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橫河鎮有電影院嗎
㈠ 慈溪橫河晚上有玩的地方嗎
有。
休閑可以去峙山公園。娛樂有各種KTV。
橫河鎮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南郊,地勢北為平原,南為丘陵,交通四通八達,區位條件優越。杭甬高速公路慈溪連接線穿越鎮境,距離省會城市杭州127公里,寧波櫟社機場70餘公里,北隔杭州灣與上海相望,橫河鎮是軸承王國,楊梅之鄉。
㈡ 慈溪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1.慈溪掌起古窯浦桃子節,賞桃花,吃桃子,3月份,水蜜桃7月份
2.餘姚梁弄摘櫻桃4月份
3.慈溪庵東摘草莓45月份
4.慈溪種琵琶的很少56月份
5.慈溪楊梅很有名6月份(橫河、匡堰、鳴鶴)
6.可以一起去爬山,慈溪大林場,在鳴鶴匡堰那裡,上林湖邊上,東西栲栳山,山上有烤茶葉的
7.慈溪橫河鎮大山村(慈溪第二高山村)四面環山、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良,有良好的生態建築基礎。現在大山村擁有大山艱苦創業基地、農家樂、生態楊梅園、垂釣、竹筍挖掘、森林浴、品茶、登山等旅遊項目。旅遊者在其中既可品嘗農家餐飲,又可體驗農家生活,是旅遊者真正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主題]生態旅遊特色村,休閑度假橫河鎮
[特色]摘楊梅、挖竹筍、品農茶、登高山
8.慈溪匡堰鎮崗墩村海拔440米,是慈溪市第一高山村,村莊四面環山,自然風光秀美。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區域內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爬山不錯的)
9.慈溪梅湖景色不錯。
10.上林湖有遊船景色很好。
11.慈溪鳴鶴古鎮別有一番風味,從東站坐到東埠頭的車在鳴鶴站下車,邊上有金仙寺,白洋湖。
12.慈溪鳴鶴五磊寺景區,爬山也不錯,有藏雲溪。
13.虞洽卿故居
14.達蓬山雅戈爾主題公園
15.慈溪庵東大橋生態農庄
16.上林坊逛街,有酷尚游樂場,浙江時代電影院
17.慈溪峙山公園,免費的,爬山不錯
18.古塘綠苑旁邊虎嶼公園也可走走
總之,要逛能逛很多的,看你怎麼逛了,路上街邊隨便走走也沒關系的。
祝 夏日風樂 馬到成功!加油!
㈢ 慈溪好玩嗎
1.慈溪掌起古窯浦桃子節,賞桃花,吃桃子,3月份,水蜜桃7月份
2.餘姚梁弄摘櫻桃4月份
3.慈溪庵東摘草莓45月份
4.慈溪種琵琶的很少56月份
5.慈溪楊梅很有名6月份(橫河、匡堰、鳴鶴)
6.可以一起去爬山,慈溪大林場,在鳴鶴匡堰那裡,上林湖邊上,東西栲栳山,山上有烤茶葉的
7.慈溪橫河鎮大山村(慈溪第二高山村)四面環山、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良,有良好的生態建築基礎。現在大山村擁有大山艱苦創業基地、農家樂、生態楊梅園、垂釣、竹筍挖掘、森林浴、品茶、登山等旅遊項目。旅遊者在其中既可品嘗農家餐飲,又可體驗農家生活,是旅遊者真正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主題]生態旅遊特色村,休閑度假橫河鎮
[特色]摘楊梅、挖竹筍、品農茶、登高山
8.慈溪匡堰鎮崗墩村海拔440米,是慈溪市第一高山村,村莊四面環山,自然風光秀美。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區域內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爬山不錯的)
9.慈溪梅湖景色不錯。
10.上林湖有遊船景色很好。
11.慈溪鳴鶴古鎮別有一番風味,從東站坐到東埠頭的車在鳴鶴站下車,邊上有金仙寺,白洋湖。
12.慈溪鳴鶴五磊寺景區,爬山也不錯,有藏雲溪。
13.虞洽卿故居
14.達蓬山雅戈爾主題公園
15.慈溪庵東大橋生態農庄
16.上林坊逛街,有酷尚游樂場,浙江時代電影院
17.慈溪峙山公園,免費的,爬山不錯
18.古塘綠苑旁邊虎嶼公園也可走走
總之,要逛能逛很多的,看你怎麼逛了,路上街邊隨便走走也沒關系的。
㈣ 慈溪有哪幾個鎮啊
摘要 慈溪(Cixi),隸屬浙江省寧波市,號稱「海上陶瓷之路」發祥地,也被稱為「家電之都」。
㈤ 慈溪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杜白二湖區
如果說上林湖是以其清秀的風光和旅遊資源豐富而著稱,那麼杜湖、白洋湖則以其鍾毓神秀和眾多歷史文化遺跡而聞名。慈溪人對杜白二湖情有獨鍾,稱為三北大 地兩顆熠熠閃輝的明珠。
杜湖與白洋湖,其實相距僅200米之遙,杜湖在東,白洋湖在西,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姊妹湖」。如果沿著白洋湖往西而行,就會發現原來上林湖同杜白兩湖相距也不過隔了幾道山巒,真是湖光靈氣,遙相呼應。
杜湖:作為慈溪市的第一大湖,它的面積有3700多畝,初來乍到的遊客一定不相信有這么大。如果有興去游一番,那原來的看法就會大大改觀。其實,杜湖跟杭州西湖一樣,也分里湖與外湖兩個部分,只是因為兩湖中間有條5公里長堤相隔才會產生杜湖並不大的錯覺,可是,如果放眼遠眺,依然渾然一體。沿著湖堤西行,湖的南邊是連綿的群山,北邊是十里長堤,樹木蔥蘢,山峰掩映,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但遇到陰霾密布的天氣,則一掃平常的美麗景緻,那陰陰的山風,滾滾濁浪,令人不寒而慄。湖堤北面高田村,有座磚木結構的晚清建築;湖南面的解家村有定水寺遺址,是唐初名臣、書法家虞世南的故居;南宋越國公袁韶也安葬於此,實在為杜湖添色不少。
杜湖的西面便是形成於兩漢期間的白洋湖,與杜湖不同的是,其面積才1700畝,但三面環山,狹長回迂,如果把杜湖比作大家閨秀,那麼白洋湖倒象位落落大方的農家姑娘,清秀而恬靜,令人賞心悅目,不忍離去。
白洋湖:其實白洋湖的誘人之處,主要還在於它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遺跡;湖西山麓規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埋葬著中共慈溪縣委組織部長鄭俠虎、寧紹台農協特派員沈邦祺及沈一飛等近百名烈士。與烈士陵園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僑商吳錦堂先生墓,坐北朝南,正南刻有吳公小傳及自撰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從中可以得見先生那一顆熱愛故土的殷殷之心和高風亮節的情懷。
