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院全體起立
㈠ 法蘭克福是哪個國家
法蘭克福屬於德國。
法蘭克福,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相區別。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
法蘭克福位於美因河右岸,臨近美因河與萊茵河的交匯點,坐落在陶努斯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內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眾多的橋梁把內城與近郊薩克森豪森地區連接在一起。
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法蘭克福國際機場(FRA)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機場和航空運輸樞紐之一,也是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的歐洲第三大機場。
法蘭克福旅遊景點介紹:
1、法蘭克福大教堂(Frankfurt Cathedral)位於位於羅馬廣場以東,是一棟哥德式建築。它是13至15世紀的哥特式建物,又稱為皇帝大教堂(Kaiserdom)及加冕教堂,德國皇帝曾在此加冕。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倖免於難。
2、德國電影博物館位於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傑出的電影博物館。如果你喜歡德國電影的話,那自然是不可錯過了。裡面有圖書館歷史和電影歷史展覽,展覽的內容和檔案會不斷更新,在公共電影院還有首映式和一些特別的電影活動,報攤上賣的目錄雜志上有節目表。
3、老歌劇院於1880年落成,是巴黎歌劇院的復製品。它的外形是古希臘風格,圓拱形窗戶是顯示出後文藝復興風格,它的內部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全部被毀。當局進行了耗資1.1億歐元的修復,外觀盡可能地保留了原貌,內部卻是現代化的。
㈡ 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
內容提要
猶太青年圭多和好友駕車來到阿雷佐小鎮准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好景不長,圭多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強行送往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營里毅然前同行被分開關押。圭多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他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自己卻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說明書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去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打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軍,將他抱上坦克。
㈢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史
1945 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余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溫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溫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說,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為什麼一定是柏林?
從柏林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1951年6月,西柏林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節。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的來賓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所有人都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柏林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及圍繞明星的狗仔隊來獲得關注,滿街是兜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托·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一流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
第1屆柏林電影節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Martay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他還希望舉行的時間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後,不然對新生的柏林電影節來說,吸引好電影參加就更困難了。幾乎就在柏林電影節創辦風聲剛傳出,東邊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舉辦一個國際青年電影節。所以西柏林這邊決定把會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東邊的人來參加,並不限於青年人。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辦不起來電影節的。
所以如果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掛帥的柏林電影節,就會發現,真相並非僅僅政治那麼簡單。
聽說要舉行國際電影節,德國的電影人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很希望有機會找到海外投資和發行的渠道。這種渴望在百廢待興的德國尤其強烈,所以柏林電影節的本地化特色從創辦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匯,最後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Bauer),他擔任了前幾屆柏林電影節的組織者。二戰中鮑爾在UFA工作,也擔任了戰後英國佔領軍的電影政策顧問。他想通過努力讓柏林重新回到歐洲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再度成為電影製片和發行的樞紐。
柏林的電影業內人士起初也是歡迎電影節的,既是繼承了柏林作為德國電影中心的文化遺產,也能讓製片廠有利可圖。由於當時德國的分裂,西德電影人無法進入蘇聯控制下的巴貝爾斯堡製片廠(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和約翰尼斯塔製片廠。他們的飯碗大都不穩固,於是許多柏林的從業者都跑到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來在德國國內可以說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成了新的電影發行中心,巴伐利亞人開始宣稱慕尼黑成了電影之都,這都讓留守的柏林電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電影工會向市長施加壓力,說柏林的電影工業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製片廠,有的還想西遷中,已經沒什麼人把新電影的首映禮放到柏林,長此以往,電影工業將從柏林消失!
