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院經濟危機
A. 求關於1929經濟危機的電影
美國老電影《憤怒的葡萄》,根據同名小說改編。
B. 郎咸平:為什麼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編者按:新進大片「魔獸」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在中國市場卻異常火爆,成為該片盈利的絕對主力。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錯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一書中論證,根據歷史經驗,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一、為什麼偉大的電影都出現在大蕭條時期?
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我想借用美國一位著名導演的話,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前一陣子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只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面惡化的時候,只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只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面來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美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時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個時候,1929年之後,由於經濟大恐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因此發明了彩色電影。連電影的拍攝技術都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就是從1929年到1939年之間的10年,在這期間羅斯福總統曾經推出一個救市計劃,叫做羅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他的新政完全失敗了。從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失業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資的比例從16%跌到14%。美國經濟到了1938年、1939年幾乎陷入全線崩潰,1938年竟然被稱為羅斯福蕭條,這10年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期。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復甦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才得以復甦。
各位讀者請看一組數字,1939年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全美國只有1.5萬家電影院,你知道當時的票房是多少嗎?票房收入是7億美元。那個時候7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還不到200億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股票市場。而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達7億美元,你就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了。當時每個家庭花在看電影上的錢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國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電影。各位知不知道當時一張電影票多少錢?一毛錢到一毛五分錢。也就是說,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美國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隊領取麵包、救濟金,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一面拿著兜里僅剩的銅板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因為美國有這種需求,所以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能達到破歷史紀錄的7億美元。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
二、娛樂業發展與經濟景氣負相關
娛樂業從經濟衰退中獲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據美國影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曾遭遇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五次電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一片叫苦不迭,而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跌至63年來的最低點2.1%,娛樂支出卻升到了一個占總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各行業都顯示出低迷的態勢,但美國本土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3.3億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總收入為171億美元,也增長了近5%,兩項數字均創下新高。
中國2009年的情況也是一樣,《變形金剛2》在中國熱播,電影院不但沒降價,反而漲價。仍然有大量觀眾湧入電影院,早、午、晚和夜場,場場爆滿。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電影院看《變形金剛2》,票價竟然是100元一張,比香港還要貴,這就是蕭條經濟學的背景。
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用娛樂來換取撫慰和滿足,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娛樂業。
卓別林是一位喜劇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說在美國大蕭條之前,好萊塢流行的是音樂劇,大蕭條之後喜劇電影忽然流行起來了。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無聲電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講的是什麼內容?《城市之光》是對當時失業現象的諷刺,正是這一點才能打動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陽打動我們的心一樣,只有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鄉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動我們的心,美國也是一樣。《摩登時代》是在1936年拍攝的,卓別林一生的經典之作,通過他飾演的一個工人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醫院的故事,把當時人們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還有秀蘭·鄧波兒,她10歲走紅,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創了歷史紀錄的天價,當時是12萬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萬美元的紅利。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秀蘭·鄧波兒叫做微笑天使。當時的影迷都說,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國人的憂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再度造成美國經濟的蕭條。再請各位想一想,你那個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大白鯊》、《教父》,還有第一部《星球大戰》等很多著名的電影。請各位讀者想一想,這些電影跟1929年大蕭條時期出品的那些有什麼不同?1929年大蕭條時期大部分是以喜劇片發泄心中的痛苦與不滿,而這個時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喜劇片療傷變成20世紀70年代通過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來抒發心中的痛苦,這很有意思。這個時期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導演?你們都聽說過,希區柯克、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三、電影投資:由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
