民、學生等群體,其實也是民國時期追星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時追星只是上游社會的一種消遣游戲,但是在民間其實也有一大部分狂熱的追星族。
很多民國時期的年輕人都對看電影特別著迷,因為電影在當時社會作為一種新奇事物,對正處於人生關鍵時期的年輕人非常有吸引力。大多數年輕追星族甚至還以能模仿,電影中的各種橋段或者歌唱主題曲而受到歡迎。
雖然當時社會依然處於波譎雲詭的態勢之中,但是擅於接受新思想的年輕人,卻依然成為了民國電影最忠實的觀眾。
同時,他們也是電影明星以及歌星的忠實粉絲,其中大多數人甚至還因為熱愛電影,在畢業之後從事了與電影有關的工作。
筆者認為生活在民國時期的年輕人,之所以會對電影這種新鮮事物特別鍾愛。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因為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從未出現過一種如此有吸引力的娛樂文化形式,所以當電影出現之後才會讓民國人,如此熱衷。
結 語
如果說二十世紀初一直到四十年代末其,除了戰爭之外還曾留下過玫瑰。筆者猜想這些所謂的玫瑰就應該是民國女明星。因為玫瑰不僅有熾熱鮮紅的外在美,同時還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尖刺。當民國女明星遇到多金多才帥氣的紳士時,或許才會淪陷在愛情的泥淖中。
對於現代人來說電影就是一種普通的娛樂文化,只要有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去看電影。如果說民國時期的電影是一種群體性文化活動,那麼現代社會中的電影就具有一種獨享意味。
因為即使一個人去看電影也不會覺得孤獨,尤其是去看偶像拍的電影時更有韻味。
民國電影文化其實既是中國電影文化的開端,同時也是後世電影文化的重要積淀。以電影為中心而形成的娛樂文化,雖然在民國時期的發展時間並不長,但是卻為香港以及整個中國電影行業,都做出了無法替代的重要標志性貢獻。
㈦ 重慶民國街有什麼遊玩的
國泰戲院
該戲院不光保持了民國特色的裝修風格,還將以播放老電影為主,把民國風情進行最大程度的展現。遊客不光可看到商業大片,還可以領略到民國時期電影的風采。
新華日報
民國街將最大程度還原新華日報社舊址的原樣。在打造的方式上,不光在建築形態、設施設備方面盡量靠攏。更將抓住精髓,自辦以民國街為主題的民國風情報紙,遊客將全方位感受到民國特色。
馨雅咖啡
馨雅咖啡館是仿造當年位於解放碑民族路,著名的心心咖啡館重建的。當年,四大家族中孔祥熙之女孔二小姐,在心心咖啡館巧遇重慶市警察局長徐中齊,二人互不認識,因抽煙借火產生誤會,孔二小姐狠狠抽了徐中齊一耳光。平時耀武揚威的警察局長得知其身份後,卻只能陪笑臉。此事傳開後,心心咖啡館便聞名山城。
火鍋博物館
民國時期也是重慶火鍋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此,民國街將聯合重慶知名火鍋品牌,打造火鍋博物館。遊客不光可以品嘗到老火鍋的獨特風味,還可以領略到重慶火鍋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皇宮照相館
民國街內以皇宮照相館為基礎,打造民國婚慶博物館。遊客可領略到各個時期的婚禮特色,館內將陳列包括嗩吶、大花轎、迎親牌、蓋碗茶具、紅蒲團、媒婆的大煙桿等。此外,民國街還將作為重慶各大知名婚紗攝影機構的取景地,歡迎新人們來留下美好的瞬間。
書吧
書吧位於街區中端,可以讓遊客享受靜謐時光。在民國街的大背景下讀民國時期大作家的書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民國主題酒吧
從酒吧的裝飾裝潢、酒吧的酒單,到服務員的衣著都給人以民國風情的感覺。影視城的民國主題酒吧,將把現代與民國融合,打造出別樣的風情。
臨江茶社
民國時期的重慶,喝茶風氣極盛。茶客從達官貴人至三教九流皆有。街區也將茶社作為重點,重現民國時期茶文化盛景。臨江茶社,與秀美的高洞河相鄰,山水美景與傳統文化相融交織,遊客邊品茶邊賞景,定別有一番風趣。
民國高級服裝定製店
