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坡電影城
㈠ 超1800家公司關停,影視行業到底怎麼了
首先,由於前些年大量影視劇流向市場,質量良莠不齊,有的是粗製濫造,有的是內容陳舊,而且影視片庫存積壓嚴重。對此,觀眾早已審美疲勞,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少,整個影視劇行業處於萎縮狀態。2015年國內電視和網路視頻市場共生產了電視劇773部、21546集,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新播的國產電視劇只有72部,2020年待播劇集就有97集。
現在的狀況是,老的影視片還在排隊等待播放,新的片子是資金可拍,只要去庫存就可以了。2019年開始影視上市公司的整體的庫存同比不斷下滑,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影視行業的庫存分別同比下滑2.4%、9.6%和11.3%。從庫存占收入比例來看,平均庫存占收比在2018年達到峰值,為80%,遠高於2012-2017年的40%左右。
㈡ 佛山旅遊景點有哪些
1、西樵山 AAAAA
在廣佛肇經濟圈中心腹地,珠三角最後的凈土---佛山高明,美的地產集團與皇朝地產強強聯袂,於6800畝鷺林湖山間,斥300億巨資,依照國家5A景區標准重磅打造佛山首席森林度假區——美的·鷺湖森林度假區。美的鷺湖交通便捷,2公里接駁珠三角環線高速(江肇高速)、8公里鏈接廣明高速、佛開等多條高速,北接高明大道,東臨楊西大道,開啟1小時廣佛肇黃金度假圈,暢享2小時深港澳鉑金旅遊圈。以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准打造的美的·鷺湖森林度假區,涵蓋白鷺湖生態保護區、安納希小鎮、愛麗絲仙境花海、森林探索王國、鷺湖汽車營地、越野車體驗基地、國際路亞基地、對川茶場、鷺湖茶景園、綠野農場、鷺湖半山溫泉、鷺湖水世界、白鷺灣木屋酒店、茗瀾帳篷主題酒店、鷺湖精品溫泉酒店、銀海高爾夫等二十餘項頂級度假奢配,致力於打造全系度假王國,為南中國再造一個世界級度假區。2016年初,度假區首期規劃的白鷺湖生態保護區觀光、安納希小鎮、愛麗絲仙境花海、鷺湖汽車營地、越野車體驗基地、國際路亞基地、白鷺灣木屋酒店唯美綻放。2016年冬季,鷺湖半山溫泉如期開放,2017年夏季,鷺湖森林探索王國、鷺湖水世界等景點完美綻放。
㈢ 國慶趣事作文500字
我談國慶盛典
今天,是200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在這個全世界中華兒女都傾心矚目,衷心祝福的中國北京,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的60華誕。
當歷史的腳步穿越昔日的故宮金殿,這一時刻的歡樂足以激盪古老的中國5000年塵封的記憶。當祝福的聲響震徹十月的神州九天,這一時刻的歡騰足以激越中國960萬平方公里豐饒的土地。讓我們全世界中華兒女共同見證跨入21世紀的中國奏響豪情激越的盛世華章。從1949年到2009年,一條60年的長路,一頭連著滿目皺紋,百廢待新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陽光下,活力迸射,向繁榮富強快步的邁進。新中國60年的風雨歷程已豐盈收獲,這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在10月1日這一天,用自己最真誠的方式為祖國慶賀。從1949年到2009年,六十年,新中國的每一年都擁有喜悅變化的景象!為了新中國發奮圖強的目標,我們攜手同心;為了新中國更加燦爛的明天,我們邁步前進。激情澎湃的中國人,始終走在實現遠大理想的大路上!
英雄的中國軍隊在這里集結,自豪的中國人民在這里歡聚。敬候偉大時刻的到來,要用最嘹亮的聲音唱出心中最美的贊歌。此刻的天安門廣場,八萬余名青少年用明黃與鮮紅的花束組成了巨大的國慶字樣。曾幾何時,為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慶祝,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號,筋疲力盡。曾幾何時,為了這個值得慶祝的紀念,多少先烈前赴後繼,浴血奮戰。
隨著,一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現在開始」的句子落聲後,隨之而來的是雷鳴般的掌聲。在掌聲中,開始鳴禮炮。這一時刻,轟鳴的禮炮響徹天安門廣場的上空;這一時刻,轟鳴的禮炮響徹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一時刻,禮炮的鳴響與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跳同停;這一時刻,禮炮的震撼與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熱血奔騰!當隆隆的炮聲鳴響在和平的天空,我們可以告慰那些用生命鑄就新中國的英靈。當共和國的武裝力量踏步在祥和的廣場,我們可以告訴全世界中國人自尊、自信、自強的宣言高亢、嘹亮。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到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帶著先烈的祈望走向嶄新的希望,新中國的每一步都曾留下堅實的聲響!
伴隨第一聲禮炮的聲響,國旗護衛隊隊員將托槍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到達國旗桿基座後列隊站好、放下槍。這時,最後一聲禮炮剛好結束, 國旗護衛隊行進過程中邁出了169步正步,寓意「從1840年至今的169年的不平凡歷程,中華民族不畏艱難,滿懷信心,走向未來」。在一聲聲嘹亮的國歌中,人們唱出了中國人的骨氣,唱出了中國人的力量。就是在這首歌中,落後的中國強大起來了,我們富起來了,走向世界的頂峰!
閱兵分列式開始,胡主席開始檢閱部隊。一聲聲「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在秋風中格外刺耳,在藍藍的天空下格外耀眼,溫暖了所有在場的人們,也溫暖了全部中華兒女。在徒步方隊、裝備方隊和空中方隊結束後,整個閱兵也宣告一段落。接著,是國旗方陣。由1949名軍人組成的國旗正步儀仗方陣,呈現出中國的國旗和外圍的鮮花。此次露面的國旗是歷次慶典中最大的一面,它長28.8米、寬19.2米,面積達550平方米,重達150公斤。國旗和鮮花,全部都由該方陣的戰士們舉起,展現了國旗的唯美與魅力。
群眾遊行以「我與祖國共奮進」為總名稱,包括奮斗創業、改革開放、世紀跨越、科學發展、輝煌成就、錦綉中華和美好未來共7個部分,由36個方陣和6個行進文藝表演的隊伍,以及背景表演陣容組成,參加遊行和表演的有來自各界群眾共18萬人。 遊行還包括60輛反映、展現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代表包括港澳台在內的34個省、區、市的彩車。個個都美妙絕倫、美輪美奐!
