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憶江南是什麼電影院

憶江南是什麼電影院

發布時間: 2022-09-26 08:45:05

❶ 憶江南的詳細注釋以及寫作背景

詳細注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⑵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⑸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⑹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岩山上。

創作背景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餘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而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後;有說在開成三年(838年);有說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國維則說寫於「大和八九年間」。

這些說法,籠統簡單,缺乏事實根據。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1)憶江南是什麼電影院擴展閱讀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❷ 在哪可以看老電影憶江南

一、形成時期(1905-1931)
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入了中國。
1906年青年時代曾留學日本的沈陽人任景豐在北京利用他開設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拍攝三天,共成三本。內容是著名京劇泰斗譚金培主演的《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場面,當時出現「萬人空巷來觀之勢」,由此奠定了中國電影的起始點。1913年攝制了我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原名《洞房花燭》),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鄭正秋導演,依什爾攝影,共拍攝了一個月。影片詳細地敘述了舊社會一個父母包辦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買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這部影片與以前的戲曲影片有著明顯的區別: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動,有電影創作意識;②具備了戲劇電影樣式的雛形;③具有干預社會、批判現實的創作傾向。因此,它開中國電影片種、樣式、和創作方法的風氣之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917年,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首次注意到電影,他們自籌資金,成立了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以自製自銷的經營方式,開始了中國電影事業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張石川、鄭正秋等人率先籌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後,該公司成為舊中國規模最大、出品最多、歷史最長的一家製片機構。據《中華新業年鑒》統計,1925年前後在國內各大城市注冊的電影公司多達175家,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淘汰,最後只剩較著名的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明星」、「天一」、「聯華」等影片公司。
中國電影就是在這樣混亂狀態中發展的。當時公司林立,隊伍復雜,思想混亂,藝術質量參差不齊。正在這時,電影藝術和技術的最大革新成果——有聲電影於1926年8月6日在美國誕生了。不久傳入中國,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戲院進行了試映,這是中國有聲電影的開始。1930年,「明星」懷著極大的勇氣,開始了中國有聲電影片《歌女紅牡丹》的攝制工作。影片於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公映,成為中國最早的蠟盤發音的有聲片。1931年,中國開始了片上發音有聲片的試制工作,從此標志著中國電影開始走向成熟。
二、成熟時期(1931—1949)
(一)、左翼電影運動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它開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的新道路。1931年9月,通過的「左翼劇聯」的《最近行動鋼領》指出:「除演劇而外,本聯盟目前對於中國電影運動實有兼顧的必要。除產生電影劇本供給各製片公司並動員盟員參加各製片公司活動外,應同時設法籌款自製影片。」 「九?一八」事件之後,全國人民抗日熱情空前高漲,廣大觀眾和進步的電影工作者強烈要求電影走現實化、大眾化的道路。許多電影公司的老闆迫於經濟壓力,也開始搖擺不定,改造中國電影混亂狀況的時機成熟。因此,明星公司為了擺脫經濟困境,於1932年通過關系,邀請夏衍等左翼文化工作者來公司從事編劇工作。夏衍向黨的地下組織作了匯報,1933年3月,在中共地下領導人瞿秋白親自過問下,以夏衍為組長的黨的電影小組正式成立,隨即在電影戰線上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們首先抓隊伍建設,通過各種渠道把大量的新文藝骨幹輸送到各影片公司,團結大多數愛國電影工作者,全力推進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方法的左翼電影運動。二是抓電影評論,電影小組除創辦左翼電影工作者自己的刊物《電影藝術》外,還千方百計地利用合法途徑在上海各大報紙的副刊上開辟電影批評陣地,堅持以「每片必評」的方式作出觀點鮮明的評述,以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三是抓劇本創作,源源不斷地向各影片公司的導演們提供劇本,使1933年成為公認的「中國電影年」,當年及往後涌現出《狂流》、《天明》、《都會的早晨》、《三個摩登女性》、《漁光曲》、《神女》、《上海24小時》、《春蠶》、《姐妹花》、《鐵板紅淚錄》、《鹽潮》、《民族生存》、《船家女》、《劫後桃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風雲兒女》、《壯志凌雲》等四十餘部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的進步影片。
總之,左翼現實主義電影,在題材上具有廣泛性和社會性,涉及了現實生活各個方面;在思想上具有深刻性和鮮明性,始終貫穿反帝反封建的主線;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生動性和典型性,創造了一批下層社會小人物的藝術形象;在創作方法上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藝術形式上,完備戲劇式電影樣式,對電影手法、語言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因此,這批左翼現實主義影片,形成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高潮期。
(二)、抗戰及戰後電影
1937年,「蘆溝橋事變」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迫於軍事上的壓力,不得不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現代史上,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局面。11月上海淪陷,大批電影工作者離開上海,中國電影的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12月南京失守,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而當時的抗日中心卻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的武漢。許多愛國的電影工作者,先後群集武漢,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歷史洪流,陽翰笙任主任委員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制」)拍攝了突出抗日戰爭的故事片:《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八百壯士》以及五十部左右的新聞紀錄片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制」遷往重慶,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也由南京經蕪湖遷往重慶,閻錫山的西北電影公司由太原經西安遷往成都。此後,「中制」出品的故事片《保衛家鄉》、《好丈夫》、《東亞之光》、《勝利進行曲》、《火的洗禮》、《青年中國》、《塞上風雲》、《日本間諜》等;「中電」出品的故事片《中華兒女》、《萬里長空》等;西北影業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風雪太行山》、《老百性萬歲》等,致使中國電影在抗日戰爭初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上海淪為「孤島」以後,少數愛國的電影工作者和一些小製片商,仍然曲折地從事著影片創作。他們主要採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攝制了一些「鼓勵人群向上,堅持操守」的古裝片,如《木蘭從軍》、《孔夫子》、《蘇武牧羊》等,借古人衣缽表達愛國情,民族志。在中國電影史上稱為「孤島電影」。
1940年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破壞國共合作,掀起反共高潮,迫使抗日救亡影片的攝制工作陷於癱瘓,大批進步電影工作者或者去延安,或者轉入戲劇戰線,或者赴香港繼續從事電影創作。因此,抗戰後期,中國電影十分蕭條和冷清。
1938年9月,「延安電影團」成立,揭開了中國電影新的一頁,奠定了人民電影發展的堅實基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利用從日寇手中接收過來的電影製片廠和新建電影製片廠,排擠民營電影公司和進步電影,迫害進步電影工作者,對中國電影實行反動恐怖的特務統治。
中共黨的地下組織和進步的電影工作者,為了粉碎國民黨獨霸影壇的夢想,一方面總結和吸取了三十年代左翼電影運動的經驗,利用「官辦」的製片基地拍攝了一批優秀和比較優秀的進步影片,如《遙遠的愛》、《天堂春夢》、《還鄉日記》、《乘龍快婿》、《追》、《幸福狂想曲》、《松花江上》等等。他們還團結「文華」、「國泰」、「文同」等影片公司,拍攝了《假鳳虛凰》、《夜店》、《艷陽天》、《表》、《大團圓》、《無名氏》、《憶江南》、《梨園英烈》等。另一方面,為了更有力地推動進步電影運動的開展,又開辟了一個新的陣地——昆倉影業公司,攝制了《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希望在人間》、《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等影片。無論在編劇、導演、表演以及攝影、音樂、美工等方面,這些影片都達到了當時中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它標志著中國電影史上第二個高潮期的到來。