距吳錦堂墓的不遠處,便是修復一新的千年古剎--金仙寺,它創建於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毀葺,風貌依然。寺院山門正對著白洋湖,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痴痴地望著歷經千年而依舊盈盈清碧的湖水。每當夕照西來,殘陽如血,四野一片寂靜,渾厚的鍾聲悠悠地傳過來,帶著千年銅銹,充塞著每一個角落。倦飛的鳥兒穿過湖面,穿過鍾聲,各歸其巢。
上林湖越窯遺址
中國瓷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國名的英文縮寫China一詞的原意就是瓷器,可見中國瓷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約在東周時期,我 國就出現了「原始青瓷」,至東漢時期完成了向青瓷的過渡,開創了人類生產瓷器的歷史。而這個舉世矚目的演進,就是在上林湖窯區完成的。唐代,上林湖越窯青瓷生產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最精美的青瓷產地,且歷經唐、五代、北宋六百餘年,長盛不衰。
陳列室中精美絕倫的青瓷器,無論從造型、紋飾、釉色、胎質、品種、數量等方面,都遙遙領先於全國各大窯系。歷代文人常常將上林湖越窯瑩碧潤澤的色彩、如冰似玉的晶瑩胎質、千姿百態的器皿造型、極富想像力的紋飾,作為入詩上畫的題材爭相吟詠。
展室牆上的地圖告訴我們,上林湖生產的青瓷器,當時不僅上貢皇室,內銷各地,還漂洋過海遠銷到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日本、朝鮮、印度等地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上林湖越窯青瓷器。它們被收藏在各國博物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五磊寺
慈溪境內有不少靈山古剎,其中當推五磊寺最為著名,她位於杜湖東側,和金仙寺上下對應。一面是煙波浩淼的湖面,一面是高聳挺拔的山巒,濃重的佛教文化為這里的景點罩上了一層祥和的氣氛,五磊寺有浙東第一古寺之稱。
五磊寺名勝古跡較多,寺門前有一水池,取名「真明池」,碧水從東面的象眼冢汩汩流出,注入真明池後又經小渠流到月亮湖,常年不枯竭。
池水清洌甜爽。池旁有赤松五棵,作為五磊寺的香木,為後世傳人所栽。離寺不遠的山坡上,有參天古樹數株,有些樹齡難以估計,需幾人才能合抱。寺內以樟樹居多,枝葉繁茂,四季常青,與五磊寺的金黃建築交相輝映。各種經幢閣樓美不勝收,殿堂亭榭盡浮佳氣。歷代的文人墨客為五磊寺留下了數量可觀的麗章佳句,五磊寺在杜湖邊的石湫頭設有下院,專供上下山者小憩。到20世紀30年代初,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弘一法師曾在此駐足,創設「南山律學院」,後因分歧未果。但五磊寺還是因此成了寧波一帶天台宗的發源地,可見影響之深遠。
>>銬栳山
又名仙居山,它以漫山翠蓋,奇石瀑布而箸稱。銬栳山上的植被,以松、竹、桐為主,在炎熱的夏季步入這幽幽林道,只覺絲絲清涼。到了山頂,茶樹萬叢,清香陣陣襲來。
拷栳山有東西兩逢,東峰高424米,西峰高357米,拷栳溪水隨嶺迂迴流瀉,兩股源流在上方瀑布嶺匯合,沖出涯口奔騰而下,一路上跳躍著銀白色水花,遇峭壁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瀑布。西灣米篩潭瀑布最富有特色,在汛期,瀑布如煙如霧,瀑聲如雷似鼓。
沿著陡坡上去,迎面凌空跨溪的石橋叫汀步橋,溪上溜滑的那個石樑叫泥鰍。站在這石橋上極目四周,都是佳景,南面為念步石階,西面是岩山,北望西灣,一片蔥籠。
站在這崗頂上,我們再看,東峰上有仙居寺遺址,西峰上有清波院遺跡。
它們都是魏晉遺跡。這里還有莫子純讀書處和宋代摩涯石刻等。
>>虞氏舊宅
慈溪虞氏舊宅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虞氏舊宅位於慈溪市龍山鎮山下村,系虞洽卿赴上海經商發跡後在家鄉營造的私宅,通面闊59米,通進深94米,共由五進房屋組成。
前部分三進,建成於1919年,由照壁、台門、廳堂、第三進及廂房組成。正廳中原掛有「天敘堂」匾,取「敘天倫之樂」之意,後成為虞氏舊宅的代稱。後部分由主樓、後樓兩進西式建築組成,建成於1929年,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和精華所在。
虞氏舊宅是近代建築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
不同風格的建築都呈左右對稱結構,位於同一中軸線上,主體突出,過渡自然,具有很強的整體感。主樓融中國傳統建築和多種外來建築風格於一體,於高牆深院內營造了一個相當精緻和諧的環境,同時在外觀上以灰牆青瓦,盡量與周圍民居相協調,體現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建築設計師對外來建築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虞氏舊宅的建築施工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
虞氏舊宅建築無論石作、磚雕、木雕、梁架還是混凝土,都用料講究,精工細作。特別是主樓的混凝土結構和裝飾,70多年過去了,至今很少見到開裂、酥化、脫落現象,馬賽克地面和牆面瓷磚至今完好如初,色彩鮮艷。混凝土檐口線條稜角分明,廊柱柱身、圍牆上部等處的混凝土塑成的毛莨葉、卷草紋、垂幔等裝飾工整飽滿,其精湛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虞氏舊宅的裝飾藝術獨具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
虞氏舊宅隨處可見各種類型的裝飾,梁、枋、雀替、門楣、連楹、柱子、圍牆、樓梯、牆頭、地面上,觸目皆是,或富麗堂皇,或精緻秀麗,均具有相當的藝術特色。
虞氏舊宅是一座優秀的近代建築,它把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外來建築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並能和諧地矗立於中國江南鄉村的建築環境中,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達蓬山
