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主要是說

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主要是說

發布時間: 2022-09-13 22:30:43

1. 《送別》背後的故事

      我們說起《送別》,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會唱,朴樹曾在演唱時的失控落淚,被在冬奧會上做為閉幕上的曲目?這背後有什麼樣的寓意?

      在一次媒體采訪中,朴樹提起《送別》時說:這樣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寫的,他死了也甘願

      奧運會閉幕式上的《送別》,「折柳送別」的浪漫恐怕只有中國人才能明白,相信國外友人不會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送別》的旋律確確是全球皆知的。

      《送別》的旋律起源於《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19世紀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曲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作為一首帶傷感色彩的歌曲流傳於美國南北,表達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

    20世紀初,日本詞作家犬童球溪用日文進行了填詞,名為《旅愁》。

李叔同在1905年-1910年於日本學習油畫和音樂戲劇期間接觸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並將日文歌詞翻譯為中文「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身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憶故土,思故人,高堂會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夢斷心。

        從歌詞上來說,《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很難看出這是譜曲後重新填詞的歌曲。

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都分別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送別》也是李叔同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也曾作為經典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在寫《送別》這首歌詞時,還有一段動人故事:

        歌詞里「知交半零落」,正是他創作此詞的背後故事。這里的「知交」,是李叔同出家後仍念念不忘的上海「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天涯五友」分別是許幻園、袁希濂、張小樓、蔡小香和李叔同,這個五人組合在當時的上海可謂「名震一時」。據說,當時滬上之人,只要提到「天涯五友」,無不交口稱贊。在那個年代,「天涯五友」儼然當今明星一般。

      有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李叔同的「天涯五好友」中的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彷彿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了這篇傳世佳作。

    再來分享一個李叔同的故事,看看他的家庭。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出生在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個富貴家庭,從小就是享受最好的物質生活,接受最高等級,跟最上層的人士交往。一般來講這種富裕家庭的孩子,過慣了這樣的生活,他們應該很享受那種衣食無憂、燈紅酒綠的日子。但是李叔同就分別人不太一樣,他15歲也就做了一首詩:人生就像西山上的太陽,終究會落下,富貴就像草地上的霜一樣,終究會化去!

  但在26歲那年母親病危,為了讓母親身後安息,他就去店裡去挑選,最貴的棺木,但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外出的時候,他的母親與世長辭,他都還來不及見他母親最後一面,就已經跟他母親做一個告別。他母親去世後同一年,他就拋下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到日本去留學。在他30歲那年,他重新回到杭州定惠寺,正式梯度,法號弘一。正是當時他的妻子,通過種種的哀求,終於她答應了在西湖邊見見他的妻子,對他說,叔同,然後他就說,請叫我弘一,他妻子流眼淚跟他說,弘一法師,你告訴你只能是愛?弘一法師說,愛是慈悲!

    從李公子到弘一法師,他這一路轉變並不是毫無意義,想一想,我們的人的一生,不就是在這不斷的告別當中嗎?跟情感告別,跟身體告別,昨天的那個自己告別,我們終將經歷這個世界最熱烈的愛恨繁華,也終將會有痕跡的離開他。只是弘一法師比我們所有的人更早的看到了這一步而已,他的一生俯身到了塵埃里,最終讓自己的心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既用中國人的內斂含蓄和文化元素表達了惜別之意,又結合樂曲背後的故事,寓意著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呼應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運格言。

 

2. 誰知道長亭外!古道邊,方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這首歌詞的全部這首歌出自於哪意義是什麼

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詞:弘一大師(李叔同) 曲:約翰.P.奧德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飄蜀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

3.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歌詞

歌曲:《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3)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主要是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4. 《城南舊事》版的《送別》歌詞講的是什麼意思

《城南舊事》賞析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那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整部影片可分為三部分:「瘋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媽的離開」。用串珠式的聯接方式承上啟下,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是宋媽的男人來要錢,每一部分的結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離開小英子死去。本課節選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緯在談《城南舊事》的音樂時說: 
一雙充滿純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觀察著世界,思索著人生。 
一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盡在不言中。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鑒賞這部電影文學劇本思想內容的鑰匙。 
第一,兒童視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總有些東西讓我們夢牽魂繞。冰心到人生的晚年總是做夢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為那裡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有她和父母度過的最無憂無慮的時代,走遍了世界,她嚷著要回家,回童年的家。為什麼?因為那裡是童真所在,是心靈的故鄉。台灣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樣如此,始終不忘她在那裡度過童年的第二故鄉——北京。 

現實世界人與人是隔膜的,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我們看到的《故鄉》中成年的「我」與閏土的隔膜。而童真則反之。童真是童年時代的純真無邪的感情,「純」在有一顆「童心」,一顆真的善的美的「童心」!與人交往沒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擾,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選擇了英子這一特殊的觀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來感受身邊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成人社會,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思考成人社會的各種問題。盡管它很不成熟,但對人生、對社會卻作了真實的實錄。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於是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貞的悲慘遭遇非但得不到絲毫同情,還被視為傷風敗俗。在成人的社會里,秀貞不過是個瘋女人,人人避而遠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這一套,她以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來理解了秀貞反常舉止下的真實內心,理解她對愛人的期盼,對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後來,英子發現她那個時常被養父虐待的夥伴就是小桂子,終於幫她們母女相認。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英子對他沒有任何世俗的成見和歧視,他們的交流是真誠平等的。在這一場戲中,劇本運用了英子與小偷的大量對話,以及家人、鄰居對小偷的議論來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對白:  