本來官方和電影業內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傳,我推廣我的電影,似乎可以在柏林電影節這個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電影人發現柏林電影節並非想像中那麼有利。西柏林當時有200多萬人口,七分之一失業,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電影節沒法去和戛納、威尼斯的豪華尊貴相提並論,他們不得已打出親民、大眾的牌,將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參與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設置了露天電影、明星遊行、簽名大會的單元,特別是加上政治考慮,把露天放映場所設在東西柏林交界處,想吸引東柏林的人來看(柏林牆1961年才修建)。 電影節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國很出名,他對東西柏林的觀眾都具有極大號召力,最後果然喚起了觀眾們共同的情感。
柏林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另一點是把獎項的決定權交給普通影迷,從1952年第二屆到到1955年第五屆,都沒有專業評委會。觀眾投票來決定把大獎給誰,1956年改成國際評委和觀眾一起決定獎項歸屬,那屆的主席是馬塞爾·卡爾內,1957年後才全部改為評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顯現出來。
但一開始的大眾政治路線就遭到了電影人的激烈反對,有人說盲目擴大放映規模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不是電影節的正道,因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錢的場次,片方更不高興。發行人說,普通觀眾對較為藝術化的電影接納程度並不高,此舉毫無益處,我們是在辦電影節,不是什麼白酒展銷會。但這一回合最終是政治贏了。
得不到本地電影人的支持,必然難以持久。德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聲明拒絕參加電影節活動,協會發言人表面上將不參與歸於德國製片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們無力和美國、法國、義大利競爭。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不過是電影人對美國佔領政策不滿而產生的抵制,他們尤其討厭美國人把持柏林電影節,制訂的政策說到底主要是為美國人的政治宣傳服務,然後為覬覦中歐市場已久的好萊塢商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德國電影的發展卻沒什麼益處。
製片人協會還認為:因為盟軍的電影政策,德國電影現處在一個很悲慘的境地。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極力將居於壟斷地位的德國電影公司UFI(納粹時期,由最大的製片廠UFA和其他公司合並而來的卡特爾組織)分解的政策,並限制德國電影公司同時涉足電影業中的多個分支,比如從事製片的不得同時經營發行或放映環節,這樣的後果是出現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勢單力薄。所以德國業內人士頻頻向有關機構游說,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許垂直經營,擴充實力和好萊塢巨頭展開競爭。
德國電影人在和電影節官方談判是否參加的時候,提出為了拯救德國電影,除非政府提供減稅優惠或者增加補貼。這個願望落空了,為了表示安撫,組委會同意在第二屆電影節設立一個特別單元,針對外國買片人和國際傳媒,宣傳30到40部德國戰後幾年中拍的好電影,幫助德國電影出口。鮑爾說電影節很願意成為德國電影公司和國外買家之間的橋梁,向外推介國產片,他希望勸服德國電影人,柏林電影節不僅是外國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國電影。 但事情並不順利,鮑爾向德國經濟部申請撥款被拒絕,計劃中的單元擱淺,一些製片人只好自己出錢做了個小型展會,把最有商業價值的幾部德國片推出去。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業內人的積極性被挫傷了,他們對電影節的壞印象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屆電影節上,德國電影的參與率還是很低。這種局面直到好些年後,德國電影恢復了生機和信心,商業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上升後才好轉。
面對電影界批評政府不扶持國產電影的批評,西德內政部舉辦了一個類似德國奧斯卡的獎項(bundesfilmpreis),由公眾、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評委會對全年德國電影進行評選,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國電影獎)的前身,這個獎代表政府,其實更類似中國的華表獎,1953年這個獎成為電影節的特別單元。而把獎項納入電影節范疇,是對外推廣的一招,有助於提高獲獎影片的國際知名度。
但德國影人卻指出這個獎的目標才不是為了復興電影業,其中存在嚴重的政治傾向,內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約的電影。面對質疑,官方人士稱這個獎是個禮物,我們想給誰,就給誰。
1956年,柏林電影節被接納為A類電影節,但其聲譽卻被良莠不齊的競賽單元所削弱,影評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種太單一。
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個參賽權的問題,一比較戛納和柏林的參賽國家名單,很容易發現戛納的參賽資格面向所有國家,包括蘇東陣營,法國外交部會向所有建交的國家發送邀請函,法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也積極向蘇聯和中國發出邀請。
1958年,戛納將金棕櫚頒給蘇聯電影雁南飛,德國記者強烈要求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所有國家參賽,不管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有記者認為:電影節作為展示窗口的年代過去了,作為正宗的國際A級電影節,雖然不意味著不問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國家開放。在這點上,奧伯豪森電影節比柏林幹得好。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來說,柏林電影節太過壁壘森嚴,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獎給了南斯拉夫電影《第一次工作》。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㈣ 求一首好聽的音樂名字,非常好聽!!!
歌曲名字: The Road Home
試聽地址:http://music..com/song/29400018?fm=altg3
該歌曲是來自 張藝謀99年導演的電影 我的父親母親 下面是電影詳細介紹!!
