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流浪主题
⑴ 贾樟柯四部必看电影
1、《小武》
很现实的电影,一步错,步步错。在贾樟柯的影像之下有了穿越时间的感觉,并且总能在简单的对话下让人看的津津有味。很喜欢贾科长的电影,极端的纪实风格展现了生活在边缘的人群,同时还喜欢他对于音乐的运用。他的电影总会让人明白,什么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又高于生活。
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个人的“寻根”尝试,你感觉它的质量怎么样
内容碎片,我觉得乡村也好、故乡也好、文学也好,其实都没有表现得浓重。整片看下来,反倒像是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的粗略人物小传,以及贾樟柯个人的“寻根”尝试,除了贾樟柯的,其他人的就算跟历史有些关系,但也不大,除非是对他们个人有向往,否则我觉得多少会有点失望,当然余华除外,他太有趣了。因为个人经历,对梁鸿的故事也有一份共鸣。尽管很喜欢贾樟柯的作品,但总的来说,一直游我觉得还好。
⑶ 贾樟柯的四个电影取材于什么故事
这四个故事取材于胡文海杀害村干部、周克华跨省抢劫、邓玉娇杀人案三起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楼事件。贾樟柯的“胆量”贾樟柯在电影中使用了这些官方话题。在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大海的原型是胡文海。由于煤矿承包失败,他多次拜访村干部,腐败失败。他举起猎枪,在三个小时内枪杀了村干部和14名村民。
故事原型2 :原型:邓玉娇: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三名工作人员在雄风酒店梦幻城消费时,邓玉娇涉嫌骚扰和挑衅当时在这里当服务员,邓玉娇用水果刀刺两人,邓贵大因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黄德智所受伤情经鉴定为轻伤。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
天注定不仅有命中注定的寓意,还有替天行道的内涵。姜武表演了胡文海的侠义、斗争和另类形象。电影来自“周三儿”骑摩托车在山西遭遇并枪杀劫匪,在路上停在路边摩托车上“胡大海”交错,进入第一个故事。几乎和胡文海事迹一样,“胡大海”焦胜利和村长通过黑暗交易窃取了所有村民应有的土地和资产。
⑷ 归纳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
1、对底层边缘群体始终如一的关注
贾樟柯的作品从类型上来说分故事片和纪录片两类,但是从电影的主题方面来说,贾樟柯的电影都有意把摄像机聚焦在底层的边缘群体,试图来探求生活在社会边缘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并赋予其极具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2、纪实性的电影叙事手法
长镜头理论的运用被认为是记录真实最好的手法,这一理论在欧洲得到很好地发扬。贾樟柯对长镜头的运用为其纪实性的影像记录做出了完整的诠释。
如在《小山回家》表现小山失业后在北京街头流浪的电影场景中,贾樟柯采用了比较少见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钟的时间来最充分的展现两个镜头,在这段影像里导演真实的用镜头表达了小山内心的落寞与无根的不确定性。
3、游离的不确定性情节
在贾樟柯电影里所呈现的人物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小山、小武、赵小桃、韩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设置所体现的都并非当下中国社会主流或精英人群,无一例外的他们都面临着现实生活的严酷考验。
(4)贾樟柯电影的流浪主题扩展阅读:
欧洲电影有现实主义传统,而贾樟柯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贯彻了冷静的纪录片拍摄的理念,在贾樟柯看来,纪录片能教会导演怎样看这个世界。就是在毫无先验的情况下,在一种即兴的,充满随意性、可能性的场景里观察一个过程。
从欧洲诸多的围绕电影记录性的电影运动来看,贾樟柯的这种创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欧洲电影节的艺术评判标准。
⑸ 归纳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
1、对底层边缘群体始终如一的关注
贾樟柯的作品从类型上来说分故事片和纪录片两类,但是从电影的主题方面来说,贾樟柯的电影都有意把摄像机聚焦在底层的边缘群体,试图来探求生活在社会边缘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并赋予其极具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2、纪实性的电影叙事手法
长镜头理论的运用被认为是记录真实最好的手法,这一理论在欧洲得到很好地发扬。贾樟柯对长镜头的运用为其纪实性的影像记录做出了完整的诠释。
如在《小山回家》表现小山失业后在北京街头流浪的电影场景中,贾樟柯采用了比较少见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钟的时间来最充分的展现两个镜头,在这段影像里导演真实的用镜头表达了小山内心的落寞与无根的不确定性。
