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茶馆电影影评主题

茶馆电影影评主题

发布时间: 2023-01-19 10:57:57

㈠ 1982年《茶馆》影评:秦二爷宏大理想的破灭

首次观看这部拍摄于1982年的茶馆,也幸好年轻的时候没把茶馆看完,不然当初满是热血的脑瓜子,看完之后只会对封建社会批判不已。

现在已经没有了那种茶馆,茶客们欢聚一堂,还有数来宝可听,人们的主要乐趣比如是养鸟,现今这种众人靠聊天就能打发时光的地方,已不知何处寻觅。

演员精湛演技,加上地道京味配音,倘若和北京土着接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本片何等还原了京味的原貌。

本片中,每位主角都特色分明,茶馆掌柜因为有一份自己的产业,唯一的追求就是能安生的度日,把茶馆开下去。

秦二爷则是主张实业救国,但本片对他的处理极其有隐喻,秦二爷出场的时候,正好看见茶馆进来了讨饭的母女,他先是想伸手掏钱救济,转念间却是吩咐茶馆掌柜的把人轰出去,而一旁坐着的常四爷则吩咐掌柜的给母女二人烂肉面吃。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秦二爷的实业救国努力失败了,发出了哀叹“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以此结尾,不难看出本片实际上在讽刺秦二爷这种胸怀大志,却不顾身边邻舍受苦的情形,一个人的志向如果关注于宏观层面,不关注个体死活,甚至认为个体的悲剧只是个体造成的,从古到今,他们的理想破灭,是迟早的事。

反而是常四爷有情有义到了最后,虽然个人命运在历史巨轮面前犹如螳臂当车,无可避免,至少他这一生的助人为乐之心,到死也未改变,能帮一把是一把,他的在心无数次帮助人时是温暖的,此生值了!

㈡ 茶馆影评!!!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
戏剧
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
善良的人
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
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
旧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
众生相
,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从欣赏
老舍作品
的角度看作者语言上的幽默风格。
明确: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
读者
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
大衫
,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
松二爷

怀旧情绪
,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㈢ 《茶馆》电影讲的是什么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其实《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㈣ 电影《茶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茶馆》是国内非常难得的一部经典黑白影片。它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2年,本片改编自老舍先生所着同名经典话剧,是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等主演。该片以在老北京,茶馆是公众中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老舍以一个典型的茶馆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中国苦难和社会崩溃的历史的故事,从市井的角度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


在影片的最后,王利发彻底绝望了,他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找几个知心人吐吐胸中的闷气。正好这时,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过的常四爷来了,那位办实业最后垮台的秦二爷也来了。三位老人谈啊,笑啊,用他们亲身经历在揭露着人吃人的社会。三人拿出拣来的纸钱,提前勾自己“出殡”,他们围着桌子撤呀,喊呀,那凄凉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然后悬梁自尽——安然了结了一生,隐喻着当时社会像一团黑雾,始终笼罩着每一个小人物,最终导致其崩溃的故事。

㈤ 茶馆电影影评

茶馆就像现在的网络贴吧论坛,能各抒己见,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个不小心就会招徕口舌之灾。比如一身正气常四爷,因为一句“我看着大清国,要亡啊”,身陷囹圄。

能运营这样一个茶馆的掌柜,也必须圆滑和气的,能在言语间消减了刀光剑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场。
《茶馆》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电影拍出来,也有浓厚的舞台话剧感,你方唱罢我登场,剧情紧凑很有冲突,人艺演员个个都是老戏骨,每个角色都很出彩,个性鲜明,举手投足都是戏,入木三分,演出了历史的酸辛苦辣。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历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数来宝唱出晚清末期回光返照的“繁荣”、军阀割据的兵荒马乱、抗日胜利后盘剥民脂民膏的民国政府,影射出旧时代的很多社会百态。
茶馆王掌柜是中国传统的老百姓的写照,一生顺民,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也善良,一辈子运营茶馆,也跟着时代不断改良,晚清末期人声鼎沸算场面敞亮;军阀混战时缩减面积,开学生公寓;国民党执政北平时,只剩两张茶桌,生意荒凉,评书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