朋友們,迎著太陽,秋風送爽,讓我們站在古老的長河上以一種深情,以一種豪邁,以一種庄嚴的儀式,輕輕柔扶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們親愛的祖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遠大的目標立足於貧弱的基礎,光明的前景發端於艱辛的探索,歷史的豪情蘊藏著現實的挑戰,新中國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盡管這種落差與沖撞,伴隨著60年風雨歷程,但新中國終究以60年崢嶸歲月,在中華大地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參考資料:寫的不好 多多體諒哈 千萬別抄襲我的 我還要交給老師的 不然,我也哼哼!(字數有點多哈 1597個字哈)
6
㈣ 求助,暑假想去敦煌玩7天,有哪些值得去的景點,怎樣安排路線
【莫高窟】
[1]
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像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
月牙泉南岸小紅花羅布麻
月牙泉南岸小紅花羅布麻[1]
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月牙泉】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葯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葯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遊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月牙泉三寶也叫敦煌三寶:分別是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吃了都可以延年益壽、百病不侵!月牙泉南岸的小紅花羅布麻是月牙泉邊獨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葯,也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開,猶如夜幕中的點點繁星,根據老輩人的說法:敦煌特有的狗魚也許就
[1]
是鐵背魚,月牙泉南岸的羅布麻就是傳說的七星草!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長年在月牙泉鎮致力於敦煌羅布麻的開發,出品的敦煌羅布麻茶、敦煌系列養生茶和敦煌羅布麻家紡享譽四方,深受歡迎。
【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敦煌西200公里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已先後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等二十多部影視劇。
【玉門關】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千米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城北100米左右為哈拉湖,湖水為淡鹽水生有大片蘆葦。小城堡挺立在荒涼的戈壁灘中,腳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連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擁擠著運送糧食兵士的船舶,從大漠戈壁辛苦而來的商旅僧人在這里接受入關檢查,然後就算進入中原大地了。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兼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是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目前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目前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陽關鎮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
陽關[1]
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陽關鎮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陽關鎮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在這里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跡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跡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里就 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跡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吊歷史,在想像的空間里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南湖渥窪池、陽關博物館、葡萄長廊和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野麻灣基地,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三危山】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雲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於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三危山古代又稱碑羽山、神羽山,從敦煌綠洲看,隱三峰崇之,如危欲墜,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蘊育了世界文化藝術寶窟莫高窟,當地的百姓自然將此山奉為神山,修建了眾多的宇寺棺、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南天門等一批古建築至今,遺跡猶存。站在三危山頂峰的王母宮前,俯視莫高窟及整個敦煌綠洲全景,敦煌人稱三危山為坐鎮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稱做「危峰東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據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由此可見,三危佛光是開鑿莫高窟的動因,也可說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搖籃,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靈岩」,三危山與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說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藝術寶窟,那麼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藝術名山了。
由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和榮興建安公司建設旅遊景區「三危聖境」,修建了高達36.6米高的中國第二大銅佛樂尊堂,山門觀音殿,王母宮,龍王廟,大成殿等一批景點,被世界著名藝術家平山郁夫譽之為「佛國聖境」。樂尊堂是為紀念莫高窟的開鑿創始人樂尊和尚而修建的,位於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開鑿的聖像和開鑿洞窟的史跡圖。觀音殿觀音殿建在觀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圓山頂式仿宋建築,坐北向南面和約235千方米,內有觀音井畫像和壁畫。大銅佛是三危山景區的主體景觀,大銅佛坐東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紀念莫高窟開鑿於266年,是中國第二大銅佛。
另外三危山還有紀念中國文化聖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龍王山神的「龍王廟」,「山神廟」等廟宇這些建築與三危山對互對應,是為遊人提供修心養性的場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據考證建於北宋早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特殊價值。
三危山為敦煌第一聖境,在地方誌中被列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東屹」。而三危聖境的開發與建設,特別是三危大銅佛的落成開光,使遊人參觀完千年佛教勝跡莫高窟後,喝觀音井水,品敦煌茶,再來大銅佛觀音殿前燒香拜佛了卻了心願,可以極大的滿足僧俗心中的願望。
購物:
李廣杏最為著名,據說是漢將軍李廣駐軍於此時從內地帶到帶來的毛杏發展而來的。敦煌杏皮水是敦煌的招牌飲料,更有敦煌杏皮茶濃縮茶粉可以直接沖泡,冰鎮飲用。敦煌的主要瓜果特產還有紫陽桃、鳴山大棗、陽關葡萄、沙瓤西瓜、白蘭瓜、黃河蜜瓜、香水梨等。
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茶葉
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茶葉
敦煌羅布麻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的野生小紅花羅布麻茶清涼瀉火、降脂降壓、幫助睡眠,走親訪友時,人們總願意帶些綠色保健的敦煌茶或保健麻織品饋贈親朋好友。
敦煌螺旋藻敦煌屬於沙漠戈壁地區的小綠洲,乾燥炎熱的氣候環境和豐富的光照資源使得這里的螺旋藻養分含量更高。
敦煌酒、敦煌礦泉水、敦煌水果飲料也很受人們青睞。
敦煌夜光杯又名陽關玉杯。它以祁連山所產優質墨玉、黃玉和碧玉為原料,繼承傳統工藝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貴的飲酒器皿。
敦煌枸杞枸杞屬於敦煌的後起之秀,敦煌枸杞品質全國一流,敦煌枸杞葉茶更是口感醇厚,風味獨特。
工藝駱駝駱駝是古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運輸工具。也是大漠中特有的動物之一,它耐高溫、耐嚴寒、耐飢渴性乖巧.人們常用它馱物跋涉於戈壁沙漠中有「沙漠之舟」之稱。曾作為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敦煌民間的手工藝者,以棉為胎、外裹特製絨布製成的駱駝形態各異造型淳樸憨態可掬令人愛人釋手,實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佳品。
小吃:
驢肉黃面黃面也是一種麥面製品,它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煮熟後,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別具風味。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麵師傅時而要將面拉成長條,時而旋轉擰成麻花狀,將一團七八斤的面團拉成一把細如粉絲的面條。下鍋煮熟的黃面色澤黃亮,乘熱拌萊食之,吃起來開胃去膩,清熱解煩,令您食慾大增,大飽口福。
