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中山新天電影城

中山新天電影城

發布時間: 2022-09-18 12:24:50

⑴ 廣東中山個大影院最近新上映的電影

呵呵~最近的電影啊~
我來總結一下吧~呵呵
有好的有不好的~
lz可以選擇觀看~
希望您可以滿意:
正在上映
等著你回來-------------------希望不要重蹈《異度公寓》的杯具
我的美女老闆-----------------女主角很漂亮呀,新面孔
唐山大地震-------------------昨天在電影院看的哭得一塌糊塗~~~催淚重彈
危情諜戰---------------------湯姆·克魯斯在向成龍轉型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呂克.貝松是我比較喜歡的導演,一定會去看看

即將上映
暑期檔有很多選擇哦~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8月3日上映,呂克.貝松是我比較喜歡的導演,一定會去看看
全城戒備---------------------8月6日上映,我害怕看到香港版的神奇四俠
荒村公寓---------------------8月6日上映,我不是為了看張雨綺來的! 我是為了看阿樂和楊小乖"裡面的美女護士"而來~...
深海探奇---------------------8月10日上映,3D效果驚人,畫面和音樂都很美
歌舞青春---------------------8月12日上映,不知道中國版的怎麼樣...
戀愛通告---------------------8月12日上映,王力宏的沒有錯...
近在咫尺的愛戀---------------8月13日上映,嚴重期待~
世博總動員-------------------8月13日上映,中國終於有一部3D動畫了~
我的雷人男友-----------------8月13日上映,國產「爆笑型」喜劇隆重登場!期待~
喋血孤城---------------------8月15日上映,很期待的片子好久沒有這樣題材的片子出來了,十分期待!
怪物史萊克4------------------8月16日上映,終於完結了~~期待啊~
龍鳳店-----------------------8月19日上映,大s,任賢齊不支持都不行的好電影
迷城-------------------------8月20日上映,難得的好電影
線人-------------------------8月26日上映,張家輝,謝霆鋒,無數大腕雲集

還有很多啊~
lz要是還有需要可以hi我
希望樓主喜歡~!^______^
cmy整理..請勿復制~!如有復制,投訴處置.. ..

⑵ 中山影視城好玩嗎

中山影視城主要是以參觀為主,會有表演。是拍電影的地方,所以里邊有很多比較好玩的場景。中山影視城裡邊分為不同的景區: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五大部分。里邊會有戰爭場面表演,馬戰表演等等,如身臨其境。
通過【同】【程】網預訂中山影視城的門票可以享受9折優惠,不用提前付款,憑預訂簡訊到景區售票處買優惠票就可以了。

⑶ 中山沙崗墟是指哪些地方

然在中山土生土長,但沙崗墟於我並不清楚其源自何時何處,只知從前是設在太平路一帶,那裡還有「豬仔街」、「賣鴨街」、「染布巷」等,應是有較長歷史了。

記得小時候,逢墟期常去看馬騮戲、玩蛇和閹豬閹雞的,稍長些又與小夥伴去淘舊貨,揣著過年兜得的利市錢,買上幾個「滾珠轆」(舊軸承)來製作小板車玩,就像現在踩滑板那麼時尚。墟里擺賣的都是農副產品和一些舊料攤,趁墟的除了城裡人更多的是四鄉農民。依稀記得當時石岐的商貿盛會應該就只有「沙崗墟」和「物資交流」了。

改革開放以後,沙崗墟從太平路遷至柏苑、松苑,之後又由於市容美觀和交通便暢等需要,再搬到現在的起灣道旁。隨著城市品位的提升,沙崗墟並未被湮沒,不僅保留著傳統的特色,還跟著時代的步伐煥發出新貌。

所謂「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現在的沙崗墟不再是擺地攤、甩平貨的農雜貿集市,上沙崗墟不但能淘到價廉物美的物品、尋覓到玩家踏破鐵鞋都難以求得的器件,還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坊間民俗市井風情。逛墟成了不少中山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還吸引了很多鄰市和港澳的客人。

身邊一些頗有生活情趣的人,常去墟里流連,搞些家居DIY的或侍弄魚蟲花鳥、錢幣陶瓷的,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樂趣。有個同事早前就淘獲了幾件心頭好,其中一個美國軍壺和一座英國古鍾,造型十分別致,做工精巧,還能使用,當然,主要還是作玩賞收藏之用。逗鳥、品茶、觀魚、集幣等坊間閑趣,都可以在此找到交集。

吆喝叫賣是古裝劇中常有的橋段,是時尚服飾品牌店也採用的推銷招數,其應是始於集市。沙崗墟的攤販來自五湖四海,口音像方言雜燴,奇腔異調的現場「廣告」——吆喝念唱起來雖然有些俗氣,但大都詞句巧妙流暢,詼諧誇張。一個賣玻璃刀的檔主,帶著齊皖魯調的念白有章板節奏、婉轉妙趣,俗而不粗鄙,很有山東快書的味道。圍觀的看客也多是沖著他的吆喝唱做,算是一種俗趣。

粵人都有信賴傳統驗方和生草葯的習慣,因而沙崗墟的草葯攤檔非但沒有式微,且相當火紅。有病要求醫,但如熱氣上火、偶感風寒或腸胃濕熱等小毛病,家有老人或懂點醫道的都會到墟里買點木患仔、黃絲雞蘭等。很多華僑回鄉都會在沙崗墟廣購草葯或托親友捎寄。

生活趣味、鄉土情懷,是民俗文化的元素,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精神依歸。琉璃廠、潘家園屬於北京城的大腕和款爺,香港荷里活道是張五常、董橋等大師才子寄趣的地方,沙崗墟不可與這些地方相比,對中山人來說,卻相似於昔日秦淮河畔於南京人,系著中山人心中的情結,也吸引過食家蔡瀾、銀髦寫手歐陽應霽等外埠雅士。我想,中山人再稍微著意經營打造,可以成為民俗商旅文化的舞台。

身邊一些頗有生活情趣的人,常去墟里流連,搞些家居DIY的或侍弄魚蟲花鳥、錢幣陶瓷的,都可以在這里尋到趣味。生活趣味、鄉土情懷,是民俗文化的元素,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精神依歸。