㈥ 根据电影《茶馆》分析其中的民俗表现及其原因

创作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就是影片的完整历史背景,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分别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茶馆》的作者老舍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影片中的角色人物,从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无奈与悲戚!总得来说,作家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而作为电影,《茶馆》中的一代卓越艺术家他们卓远的演出,对确立该影片在当代的“经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个也是不容置疑的。

㈦ 茶馆电影观后感

1982年,由谢添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戏剧演员出演的《茶馆》公映,成为不能复制的经典,喜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奖等。

影片叙述的是大清帝退位前到民国,社会动荡,老百姓艰辛存活的情况。影片将所有故事萃取在老北京城的一个茶楼内及其茶楼外的大街上,根据茶楼的盛衰来反映在那时候社会发展情况下一般普通百姓存活愈来愈艰辛。

一个小小茶楼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里边有各色各样人马。有一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一身公平正义的常四爷;忠厚老实悲叹运数的松二爷;也有处事圆滑的王掌柜。这些人一生从没做了一切错事,却也没有落个善终。

秦二爷经营产业40年,被轻浮冠以“逆产”以名义收回,人生奋斗毫无意义,无奈说出来“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不要做好事”。

正义的常四爷自力更生,靠卖菜卖花生为生。诚实的松二爷饿死了,连棺材都没有,常四爷为他化。王掌柜的茶馆终于被占据了一辈子。

另一方面,那些崇洋媚外,做坏事的人,却过着潇洒滋润的生活。比如70多岁的庞太监,花200大洋买年轻媳妇,穷人只能卖女儿生存。

在影片《茶馆》末尾,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灯光效果逐渐暗下来的森冷的茶楼里,在苍凉、崩溃中含泪,叫着,笑着,撒冥币祭拜自身,讲出一番番心如刀割的感受,令人不由自主感觉,所说人情冷暖也莫过于此吧!

㈧ 电影《茶馆》观后感

这全北京城,一座租赁老宅,茶馆周围,生意兴隆着,人满时,扛着糖葫芦棒的生意人露一次脸,留个背影,也有衣衫褴褛的人在茶馆里来来回回踱步。

就是这百味人生,展现了老北京最浓郁的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里面的每个细节,都是有神韵的文化符号,经得起我一格一格地按暂停键,记录所有的情节和台词语录,每句对白都高度浓缩,但又一点儿紧迫的感觉都没有,逻辑对接堪称天衣无缝。

《茶馆》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的一部不朽的名着。这样的茶馆现在已然没有了,可在旧北京,却布满了四城,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更是承载一个时代的标签。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通过一个茶馆的兴衰,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旧清王朝日趋衰落,帝国主义势力步步深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遭到失败和镇压,茶馆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茶馆里的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儿这么拿刀动杖的”

“它是这么档子事,张宅的鸽子飞到李宅去了,可这李宅呢,它又不肯还,得了,咱待会儿再说吧!”

“这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这时,所有人看向门外,秦二爷来了,没有带任何人,进来环顾四周,嘴里说是来看看王掌柜会不会做生意,实则是来查看生意收入,涨房租来了。

秦二爷是王掌柜的房东,难怪王掌柜的精灵让我禁不住一哆嗦。

“我这就是一边做一边学着呢,指着这个吃饭呢,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也不行啊!好在啊,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那辈上的老朋友,有个周到不周到的都肯包涵,闭闭眼也就都过去了,反正啊,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得要紧,我就是一切啊,都按照我父亲那会儿的老规矩,多请安,多说好话,讨人欢喜呢,就不至于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在生意上不敢懈怠;他谨小慎微,在官员与官员之间从来都没有冲撞过,他委曲求全,一方忍气吞声,一方笑脸相迎;他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在房东神气的说完迟早要把房子收回去时,之前我注意到的那对母女,原本以为是群演,竟再次出现了!

“妈,我饿,我饿啊!”

“小王”

“在”

“轰出去”

“这这这呆不住”

看到这里,心如刀割,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生活给予我们苦难,却没有给我们片刻喘息的机会。要知道,有的人,仅仅活着就拼尽全力。

“哪位行行好,买下这位孩子,二两银子,只当是买个小猫小狗吧!”

常四爷搭话了。常四爷侠骨之风,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但是,茶馆的墙上明确挂着一个牌子:莫谈国事!