臊子面敦煌臊子面是一種傳統手工麥面製品,作法是將麵粉加水和勻,用麵杖把面團擀薄,切成長條煮熟,加湯食之。面條細長而勻稱,尤像韭葉,加之湯的味道鮮美,吃上一碗,使人頓消飢餓疲勞。臊子面關鍵在湯,湯的製作很講究,先將臊子(豬羊肉、蘿卜、洋芋等)在鍋內適火炒好後加入水,再輔之豆腐,蔥,蒜,香菜、蝦片、芝麻等佐料,然後將面挑人湯中,即成一碗難得的美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
漿水面敦煌八大怪之三,漿水面先要製作漿水,把芹萊或箭桿白萊、蓮花萊投入面湯,加上漿水酵子,盛入缸內放在溫暖處發酵三天,即可製成清酸可口的漿水。它含有多種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熱,增進食慾,為夏令佳品。手工面條煮熟後,涼開水浸過盛人碗內,加入漿水,澆上熗過的油蔥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漿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僅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且對高血壓、腸胃病有一定療效。
釀皮子敦煌釀皮子有的晶瑩黃亮,有的光潔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後味酸辣,柔韌爽口,食用方便,是極為普遍的一種民間小吃、本地快餐。釀皮子是一種麥面製品,製作時先將優粉加水和勻,然後將面團置人清水中翻攪抓揉,使面料中的澱粉與蛋白質充分分離,剩下蛋白質,俗稱麵筋。而溶解於水的面漿,便是加工釀皮子的原料了。在水滾沸後,烙面漿舀人鐵皮圓盤中塗勻,放人開水中煮幾分鍾,面汁為餅便成為釀皮子。然後將餅狀的釀皮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麵筋,加一點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泡兒油糕泡兒油糕是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鬆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兒油糕是從唐代「見風俏」演變而來,最初流行在宮廷、宮邸的宴席上,由於製作廚師寥寥無幾,街市上很難見到。製作時用大油和水燙面。在整個燙面、揉搓、包餡、炸制過程中,既要求油,水,面的比例合適,又要求油溫適宜和火候恰當。這樣才能膨鬆起泡,形成表層脆酥似飛絮,內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來酥鬆香甜,是中外遊客首選的風味食品。
羊肉粉湯羊肉粉湯是敦煌傳統小吃。選用敦煌本地飼養的膘肥體壯羯羊,宰好洗凈切成大塊,然後清水下鍋。待快熟時,打凈血沫,放人少許精鹽,肉熟後撈出,剃骨,後將剃骨回鍋,溫火熬煮成湯。食用時,先將骨湯兌水,放人適量生薑。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鹽,蘿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將熟肉切成薄片與切成塊的涼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湯,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蔥、辣椒末等。觀之紅黃綠白,香味撲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膩。有滋補、發熱、祛寒之效。
㈤ 介紹世界名城
新加坡於1990年全面開放
地理: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
人口: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民族: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宗教: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譽稱:獅城、購物天堂、花園城市
國花:胡姬花
貨幣:新加坡元
國慶日:8月9日
國旗:自上而下由紅、白兩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
國徽:圖案由盾徽,新月、五顆星、一隻獅子和一隻老虎等圖案組成。
時差:與北京同一時區
語言: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歷史背景: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 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 (農歷正月) 農歷新年來臨之際,牛車水(Chinatown)沿街彩燈高懸,一派繁榮景象。這時,小攤販們也開始出售各種傳統節日禮品,如嫩柳、小橘樹、梅花以及各種風味小吃,如肉乾。象徵著吉祥的紅色和金色裝飾在商店裡隨處可見;舞龍獅的敲鑼打鼓聲震耳欲聾。除夕夜,華人家庭都會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在新年的第一天(即農歷正月初一),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個紅包和代表好運的金橘。
每年農歷新年會舉行春到河畔迎新年 (Singapore river Hong Bao)。開幕前,五顏六色的煙花將夜晚的天空裝扮得絢麗多彩。其它饒有趣味的還有文化演出和雜貨市場,在這里您可買到各種美食和各式各樣的商品。
聖誕節 (12月25日) 新加坡的聖誕節(CHRISTMAS)場面非常絢麗,在這個一年裡最為搶眼的慶祝活動中,成千上萬的彩燈將烏節路(Orchard Road)的主要商業區點綴得異彩紛呈。為了爭得「最佳裝飾建築」榮譽,街道兩旁的餐館和商店都修飾一新。街頭演唱詩歌以及其它特殊形式的慈善活動也增添了聖誕節日氣氛。節日的宗教意義也沒有被人忘記,教堂會在聖誕節前夕(Christmas Eve)和聖誕節(Christmas)舉辦特別的活動來慶祝這一節日。
屠妖節(DEEPAVALI) 屠妖節(DEEPAVALI),或稱為 Festival of Lights,是慶祝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擊敗邪惡的節日。屠妖節亮燈儀式(Deepavali Light-up)標志著慶祝活動的開始。節日期間,人們去寺廟做禱告。當然每個家庭也會烹煮香濃四溢的節日佳餚。小印度(Little India)的寺廟和街道用彩燈和花環精心裝飾,再加上五彩的拱門,整個地區被點綴得格外耀眼。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 這一節日於農歷五月初五舉行,是為了紀念中國著名愛國詩人和傑出政治家屈原。他為了抗議腐敗的政治而投江自殺。每年在他的祭日,人們把米團扔進大海,據說是為了吸引那些魚和海怪,以防止他的軀體被吞食。
屈原投江時,漁夫們不顧一切地奮力劃船去搶救屈原。他們當時的這種行為已演變為今天端午節的一項活動——賽龍舟,在新加坡,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慶祝活動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東海岸公園(East Coast Park)的國際龍舟邀請賽(World Invitational Dragon Boat Race)!在這一年一度的節日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雲集於此,一較高低。比賽地點周圍的小貨攤則出售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小吃,其中美味鹹肉粽子最受歡迎。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 華人在農歷八月十五慶祝中秋節,而關於它的起源則有很多爭論。據民間傳說,它起源於中國元朝漢人通過月餅夾帶密信以聯絡推翻蒙古統治者的故事,也有人說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不管其起源為何,有一點可以肯定:中秋節是最美好的中國節日之一。節日期間,當地的孩子們拿起傳統的五顏六色的燈籠到處遊玩。而各種各樣的月餅是人們自己享用或送禮的應節食品。到了夜晚,裕華園(Chinese Gardens)就成為了節日焦點,因為這里通常有傳統燈籠展和打燈謎的活動。
聖 淘 沙 聖淘沙位於新加坡本島南部,離市中心半公里。這個田園式的度假島嶼,其馬來文名字是和平與寧靜的意思。它由一個漁村變為英國的軍事基地,後來又於1972年變成一個度假島嶼。
島上青蔥翠綠,有引人入勝的探險樂園、天然幽徑、博物館和歷史遺跡等等,讓人遠離城市城囂。愛海的人,可以沿著沙灘享受輕松的水上活動。而熱愛自然的人,聖淘沙也有天然人行道——龍道、海底世界、胡姬花園、蝴蝶園、世界昆蟲博物館。在歷史景點方面,則有西樂索炮台、海事博物館和新加坡萬象館。
在主題公園方面,計有夢幻島、火焰山和高爾夫樂園。而高37公尺的魚尾獅塔,可讓遊人從聖淘沙遠眺市區的高樓大廈及環繞四周小島的景色。入夜後的音樂噴泉,隨著交響樂的節奏而翩翩起舞。
聖淘沙是由聖淘沙發展機構負責管理和發展,它也管理10個較小的島嶼,包括龜嶼、聖約翰島、姐妹到及鬼島。這些島嶼是熱愛游泳、潛水和釣魚人士的樂園。
島上也有自設的交通設備。遊客可以免費乘搭單軌列車、巴士、沙灘小火車前往不同目的地。此外,島上也有腳踏車出租店。
魚尾獅公園 魚尾獅公園是新加坡面積最小的公園,面積只有0.0071公頃。它位於新加坡河河口,而公園的主題就是屹立在安德遜橋旁邊的魚尾獅塑像。
魚尾獅是在1964年由前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布侖納設計的,也是新加坡旅遊局的前標志。旅遊局過後委任已過世的著名雕塑家林浪新按照布侖納的設計,耗資16萬5000元,雕刻了這尊高7公尺的魚尾獅像,並在1972年3月置於新加坡河口。此外,公園內也置有另一樽會噴水的小魚尾獅塑像。
但是,魚尾獅公園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經開始陳舊,魚尾獅也在1998年因抽水機的損壞停止噴水,身上的小磚片也開始脫色、剝落。況且,魚尾獅遼闊的風景現在已被濱海灣橋擋住。遊人即使到魚尾獅公園近距離欣賞它,也只能看到它的背部。
此外,魚尾獅公園狹小,不能停放車輛和旅遊巴士。公園內也沒有購物商店、飲食店以及其他消閑設施。
旅遊局已決定耗資600萬元搬遷魚尾獅公園。新的魚尾獅公園預計在2002年年中竣工。它將從現在所處的伊麗莎白徑搬遷到福爾頓一號斜前面的河畔,而小魚尾獅也將處於魚尾獅的附近。
知 新 館 知新館是新加坡國防部設的一個主題園地,佔地1萬平方公尺,耗資7000萬元建成。它坐落於新加坡武裝部隊軍訓學院隔鄰,該館設有全天域影象館、擺動模擬館和射擊館等,全屬高科技設備,這在東南亞或亞洲都是首創的,館外還設有園藝環境和遊玩等場所。
知新館主要分成三個展覽廳和一個模擬影場: 新加坡里程碑展覽廳、策略廳、科技廳、擺動模擬影場
克拉碼頭 克拉碼頭是位於新加坡河與River Vally Rd.一角的旅遊名勝地。這里有餐廳、購物城、娛樂設施,當地人和外國遊客都很多。只是這里白天店鋪開門的很少,要想充分享受,還是傍晚以後前往最佳。每到周末,舉家出遊來此的人絡繹不絕。
克拉碼頭以廣場為中心分成A——E五個區域。沿河邊的A、D、E區域從新加坡著名餐館的分店到有空調的咖啡店、露天水上餐廳,一應俱全。B、C區域則為購物、娛樂中心。這里除了有特產、工藝品及各種時裝之外,還有大的電子游戲中心。另外,B、C之間的Read Rd.到了夜晚,露天攤位、馬路游戲等統統出動,宛如廟會一般。
老巴剎(LauPaSat) 巴剎在馬來語是市場的意思。老巴剎是一座單層老建築,以前是個市場,現是熟食中心。由於是座歷史建築,雖處於商業中心地段,卻受保護。在這你可以品嘗新加坡的各種小販美食,但最好避免在中午十二點半到下午二點的繁忙時間去。老巴剎西側的路段在傍晚會封閉讓沙爹小販擺攤,沙爹是馬來串燒,是最著名的新加坡小販美食之一。
交通:乘地鐵到萊佛士坊站C1RafflesPlace6號左邊出口步行過去
蘇丹回教堂 蘇丹回教堂(Sultan Mosque)是本地
5座被列為國家古跡的回教堂中,外觀最堂
皇的。它有洋蔥型的大圓頂,對稱的宣禮
塔,像不像印度的泰姬陵?
