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主题
Ⅰ 张艺谋电影 风格是 什么
一、改编类电影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就是很典型的小说改编类。通过小说的手法讲述电影内容。同类的电影还有《红高粱》、《金陵十三钗》等。换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肯定会带有导演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对原着造成极大地改动,例如《白鹿原》电影,就出现了大幅度地变动,个人认为仅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改编类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长篇类小说有较为庞大和复杂的故事和内容,如何将内容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完。例如《归来》,因为时长限制,便弱化了对陆焉识以前生活的情节。重点表达陆焉识归来之后的情节。 无论是《归来》、《红高粱》、还是《活着》,都高度还原的原着内容。虽然有删减,但不失真,剧情紧凑而不缺失,高度还原作品。
二、时政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一个和八个》都是直接反应在社会问题,通过媒体的方式,让大众直接参与到时政问题的讨论中。而且直接使用记录片的拍摄手法,与之前的构图意识强烈的电影截然不同。偷拍视角,停机再拍,静止机位,高度还原的场景,大幅度的使用。这在当时整个电影事业在进行多元探索的时候是难得可贵的。
三、反思类电影
无论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较量。讨论着体制内人的挣扎和情欲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和挣扎带走明显的思想烙印,值得人们反思。
四、商业类电影
不能不说,张艺谋电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留下痕迹的就是商业电影类型。也是因为张艺谋,中国电影史上诞生了一个最为显着的商业片类型——“大片”;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美学和传统武侠的结合,呈现了极为显着的经济效益。张艺谋结合国际视野,使用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高曝光、营销手段等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了经济的前沿。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新变化给电影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从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虽然,做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但张艺谋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风格和主题。当陈凯歌沉浸于历史与人文的反思,当黄建新沉醉于对城市迷茫的反思,当田壮壮醉心于对宗教的诠释,张艺谋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文化批判”了。
其实张艺谋的创新突破更多的表现在拍摄手法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独特的语言,那么它的变换也就能直接反应导演的风格变换。
一开始的《红高粱》大面积地使用红色,相较与第四代导演大量使用自然光,这次变化是革命性的。为了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大量使用红色。也正是这种类似于中国画的泼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陆电影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紧接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摒弃了《红高粱》那种大写意的手笔,一切的故事锁定在四面封闭的深宅大院中。利用这个封闭的空间, 将电影中封建礼制对人的压制表现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使用的连续叠化中的“囚”字形结构,直接表明了主题。张艺谋的拍摄手法其实更多的是对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类拍摄手法的颠覆,更多地打开了人们对电影的探索。
之后,《秋菊打官司》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偷拍视角的引用,纪录片化的风格。彻底打开了人们对电影本质和内容的探索,不必拘泥于形式。也正是这种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应中国农村的本质现象和对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国际的注意。而后《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都采用了非演员的方式,拍摄手法也更简洁,直接用静止镜头。使得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真实。
而后的《活着》,小说式的讲述方式,更加彰显的张艺谋的功力。相较与陈凯歌执着于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张艺谋更多地在探索电影的多元化。可以说,陈凯歌研究了电影的深度,张艺谋探索了电影的广度。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张艺谋电影中所承载的东西。
一、悲剧情节
这其实不算是张艺谋的个人风格,第五代导演都偏爱悲剧。可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 张艺谋电影中,直面个人人生悲剧的影片是其电影艺术的代表,比如讲述个人英雄悲歌的《红高粱》;女性悲剧视角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讲述人生悲剧的史诗视角的《活着》等。
这些电影的内涵性和价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剧情节之上的,而其实第五代导演都喜好将人物放置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对其进行人性的拷问,去揭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还有人性的卑劣性。表达这些问题,悲剧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最恰当的了。
二、抗争的女性形象
历史上女性在社会中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 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多为抗争的女性形象。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 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女性在社会地位中的真实写照,是按照不同时期男性的观赏愉悦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运,由此表现出中国两性关系虽具有隐蔽性,却又不乏可见性。
三、浓烈的色彩
无论是《红高粱》那种写意式的大红,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给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无不彰显这位导演表现手法的弹性与张力。可以说,张艺谋的色彩运用成为一种辨识度,一种标签。大量的、精准的使用色彩表达出导演对电影的掌控力。
其实总体来说,张艺谋一直在求变,不断在突破,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个人烙印。张艺谋无论是对中国电影本体的创新,还是对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发展都有着显着的贡献。
Ⅱ 张艺谋的电影《菊豆》主题思想
看了你就知道,从某个角度说,《菊豆》是红高粱的姊妹篇,《红高粱》主要表现男女主角大胆的爱情,从人性的角度体现人突破封建社会的压迫强烈欲望,剧中表现的张扬大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没有的完美,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而《菊豆》主要展现的是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以及男女主角不敢突破封建思想舒服的包袱!