小偷:小妹妹,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們有一篇課文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嗎?  
多麼幼稚而真切的話!英子用她的純真和寬容感化著小偷。 
隨著故事的推進,英子在畢業典禮上與小偷相遇,使觀眾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並諒解了他的所為。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自責。英子與小偷的最後一次相見,盪漾著兩個不相稱的世界——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溫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噓。 
英子的眼光是純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瘋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誠使得她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進入瘋子、小偷的心靈世界,看到瘋子對愛情的執著,看到小偷對供養弟弟、母親的責任及對他自己的道德譴責。她不懂的是這個世界,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剝奪。  
英子用無暇迷惘的眼神表現了純真的無污染的心靈對社會和人生的拷問,她不明白成人朋友們的命運為何這樣艱難,包括那些被殺頭的學生。電影就這樣藉助孩子的視角,將成人世界丑惡的一面暴露出來,發掘出來。成人心中的憂愁和世事的艱難,孩子未必明了,但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些憂愁和艱難,卻另有一番特別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貞和妞兒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成長起來。秋天到了,她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落下了淚珠,她在長高。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她開始成熟起來,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與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的同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送別》主題曲的再現,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斷的離別中長大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這首題為《送別》的樂曲中緩緩地流淌著人生的美麗、無奈和憂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說著「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我覺得這歌曲也闡釋了《城南舊事》的主題。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一個人物的離去,也伴隨著英子對人生離別的體驗和成長。 
但是,當我們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的故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隨著「一切都離我而去」這一主題的流逝,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哀懷,而不是沉淪;是一種眷戀,而不是淹沒。追憶之中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對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經有過的那麼真、那麼善、那麼美的一切,都已經沉澱在了靈魂深處,讓人永遠有悠長悠長的懷想,猶如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盛滿了對人世滄桑的眷戀之情,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出版後記中寫道:「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童年是短暫的,但願童年的純真和詩意能讓我們放下現實的苦難而永葆快樂的心情。

5. 《送別》

在送別中學會珍惜。

學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別》,如小米老師所說:「曲風悅耳動人,簡單易上手」,更主要的是,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摯愛,熟諳於心。

《送別》

譜曲:J·P·奧德韋  編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曲調取自J·P·奧德韋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音樂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民國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的《送別》,是對摯友許幻園的離別之情。李叔同與許幻園在革命之後宣揚民權思想,一度成為社會改革潮中的先鋒人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稱帝,社會急劇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討回公道,離別時刻,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下此歌送別許幻園。

20世紀20年代~40年代,《送別》這首歌曲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80年代,《送別》作為主題曲出現在林海音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最近,在某論壇上看到有人評論《送別》寫得十分平凡,只是一些意象的簡單堆砌。我深不以為然。

這首歌小時候聽來確實平常無奇。詞中的長亭、古道、芳草等等都是極其平實的物件,好比我們和人交往時「只道是尋常」,但一旦那人離去,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別的意義。隨著年歲推移,總會在遇到別離的某個時刻,腦海浮現「長亭外,古道邊…天之涯,地之角」,從前無關緊要的某些東西,感覺被牽引過來,重新產生了關聯。

也許,可以認為,歌詞並非寫得有多精彩,而是歌詞營造的淡然深遠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鳴,如蘭亭集序里「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首歌延伸了眾多個體生命的時長,又被稱為民國群體的時代記憶。從個人與友人的離別逐漸放大到對世界之極的距離感、對即逝的事物的悲愴感。就如古詩中經典的借物喻情,歌曲以景象引發共情,繼而不斷巡迴傳唱,彷彿向世間述說著萬物都有離去的那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里多次提到「送別」,年幼的英子,經歷了宋媽、爸爸、秀貞的生離死別。但同時,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感悟。想想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無論是短暫交集的陌生人、還是一起玩耍的夥伴,或是陪伴成長的長者、至親,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送別,甚至是永別。交集的時間長短、送別的早晚有不同,但那一種苦楚和無常卻是同樣的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送別說不上是從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須代價,但卻算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送別後有感慨,還會有懷念,在遺憾中,我們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當下的美好。

6.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6)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主要是說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7. 城南舊事中為什麼總是放《送別》這首歌

因為《城南舊事》中,英子所在的學校送別六年級的同學時 每年都要唱一首相同的《送別》歌。用於表達對畢業同學的留戀,分別的痛苦。《送別》是《城南舊事》主題曲兼插曲。整首歌曲主題與電影主題相近,尤其結尾英子的爸爸去世。所以《城南舊事》中經常出現《送別》。

另外《送別》出現在多部影視中作為主題曲或插曲。如:《光榮時代》《守歲》《廚子戲子痞子》等。

《送別》,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7)電影城南舊事插曲送別主要是說擴展閱讀

《送別》的各種版本

1、朴樹演唱的《送別》,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片尾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送別》中,由朴樹工作室公司發行於2013-03-29,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2、韓紅演唱的《送別》,話劇《守歲》插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送別》中,由肆想文化公司發行於2018-01-29,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3、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演唱的《送別》,《光榮時代》電視劇插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光榮時代 電視劇原聲帶》中,由上海希瓜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發行於2019-12-02,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8. 《送別》這首歌的詳細資料

送別歌曲介紹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9. 有一部電影插曲是《送別》,講述一個小女孩跟一個小男孩的故事,民國時期,畢業典禮上的出現的插曲~~

送別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出自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插曲,詞作者是李叔同,《送別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採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旅愁》刊於犬童球溪逝世後的1907年,此時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學且又熱衷於音樂,他對《旅愁》當有較深的印象。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送別歌》採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但歌詞卻是受了《旅愁》的影響。

10. 李叔同的《送別歌》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6�1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6�1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4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1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1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4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3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8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6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91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83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