「巍巍達蓬,跨海之東,古留佛跡,今逢慧公。自來十載,若志潛蹤。達摩面壁,彷彿宇風。乃辟石洞,乃肇大雄。梵音振起,海音聿通。指揮花落,入定雲封 佛跡維異,師行維崇,余聆其鐸,語語透宗。虎溪相過,敢附陶翁。」這摩崖石刻詩,氣勢磅礴,讀來令人回腸盪胸。
達蓬山位於慈溪市田央鄉境內,海拔422公尺,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葯,第五次出巡。也許是前四次出巡沒有到達蓬萊仙境的緣故,這第五次他便不再從沿海進發,而是「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最後來到達蓬山。相傳在秦始皇沒有到來之前, 達蓬山的原名叫香山,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達蓬山的北面,亦即329國道線以北大片土地,當時還是潮汐漲落的海塗。秦始皇到了以後,就命方士徐福在山頭巨石上設壇祈禱,這便是有名的「千人壇」。祭祀之後,秦始皇便命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 渡海東去,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所以,在延?《四明志》中記載道:「大蓬山又名達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兩崖對峙如斗雞石。秦始皇東游,欲自此入蓬萊仙界,故名。」《剡源集》亦載:「汶溪北引達蓬,士人相傳秦始皇登此山,謂可以達蓬萊而東眺滄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謂跨溟濛,泛煙濤,求仙葯而不返者也。」後人在群峰中建秦渡庵,遺跡至今猶存,濃蔭復蓋,綠山圍繞,殿、廓、池、碑,牽人情思。
秦渡庵北面不遠,在逶迤山體前有一巨石屹立,石下有岩洞,洞口窄小,僅容一人扶岩下洞,洞內寬闊,四周峭壁削立,頭頂一方青天,壁上藤蔓、樹枝遮掩,陰涼爽身。石崖下部有一隻碩大的天然腳印,據說是觀音大士留下的,與普陀山的「觀音跳」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謂佛跡洞。離洞不遠處,還有一處摩崖石刻。除靈台和神龕造型外,兩邊分別刻有波濤洶涌的大海、船、人、馬等。從圖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出海為題材的。石刻前面的十幾公尺處,有一裊裊冒氣的小洞,這就是縣志所載的「小休洞」。因洞中常年有白氣逸出,故當地人俗稱「冒氣洞」。
關於達蓬山的一系列傳說和記載,曾使不少學者慕名而來。特別是幾位日本朋友,懷著對徐福的崇拜之情,來達蓬山尋覽舊跡。據有關人士分析,真正造成歷史誤會的責任者應該是南宋的孝宗皇帝趙慎。這位趙匡胤的七世孫於1162年即位後,對靖康之恥耿耿於懷。他不滿足於偏安一方的現狀,決心恢復大宋江山,一上任就派張浚率幾十萬大軍揮師北伐。然而,趙慎的勃勃雄心因用人的失誤而付諸東流。1163年,張浚兵敗符離,趙慎又被迫在和約上簽字。這既恥又辱的結局幾乎使他萬念俱灰,與歷史上任何一個鬱郁不得志者一樣,趙慎尋求解脫的辦法當然也是去寺廟燒香,在縷縷青煙中求得短暫的滿足。於是,他派人四齣尋訪佛跡。隆興二年,錢竿和陳邦彥就來過達蓬山,並在山上勒石刻字,發思古之幽情。從此以後,隱沒了多年的佛跡洞便廣為流傳開來,而昔日秦始皇遣人出海這段歷史卻被漸漸湮沒,只能在古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了。 [編輯本段]九·歷史名人東漢隱士嚴子陵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原屬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穎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初唐書家虞世南
鳴鶴虞氏世家,自三國至唐代,貴盛500餘年。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虞世南生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
虞世南沉靜寡慾,篤志勤學,少時曾受學於吳郡文學家顧野王,在長達10餘年的寒窗苦讀中,精思不倦,廢寢忘食。陳文帝知其博學多才,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陳滅,與兄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隋大業中,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但煬帝嫌其剛直,10年不予徙升。而虞世基因善於媚言取寵,被煬帝視為心腹,結果與煬帝同被宇文化及殺死。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任命虞世南為秦府參軍,後遷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後,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繼轉秘書監。
虞世南年輕時曾向紹興智永法師學習書法。智永是晉代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藏有王羲之傳世真跡,虞世南因此盡得王書真髓,成為一代大家。他晚年自撰自書的《孔子廟堂碑》被稱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以致黃庭堅有「千兩黃金哪購得」之嘆。據傳,唐太宗向虞世南學習書法時,感到「戈」法最難擺布,有一次寫到「戩」字,便將右邊空著,請虞世南補上,然後叫魏徵品評。魏徵說:「皇上所寫的字,惟有『戈』旁與世南最為逼似!」太宗聽後,嘆服不已。
虞世南雖然外形文弱,但志性剛烈。他議論持正,敢於進諫,曾借隴右山崩等自然災害,勸諫太宗整頓刑獄,救濟災民;又借星象變異,勸告太宗戒驕戒躁,慎終如故;太宗准備厚葬高祖時,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張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獵,他又勸諫「時息獵車」,以免擾民。唐太宗為此贊嘆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並稱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是「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李世民初即位時,虞已年近七十。當時他就請求告老,未獲允准。直到貞觀十二年(638)才同意他退下來,當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終年81歲。太宗為他的死「哭之甚慟」,讓他陪葬昭陵,贈他禮部尚書,賜他謚號文懿,還把他的像畫在凌煙閣上,虞世南真可說是「備受哀榮」的了。