相關鏈接:
墟以大型的榕樹頭為入口標志,以橢園形下沉式的文化廣場為中心,中間有空地近30000平方米,設有可擺賣3000個攤位的墟日市場;北面中段建有一座約2800平方米三層高的墟場管理中心(包括派出所、工商、稅務、管理辦公室等功能);南面是一條長約250米,建築面積為3600平方米的「花鳥魚蟲街」,主要經營花、鳥、魚、蟲、古董、郵票、陶瓷和精品等。
這里設有公共汽車總站,有10路、17路和19路A、B線等多條線路連接市內各地,方便市民趕集。 << 沙崗墟美的史話 >>

少年時,總喜歡站在山上聽風響,躺在草地上看白雲,日子過得輕輕忽忽的,像夢.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什麼叫做美呢?那時還說不出來.

一百年,在歷史的長河是短暫的一瞬。一百年間,由於人們的觀念變化,中山人的在面貌也隨之發生變化,而美也隨之發生變化.中山市的沙崗墟,正是其中一個美的變化,

沙崗墟遷移多次,仍然稱做沙崗墟。水有源,樹有根,沙崗墟有其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

我邑民間貿易,宋代有10處。明初洪武年間,石岐迎恩街(今工人文化宮一帶)形成墟市,旺市西移,商賈開設批零大戶「十八間」(今中山老人仍將三元廟至石岐大廟下叫十八間)。擺地攤的墟市向東移,分別在拱辰路南端所前市、登瀛橋南門市和學宮前的塹頭市設了集市。弘治元年(1488年),縣衙規定集中在東附廓,名曰「東門墟」,集市期定為三、六、九日,地近沙丘小崗,民間俗稱「沙崗墟」。雖是成交農副產品為主,然而販布頗盛(參閱《嘉靖志》)。墟市逐漸擴大到染布巷、豬糠廠(街)、豬仔街、賣鴨街、蓑衣街、貓兒狗仔巷(今三帥坊)。

清光緒前半期,沙崗墟遷往渡頭鄉(今尚有舊鋪字跡)。後來,遷在石岐南門外麻洲街、南洲街、碼頭街一帶。百多年後的今天,中山老人仍沿習對這一帶叫做「新墟」。

幾個版本的《香山縣志》敘述「光緒十八年創設沙崗墟」。據考證「創設」:一是官府認可的名稱東門墟改叫沙崗墟;二是從新墟遷回城區;三是太平路東段各小巷擺賣,引導他們遷出大街上。從此,官方文件有了沙崗墟這個名詞。辛亥革命後,沙崗墟一步一步地伸展到榕樹頭,再向西到達打銅巷、界木廠(街)、板坊街、後崗涌,銜接甲子橋、青雲橋,貨船由這里入墟市。得雲、新嘉賓、古記幾間茶樓和街邊粥粉面、甜品檔很興旺。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的產品不經二道販子轉手買賣,而是在上午直接入墟,下午買生產資料或生活用品回村,沙崗墟比以前更旺。可是,1954年4月,縣市場管委會成立,再成立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戴紅袖章人員查得緊,嚴肅處罰倒賣者。1958年公社化後,憑大隊證明可入墟出售「非統購」產品。隨著計劃經濟農村交售各類農產品任務愈來愈繁重。墟市十分凋零。1962年後,允許完成計劃外超任務農產品上市,部分自負盈虧的合作廠社,超計劃產品可以上市。價格比收購價高,賣者多點錢收入,買者不憑證可買到所需用品,沙崗墟又旺了。

文革期間,為了「防止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復辟」,中山39個墟市全面關閉。不過,還是有人暗中做買賣。1968年縣革委撤消關閉令,公布《規定》,允許完成任務後的一些農產品可以集市貿易,但很多商品還嚴禁上市,包括柑桔橙等。 1970年,墟市遷到悅來中路與中山路交界的花圃周圍處。晴天曬、雨天淋,政府試圖用這種方式「限制」。後來,又將沙崗墟遷到湖濱路,規定農歷一、六日墟期。不久,又根據全佛山地區新歷1、6號為墟期,而擺設沙崗墟,結果墟市陷於癱瘓。

進入80年代,雖然1978年12月中央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方針,社員聯產責任也是實行幾年了,但有關人士仍然心有餘悸,墟市仍未興旺起來。到了1985年,才逐步恢復沙崗墟,墟市先設在華柏市場附近,再遷到柏苑新村與竹苑新村交

到現在沙崗墟遷移到起灣道,總算有一個穩定的地理位置,而政府為了給不斷興旺的沙崗墟增添群眾性文化氛圍,發揮墟內原有文化廣場"以文促商、以商促文"的作用,加快經濟文化一體化步伐,促進兩個文明的發展,石岐區高度重視廣場文化建設,今年投入60萬元將沙崗墟中心文化廣場改造成能容納近5000名觀眾的石岐電影文化廣場,並在2000年9月3日落成啟用,成為中山市首個電影文化廣場。新落成的石岐電影文化廣場除了保留原有中心文化廣場的建築特色外,還增設了適合大型文藝表演、傳播電影文化的多功能舞台,配備了相應的燈光、音響等高質量的視聽設備和專業的電影放映隊伍,建立健全和完善了電影文化廣場的管理制度,以確保電影文化廣場活動的持久繁榮。

沙崗墟這美的變化正如同中山市美的變化,中山市由一個小小的填區發展到現在這繁榮的城市,人民的生活由貧窮到現在的富裕.人民的居無定所到現在高樓大廈.每一處都蘊含著中山的美變化.這就是小年時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簡單點:沙崗墟最早是在太平路一帶,那時侯的墟沒現在的大和多樣,但夠特色,逢農歷尾數為3、6、9去"趁墟",現在的沙崗墟應該說天天都有,但農歷尾數為3、6、9為大墟,人也較多.

