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電影城南舊事不是北影拍攝的

電影城南舊事不是北影拍攝的

發布時間: 2022-10-03 15:38:27

㈠ 林海音-----------《城南舊事》的資料

電影《城南舊事》的幕後點滴

繼《巴山夜雨》之後獨立執導的《城南舊事》為中國的散文電
影提供了一個幾乎難以企及的範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為情感線索,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離情別緒中講著三
個似乎互不相關的故事。小童星沈潔和「送別」的歌詞與旋律是人
們對《城南舊事》最感性的認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代表了
同時期一批中年導演的創作傾向。20多年以後,導演吳貽弓面對記
者,仍然無法掩飾自己對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開拍有一定政治意義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傳體短篇小
說集,特別有一種緬懷舊日京華的傷感情緒。還有一個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公開介紹台灣作家的
文學作品,渠道有所放開,這部《城南舊事》便傳到電影圈內,首
先由北影廠的老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改正後,推薦
給上影廠,上影廠領導一致肯定,准備投拍。可見,當時拍攝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義的,雖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種政治內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
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
、《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胡同里的瘋女人、藏
在草叢里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
一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

「撿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舊事》之前,我拍過兒童片《我們的小花貓》(1979
),還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神,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同樣在《城南舊事》中觀眾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這個角色,直到現在很多人談到英子的時候還是停留在
她當時的樣子。

那時上影廠正好要拍一部兒童片《閃光的綵球》,導演是宋崇
。記得當時組織了一個班級的小孩子試鏡,我和助手兩個人坐在旁
邊看。也許冷眼旁觀起了很大作用,我們當時就看中了兩個小孩子
———沈潔和袁佳奕,剛好都是宋崇沒有選上的演員。沈潔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來沉默一些,她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表現慾望,有些
憂郁,但是我感覺她在心裏面探索,她琢磨在這裡面誰最大,誰說
話最有用,誰是導演。她那種求知的問號式的眼光與我設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潔錯過了宋崇的選角,卻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讓我撿
了個現成的便宜,而這部影片成功的關鍵也正在於這個角色的演繹


林海音女士後來一直和沈潔保持著來往,維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為對於沈潔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實在非常喜歡。

「樂音在記憶中縈回」

雪萊有一句詩「樂音仍在記憶中縈回」。「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這部影片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音樂,呂其明先生的配樂
功不可沒。其實小英子吟唱的《驪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為這部電影才聽到。

林海音在小說裡面也寫到了這個歌詞,人們叫它《送別》,說
它是畢業的時候送別的一首歌。這首歌我自己小時候就唱過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寫到她們在課堂上唱這首歌時,特別有一種貼心的親
切感。

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沒有台詞的,就給音樂留下非常大的創作
空間,不同情境下的變奏把李叔同填詞的傷感情緒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舊事》開拍前我設想: 「未來的影片應該是一條緩緩的
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是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帶向前方,又碰到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
轉,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後,在2004年導演協會頒獎典禮的最後,我和與我同
輩、是我長輩,或者比我年輕很多的導演們又唱起《送別》,別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吳貽弓 采寫/整理:記者 張悅)

吳貽弓,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0年執導《巴
山夜雨》,開始獨立導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
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巴山
夜雨》、《城南舊事》、《闕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國
內外獲獎。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 2003年
底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拾遺

《城南舊事》是「大製作」

《城南舊事》在當時國內可謂一部「大製作」影片,直接成本
53萬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當年上影廠出產影片平均成本的兩倍多
。當然,和國外影片相比,投資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金鷹獎,是所有參賽片中耗資最低的一部,該片也是「文革」結束
後我國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後領取稿費

早年拍電影,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沒有片酬,但是版權意
識很強。

《城南舊事》約一千多元人民幣的編劇稿費,按規定留有30%要
給原作者,上影廠一直保留著。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林
海音受邀來到上海,這已距離拍攝《城南舊事》十年有餘。

林海音一再感謝吳貽弓,正是這部影片,讓內地的觀眾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電影筆記

回憶,通往故鄉作為一個已經30歲的人,我想我已經開始習慣
不再有回憶的生活了。童年,遙遠模糊到我睏乏的雙眼再也看不到
。雖然在我內心深處知道在遠方一定有一個故鄉,在那裡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樂園。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只能去看電影來緩解這不時
湧上心頭的焦慮和憂傷,欺騙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條歸鄉的道路


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事那些人,卻原來一直潛藏
在心的某個角落裡。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芸芸如我們,
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而《城南舊事》,就是
那把鑰匙,讓我們看到隱蔽在迷霧中的道路。

故事並非發生在浩劫歲月,而是發生在舊中國的一段歲月之中
,故事的敘事者吳貽弓因此得以逃開「政治迫害」意識的壓抑,自
如地構造出淡淡的悲劇場景。黑沉沉、霧朦朦的城門樓下,緩緩前
行的駝隊,單調而復沓的街口,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彌散著纖
美的憂傷與詩意。

而說起這部電影,就不能不說電影中的音樂。正是這些出色的
音樂,讓《城南舊事》這部電影以旋律和音節的方式留存在我們的
記憶中。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藝術家李
叔同採用外國音樂家創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詞的《送別》了。

不足百字,寫盡「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而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舊事》的主旨:精巧細致、不疾不徐、溫厚淳和、
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這部影片雖然離我們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
,但只要是心懷鄉愁的人,他們總能從裡面看到這樣的境界———
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回場舊事 「我們劇組就像一個大家庭」

開拍前,我對導演吳貽弓說:「你要做好准備,這部電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裡。」因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
子,從來沒有演過像宋媽這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

演宋媽是從外部造型改造開始的。化妝師先拿剃刀把我的臉給
開了,也就是剃掉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發,把我原先很秀氣的臉
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後描粗眉毛、將頭發紮成那種撅
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後,我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真難看!