两部电影相比,《红高粱》故事满足了人的追求欲望,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满足人们在各种领域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其音乐震撼有力;而《菊豆》的感情更细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音乐委婉纯美!
相同点都是,极富中国特色!画面有很多隐含的意义,音乐与画面结合得完美无瑕!
Ⅲ 张艺谋的电影有哪些都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此链接为张艺谋所有电影列表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398/movies?sortby=time&format=pic&role=
如果楼主要知道哪部电影的主旨,就请点击哪部电影。。
每个电影都有自己专区。剧情。主旨思想全部具备。。
毕竟每个问题的回答字数只有1W。短短一万字不足以把张导的电影一一概括。
请给满意。
Ⅳ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张艺谋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Ⅳ 张艺谋所有的电影
张艺谋的电影有:《老井》、《古今大战秦俑情》、《代号美洲豹》、《菊豆》、《秋菊打官司》等。
一、《老井》
《老井》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7年出品的剧情片,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吴天明执导,由张艺谋、梁玉瑾等主演。该片讲述了为弟弟换娶亲的钱嫁给年轻寡妇喜凤的孙旺泉与巧英姑娘的微妙感情,以及孙旺泉带领老井村村民成功建成水井的故事。
四、《菊豆》
《菊豆》是张艺谋、杨凤良执导的剧情片,由巩俐、李保田、李纬主演,于1990年4月21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女子菊豆在嫁给染坊主杨金山后,因不堪忍受性无能的丈夫虐待而爱上丈夫的侄子天青并生下一子天白,最终酿成人伦悲剧的故事。
五、《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执导的农村题材剧情片,由刘恒编剧,巩俐领衔主演,雷恪生、刘佩琦、戈治均、杨柳春等主演,于1992年8月31日在北京首映。该片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讲述了农村妇女秋菊为了向踢伤丈夫的村长讨说法,不屈不挠逐级上告的故事。
Ⅵ 张艺谋的电影特色是什么
一部电影一般只突出一个特点,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就突出了服装,还有《英雄》就是突出场景!但是他的电影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场面很宏大!
Ⅶ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之主题思想是什么
抗日 爱情 女人自强
Ⅷ 张艺谋的影片都是啥风格
张艺谋导演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他的电影作品在具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特色的同时,还具备极强的个人电影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张艺谋导演是真正的将生活融入到电影艺术当中去,从生活中,深入发掘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思想,表达他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怀,探究社会历史变化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作品往往都展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创新性。并且,张艺谋导演还通过电影深入的探索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力求表现最真实的民族心理结构,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首先,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看过张艺谋导演作品的人大多都能发现,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可以说是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没有平白无故出现的颜色,每出现的一种颜色都是为电影主题或者叙事服务的。色彩是一种极其富有美感的神奇艺术,张艺谋将它运用到了极致,在他的影片中,张艺谋导演可以运用各种颜色的交替变化来进行叙事,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身上衣服颜色变化,《我的父亲母亲》中现实与回忆的黑白与彩色的对比,都是张艺谋在用色彩讲故事,并且是讲的非常细腻的那种,让受众看了之后,不自觉的就被带入到故事当中去,突然之间就被打动,因为张艺谋导演将色彩在电影中的叙事与造型作用,运用到了极致。
其次,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风格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不管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他总是通过一种近乎主管的态度去深入探寻剧中人物的心理结构,关心剧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变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导演对表面风光实则不然的皇后形象的塑造,就具备极为深刻的人文关怀,虽然身份尊贵,但仍然逃不出命运的折磨,只能“高贵而卑微”的活着。这也是张艺谋导演作品里的一大亮点,不论剧中人物的身份多么高贵和低贱,张艺谋导演总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深入的去探究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中,去研究和表现深刻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风格,具有极强的人文关系!