⑷ 廣東省中山市的動物園與電影院分別在哪裡

中山大地數字影院
(最
平噶。。。)
地址:
孫文中路京華時尚城四樓
聯系:
0760-8837278
中山市金逸電影城有限公司
(比較貴)
地址:中山市石歧區大信南路2號大信新都匯5樓
聯系:
13726075717
電話:0760-88792200
88792201
傳真:0760-88792202
語音查詢:0760-88792203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電影城
(環境系最好噶。。。)
地址:市文化藝術中心
石岐影劇院
在北區公園
好像18號車去
再孫文西路那邊也有一間
在中山收音機博物館對面
中山電影院
消費說明:
人均消費
15-30元

址:
嘉興市中山路100號

通:
坐1路到江南大廈可到。
中山市沙溪電影院
電話:
0776060-6600-86060--8070767776079377100-805
地址:
下朗工業大道42號
中山公園動物園
中山公園動物園位於佛山市中山公園內
聯系地址:佛山市禪城區中山路12號
聯系電話:82825188
中山公園:40路或876乘到和平新村換737至中山公園。
中山三鄉鎮的三鄉泉林山莊動物園
有鱷魚睇!
有幾百隻那麼多,不過還小,但很兇猛哦!
總機電話:0760-
86688666
86688555
旅遊咨詢:0760-86688369
86688166
傳真:0760-86688777

⑸ 大家好, 本人現在在中山沙溪,中山哪裡有電影院,如果可以的話告訴我過去的公交路線。謝謝

你在沙溪的話近的一般都去 西區翠景電影院 比較便宜 離沙溪也近。
你坐沙溪黃色小公交到富華總站。然後打個摩托車5元錢就送到翠景電影院。
或者更高級一點的你就去 大信新都會 那邊的影院好很多。你就在富華總站(現在叫中山汽車總站)坐去沙崗墟的64或者去大福源的公車就可以了。
沙溪其他地方基本沒有電影院。樓上的回答一看都是搜索的。我在沙溪5年都沒看到建設路那邊有電影院。

⑹ 定州市中山新天地電影院今天演什麼

鐵拳
7.2
劇情 / 動作 / 運動
年代:
地區:美國 / 中國大陸
演員: 傑克·吉倫哈爾 瑞秋·麥克亞當斯 福里斯特·惠特克 烏娜·勞倫斯
導演: 安東尼·福奎阿

