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许三观电影主题

许三观电影主题

发布时间: 2023-01-22 22:54:29

Ⅰ 《许三观卖血记》讲了什么道理

《许三观卖血记》着力描写许三观顽强、韧性的生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承担能力和从容的应对态度。作者写每一次卖血均有着不同的风貌、不同的人生内涵。血乃“生命之源”,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九次卖血表现对生命的拯救和尊重。历次卖血的重复叙事,也表明人生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与轮回。作品在明快的叙述中含意深远。

内容简介

作品写一名丝厂送茧工许三观九次卖血的故事。他看到别人卖血能挣到钱养家,也就跟着去医院卖血。许三观少年卖血后,用卖血钱娶了媳妇成了家;此后每次卖血都是为了家庭,为了抵挡当年的自然灾祸。

为了让饥肠辘辘的老婆儿子吃上一碗面条,他又去卖血;为了讨好儿子插队下乡的当地干部,他卖了两次血;为了给并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大儿子治病,他再去卖血。直到他老年,他想为自己去卖一次血,却被血头骂得一钱不值。许三观在大街上痛哭,他是为将来再有灾祸来临,自己不能卖血养家而伤心不已。

Ⅱ 《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态度,隐含着民族生存的智慧

人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个灾深难重的民族,五千年来各种天灾人祸罄竹难书。远的不说,自从晚清以来,有来自国外一次次的侵略,有源自内部的绵绵不绝的斗争,有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疾病、火灾等(即使在当今时代,这些灾难仍然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但直到今天,中华民族依然生气勃勃,而世界上多个与我们民族一起产生甚至更早的文明,早已灭绝。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曾经长久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位当代作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过他用的是文学的书写来思考。在他的笔下,降临到小人物身上的苦难,犹如这个民族经历的苦难一样,繁多而沉重。而那些小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也细致而微地表现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对待苦难的态度。

他的书,令读者深深感受到生活之艰苦,但又从不叫人绝望。从他的书里,读者总会感受到某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每一个人在苦难面前坚定前行,正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那样,经历过一次次地大灾难、大毁灭,但始终能不绝如缕地前进,直到今天。

这位作家就是余华。他善于用不动声色的白描式的文字,摹写最深刻最沉重的主题。一部《活着》,令无数人深深感悟生命最本原的动机:那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活着。而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则令人体悟到,面对灾难,既要勇于动用全部身心的力量来对抗,也要抱着幽默、温情与达观的态度来面对。

先哲老子曾经写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深刻反映出我们的先哲对待人生的彻底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不要对神仙等超自然的力量抱有幻想。——如果有神仙、上天等超自然力量的话,在他们的眼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也都是无所谓的,既不会帮助人类,也不会去特意祸害人类。

人类是渺小的,是注定赤裸裸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因而,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文学,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表现人生苦难,文学也包含着人类生存所依托的最为坚实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文学,应当注重关注人类的灵魂和苦难,关注人生最为深沉的底蕴,探索苦难所具有的的价值。

许三观的人生便是如此。他早年的生活似乎还是说得过去的,虽然父亲早亡,母亲远走,他从小由爷爷和四叔养大,但他还是吃得饱饭,赚得了钱,还依靠自己的狡猾与能力,娶了个好媳妇。

真正的人生苦难是从结婚之后开始的。许三观经历的第一个打击便是长子一乐竟然不是自己的骨肉,用他的话说,就是高高兴兴做了九年的乌龟,此事成为他的笑柄,而他还不得不面对。不仅如此,一乐带着兄弟们与别的孩子打架,把人家脑袋打伤了,赔不起医药费,人家把他的家当给搬走了。他只好去卖血还债。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主要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奇心。但卖血一次的钱,35元,居然让他娶上了媳妇。第二次是十年之后的赔偿医药费,卖血的价格依旧是35元。就凭着这一次卖血,他挽回了自己的家当。

许三观婚后的几十年,经历了这个国家自成立以来几十年历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往往对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遭遇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但在文学世界中,苦难就是具体的,是摆在每一个主人公面前需要克服的。国家经历的困难,一件接一件、一件不落地降临到许三观的身上。

