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里電影院
『壹』 我想開個小吃店,請朋友給點經驗
1、顧客定位
小吃店的消費普遍不高,屬於大眾消費,顧客的定位上是老少皆宜。具體可以根據所在地區實際情況定位。
2、地點選擇
只要人多的地點即可。最好設在商業區、大型市場附近、電影院旁、工業區宿舍群、辦公樓集中地等。客運站、碼頭和大酒樓附近則不宜,因這些地段店租高,且人們來去匆匆、腹中不飢,無意光顧小吃店。
3、店面布置
最基本要做到清潔光亮,窗明幾凈。顧客更關心食物的口味、營養與衛生。小吃店比其他小店更應該注意衛生清潔,使顧客一看餐具就產生舒心感覺,認為這個店夠干凈,值得再次捧場。店裡應擺設可以容納15人的桌椅,面積約在30平方米以上。
4、價格品種
價格方面,最好是適應大眾化的價位,價格約在2~5元,不要搞「拉郎配」,否則容易引起不滿。品種方面,不可貪大求全,只要又沙縣小吃的普遍品種就可以了,如餛飩、拌面、蒸餃、燉罐、鹵味等。
5、經營策略
價錢便宜,品種繁多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關鍵的還是味道。凡是與吃有關的行業,都注意顧客的口味,吸引回頭客的方法是具有自己的特殊風味。
(1)古里電影院擴展閱讀
小吃店裝修時考慮應所針對人群的注意事項:
1.事先考查一下周圍的消費群體及衡量一下消費水平。
2.根據周圍人群的口味進行小吃類型的定位。
3.店面裝修要讓人感覺很明亮,開店者環境衛生要做好,食類的營銷一般都對環境要求較高。
4服務態度要好,微笑待人。
5.力求創新。只有努力創新的餐飲店才會有前途,任何餐飲店都必須表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創造出附加值,才能不斷吸引顧客。
6.聽取食客的意見,集思廣益。
7.掌握良機,調查食客想要選擇的品種,形成店內新的利潤增長點。
參考資料
網路-小吃店
『貳』 60年代十大電影
《天雲山傳奇》
謝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中國電影導演的No.1。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順應潮流。這部反映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悲劇電影也是緊跟時代的步伐,輕松地捧走了金雞和百花獎。
《神秘的大佛》
在那個年代,這部電影多少可歸為恐怖片的范疇。氣氛陰森,情節緊張,有很多讓一般人難以接受的血腥鏡頭。影片還巧妙地將川劇中的瑰寶———變臉藝術融入到故事當中,新鮮又刺激。
影片中明星薈萃,劉曉慶扮演的女俠夢婕巾幗不讓須眉,葛存壯演的沙舵爺陰險毒辣。管仲祥則飾演「雙眼可挖,佛財難得」的忠心護寶的老方丈。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這可能是繼《永不消逝的電波》之後,最出色的一部表現戰斗在敵人心臟里的地下工作者的影片。郭允泰和朱曼芳兩位老影人在處理與女兒咫尺相對卻不能相認的激情段落時,自然生動,功力不凡。
《苗苗》
學生時代,最難忘的就是學校包場看電影!小不點們戴著紅領巾,整齊地排成隊,在班主任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走進電影院。電影沒開始,一片小鳥般的唧唧喳喳。電影開始,小鳥們的唧喳依然會隨時響起。美妙的童年!
《小花》
「妹妹找哥淚花流/不見哥哥心憂愁……」李谷一的經典之一。
這部中國影史著名的電影一下子捧紅了三位大明星。陳沖因為該片一舉摘取百花獎影後,並很快藉此東風漂洋海外。英俊的唐國強也奠定了頭牌小生的地位,他最後也毀在了這個頭牌上。另一位則是劉曉慶。
《黑三角》
這是驚險樣式的反特題材電影的代表作。《黑三角》除了故事情節更富有傳奇色彩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凌元老奶奶塑造的賣冰棍的女特務實在是太有特色,太讓人難忘了!
《戴手銬的旅客》
僅憑貢獻出一首《送戰友》,該片就足以名垂史冊啦!
