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美國電影票價
❶ 七十年代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一角錢左右。差別不大。那個時候電影院基本一樣。
❷ 在50到6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的100美元的價值相當於現在多少美元。(看點那個年代美國的電影描述的
那時候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沒崩潰,那時候的美元等於黃金,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一盎司是0.02835千克,100美元合80克黃金,按今天的黃金價值240人民幣一克,1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9000人民幣,相當值錢的
❸ 1977年星球大戰第一部票房就7.754億美元,在那個時代這是什麼水平!怎會有這么高,後期物價上漲
主要原因是那個時候的看電影的方式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好電影一般後勁非常足。
觀賞《星球大戰》是我少年時期最令人興奮的回憶之一。那不只是一部電影,它是一個里程碑。
一個傳奇的開端,一個不滅的神話,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作為一個走進新時代的標簽,永遠彪炳史冊。
那時候星戰的出現是開天闢地式的,太新鮮,太震憾。
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在這種大部頭作品暴炸以後,同類科幻劇就多了,時代推進以後星戰的吸引力就下降不少。
星戰是時代的標志,美國人集體的記憶。
現在拿出來炒情懷,天時地利人合全符合了。
1.它標志著除《2001太空漫遊》這唯一特例之外,自五十年代以來總體而言已處於垂死狀態的科幻片就此獲得票房上的重生。
2.它是第一部運用新興電腦技術來製作動畫效果的重要電影作品。
3.它在特效方面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4.它宣告了「電影一代」的終結,宣告了對諸如戈達爾、安東尼奧尼、斯科塞斯、奧特曼和伯格曼之類電影作者的個人化作品的迷戀的終結;同時它也標志著所謂「敘事一代」的開始,這一代觀眾只想好好聽你講個故事。
5.它建立在《大白鯊》的成功基礎之上,再次證明了「個人突破性的作品」能贏得數億票房,能改寫電影公司的命運,能衍生出包括書籍、玩具、海報等在內的捆綁產品的一整個新行業。
6.它是第一部能准確證明「重看者」可以改寫電影票房歷史的電影,《星球大戰》最初的那批影迷里,所有人都看了不止一遍,有些甚至看了幾十遍。
7.它證明明星模式——使用片酬不菲的著名演員——也可以被一個能憑空創造出屬於它自己的明星的故事所取代。幾乎沒什麼人知道R2D2或C3PO的配音者是誰(肯尼·貝克[KennyBaker]和安東尼·丹尼爾斯[AnthonyDaniels]);即使有人知道黑武士的配音者是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EarlJones),那他又是否知道,在那身衣服里扮演這人物的是戴夫·普勞斯(DaveProwse)呢?在這里,戲服成了明星,而非戲服里頭的表演者。
8.《星球大戰》及其續集的成功——顯然是受到了三四十年代那種星期六下午放映的扣人心弦的系列電影的啟發——令人們對這種大眾娛樂片做出重新評估,也引出了之後諸如《印第安納瓊斯》、《尋找寶石》(RomancingtheStone)等系列賣座大片。
9.1977年之前的十年裡,美國青年導演們都夢想著拍出偉大的美國電影。1976年,《星球大戰》出現前一年,馬丁·斯科塞斯是美國優秀青年導演之中的翹楚,他拍出了《計程車司機》。但在《星球大戰》出現後,斯科塞斯的後來者們基本都改換了事業目標,改用票房數字來衡量自己成功與否。
10.這並不是一個趨勢,而是某種標志:和很多經典影片一樣,《星球大戰》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句流行語:「願原力與你同在。」
面對《星球大戰》引發的這場革命,你可能會覺得我表現得似乎並不怎麼激動,但事實並非如此。我愛《星球大戰》。第一次看完後,我就將它比作那種小報上寫的「靈魂出竅式的體驗」——你被轉移去了另一空間,經過了幾小時或是幾天後再被送了回來。《星球大戰》是一部憑著技術、技巧、智慧和幽默感來製作完成的作品。
《星球大戰》也代表了流行文化的一種突破:它讓人意識到,高成本的電影,其題材並不一定要局限於史詩片和華而不實的暢銷書翻拍片,也可以拍一下那種令人興奮的「兒童」故事,把它們拍成極具娛樂性的大片。
關於《星球大戰》,我聽到過的最精彩的一件軼事發生在二十世紀福克斯的董事會上。盧卡斯當時才拍到一半,但卻已經超了預算。董事會成員一起看了盧克·天行者和韓·索羅的工作樣片;看完後他們的建議是,公司或許應該承認自己犯了個錯誤並就此接受事實,停拍此片。那些特效什麼的,或許以後還能回收再利用,放到某些周六早晨播出的兒童電視節目中去。
這時候,公司主席小阿蘭·萊德(AlanLadd,Jr)站了起來。大家都知道萊德很不喜歡長篇大論的公開講話,他總是更喜歡傾聽,自己說的卻很少。所以他一站起來,立刻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現場一片寂靜。
「繼續拍的話……能成經典。」說完這句他又坐了下來。董事會投票通過了追加投資的決議。
這里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董事會成員當初之所以反對繼續拍下去,其實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類似《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類似它這種想把扣人心弦的「兒童」故事和突破性的電影科技結合在一起的做法,在歷史上並無成功先例。當初盧卡斯把劇本交到了福克斯公司,誰又會有這樣的想像力,能看透他腦海中的構思?他之前拍過《五百年後》(THX1138)(1970年),一部以《1984》為模板的未來幻想片;還有《美國風情畫》(AmericanGraffiti)(1973年),一部關於青春期的成功喜劇。但這兩部電影又怎麼能和原力扯上關系呢?
