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晋京电影
① 漳州有哪些好玩好吃的
附:漳州名胜
一、漳州东南花都
概况:
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黄金地段的漳浦马口,国道324线旁,是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总面积7800亩。区内有2700亩的花卉博览园,15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1500亩的综合服务区,500亩的花卉科技园区,1.8万平方米的主展厅。现有各种花卉苗木2000多种,年培育各种花卉苗木1000多万株,是集花卉生产、销售、展示、出口、旅游观光、农家休闲度假、会议培训、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观园。花都依山傍水,绿草如菌,棕榈园、锦锈漳州园、闽南瓜果园、沙生植物园、榕景园、荫生植物馆、百花廊、花卉超市、兰花培育基地、农家生态园、大地艺术展区、南溪茶文化一条街、纪念林植树区等景区交相辉映。到此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闽南、台湾及国外的珍贵花卉植物,体验到闽南及台湾风俗,了解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可进行射箭、游泳、水疗、垂钓、打网球、户外拓展训练(滑索、攀岩、空中单杠、过独木桥)等一系列健身运动。
一年一届的花博会,同时还推动漳州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为促进漳州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亦被誉为“福建花卉第一市”、“东南花都”。
享誉世界的漳州木偶戏
闽南漳州的木偶艺术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闽南人所骄傲的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在我国乃至世界,代表着这一艺术的最高水平,当之无愧地作为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享有国内外最高荣誉,蜚声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剧团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表演团体。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从建国以来,数十度出国,到过罗马尼亚、波兰、俄国、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参加木偶术节、商业演出和展览木偶雕刻艺术品,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境外观众、专家的高度赞誉。十数度晋京献艺,多次荣获国家大奖。2001年,电视木偶剧《森林里的故事》荣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少年岳飞》荣获全国第九届“文华奖”;1992年,民间故事剧《狗腿子的传说》荣获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优秀剧目、表演、编剧、导演等项大奖;1960年,传统名剧《大名府》等荣获布加勒斯特第二届国际木偶节金质奖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国际木偶艺术节上,《脸谱与木偶》《大名府》荣获“最佳表演水晶杯奖”。剧团拍摄100多部、集的电影、电视木偶剧在国内外发行。100集的电视木偶剧《秦汉英杰》已经在江苏无锡拍摄成功,即将发行海内外。几十年来,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和介绍漳州木偶表演艺术,报刊媒体对漳州木偶艺术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
同时,漳州的木偶雕刻艺术也是闽南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漳州的木偶头是省、市在外事活动中的珍贵礼品。号称“国宝级艺术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艺术,也为世界专家所赞美。当今,在欧、美、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展览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后接待过4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游客。我国的许多政要名人、艺术大家为他题词赞扬。今年5月,他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30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选的民间艺术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荐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漳州徐竹初木偶头雕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戏在旧时统称为傀儡戏。掌中木偶戏又称指花戏、布袋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其余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