於洋好像一輩子沒演過反面人物,都是智勇雙全、英雄虎膽的好漢。這部電影他自導自演,又是位悲壯的人民英雄。
裡面有位演員值得一說,那就是小蔡明。女扮男裝了一路,最後出場是一身傣族服裝,含苞待放。
《保密局的槍聲》
黑白故事片,長影拍攝。第一次看,心突突跳個不停,震撼巨大!劉嘯塵機智英勇,周旋於惡魔中間而揮灑自如,纖塵不染,每一個小孩子都會點燃對他無限的崇拜和敬仰!而且這傢伙穿美式軍裝的樣子倍兒帥,英氣逼人!演員陳少澤,來得猛,去得快。還有女主角向梅,氣度雍容,華麗大方。
《小街》
這是當時最被寄予厚望的銀幕情侶為我們奉獻的最優秀作品,也是絕唱。
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它開放式的結局。三個結尾,三種意義。在當時很有開創性,非常新穎。
《廬山戀》
現在看這部電影,會發現它是一部意識先行的電影,演來演去還是為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作宣傳,某些地方看著稍顯生硬和說教味兒重了點,藝術上也沒什麼特色。但神奇的地方就在於,當美麗的張瑜和秀麗無倫的廬山美景結合在一起,呈現於當年被革命電影的單調弄木了的觀眾面前時,觀眾們不由得心醉神迷。
『叄』 求《酒結良緣》里的女主角可心的資料
姓名:楊蕾 別名 Christine,krisy ,叮叮,小蕾。
語言 英語,普通話,廣東話
嗜好 買衫,食,睡覺
身高 166CM
體重 93磅
喜歡顏色 黃色,粉紅,紅色,白色和湖水藍。
星座水瓶座
生日2月7日
四季喜愛次序 秋,夏,春,冬 (怕冷,所以不喜歡冬天)
藝術專長 鋼琴八級資格。芭蕾舞三級資格。
http://wenwen.soso.com/z/q112875701.htm 這里查到的
http://..com/question/100942793.html?si=1 1樓的答案我也查到了 但是復制的沒敢打上 在這里
希望滿意
『肆』 作文喜洋洋遇到哆拉a夢和孫悟空200字
有一天,哆啦A夢在家裡閑得沒事干,心裡想:「與其在這里坐著,還不如坐上時光機到中國古代去轉轉。」於是就坐上時光機到了中國古代。
一下時光機,他就遇上了孫悟空。他心想:「這個人是誰?我好像在哪本書上見過他,恩,好像在那本叫《西遊記》的書上見過他,今天我要跟他好好聊聊。」想到這,他就走向孫悟空,說:「孫悟空大哥,你知不知道我是誰?」
孫悟空轉過頭一看,說:「你是誰?長得這么怪,莫非是妖怪?」
哆啦A夢急忙辯解道:「我不是妖怪,我是從現代來到這里的,我叫哆啦A夢。不信的話,你可以跟我去現代呀!」
孫悟空想,自己連天宮都大鬧過了還有哪裡不敢去的?難道還怕這個長得古里古怪的傢伙不成?一旦這個叫「哆啦A夢」的傢伙膽敢騙我,老孫我就賞他一棍,讓他見識見識俺老孫的厲害。況且我的筋頭雲也不是蓋的。於是他說:「好的,去就去!」
然後他們倆坐上時光機,向現代飛去……到了現代,孫悟空看見街道上有好多鐵皮大方塊在地上走來走去。他定睛一看,鐵皮方塊下面還有輪子,裡面居然還有人!他立刻大喊一聲:「妖怪莫逃,吃俺老孫一棒!」說完,就掏出金箍棒打去,哆啦A夢連忙一把抱住他,對他說:「不能打呀,這些是汽車,裡面坐的人是駕駛員,是善良的百姓呀,不是妖怪,他們現在正在駕駛汽車!」
孫悟空聽了,將信將疑,他還想再發話,哆啦A夢說:「瞧,前面是電影院,我們還是進去看看電影吧!」
於是孫悟空被哆啦A夢連哄帶拖的拉進了電影院。只見哆啦A夢從口袋裡拿出幾張花花綠綠的紙來交給售票員,說要兩張票。
孫悟空忙問:「你剛剛給門口的人是什麼東西呀?」哆啦A夢說:「那是錢啊,是一種購買物品的東西。相當於你們以前使用的銀子。」
進入影院後他們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下來。他們來得有些遲了,電影已經開始了。說來也是湊巧了,剛好放映到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景。孫悟空驚奇的說:「這不是我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時候嗎?怎麼五百年後還能看到呢?」
哆啦A夢耐心地說:「這是現代的電影藝術呀。拍電影的人把演員的臉上粘滿毛裝成你的樣子,然後用攝影機拍下來,再投射到屏幕上就有了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啦。」
看著看著,天色已晚,哆啦A夢說:「哎呀!天已經這么晚了,我還是送你回去吧!」
孫悟空說:「好呀。出來這么久不知道孩兒們都急成什麼樣了?盡管今天玩得很開心,但我是得趕緊回家了。」
於是,他們又來到時光機器前面,哆啦A夢對孫悟空說:「下次你一定要來哦,我會去找你的。」
說話間孫悟空已坐上時光機。哆啦A夢啟動機器將他送走了。
從此以後,他們便成了一對好朋友。
『伍』 近代以色列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後
以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沖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沙地帶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2008年9月18日凌晨,外交部長利夫尼在以色列執政黨前進黨17日黨主席初選中以微弱優勢獲勝,將接替奧爾默特成為前進黨成立3年來的第三任黨主席和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據報道,最終統計結果顯示,利夫尼獲得43.1%的選票,領先其最大競爭對手、交通部長莫法茲1.1個百分點。,因此利夫尼最終勝出,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總理。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戰機和武裝直升機27日對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言人巴爾胡姆27日要求其下屬武裝派別對以色列發射遠程火箭彈,以報復以軍空襲加沙。
這次空襲是自1967年中東戰爭以來,以軍襲擊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加沙地區應急機構負責人29日表示,以色列對哈馬斯發動的空襲已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餘人受傷。巴勒斯坦27日宣布未來三天為哀悼日。
以色列外長利夫尼表示,選在這個時候痛擊哈馬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哈馬斯違反半年前的停火協議,幾乎每天以火箭、迫擊炮攻擊以色列平民。最近更變本加厲,上周曾有一天發射80枚火箭的紀錄。因此以色列無法再忍受。
[編輯本段]六、司法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對這些請願的回覆通常是由政府部門進行(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的領地的殖民者會遭到起訴.
