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院線大片 » 為什麼中國沒有青春電影票

為什麼中國沒有青春電影票

發布時間: 2022-07-19 07:37:00

1. 國產青春片為何質量越來越差

現在國產青春片的質量真的是越來越差了,這是由於編劇為了迎合市場中的青年而導致的。青春片里並不是單純地講述了青春的故事,反而越來越迎合市場和商業化,所以現在的青春片就很無趣。

2. 為什麼中國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評分很低

中國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評分很低,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共鳴。

其實豆瓣的評分不重要,這些影評網都是通過網友投票打分來評價電影的。那麼哪些人最有可能去上網評分呢?一是那些看了電影覺得拍得太爛,幾十塊的票價白喂狗了,心中郁悶之情無處發散,就在影評網上開啟了吐槽模式。二是看了電影電影覺得這尼瑪簡直是神作呀!一定要讓大家看到這個,於是就在網上開啟贊美模式。當然,還有大部分普通人看了電影,嗯,好像還不錯嘛,不過也沒太好……所以說網上的評分並不是所有看了電影的人的評價,是不完全統計存在著誤差的。

其實想想在中國拍青春片也是蠻難的。如果拍學渣xx月逆襲考上北大什麼的,有關部門倒是十分樂意,但觀眾不幹呀,立馬吐槽"唯考試論","應試教育";如果拍學生們各自追尋自己的夢想,什麼輟學學音樂呀,不上高中去技校,這種片子過審查這關就是個問題。更別說拍點反思高考制度的東西了。

3. 為什麼中國電影節越來越多,而好電影卻越來越少

伴隨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各類電影節也逐漸多如牛毛。但與如今中國電影的每況愈下類似,連被譽為「我國奧斯卡」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也越發江河日下。

中國電影節不僅魚龍混雜且有日薄西山之態

以金雞獎為例,從第一屆起就有盛產「雙黃蛋」的傳統,有一屆「最佳故事片」居然還產生過「三黃蛋」,這種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評選機制實在舉世罕見。

這點,中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承其衣缽。讓人不免遐想:難道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道路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時加冕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桂冠

而並稱中國四大電影節之一的長春國際電影節更是愧對以電影之名。

口號居然是:電影搭台,經貿唱戲。追求「電影文化大普及,經貿活動大豐收」,既然如此,為何不改名「長春國際貿易節」,在經貿往來的同時順帶欣賞一下兩年來的優秀電影!

那麼,在如此匪夷所思、模稜兩可的背景下,一個電影節究竟該如何運作才能脫穎而出,繼而進入良性循環,最後真正呈現一個電影節的風貌和品格。已走過11年的獨立電影節――first青年影展也許能給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與日益完善的評價體系使first青年影展獨樹一幟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個中國傳媒大學校內的短片競賽,發展至今,已能夠吸引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的半壁江山前來搖旗吶喊,這與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緊密相連。

十年前,影展的創始人宋文發現,為什麼「最佳影片」不能是參賽影片中的最好影片,於是他與同伴想把評價體系拉回至電影本身,立志將創辦的電影節發展成為新電影人的挖掘機。

這一不懈追尋也體現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參評規則里,參賽作品必須是電影人的前三部電影,而在中國,著力關注電影人處女作的電影節,僅此一家。

而在遴選評委階段,first青年影展也為人稱道。

評委需要深具藝術家的眼光和胸懷,在親子觀影前提下,經過無缺席集體討論後才可擬定所有獲獎名單

圖片說明:2014年first青年電影展評審團主席謝飛(導演)

但與諸多精良文藝片一樣,同樣像一部細水長流電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來也步履維艱。

在時間長河淌進第八年後,該影展才與那年由它推出的現象級電影《心迷宮》一起,一戰成名。

但是,在後續討論中,有評委對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執行官李子為說:《心迷宮》這個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應該給威尼斯,那樣可以走得更遠。

這話令李子為百感交集。

此後,「為雪前恥」,first青年影展開始定期安排團隊去鹿特丹電影節、金馬電影節學習對方的創投體系、志願者體系與視覺體系。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架構。

2015年成立的「並馳實驗室」,聯合電影公司在保障創作者藝術表達的基礎上,為青年導演提供中低成本製作的全線資源支持,推動實驗作品順利進入主流院線。

而去年,擔任影展大使的陳坤,在與參展紀錄片導演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與first合作成立「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的想法。

陳坤每年出資50萬,助力青年導演拍攝紀錄片。講述青少年犯罪現狀的「少年」由此獲得30萬拍攝資金;記錄一位已過耳順之年卻還要照顧年過半百智障兒子的「羅長姐」也收獲了15萬製作經費。該片在隨後舉辦的「西湖紀錄片節」上又斬獲大獎。導演把一半獎金放回「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由此形成了一個流水不腐的紀錄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數量龐大的志願者團隊也日益成為一張華麗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發布會上,幾百人的座位上都放著寫有各自名字的瓶裝礦泉水。

眾多志願者在有限條件下,甘願承受高負荷運轉,憑借自己的熱情洋溢與青春逼人讓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時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碩果累累。

剛剛拿下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藝術貢獻獎的《暴雪將至》就是在該影展的創投會中,牽線世紀百年影業有限公司,由此進入實際運作環節;

導演馬凱花費7萬元拍攝的恐怖片《中邪》已被騰訊高價收購;

張大磊的《八月》在奪得金馬最佳影片後,又得以在內地院線公映。

今年的影展訓練營更是邀請到世界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擔任講師??