⑺ 中山紀念堂粵曲大匯演在何年

過去,我邑各墟鎮,尤其是農村演戲,多由群眾籌款(也有公嘗廟嘗出錢)搭戲棚、戲台,雇請戲班演出。種類有恭祝寶誕的神功戲,慶祝豐收的好年景戲。但每台戲的開演頭晚,總是先演六國大封相或八仙賀壽,然後演出那些揚忠抑奸、英雄救美或才子佳人為題材的戲,也有演出《三娘教子》和妯娌糾紛之類的倫理戲。公費演戲時,觀眾隨到隨坐,沒有座位時亦可加凳,也可站豐後頭觀看。群眾籌款演的戲,出錢較多或有職銜之縉紳,要預留前座四五行的堂中位。此輩入場時,鄉公所所丁熱情侍候,奉茶點煙。散場時,他們給戲班賞銀。筆者童年,就曾多次到南郊華佗廟、庫充和東鄉濠頭,西郊長洲觀看木偶戲或粵劇、有時夜場演出通宵達旦,累得我呼呼入睡。
隨著歷史的發展,我邑開始有戲劇、曲藝、電影、魔術、雜技的經營演出活動。但元明終世至晚清時期,營業性之露天戲台、草棚、院室、戲堂,皆屬臨時搭成或租借。上演的戲劇,基本上是由演員配唱的木偶戲,或到省城雇請落鄉戲班來邑登台演出粵劇;也有由走江湖的雜技人員表演武術,俗稱「賣武」;亦有請「講古佬」登台「講古」(說書),請「龍舟」藝人唱「龍舟」。自清宣統末年,邑人首建正規戲院以後,新的影劇院不斷出現,上演上映劇目電影逐漸豐富。春風秋雨幾十年,邑境影劇院的變遷很大,現據回憶,著重陳述民國時期的影劇院的經營情況,也略談解放後新建的影劇院。
(一)戲劇院
香山首建的正規戲院在清宣統末年,由邑人某氏(姓名未考證)在石岐大笪地籌建。辛亥革命後,該院以低票價試業後,於民國3年(1914年)正式開業,取名泰東戲院。其建築布局是:正門為樘籠門,內分大堂、二樓、三樓。大堂兩分對號位(前座在中間,兩側為東西廂,低價位在後座),二樓第一排伸至大堂的第七排上面,與地下座位一樣編號;三樓以級代座不編號,俗稱飛機位。全劇院共約二千個座位,該院開業後,基本上演粵劇,兼營其他。民國14年(1925年),美國波士頓大魔術社曾在此演出,還公演過「蘇俄怪獸陳列」及聘請藝人演唱粵曲。約於民國20年(1931年),在中山首創機器廠的何本,因見「天外天」、「中山」電影院生意好,便游說泰東戲院老闆兼營電影業。何本還以外股東名義投入發電機、放映機及增加電器設備作資金,並著在泰東戲院後側的「合安」機器店當技工的三弟何禧,晚是到泰東戲院發電和巡視電器設備。「合安」的徒工鄧蘇(現軸承總廠退休職工)亦有過去幫工。當時,該院夜頭場放映電影,二場演出粵劇。及後,日場亦有放映電影。戲班不繼時,全天三場均放電影。此期間,電影已逐漸從默片發展到有聲片,彩色影片亦開始面世。在滬港澳上映的影片,尤其是西片(附解說字幕),也擠入中山電影市場。整個30年代,因戰火尚未蔓延中山,且我邑毗鄰港澳,泰東戲院的影劇生意處於黃金時代。但後期,該院因上演上映名班名片不平衡,也因股東之間意見分歧,或入新股或退出原股,遂於民國24年(1935年)10月改為青海茶室。數月後,於民國25年(1936年)2月,再易名娛樂茶室,俱是上演粵劇。同時供應各式茶點到觀眾席前,形成「台上開戲,台下開墟」。時過半載,即民國25年(1936年)9月,又恢復泰東原名和昔日狀況。
1940年3月,邑境淪陷後,泰東仍繼續經營至1942年初,及後,該院被日軍毀壞,整座建築只剩下斷牆殘垣,用作軍馬場,也成了汪偽政府難於管理的流浪災荒飢民的集居點。
抗日勝利後,1945年冬,張溪鄉人林卓芝投資重建泰東戲院。竣工後,石岐人黃寶光(澳門平安戲院少東)租此院經營,易名「模範大戲院」。於1947年春,正式開業,主營電影兼粵劇、曲藝、話劇及雜技。
新中國成立後,林卓芝、黃寶光因故撒手不管模範戲院。1950年該院工人請示軍管會,5月5日市軍管會派員前往清點查封資產,決定將該院暫時交由23名工人經營,租金由軍管會轉給張溪農會。7月31日,市軍管會委派高其峰充任該院經理。1952年10月14日,石岐市政府文教科改派嚴蔚到該院任經理,蕭德倫任副經理。工商登記流動資金5000元,性質改為石岐市地方國營企業,主營放映電影,兼上演粵劇。60年代起易名紅旗電影院,隸屬石岐鎮影劇院,一直經營至90年代。
石岐第二間劇院是建國戲院。事緣1938年日機轟炸廣州後,人流南移。石岐灣底龍王塘(現商業系統職工宿舍)的大葵棚岐山音樂茶室開業,上演粵劇。未幾,易名建國大戲院,經理袁國安,撤掉茶座改搭竹木札固的排凳,座位一千多。後因廣州戰事吃緊,名伶馬師曾、紅線女、羅家權、梁醒波、白玉堂、羅品超、鄧碧雲、梁蔭棠、紫蘭女等,先後到該院演出。邑境陷敵後,百業蕭條,劇場冷淡,該院為求生存,降低票價,亦有觀眾。戰後復甦,生意又旺。建國經營十載,至1947年底,由縣警察局測定為「危棚」,下令拆卸。清理債權債務,結束營業。
三是勝利大戲院。1946年冬(另一說1947年元月)正式響鑼開業,址在現孫中山紀念堂停車場。由國民黨縣黨部和三青團中山分團合營,該院為竹杉棚架鋅鐵蓋頂。全院座位共一千,分別稱為中華位,民國位,民族位,民生位,勝利位。單一上演粵劇。名伶薛覺先、唐雪卿、馬師曾、紅線女也先後率團在該院演出《胡不歸》等有名劇目。經營半年,因規劃建設仁山廣場,各界輿論認為,該院不倫不類,且演戲嘈雜,有礙集會,國民黨政府被迫將院歇業拆掉。
四是新世界戲院:勝利戲院拆台,國民黨官方有關人士四齣覓址,最後確定以縣黨部禮堂加設有傾斜度的地板,將「勝利」拆下的材料,改制木長椅,開設新世界戲院(為1994年5月30日搬遷前的中共中山市委會址),1948年8月開業。座位約四百多,主營電影兼營曲藝演唱。四大平喉歌星之一的粵曲名藝人徐柳仙曾在該院演唱《再折長亭柳》。青年電影院歇業後,由該院接映彩色西片。同年年底,該院發生勞資糾紛,放映員臨場罷工,觀眾嘩然。數天後,勞資代表雙方簽約而後復業(有見報)。後因設備低檔且業務日漸衰微,半年後結束營業。