在主人公克服灾难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民族所经历的灾难也就隐含在其中了。

众生皆苦,活着即是苦,苦难才是生命的真谛。即使在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但苦难在人生中依然不少见。

我们看到,在都市繁华背后,光鲜亮丽的白领阶层为了房贷车贷等苦苦煎熬,人到中年不敢辞职不敢有个性,抑郁症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一次裁员就能叫一个技术骨干从楼上跳下,留给家庭更多的苦难……

那么,许三观是怎样去克服生命的灾难呢?靠卖血。

许三观年轻时出于好奇和逞强学会的卖血,成为他克服人生苦难的利器。正如书名所展示的,他的一生就是卖血救难的一生。

统计了一下,书中记录了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第一次卖血是由于他的好奇心,正是由于这一次卖血,使他有能力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十年之后,为了赔偿医药费、保住家当,他第二次卖血。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恋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早日痊愈,于是第三次走进医院卖血,给她买来肉骨头和黄豆。不料他这一次弄巧成拙,成了两个人出轨的证据。

如果说前三次卖血,还带有轻松的基调的话,随着人生苦难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许三观的卖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沉重。

他为了让忍饥挨饿几十天的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去卖血;为了给下乡的两个儿子补充营养,他卖血;为了招待二乐的队长以使二乐能够早日回城,他卖血。

如果说此前卖血,还由于好奇和无知没有心理压力的话,他亲眼见证带他走上卖血之路的乡民根龙因为卖血导致死亡后,卖血的风险他是明知的,心理有了阴影。

但这个时候,一乐突然罹患重病。他不得不更频繁地卖血,明知这个危险,却不惜搏命,一路连续六次卖血,赶到上海。

血,意味着生命。许三观靠着卖血来抵御生命的苦难,也就是拿着生命来抵御苦难。

俄罗斯文学家果戈里擅长把喜剧和悲剧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用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笑声中哭泣,在诙谐中沉郁。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把他的艺术风格命名为"含泪的微笑"。这种艺术风格,我们在契诃夫、欧·亨利等着名作家那里也感受得到。

在汉语文学世界里,余华的这部小说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作品。

很多场景,本是苦难的,但主人公却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出来,比如说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家人天天喝越来越稀的粥,饿得没力气就长时间躺在床上以减少体力消耗。许三观生日那天,他带着一家人在想象中炒大菜、吃大餐。

在另一个时代,许玉兰被抓去陪斗,不仅在公开场合遭受侮辱,在家里也按照要求进行批斗,这种骨肉相残的悲剧场合,被主人公解构成一出闹剧。

卖血,已经成为许三观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晚年,当一家人生活都变好了,再也不用卖血了的时候,他想吃炒猪肝和黄酒,竟然再次去医院卖血,被人家拒绝了。他为此深感担忧:

“许玉兰,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

在读到这里之前,我都能忍住流泪的冲动。但读到这里时,明明是很荒唐的一幕,却忍不住泪眼婆娑了。这就是余华小说的艺术魅力。

Ⅲ 一部韩国电影,我忘记名字了,有一个片段,一个父亲为了多挣钱就献血

《许三观》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由河正宇执导并与河智苑主演的喜剧片。
影片讲述的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主人公许三观,通过卖血来度过一系列人生危机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1月14日在韩国上映。

Ⅳ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许三观》

没有原着震撼人。


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1. 文字语言转换到镜头语言必定会丢失一部分内容,一些细节部分,心理部分,都要大打折扣,这是原着改编成电影的必然结果。想摆脱这样的局面要考察导演和编剧的能力,比如多加线索(《活着》的电影版之所以好,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增加细节,紧凑情结。

  2. 震撼需要积淀,越大的震撼需要的时间越长,读小说可能要4、5个小时,而一部电影只有2个小时左右,读小说时我们认识的许三观更丰富、更有血肉,所以在最后去救一乐的情节我们会感到更大的震撼。

  3. 原着中的历史苦难,是我们的集体记忆,韩国电影没必要为这部分历史负责,而且本片的设定本身也是在韩国,所以苦难的程度小,震撼的程度小也是可以理解的。

  4. 此片的重点放在了‘家庭’的部分。我感觉导演和编剧本身也没有想要承担什么特殊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就是想讲‘一个特殊的家庭’的故事。一个纠结父亲的妥协之路,一个家庭的辛酸历史。最后结局时一家人温馨地吃饭,我觉得这就够了。

据说小说原作者余华的儿子要重拍了!有些期待!