掌中木偶戏的历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中一位妇女用指掌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约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话、历史、民间传统形象为主,广泛用于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饰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进行表演,它是综合了雕刻、美术、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表达式的民间艺术,并经历了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被称为“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活的‘文物’”、“中华一绝”,是具有漳州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傀儡登场假胜真,镂雕妙技巧通神,凭君地母天公手,展现千姿百态人”。在琳琅满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内,木偶雕刻技艺被推向形神兼备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还创新生产关公、状元、夫人、皇帝、皇后、金童、玉女、狮子、门官、小和尚、孙悟空等一大批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特色又价廉物美的旅游纪念品、礼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中国灯谜艺术之乡――漳州(芗城)
漳州市(芗城区)位于福建省南部,北依戴云山脉,东临台湾海峡,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钟灵毓秀之地,并孕育了无数俊彦英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漳州灯谜艺术之花,以其绚丽的风姿引人注目着称于世。
灯谜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漳州芗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二十多年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灯谜协会,第一次打破海峡两岸谜艺交流的坚冰,实现两岸双向交流,创建了中华谜史上第一个“灯谜艺术馆”,三个第一给中国谜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象。灯谜活动普遍开展,谜艺研究不断深入,先后举办多场大型谜会,多次组团参加海内外各种谜赛谜会,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谜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谜作谜论。对于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华灯谜艺术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0年,福建省文化厅把漳州灯谜协会列为福建省繁荣社会文化“芳草计划”示范点,把漳州灯谜馆列为海峡两岸文化走廊示范点。1998年,漳州灯谜协会被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评为“全国十佳灯谜协会”,会刊《虎啸》被评为“全国十佳谜刊”,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被评为“全国十佳谜会”,漳州三位谜家被授予“全国十佳灯谜新秀”、“全国十佳优秀灯谜论文作者”和“全国十佳灯谜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厅命名我区为“福建省灯谜艺术之乡”,2000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将漳州灯谜艺术馆正式命名为“中国灯谜艺术馆”。2000年5月,中国文化部命名漳州芗城区为“中国灯谜之乡”。
漳州物产富饶,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盛产"六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以及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红蟳、扇贝、牡蛎、泥蚶、鱿鱼等海珍品。天香丽质的水仙花、"国宝神药"片仔癀和"国货之光"八宝印泥,被誉为"漳州三宝",名扬海外。木偶雕刻、珍贝漆画、九龙璧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② 来厦门旅游,想去漳州玩玩,不知道有哪些地方好玩呢
一、漳州东南花都
概况:
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黄金地段的漳浦马口,国道324线旁,是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总面积7800亩。区内有2700亩的花卉博览园,15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1500亩的综合服务区,500亩的花卉科技园区,1.8万平方米的主展厅。现有各种花卉苗木2000多种,年培育各种花卉苗木1000多万株,是集花卉生产、销售、展示、出口、旅游观光、农家休闲度假、会议培训、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观园。花都依山傍水,绿草如菌,棕榈园、锦锈漳州园、闽南瓜果园、沙生植物园、榕景园、荫生植物馆、百花廊、花卉超市、兰花培育基地、农家生态园、大地艺术展区、南溪茶文化一条街、纪念林植树区等景区交相辉映。到此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闽南、台湾及国外的珍贵花卉植物,体验到闽南及台湾风俗,了解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可进行射箭、游泳、水疗、垂钓、打网球、户外拓展训练(滑索、攀岩、空中单杠、过独木桥)等一系列健身运动。
一年一届的花博会,同时还推动漳州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为促进漳州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亦被誉为“福建花卉第一市”、“东南花都”。
享誉世界的漳州木偶戏