五是中華戲院,即現中山影劇院前身,址在孫文中路108——112號(舊門牌)。原址為「西盛」當鋪及後座(龍母廟街口西側)的古舊祠堂(淪陷時期曾用作偽刑偵刑審處)。戰後,南基路「南成」餅家老闆霍裕及其兄霍永光(港商),購買此舊房拆卸,興建該院。據霍裕說,興建該院時共用40萬港元,與當時煙墩山縣參議會會所同價。中華戲院於1948年落成開業,經理霍裕。主營粵劇,座位一千多,是木座椅,磚瓦結構,無樓座平房戲院。解放後,出租給孫姓並與之合作。1950年7月16日起易名聯營公司中華戲院,股東10名,孫鍔昭(沙邊泗門人)出任經理。流動資金12000元(折新幣),員工33人。至同年9月15日申請歇業。由工人生產自救,優惠稅收。聘請陳笑見領銜的廣州春風粵劇團等來院演出,中山民間粵劇藝人亦常在該院演出《唇亡齒寒》等時裝粵劇,並即席為抗美援朝募捐款項。後由縣委、縣總工會租借作會議之用,間中亦由工人俱樂部租出影機放映電影或上演粵劇;工人生活由工會安排。1959年擬建仁山會堂,上馬時,將該院拆改。仁山會堂奉令下馬停建後,中華戲院改建為中山戲院,容枝任經理。行政上與紅旗、人民、文娛同屬石岐影劇院管理,主任宋庭君。新「中山」座位1340個,放映電影、演出戲劇、雜技、演唱曲藝等。該院為活板座椅,但迴音較差。1967年易名工農兵劇場。1982年春,更名為「中山影劇院」至今。
六月新新——大華——文娛——華僑戲院,現石岐金都城商場址。原為孫文西路大中堂巷李氏大中堂的前花園地(有水塘)。戰前由孫文西路中西葯局全東程大元買下,戰後填平籌建戲院出租。於1949年初落成開業,取名新新戲院,初時主營電影。觀眾經大中堂巷出入,正規木椅橫排28個座位,有小二樓,座位共約一千。1950年2月10日始換老闆,易名和聲公司大華戲院,經理孫漢權,工商登記流動資金10511元,固定資產登記寫1948年大中堂人士所建(實際是大中堂李植枝等人入股於程大元),經營至1952年11月11日申請歇業。由工人借用生產自救,工會亦有借場演出招待劇目,宣傳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3年冬,僑屬黃茵、方麗群和歸僑陳茂垣的女婿洪燦謙等人集資似用該院經營,申請登記期間,另有人以新華戲院之名申請籌備開業。後經石岐工商聯提供咨詢意見,政府批准黃茵籌組正式營業,名曰文娛劇場,經理黃茵,主營粵劇,同年12月7日開業,工商登記流動資金11950元,員工23人。門面改在院址悅來路100號之一。次年(1954年)9月15日變更登記,經理方麗群;李佩珍入股擔任副經理。流動資金改為13900元,營業執照為岐商字第0594號。方、李是影劇業務新手,開展業務不理想,後由石岐市政府文教科入資2萬元,改牆擴闊座位,拆掉正門兩邊商店,進一步改裝門面。調派幹部麥仕釗管理業務。並從模範、人民電影院抽調職工,協助該院開展經營業務。市政府從未收息分紅,稍有利潤,用於添置設備。1956年1月24日,改為全行業公私合營文娛劇場後,仍經營粵劇,原公方代表麥仕釗調文化館。李國新出任公方經理。自從座位增至1340個後,利潤也多了。60年代初,國家開設華僑特種商品供應公司期間,石岐鎮人民委員會指示文娛劇場改名華僑大戲院,以配合華僑新村(已擇地,無上馬)、華僑紙廠(即中山造低廠)、華僑大廈等用名。該院易名後,經理黃嫻。60年代中期,因危房,曾一度向工人文化宮租場經營,後並入工農兵劇場。
七是石岐工人文化宮影劇院:1953年12月文娛劇開業後,石岐市工會聯合會(主席鄭吉,宣傳工作負責人翁桂揚)即籌建石岐工人文化宮,內設影劇場,1955年春節開幕。不久,解放軍的南方雜技團和赴港歸途的中國民間藝術團曾在該宮演出。幾個京劇團和廣東粵劇院一、二團,廣州市團,曲藝團也經常在此宮演出,還放映電影。60年代前期,曾在球場增設分場,每晚放映電影兩場。工人文化宮是事業單位,經常由工會文工團演出,工會會員憑招待票免費進場。影劇院經費由文化宮統籌。80年代中期起,採取承包責任制經營。1990年影劇場掉改建,成為有空調的新型影劇院。
八是孫中山紀念堂劇場。該堂整座雄偉建築物於1983年落成,由原中山商會會員、香港新鴻基地產集團財東郭得勝捐資一千萬港元建成。紀念堂內的劇場除用作會議會場之外,經常舉辦大型演唱會和有名的劇團演出。場內設座位1484個,有現代化設備,如活動板沙發椅,活動舞台、樂池,中央系統空調、高級音響等。1984年香港藝員葉振棠和1985年春節香港藝員顏國梁等人曾在此舉行演唱會,1990年秋粵劇老藝員羅家寶也在此演出,票價昂貴,亦受到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二)電影院
我邑首間電影院——「天外天影畫部」,原址開辦在龍母廟街口民房前廳(現中山影劇院東側後座)。民國8年(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後,由濠頭鄉人鄭彥聞(廣東省參議員,《中山仁言報》總理及主編)斥資開設該部,內分樓上「雅座」和地下普通座,兩種座位共30多個。1927年,該部遷往孫文中路(今石化公司商場址),裝修成正規電影院,但座位也只有50位。先後放映過中外影片《兒女英雄》、《洪荒仙女》、《李飛飛》、米老鼠和唐老鴨卡通片、差利卓別林滑稽系列片等。經營達十三載,約於1931年歇業。原因:三十年代前期,聲片逐步代替默片,甚至有少量彩色西片出現,觀眾日多,中山境內電影院相繼開業,經營場所格調以及影片要求愈來愈高。放映默片且僅有半百座位的「天外天」已不適應時代要求。也因東主鄭彥聞致力辦報,故結束其營業。