3、游离的不确定性情节
在贾樟柯电影里所呈现的人物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小山、小武、赵小桃、韩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设置所体现的都并非当下中国社会主流或精英人群,无一例外的他们都面临着现实生活的严酷考验。
(5)贾樟柯电影的流浪主题扩展阅读:
欧洲电影有现实主义传统,而贾樟柯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贯彻了冷静的纪录片拍摄的理念,在贾樟柯看来,纪录片能教会导演怎样看这个世界。就是在毫无先验的情况下,在一种即兴的,充满随意性、可能性的场景里观察一个过程。
从欧洲诸多的围绕电影记录性的电影运动来看,贾樟柯的这种创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欧洲电影节的艺术评判标准。
⑹ 贾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贾樟柯三部曲如下:
1、《小武》
中国导演贾樟柯出品的一部独立制片的电影,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作品。
2、《站台》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的第二部长篇故事片电影,2000年出品,被誉为“平民化的史诗作品”。
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为背景,讲述了几个歌舞演员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
3、《任逍遥》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自编自导的第三部故事长片电影,由法、日、韩三国联合出品,香港胡同制作公司执行制作,于山西大同即兴拍摄,描写工人子弟的生活。
作者简介: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其中《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着有《贾想》、《中国工人访谈录》等书。
⑺ 如何评价贾樟柯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在描述一代代人在不断奋斗,面对困难,挣扎在海里,也不放弃努力的过程和记忆。让人很有感触,也深受感动。
⑻ 贾樟柯的电影有哪些特色
有人说,贾樟柯是电影诗人。就从诗意方面简单说两句吧。我认为,这个称呼中是有多贾樟柯从庸常生活中找到诗意灵光的赞美。就以他的《小武》为例。小武是个小偷,上车逃票,售票员让他买票,他说他是警察。贾樟柯在展示小武上车时,让观众看到了小武手臂上有纹身。这个纹身是江湖闲散人员的标志,也是一种非主流的诗意。小武不会唱歌,不会说情话。和妹子约会时,会用打火机放歌,给妹子听。这也是底层的诗意。寻常生活中的人,并非每个人都多才多艺,有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贾樟柯发现了这一点,也源自于他在生活中敏锐的故事捕捉能力。有一次贾樟柯从汾阳到北京的路途上,看到一则新闻东北少年抢劫案,抢劫之前知道自己此去会凶多吉少,给母亲写信,又不知道怎么下笔,于是抄了《任逍遥》的歌词,算是给母亲的心里话。贾樟柯被这个故事吸引,下车就去听这首歌。他猜测,一定是“英雄莫问出身太淡薄”打动了少年。后来,他拍了一部电影,叫《任逍遥》。
⑼ 小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怎样理解结尾
小武其实就是贾樟柯自己关于青春的记忆,终日在县城的街道上无所事事飘荡的时光,他借用小武这样一个人物,探讨了县城里一个边缘的人物所经历的友情,爱情和亲情的困境,将那样的一种生活的状态真实的展现了出来,贾樟柯的电影主要去体会那种生活状态,而非剧情,这样理解的会更深,结尾其实是贾樟柯在拍摄中的一个神来之笔,即兴发挥,却取得了震慑人心的效果,算是电影和普通人的一种凝神注视吧,互相的一种关照,你也可以去搜一搜贾樟柯的成长经历,再反过来看一遍小武,肯定会有很多帮助
⑽ 《江湖儿女》想表达的是什么
《江湖儿女》想表达的是什么叫做江湖的问题。
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个印记着江湖义气信仰的时代,在社会的变革中,随着人们逐渐转变成对财富信仰中落幕,就像曾经流连忘返的三峡风光一样,随着大坝的建成逐渐沉没到了历史的湖底。
江湖已远,故事还在,任何人无法逃离时代的滚滚洪流,都会被时代无情地翻来覆去地玩弄着,我们在时代面前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10)贾樟柯电影的流浪主题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该片取材于真实的人物,电影原来的名字叫《金钱与爱情》,因为“斌哥”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钱有权。后改名为《江湖儿女》,中文片名引自费穆导演筹拍的最后一部影片 。而剧本是贾樟柯写完后才告诉赵涛的,中间剧本的讨论是他跟摄影师、副导演等人谈起的 。
影片通过一个女人的好时光与坏时光,通过她对一个男人的无以寄托,诉说着这个时代的虚妄与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