《我的父親母親》是根據鮑十小說《紀念》改編,由張藝謀執導,章子怡、鄭昊、孫紅雷主演的電影,1999年10月16日在國內上映。影片畫面優美,講述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獲2000年金雞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及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中文名: 我的父親母親
外文名: The Road Home
出品公司: 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內地
導演: 張藝謀
製片人: 張偉平
類型: 愛情,劇情
主演: 章子怡,鄭昊,孫紅雷
片長: 89分鍾
上映時間: 1999年10月16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彩: 黑白,彩色
我的父親母親
主要人物
▪ 青年昭娣(章子怡 飾) ▪ 駱長余(鄭昊 飾) ▪ Luo Yusheng(孫紅雷 飾) ▪ 姥姥(李濱 飾)
▪ 青年夏木匠(嵇波 飾)
其他人物
▪ 老年昭娣(趙玉蓮 飾) ▪ 老年夏木匠(劉起 飾) ▪ 青年村長(宋運成 飾) ▪ 老年村長(常貴發 飾)
▪ 陶碗老人(張中希 飾)
目錄
電影劇情
演職員表
精彩對白
原聲資料
影片花絮
影片評價
獲獎記錄
展開
電影劇情
演職員表
精彩對白
原聲資料
影片花絮
影片評價
獲獎記錄
展開
編輯本段電影劇情
初戀的回憶,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覺。當父親過世,年邁的母親講述她夢系魂牽的初戀時,生子不但體味到那初戀情愫的凄美動人,甚至還分明讀出對美妙人生的執著追求……
母親乳名招娣,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為十里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她暗戀上生子的父親——一個淳樸幽默的青年教師,她以自家的青花大碗為記號,給心上人花樣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飯」;她通宵達旦織出最艷的「房梁紅」裝點他的教室;為了聽到教室里的琅琅書聲,她不惜繞遠路去擔水;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學生的路邊等著他。
電影海報
終於,招娣的美麗和誠摯打動了青年駱老師的心,他們很浪漫又很傳統地相愛了。一隻塑料紅發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駱老師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為他做的晚飯蒸餃子沒吃上,就被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去縣城尋找心上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蹣跚上路了,卻昏死半途,被村裡人接回。這個時候,得知情況的駱老師偷偷逃回村裡來看望她,卻在天黑前又被人帶走。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得以團聚的日子又推遲了好幾年。後來他們終於相聚,此後他再也沒有離開她一步,兩個人相守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禮後,年邁的招娣在悲慟中又聽到了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那是駱老師自編的「識字歌」——讀書識字,多長見識;能寫會算,是件好事;大事小情,提筆就記……招娣沿著當年的小路向學校走去。教室里,她的兒子駱玉生像當年的駱老師一樣,以淳樸、清朗、穿越時空的聲音在教孩子們讀書。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模糊,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著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一條小路上……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注
青年母親 章子怡 ----
青年父親 鄭昊 ----
我 孫紅雷 ----
老年母親 趙玉蓮 ----
姥姥 李濱 ----
老年村長 常貴發 ----
老年夏木匠 劉起 ----
青年夏木匠 稽波 ----
青年村長 宋運成 ----
鋦碗老人 張中希 ----
職員表
▪ 出品人:張偉平
▪ 原著:鮑十
▪ 導演:張藝謀
▪ 副導演(助理):謝東;雅特;酈虹
▪ 攝影:侯詠
▪ 配樂:三寶
▪ 剪輯:翟茹
▪ 道具:冷建軍;陳志剛
▪ 美術設計:曹久平
▪ 造型設計:楊丹丹
▪ 服裝設計:佟華苗
▪ 燈光:亢曉天
▪ 錄音:武拉拉
▪ 布景師:馬英;胡中權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劇照(20張)
父親原本不是我們三合屯的人,他是後來才來的。當年父親和母親談戀愛的事,曾經轟動一時。村裡人說來說去的,聽起來都像個故事了。那年母親剛滿十八歲,父親也只有二十歲。聽母親說是一掛馬車把父親拉到了三合屯。
看先生就看先生,還換什麼新衣裳?