大觀影畫戲院是縣城第二間電影院,1925年開業,址在照壁街祠堂內(今葯品公司職工宿舍)。場內設4人長木椅多張,約共100多個編號座位。單一放映默片。先後上映過《悔不當初》、《古井重波》、《孽海潮》和卡通片等。後因地處偏隅及經營不善,時僅一載,業務萎縮而歇業。
中山電影院是石岐第三間電影院(人民電影院的前身)。原址在西城門外的李氏族祠。民國7年(1918年)由祠堂值理先闢建游戲娛樂場,有時兼營演出粵劇。民國18年(1929年)秋,增設電影以同「天外天」影院爭生意。此時,該院邊營業邊改建,改建後院內分大堂、二樓、三樓。大堂和二樓設置正規木椅,二樓前欄伸至大堂第五六行之間,三樓是以級代座的扇形散位。全院座位約1200個。先後放映過《魯智深夜救林沖》、《上海花》、《奮斗婚姻》、《俠女奇緣》、《舊西遊記》、《風流督軍》等。1933年開始放映聲片。企業名稱由中山改為中山大戲院。1935年秋,在同「模範」兩棲式競爭中,中山大戲院改為合利公司娛樂茶室,上演粵劇兼售茶點,茶水免費,糕點計價,服務到觀眾席前,還有花生、瓜子、香煙、火柴叫賣。但時過三個月後,「合利」結束,恢復中山名稱,繼續放映電影。1936年起又兼演粵劇。至淪陷期間,處於半停業狀態。戰後1946年重新裝修。前時,先後十二次易名為中山新戲院、中山影畫院、娛樂茶室、中山有聲電影院、中山劇場、中山正風劇場等。
1946年秋,石岐馬龍舟巷鄭三各的富家子弟、具參議員鄭少新,向當時業主孫恩榮租賃該院並投資裝修。期間先在集賢坊祠堂內臨時放映電影,1947年春節正式開張。後易業主李錫。1948年資方更迭,由石岐昌興金鋪老闆余林、合元興金鋪少東李桂源、廣州片商劉渭如,總經理李桂源;余林、余倫、余錦兄弟主管業務。及後,余、李四人退出。曾在國民黨中宣部電影廠任職的周秀文(神涌人)與何玉麟、劉子超等接手經營。開業後,改名為石岐中山戲院,接受大陸影業公司管理排片。何玉麟原以永寧坊的房屋交出抵押,典入黃金及賣金入資,出任司理(年後由周秀文繼任),員工33人。解放前夕,放映過蘇聯體育紀錄片。中山解放初期,解放軍民工團曾在此演出歌劇《白毛女》。起初,上映《人民的勝利》等紀錄片,甚賣座;觀眾每見毛澤東主席影像時,均掌聲雷動。由於當時國產片極少,舊片待審,而上映蘇聯政治紀錄片又不甚賣座,不久停業。何玉麟與周秀文放棄經營,到工商聯參加工作。1951年春,石岐鎮人民政府籌備處主任盧克誠批准該院24名工人生產自救。總工會亦借給466元現金支持,成立了「中山縣石岐鎮中山戲院工人臨時管理委員人」,主任委員梁傑如。1953年轉為地方國營,易名人民電影院,伍振文、黎沾等人先後任經理。1990年下半年起停業改建。
青年電影院。抗日勝利後,國民黨縣黨部和政府,積極籌組影劇院同民營影劇院競爭,於是籌辦青年電影院(現中醫院門診部址,該址原是大書院,清末改為愛惠醫院,淪陷時改為難民救濟院),1946年元月開業,官方委派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山分團幹事林建成出任經理。全院長木椅可容納600人。該院銀幕在中間,前後可觀看,並經常放映港澳首輪上映過的彩色西片,每天3場,基本滿座。1946年2月上映美國彩色故事片《出水芙蓉》時,一連五天,場場超滿,警方不幹涉,售票近萬張。經營3年賺了不少錢,但不改善設備,而於1949年初歇業。50年代,該址曾用於土改教育展覽、職工輪訓班、中山縣工人俱樂部免費電影場等。1957年改為中醫院。
附帶說明,1962年以前,凡購買戲票、電影票,均奉送「戲橋」一張,內容有劇情和編導姓名及劇中人飾演者。
(三)各鎮區影劇院
歷史上,區鎮影劇院主要有:
小欖影劇院。址在小欖鎮蓮塘大街3號,原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大茶樓,民國(1935年)發展成茶肆兼演粵劇,兩棲式娛樂場所,改稱同樂大舞台。戰後,毀於火災。1946年重建,改營粵劇兼電影,易名同樂戲院。1947年6月易手,改名「興發電影院」,亦兼營上演粵劇。以後多次轉手和易名為國泰、大光明、昇平、大昇平戲院。1951年10月改稱小欖大戲院。1956年轉為國營,稱小欖影劇院,座位有1319個,聲光座位較好,以後一直正常經營,以放映電影為主,兼演粵劇。
小欖嶺南戲院。原在小欖新市即今小欖工人文化宮址。1949年7月開業時,設備簡陋,僅是磚牆頂杉皮,座位約一千,兼映電影較少,粵劇名班在該院上演比較多。老闆原是姓何的大耕家。後因設備差,業務不振,1950年(一說1951年)農村八字運動期間歇業。拆卸三兩年,地皮用於興建小欖工人文化宮。
黃圃戲院。中山解放前,黃圃鎮(原稱九區)無影劇院。演戲時由各圍口農民籌款雇請「紅船」(載送粵劇演員及道具的船隻)。演戲後演員回船休息。這類紅船,多在穗解纜或回岸,組(散)班均需到八和會館登記、報到,劇團糾紛爭執,亦由八和會館出面調解。解放後,原黃圃商團團長的兒子梁茂鴻(麗華百貨店全東)集資興建黃圃戲院於昇平路。磚瓦平房,座位約一千。1950年7月開張,單一經營粵劇,梁茂鴻出任經理。1953年因該院上蓋有倒塌危險。梁等經股東會議自願捐送給區府。由區政府派幹部梁俊幫為經理,將該院修葺經營。其時,「蘇片」、「國片」源源分配到中山放映。土改結束後,農民生活改善,經常到墟鎮看電影。黃圃戲院無影機,便與大崗戲院(現劃番禺市)合買一對影機,兩院輪映影片,亦上演粵劇,業務收入各佔一半。但黃圃影劇院不合建築安全標准,1973年被上級發現,令其拆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影劇復甦,黃圃公社借出會堂臨時放映電影並著手籌建黃圃鎮影劇院,於1983年新院開業,至今已歷時11載。