“给叫两碗烂肉面,让她们到外面去吃。”

就到这打住也就是了,一向胸性耿直的常四爷一句话,以至于被抓入狱。

“我看呐,这大清王朝,是要完了。”

“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没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把这的房子给收回去,我不但要收回房子,连城里的买卖、乡下的地,全卖了,把本钱拢在一块,开工厂,开个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的了穷人,那才能救的了国……”

秦二爷的高傲,意气风发中毫无害怕的意思,三毛说:“我们还年轻,长长的人生可以受一点风浪。”可能秦二爷此时此刻便估摸着自己的财力可做一方之土吧!

说完话的秦二爷正要离开茶馆,这时候,庞老爷来了,庞老爷和秦二爷明里暗里互相讽刺了一番后,秦二爷拂袖而去。

庞老爷是清朝握权之人,也是那个以刘麻子为介质买女孩的人。

“一个乡下丫头,要我二百银子”

“十两银子,不能再涨了”

…………

腐败透顶的大清朝,被革命的烈火包围着,果不其然,它很快就完了。

长辫子正在一串一串的被绞去,闹着军阀,打着乱仗,王掌柜改良了,茶馆改成了半个大学堂,住着大学生。

当年抓走常四爷的那两位讨厌的人进茶馆来了,穿的衣服虽不一样了,但恶气却更让人讨厌了,常四爷一进门看到后,还是气中生气,当年抓走自己的他们还是这副嘴脸,永远当着狗腿子。

“你这为什么住着学生啊?这学生可没什么老实家伙”

“当官的吧!今儿上台,明儿就许撤职;做买卖的,他今儿开张,明儿就许关门,都靠不住,还就这大学生,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上不了大学呀,你说是这一笔账不是?”

一晃,已经好多年了,现如今,常四爷卖青菜,秦二爷办工厂,后来,老裕泰,老字号,还是九城闻名,有了小刘麻子,小唐铁子,大洋改成了美钞……

王掌柜中年时,军阀混战时期,茶馆改良升级,当初被大太监买去的小姑娘因为大太监死去,又找着回来,被掌柜收留在茶馆,两个当差的因为饷钱直接伸手向王掌柜要保护费;买卖人口的刘麻子准备给两个逃兵卖个媳妇,结果因为军阀翻查,被收受两个逃兵贿赂的当差,指是逃兵当场砍头。

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掌柜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常四爷弯着身子走进茶馆,篮子里是自己卖的花生仁,有了花生仁,可没牙了,如今,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他们三都七十多岁了。

常四爷、秦二爷进门那一刻,三个人还谈茶馆改良的事,我哭了,哭的太彻底了,本来能用一个星期的纸又要少用两天。二十岁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到天津去看到自己四十年的心血被拆了。

“到如今,抢去我的工厂,好哇,我势力小,我干不过他们,可你倒是好好的办哪,那是救国裕民的事业,拆啦,机器都当成碎铜烂铁给卖了”

“全世界,可这全世界,你能找的出这样的政府来笑找不出来,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那喝茶的人们当成个笑话谈谈,你说当初,有那么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结果却……你应该劝告大家,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就是千万别做好事…”

“二爷,我这会就要搬家了,搬到哪不一样,我呀,比不了你们二位。二爷您,财大业大,心胸大,这树大,就招了风欸;四爷您,一辈子不服软,专门好打抱不平,可我呢,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就盼着孩子们有点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哪想到哇,日本人在这会儿的时候,我二栓子就跑了,老婆想儿子,想死了,好不容易盼着,日本人走了,你觉得这该缓口气了吧,可谁知道啊,这又来了…”

“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一事无成,最后只落得个卖花生的”

一番倾诉过后,只剩下王掌柜一人,这是他的茶馆,他活着,活在这,他死了,死在这!