父親已經來了,村裡的學校還沒有蓋好。那幾天村長正領著鄉親們趕著蓋。照我們當地的習俗,新房蓋好的時候都要在樑上裹一塊紅布,圖個吉利。這塊布就叫紅,通常是由村裡最漂亮的姑娘來織,這次織紅的事自然落在了母親身上。也許是因為心裡有了父親的原因吧,這塊紅母親織得格外仔細。
當年村裡有兩口井,以前的井叫前井,後來新打的那口井叫後井。後井近,人們通常都在後井打水。自從父親來了以後,母親就改在前井打水了,因為這樣會路過學校。
「識字歌」:讀書識字,多長見識;能寫會算,是件好事;大事小情,提筆就記;知今知古,知天知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東西南北,四方天地;風霜雪雨,事事在意;長幼尊卑,敬重有序;彬彬有禮,有情有義;人生在世,要有志氣。
小時候聽母親說起過,父親念書的聲音特別好聽。母親不識字,有的課文她也聽不懂,但是她覺得父親的聲音是天底下最好聽的聲音,從這一天開始,母親就天天去聽。後來村裡人習慣了,就沒人再去聽了,可是母親還是去聽,她一聽就聽了四十多年,這已經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父親對我說過,他第一次到母親家吃派飯的時候,母親站在門口迎他,他記得母親扶著門框站在門口的樣子,就像一幅畫,他說很多年他都忘不了這幅畫。
你穿那件紅衣裳真好看,來的頭一天我就看見了。
這個是我給你買的,配你那件紅衣裳好看。
母親一連好幾天早出晚歸,她把那幾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親留給她的那支發卡。
使碗的人走了,把閨女的心也帶走了,把這碗鋦好了,也給閨女留個念想。
在當年,自由戀愛還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母親給三合屯開了個頭。
娣兒,你醒了?你都睡兩天了,你還不知道,先生回來了,先生回來了!娣兒,這下可好了,先生回來了,他這是為你回來的呀!先生昨晚就回來了,一回來就上咱家來了,就在這兒守了你半宿!
後來我聽鄉親們說,當父親真正和母親相聚的那一天到來時,母親又特意穿上了那件父親喜愛的紅棉襖,站在路邊等著父親。從那天起,父親就再沒離開過母親一步。
這就是父親和母親的故事。他們相識、相愛的過程都和這條路有關,這是我們村通往縣城的一條普通的路,也許就因為母親曾經那麼殷切、那麼長久地在這條路上等待過父親,所以她還想陪著父親再從這條路上走回來。[1]
編輯本段原聲資料
由Times goes by、Tear drops、The road home、Leaving the village、Encounter等組成同一個主旋律的組曲。憂傷的琵琶、排簫、竹笛和純美的鋼琴聲構成環繞整部影片的愛情旋律,三寶譜曲。
張藝謀在1990年代轉型後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有著獨到的想法。張藝謀把這部電影的配樂都交給了國內著名的音樂人三寶操刀。
作為學院派的音樂人,蒙古族出身的三寶有著深厚的作曲能力,同時也擅長寫「京式」流行歌曲——馮小剛的電影《不見不散》配樂與同名主題曲正是三寶的傑作。但是在處理《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配樂時,三寶在張導的授意下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創作手法。為了配合《我的父親母親》詩意、感人的溫暖畫面,三寶創作了優美動人的主旋律,並用多種樂器分別演奏予以加強。在影片最高潮時,插入無歌詞的女聲哼唱,讓觀眾回味無窮。
1 Cart Cart 馬車
2 First appearance 初見
3 Deliver lunch 送飯
4 Drawing water 挑水
5 Falling in love 心動
6 Encounter 相遇
7 Lunch 1 派飯1
8 Lunch 2 派飯2
9 Leaving the village 發卡
10 Broken bowl 摔碗
11 Time goes by 時光流逝
12 Hallucination 幻覺
13 Art craft 窗花
14 Waiting for him in the snow 雪中等待
15 Tear drops 流淚
16 Funeral 抬棺
17 Memory 憶
18 The road home 我的父親母親。
編輯本段影片花絮
東京電影節受到一致推崇
鳳凰網消息:華語片今年雖沒在東京影展競賽片表現,但卻是觀摩單元的主流。壓軸貴賓張藝謀帶來他的作品《我的父親母親》,日本影迷一致叫好。感受當地影迷的熱烈捧場,他也承諾拍好的新片《幸福時光》明年再來。
東京影展競賽片缺少星光和大導演,反而是觀摩單元最受影迷歡迎,從香港電影、《卧虎藏龍》,到昨天壓軸的張藝謀,兩岸三地的華語影片、明星和導演,撐起本屆東京影展的星光,一波接一波地上陣,比蜻蜓點水的好萊塢大牌更有看頭。
《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讓人感動落淚的作品,女主角章子怡飾演的招娣和《卧虎藏龍》里驕縱的「玉嬌龍」是完全不同的表現,讓影迷非常贊賞。不過,章子怡的潛力是導演磨出來的,張藝謀表示,章子怡根本不會燒飯,所以拍戲前,他先下放她到農村磨練一個月。
日本影迷對張藝謀的作品耳熟能詳,而他們最好奇的是他選用的女主角從鞏俐到章子怡,都是水靈靈的大美人,為何男主角卻都其貌不揚,張藝謀聽了哈哈一笑說,他不覺得他片中的男主角很醜啊!