回教堂前的老街也被翻新,披上鮮艷色
彩,不讓車子川行的街道甚至種了一排很有
熱帶風味的棕櫚樹,周圍還有很多的美食
店,整個地方富有異國情調。
新加坡的裕廊飛禽公園 新加坡的裕廊飛禽公園(Jurong Bird Park)是全球最大的鳥類動物園之一,是集教育性與娛樂性於一體的地方。園內有600多種、8000多隻各色飛鳥。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鳥類的生活。我們特別向孩子們推薦在Pools Amphitheatre 的鳥類表演,裡面有紅鸛、金剛鸚、犀鳥等不同凡響而又令人捧腹的表演。
新加坡的廟宇教堂 這座輝煌的寺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寺廟。這座建築的磚砌部分是於1843年左右建成,後來又在整個牆上陸續增添了神鵰、在天花板上增添了裝飾有鍾的門以及壁畫。 蹈火節(Firewalking Festival)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地址: 244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058793
電話: 223 4064
乘車路線:
乘地鐵到政府大廈(City Hall)站(C2),然後在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乘坐新巴61號,103號,166號或197號公共汽車。
國家歷史博物館 位於史丹福路,又名萊佛士博物館,建於1887年,館內收藏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精品。館中另有新加坡發展 史的各種文獻紀錄和藝術品,以及一間有30幅透視畫, 呈現新加坡歷史的陳列館。
贊美廣場(CHIJMES) 位於維多利亞街,原為教堂,然後成為女子學校, 後再經翻修為教堂。歷經世代演變,融合現代與五種新 歌德式古典的建築,因其擁有舊世紀的風格,吸引了大 批遊客到此尋求一種特別的風味感受。贊美廣場正統的 歌德式建築外觀,由美麗的五彩琉璃拼飾而成,前院並 設計了人工瀑布與噴泉,是迄今最古老的免費駐足參觀 地,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絕佳休憩場所。
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是本區域首間以收藏和展覽二十世紀新 加坡和東南亞美術為特色的美術館。它有系統化的美展及 美術教育計劃和促銷策略,屬於國際新生代的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館址設於歷史性的聖約瑟書院(Bras Basah Road)舊址,耗新幣三千萬元修復。它有一套完整 的設備以提供全面性的觀賞樂趣,其中有十二間裝置溫度 調控器的短期及永久展覽畫廊,一間視像畫廊、禮 堂、資料室、俱樂部、藝品店、多用途大廳、咖啡及庭院。其總面積約有一萬平方米。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 位於美芝路紀念公園,紀念碑由四70公尺的白色錐形石柱組成,象徵 新加坡的四大文化,同時也悼念在二次大戰日軍佔領新加坡期間死難的平民。
市政廳 位於聖安德烈路,市政廳和高等法院 比鄰而立,耗資二百萬,落成於1929年 ,原名為市府辦公廳。1952年英國國小喬治六世正式頒布法令,將新加坡升格為「市」,同時派遺遣肯特公爵夫人擔任特使抵達新加坡,實施這項改制後,才改名為市政廳,這被視為新加坡邁向自治、獨立的憲政體制的一大步。
1、新加坡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現在,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產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產僅佔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服務業為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旅遊業是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主要景點有聖淘沙島、植物園、夜間動物園等。貨幣名稱:新加坡元(簡稱新元)
2、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經驗
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
3、在港口與物流管理方面的經驗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物流業在全球迅猛發展,連續10年保持20%至30%的高速增長,使其與高科技、金融業被並稱為三大朝陽產業。新加坡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政府的政策引導,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公認的物流中心之一。
新加坡物流業六特點
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城市,新加坡具有發達而完善的海空交通和電信通訊網路,在此基礎上,新加坡物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01年,物流業佔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8%,物流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已達9.2萬人,佔全國總勞動人口的5%。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如敦豪、聯邦快遞、辛克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現代物流業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新加坡物流業呈現以下六大特點:
集中度高
新加坡政府在樟宜國際機場附近設立物流園,吸引數十家大型物流公司進駐,達到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果。新加坡物流業的高度集中極大地方便了客戶聯系業務,使其在物流園內就能找到運輸、倉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專業物流商。
專業性強
新加坡境內的物流公司有明顯的共同特點:它們要麼專門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要麼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例如供應鏈服務。服務的專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業之所以能夠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原因。以新加坡本地的雅閣物流公司為例,為了圓滿完成其承擔的瑞典skf公司在亞太地區的專業配送服務,雅閣設立了skf專 用倉庫。
實力雄厚
新加坡的物流企業普遍實力雄厚,這主要得益於新加坡政府造就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了眾多國際著名物流公司的眼球,使它們紛紛把亞洲區域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全球物流業老大美國聯合包裹公司和老二聯邦快遞公司。這些全球物流巨子在資金、運輸工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雄厚實力推動了新加坡本地物流業迅猛發展。
效率極高
新加坡物流業充分體現了"高效"的含義,這不僅僅是由於新加坡物流園的優越地理位置(與機場毗鄰,交通四通八達),還在於其各環節暢通無阻。以通關程序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貿易網路",實現了無紙化通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以轉口貿易為主,這意味著很多運抵新加坡港口、機場等國際交通樞紐的貨物並非新加坡進口,而僅稍作停留,然後轉運到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交通樞紐就成了物流的重要場所。因此,很多物流公司在機場內部設立專用倉庫,對於需要在新加坡轉運的貨物,公司就在機場倉庫內當場理貨轉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節約了 運輸成本。
服務周全
隨著現代物流業在新加坡蓬勃發展,物流業服務范圍之廣之細可謂空前,物流業已經朝著"量身定做"的方向發展。以前,新加坡物流公司為客戶提供某種固定模式的服務,現在,這些公司已經轉向"量身定做"的服務,以滿足客戶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由物流公司和客戶共同研究選擇出一種或幾種最理想的服務方式,最終找出能最大限度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技術強大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實現了整個運作過程的自動化,它們都設有高技術倉儲設備、全自動立體倉庫、無線掃描設備、自動提存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可以說,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業的主要支撐力量之一,而網路技術則是重中之重。
網路技術主要包括政府的公眾網路系統和物流企業的電腦技術平台。新加坡政府啟動"貿易網路"系統,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在線信息交換。除了政府提供的公眾網路外,物流企業都先後斥資數百萬美元建成了電腦技術平台。通過這個技術平台,客戶不但可以進行下訂單等商務聯系,在托運的貨物進入公司運行以後,客戶還隨時可以通過公司的網路了解所交運貨物即時的空間位置,了解貨物當時所處的運送環節和預計送達的時間。