現在鳴鶴鎮解家村有定水寺遺址,相傳早先本是虞世南的故居,那裡東臨里杜湖,西北兩面緊靠著青龍、白虎兩山,翠竹清泉,景物幽深,是個令人流連的地方。有人建議在此設立一個慈溪市書法藝術中心,既以紀念虞世南,亦以繁榮當代書法藝術,這不失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南宋名儒黃東發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學者黃震。黃震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是我們慈溪人,現在的掌起鎮黃家村有座古卧床橋,相傳就是黃震幼年讀書之處。
黃震生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歲才進士及第。他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正氣浩然。雖屢遭挫折,均堅貞不屈。例如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擔任地方官時很有政聲,被擢升史館檢閱,參與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的修纂,翌年七月輪對時,就因為直言不諱指出當時大弊為民窮、兵弱、財匱及士大夫無恥,還不顧宮中正在建內道場,建議停賣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觸怒了度宗皇帝,被貶官三級,並下放到廣德軍做了一個通判。
他到廣德軍後,辦事仍舊十分認真。那裡有座祠山廟,每年有數十萬人來此禱神,濫殺耕牛作為祭品,並時常發生爭斗,影響農業生產與村族之間的團結。在祭祀活動中,還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靈保佑的陋俗。黃震見此情景,責令其中一個坦白自己的罪狀。那人說:「我沒犯罪。」黃震厲聲斥道:「你肯定有許多罪孽,因為不敢對別人說,想以此來求得神靈的寬恕!」即下令當眾罰打,直到對方大喊「饒命」方才罷休。自此一來,淫祀惡俗頓時消除。不久,黃震因指責郡守賈蕃世的不法行為,被賈告到他的叔叔、當時權相賈似道那裡,結果得了個「撓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職。
咸淳七年(1271),黃震任撫州知州。當時撫州正值飢荒,百姓流離失所,一片凄涼。米商富家卻乘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大發其財。黃震單車疾馳,先不入州署,就在驛舍里處理起公務來,四處張貼「閉糶者籍,強糴者斬」的告示,當即把米價壓了下來。接著,又親自煮粥賑濟災民,並獎勵有功於賑濟的人員,很快穩定了局面。在撫州,黃震還辦了二件大事:一是有一批因結關拒捕而入獄已28年的囚犯,活著的已僅半數,因此事關繫到尚書省,一直無人敢作主結案。黃震經過調查,指出結關並非作亂,況且已經過多次大赦,就果敢地將他們全部釋放了。二是撫州原設有「慈幼局」,當初是為收養棄嬰而設的,久而久之,名存實亡。黃震提出與其棄後收養,不如保於末棄。於是改進舊法,凡將分娩而實在貧窮的家庭,可以申請官養;被遺棄的嬰兒,允許他人收養,官方給予補助。這樣一來,救活了許多嬰兒。
德?元年(1275)三月,黃震從江西提點刑獄,調任浙東提舉。當時,鳴鶴、石堰一帶鹽民因不堪官吏盤剝而舉行大規模暴動,遭到鎮壓後大批逃亡。黃震受命處置,他深入鹽場,反復調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一方面如實向朝廷反映情況,一方面著手多方招集逃難的鹽民,並如數發還官府歷年所欠的曬鹽本錢61.3萬余貫,由此而把一場「千里震驚」的風波平息了下來。
《宋史.黃震傳》稱其「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居官恆未明視事,事至立決。自奉儉薄,人有急難,則周之不少吝。」應該說這些記述和評論都是十分確鑿、十分公允的。
南宋王朝覆滅後,黃震隱居於澤山,在今田央鄉,榜其門曰:「澤山行館」、其室為「歸來之廬」,專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學思想雖以朱熹為宗,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自有創見,並有系統論述,形成「東發學派」。他主張理是「四時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則」;釋「道」為日用之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談「人心」、「道心」之玄虛。其子黃夢干、黃儒雅(一作叔雅)、黃儒英(一作叔英)及學侶陳著,均重經史考辨,將東發學派思想傳播至閩浙一帶。黃震的《東發日鈔》(一作《黃氏日鈔》)是一部滿含睿語哲理的讀書筆記,對古書辨偽致力至深,為東發學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紀要》、《古今紀要逸編》、《戊辰修史傳》、《讀書一得》、《禮記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種。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69歲的黃震在故里去世(《宋元學案》稱餓死在鄞縣寶幢山),門人私謚文潔先生,並建湖山書院來紀念他。
卧床橋原為泥橋,後人已將它改為石橋,橫跨在快船江上。東西橋欄分別有「古卧床橋」、「護龍橋」的題額。東西橋門分別鐫有:「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堤連上閘沔古浦青流」、「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余韻直至於今」的對聯,成為三山古跡之一。田央鄉湖山村也還有湖山書院的遺址。特別是1975年在今鳴鶴鎮西埠頭村出土了黃震的墓誌,那上面詳細記述了黃震的生平事跡,可補充正史記載之不足,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現由市文管會收藏著。