《我的父親母親》也將在日本上映,這次為該片配音的《梟之城》的男主角中井貴一,特別為該片感動,他說,自己看電影已經很少哭了,這次卻是邊配音邊哭,該片保證讓觀眾落淚。為大陸拍奧運宣傳短片的張藝謀,其實已經拍完新片《幸福時光》,他承諾明年會再次出席東京影展。(2000/11/06 星報)
張藝謀再受關注,《我的父親母親》轟動柏林
備受國內媒體和觀眾關注的張藝謀新片《我的父親母親》在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場亮相,即獲極佳反響。據來自柏林的消息說:德國時間2000年2月15日下午1點30分,幾千名來自全世界各大媒體的記者匯聚一堂,懷著熱切地期望參加了《我的父親母親》的首映。在首映式上,記者們全神貫注地欣賞影片,整個放映過程中不時地聽到觀眾的笑聲和抽泣聲,全場沒有一名記者提前退席。電影放映完畢,記者們深深地為影片的完美和深情所感動,全體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時間長達數十分鍾。此情此景是自本屆電影節開幕以來最激動人心的一幕。
在隨後電影節為《我的父親母親》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電影節主席德·哈德先生親自迎接導演張藝謀、監制張偉平、主演章子怡、攝影侯詠等主創。他指著座無虛席的會場說:「以前只有一兩部美國電影才會有這樣的轟動,那還是因為有大牌的美國影星出席發布會。沒想到今天這么多的記者都來了,有這么多的人熱愛中國的電影,熱愛張導演您的電影。這樣的情況真是太少見了。」
在新聞發布會上,一位巴西記者說:「我太喜歡這部電影了。我還從來沒有在電影節上看到過如此讓我感動的影片。這么簡單的一個故事,這么小規模的一部電影打動了我們全體的記者。我禁不住都流淚了。在這里,我只是想告訴您,這是迄今為止在電影節上最偉大的一部電影。相比那些空洞無物的大製作影片,它真的顯得非常可貴!」
為慶祝柏林電影節五十周年,電影節在東西德國交界處專門建造了柏林電影宮。當晚7點30分,電影節安排《我的父親母親》正式放映。電影宮內設施極為完善,聲光效果都達到了極致,使得《我的父親母親》的美麗和精緻充分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現場近2000名觀眾全情投入,完全融入在一個東方式的真摯純情的愛情故事中。影片映畢,觀眾們一邊有節奏地報以熱烈的掌聲,一邊等待著主創的出現。第一個上台的是女主角章子怡。她跟銀幕上的角色一樣清麗動人,引起了觀眾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他們情緒激昂,熱烈地鼓掌和歡呼,跺腳聲和口哨聲讓整個大廳都沸騰了。第二個上場的是投資製片人張偉平,觀眾們對他同樣報以熱烈的掌聲,向他表示深深地敬意。第三個上場的是導演張藝謀,此時大廳內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所有的聲音都被滿場的掌聲淹沒了,時間長達十幾分鍾。觀眾們不斷地歡呼,為張藝謀的再次成功表示熱烈地祝賀。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
張藝謀說:「《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講述愛情、家庭、親情的電影。一個純朴的姑娘愛上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一愛就是一輩子。他們的愛情很真誠……這是我第一次用詩意、浪漫、抒情和單純去表現一個時代中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是舍濃郁而求單純。」但一些影評人評價,這部影片是一個中年男人對那種浪漫、那種美好純情的嚮往,帶著一種失落童真的矯情。
影片拍攝的景色優美、色彩鮮艷。現實
章子怡 寫真(12張)
用黑白表現,回憶用彩色表現,現在時的冰冷現實與過去時的美好回憶形成強烈反差,而女主人公執著的愛情在美麗的樹林和彎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幾乎是痛苦的絕望中,等到了愛情。故事放在一個與世界幾乎隔離的空間,自然環境的優美,為影片的愛情增添了色彩。無論從場景、故事還是表演甚至配樂,張藝謀作為導演,技術上也更為成熟。