現代科技還保證了貨物的安全。在各個物流公司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條形碼和無線掃描儀對貨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每天多達數千萬份的貨品運送准確率超過99.99%。
政府支持"一條龍"發展物流
現代物流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是該國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為了把新加坡建成亞洲物流中心,新加坡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新加坡政府規劃物流業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導委員會制定發展綱領,同年新加坡貿易發展局聯合13個政府機構,其中包括海關、經濟發展局、民航局、生產力及標准局、資訊發展局、海事及港務管理局等,展開"1997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在該計劃獲得成功之後,新加坡政府又先後推出了"1999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以及"2001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這一系列的計劃成功地將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整合成"一條龍"服務。這些計劃主要包括下面4個內容。
流程改造
為了開發高效、科學的物流流程,新加坡政府出面委託專家顧問進行多項研究,同時鼓勵業界人士積極投身到這一活動中來。在政府的主導下,新加坡政府顧問成功地完成了對"物流業挑戰及商機"等課題的研究,而業界完成了"貨盤標准化"等研究計劃。
基礎設施
新加坡政府提倡大力發展物流業後,立刻啟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於1997年從政府架構中獨立出來之後,致力於改善物流基礎設施:一方面引進高新技術,包括電子入閘系統和全自動化橋式吊機;另一方面,在樟宜機場附近開設物流園,吸引國際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新設立總部及地區性物流中心。
人力資源
1999年,新加坡政府以物流講座的形式介紹了物流技術知識的最新發展,並推出了政校合作、國際交流以及鼓勵有潛力的其他行業人才轉投物流門下等多項物流人才培訓計劃。那一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喬治亞州科技學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亞太物流學院,並提供雙碩士學位課程。2000年,第一批亞太物流學院的學生畢業並獲得"認可物流專業證書"(cpl)。
物流科技
1999年,政府制定了物流業的科技發展綱領,以建設公共電子走廊、促進該行業的低成本電子數據交換為目標。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政府已建成"港口網路"、"貿易網路"等公共電子平台,並將推出空運業電子發票及電子付款系統及空運業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等。
航空物流
新加坡航空物流的代表是樟宜國際機場。這個機場被譽為東南亞最現代化的國際機場,每年接送乘客超過2000多萬人次,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亞太地區最佳機場"、"世界最受歡迎的機場"等。民航局不時研討制定樟宜機場的發展規劃,以確保機場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亞太地區航空交通的強勁增長。樟宜機場內設有樟宜航空貨運中心,面積達47公頃,是一個24小時運作的自由貿易區。這個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提供了裝卸航空貨物所需的設備和服務。每天,無論何時,從飛機卸下的貨物送到收貨人手裡,前後只需一小時。
港口物流
新加坡不僅有優良的深水港,還興建了4個集裝箱碼頭。新加坡港務集團每年可裝卸超過1500萬個集裝箱,是世界最大的單一箱運碼頭經營機構。新加坡的遠景目標是把該國發展成為集海、陸、空、倉儲為一體的全方位綜合物流樞紐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港口最近採取了新舉措。一方面,調整港口管理策略並制定新措施,准備開放港口允許船舶公司以合資方式擁有自營碼頭,並歡迎國際上的港口經營集團到新加坡投資發展碼頭。另一方面,注重技術改造,通過挖掘內部潛力來提高生產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進行了一項試驗性計劃,在新加坡海港採用自動識別系統,避免船舶相撞並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
陸路物流
新加坡在積極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以多種經濟調控手段控制以私家車為主體的私人交通的增長。公共交通系統完整,方式多樣,包括大運量的地鐵系統、輕軌系統、公共汽車系統、計程車系統,其特點是網路覆蓋面廣,運行快捷高效。電子公路收費系統是新加坡政府已經實施的一項先進的智能化公路管理系統,它由分布在中心區各道路路口的電子自動計費門、隨車(全國所有車輛)安裝的ic付費卡、數據傳輸與中央控制系統組成。任何進入中心區的車輛在經過該系統時,均會被自動扣除一定費用。
4、在工業發展與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
新加坡能取得優異的環境紀錄,原因在於牢固的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新加坡經濟發展以來,就堅持一個策略,就是預先安排,未雨綢繆,從長計議。他對中國近年來對於環境污染的力度表示欽佩,在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環境問題,國家賴以生存的貿易,無法為就業人口提供機會,為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提高生活的水平,必須要進行規劃計劃。但是在規劃計劃當中,他們謹慎投資環境基礎措施,加強立法和監管的管制,力求於以最先進的科技技術,並且向其他國家學習的文化,為了配合急速的工業化進行,新加坡進行了廣泛的環保計劃,包括防範、執法、教育等等。他表示新加坡願意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時也包括在中國學習經驗。要藉助科技的環保來創新,為了成功,人們必須跟政府合作。
5、在區域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
6、在區域經濟規劃與發展戰略方面的經驗
要解放思想,進一步拓寬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7、在政府職能轉變與角色定位方面的經驗
8、在農業產業方面的經驗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㈥ 慕尼黑藝術之家介紹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命脈。它是多座世界級博物館的故鄉,有生動的文化景觀、耀眼的建築物、喧囂的夜生活和場面浩大的節日。慕尼黑也是德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到處都是發達的工業、充滿小資情調的精品屋和名聲顯赫的藝術與音樂學院。
盡管慕尼黑混合了多種文化,但是在這座城市裡,你遇到的仍然主要是米人的地方文化。保守的傳統依然存在,人們的心態非常悠閑,無憂無慮。慕尼黑人將是最認為他們的「大都會」和世界村(Weltdorf)沒什麼差別的人。
無論你是在旅遊者蜂擁而至的夏日、10月啤酒節還是2月寒冷寧靜的午後來到這里,都會情不自禁地對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
徒步游
慕尼黑的主要經典都聚集在老城區附近,主要的博物館則集中在皇宮附近。但遊客通常會再花上一兩天的時間前往東部令人愉快的波希米亞斯瓦賓區(Boheimian Schwabing)、面積驚人的英式花園(Englischer Garten)和時髦的海德豪森區(Haidhausen)。老城區的西北部是國際化的紐豪森區(Neuhausen)、奧林匹克公園(Olympiapark)和慕尼黑的珍寶——寧芬堡(Schloss Nymphenburg)。
瑪麗亞廣場
這段徒步游從瑪麗亞廣場(Marienplatz)開始,它是老城區的中心。廣場的中心是瑪麗亞紀念柱(Mariensäule),於1638年為慶祝脫離瑞典統治而建造。在紀念柱的頂端有金色的聖母瑪利亞雕像,這尊雕像是在1590年建造的,最初安置在聖母教堂(Frauenkirche)中。
新市政廳
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是一座以黑色外牆主色調的新哥特式建築,裝飾著怪獸裝的滴水嘴和雕像,在建築物的邊角處還有一個盤龍塔樓。新市政廳內有6處寬廣的庭院,用於舉辦每年的節慶。遊客可以登上85米高的塔樓頂端俯瞰城市風光。
這座建築物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鍾樂(Glockenspiel),它一共分為三層:兩層描繪Schäfflertanz慶典;另外一層描繪了Ritterturnier,它是1568年為慶祝皇家婚禮而舉辦的騎士比武大賽。演員在每天上午11點和正午。由慕尼黑兒童(Münchener Kindl)與守夜人(Nachtwächter)出演的夜場於每晚9點開始。
聖彼得教堂
瑪麗亞廣場的最南端,新市政廳的對面就是聖彼得教堂,哥特風格為主體的教堂有著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的內部裝飾。宏偉的主聖壇(建於1517年)是有伊拉斯摩斯●格拉斯(Erasmus Grasser)規劃建造的,教堂內還有4尊由Egid Quirin Asam建造的教父雕像(建於1732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你也可以徒步297階台階,登上稱為「老彼得」(Alter Peter)的92米高長方形塔樓,飽覽壯麗風光。
魚泉許願池