以民國服飾為主的高級定製及租賃,引入國際名牌成衣定製,並定期進行服飾T台秀,店鋪將融民國風范、國際時尚於一體,以打造高端旗袍為主。
近代中國的兩位第一夫人宋慶齡和宋美齡,在一些重要場合,都是身穿旗袍。這不僅體現出東方女性的美麗,更將旗袍升華成了中國的國服。民國時期,宋慶齡曾將旗袍作為國粹送給了斯諾夫人海倫·斯諾。海倫·斯諾的好友玻莉穿著旗袍,在美國為中國抗戰到處演講募捐籌款。
照相機博物館
建設全國最大的民間攝影器材(古典照相機、攝影機)博物館,為西部乃至全國高端古典照相機、攝影機愛好者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涵蓋影視劇古典照相機、古典照相機租賃服務,民國服飾攝影、傳統膠片吸引和照相機沙龍。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於1936年由盧作孚募捐建造,曾位於北碚區天官府8號。郭沫若曾在此創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劇本;1939年,陽翰笙在此將《塞上風雲》和《日本間諜》改編為電影劇本;1942年夏,夏衍在此創作《水鄉吟》,改編《復活》同名話劇;1942年10月,鄧少琴在竹樓創辦私立北泉圖書館,藏書3萬余冊。
美齡歌舞演藝廳
美齡歌舞演藝廳以民國經典歌舞表演為主,融合雜技、魔術等表演形式,重溫民國舞廳的浪漫情調。建築外型完全還原民國時期著名舞廳美齡舞廳,讓遊客從外觀到表演上都能完全體會到民國時期的歌舞魅力。美齡舞廳的表演內容和風格也能夠豐富園區的夜間消費,它和電影院、舞台劇院一起成為藝術體驗區的三大劇院。
㈧ 第一次去電影院,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
第一次去電影院,應該是一種很期待的心情,然後看到大屏幕和那種音響效果會有一種震撼的感覺
㈨ 復古電影院是怎麼回事啊
上海電影院排名—蘭心大戲院
上海電影院排名 上海電影院設計圖片
始建於 1930 年,是上海的第一座西式風格的劇院,它與花園飯店、錦江飯店、新錦江大酒店相毗鄰,非常有名。在民國時期,這里主要演出話劇、音樂、歌舞、戲曲等節目,同時也會兼放電影。
無論是民國時期還是解放後,這里都是社會名流和重要人物到訪的場所,也接待過不少各國友人和海外華人。在 2003 年經歷過重建的它,現在依舊保持著原來的優雅風格。
㈩ 民國1911觀後感,
1911年,古老的武昌城內駐扎著一支借鑒西方軍事理念而建立的軍隊,被稱為新軍,他們和全國其他的新式軍隊一樣,寄託著大清王朝維持其搖搖欲墜統治的最後希望。
此時的武昌城,一群神秘人的活動為城內增加了緊張的氣息。這群人對外統稱革命黨,分屬於三個不同的組織——日知會、共進社、文學社,他們藉助教會活動和文學活動的掩護,悄悄謀劃著一場暴力革命。為了成功,革命黨想出了吸收新軍士兵加入革命的天才主意,他們逐步在軍隊內部集聚起義力量,同時等待著革命時機的到來……
5月,鄰省四川發生了一場群體性運動,緊張的統治者急忙調派部分武昌新軍前往鎮壓。武昌城內軍力下降,革命黨覺得起義的時機來臨了。但是起義的過程充滿著波折:在革命黨領袖部署起義安排的時候,城南南湖炮營的士兵由於喝酒鬧事,無意間泄露了起義的消息,革命第一次謀劃失敗;革命黨在漢口租界製造炸葯的時候,操作失誤引起炸彈爆炸,革命黨員名單被搜走,革命黨領袖被迫逃出城外,革命計劃第二次失敗;革命黨決定提前起義,但是統治者對全城封鎖導致起義消息不能及時傳達給士兵,起義謀劃第三次失敗;在此期間,統治者發起了歇斯底里的反撲,對全城進行大搜捕,殺害了革命黨骨幹人員……
在最危急的時候,底層的士兵決心自救。10月10日黃昏,起義士兵一聲槍響,人聲沸騰,起義爆發了。各軍營士兵聽見槍聲,都紛紛參加行動,他們把大炮對准總督府攻擊,經過激烈戰斗,清軍節節敗退,高官紛紛逃跑。11日凌晨,整個武昌城已完全被革命黨控制。天亮時,革命黨的十八星旗插在了武昌的城樓上。
1911年10月17日,在武昌閱馬場舉行了象徵勝利和向全國發出革命號召的祭天儀式,人們激動萬分。這場起義和隨之而來的全國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看完電影,我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