Ⅳ 许三观卖血记讲了什么道理

《许三观卖血记》告诉观众的道理:“许三观们”拼尽全力,甚至不惜以卖血为代价固执地活着。然而这种笨拙而执拗的坚持并不奏效,反而让他们一次次意欲冲破束缚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与他们错误的抗争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许三观卖血记》以苦难为母题,被认为是余华关于苦难认识三个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消解苦难。但苦难并不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终极目标,而是他为了透视人性本质而营造出的特定环境。作品中,面对苦难生活。

《许三观卖血记》的艺术特色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贯彻了民间叙事立场的小说,余华有意让民间的人生和民间的场景自主地呈现,而叙述者几乎被“谋杀”了。小说对民间叙事立场的坚持,是它具有巨大的民间蕴涵和民间魅力的原因。

作者从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变,带着温情描绘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发展。当读者发现作者是以一位聆听者的身份出场时,总以期待的眼光期盼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能交融,希望作者能理解作品中的小人物。

Ⅵ 《许三观卖血记》讽刺什么

《许三观卖血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许三观卖血记》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以许三观的“卖血”活动贯穿全篇。通过许三观不断面对危机,来展现他“卖血”前后所遭遇的人和事,直接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世情、讥刺时弊的传统。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作为小说主体,民间的混沌、民间的朴素、民间的粗糙甚至民间的狡猾呈现出它原始的生机与魅力。

相关内容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Ⅶ 跪求好心人分享一下《许三观》,2015年河正宇导演,河正宇/河智苑主演的韩国电影免费百度网盘资源

《许三观》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45cp

《许三观》作品简介:

《许三观》是河正宇执导,金周镐/河正宇/余华编剧,河正宇/河智苑/尹恩惠/郑满植等主演的韩国电影,该片于2015年1月14日上映。影片根据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居住在某个乡村的贫穷青年许三观(河正宇饰)喜欢上了同村最美丽的姑娘许玉兰(河智苑饰)。传闻玉兰是小混混何小勇的女朋友,但是三观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憨皮赖脸的劲头说服了未来的老丈人,如愿抱得美人归。

婚后数年,夫妻二人先后育有一乐、二乐、三乐三个机灵调皮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但是一乐越来越像何小勇,引来村里人议论纷纷,这让许三观坐立不安,而他对玉兰、一乐的感情似乎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那个卖血成风的年代,三观曾经用自己的血换来了钱。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不得不为了家人们一次次卖血,苍白羸弱,命在旦夕……

Ⅷ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是什么余华想要表达什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是觉得吧,余华其实没有特别想要表达什么中心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小说,完全没必要去揣测作者的想法,往往作为读者所领悟到的东西远远超越了作者,也许余华只是看到了某人的经历一时心血来潮,就写成了一段故事了呢。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其实就是个平凡的故事,我不知道你本人从小说里看到了什么,至少对我来说,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就好像自己在回忆过去一样,或者说就像自己在另一个维度也活了一次。也正是这点才是余华小说的厉害之处了。不知道你看过《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没,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三部我看完的感受是差不多的,至少我明白了什么是人性,平等是如此微不足道,活着才是幸福。

Ⅸ 《许三观卖血记》讽刺什么

《许三观卖血记》中三观的老家觉得不能卖血的人不行,通过卖血才能娶妻生子盖房,而辛苦的劳作却只可以养活自己,这是在讽刺当时社会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和吃人的特征。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小人物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许三观的一生被一个个看似荒唐却又不可避免的卖血事件反反复复地纠缠着,初看滑稽幽默,而后辛酸,最终不免唏嘘感慨。