影片中歷史和現實的故事都圍繞著「讀書、識字」這樣的情節展開,這又是張藝謀一貫的處理手法。文明與蒙昧的交織糾纏。只是這部影片淡化了蒙昧的野蠻和暴烈,單純地表現了一位鄉村姑娘對未知文明的嚮往和神秘,從而成為愛情的催化劑。同《秋菊打官司》一樣,女性的執著又一次取得勝利,鄉村姑娘守到了她的愛情。這種美好只是通過年邁的母親講訴出來的,而此時父親已經過世。在美妙的記憶里,還是可以感到幾絲寒意,外面的世界是個未知的恐怖世界,隨時可以剝奪去鄉村少女的愛情。但這點被處理得極其淡化和隱蔽。
張藝謀起用新人章子怡,推出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之後,國內媒體一片叫好聲。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的《邊說邊看》欄目,卻傳來了不同的聲音。該欄目的特邀嘉賓、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馬軍驤表示對章子怡的形象「微微有點失望」。
《邊說邊看》從這里引出了很有意思的話題:張藝謀選擇章子怡領銜主演,是不是選錯人了?章子怡的表演能不能令人滿意?她飾演的招娣怎麼好像在鞏俐主演的影片《秋菊打官司》里見過「面」?在馬教授看來,章子怡扮演的招娣應該是個村姑,可是無論在形體的輪廓上,還是在氣質上,看起來都是一副城市女孩的樣子;章子怡的表演很少變化,影片中多數是章子怡笑的特寫,剩下的就是跑的鏡頭:招娣的形象使人覺得很像影片《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
這樣的安排想必是張藝謀「老謀深算」的結果。他已經說過了,《我的父親母親》是他第一次用詩意、浪漫、抒情和單純去表現一個時代中的愛情故事。他固執地堅持認為,電影除了娛樂大眾以外,還要讓大眾去欣賞它。因此,他肯定不能選擇一個「土得掉渣」的農村少女的形象。整個影片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細節的表現也很單調,難怪有人會對章子怡的表演感到不滿。
「老謀子」卻說:「《我的父親母親》講的是一個中國式家庭的故事,構圖乾乾凈凈,追求傳統美學中以小見大的意境。這是個很東方的題材和審美境界,把女孩的愛情痴迷簡單地放大為『等、追、找、看』4個字,這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
觀看《我的父親母親》中章子怡飾演的招娣,人們禁不住會想起《秋菊打官司》里由鞏俐扮演的秋菊。她們身上有一些共同的東西:都是北方的勞動婦女;清一色的碎花布衣服;同樣的「犟」脾氣,認准了一份情、一個理,就「一根筋」走到底。張藝謀坦言這種造型「跟我個人有關系,我自己是比較執著的人,是陝西人的性格」。這種個性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並不一樣。比如招娣讓人覺得超凡脫俗,秋菊則顯得俗里俗氣。《我的父親母親》讓人感覺到,章子怡的所有表演都沒有偏離張藝謀的「預謀」。這么說來,張藝謀選用漂亮的城市女孩章子怡,就算是選「錯」了,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編輯本段獲獎記錄
·2000年第二十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張藝謀)、最佳攝影獎(侯詠)、最佳美術獎(曹久平);
·2000年第二十三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演員獎(章子怡);
·2000年第六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2000年2月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1月美國獨立電影界盛事「2001聖丹斯電影節」 「世界電影組別」觀眾投票大獎。
2001年1月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十大華語片
該些內容來自網路!!