請回想一下那些令人興奮的光劍大戰,偵察機在死星的鋼鐵峽谷中低空飛行的緊張時刻,星際餐廳那場戲里轉瞬即逝的種種細節的巧妙運用。盧卡斯腦海中的這些構思,光憑文字又如何能讓人明白?又如何能讓人理解他將用到的那些天才特效?
《星球大戰》是美國電影史上的宏偉里程碑,整個三部曲(本片外加《帝國反擊戰》和《絕地歸來》)構造出一個經典系列,足以令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反復觀看,享受歡樂,就像是當年的《綠野仙蹤》(事實上《星球大戰》和《綠野仙蹤》也很相似,特別是C3PO、R2D2和丘巴卡這三位,他們與稻草人、鐵皮人、獅子的相似處不容置疑)。
不過,新東西也並不一定就全都是好的。從來就不是如此。《星球大戰》出現前的那十年裡,美國電影經歷了一個黃金時代,新一代導演尋找著各種新方向。在法國新浪潮的啟發下——六十年代早期,諸如特呂弗、戈達爾、雷奈、夏布洛爾等人的個人化作品風起雲涌——他們也想拍攝能反映自己世界觀的電影。看看那段時間的一些片子:《雌雄大盜》、《逍遙騎士》、《窮街陋巷》、《天堂之日》、《陸軍野戰醫院》、《安妮·霍爾》、《浪盪子》、《納什維爾》、《竊聽大陰謀》,甚至是第一集《洛奇》——史泰龍的個人化作品,那時他還沒有為票房而出賣洛奇的靈魂。
《星球大戰》出現後的那十年,電影不再那麼強調個人理想。事實上,好萊塢高層對於彰顯個性的電影人向來懷有敵意,諸如《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甚至是《野戰排》這樣的電影都曾被多位高層拒之門外。
❹ 郎咸平:為什麼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編者按:新進大片「魔獸」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在中國市場卻異常火爆,成為該片盈利的絕對主力。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錯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一書中論證,根據歷史經驗,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一、為什麼偉大的電影都出現在大蕭條時期?
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我想借用美國一位著名導演的話,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前一陣子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只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面惡化的時候,只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只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面來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美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時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個時候,1929年之後,由於經濟大恐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因此發明了彩色電影。連電影的拍攝技術都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就是從1929年到1939年之間的10年,在這期間羅斯福總統曾經推出一個救市計劃,叫做羅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他的新政完全失敗了。從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失業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資的比例從16%跌到14%。美國經濟到了1938年、1939年幾乎陷入全線崩潰,1938年竟然被稱為羅斯福蕭條,這10年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期。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復甦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才得以復甦。
各位讀者請看一組數字,1939年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全美國只有1.5萬家電影院,你知道當時的票房是多少嗎?票房收入是7億美元。那個時候7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還不到200億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股票市場。而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達7億美元,你就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了。當時每個家庭花在看電影上的錢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國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電影。各位知不知道當時一張電影票多少錢?一毛錢到一毛五分錢。也就是說,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美國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隊領取麵包、救濟金,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一面拿著兜里僅剩的銅板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因為美國有這種需求,所以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能達到破歷史紀錄的7億美元。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
二、娛樂業發展與經濟景氣負相關
娛樂業從經濟衰退中獲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據美國影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曾遭遇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五次電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一片叫苦不迭,而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跌至63年來的最低點2.1%,娛樂支出卻升到了一個占總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各行業都顯示出低迷的態勢,但美國本土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3.3億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總收入為171億美元,也增長了近5%,兩項數字均創下新高。
中國2009年的情況也是一樣,《變形金剛2》在中國熱播,電影院不但沒降價,反而漲價。仍然有大量觀眾湧入電影院,早、午、晚和夜場,場場爆滿。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電影院看《變形金剛2》,票價竟然是100元一張,比香港還要貴,這就是蕭條經濟學的背景。
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用娛樂來換取撫慰和滿足,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娛樂業。