我前面提到過,從1929年開始,美國有很多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當時叫做產業資本時代,什麼叫做產業資本?資本家建立了電影公司,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這叫做產業資本,所有事情都是由這種資本家來做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產業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什麼叫金融資本?那就是不再像過去一樣,由資本家自己拿錢來拍電影,而是通過上市融資來讓全美國參與。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市,把股權賣給社會大眾,通過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是向資本家,而是向社會大眾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偉大電影的拍攝。
也就是說,美國的電影界從1929年的產業資本變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金融資本為主導,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發生了什麼事?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滅,再次進入蕭條時期,於是又孕育出一系列偉大的電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環王》、《蜘蛛俠》,還有《星球大戰》第二部。這個時期的《指環王》第三集票房紀錄是1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是9億美元。難以想像,又是在經濟蕭條時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偉大電影。
C. 一部美國經濟危機時期的電影,女主角是個想當記者的小女孩
《凱特·基特里奇:一個美國女孩的秘史》片子很不錯,很清新的一部電影,還有些溫馨,有些勵志,當然還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我們的經濟危機來了,提前看看70多年前美國那場經濟大蕭條,有點心理准備,呵呵。。
終於找到了 唉 累死了~~
D. 求解釋近期美國經濟危機的電影
《華爾街》
E. 五十年代中期美國電影業出現危機的原因
因為在那個時候正好是經濟危機
那是美國經濟衰退最大的年代
電影是個高投入行業當然會跟著出現危機
F. 經濟危機對好萊塢電影的影響
金融危機會影響信貸和消費,如果信貸和消費受到的影響過大,就可能影響實體經濟,最終發展為經濟危機。
目前美國經濟是比較低迷,但是,說它就是經濟危機了,未免還早。
但是,這不代表對娛樂業不構成影響。
要知道,電影拍攝的主要資金來自自有、信貸、企業投資等領域,
因為經濟環境不好,消費預期下降,金融信貸和企業以贊助和廣告形式對娛樂業的投入也會下降。
所以,不是確有把握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影片,就很有可能簡化或停拍。
不過,我們每年看不了很多好萊塢大片,而這種影響對真正的大片在目前階段不會很大,反倒能剔除很多垃圾片哦
G. 美國好萊塢曾經在20世紀40年代出現低迷狀態,但在20世紀50年代又煥發生機,原因是什麼呢
你把李小龍想得太偉大了,他只是一個動作明星而已,不是救世主。
實際上是李小龍沾了好萊塢重新崛起的好處,而不是反過來李小龍拯救了好萊塢。
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有三個:
一個是40年代是戰爭年代,美國參加了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將主要國力都投入到了戰爭中,相應的,包括電影業在內的娛樂行業,自然會萎縮,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像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時,美國由於遭到經濟危機,娛樂業比40年代更為不堪,大批電影工廠和劇院倒閉,大批明星無片可拍,大量電影工作人員失業。到1945年戰爭結束,經過5至10年調整期後,電影業自然而然地又煥發了生機,因為一旦和平到來,娛樂行業就必然會發達起來。
二,當時的好萊塢拍電影非常嚴格,有很多規矩,且不能越雷池半步。這些規矩有些非常不近人情,比如不能出現過多的死人鏡頭或不能出現哪怕一點情色場景(所以那時候的電影,大多數很純凈,絕對老少咸宜),否則不可能在電影院放映,只能在私人放映室播放。而在50年代,這些條條框框開始松動,大量娛樂性更強的電影類型出現,吸引了觀眾重新回到電影院觀看。
三,二戰結束以後,美國乃至全球,出現了一次技術革命,新技術的誕生,間接促進了電影技術的發展,比如寬銀幕,就是在那時開始流行起來,還有更清晰的攝像技術,以及彩色電影的誕生等等,這一切都使好萊塢乃至全球的電影行業,再次蓬勃發展起來。
H.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1930年為例,華納公司當年賠本800萬美元,福斯公司300萬,雷電華公司550萬。……
(1)1929——1933年美國爆發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大批人員失業,市場蕭條,電影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2)20世紀50年代電視的出現和普及。面對危機,美國電影產業採取了一系列技術處理,擴大銀幕如寬銀幕,改進音響如立體音響、三維立體電影問世等。 (3)20世紀80年代進入高科技時代,電腦的普及、發展對電影形成沖擊,電腦成為除電視以外重要的傳媒娛樂方式。 (4)①說明電腦技術可以有無限的視覺形象創造力,為美國電影創作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對傳統的觀念展開了挑戰。②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觀眾的欣賞習慣和要求也開始變化,他們更注重視覺感官的欣賞和刺激,這就使得導演更加註重對當代高科技的學習和引進。 |
I. 關於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電影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就是反映的那個時候
J. 1929年經濟危機相關的影片有哪些
《狂瀾春醒》,也有譯《狂野之河》,本名《WILD RIVER》,是美國電影大師伊利亞·卡贊 Elia Kazan的(美國)三部曲之一,知名度不如《SPLENDOR IN THE GRASS》(《天涯何處無芳草》(1961))和《AMERICA,AMERICA》(《美國,美國》(1963)),但都是傑出的現實主義之作。1960年拍峻。
電影瞄準1930年代,1929年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以及羅斯福針對經濟危機的NEW DEAL計劃都是關鍵詞。田納西州的田納西河,由於時時泛濫成災,並經歷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洪水,因此建設水電站大壩,既是解決失業、發展經濟的現實之需,也希望就此擺脫洪水的惡夢,當然也是我們異常親切熟悉的手法。國會因此成立TVA(田納西谷管理局?),專門負責該流域的整治事宜,及建設水電站壩,力圖促進地區發展。但由於水位抬升需要淹沒河流中心的一個小島,拒絕搬遷的美國地主老太太和從華盛頓來的TVA工程師協調員,以及其餘粉墨登場的各色人物,出演了一出出既冷漠又煽情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