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中國人
『壹』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是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是北京電影院大觀樓。
北京電影院大觀樓誕生了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中國第一座電影院,就建在長安街上。
在過去北京並沒有專門播放電影的場所。首次放映電影的地方就是前門外打磨廠的福壽堂了。1902年一個外國人在這里放映了3部影片《黑人吃西瓜》、《腳踏車賽跑車》、《馬由牆壁直上屋頂》。後來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一些戲院也開始播放電影,但都算不上是正式的電影院。
北京的第一家電影院,是1913年開業的大觀樓。提到這,不得不提任慶泰。他是遼寧人,原是名匠,後來學習了攝影,曾為慈禧太後照相。1905年,他拍攝了《定軍山》,是中國第一部電影。由於當時抗戰的原因,大部分的戲院不能正常開門,就被迫改放電影了。
(1)電影院中國人擴展閱讀:
早期的北京電影院是不允許男女相鄰。影院中一邊是男座,一邊是女座,中間隔著一人多高的木柵欄,即使夫妻二人也要分座。最早允許男女混雜的是平安影院,因為是洋人經營,觀眾也是洋人,一般人不敢管。以後漸成風氣,其他影院也不開始分座了。
直到抗戰勝利,北京解放不久,中央政府從緊張的建設資金中拿出錢來裝修了5家電影院。即紫光電影院、交道口電影院、新街口電影院、廣安門電影院和花市電影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電影院
『貳』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定軍山》, 中國人第一次放映電影 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國商人林祝三從歐美回國,攜帶放映機和影片,在打磨廠樂天茶園放映電影,這是中國人從國外自運電影在國內放映的開始。此後,在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大觀樓戲院、西單市場內的文明茶園、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西城新豐市場里的和聲戲院,相繼都有電影放映。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 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叄』 鄭州一電影院開放影廳供上千人留宿,你如何看待電影院的這一行為
最近河南鄭州發生強降雨,導致整個城市都面臨洪災,情況十分危急,救援人員已經趕往現場救援,全社會都心系鄭州,心系災區,希望鄭州能夠早日度過難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國人在此又生動形象的演繹了這句話,暴風雨來臨時,全國各地都開始紛紛為災區捐款,幫助災區人民。
在天災面前,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依舊傳遞著社會的溫暖。
患難見真情,不僅僅只是東方嘉禾電影院的善舉,在災區的各大賓館也相繼降價,直接降到了一半,絕不賺取“黑心錢”,各大商場徹夜開放給災民留一個棲身之所,很多人自發到水中救助其他災民,拿著漁網在湍急的洪水中撈,以防有人不慎被沖走,全社會都在努力的救助災民。
支持社會正能量!傳遞社會正能量!希望鄭州的災情能夠盡快過去,失聯的災民能夠盡快聯繫上家人,還給鄭州一個美好家園。
為鄭州祈福。
『肆』 韓國大田有中國人能看的電影院嗎
韓國大田的電影院所播放的電影,當然主要還是以韓國本土片子為主。外國電影也有,但是不多,主要也都是歐美的大片。
『伍』 淺談中國電影現狀
http://..com/question/18314815.html?si=1
太多了,粘貼不上來了!不好意思,只能你自己去看看可!
看看這個東西能不能幫到你!我覺得寫的很不錯!希望能幫到你的忙!
『陸』 美國的電影學院中國人能進嗎
能進去啊,很多明星去美國留學,前一段時間,TFBOYS中的一個就去美國留學了,門是開著的,但進去是相當難。
『柒』 80%的中國人沒進過電影院
這個數字應該是真的,電影是一種消費娛樂產品,既然非生活必須,經濟條件就左右人們的消費選擇,中國現在經濟發展很快,但收入分配存在很大問題.少數人佔有大多數財富.應該說決大多數國人的生活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民以食為天.電影只能靠後啦
『捌』 中國最早的電影放映人是誰
1972年,河北省電影公司和唐山市電影公司的領導來樂亭物色出國電影放映員,經過政審、技術考核,決定檀慶森作為出國人選。經過上報審批,大約半年時間,最後確定了下來。 1972年7月24日,檀慶森到外貿部報到後,首先集中學習外交常識,外交禮儀及各項工作任務。學習結束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貿易展覽團正式成員之一。8月15日由外貿部和貿促會領導高儀、郭東坡等率領去伊拉克。展覽團一行24人乘飛機由北京經蘇聯伊爾庫茨克、鄂本斯克,到達莫斯科,在中國駐蘇使館逗留兩天。在此期間,中國駐蘇使館安排參觀了紅場、列寧墓和無名烈士墓,於8月18日換乘蘇聯民航飛機飛抵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到伊拉克之後,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布展工作。當時正值伊拉克最炎熱的季節,白天氣溫高達50多度,典型的阿拉伯大沙漠氣候,所有同志都極不適應,但展覽任務繁重、緊張,大家冒著酷暑,積極工作。 