據當地傳說,在復活節前的第七個星期三(Ash Wednesday)把空錢包浸入魚泉許願池(Fischbrunnen)中,拿出來時就裝滿了錢。在中世紀,這里最初用作讓市場中淡水魚保持新鮮的池塘,後來又是屠夫學徒接受浸禮的場所。
老市政廳
原為哥特式風格的老市政廳(Altes Rathaus,建於1474年)曾因閃電和轟炸被毀,二戰後重建時採取了一種更為樸素的風格。老市政廳的南塔樓現為慕尼黑玩具博物館(Spielzeugmuseum),其中收納了大量的歐洲及美國的玩具。在入口處有一個風力驅動的玩偶,隨風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
在老市政廳的後面是聖靈大教堂(Heiliggeistkirche),建於1392年,教堂的裝修相當樸素,但擁有衣服輝煌的壁畫。這幅壁畫是在1727-1730年教堂的修繕期間由Cosmas Damian Asam創作的。
從瑪麗亞廣場到馬克斯-約瑟夫廣場
從聖靈教堂沿Im Tal街向東前行,然後沿Maderbräu街向北抵達Orlando街,就可看到著名的宮廷釀酒房(Hofbräus)。樓上的舞廳是1920年2月20日舉行第一次國家社 會 主 義黨(納粹黨)大型會議的場所,而樓下是慕尼黑最致命的啤酒屋,常年擠滿了遊客。
從霍夫布勞出發,沿Münz街西行,左轉到Sparkassen街,然後進入通往Burg街的Lederer窄街。在這里右轉(向北)即可抵達Alter Hof的主庭院,Wittelsbach王族一直居住在這里,後來他們覺得這里太小,就搬走了,並修建了後面將會介紹到的王宮(Residenz)。
從北出口離開這座庭院,繼續沿Hofgraben向北,將會路過前制幣廠(Münzhof)。
馬克斯-約瑟夫廣場
經過前制幣廠之後,就是Maximillian街,慕尼黑最吸引人的購物街。向左轉即可到達馬克斯-約瑟夫廣場(Max-Joseph-Platz),這里集中了慕尼黑最惹人喜愛的建築物,其中包括5層的國立劇院(Nationaltheater),它是巴伐利亞歌劇的故鄉,還包括其鼻祖——王宮(Residenz)。廣場的盡頭是巴伐利亞國王馬克斯-約瑟夫一世的雕像,他於1818年頒布了德國的第一部憲法。
在廣場的西端是老中心郵局(old central post office),郵局有一條裝飾著壁畫的義大利風格的拱廊。
王宮
在馬克斯-約瑟夫廣場的北側就是王宮(Residenz)最古老的部分(建於1571年),這座龐大的宮殿從1385年直到1918年一直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官邸。北翼是一些內部庭院,包括帝王大院(Emperor courtyard)、葯師大院(Apothecary courtyard)和噴泉大院(Fountain courtyard),還有兩座較小的院落:禮拜堂和國王殿。在王宮內有許多通往其他風景名勝的入口。沿Residenz街向北走,就可以繼續你的徒步游覽路線。
官邸博物館
官邸博物館(Residenzmuseum)有約130個展廳,展出了Wittelsbach王朝的大量珍寶。這間龐大的博物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上午開放,一部分下午開放。你可以選擇在導游的帶領下游覽博物館的各個展廳,也可以購買一份英文版的導游圖,那上面有各展廳的圖片和相關解說,然後自行游覽。
博物館內有一座Grotto Court,是進入博物館後最先看到的景點,描繪了美麗的珀爾休斯噴泉(Perseusbrunnen)。下一個展廳是古董陳列館(Antiquarium),有著裝飾奢華的半圓形穹頂和美得令人窒息的壁畫,陳列了Wittelsbach收集的大量古董。其他景點還有:先祖幾年廊(Acestral Gallery),陳列著121位巴伐利亞統治者的畫像【請特別注意查理曼(Charlemagne)和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Ludwig)的大畫像】;戰爭會堂(Schlachtensäle);瓷器展廳(Porcelain Chambers),其中陳列著產自柏林、邁斯和寧芬堡的陶瓷製品;亞洲飾品陳列室(Asian Collection),其中陳列著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漆器、織錦、地毯、傢具和珠寶。
王宮博物館
經由官邸博物館的入口還可進入王宮博物館(Schatzkammer der Residenz)。這里簡直就是像「天方夜譚」中藏有大量財寶的「阿拉丁的山洞」,陳列著大量珠寶、華麗的黃金製品和其他珍寶。在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珍寶中,有移動式聖壇、Therese王後的紅寶石飾物、令人贊嘆的懷表和充滿異國風情的手工製品,包括來自土耳其、伊朗、墨西哥和印度的實用手工藝品。購買門票參觀這里絕對物超所值。在這里請英語導游需要再花費3.5。
老王宮劇場
王宮中還擁有歐洲最優秀的洛可可式劇場——老王宮劇場(Altes Residenztheater)。劇場輝煌的裝飾是由比利時建築大師法朗西斯·屈維利埃(François de Cuvilliés)設計的。
國立埃及藝術館
國立埃及藝術博物館(Staatliches Museum Ägyptischer Kunst)中收集了大量古埃及(Old Kingdom)、中朝埃及王國(Middle Kingdom)、埃及新王國(New Kingdom;公元前267-前1075)時期的優秀的埃及文物、藝術品、紀念品和雕像。
劇院廣場
沿王宮街向北,會經過兩座石獅守衛的宮殿大門。據說,撫摸其中一頭石獅的背部可以給人帶來財運。劇院廣場(Odeonplatz)位於王宮街的盡頭,這里就是所謂的「啤酒館政變」(Beer Hall Putsch)的發生地,在這場政變中,希特勒鋃鐺入獄。廣場將帥廳的雕像群中有一座蒂利將軍的雕像,他在30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1648)中將慕尼黑交給了瑞典。
廣場西端的芥末黃色教堂就是特埃蒂娜教堂(Theatinerkirche St Kajetan),於1663-1690年期間為紀念國王馬克斯·伊曼紐爾(Prince Max Emanuel)的生辰而建。魁偉的雙子塔樓位於龐大頂樓的側面,這時慕尼黑地平線上的標志性建築。這座高聳的瑰麗圓頂教堂處理在皇陵(Fürstengruft)之上,其中安葬著Wittelsbach家族的成員。
通過劇院廣場東端的一扇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大門可以進入過去的皇家花園(Hofgarten)。
從劇院廣場到卡爾斯廣場
沿劇院街向南,很快就會到達5個庭院附近位移的購物中心——Fünf Höfe。這時一座抽象主義風格的建築(裝飾著大量的玻璃與金屬)。通道中聚集著大量的小商販。購物中心還有Kunsthalle der Hypo-Kulturstiftung,這里有非常好的旋轉舞台。
沿劇院街繼續南行,然後右轉到通往聖母廣場(Frauenplatz)的Schäffler街上,聖母廣場的主要建築就是後哥特式聖母教堂(Frauenkirche),它有兩座並列的銅質圓拱頂的塔樓。教堂的內部風格與色彩濃厚的外部紅磚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內有一條燈火通明的斜坡道,下面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的陵寢,有成隊的騎士和貴族守衛著。登上南塔98米的頂端可以更好的俯瞰城市的風光。
沿Liebfrauen街向南徒步到Kaufinger街,這是一條主要的商業街,然後右轉到達Neuhauser大街,在向前200米的Neuhauser大街52號就是米歇爾教堂(Michaelskirche)。建築風格從文藝復興式過度到巴洛克風格,這座教堂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有支柱的20米寬半圓形穹頂。主殿有著豐富的人像繪畫裝飾,描繪了3個歷史時期,從黑暗時代(歐洲中世紀)到16世紀,繪畫以米歇爾為核心。教堂的地下室中有微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某些成員的陵寢,其中地位最低的就是「瘋子國王」路德維希二世。
Neuhauser大街的盡頭是卡爾斯廣場(Karlsplatz),中間裝點著中世紀的卡爾門,這是老城區的西大門,也是老城區的邊界,這里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現代噴泉(Modern fountain),是最受歡迎的聚會地。這里還是主要的有軌電車、公共汽車、地鐵和城鐵的連接點。
從卡爾斯廣場到賽德林格街
從卡爾斯廣場往回走,並右轉到Eisenmann街,在左手邊可以看到華麗的婦女修道院教堂(Damenstiftskirche);繼續向南可以看到賽德林格,14世紀的南大門。從這里開始,沿Sendlinger街向東北走,Sendlinger街62號是St Johann Nepomuk小教堂,也叫做阿薩姆教堂(Asamkirche),由Asam兄弟設計並建造。這對兄弟過去就住在這座教堂的隔壁,這里曾經是私人禮拜堂。令人贊嘆不已的教堂內飾是建築、繪畫與雕塑的和諧統一,幾乎沒有一個不加修飾的地方。一進入教堂,你就會看到金質死神切斷生命之線的雕塑。
沿賽德林格街繼續前行,然後在Rosental右轉就會看到市立博物館(Stadtmuseum)博物館中最引人注目的展覽包括釀酒、時尚、樂器、攝影藝術和木偶。晚上還會放電影。
維多利亞市場
從Rosental東行就到了人流嘈雜的維多利亞市場(Viktualienmarkt),這時歐洲最好的食品市場之一。夏天,整個商業中心就成為附近最出色、消費也最高的啤酒花園,而到了冬天,人們聚集在附近的酒吧中,喝著杜松子酒。這里的商品和事務都是一流的,但討價還價的餘地不大。
在廣場中心可以仰望五月柱(Maypole),這是手工業者的象徵,上面飾以藍白相間的傳統巴伐利亞條紋。在廣場南端可以看到著名笑星卡爾·瓦倫丁(Karl Valentin)的雕像。瑪麗亞廣場就在市場的西北側。
國王廣場及周邊地區
老城區的西北部是國王廣場(Königsplatz),這是在路德維希一世統治期間建立的希臘復古風格的廣場。以多利斯風格圓柱構造的Propyläen通道周圍環繞著三座博物館。從國王廣場中向北走一小段路就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和慕尼黑的三座主要藝術博物館,購買一張瀏覽三唑美術博物館(Pinakothek M)的聯票的價格為成人12,優惠價7。
老美術館
過去的歐洲統治者珍藏的古畫收藏在老美術館(Alte Pinakothek),從Theresien街即可進入畫館。其中的亮點包括丟勒救世主模樣的作品「自畫像」(Self-Portrait)及其「四門徒」(Four Apostles)、Rogier van der Weyden的「麥琪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Magi)以及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聖母憐子圖」(Pietà)。