故事主要涉及到两代人,看他们每个人的后代,都有他们上一代的影子,甚至说是有过之无不及。时代动荡,有的人因此落魄潦倒,有的人却因此一飞冲天,看小刘麻子穿上了一身洋装、小唐铁嘴儿当上了天师,他们就凭着这幅嘴脸,巴结讨好,欺压良民,毫无间断的坐着坏事。

而王掌柜,常四爷等正义代表,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下,这丝毫没给他们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们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而反派角色刘麻子等人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被无情的社会吞没。

宋恩子、吴祥子、唐铁嘴、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

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每个人都深沉的眷恋着脚下这片土地,多少命运在这里交汇相遇,但更多的滋味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体会的,天下太平这四个字背后蕴含蕴含着多少人的期许,也蕴含着多少人的失望。是笑与泪的相会,血与汗的交织,是金钱堆积的罪恶,也有大爱无言的付出。

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偶然性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但都将必然走向同一个结局。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能拥有什么,创造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够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痛苦与幸福、平庸与孤独,并依旧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㈨ 茶馆的影片评价


酝酿多年,为广大影剧界人士所关注的影片《茶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成就。
老舍先生的名着《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茶馆》在反映了三代反动统治的继承性的同时,也暗示了以康大力为代表的青年一代革命者必将取得胜利,人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这些迎接黎明的人,这是《茶馆》原作者的苦心所在。而影片《茶馆》在体现原着精神的时候,以生动的银幕形象,显示了一个人生真理: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逆来顺受)有出路;“改良”是一条死胡同,革命则意味着通向阳关大道。《茶馆》主人公、“裕泰”的掌柜王利发(于是之饰)的生活道路,就为这条真理作了注释。
老舍先生笔下的裕泰茶馆是浓缩了的旧社会,通过这个不大的横断面,人们可以看到那早已逝去的三个时代里的芸芸众生的种种活动:他们或浑浑噩噩,蝇营狗苟,为名为利,为非作歹;他们或忧国忧民,心怀大志,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理想,但又找错了出路与方向;也有人明哲保身,但求苟活,却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碰得鼻青脸肿。而更加引起人们同情的则是子继父业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他为求举家温饱,在时代的变迁后面亦步亦趋,紧跟不舍。他怀着心中的郁悒,时刻对顾客和大大小小的权势者唯唯诺诺,笑脸相迎。到头来,这位处处妥协的聪明人和“骨子里的老实人”,却弄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在他潦倒的暮年悬梁自尽……无须多加引申,王掌柜的一生所给人的启示,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个人命运的范围。
谢添在当年着名话剧导演焦菊隐先生精心构思的那场“三老自奠撒纸钱”的基础上,巧妙地安排了王利发、常四爷和“实业救国”论者秦二爷三位老者的忆旧与“总结性”的对话。除去舞台剧原有的警句外,当纸钱在阴暗的空间飞舞,当“抬杠”的号子声和低沉悲凉的丧乐交织在一起时,人们随着摄影机俯瞰,三位垂垂老迈的不同人物踉跄行走在茶馆厅堂,心中不禁升起一种悲凄之感。就这一场景而言,影片《茶馆》带给观众的遐思,应大于舞台剧。
影片中“北京人艺”灿烂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发(于是之饰)、常四爷(郑榕饰)、秦二爷(蓝天野饰)、松二爷(黄宗洛饰)和两代刘麻子(英若诚饰)和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是没有白费的。
人们通过他们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又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氛,特有的风习以及角色灵魂深处的颤音。“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的王利发掌柜,经过于是之的再现,其性格、气质、语言习惯,使人拍案叫绝。他那生动、精确、真实可信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纸后的潜台词,使其韵味无穷,耐人咀嚼。自然,限于演员的年龄和形体的变化,王利发的青年时代不及中年,而中年又略逊于晚年。但作为一位年过半百,在话剧舞台驰骋达三分之一世纪的老演员,于是之在影片《茶馆》中取得的成就,无疑高于他过去奉献于广大观众之前的程疯子(《龙须沟》)和余永泽(《青春之歌》)。
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

㈩ 电影《茶馆》影评:一辈子都没忘了改良

  这部电影根据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改编。在各个平台上有很高的评分。

“改良啊,改良啊,一辈子都没忘记改良。” 这是电影中茶馆的王掌柜在最后与常四爷,秦二爷说的其中的一句话,这也是茶馆的命运。

故事开始于满清时期,维新变法失败后,具体时间是光绪二十四年,此时在这看来貌似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由一个大茶馆的从兴到衰,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

茶馆名叫“ 裕泰茶馆 ”,位于当时的老北京城,是一所大茶馆。掌柜的名叫王利发,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茶馆与开茶馆的本事。