㈥ 慈溪這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杜白二湖區 如果說上林湖是以其清秀的風光和旅遊資源豐富而著稱,那麼杜湖、白洋湖則以其鍾毓神秀和眾多歷史文化遺跡而聞名。慈溪人對杜白二湖情有獨鍾,稱為三北大地兩顆熠熠閃輝的明珠。 杜湖與白洋湖,其實相距僅200米之遙,杜湖在東,白洋湖在西,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姊妹湖」。如果沿著白洋湖往西而行,就會發現原來上林湖同杜白兩湖相距也不過隔了幾道山巒,真是湖光靈氣,遙相呼應。 杜湖:作為慈溪市的第一大湖,它的面積有3700多畝,初來乍到的遊客一定不相信有這么大。如果有興去游一番,那原來的看法就會大大改觀。其實,杜湖跟杭州西湖一樣,也分里湖與外湖兩個部分,只是因為兩湖中間有條5公里長堤相隔才會產生杜湖並不大的錯覺,可是,如果放眼遠眺,依然渾然一體。沿著湖堤西行,湖的南邊是連綿的群山,北邊是十里長堤,樹木蔥蘢,山峰掩映,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但遇到陰霾密布的天氣,則一掃平常的美麗景緻,那陰陰的山風,滾滾濁浪,令人不寒而慄。湖堤北面高田村,有座磚木結構的晚清建築;湖南面的解家村有定水寺遺址,是唐初名臣、書法家虞世南的故居;南宋越國公袁韶也安葬於此,實在為杜湖添色不少。 杜湖的西面便是形成於兩漢期間的白洋湖,與杜湖不同的是,其面積才1700畝,但三面環山,狹長回迂,如果把杜湖比作大家閨秀,那麼白洋湖倒象位落落大方的農家姑娘,清秀而恬靜,令人賞心悅目,不忍離去。 白洋湖:其實白洋湖的誘人之處,主要還在於它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遺跡;湖西山麓規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埋葬著中共慈溪縣委組織部長鄭俠虎、寧紹台農協特派員沈邦祺及沈一飛等近百名烈士。與烈士陵園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僑商吳錦堂先生墓,坐北朝南,正南刻有吳公小傳及自撰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從中可以得見先生那一顆熱愛故土的殷殷之心和高風亮節的情懷。 距吳錦堂墓的不遠處,便是修復一新的千年古剎--金仙寺,它創建於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毀葺,風貌依然。寺院山門正對著白洋湖,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痴痴地望著歷經千年而依舊盈盈清碧的湖水。每當夕照西來,殘陽如血,四野一片寂靜,渾厚的鍾聲悠悠地傳過來,帶著千年銅銹,充塞著每一個角落。倦飛的鳥兒穿過湖面,穿過鍾聲,各歸其巢。
㈦ 橫河鎮在哪
概況:橫河鎮位於慈溪市南郊,地勢北為平原,南為丘陵,交通四通八達,區位條件優越。杭甬高速公路慈溪連接線穿越鎮境,距離省會城市杭州127公里,寧波櫟社機場70餘公里,北隔杭州灣與上海相望,橫河鎮是軸承王國、楊梅之鄉。截至2013年,全鎮區域面積為86.86平方公里,耕地3.5萬畝,山林面積6萬余畝,人口6.3萬,外來建設者4.8萬人左右,有24個行政村,1個社區。
2013年,橫河鎮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4億元,同比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3億元;鎮財政可用資金3.8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8865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橫河鎮
別名
龍南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慈溪市
政府駐地
橫河鎮龍泉路39號
電話區號
0574
郵政區碼
315318
面積
88.4平方公里
人口
6.3萬
方言
慈溪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孫家鏡,七星橋,童家嶴遺址
車牌代碼
浙B
目錄
1歷史沿革
2行政區劃
3自然環境
4資源
5人口民族
6經濟
7社會事業
8特產
9榮譽
10旅遊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折疊隸屬沿革
橫河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鎮,早在公元前4500年,已有先民定居生活在這個地方。
據"童家嶴遺址"考證,在距今6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期,鎮南部翠屏山丘陵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橫河為舜後庶封地。
春秋戰國時,始為越國地,後從吳國,復為越國。楚威王滅越,遂屬楚國地。
自秦(前222)統一中國,封建郡縣制以後的近2200年來(直到1979年以前),橫河歸餘姚縣所轄,隋餘姚縣的屬而從之。
唐,縣以下始設鄉、都、里制,境域設龍泉、梅川兩鄉,還有冶山鄉的部分里。元、明、清,縣以下鄉、都、圖的名稱雖有更有復,但鎮域分屬龍泉、梅川、冶山三鄉一直未變。
清宣統元年(1909年),自唐以來第一次調整鄉設置,廢梅川鄉,新置滸山,彭橋等鄉。橫河歸龍泉,冶山、滸山、彭橋四鄉所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制為由餘姚縣第一區的客星鄉;第六區的山南鄉;三朗鄉、橫河鄉、孫境鄉、橫涇鄉、秦堰鄉、馬堰鄉、石堰鄉、冶山鄉;第七區的彭橋區、開東鄉所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並鄉,推行保四制。橫河分屬滸山區的烏山鄉,龍南鄉、龍北鄉、逍林區的彭涇鄉、天東鄉,餘姚城區的高風鄉。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始設橫河區,新建彭西、天東、龍南、橫河、秦堰、古堰、烏山、橫溪等鄉,橫河歸其屬。
1956年,撤區並鄉,鎮域全並為橫河、石堰、龍南、彭橋四鄉。之後雖有1958年10年的管理區。
1961年的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鄉等名稱變更,與1961年的復橫河區。而且規模和轄屬基本未變。