要適者生存,但不能隨波逐流

聲名鵲起後,許多企業也慕名而來。有說可以在西寧找塊地,建一座first青年電影大廈,當然需要按照房地產思維經營項目;也有企業願意出錢贊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電影展」;2014年,網路大電影風起雲涌時,有人甚至勸說first影展改弦更張。

對所有這類「雙贏」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絕。

在李子為和她的團隊看來,成為青年導演進入電影市場的最佳途徑,讓電影人在這里離電影最近,是一切資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談及未來,first青年影展的主創也不諱言:長路漫漫,荊棘遍布。

而這同樣也是中國電影節所面臨的通病。雖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卻沒有真正的電影節文化。

許多中國電影人在去過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後無不唏噓感嘆:他們驚異於,在這個以大麻和紅燈區合法化著稱的城市裡,人們卻在晨光熹微中,冒著凜冽的寒風排隊買票,在電影節此後持續十天的放映中,從早到晚,十個放映廳場場爆滿。

而在國內,想讓更多普通觀眾走進電影節影院,仍舊任重而道遠。畢竟,唯獨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長。

而與此同時,這十年間,中國的銀幕數已突破四萬塊,位居世界第一,而電影票房也從60億發展至457億,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票倉。

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里,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不變得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能夠堅守內心最真實的呼喚,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遺餘力地打撈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4. 為何《我的青春都是你》票房慘敗

雖然我的青春都是你是一個青春大片,但是他的遭遇是有目共睹的,整個票房還不如上映了十幾天的最好的我們。票房差並不能怪觀眾,實際上在整個電影裡面有很多大牌明星,無論從台前到幕後都是流量巨星。

比如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當時市場容量那麼小,還賺了一大把,靠的不是姜文而是夏雨,這個黏黏糊糊的小屁孩不僅拿了營地而且走上了人生巔峰。

同樣的17歲的單車,那些年少女時代致青春這樣的票房大賣無疑都是新人挑大樑,但是這些明星紅了之後再來演出下一個這樣的角色。總的來說,不能完全把這部影片的失敗歸結於演員上但是觀眾對於青春片確實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希望能夠在裡面看到一些清澈和自然的面孔。

5. 怎麼看待國內現在越來越多的青春電影

青春是我們人生的紀念冊,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芳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追憶,往事只能回味。我們喜歡看青春系列的電影,只不過是希望從電影人物的身上尋找自己曾經的影子。風吹雨成花,時間追不上白馬,四個家境性格不同的女孩走到了一起,她們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在一起,雖然也會有磕磕絆絆,但感情沒有變,真心她們彼此的這段友誼。時代姐妹花收獲了一輩子友誼,也收獲了愛情,她們無疑是人生贏家。話說:有四個女孩,她們漂亮又有錢,就算她們現在沒有錢,但是她們的男朋友也一定會有錢,就算她們現任的男朋友沒有錢,但下一任的男朋友一定會有錢,總之她們就是又漂亮又有錢。我們總是羨慕美好的事物,喜歡美好的東西,畢竟我們的眼睛都是用來發現美的。

6. 中國版歌舞青春的票房

在電視上有看過一個影評節目,把《歌舞青春》評為2011年奇葩電影(帶有貶義的),據說只有60萬票房 ,面對高額投資,我想華誼是虧大了。第一,此電影安排在《唐山大地震》時候上映,不說很蠢,只說太勇敢。第二,如一些影評人說的一樣,這部電影雖然是音樂歌舞片,但缺乏音樂性,你們也沒見過什麼觀眾唱著《歌》中的歌曲唱的如痴如醉的把。第三,此片缺乏吸引力,雖然是巨資打造,但也沒見什麼觀眾如潮湧,也沒見什麼張峻寧變得像Zac那樣家喻戶曉把,先不拿美版的比較,這部影片宣傳做得到位,如森馬……但好宣傳不一定有好效果。總之,《歌》要是想拍2、3集,還得繼續修煉。而且我覺得演員該換換了。 我不太明白具體明細啊

7. 為什麼中國老是拍一些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這種無病呻吟的電影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因為這些電影能賺錢啊。


現在中國拍電影的這群人,與其說他們是藝術家,不如說他們是商人,商人當然是要看利益的。

商業性

我們現在來看看這些青春片的投入與收入,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劃算的買賣,一個項目花費不了多少錢,也花費不了多少精力,隨便做一下就能大賺一筆,何樂而不為呢。青春片充斥熒屏但質量不高,主要是我國大部分電影創作都是在「先考慮過審後考慮掙錢」的指導思想下誕生的。所以能過審,還有票房,誰還關心質量?