❸ 憶江南的注釋及作者介紹

《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作者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源流
原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憶江南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本調遂改名為《憶江南》。《金奩集》入"南呂宮"。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古語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本調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調三、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無異;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歷來詞家,正多其例也。
古語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憶江南》賞析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麼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湧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後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並非是吳酒啊,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瓮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後,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後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後人欣賞的.
注釋:
①諳:熟悉
②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③藍:藍草,葉子可以提煉藍色的染料。這里用藍草的顏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簡單的意思: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光我曾經很熟悉。日出時,江邊的紅花顏色鮮艷勝過火焰,春天來了,江水綠如藍草。能不想念江南?
今譯 :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景我熟悉。日出時,江中的滾浪比火還紅艷,春天裡,一江綠水彷彿被藍草浸染。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❹ 憶江南的介紹

電影《憶江南》由國泰影業公司於1947年出品。該片由應雲衛、吳天聯合執導,蘇繪、馮喆、周璇、周峰等領銜主演。影片通過黎稚雲由生活上的墜落到政治上的變節,批判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劣根性。

❺ 憶江南意思

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於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再說修辭。形容花紅和水綠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麼絢麗多彩,多麼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嚮往。
《憶江南》,詞牌名。此調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調三、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無異;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歷來詞家,正多其例也。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白居易(772-846)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現存詩有2800多首,為唐代存詩數量最多的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❻ 憶江南電影

憶江南.swf

❼ 山西憶江南電影院有限公司怎麼樣

山西憶江南電影院有限公司是2015-11-12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忻州定襄縣解放路供銷大樓三層。

山西憶江南電影院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921MA0GRAJJ2U,企業法人曲柄濤,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山西憶江南電影院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電影放映;廣告製作、發布、代理服務;電影院管理活動;影視節目製作;會議展覽及相關服務;文藝活動服務;舞台設備、器材、音響設備出租;自有商業房屋租賃服務;食品經營:預包裝兼散裝食品零售;食品生產:飲料及冷飲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山西憶江南電影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6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8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