1979年9月,橫河劃歸慈溪縣轄。
1984年6月,橫河鄉改制為鎮。
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龍南、石堰、彭橋三鄉並入橫河鎮。該體別(歸屬)延續至今。
折疊地名由來
南宋嘉泰年間建橫河堰橋,後形成集鎮,稱之橫河市。鎮名沿用之。
折疊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橫河鎮下轄23個行政村(彭南村、彭橋村、埋馬村、宜青橋村、烏山村、相士地村、東上河村、龍泉村、洋山崗村、上劍山村、馬堰村、秦堰村、石堰村、烏玉村、子陵村、童嶴村、梅湖村、伍梅村、孫家境村、東畈村、龍南村、梅園村、大山)和1個社區。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折疊地理境域
橫河鎮位於東經121°10′09″~121°17′43″,北緯30°04′02″~30°09′52″。地處慈溪市南部偏西。東鄰匡堰鎮,南、西南與餘姚市丈亭鎮、鳳山街道毗連,西、西北接餘姚市低塘街道,北與滸山街道、白沙路街道相鄰。
橫河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17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0.74公里,總面積85.4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81.54平方公里,水域3.9平方公里。
折疊地形地貌
橫河鎮地勢北為平原,南為丘陵。
折疊氣候特徵
橫河鎮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時數203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氣溫16.0℃,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均年徑流總量5.122億立方米,降水高峰月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風,夏季盛行東到東南風,全年以東風為主。
折疊編輯本段資源
截至2013年,橫河鎮耕地3.2萬畝,山林面積6萬余畝。
折疊編輯本段人口民族
折疊人口
2011年末,橫河鎮總人口62849人,其中城鎮人口5138人,城鎮化率8.2%。另有流動人口63530人。總人口中,男性31301人,佔49.8%,女性31548人,佔50.2%。14歲以下7508人,佔11.9%;15~64歲47273人,佔75.2%;65歲以上8068人,佔12.8%。2011年人口出生率7.3‰,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36人。
2013年,常住人口6.3萬,外來建設者近6萬人。
折疊民族
2011年,橫河鎮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2462人,佔99.4%。有蒙古、回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共387人,佔0.6%。
折疊編輯本段經濟
折疊農業
2011年,橫河鎮農業總產值4.1億元,比2010年增長10.8%,農業增加值2.9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5.7%。
2011年,橫河鎮生產糧食10064.4噸,其中水稻8696.5噸。油菜籽種植面積6108畝,產量1142.7噸。草莓種植面積1590畝,產量1800噸;楊梅種植面積27782畝,產量1噸。
2011年,橫河鎮有生豬飼養2.31萬頭,家禽飼養量21.26萬羽。畜牧業總產值10378.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880元。
折疊工業
2011年,橫河鎮工業總產值172.43億元,比2010年增長12.3%,工業增加值32.8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64.7%。
2011年,橫河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1家,職工2052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8.5億元,比2010年增長8.4%。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16家。
折疊商業外貿
2011年末,橫河鎮共有商業網點425家,職工達1.5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8億,比2010年增長26.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億,比2010年增長15%。
2011年,橫河鎮進出口總額5.99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6.2%,其中出口總額5.86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5.8%,主要產品有軸承、家用電器等。
折疊財政金融
2011年,橫河鎮財政總收入6.07億,比2010年增長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億元,比2010年增 浙江省慈溪市橫河鎮長9.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709萬元,增值稅6736萬元,企業所得稅564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9658元。各類存款余額35.1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4.26億元。
折疊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折疊文化藝術
2011年末,橫河鎮有文化站1個,文化中心1個;公共圖書館4個,藏書6.5萬冊。
折疊教育