《许三观卖血记》介绍:

《许三观卖血记》于1995年正式出版,该篇小说篇幅不长,是余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余华的另一本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文字架构,包括细节铺设得更加平实。

《许三观卖血记》接连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韩国影视公司特别购买这本小说版权,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反响热烈。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能拿来进行互相比较的。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同一作者所写,这两本小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着大团圆式的结局。即便《许三观卖血记》的知名度不如《活着》,若细细品鉴,这本小说或许要比《活着》更耐读。

Ⅹ 喜剧外表下的悲剧内核——电影《许三观》

由河正宇执导并与河智苑主演的喜剧片《许三观》于1月14日在韩国上映,当天就吸引了7.3626万观影人次。这部电影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以卖血的方式度过人生中的几次危难。下面我谈谈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相比较余华原着而言,本片的故事其实发生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故事背景由中国变为了韩国,并且这部电影总体上看是一部喜剧,这和充斥着原着的悲剧色彩是完全相悖的。电影剧本选取了许三观人生中的几件大事:结婚、喜当爹风波、儿子伤人、儿子病危。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完全的喜剧,而后半部分则是让人揪心的苦情戏,而结尾是令人潸然泪下的大团圆。

导演河正宇的功力还是比较深厚的,他对于电影整体的节奏把握非常准确,什么地方该详细,什么地方一笔带过,什么地方开始转折,什么地方高潮,做得非常出色,剧情片能做到这样张弛有度,过渡也非常自然,这一点可以说是对我们国产剧情片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也让我联想到国产电影,讲好一个故事是目前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最迫切要求了,从《绣春刀》这部影片中我们就可见一斑,电影讲不好故事,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这是国产电影的尴尬处境。

影片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处,一处是女主角许玉兰刚登场的时候,镜头边缘有模糊虚化的效果,反衬出女主角的美貌。在很多严肃的剧情片里一般不会直接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但是《许三观》做得很好,既没有那种特效廉价感,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一处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有了钱,带着许玉兰去餐厅点餐的时候,镜头给了男主特写,并且通过剪辑和配乐,起到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效果,令人捧腹。

前半段喜剧氛围浓郁,后半段风格一转,苦情、煽情了起来。但是作为观众我一点没感觉到突兀,可见导演对于影片的过渡处理得很好,并且前后两种风格他也都能较好得驾驭。

影片上映之后,一些读过余华原着的观众站出来质疑,这部电影去掉了原着中非常悲惨的结尾,和原着中充斥的悲剧色彩似乎格格不入,显得好像是为了讨好观众讨好电影局的审核人而刻意为之的妥协产物。

这里我并不这么认为。首先,影片中有不少对抽血场景的特写镜头,我看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压抑,我想很多晕血的人是肯定受不了的。其次,许三观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收入微薄,家境贫寒,并且村中绝大多数人和他的境况相同,每到人生需要用钱的紧要关头,他都不得以去卖血换钱,这个核心的情节是没有变的。再有,影片中许三观被人带了绿帽子却无能为力,村中的人也都是爱好围观喜欢在背地里说闲话,在他儿子重病之时,他问变亲朋却几乎借不来钱(大部分人也确实没什么钱),他频繁卖血换来儿子的救命钱撒落地上的时候却遭到群众的疯抢,这种种反映出来的世道艰难、人情冷漠其实和原着是并无二致的。

我也无法否认这部电影为了通过审核、取悦市场做出了一些妥协,但是一部电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原来的小说,并且上映,进而引发观众对时代、人性的哪怕一点点反思,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相比那些看过就忘的爆米花电影来说,像《许三观》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有深度的艺术创作。

所以,总的来说,这部《许三观》喜剧外表下包裹着的是悲剧的内核。

值得一提的是:

由此可见,世界的都是韩国的,中国电影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些什么呢。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47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13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09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46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35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8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67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29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