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電影票照片
❶ 誰能幫我看看開國大典的圖片中還有這么一個人他是誰
可以肯定是沈鈞儒
1949年7月5日,毛澤東和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合影。一排左起,譚平山、章伯鈞、朱德、毛澤東、沈鈞儒、李濟深、陳嘉庚、沈雁冰;二排左起,黃炎培、馬寅初、陳叔通、郭沫若、蔡廷鍇、烏蘭夫;三排左起,周恩來、林伯渠、蔡暢、張奚若、馬敘倫、李立三。
❷ 2009年開國大典電影有那些演員
古月——毛澤東 孫飛虎—蔣介石 黃凱——周恩來 邵宏來—李宗仁 劉懷正——朱德
郭法曾—劉少奇 路希——任弼時 智一桐—張治中 劉錫田——陳毅 盧奇——鄧小平
傅學誠—劉伯承 祝普恭——粟裕 葉慶林—湯恩伯 肖慧芳—宋慶齡 丁笑宜—彭德懷
田甬———林彪 林中華—羅榮桓 朱德承—齊正雲 陳國典—蔣經國 石維堅—葉子龍
劉之冰—毛岸英 肖揚——米高揚 張安安——江青
看開國大典的時候基本上前段時間過兩三分鍾就能看到一個明星出場~看開場電影的觀眾看這部比較沉悶的電影卻笑聲不斷,就是因為大牌出場造成的效應~
所以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看看什麼叫打牌雲集~~~~~~
❸ 電影《開國大典》主要劇情
電影《開國大典》主要劇情:該片用紀實的手法,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開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歷史過程 。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處於關鍵時刻。隨著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進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由於前線兵敗,派系傾軋,蔣介石不得不「引退」,李宗仁出任代總統。1949年初,隨著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結束,國民黨幾百萬軍隊被殲,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蔣介石一面以「和談」的花招拖延時間,一面調兵遣將,加強長江防線,妄圖劃江而治,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由於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蔣介石親臨江寧要塞視察,以各種手段籠絡軍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後,領導機關遷入北平。 4月21日,國民黨政府公開申明拒絕在和談協議上簽字,使和談徹底破裂。
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旋即突破長江天險。4月23日,南京解放,蔣家王朝土崩瓦解。5月24日,蔣介石攜兒孫到母親墓前辭別, 隨即登上太康號軍艦,悄然離開大陸。5月26日,上海解放。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繼解放。
9月30日,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前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海,歡聲雷動,開國大典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屹立在世界東方 。
《開國大典》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古月、孫飛虎主演,於1989年上映 。
(3)開國大典電影票照片擴展閱讀
該片是一部既嚴格尊重史實,又充分發揮編導者的創造才華,將歷史的豐富內蘊予以深入開掘的成功之作。它對於中國重大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中長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模式化有所突破,使這類影片的藝術質量獲得更快的提高,是一次具有啟發意義的實踐。
該片中有關領袖的趣味性細節既豐富了人物性格和時代背景,又增強了影片的親和力,一掃以往紅色電影高高在上、嚴肅刻板的舊面貌 。
編劇張笑天等人在創作之初感到最難把握的問題是如何協調宏觀與微觀的關系,因為開國大典前夕發生的任何一段歷史都可以單獨拿來拍一部片子。但是編劇們認為劇本不應該是編年史,也不是軍教片或文獻片。所以,他們決定把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推到後景,只作為人物活動的舞台,影片的總體風格是從大處著眼,宏觀上採用寫意的手法,而在描寫人物和細節時,採取工筆細描的手法 。
❹ 開國大典照片上的人物 誰知道
《開國大典》照片
看到這張照片,不經意地想起我家鄰居以前掛在堂屋裡的那張《開國大典》的照片沒有想到在這張照片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曉的事情
下面是相關說明
資料圖:開國大典油畫
http://lovebean.cnaspx.cn/attachments/month_0607/k200671915572.jpg
著名油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因種種政治原因而飽受磨難。
《開國大典》第一次改動是在「高饒事件」之後。當時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畫面中高崗的畫像。《開國大典》中的第一排領導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使畫面不受損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畫上做了多次實驗後才動筆,刪掉了高崗畫像。
「文革」爆發後,「四人幫」在美術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將《開國大典》中的劉少奇去掉。這時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著被病痛折磨的身軀去中國革命博物館做畫面修改。經過修改後,劉少奇畫像的位置換上了董必武的全身像。
1972年,董希文的癌症己到晚期。這一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要復制《開國大典》,考慮董希文的身體原因,讓他作指導。一個多月後,《開國大典》復制完成,並放入革命博物館畫庫。197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臨終前,他對沒能親手恢復劉少奇在《開國大典》上的地位而抱憾不已……
1979年,本著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中國革命博物館徵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原貌。董希文家屬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動。為尊重這個意見,他們委託著名畫家靳尚誼修改。當時靳尚誼忙於其他事情,便推薦了北京青年畫家閻振鐸、葉武林。他們在《開國大典》的復製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至此,《開國大典》終於恢復原貌,而原作則保存在博物館畫庫。(《黨史信息報》4.13)(來源:文摘報)
❺ 我有一張1949開國大典毛主席照片,是真實的,請問有沒有收藏價值
值得收藏,現在來說,如果你有一張真實的毛主席照片也是值錢的
❻ 請問開國典禮那幅圖是誰攝的為什麼少了朱德同志呢
照片《開國大典》的攝影者為陳正青,《開國大典》等160幅攝影佳作被評為「20世紀華人攝影經典」。
(詳見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1-06/8/674625.shtml《「紅牆」攝影師講述周恩來尼克松握手照故事》)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席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頃刻間禮炮齊鳴,萬眾歡騰。然而,在這舉世矚目的神聖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後悄悄走出。
朱德之所以要離開他的位置,是因為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陳正青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倚著漢白玉欄桿的身子,不斷地一再向後仰,情形十分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在朱德的幫助下,陳正青終於順利完成了歷史性的拍攝。而朱德本人,卻永久性地留在開國大典的鏡頭之外。
❼ 開國大典那幅圖前排從左往右的人物是
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整幅畫,場面恢宏熱烈,凝結了人民熱愛新中國情感,具有紀念碑式意義。可鮮為人知的是,這幅名畫竟有好幾個版本,細心的人們會從中發現,不同版本的畫中人物是不同的,名畫背後隱藏的故事又一次讓人久久回味。
(7)開國大典電影票照片擴展閱讀:
董希文的畫作,則自此藏於深庫,中間曾有兩度現身。一是1992年中國美術館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作品展覽,該作被置於中心位置,並附有簡短說明:「《開國大典》原作完成於1953年,由於歷史的原因。
作者在生前對個別的人物形象做過兩次修改,同展出1968年作者修改後的原作,故與開國大典真實場面前排出現的人物略有出入。
「文化大革命」後該畫由董希文先生的學生按原貌復制,收藏和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特此說明。」二是2011年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上,兩幅《開國大典》同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