2011年末,橫河鎮有幼兒園20所,在園幼兒2731人,專任教師163人;小學7所,在校生3187人,專任教師18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03人,專任教師14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制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橫河鎮教育經費達7550萬元,比2010年增長28.4%;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600.67萬元,比2010年增長23.9%,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2.2%。
折疊醫療衛生
2011年末,橫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6個,病床35張,固定資產總值107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90名,其中執業醫師57人,執業助理醫師17人,注冊護士25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1.22萬人次,住院手術32台次,出院病人681人次。
2011年,橫河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城鄉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92萬人,參保率96.2%。
折疊體育
2011年末,橫河鎮有學校體育場9個。100%的社區和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6.8%。本地體育健兒參加第十四屆世界航模錦標賽時,獲得銀牌1枚。
折疊廣播電視
1994年11月,橫河鎮建成有線電視站。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9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0.7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折疊社會保障
2011年,橫河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戶,人數10人,支出54381元,比2010年增長12.4%,月人均453元,比2010年增長23.8%。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3戶,人數699人,支出245.58萬元,比2010年增長28.3%,月人均292元,比2010年增長32.4%。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61.5萬元。
敬老院1家,床位116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1人;社區服務設施24個,其中服務中心1個;有慈善分會7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372萬,使1064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2011年末,橫河鎮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14億元,比2010年增長23.7%;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5萬人,參保率98%。
折疊交通運輸
余慈鐵路(地方鐵路)過境,境內長7.2公里。滸溪線(S213)省道過境,境內長11公里,通往滸山、餘姚鳳山;杭甬高速連接線過境,境內長6.68公里;縣(鄉)鎮級公路4條,總長23.25公里。
2011年末,橫河鎮有道路總長度12.5公里,道路鋪裝面積0.12平方公里。鎮區橋梁8座,總長度155米。
2011年末,橫河鎮余慈公交日有108個班次。城鄉公交線路4條,運營總里程達49.5公里,年客運量153.5萬人次。
折疊郵政電信
2011年末,橫河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2公里,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42.73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500筆,征訂報紙、雜志5720份。業務收入530萬元。
2011年末,橫河鎮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2.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7.05萬戶,寬頻接入用戶1.1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000萬元。
折疊給排水
2011年末,橫河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干線水管87公里,生產能力25000噸/日,年工業用水131萬噸、生活用水419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鋪設排水管道6.9公里,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40噸。
折疊供電
2011年末,橫河鎮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6座,主變壓器9台,總容量489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38條,總長度316.28公里,用電負荷860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6.17億千瓦時。
折疊園林綠化
2011年末,橫河鎮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2.5公頃,園林綠地面積26.7公頃,綠化覆蓋率9.7%。
折疊編輯本段特產
折疊楊梅