㈤ 無恥混蛋結局沒看懂
無恥混蛋結局:蘇珊娜的復仇短片被剪輯在影片當中播放,其中她告知觀眾他們馬上會死於一個猶太人手中。已經把影院出口鎖上的馬塞爾點燃了銀幕後的一堆極易燃的硝化膠片。
在大火中,希特勒和戈培爾被闖入的唐諾維茲和奧莫射殺,兩人隨後用MP40沖鋒槍掃射被困住的人群,直到炸彈爆炸並摧毀了影院。清晨,蘭達和他的通訊官赫曼駕車帶著艾杜連和尤提維奇進入盟軍領地,之後他們按說好的計劃向艾杜連投降。
艾杜連隨即射殺了赫曼,並讓尤提維奇割下他的頭皮。艾杜連不怨恨美軍上級與蘭達談成交易,但他無法接受蘭達就此逃脫作為納粹軍官應受的懲罰,於是在他額頭上刻下卐作為永久的記號。
《無恥混蛋》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LHkqQ6Uy2w6mAKF1cewA9w
㈥ 講個笑話給我聽
1、五元錢被犯罪團伙綁架了,打電話給百元鈔:"喂!你兒子在這里,不想我們撕票就用自己來換他!"百元鈔想了一下說:"撕吧,撕了你們連5 塊錢都沒有了!
2 、一個人在沙漠里快要餓死了,這時他撿到了神燈。神燈:"我只可以實現你一個願望,快說吧,我趕時間。"人:"我要老婆 ……"神燈立刻變出一個美女,然後不屑的說:"都快餓死了還貪圖美色!可悲!"說完就消失了。人:"……餅。
3 、蚯蚓一家這天很無聊,小蚯蚓就把自己切成兩段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媽媽覺得這方法不錯,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將去了,蚯蚓爸爸想了想,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媽媽哭著說:"你怎麼這么傻?切這么碎會死的!"蚯蚓爸爸弱弱地說:"……突然想踢足球
5 、龜兔賽跑...兔子很快跑到前面去了 ..烏龜看到一隻蝸牛爬得很慢很慢 ..對他說: 你上來,我背你吧..然後 .. 蝸牛就上來了 ..過了一會 ..烏龜又看到一隻螞蟻.. 對他說:你也上來吧 ..於是螞蟻也上來了。.螞蟻上來以後..看到上面的蝸牛 .. 對他說了句"你好"你們知道蝸牛說什麼嗎 ??蝸牛說 :你抓緊點 ,這烏龜好快 ..
6、有一對男女正在吃晚餐那個女生一直問那個男生 :你愛不愛我 ?男生看了女生一眼又繼續吃晚餐女生很生氣又再問了一次: 你愛不愛我?男生終於說 :愛女生又問 :那你要怎麼證明?忽然男生從口袋裡拿了三十元出來 ,且問女生 :你有沒有十元?女生拿了十元給了男生..男生就把四十元放在桌上過了一會兒 .....女生很生氣的問男生 :你到底要不要證明你愛我啊男生說:我己經證明了啊!!! 四十擺在眼前!
7、一天逛小吃街發現一家賣蛋塔的店每一種看起都十分美味可口,想買個來試試我問店員 : 「請問這是單賣的嗎」店員 :「不,這是日本的」
8、有一天,一家失火了,爸爸媽媽都逃出來了,只剩下一個兒子還在裡面。媽媽很緊張的在屋外大喊:"兒子阿.....你在干麻 ......都失火了還不出來 ...."兒子回答 :"我在穿襪子阿....."媽媽又說,"都失火了還穿什麼襪子...."過了五分鍾,兒子還沒出來......媽媽又緊張的喊,"兒子阿,你到底在干什麼?快出來 ~ 都失火了,還待在裡面....."兒子說,"我在脫襪子阿........
9、有個人到河邊釣魚先穿了個樹葉~半天沒魚上鉤,他又換了塊麵包~一樣半天沒魚上鉤~沒辦法他只好去換蚯蚓~一樣還是半天沒魚上鉤~~他氣憤之下~掏出100rmb 摔入水中大罵:"*—# 要吃什麼!自己去買!!!