随着打鼓板大傻杨的出场,介绍了大茶馆里面的人与穿着。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出没着各种人,有达官贵人,也有贫穷的吃不上饭的人,有爱国青年,也有“吃洋饭的”等等。茶馆中有条规矩,禁止谈国事,但仍有人会随口说上两句。

常四爷与松二爷在茶馆中喝茶,松二爷是个胆小,老实,特别爱鸟的人,走哪都得拿着鸟笼子;常四爷则是爱国青年,他看不上那些“吃洋饭的”,对于没饭吃的难民伸出援助之手。这是秦二爷来了。秦二爷有钱,也特别会挣钱,这座茶馆就是租的他的地方。他来茶馆后看了个遍,找掌柜的要涨房租,要不然就把他的这个地方,连同其它的一同卖掉去建工厂。突然,有一个难民小姑娘她太饿了,想拿秦二爷桌子上的食物,秦二爷让他走开。她妈此时跪到了地上说:“哪位行行好,买下这个孩子, 二两银子,就当是买个小猫小狗了。”

常四爷此时说“拿两碗拉热面,带他们去门外边吃去。”

王掌柜说:“四爷,您这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眼下这种事实在是太多,咱们管也管不过来。二爷,是这话不是?”

常四爷对身旁喝茶的松二爷说:“二哥,我看那,这大清国 是要完那。”

秦二爷:“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一晚面吃。”“我真想把这店收走,乡下的地全卖了,把本钱拢在一块,开工厂,那才能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茶馆里面有个倒卖人口的叫刘麻子,现代的我们统称刘麻子这类人为“人贩子”。有个曾经农村种地的乡下父亲,现在种地不行了,不想让女儿跟着自己吃苦,没饭吃。 刘麻子把他女儿卖给了当时的大总管 庞太监(一个又老又丑的太监)做媳妇。 十两银子给了乡下父亲,一百九十两留给了自己。茶馆里面还有个唐铁嘴,给人算卦的,喜欢抽大烟,在茶馆里蹭了一辈子的茶喝。

刘麻子在又一次的做他的生意时,被冤枉成了逃兵,就地正法,死在了公寓的那条街(当时茶馆为了不关门,被改为公寓,专租给大学生)。

当时被卖给庞太监结婚的女孩,二十年后找到了当年的裕泰茶馆,现在的公寓。现在都三十多 将近四十了,带着一个领养的男孩子,在茶馆里面留了下来。在庞太监死后,他们娘俩就被赶了出来。那个孩子叫康大力,长大后当了八路军。

茶馆一共经历了4个变化。

1.老茶馆(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时期)2.公寓(内战时期)3.评书4.接待

最后没有出来的结局是茶馆的被迫消失。

松二爷: 那么老实的一个人,最后死的时候还是常四爷给他弄得棺材。

秦二爷: 二十多岁时就主张实业救国,建工厂,实业失败。日本人在这说勤上,工厂就勤上了。可国民党政府回来后,工厂却成了逆产,被拆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啊,就这么没了。

常四爷: 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却一事无成。曾在老茶馆的时候说“大清要完”被人抓起来做了一年半的牢,最终大清还是完了。“七十多了,只落了个卖花生仁。”却又说“个人算得了什么,盼呀,盼呀,就盼着国家能像个样,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咱盼着,就盼着谁都讲道理,谁也别欺负谁。”“可是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  谁爱我呀”最后只怕死的时候也没人管。

王掌柜:“改良呀,改良呀,一辈子都没忘了改良。” “对谁都弯下腰” 茶馆改为公寓,不行了又引进评书,又找招待。 “我不过是想尽了办法活下去,不过是为了活去。” “没干过缺德的事,没0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我得罪谁了。就那娘娘,小刘麻子,沈处长,这帮狗男女,可他们都活的滋滋有味,干嘛就不准我吃窝窝头。” 茶馆想引进招待时,家里连白面都没有。

在王掌柜准备离开人世间前,又遇到了五十年前被清政府逮捕过得常四爷和实业失效后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共同回顾近半个世纪的种种经历,凄凄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

故事的最后王掌柜独自一人仰望屋顶,想找个挂腰带自尽的地方结束这一生。

PS:中间省略了一小部分,但真的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值得一看。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47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13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09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46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36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8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67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29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