闽南漳州的木偶艺术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闽南人所骄傲的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在我国乃至世界,代表着这一艺术的最高水平,当之无愧地作为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享有国内外最高荣誉,蜚声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剧团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表演团体。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从建国以来,数十度出国,到过罗马尼亚、波兰、俄国、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参加木偶术节、商业演出和展览木偶雕刻艺术品,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境外观众、专家的高度赞誉。十数度晋京献艺,多次荣获国家大奖。2001年,电视木偶剧《森林里的故事》荣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少年岳飞》荣获全国第九届“文华奖”;1992年,民间故事剧《狗腿子的传说》荣获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优秀剧目、表演、编剧、导演等项大奖;1960年,传统名剧《大名府》等荣获布加勒斯特第二届国际木偶节金质奖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国际木偶艺术节上,《脸谱与木偶》《大名府》荣获“最佳表演水晶杯奖”。剧团拍摄100多部、集的电影、电视木偶剧在国内外发行。100集的电视木偶剧《秦汉英杰》已经在江苏无锡拍摄成功,即将发行海内外。几十年来,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和介绍漳州木偶表演艺术,报刊媒体对漳州木偶艺术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
同时,漳州的木偶雕刻艺术也是闽南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漳州的木偶头是省、市在外事活动中的珍贵礼品。号称“国宝级艺术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艺术,也为世界专家所赞美。当今,在欧、美、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展览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后接待过4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游客。我国的许多政要名人、艺术大家为他题词赞扬。今年5月,他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30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选的民间艺术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荐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漳州徐竹初木偶头雕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戏在旧时统称为傀儡戏。掌中木偶戏又称指花戏、布袋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其余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
掌中木偶戏的历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中一位妇女用指掌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约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话、历史、民间传统形象为主,广泛用于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饰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进行表演,它是综合了雕刻、美术、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表达式的民间艺术,并经历了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被称为“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活的‘文物’”、“中华一绝”,是具有漳州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傀儡登场假胜真,镂雕妙技巧通神,凭君地母天公手,展现千姿百态人”。在琳琅满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内,木偶雕刻技艺被推向形神兼备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艺术馆还创新生产关公、状元、夫人、皇帝、皇后、金童、玉女、狮子、门官、小和尚、孙悟空等一大批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特色又价廉物美的旅游纪念品、礼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中国灯谜艺术之乡――漳州(芗城)
漳州市(芗城区)位于福建省南部,北依戴云山脉,东临台湾海峡,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钟灵毓秀之地,并孕育了无数俊彦英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漳州灯谜艺术之花,以其绚丽的风姿引人注目着称于世。