新美術館
老美術館的北側就是新美術館(Neue Pinakothek),也可從Theresien街進入。其中收藏有大量18世紀及19世紀的繪畫作品和雕塑,從洛可可風格一直到新藝術主義(Jugendstil)。不要錯過克雷恩(Crane)的Seeds of Neptune和戈雅(Goya)出色的廚房靜物畫Plucked Turkey。
現代美術館
進來開放的現代美術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是德國最大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樁玻璃混凝土材質的建築展示了20世紀和現代藝術、設計、雕塑、攝影作品和電視藝術的整個發展過程。除了現代藝術大師達利(Dali)、畢加索(Picasso)、沃赫爾(Warhol)和馬蒂斯(Matisse)的作品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區域用於展示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和裝幀設計。
西門子論壇
在現代藝術館東南方向約350米的地方就是西門子論壇(Siemensforum)。這是一個有趣的地方,遊客可以親自動手實踐。在這座共5層的建築物中展示著各種各樣用於宣傳的電子設備和微電子設備,從電話到多媒體個人電腦,一應俱全。
倫巴赫之家市立博物館
弗朗茲·馮·巴赫(Franz von Lenbach)是19世紀後期的主要畫家,1883年-1889年間,他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在慕尼黑建立了一座私人住宅。1924年,他的遺孀將這座房子及他的一批化作一並賣給了市政部門。今天,這座夢幻般的舊宅成為了慕尼黑的一大景點——倫巴赫之家市立博物館(Städtische Galerie im Lenbachhaus)。藝術館中展出了大量由慕尼黑和其他德國統治者收藏的19世紀著名作品,還有以國際現代藝術為主題的展出。
其他博物館
慕尼黑最古老的博物館就是古代雕塑管(Glyptothek),館中展示了大量的希臘和羅馬雕塑、古典大理石雕塑以及羅馬國王、希臘哲學家和希臘統治者的畫像。
古代收藏館(Antikensammlugen)是德國最好的文物博物館之一,其中陳列著古董花瓶、黃金和白銀珠寶飾物、裝飾品、銅器和希臘及羅馬雕塑及雕像。
帝國水晶博物館(Museum Reich der Kristalle)可從Barer街進入,博物館中陳列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水晶展品,其中為人們展示了水晶神秘的內部構造及內部分子結構。博物館中最有價值的收藏品就是一塊大型俄羅斯祖母綠寶石,還有大量的鑽石藏品。
英式花園及周邊地區
英式花園(Englischer Garten)周圍環繞著老城區、Schwabing區和伊薩河(Isar River),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之一,在這里散步、品嘗美酒佳餚、曬日光浴、劃船甚至沖浪都是一種至高的享受。在炎熱的夏天,即便是尋常的工作日里,這里也常有上百日天體日光浴愛好者,他們把自己的外套、領帶和裙子整齊地放在身旁,自由自在地享受日光浴的樂趣。
中國寶塔(Chinesischer Turm)位於慕尼黑知名的啤酒花園中心,它的歷時可回溯到1789年。這里以南就是最受攝影師青睞的Monopteros紀念碑。
切忌:夜晚不要在公園逗留。公園中到處是巡警,充斥著大量的盜賊、吸毒者、散布不法言論的人和其他色情表演者。
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
英式花園東南角是慕尼黑博物館中的出色代表——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Bayerischers Nationalmuseum)。博物館中的展品描繪了德國南部——特別是巴伐利亞——的藝術、民俗和文化歷史。
博物館一樓陳列了從中世紀早起到洛可可時期的繪畫、雕塑、掛毯、傢具和武器,包括當時最好的雕塑家Erasmus Grasser和Tilman Riemenschneider的雕塑作品。樓上東翼的主題是19世紀。這里的亮點包括寧芬堡陶器、珍貴的玻璃器皿和精緻的新藝術展品。西翼專門展出樂器、娛樂設施和銀器。地下室中有一組17世紀-19世紀著名的嬰兒床(cot)展品。要去往巴伐利亞國立博物館,可以搭乘地鐵、17路有軌電車或3路共哦那個汽車到Lehel站下車。
考古收藏館(Archäologische Staatssammlung)位於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的後面,在這里你可以追溯巴伐利亞從石器時代到中世紀早期的歷時。這時陳列的展品來自凱爾特、羅馬和日耳曼文明,包括一具用於祭祀的女孩遺體,至今保存完好。
奧林匹克公園及周邊地區
大約30年前,慕尼黑為舉辦當時的奧運會而建立了這所奧林匹克公園(Olympiapark)。奧林匹克公園至今仍是慕尼黑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的中央建築是290米高的奧林匹克塔(Olympiaturm),宏偉的波浪形帳篷式的屋頂覆蓋著奧林匹克露天大運動場的西側、大禮堂和游泳館。
今天,這座公園屬於公共設施,是慶典、音樂會、觀賞煙火的地點,一年中所有大型的專業運動會也都是在這里舉辦的。游泳館和溜冰場也對外開放。在奧林匹克溜冰場(Olympiaeissportzentrum)中還有溢出信息中心攝影棚(Info Pavillion)。
在公園內漫步是免費的,但參觀奧林匹克運動場(Olympia-Stadion)是要收費的。4-10月你可以選擇參加「足球之旅」(Soccer Tour),參觀奧林匹克體育場、VIP區和球員更衣室;也可以選擇「探險之旅」(Adventure Tour),通過徒步及乘坐小型列車游覽整個奧林匹克公園。在晴朗的天氣中,你可以登上奧林匹克塔頂,塔頂還有旋轉餐廳。
寶馬博物館
奧林匹克公園的東北角方向是廣受歡迎的寶馬博物館(BMW Meseum),這里是汽車愛好者的天堂。那些令人贊嘆的銀質氣缸憑其地位而成為一處具有吸引力的建築風景線,寶馬公司的總部也設在這里。
博物館展品包括寶馬汽車、摩托車、飛機、概念車,上邊還有模擬器和互動式展示汽車裝置。與寶馬公司總部和博物館毗鄰的是寶馬公司執照長,它的生產線免費供遊客參觀。
老城區南部
德意志博物館
要想參觀的遺址博物館(Deutsches Museum)的全部展品,你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據說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館。這所規模龐大的博物館位於伊薩河東南的一個小島上,博物館中幾乎展出了人類已經取得的全部科技成果,包羅萬象。這里有大量可供遊客親自動手實踐的設施(包括玻璃吹制和造紙)、煤炭模型和鹽坑、有一個電力展廳,模擬閃電的產生過程,還有專門以樂器、岩洞、測地學、微電子技術和天文學為主題的精彩展廳。
在這座小島的東北角,Rosenheimer街附近是德意志博物館附屬的技術展示中心(Forum der Technik)。它由兩個景點構成,一個是IMAX Theatre,經常放映巨幅電影;另一個是充滿藝術觀的天文館(Planetarium),這里經常放映教育節目。
慕尼黑猶太博物館
在慕尼黑猶太博物館(Jüdisches Museum München)中可以看到居住在慕尼黑和巴伐利亞的猶太人的文化。由於經費緊張,因此博物館的開放時間有限,也正因如此,博物館非常歡迎來自各界的捐款。
特蕾西草坪
特雷西草坪(Theresienwiese)就在老城區的西南方,是舉辦一年一度的10月狂歡節(Oktoberfest)的地點。在草坪的最西端是名人紀念館(Ruhmeshalle),其中陳列著巴伐利亞領導人的雕像以及巴伐利亞雕像。雕像有著非常精緻的設計,看上去非常結實,當然,你確實可以爬上雕像的頭,小小地俯瞰一下城市風光,也可以在秋季狂歡節里獲得一個更好的觀察點。
交通與機動性中心
2003年,為慶祝德國博物館建立100周年,建立了這座全新的附屬建築,專門展示交通研究與發明成果。交通與機動中心(Vekehrszentrum)陳列著令人著迷的著名而現金的研究及發明成果、汽車、船隻和火車以及賽車的發展歷時,還有大量的可供遊客親手實踐的項目,這時展覽中最有趣的部分。
寧芬堡
如果王宮還不能滿足你對宮殿的渴望,那麼一定不要錯過童話世界般的寧芬堡(Schloss Nymphenbury),位於老城區西北月5公里處。始建與1664年,曾是薩沃伊(Savoy)的Electress Adelaide的離宮,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宮殿和公園建築群的規模仍然不斷地擴大,座位皇族的夏宮。要去寧芬堡,你可以在卡爾斯廣場打成17路有軌電車或41路有軌電車。
宮殿
這是主要的宮殿建築,由主殿和兩翼組成。其中所有的房間極盡奢華,但是最華貴的房間就是南翼的沒人畫廊(Schönheitengalerie),曾經是卡羅琳王後(Queen Caroline)的房間。現在陳列著38幅路德維希一世挑選的美人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Schöne Münchnerin,鞋匠的女兒Helene Sedlmayr的畫像。
南翼還有皇家專用的馬車和騎術用具,相應地陳列在馬車博物館(Marstallmuseum)中。一樓陳列著寧芬堡工匠製造的大量瓷器。
北翼的主體是人類與自然博物館(Museum Menschen und Natur)。這時一家非常有趣的博物館,非常適合帶著年齡適當的兒童到這里參與實踐,博物館中所使用的文字為德語,樓上的展廳以動物與地球為主題。
花園與附屬建築物
皇家花園是一座不滿奢華雕塑的英式公園,其中有許多充滿吸引力的建築物,包括Amalienburg,這座小型狩獵屋中有一個很大的圓頂主室;還有中國茶室Pagodenburg;桑拿浴室Badenburg。
其他景區
慕尼黑赫拉布魯恩動物園
慕尼黑的「地理公園」中飼養著大約5000隻各類的哦購物。慕尼黑赫拉布魯恩動物園(Münchener Tierpark Hellabrunn)是此類公園的先驅之一,有大約460種動物,包括犀牛、大象、鹿與瞪羚。參觀其中的愛畜園是非常值得的,其中有許多山羊、鹿和綿羊,你可以親手喂養他們。
安聯體育場
體育愛好者和建築藝術愛好者等遊客應該繞路到慕尼黑市郊的Fröttmaning去參觀慕尼黑最耀眼的新足球場館。2005年夏季竣工的安聯體育場(Allianz Arena)耗資2.8億,牆體由氣墊構成,被人們昵稱為「安全帶」和「橡皮艇」。這座體育場充分展現了尖端科技的成果,可容納66000名觀眾。