Ⅸ 求张艺谋电影系列的思想主题等问题
1红高粱
说的是一个女子嫁给一个酿酒作坊的老板。因为钱而不是感情,婚姻关系名存实亡。姜文饰演的长工喜欢上了这个老板娘。两人奔放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面对着侵略者,一帮手无寸铁的人开始反击。主题思想还是解放,不论是感情还是反压迫都是这一主题。艺术风格粗犷但是画面依赖自然光,有古典的韵味。艺术性,是首部在戛纳获奖的中文影片,是代表了中国第四代导演成熟标志。这部电影,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闭塞的内陆文化。张艺谋植根于西北,这也是他西部风情影片的发轫之作。
2秋菊打官司
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伤,而要讨个说法的经过。她经历了种种碰壁,但就是相信社会还是有公义的信念让她坚持。在打官司的中间,她与到难产是村长援手才转危为安。最后官司打赢了,村长依法要被刑拘。村长就在她给孩子过满月酒的时候被带走,秋菊端着要献给村长的饭,看到警车,怅然若失。她讨来了说法,或者只是需要一个道歉,究竟是为了什么。
影片的大背景是以我国开始实行行政诉讼法,民告官成为合法而不是长期以来的非法,必须要通过信访制度解决。秋菊不懂法,但是她对于公正的诉求很强烈,并最终推动她去打官司。影片探讨了情理法这个中国人内心的命题,并逐步推动法成为一种基本观念。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大背景,提倡依法治国。艺术风格延续了对于西北特别是陕西风情的描述,张艺谋对于此有了更娴熟的运用。其中,皮影戏作为音乐的主调让人对于黄土高原有着一种沧桑感。影片价值,虽然有着普法的使命性,但是戏剧冲突并不集中凸显法律。而是通过秋菊的视角,看到整个中国大地的变迁。该影片评价较好,是张艺谋迈向成熟的作品。
3活着
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名叫富贵的地主家公子嗜赌,并把家产输的精光。妻子带着孩子走了,老父亲被气死了,他沦落街头。终于戒赌了。一家人重新团聚过上了艰苦的日子。命运总是折磨人的。富贵外出搭皮影班子赚钱,不了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还给解放军唱了几出戏。等到他辗转回到家,女儿失聪,他十分伤心。因为他没了家产成分订成城市无产者,那赢了他家宅院的人被定位发动恶霸被枪毙了。富贵受了惊吓,想到要不是因为宅子没了,上刑场的就是自己。 在运动中的富贵一家又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好景不长,儿子因车祸而死。开车的县长竟然是旧时的伙伴。女儿嫁人,却因为难产死在了医院。县长被打倒了,唯一想到的是把积蓄给富贵然后一了百了。富贵没接受,但在别人疏远的时候反而鼓励他要他好好活着。富贵两口子最终守着外孙看到了运动的结束。每每想起自己给医生吃了馒头,才使得医生差点噎死而没能就自己的女儿,富贵心里隐隐作痛。但,这些都过去了。富贵的命运就像运动大潮上的一个舢板,波动没有办法自主。悲剧看似是偶然的,但却又高度集中于富贵身上。他自己很多时候是不明白的,只是随波逐流。原着就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同时影片因为涉及敏感在大陆没能公映。从艺术水平上,小说的地点是陕西渭南的一个县城,浓郁的陕西风情是老谋子的拿手菜。但是取景确实在天津的一段老街,但是不论是建筑样式还是小到砖雕的细节都像极了关中的街巷宅院。可见导演的严谨态度。应片因为有着对大时代的反思而显得沉重,以至于八零后有点看不懂。但是影片给人的真实感却震撼人心。让观众也随着有点心中隐痛,我们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活着或者就是立意在此。
(先写到这儿)
Ⅹ 张艺谋的影片英雄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幼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