  • 總結

我們國家現在的電影市場,說實話有點畸形,潛力很大,但整個市場出現的作品,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但我還是相信未來會發展得越來越好,靜靜等待吧。

8. 怎麼看待國產青春電影



在眾多的類型片中,佔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類型較為突出、系列性較為連貫的電影,比如動作片和喜劇片。從這一點來看,青春片其實難以企及。在票房回報率上,它不及動作片和喜劇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如果論及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藝片相比,它又顯得相對單薄。但是從另一方來看,這一類型片卻有著值得人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會話題。


中國近幾年的青春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從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從2012的《青春荷爾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這些青春片在近幾年大熒幕上的頻頻露面,也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電影的反映內容,以及它背後關注的社會問題。


在進行窺探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定義,什麼是青春片?網路上對此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在筆者看來,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於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討仔細的話,我們會發現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是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如高考問題、就業問題、學習階段的成長問題、80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現實中有些刺手的問題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來,其社會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從2010年的《老男孩》這部短片談起,這部微電影相比與其他電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網路上傳播,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可是引起的社會反響絲毫不亞於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評分是8.4,時光評分是8.0。從影視本體論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製作水平或者是主題探討的話,都是比較過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創人員、製作經費和製作水平不談,一部僅在網路上流傳的電影,它的電影製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它當做一部對「當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懷舊片。


片中的肖大寶和王小帥無疑是7080後下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個是婚慶主持,一個是理發師,生活趨於平淡,有時還遭人白眼。可是當過往的夢想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揣著探試的心情企圖再次驗證自己過往的篤定,這是一份屬於「老男孩」的夢想。但是電影在此刻並沒有落入俗套———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昭示光明路途的電影,而是一部喚醒曾經夢想的電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題曲中,愈加反映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細心觀賞,其實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十分具有象徵意味。在肖大寶開車聽廣播的路上,廣播里的內容一段是國家的強盛壯大,一段是平民大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兩段相互交錯。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強與弱的直白,把80後放置在整個中國大環境中去冷眼旁觀,這樣的景像描寫極具深刻性,也讓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筆者覺得這應該是本片在電影鏡頭與話語處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兩部青春片中,我們看到另外的感覺。對於《青春期》這部生猛片,個人覺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爾蒙》銜接起來,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前傳。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這兩部電影在畫面的主色調處理、敘事方式、台詞風格以及主題探討、演員整體面貌等等電影參數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部電影探討的是當前中國學生的生活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盡管電影企圖利用一切的噱頭去保證票房回報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詞前衛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連最基本的現實反映功能都沒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們在評論界上的敗走麥城。


其實這類學生生活電影是較難把握的,國內電影在這方面做的不盡如人意。而反觀美國和印度,他們的兩部電影是值得國內導演和製片人借鑒的,一部是美國的《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一部是印度寶萊塢的《三個傻瓜》。


國內的兩部電影都是停留在電影的商業吸金度,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價值。王道新《影視批評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體意義上的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毫無疑問,《青春期》和《青春荷爾蒙》只是看中了電影的第一個屬性,而當我們觀看《死亡詩社》時卻經常被裡面的創新思維和自由精神所打動,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無知少年的打打鬧鬧,青春也遠遠不是這么簡單,青春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意味的描述詞,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劇性和形而下的現實愉快感。


所以在這種本原出發點上,《死亡詩社》帶給了我們在青春中才能獲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樣的在《三個傻瓜》中我們發現了屬於青春的熱烈與執拗的意念,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信念。所以有人說:「青春是狂放不羈的,是完全由個人意志控制的年歲,這樣的年紀最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9. 為什麼那個《肆式青春》己經上映了好幾天了,我們當地電影院卻還沒有上映,怎麼回事

《肆式青春》是CoMix Wave Films製作的動畫電影,由易小星、竹內良貴、李豪凌聯合執導。作品以北京、廣州和上海3個中國城市為舞台,講述了以「衣食住行」為主題的《一碗鄉愁》、《霓裳浮光》和《纖雨初晴》這3個青春短篇故事。

電影於2018年8月4日在日本和中國大陸同步上映。[1-2]

  • 中文名

  • 肆式青春

  • 其他名稱

  • 詩季織々、Flavors Of Youth

  • 動畫製作

  • CoMix Wave Films

  • 類型

  • 青春

  • 地區

  • 中國,日本,美國

  • 導演

  • 李豪凌,易小星,竹內良貴

  • 劇本

  • 易小星,永川成基,李豪凌

  • 角色設計

  • 西村貴世,矢島康太,土屋堅一

  • 作畫監督

  • 西村貴世,大橋實,土屋堅一

  • 音樂

  • sakai asuka,yuma yamaguchi,石冢玲依

  • 主要配音

  • 坂泰斗,壽美菜子,白石晴香,大冢剛央,長谷川育美,安元洋貴

  • 網路播放

  • Netflix(全球)[3]

  • 製片

  • 新海誠

  • 出品

  • 《肆式青春》製作搭檔們

  • 發行

  • 東京劇場株式會社

  • 發行時間

  • 2018年9月5日(全1卷)

  • 日本上映

  • 2018年8月4日

  • 中國內地上映

  • 2018年8月4日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8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79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78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51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5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155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430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85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90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