楊梅是橫河鎮的傳統名果,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2.6萬畝,其中投產面楊梅積2.4萬畝,常年產量8500噸,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均居全國各鄉鎮之首。其中荸薺種楊梅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鎮楊梅總數的九成左右,該品種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營養豐富,酸甜可口,既能鮮食,又可加工成濃縮果汁、罐頭等。楊梅鮮果以及加工品(楊梅燒灑、楊梅飲料、楊梅干紅、楊梅干)在銷往杭州、上海、南京、廣州、哈爾濱、深圳、北京等省、市的同時,還遠銷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橫河鎮1996年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1998年以來橫河鎮農業服務總公司生產的"燭湖牌"。
荸薺種楊梅先後獲得省優質農產品金獎、寧波市農業名牌產品、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2001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博覽會上,"燭湖牌"荸薺種楊梅被評為名牌產品。2002年"燭湖牌"荸薺種楊梅及基地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及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寧波市綠色農產品基地認證。
楊梅這一著名的傳統特產,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喜愛。每年果實成熟季節,全鎮上下賓至客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每年6月28日以"楊梅為媒,文化助興、經濟結果"為宗旨的楊梅節,已成為橫河鎮促進生產與文化、經濟相結合的重要節日。
折疊草莓
橫河鎮有種植面積4200畝,年產量5000餘噸,總產值2200萬元。楊梅
折疊花卉苗木
橫河鎮有種植面積5000畝,年總產值7000萬元,占鎮農業總產值的34%左右。種值品種有雪松、桂花、五針松、羅漢松、茶花、羽毛楓等10餘個品種,其中羽毛楓等花卉苗木品種還遠銷德國、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折疊編輯本段榮譽
截至2011年,橫河鎮已經獲得"中國楊梅之鄉"、"浙江省百強鄉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衛生鎮"稱號。
折疊編輯本段旅遊
折疊童嶴遺址
童嶴遺址在橫河鎮童嶴村東北2公里的南江兩岸,面積約4000平方米,橫河鎮方化層厚約25厘米。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錛、斧之類;陶器以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為主,全系手工,器形有釜、罐、缽等等,據考證屬河姆渡第三文化層。現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折疊楊梅山崗古墓群
楊梅山崗在橫河鎮陳山村,是座略呈帶狀的小山坡,南北走向,是慈溪市古墓群主要分布區域之一。
1986年12月省文物局組織考古人員進行實地考察和發掘,出土了百餘件器物,獲得了大量珍貴的資料。據[86]慈陳M16、17、18、19記載,墓室上部均的大小不異、高度不一的封土堆,封土上鋪設護土石。基室為長方型豎穴土坑墓,隨葬器物,主要是陶器,其他還銅器、鐵器、石器及小裝飾件。
陶器有壺、罐、瓿、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樣,做工精巧,質地堅硬,表面都飾有花紋。銅器有四乳四蟣、五銖錢、鏡、洗、印等。鐵器有刀、劍釜等。石器有黛板、研磨器等等。
年代考證,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類型、紋飾,楊梅山崗古墓群視為漢朝。
折疊孫境宗祠
孫境宗祠,坐落在橫河孫家境村之洞橋頭。建於明歷二十三年橫河鎮(1595),清時擴建。祠坐北朝南,共3進。硬石造磚木結構佔地1550平方米。布局呈長方形,南北長61米,東西寬75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為台門、前廳、後廳,各進間均以牆垣連接。前廳天井兩側1幢三開間兩層樓廂房。後廳明正中現存戲台一座,上懸"燕翼堂"橫匾1方。大門兩旁1對扁圓形石鼓。大門外有1對旗桿石座。廳內有多處楹聯、匾額,廊檐間有精緻的雕刻。1985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折疊七星橋
七星橋,坐落在橫河街鬧市中心。橫跨在東橫河之上。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清道光年間(1821)重修,三孔拱形石橋長245米,寬227米,西邊各有石欄板11塊,方形望柱10個。橋上東西兩側橋欄外扇形額均題名為"七星橋"。中孔兩側橋門柱頂額欄下面各有一對石刻龍頭。橋兩面各有聯,東曰:"明鏡高懸輝騰兩夾,彩虹鈄鎖氣吐三環"。西曰:七曜拱波南境北鎮,三台鎖浪左川右泉。"七星橋"今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折疊寺下古樟
在寺下村南山腳下有一棵巨樟。相傳將有500年以上的歷史。
古樟樹根虯結縱橫,延伸四周,暴露地面部分,也有50多平方米。高近十丈。主桿只乘小半圈,多半空心,向內凹進,餘下的彎月形樹身,支撐著整個樹冠。向四周伸出的粗壯的枝幹,蔭覆地面在900平方米左右。推則實際身圍應在10米以上。
歷盡滄桑的古樟,如今已得到應有的保護,今後必將更加繁茂,顯示其特有的價值。
折疊客星山
客星山在橫河石堰境內,原稱陳山,系漢嚴光隱居之地。《後漢書》嚴光傳中有"客星犯御座"之記,更名"客星山"。山卓峭陡立,孤峰突起,清鄭性詩雲:"姚邑東偏聳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山上有嚴光墓,並有"漢徵士嚴光墓"碑石一方(尚存)旁立民國元年崇明支裔孫師愈恭無錫鄧楫教書的"客星山謁墓記"碑文一方,另鐫有"何處是漢家高士,此間有天子故人"聯語之石柱一對。墓右邊建有"嚴子陵祠",山頂建有"高節書院"。旁有古井一口。山下嚴陵塢相傳為嚴光故里。旁有餘姚縣公署禁碑一塊(尚存)。山腳下,建有"客星橋","客星廟"。
清咸豐二年(1852)出土之"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即為嚴光同時期物,系國家珍貴文物。
客星山東南側有漢古墓群。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