巴格達博覽會為世界級大型國際展覽,各國都設有電影廳,放映本國的電影,中國電影最受歡迎,看中國展覽和電影的人最多。演出現場因為人太多,中國展覽團就把電影廳建在廣場上,每晚都為參觀的人們放映中國電影,經常是電影散場大家也不願離開。伊拉克人民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在看電影《英雄兒女》時經常全體鼓掌,豎起大拇指,場面非常感人。配合展覽,文化交流,電影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中國電影在伊拉克的放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新華社記者現場拍攝了照片並在國內外進行報道,伊拉克電視台同時進行了電視轉播。 在伊拉克工作期間,檀慶森為中國駐伊拉克使館檢修放映設備、培訓放映員,並為大使館工作人員放了幾場電影。駐伊拉克大使館宮達非、駐科威特大使館孫盛謂,及伊拉克文化部官員接見了檀慶森。在伊拉克展覽結束以後,展覽團又轉移到鄰國科威特進行展覽,直到展覽結束於1973年1月途徑巴基斯坦卡拉奇回國。在中國駐巴領事館逗留2天後,又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逗留1天,於1973年2月回到北京,圓滿完成了這次出國的電影外事任務。 通過這次貿易展覽,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擴大了貿易往來,對此,1992年3月7日《唐山勞動日報》以《電影外事中的唐山人》為題,對檀慶森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 建國後,唐山地區優秀電影放映員共有3人出國執行任務,一是原昌黎縣的放映員齊守廉,另一名是陶瓷廠放映員陳維明,其次就是檀慶森。在樂亭縣檀慶森是出國比較早的一位,而且是組團規格最高,代表國家對外進行文化交流。當時,執行任務回國後,首先到中國電影公司報到,一般不回原籍,留在上一級電影公司工作。齊守廉回國後擔任了唐山電影公司經理。檀慶森因家屬為農村戶口,戶籍問題解決不了,未留在外地工作,直接回到樂亭電影院,仍做放映員工作直到退休。 這次出國執行任務,使檀慶森受到鍛煉、開闊了眼界,同時也看到了當時中國的工業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他精心電影事業,對操作技術孜孜以求,在事後的歲月里,為樂亭的電影事業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玖』 中國電影院
這是人的自由,也不用太上綱上線,就好像現場看NBA的人也有先離開的。如果片子吸引人的話自然就沒有人提前走了。當然其中也有些人以為電影已經演完了懸念已經沒有了 。
如果你說的是人的素質問題的話,那在中國到處都是,就不用針對電影院里的人了。比如看球時的京罵...從你的問題里我看不出是在討論素質問題。看心宿事件了嗎。成龍剛到日本時學偷東西那些老油條怎麼說的:日本人自己不偷以為所有的人都不偷。這是素質問題,不用針對看電影的人,做好自己該做的就行了,當自己還有缺點是沒有資格評價別人。
說點閑話:我的一個蘭州的朋友從英國回來,我在北京接待他 ,在一個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我排隊等左轉對面的長龍里有一輛車停下來讓我過,朋友很驚訝的說,哦,北京的人已經很文明了,和西方差不多了。我當時很欣慰,但想想看來蘭州還沒有到這個境界。素質問題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說得清楚的,和教育、環境、人文、歷史很多因素有關,也不要太妄自菲薄
------------------------
中國人素質普遍偏低是不爭的事實,我也沒有說日本人素質低,你連我說的話都看不明白,跟你溝通真費勁。我是說中國人素質低但也不要妄自菲薄,素質問題是非常復雜的,也不用瞧不起自己的國人。做好自己就行了,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去麥當勞吃完快餐自己把打掃倒垃圾箱,過馬路不要胡亂穿越,在郊區的路上開車即使是夜裡十一點一個行人也沒有也要等人行橫道的紅綠燈,自己做好就行了,每個人都做好自己再去要求別人
--------------------------
再多說兩句:中國人口眾多,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各種復雜的歷史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非常復雜,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中國有句和古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有能力的話,就去改變別人,否則也要做好自己,如果更多的人能做到這一點的話,社會文明水平自然就會提高。如果看到不文明現象只是發發牢騷.........也不見得自己就高人一等,先想想自己哪裡做得不夠
『拾』 假如50%的中國人平均一周去一次電影院,會發生什麼
之前國外專家說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怎麼樣,主要看電影院票房銷量,其實這句話就有題目中涵蓋的意思,如果中國人每周去一次影院,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票房收益,但也會涌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拍攝以盈利為目的的爛片,經濟發展水平緩行,人們就會去追求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