大崗戲院,歷史悠久。規模較大,已劃歸番禺,屬廣州郊縣。從略。
三鄉鎮娛樂戲院(現三鄉影劇院址)30年代岐關公路通車後,由於三鄉鎮是中間站,行商多在此上落或駐足買賣,市道日旺。鄭某等人利用烏石敦睦善社樓下闢建市場,樓上開設娛樂場,經營轉盤、飛標、小魔幻、擲骰等文娛和賭博,晚上上演粵劇。1938年廣州戰事吃緊,三鄉過客更多,娛樂場老闆遂購入舊機,開始放映聲、默電影,但以默片為多。1940年淪陷後,該場又改營賭博及茶樓。所以民謂:烏石戲院烏煙瘴氣。戰後,娛樂場恢復大班頭粵劇演出兼放映黑白、彩色電影。1946年,該場被台風毀了一角。1947年,由三鄉商人郭捷良、容瓞祥等人合資修復,座位共有1012個,經營至1956年轉為國營。1959年易名三鄉影劇院,一直正常經營。近年間,入場觀眾零落,比不上鐳射投影場。
沙溪「國際戲院」,位於現沙溪鎮墟市沙溪影劇院址。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沙溪人鄭柏生等人集資興建,座位949個,1946年12月開業,初時單一經營粵劇。粵劇名伶呂玉郎等大班頭也曾在該院上演。1948年起兼電影,影片多是本縣二輪片,因沙溪村連村,僑屬居民多,觀看電影甚眾。惜者,該院建築格調沉沉,外牆灰黑,入場、售票、宣傳欄擠於鐵閘斗室之內,沒有裝飾美感,加上瓜菜熟食小販擠在門前,陪襯不上較好的市容。1956年轉為地方國營沙溪影劇院後,主營電影,正常營業至今。
(四)其他演劇曲藝場所
中山人喜愛曲藝戲劇,遠在清代,各鄉村凡賀神誕,起碼有木偶戲演出。辛亥革命後,縣城石岐商人千方百計經營戲劇。民初至20年代後期,匯豐公司(現孫西郵政營業所址)在天台演出露天粵劇,有時還兼營茶座。戰前,高升、敘賢(今鑽石商場址)茶座亦兼營上演粵劇多年。戰後,溫添記、張添記、大中堂花園茶室等等,均兼營演唱曲藝,粵曲名演員李少芳、辛賜卿、何麗芳、賴天涯都曾受聘到這些茶室演唱。中山籍的民族音樂家呂文成(1898——1981年)亦於抗戰時期到過高升演出。1947年及1951年先後與長女呂紅到石岐淇園、月園茶廳演奏《鳥投林》、《齊破陣》、《凱旋》等名曲,由邑城「白虹樂社」拍和。呂氏還先後在小欖、大涌、港口、三鄉等地影劇院或茶樓演奏自己創作的廣東音樂《平湖秋月》、《蕉石鳴琴》、《漁歌唱晚》、《銀河會》、《岐山鳳》、《步步高》等優秀名曲,流傳至今。呂文成曾先後為唱片公司演奏錄制270多張唱碟,但回到家鄉演奏,毫無半點名伶架子。
歷史上,石岐悅來北路的瓊芳餅家(現悅華百貨商場址)樓上是茶樓,也曾兼營粵劇至1955年12月。教師隊伍中的粵劇愛好者,亦於1949年聚集石岐民生北路58號(1982——1991年工商聯會址)和縣參議會會堂(煙墩山技校址,已拆)演出古裝粵劇《紅樓夢》等,他們的乙反調,無功底,售票平平。其時,民族西路盧隆記專業經營出租戲服道具,方便臨時埋班的粵劇團租用演出。
(五)中山市影劇業的變化和發展
近十多年來,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中山市影劇院有了更大發展。一是影劇院愈建愈多,解放前影劇院空白的鎮墟鄉村,50——60年代陸續建了一批會堂劇院,如沙田茅棚區的橫欄公社六沙大隊,也建起頗具規模的會堂(劇院)。近十多年來,各鎮區改建新建了許多格調較高的正規影劇院,如1989年港口、古鎮、坦洲、浪網、民眾等鎮均建起新的影劇院,1990年11月14日開幕的南頭影劇院,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室內有二樓,座位1300多個;外型雄偉,候場廳十分寬敞,並附設停車場。同時,邑內不少私人集資或獨資興建小型影劇院,如1988年建成開張營業的東升鎮歡樂城影劇院,座位900個,由該院經理黃樹照獨資興建。三角鎮的沙欄影劇院,座位800個,裝備先進的「松花江」牌放映機,也是由該院經理黃鐵獨資私營。二是各種新型電影在我邑面世,在50——60年代逐步發展投入營業的寬銀幕、立體電影、遮幅式立體聲電影的基礎上,近年來又發展有鐳射電影、小銀幕投射電影、錄像帶放映室等,星羅棋布地遍及城鎮和農村,如1989年開業的石岐湖濱路仙湖立體聲電影院,座位500個,環境舒適。市青少年宮的鐳射電影院,座位200個;華柏路奧斯卡娛樂城迷你型電影院,悅來路金都城影視中心等,均設備先進,並有空調冷氣裝置,吸引許多電影觀眾。至於城鄉各單位附設的錄像帶放映室,每間座位有40——100個的,更是數不勝數矣!
截至1990年末止,我市的正規影劇院已達40多間,座位達4萬個,為豐富群眾的文化娛樂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展望將來,中山影劇業必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
補筆:戲劇與電影是兩大類。昔時木偶戲,解放前已逐步不演了。80年代開始,粵劇觀眾日少。50年代,石岐上演粵劇,天天兩場,甚至兩院四場,甚賣座。時至今天,石岐偶爾上演粵劇三兩晚,除零零落落老年觀眾外,青年甚少。昔日哼哼粵曲,處處可聞;而今天,卻是新潮時代曲。因此,中山影劇院的經營方向應有所考慮。