卓別林是一位喜劇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說在美國大蕭條之前,好萊塢流行的是音樂劇,大蕭條之後喜劇電影忽然流行起來了。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無聲電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講的是什麼內容?《城市之光》是對當時失業現象的諷刺,正是這一點才能打動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陽打動我們的心一樣,只有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鄉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動我們的心,美國也是一樣。《摩登時代》是在1936年拍攝的,卓別林一生的經典之作,通過他飾演的一個工人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醫院的故事,把當時人們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還有秀蘭·鄧波兒,她10歲走紅,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創了歷史紀錄的天價,當時是12萬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萬美元的紅利。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秀蘭·鄧波兒叫做微笑天使。當時的影迷都說,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國人的憂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再度造成美國經濟的蕭條。再請各位想一想,你那個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大白鯊》、《教父》,還有第一部《星球大戰》等很多著名的電影。請各位讀者想一想,這些電影跟1929年大蕭條時期出品的那些有什麼不同?1929年大蕭條時期大部分是以喜劇片發泄心中的痛苦與不滿,而這個時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喜劇片療傷變成20世紀70年代通過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來抒發心中的痛苦,這很有意思。這個時期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導演?你們都聽說過,希區柯克、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三、電影投資:由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
我前面提到過,從1929年開始,美國有很多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當時叫做產業資本時代,什麼叫做產業資本?資本家建立了電影公司,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這叫做產業資本,所有事情都是由這種資本家來做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產業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什麼叫金融資本?那就是不再像過去一樣,由資本家自己拿錢來拍電影,而是通過上市融資來讓全美國參與。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市,把股權賣給社會大眾,通過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是向資本家,而是向社會大眾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偉大電影的拍攝。
也就是說,美國的電影界從1929年的產業資本變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金融資本為主導,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發生了什麼事?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滅,再次進入蕭條時期,於是又孕育出一系列偉大的電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環王》、《蜘蛛俠》,還有《星球大戰》第二部。這個時期的《指環王》第三集票房紀錄是1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是9億美元。難以想像,又是在經濟蕭條時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偉大電影。
❺ 20世紀40年代美國電影票房
當時票房只有2600萬美元,累積到1970年時,美國票房也才達到4800萬美元。公司不得不變賣263畝的外景地,通過製作低成本的電影維持生計,以上就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電影票房的情況。
❻ 求1970年以後的電影,一定要註明那年上映的票房多少獲獎沒最好知道成本多少特別是一些小成本大票房的電影
1970年以後全世界最少拍了20萬以上的電影,你這問題是問的超級有水品
你這水平太高,得叫火星人答 全世界的小成本大票房的電影 也幾千部,作為一個地球人,我表示無奈,
對了,你可以問問宇宙第一大國的 國民,他們可能知道
❼ 香港60、70年代,多少錢一張電影票
60年代的我記不了多少,只記得1971年的票價:
樓座(俗稱[超等])$3.50
特等$3.00(只有少部份電影院設有)
後座$2.40
中座$1.80
前座$1.50(亦有$1.20,視不同區份、時間而定)。
❽ 那裡找到70 80年代美國片
現在網上也有不少。不過確實,以前網路不發達,是錄像帶或租VCD時有很多老片,不錯的片。現在網路發達了,DVD了,卻找不到很多以前的老片子了。有的雖然找到,可都是「字幕」的,以前都是「國語」的。不知這是為什麼?感覺很可悲……
❾ 有哪些70年代不錯的美國電影
十大經典影片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英俊少年》(德國)兩顆小星星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杜丘之歌——《追捕》(日本)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草帽歌——《人證》(日本)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辦公室的故事》(前蘇聯)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葉塞妮婭》(墨西哥)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音樂之聲>>(美國)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虎口脫險>>(法國)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佐羅》(法國1975年) 生於七十年代:十大難忘譯製片之--《大篷車》(印度) 生於七十年代:難忘十大經典譯製片之-《橋》(前南斯拉夫)
❿ 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美國西部片好像叫做《快槍手》,視頻搜索不到,請問在那能找到謝謝。
你搜 他們是神 ok
是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快槍手>>(又名他們是神)
又名:Lo chiamavano Trinità / My Name IsTrinity / They Call Me Trinity...
標簽:西部 喜劇
導演:Enzo Barboni恩佐·芭伯尼
主演:Terence HillBud Spencer法利·格蘭傑
製片人:Joseph E. LevineRoberto PalaggiJoseph E. Levine
時長:117分鍾
國家/地區:義大利
語言:義大利語
出品:Succéfilm ABAstral Films
日期:1970年12月22日 義大利
影片《他們是神》是一部標準的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一個名叫Trinity的流浪者來到小鎮上,他的兄弟是這兒的郡長。實際上他的兄弟才是一個強盜,打斷了真正的郡長的腿,還「不小心」把他打死,於是取而代之當起了郡長,沒有誰知道。有一夥騎馬的牛仔想要霸佔土地用來放牧,Trinity和他的兄弟就保護了這些土地的農場主。返回頁頂 在這部義大利式西部滑稽諷刺劇中,為保護一群受到墨西哥土匪追殺的摩門教徒,兩兄弟不得不皈依他教。其續集片名為《Trinity is Still M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