服裝師給我准備了肥肥大大的衣服,連做給我的布鞋都是那種
前頭尖、後頭放開的形狀……還有許多細節都是非常講究的,是它
們讓我感覺到我就是宋媽。等試拍膠片出來之後,大家才都對我有
了信心。

當然,在演的過程中還是會碰到很多難題。譬如說最後那個騎
毛驢的鏡頭太長了,而我本來根本不會騎,毛驢也不聽話,如果鏡
頭再長一點點,我真的就要摔下來了。

跟小孩子一塊演戲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時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張小宇才3歲,他喜歡吃橄欖和牛肉乾,演他爸爸的嚴翔就
每天給他帶橄欖,我的口袋裡也每天裝一塊牛肉乾,拍睡覺的戲時
,我就對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
肉乾。

不拍戲的時候,我們也穿著戲服。張小宇玩的時候把手弄臟了
,也像電影里那樣跑過來擦到我身上,我說:「你弄臟我的衣服啦
!」他說:「你不是宋媽嗎?」我演完丟了孩子那場戲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後跟他媽媽說:「宋媽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讓人家給賣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產生很強的凝聚力,我們那個劇組當時就像一
個大家庭一樣,這種感情一直保持到現在。一次我出差聯繫到了演
母親的洪融。第二天門鈴響了,站在我面前的卻是沈潔。我說:「
英子!怎麼是你?」沈潔說:「宋媽,是我媽媽告訴我說你來了。
」現在英子去了日本,我們也好幾年不見了。(口述:鄭振瑤
∕宋媽扮演者)

㈡ 1983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林海叫什麼名字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影評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

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深沉、復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

㈢ 《城南舊事》的資料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 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選自《城南舊事》序言)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㈣ 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急需!!!

內容簡介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城南舊事》
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後記(林海音)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乾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裡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見順城街煤棧的白牆上,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麼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裡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裡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時,你會驚喜地發現:隨著「一
《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㈤ 1983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

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㈥ 電影城南舊事的小女孩叫什麼她長大了什麼樣

英子。電影中沒有長大後的劇情。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 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 ,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6)電影城南舊事不是北影拍攝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

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㈦ 北影廠棄拍《城南舊事》原因不明,「英子」一夜成名,沈潔近況

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姨娘」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劇本完成後,原計劃拍攝這部影片的北京電影製片廠因不明原因取消了拍攝,錯失經典。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向上海電影製片廠舉薦《城南舊事》劇本。上海電影製片廠看後如獲至寶,立即拍板投資拍攝《城南舊事》。

上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一部電影的平均投資是29萬元,而上影廠為《城南舊事》投入了57萬元,高出的兩倍之多 。北影若知上影如此看重這部影片,不知做何感想。

很多人不知,這部京味十足的電影是在上海拍攝的。198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去北京選景。當時的北京已經找不到小說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街道和胡同。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偷兒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上海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影片中除了西山紅葉和"瘋女人"家小院子是真實的之外,其他都是劇組搭的景。不得不佩服美工們的技術高超。

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 社會 風貌,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相當成功的。英子的那雙清澈、純真、 探索 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襯托出干凈的心靈,足以讓語言遜色,被譽為「清澈的女孩」。

影片上映後,英子成了國產兒童片的不朽形象,小說作者林海音女士看完電影後,對沈潔非常認可約沈潔見面,兩人情同祖孫,交往一直持續到林女士在台灣去世。

沈潔出演該片時年僅十歲,和許多幸運的新人一樣,《城南舊事》成就了沈潔,起點即是巔峰,但也意味著藝術成就不可能再被超越。

《城南舊事》後,沈潔還在在《這不是誤會》、《上海屋檐下》等影視中擔任清純少女的角色,然而在英子面前,這些角色都黯然失色。

1992年,沈潔赴日本留學,轉行學法律。一次經過一個教室,突然聽到她在《城南舊事》里的聲音,還有那首「長亭外,古道邊」的歌。沈潔這才知道《城南舊事》在日本的影響力巨大,影片被選為中文課的教材。了解到沈潔的身份後,沈潔被邀請在一些大學里介紹中國文化。畢業後,沈潔有了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重又回到影視文化行業。

沈潔說《城南舊事》是她的一個童年紀念,「我很幸運能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它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童年,也影響了我以後的生活。」

宋媽的形象也十分成功。鄭振瑤在影視劇大多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子,在《城南舊事》中她突破以往形象飾演一個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鄭振瑤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進宋媽悲慘的劇情 。

為了符合片中角色的形象,化妝師先剃掉鄭振瑤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發,把鄭振瑤原先很秀氣的臉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後描粗眉毛、將頭發紮成那種撅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後,鄭振瑤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 。

1983年,因飾演宋媽,鄭振瑤獲第三屆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城南舊事》也同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影片還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㈧ 1983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影片1982年公映後,在海內外均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以及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等獎項,該片是「文革」結束後中國內地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

(8)電影城南舊事不是北影拍攝的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20世紀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

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

㈨ 1938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1938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創作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㈩ 80年代高顏值童星沈潔,因拍攝《城南舊事》一夜成名,如今她怎麼樣了

台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曾被很多老師推薦給學生閱讀,《城南舊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林海音的自傳,講述了她童年在北京小胡同里生活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城南舊事》中的主角「小英子」是個十分有靈氣的小姑娘,她勇敢、善良、細膩又有些人小鬼大。

尤其是小女兒,簡直是新版「小英子」,剪了一個酷似沈潔童年的丸子頭。時代的輪回,讓人不禁感嘆,昔日的大眼童星,變成了低調女子,變的是時光,不變的是回憶。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2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0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1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2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7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0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