⑻ 中國影視城有幾個

1.長影世紀城:
在長春市西側,有一座集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特效電影於一體得影視主題公園,為世界獨有、令人稱奇的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它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美麗的凈月潭畔,長影世紀城是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是長影改革、二次創業的標志性工程。在上個世紀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電影業遇到了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著名的長影製片廠,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長影積極穩妥地推進了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與電影創作生產自身規律相符合的現代企業制度。在取得改革成功的基礎上,長影集團借鑒國際電影產業的成功經驗,依據自身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把現代電影工業與旅遊業結合起來,延伸電影產業鏈,打造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開創了中國大電影時代的新模式。
2.橫店影視城:
橫店影視城,位於中國東陽市橫店境內,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距杭州160公里,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乘飛機、火車或走高速公路均可直達。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明清民居博覽城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已成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3.上海影視樂園
上海影視樂園,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上海影視樂園有舊上海的市井風情,有拍電影的幕後秘密,有歐式的標准庭院。有「宋子文舊居」、汾陽路上的「工藝美術學院」。老上海特色的風貌是其特色之一。
4.中山影視基地
中山影視基地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中山城佔地面積300畝,分為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區五大部分。它沿著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濃縮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而建造起來的,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同時又展現了以中山市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形成一個既有革命紀念意義又有歷史文化品位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旅遊城。
5.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西部影城距銀川市35公里,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這里保持並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景象,突出了 它的荒涼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間化的審美內涵,盡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讓電影藝術家們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心情盡興地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6.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影視基地位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千年歷史文化古鎮同里素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緻和人文薈萃、文物古跡遍地的特色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 「天然攝影棚」、「東方小威尼斯」和「 明清建築博覽館」,已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由於保存完好和得天獨 厚的資源優勢,紛紛被電影電視劇組看中選為拍攝外景地。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鎮以水景為特色,被譽為「蓬萊仙境」。同里影視基地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
7.象山影視城
象山影視城,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象山縣大塘港生態旅遊區,以靈岩山為大背景,巧妙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該影視城總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1091畝,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庄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象山影視城詮釋著宋代古建築藝術,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為全國單體建築最大的影視城,於200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
8.北普陀影視城
北普陀影視城位於大興縣瀛海鄉南宮,距市區20公里,佔地30萬平方米,是集旅遊觀光、影視拍攝、影視研修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影視文化城,是繼中央電視台無錫、涿州影視城之後崛起的、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調的第三大影視城。北普陀影視城擁有20多個景區,50多處景觀。主要有城中紅樓夢園、北普陀寺等古色古香的建築,還有蒙古茶包、天橋把式、喬裝花會、綉球臨幸等洋溢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動;明清古鎮三街一村、研修學院、明星搖籃預示著中國影視文化將進一步走向發達;書畫院、陶藝館及松、竹、梅三園則更具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每逢周五、六、日,城中的藝術團體在「水中舞台」及各景點,會同當地民俗花會,舉辦熱鬧非凡的「演藝花會游園活動」。
9焦作影視城
1995年因拍攝《東周列國志》耗資數千萬元建起來的焦作影視城,分為即城門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四個區。氣勢恢弘,設施完善,內容豐富,環境優美集中體現了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風貌,再現了東周夯土築台之風。
焦作影視城是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造型古樸為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林特色。主要景點由文化廣場區、周王宮區、市井區、楚王宮區、古戰場區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城門廣場區以銅鑄方鼎、西周東遷和大秦一統的大型浮雕、青銅武士、古錢幣狀大門以及三皇像、六哲人、四神獸雕塑等為代表,集中體現了影視城所處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色彩,周王宮區包括周王宮、攝影棚和靈台。
10.涿州影視城
北京西南60公里處的涿州影視城將現代電視製作藝術同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它展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電影電視的拍攝場地,而是一個充滿了東方的民俗趣味及古韻氣息的,集影視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異國風情於一體的影視城、歷史城、文化城和旅遊城.
涿州是迄今為止接待攝制組最多的(由於擁有2200畝的拍攝場地和兩座各為1200平方米的攝影棚),從《唐明皇》到《武則天》 ,從《三國演義》到《西遊記》 ,從《上官婉兒》到《大明宮詞》 ,從《中國命運的決戰》到《漢武帝》 ……

⑼ 有幾個橫店影視城都在哪裡

只有一個,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

橫店影視城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橫店影視城,是集影視、旅遊、度假、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區,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場景而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96年,為配合著名導演謝晉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建,並對社會正式開放。

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自1996年以來。

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華夏文化園、明清民居博覽城、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紅軍長征博覽城、春秋·唐園、圓明新園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

(9)中山新天電影城擴展閱讀:

中國其他影視基地:

1、上海影視樂園

上海影視樂園,又稱「車墩影視基地」,是上海風情實景,30年代燈紅酒綠的舊上海,黃包車、有軌電車、老爺車穿梭於街道,還有外白渡橋、黃浦江、天主教堂等。

2、中山影視城

中山影視城,佔地面積300畝,擁有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區。

3、長影世紀城

長影世紀城,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總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以影視文化為主題,設有 3D 巨幕、4D特效、世界首家的5D影院、激光懸浮、動感球幕、正交多幕等特效影院。

4、北普陀影視城

北普陀影視城,集旅遊觀光、影視拍攝、影視培訓的大型多功能影視城,繼無錫影視城、涿州影視城之後,以明、清建築風格為基調的第三大影視外景基地。

5、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影視基地,江南水鄉,整個影視基地是一個天然攝影棚,水鄉風貌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築,攝影基地就是古鎮本身。基地建築依水而立。

6、象山影視城

象山影視城,位於浙江省象山縣新橋鎮。2004年,投資投資達4.6億元興建。建有神鵰俠侶城、春秋戰國城、經濟型賓館、攝影棚等場館和影視配套設施,總佔地面積1091畝。

7、鎮北堡西部影城

鎮北堡西部影城,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

8、焦作影視城

焦作影視城,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距焦作市區1公里。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1995年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投資2.3億元興建而成,以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觀光旅遊、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功能,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是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主要景點由文化廣場區、周王宮區、市井區、楚王宮區、古戰場區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

9、涿州影視城

涿州影視城,又稱中央電視台涿州拍攝基地,位於京石高速公路涿州段東側。總佔地2200畝,包括唐城、漢城、銅雀台、清代皇宮和四合院景區,以及梅園、桃園、竹園、梨園四處民居區和兩座各為1200平方米的攝影棚。銅雀台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高26米,左側為玉龍台。

參考資料:網路-橫店影視城

⑽ 中國大部分古裝篇是在哪拍的

1、浙江橫店影視城:號稱「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同時,在橫店拍攝的影視劇也堪稱國內之最,10年中拍攝300多部影視劇,中國三分之一的古裝劇在橫店拍攝!

2、寧夏鎮北堡西部影城:老闆是著名作家張賢亮!在《牧馬人》、《紅高粱》之後,先後有《五個女人與一根繩子》、《東邪西毒》、《老人與狗》、《新龍門客棧》、《大話西遊》等70部影視劇相繼在此拍攝。

3、廣東南海影視城:中央電視台南海影視城被譽為「中國好萊塢」,是中央電視台四大直屬影視攝制基地之一,位於廣東省南海市松崗鎮,始建於1996年7月,佔地1500餘畝,擁有3100多個坐席的馬戰表演場。《三國演義》和《太平天國》都曾在此拍攝。

4、山東威海影視城:由中央電視台直接投資,湜全國四大影視外景拍攝基哋(無錫、涿喌、葳海、湳海)之一,1997哖6月1日開城,向世人展呩風采。

5、象山影視城:影視城於2005年正式開城,便迎來張紀中執導的新版《神鵰俠侶》。

6、無錫影視城:始建於1987年,佔地面積近100公頃,可使用太湖水面200公頃。當年中央電視台按照"以戲帶建"的方針,為拍攝電視連續劇《唐明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建成了唐城、三國城和水滸城三大景區。

7、焦作影視城
8、長影世紀城
9、上海影視樂園
10、中山影視城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7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3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09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89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