灯谜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漳州芗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二十多年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灯谜协会,第一次打破海峡两岸谜艺交流的坚冰,实现两岸双向交流,创建了中华谜史上第一个“灯谜艺术馆”,三个第一给中国谜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象。灯谜活动普遍开展,谜艺研究不断深入,先后举办多场大型谜会,多次组团参加海内外各种谜赛谜会,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谜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谜作谜论。对于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华灯谜艺术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 高甲戏电影《玉珠串》会开拍吗
中国日报福州5月12日电 11日,首部将闽南文化瑰宝高甲戏搬上银幕的作品——戏曲电影《玉珠串》在安溪县举行媒体推介会,并正式开机。
戏曲电影《玉珠串》在安溪正式开机。(刘伯怡 摄)
该剧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和省广播影视集团、福建电影制片厂、安溪县委县政府共同作为任务单位,具体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负责排演、福建电影制片厂负责拍摄。
《玉珠串》创作于1989年,是安溪县已故着名剧作家诸葛辂先生继《凤冠梦》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剧讲述古时某朝皇帝为寻回公主失去的玉珠串,悬赏“拾得珠串者可得巨金、可当驸马、可做官、可升官”,由此经过“失珠、寻珠、得珠、追珠、弃珠、辩珠”等一系列波折,演绎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文华奖”“福建省第二届百花文艺奖特别荣誉奖”等众多殊荣。
戏曲电影《玉珠串》在安溪正式开机。(刘伯怡 摄)
福建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王江指出,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种,高甲戏“能美能丑,亦庄亦谐”的丑角艺术,是闽南、福建草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安溪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其影响力已经逾越方言地域,成为闽南侨乡人民情感交流和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高甲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玉珠串》舞台导演吕忠文告诉记者,《玉珠串》是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的优秀保留剧目,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喜剧风格清新别致、丑角表演赏心悦目、舞台调度灵活多变,是高甲戏的里程碑式作品,斩获多个国家级文艺奖项。
戏曲电影《玉珠串》在安溪正式开机。(刘伯怡 摄)
“早在上世纪末,安溪高甲戏就跨省晋京、走出国门,精品迭出、获奖频频。”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剑宾介绍,作为最为知名的精品剧目《玉珠串》,大力鞭挞假恶丑、放声讴歌真善美,凸显道德力量,传播正能量。剧中丑角表演淋漓尽致、满台生辉,是一出集高甲戏丑角表演大成、风格独特的大型讽刺喜剧。
此次安溪高甲戏剧团与福建电影制片厂携手合作,将这一高甲戏传统经典剧目改编成高甲戏电影,是对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的有益尝试。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高甲戏电影,戏曲电影《玉珠串》具有推动闽派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意义;又由于其所具有反腐主题性质,使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电影将以高甲戏经典剧目《玉珠串》为基础,借助新时代电影表现手法进行拍摄,不断加深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影视产业融合,扩大戏曲艺术的普及、提升与传播,推动高甲戏这一闽南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基于舞台的高甲戏艺术魅力与立足科技的影视表达手法巧妙结合,用电影展现、传播传统戏曲是影片最大亮点。”该片电影导演陈茂林表示,借助新时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回馈老戏迷、培育新观众,让老戏迷、新观众都能获得高甲戏与电影美学上的双重体验,尤其是省外、年轻观众和外国友人等不太了解高甲戏的观众也可以凭借丰富的、直观的视听体验,走进高甲戏,了解高甲戏,喜欢高甲戏。
据悉,戏曲电影《玉珠串》拍摄制作完成后,将亮相今年7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并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福建风采与文化魅力。
首
④ 带晋字的男孩名字
我就先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带晋字的男孩名字,我们所熟悉的“晋”字,不仅是指晋代,也代表着一个姓氏,更是中国山西省的别称,而用晋字来给男孩起名也是非常常见的,毕竟“晋”字不仅读音好听,而且没有其他的歧义,以下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带晋字的男孩名字,如果父母们想要“晋”字给男孩起名,那么可在以下找到一个不错的男孩名字哦!
- 01
晋字字义解析
读音:jìn
五笔:gogj
部首:日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
五行属性:火
本义:是指上进、晋升、晋封、积极向上。
用作人名:意指积极向上、蓬勃发展、位高权重。
寓指:大权在握、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康熙字典: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6