10、一個德國人、法國人、及一個日本人要到礦場工作。老闆是美國人,他對德國人說:「你體格不錯,你負責苦力。」對法國人說:「你說你是工程師,你負責采礦的計劃。」而對日本人他說:「你很瘦小。你負責supplies( 補給) 。」然後隔周,他們開始上工。幾天後德國人及法國人發現日本人不見了,找了很久後他們決定還是先回頭工作。德國人開始工作的時候,日本人突然跳了出來,大聲叫到:「 Surprise!」
11 、"我看不清太遠的東西,"病人對眼科醫生說。"請跟我來,"醫生把病人帶到外面,用手指著天上的太陽,問道,"你看那是什麼?""太陽。"病人回答。"那你還想看多遠!
12 、有一天動物們在關公廟前面聞到很臭的味道。蛇說:「我這么小不會放這么臭的屁,一定是牛。」牛說:「我是吃草的不會放這么臭的屁。」豬說:「放屁的人一定會臉紅。」忽然關公沖了出來,把豬打飛說:「說了多少次了,我臉紅是天生的。」
13 、有個人一天碰到上帝..上帝突然大發善心打算給那人一個願望....上帝問 ...你有什麼願望嗎...那個人想了想...聽說貓都有 9條命...那請您賜給我 9條命吧 ..上帝說..你的願望實現咯....一天,那個人閑來無聊 ...想說去死一死算了...反正有9條命嘛就躺在鐵軌上 ....結果一輛火車開過去 ....那人還是死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列火車的車廂有 10節 ..
14、一天,殯儀館送來了三個人,說也奇怪,他們死後的笑容都是 ^_^...殯儀館管理員很納悶的問pol.ice :為什麼他們死後的臉竟然會是 ^_^呢?pol.ice說:這... 說來話長... 你看左邊那個人 ...他是跟她老婆在共度春宵時 ..在最**的那一刻 .. 受不了..掛了管理員就回答說:唉...願在花下死 ..做鬼也風流 ... 那中間那一個是怎麼死的?pol.ice:中間那一個喔 ...他呀.. 真是人間慘劇... 他走在路上..忽然聽見自己中了頭彩 .. 獎金 7億多..他開心的哈哈大笑時 ...卻被迎面而來的車給撞上 ...結果 ..掛了...管理員回答說:唉 ...他真的是沒有福氣享受這榮華富貴的後半輩子....那剩下的這一個呢?pol.ice: ...這一個死的就有點可憐了... 他是爬上樹的時候被雷給劈死了管理員回答說:... 這就有點不對了,被雷劈到為什麼還會笑呢 ...pol.ice 說:因為他爬上樹後以為.....突然一道閃電 .....他以為.. 有人給他拍照...
15、話說數千年以前,無論是公狗或者是母狗,他們**時都是用蹲著的。直到唐朝,事情才有了轉變 ……唐太宗大家聽過吧!他老人家養了一對狗,有一次唐太宗上華山祭天,帶了這一對去 ……祭到一半時,母狗突然內急,於是便跑到一棵樹後解決,在祭天時這是非常不敬的行為,因此惹惱了玉帝,玉帝命令雷公打了一個雷,正好打在樹上,樹倒了,壓死了母狗,公狗看了以後非常害怕 ……從此以後,公狗每次在樹下**時,都會伸出一隻腳,用力頂著樹,以免樹倒下來壓到自己…….
㈦ 泰國看電影要唱國歌,印度看電影中場休息,在各國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去別的國家看電影的體驗是很新鮮的。
每個國家看電影的風俗習慣可能都略有不同,但是比較有特色的就是泰國和印度了。
首先說一下泰國,在泰國每天早上08:00和晚上18:00,所有的公園、火車站、輕軌站、地鐵站、學校和街道等公共場合都會固定播放泰國國歌,從來沒有例外。所有人聽到國歌,都必需馬上停止手頭上的事情,面向泰國國旗肅立,如果是奏國歌時人在屋內或所在的地方沒有懸掛國旗,就可以原地肅立,並摘下帽子以示敬意。不管是哪個國籍的人,在泰國都要尊重這一風俗習慣,否則會被泰國警方逮捕。
印度的高級電影院一般顏值都比較高,美輪美奐的色彩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各種顏色的搭配魔幻典雅,浪漫而不失情懷。印度的爆米花不是甜的,是鹹的,而且是特別咸,一般中國人吃印度的爆米花會覺得味道很奇怪,不太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