以色列並沒有一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的運作都是依據以色列國會頒布的法規進行,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早一份正式的憲法[24],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的起草過程仍在進行[25]。
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歐陸法系和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國宣言的影響。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進行任何獨立的調查。
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建築。如同歐陸法系,以色列並不採取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進行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和基督教)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占的法律權利。
[編輯本段]七、禁忌
1�交通全告停止的安息日及贖罪日
猶太教的安息日是從星期五太陽入海開始到星期六的傍晚時分止;大多數餐廳和電影院等場所在這段時間內都不營業,公共交通也停頓。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在贖罪日(通常在公歷十月初或九月底)這一天,交通將絕對告停。除非救護車等必須行駛的車輛,其車窗前後必須有當日可以行車的標志,否則在這一天路人向車上扔石頭、西紅柿、雞蛋等是合法的。這一天猶太人會穿著白衣服在馬路中間散步,孩子們在街上騎自行車。這一天通常也是校友散步到學校附近見面的日子。
2�莫誇獎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宗教上的原因,是造成這種糾紛的根源所在。伊斯蘭教徒認為耶路撒冷是他們的聖地,這個問題糾纏至今難以解決。所以,到了以色列或阿拉伯諸國,應該避免誇獎對方任何一國,否則,勢必引起麻煩。
3�飲食禁忌
源於聖經對飲食的規定,根據這些規定(kashrut),猶太人只能食用某些特定種類的肉類和魚類。而豬肉和兔肉,以及貝殼類是不行的。水裡無翅無鱗的,雀鳥之類,有翅膀用四足爬行的物,蝗蟲,螞蚱,蟋蟀與其類,蚱蜢與其類,這些都不可以吃。另外,用於奶製品的餐具必須和用於肉製品的餐具分開使用。魚類、蛋、水果和蔬菜(Pareve食品)可以同肉類或者同奶製品同時食用。分別用於奶製品和肉類的餐具應當分開使用、清洗和存放。 安息日當天是不允許烹飪的,只能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用小火慢燉。通常這樣的食品是Cholent(頭天做好的菜)或Kugel(類似面條)。按猶太教義,猶太人不吃豬肉和海蟄,不能把肉和奶製品一起食用。人道的宰殺動物,並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以色列人不吃豬肉,牛肉可以吃,但必須有猶太教牧師在場之下宰殺出來的牛,且被宰殺的牛不能太痛苦的情況下才可以供人吃食。他們還有一些禁忌:牛肉和牛奶不可以同時烹任,也不可以兩者同食。沒有魚鱗的魚類,亦在禁吃之列。
猶太教的飲食禁忌很多。關於血,《舊約·利未記》中說,耶和華告誡以色列人,「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人,若吃甚麼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
4�光說一句「抱歉」並不能了事
在以色列如果犯了什麼錯誤,光說一句「抱歉」,往往不能就此了事。一犯了錯,你必須思路清晰地說出犯錯的原因,然後跟對方討論、溝通。如果省掉這一點,只想用一句「對不起」來打發過去,你會招來對方的輕視。為了一件事,你該把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搬出來,除非對方徹底了解,否則寸步不讓——這也可以說是彼此尊重。
5�參觀猶太教聖地和教堂時
以色列民族大多不拘泥禮節,可是如果參拜聖地,禮節就不能不守,而且嚴格得很。要進入猶太教的聖地或教堂,男性必須頂著一種叫做「哥巴」的帽子。進入回教教堂的時候,必須脫鞋,赤足而入進入基督教教堂時,必須脫下帽子。參觀這些地方,不能以遊山玩水的態度處之,氣氛應該是嚴肅的,絕不可以一路嘻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