《类篇》隶省作晋。《易·晋卦》晋,进也。《疏》以今释古,古之晋字,卽以进长为义。《又》明出地上晋。
说文解字: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卽刀切〖注〗臣铉等案:臸,到也。会意。
带晋字的男孩名字起名推荐
搭配单字:
曦、书、铤、奇、宁、辉、永、铭、忠、浩
章、楚、俭、寤、与、岳、岭、旻、泽、榕
推荐名字:
【晋锴】
锴字是指铁的别称,指好铁,如锴铁。与晋字搭配非常霸气,意指阳可造之材、坚韧刚强、铁血丹心。
【晋愉】
愉字是指和悦,快意的意思。与晋字搭配非常好听,寓指怡然自得、万事如意、心情舒畅。
【伽晋】
伽字是指读jiā时指一种朝鲜乐器伽倻,有些像中国的筝。与晋字搭配十分不错,寓指大慈大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攸晋】
攸字是指水平稳地流动,水流的样子。与晋字搭配非常响亮好听,寓指生生不息、从容不迫、恬静温柔。
成语推荐:
【加官晋爵】
加封官阶,晋升爵位。晋:晋升。出自明·周楫《西湖二集》:“……征聘吴与弼进京;加官进爵;将隆以伊傅之礼。”
【皮里晋书】
谓胸中熟悉晋代故事。出自《梁书·刘孝绰传》:“孝绰子谅,字求信,少好学,有文才,尤博悉晋代故事,时人号曰‘皮里晋书’。”
【晋用楚材】
指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材。出自清·严复《按语》:“国之官事,晋用楚材,古今有之,而未闻监榷之政付之他国之吏者也。”
晋字开头的男孩名字大全
晋秀 晋诺 晋科 晋榜 晋林 晋繁
晋锐 晋苓 晋权 晋聃 晋岭 晋谦
晋医 晋苏 晋渝 晋宇 晋华 晋杰
晋方 晋桃 晋庭 晋宽 晋榕 晋亭
晋洪 晋晔 晋周 晋立 晋浩 晋海
晋安 晋枫 晋业 晋超 晋昌 晋雍
晋鹏 晋洲 晋笔 晋宁 晋岳 晋乾
晋闻 晋晋 晋昆 晋客 晋宝 晋祥
晋睿 晋汾 晋辉 晋儒 晋巍 晋俊
晋祯 晋尧 晋义 晋桐 晋忠 晋富
晋炜 晋仙 晋新 晋伟 晋府 晋晓
晋希 晋波 晋营 晋闽 晋永 晋书
晋磊 晋良 晋虎 晋强 晋俭 晋蜀
晋文 晋法 晋鸣 晋徽 晋德 晋运
晋健 晋成 晋清 晋玄 晋森 晋豫
晋魁 晋征 晋庸 晋洋 晋瑢 晋起
晋博 晋屏 晋才 晋轩 晋曦 晋福
晋鲜 晋旭 晋易 晋功 晋京 晋鲁
晋钢 晋朝 晋耀 晋怡 晋铭 晋庆
晋敬 晋军 晋玮 晋镕 晋歌 晋亮
晋谋 晋发 晋舟 晋瑞 晋源 晋坤
晋云 晋陵 晋官 晋飞 晋堂 晋吉
晋字结尾的男孩名字大全
怀晋 肇晋 津晋 其晋 绍晋 锦晋
援晋 容晋 吴晋 与晋 毅晋 邦晋
质晋 和晋 天晋 平晋 启晋 兆晋
苏晋 秦晋 国晋 楚晋 上晋 汉晋
乐晋 乃晋 郭晋 书晋 川晋 木晋
弟晋 黄晋 葳晋 井晋 宗晋 朝晋
必晋 嘉晋 醇晋 泽晋 伟晋 晋晋
肃晋 宏晋 彪晋 宁晋 庆晋 陵晋
勖晋 子晋 超晋 奇晋 德晋 仕晋
炅晋 照晋 冬晋 辉晋 赵晋 者晋
亢晋 赟晋 铭晋 旻晋 昆晋 荣晋
镒晋 祎晋 满晋 重晋 知晋 皖晋
鹏晋 伦晋 承晋 章晋 尤晋 振晋
卫晋 盛晋 树晋 长晋 宝晋 合晋
碟晋 文晋 元晋 寤晋 煦晋 班晋
维晋 海晋 家晋 諟晋 晏晋 聿晋
跃晋 缔晋 巨晋 代晋 延晋 舒晋
泰晋 连晋 方晋 进晋 廷晋 品晋
杨晋 冉晋 锡晋 尔晋 震晋 胡晋
明晋 葆晋 波晋 铤晋 吉晋 助晋
俭晋 曾晋 于晋 谢晋 华晋 旭晋
阿晋 丁晋 鸢晋 京晋 瑜晋 家晋
带晋字的明星名人有哪些
孙家晋:(1918—2010)原名孙家晋。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1941年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风云侧记》、《落日秋风》等 。
赵晋卿:(1882—1965),名锡恩,字晋卿,上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主要成就:医事事业委员会、广学会、青年会和基督教联合会会长、董事等职。
张晋:1974年5月19日出生于重庆市,华语影视男演员、导演、武术指导、国家武英级武术运动员。代表作品:杀破狼2、叶问3、一代宗师、澳门风云、水月洞天、灵镜传奇。
罗晋:1981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2级本科。代表作品:锦绣未央、克拉恋人、爸爸父亲爹、我和我的传奇奶奶、x女特工、乱世佳人、穆桂英挂帅、美人心计。
⑤ 曾经学过医学的伟人都有谁
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于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广东香山县(现广东中山市),成长在鸦片战争后。他与同时代中国最先进的人物一样都向慕西学,翼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寻找一条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状况的道路。孙中山先后在美国檀香山、香港读书。学成的厚实西学根基,为他以后进一步学习西方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孙中山在寻觅何种途径学习西方文化以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了学医。关于孙中山的学医,曾有一则逸事,据孙中山早年同学郑照回忆,孙中山在1896年的一天“在行上偶遇一位外国人,先生趋前以英语攀谈。此人乃是美国嘉医生(Dr.John.L.Kerr)在广州主持教会所办之博济医院。他深讶此青年所说英语之流利,亟邀其在院学习(此事系总理生前亲口对我说的)”①。当时,博济医院内附设医校,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学校,博济医院也是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西医院。②孙中山就以孙逸仙之名开始了学医历程③。孙中山在此学医一年后,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勤奋攻读五年,成绩名列前茅。孙中山在穗港两地学医时期,学习了大量的西方政治学说、自然科学学说、文史哲理论知识,确立了民主革命观,并开始进行民主革命活动,“一方致力于政治,一方致力于医术,悬其鹄于求之”④。他在香港学医期间,就已经应澳门绅士何穗田等人请求,赴澳门治愈他们久病在床的家人。1892年7月,孙中山先生以优异成绩在西医书院毕业,并取得行医资格。该届仅有孙中山和江英华两名毕业生。孙中山谢拒了何启设办的雅丽氏医院聘他为医师之邀。他原想在香港开办一间药房,后被西医书院劝阻。英国驻香港总督罗便臣曾推荐孙中山和江英华出任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医官,但在前往广州领牌晋京(办手续)时,受两广总督德寿的从中梗阻而未能得任。