巴伐利亞電影城
位於南郊的Geiselgasteig的巴伐利亞電影城(Bavaria Filmstadt)是一塊常被人們忽略的寶地。在這里可以看到Enymy Mine、Das Boot、Cabaret和The Never-Ending Story的電影布景,這幾部電影都是在這里攝制完成的。特技表演的時間是11:30am、1pm和2:30pm。
㈦ 西安附近景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滻灞
滻灞是個休閑公園,天氣好的時候去踏青郊遊非常的棒。
在水裡生長著蘆葦、香蒲,水蔥等水生植物,蘆葦的高度經常比人還高,是西北難得一見的風景。另外這里是候鳥遷徙路線,因而棲息多種野生水禽。觀鳥塔上可以看到園中樹上落滿了各式各樣的鳥兒。
鍾書閣
西安鍾書閣位於北郊鳳城六路與明光路十字,電梯上五樓就到了,一抬眼一片純白,依舊是流線型的書架,在整個書店裡蔓延開來
西安曲江書城
台北的誠品書店非常火,西安的曲江書城也不輸份兒,這里的裝修設計絕對的高格調!是很多小情侶的約會聖地,讀書、約會兩不誤。
西倉
西倉不是什麼藝術場所,也不是什麼有歷史氣息的地方,但是西倉獨特的市井煙火氣息,非常吸引人。想去市場上看看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即使什麼也不買,但是這種有趣的集市也還是能讓人趨之若鶩。
碑林博物館
如此有逼格的地方,來西安非常值得來一趟。尤其適合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的同學,以及對石雕感興趣的。我其實不太懂藝術,只是覺得很有人文氣息,那些碑刻精品在其他地方比較罕見。
來的話建議聽一下講解,不然看半天都不知道想表達的是什麼。這些歷史文物我覺得很有必要來觀看,你彷彿可以通過時間看見歷史。
陝西歷史博物館
不要問我為什麼那麼喜歡博物館,因為來西安就是沖著歷史來的呀。西安的歷史凝固於各種文物之中,所以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必去的!
陝西歷史博物館而不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光是名字就表現出了其重要地位,館藏有文物37萬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博物館還實行「免費不免票」制,需要憑身份證領票入內,買了珍寶館的票可以不用排隊。
西安美術館
非常推薦你們過來一次。美術展覽常年都有,半個月或一個月都會有一次,來西安旅遊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如果是土著,隔段時間來一次體會都有所不同。
並且這里免門票!很喜歡展覽里那些藝術品,雖然可能看不懂,但那種很有藝術感的氣息還是能感受到。
在各種大師之作前停下觀摩,彷彿能看到他們案前思索,大手揮毫的場景。
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
這里就是西安的798,20世紀由於西北紡織業沒落後,將舊的廠房改造加以利用,就是現在的藝術區了,這里聚集了一大票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油畫家、雕塑家、行為藝術家、攝影家……
文藝青年扎堆的地方,可以來拍照打卡或是閑逛。
西安五星街教堂
位於西安五星街的五星教堂,這座教堂是康熙年間建成的,教堂天主教的建築風格與十三朝古都怎麼看都覺得不搭,但是三星教堂的美卻是肯定的!
有很多新婚夫婦都會來這里拍婚紗照,也有一些西方文化空、天主教信徒和美術愛好者來這里遊玩,可以說是非常小眾的旅遊景點了。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代時期的皇宮,也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面積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可惜的是,因為戰亂,真正的大明宮已經被毀壞,目前在遺址只能看到大明宮的模型和文物了。
大明宮復原模型
「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唐代大詩人岑參的詩,描述的恰好就是早朝的時候,大明宮前門萬戶開的氣派景象。
陝西師范大學老校區
西安的高校數量,放眼全國也排名在前,而西安富有特色的高校,也不在少數,但很多人卻會對陝師大的老校區情有獨鍾,尤其是它的圖書館,古色古香很有味道,而且據說是梁思成設計的。
每年夏天的時候,午後的陽光灑滿校園,清新的空氣讓人格外陶醉,如果恰巧畢業季來臨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穿著民國風服裝的畢業生特意來這里拍照。
校內還有唐天壇遺址,是隋、唐代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
㈧ 洛陽溢坡電影村在哪裡
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S96(洛欒高速)。溢坡村為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結合地理特點,以「洛陽秀美鄉村、休閑觀光勝地」為發展方向,以「打造電影村,發展近郊遊」為依託,推動農旅結合發展。
該村圍繞「電影村」主題,建設電影場景11個、休閑平台5個、景觀點5個,將電影元素融入整村景觀,還建設500畝種植基地,除了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45萬元收入,還為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方便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加收入,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㈨ 南寧晚上哪裡好玩
【邕江夜遊】
作為南寧城市名片,百里秀美邕江芳容綻放,江暢、水清、岸綠、景美等特質一一呈現在人眼前,夜遊邕江無疑成為居民新生活體驗。
南寧夜生活四大絕佳打卡去處!不好玩算我輸
邕江夜景航拍圖
【民歌湖】
民歌湖風景區,作為國家級4A級風景區,也是南寧市極具魅力的新旅遊景區之一,趁著夜幕沉沉去遊玩一番,也相當不錯。景區游覽項目包括水上游覽、徒步游覽、現代藝術酒吧街、各種廣場活動、文藝表演。與此同時,景區綠化以「都市水岸,生態畫廊」為主題,打造出一條由桃李園、椰棕園、楓竹園、沁香園和溢彩坡五個主題公園組成的「水韻五景」城市濱水景觀帶,乘船游覽其中,一消胸中煩悶,悠遊自在。
南寧夜生活四大絕佳打卡去處!不好玩算我輸
民歌湖夜景
【航洋-萬象】
提及邕城最是風流繁華的場所,怎能少得了航洋、萬象等超級商業綜合體,一直是邕城居民最愛消費的場所之一,幾乎日日人流量爆滿,吸引著無數人匯聚於此,地標性夜生活打卡地怎麼少了它們?
南寧夜生活四大絕佳打卡去處!不好玩算我輸
會展航洋城航拍
【三街兩巷】
自開街以來,「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每天有一大批市民慕名前去拜訪,成為南寧打卡網紅地標。在這里,你能游覽到解放街洋氣的老騎樓、金獅巷打金的老行家、青磚黛瓦的明清老宅、銀獅巷的中華電影院......徜徉其中,老南寧記憶一一浮現在眼前。
南寧夜生活四大絕佳打卡去處!不好玩算我輸
㈩ 作文 ***,謝謝你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日趨多元化。然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交通安全問題。
建國60年來,交通運輸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觀。街道不擁擠了,變得有秩序了。6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6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路,讓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自建國以來,我市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觀雖有改善,但仍需推廣。
據了解,2006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回落到9萬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城市馬路不僅僅是人和物位置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的檢驗場。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每個人也嚴格按照交規出行。
我國雖然也十分重視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較其他國家做得還遠遠不夠。每天,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自行車、車輛比比皆是。例如,非機動車遇紅燈時越線、在車道上逆行、違法載人載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護欄、亂穿機動車道等。有的時候我過馬路,經常會看見紅燈時行人無視信號燈闖紅燈,或者綠燈時汽車利用交叉路口時間差不顧過馬路的行人加速沖過去等情況。我國交通法規明確規定:「車輛行經人行橫道,遇有交通信號放行行人通過時,必須停車或減速讓行;通過沒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須注意避讓來往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通信號的路口還好一些,沒有交通信號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亂的景象,車水馬龍,互不相讓。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車輛依法行車,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執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這兩部分同時「展現」在馬路上,才能構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