孙中山在由西医书院毕业的当年9月,受澳门绅士何穗田等人的邀请,前往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的首任义务医席。孙中山在镜湖医院开业后,免费行医赠药,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他的医术医德医风也声名遐迩、在澳门传颂一时。当地人在澳门绅士吴节薇等人的支持和担保下,两次向镜湖医院借白银共计3168两,在当地草堆街开设“中西医局”。由他在镜湖医院免费为病人看病开药方,所需西药由“中西医局”赠出。孙中山利用行医治病之便,接触团结了同胞,也结交了许多友善的葡萄牙人。这些朋友很好地掩护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
由于孙中山超拔的医术医德医风,使他的医业鼎盛一时。这也引起一些澳籍医生的嫉妒,他们以澳门本地行医要有葡萄牙的毕业文凭为理由,不准他为葡萄牙人治病,不许药房为他开的药方配药。孙中山只好于1893年春移居广州。
孙中山移居广州,继续开设医局行医,并利用行医掩护他的民主革命活动。不久由于他进行民主革命活动需要,他的大业也由医人转到全心医国的的道路。
摘自《广东档案》
鲁迅学医
鲁迅1881年9月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大户家庭,祖父考中进士,曾在京城做官,父亲也曾考中秀才。但在鲁迅13岁时,家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鲁迅的祖父因贿赂乡试主考官,案发被捕入狱,鲁迅家从此败落下来。而且祸不单行,鲁迅的父亲又得了肺病,经常吐血。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比较低,始终也不能确诊是什么病,再加上家道败落,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治病。于是就按照绍兴民间的土办法来止血,让病人喝陈年磨研出来的墨水。又请当地的中医来诊治,吃了不少中药,还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药引,最终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因此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从此鲁迅就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鲁迅在仙台学习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使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一次上细菌学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围了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在看热闹……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火烧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夹起书本愤然走出教室。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想: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肮脏的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蹂躏。腐败的清王朝丧权辱国,人民又不觉醒,是中国落后的根源。看来,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者抓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要唤醒人们,中国才能有希望。
但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唤醒民众呢?鲁迅认为,当时的海外留学生中,有学医的,学法律的,学工程制造的等等,这些只能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而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文艺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能够把沉睡、麻木状态的人们唤醒,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样,人们觉醒了,中国就有改变的希望了。
没过多久,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文艺杂志。不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来他写了大量的杂文和小说,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
⑥ 红线女的生平经历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着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
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7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着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着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着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20世纪80年代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
红线女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