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兔子洞主题
❶ 2019年11月27日 姚丽老师《兔子洞》电影解析复盘
电影讲述一对夫妻自从8个月前,他们4岁的儿子在家门口出车祸去世之后,他们的世界里再也没有颜色,没有童话。
一、面对痛苦,不能压抑逃避与否认
女主面对痛苦:电影中女主通过抹去孩子所有的记忆,她把儿子的手工画,玩具,衣服等等全部都收起来,后来还要丈夫把车上的儿童座椅扔掉,甚至还要卖掉房子,但是刻意的逃避遗忘并没有减轻痛苦。不管怎样生活还得继续,我们有时候自我安慰确实能把自己从痛苦中带出来,人生很奇怪,有些事情你越怕他越逃避他,他就会越不停的出现在你面前。所以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要逃避,不要压抑,勇敢去面对。
男主面对痛苦:他面对痛苦的反应,在心理学上叫心理否认。就是心里不承认,孩子已经离开自己了。他希望留下孩子的记忆,觉得儿子还活在自己身边,他一直活在想象中,完全没有觉知。
二、接纳痛苦,面对他本来的样子
我们在痛苦的时候,只是被悲伤的自己控制了,完全忽略了其他,其实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用不着去压抑他或者抗拒他,它只是我们能量的一种移动,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他,了解他,然后转化他。
三、不管什么时候,家人永远都会陪伴你
无论男主女主怎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打开心扉,但是他的亲人朋友一直在守护和支持着他们,对他们的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却正是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 ,让他们一次次的想要重新融入生活。
四、过往痛苦,接受了,会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当妈妈说出那句其实挺好的时候,心里的酸、痛、释然,爱和力量,都存在了。记得在西游记女儿国里,就是赵丽颖演的那个,唐僧想要抹去自己对国王的感情时,菩萨说:“凡是能放下的都是你不曾拿起的”,已经嵌入生命的哪能说忘就忘得掉,唯有面对他,接纳他,他才能够升华,升华为你生命质量的一部分,尽管有缺憾,也不美好,但当你偶尔想起的时候,其实挺好,因为生命中还有更多的使命和角色,等着你去履行、去完成。
❷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剧情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是一部说电影不叫电影,说记录片不叫记录片的东西,是先前一个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重剪辑版。故事很简单,一个刚刚因为老公有外遇而离婚的失语女摄影师,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开始讨厌婚礼,讨厌男人,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万事不顺,好像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最后终于在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先前偶然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展览点醒了她,自己开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来……
❸ 漂亮男孩的影片看点
又一部心灵鸡汤般的治愈系心灵疗伤小品,这类丧子题材的电影不乏经典,《漂亮男孩》的故事切入点更像是《大象》《班级》这类校园枪击案的另一个侧面——杀人者父母的生活。剧情没有高屋建瓴的去展开生活的各个侧面,只是选择了夫妻二人接下来的生活。导演也没有去试图还原父母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也没有挖掘孩子开枪杀人的具体原因,夫妻俩也没有多么无私强大,故事尽可能的贴切生活本身。我们和角色一样,有些事情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就像生活一样,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原因。
最初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就把它和题材相似的《兔子洞》拿到一起对比了,看过正片以后才发现两者其实各有千秋。孩子的死留给父母的各种疑点,同时也留给了观众,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孩子会最终杀人的原因之一。影片开始夫妻俩就分床睡,感情似有若无,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儿子最终成了校园枪击案的杀人者,儿子的性格和家庭不无关系。
虽然我们始终都不知道儿子杀人的真正动机,也不知道儿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那是因为儿子已死。他的父母,也就是影片的俩主角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只是他们眼里的孩子而已,过于片面,毕竟他们本来就不了解自己孩子。
导演也没有在儿子死后去展开夫妻的生活,夫妻俩没有朋友,没有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没有去追寻事情真相,就连妻子的弟弟一家他们也试图在逃避,一切就只有夫妻俩。这是《漂亮男孩》和《兔子洞》最大的不同。相同点是,麦克·辛和玛丽亚·贝罗这俩独立大拿的飚戏比妮可·基德曼和艾伦·艾克哈特精彩多了。
这夫妻俩可能《兔子洞》里的夫妻俩那般生活具体,有那么多的事情去做,他们丰满人物只能靠表演不停的去刺激彼此。
这类丧失亲人的电影一直我的心头好。相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丧失亲人的痛苦都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规律,这个家庭如何才能从这个生活阴影里走出来。
《儿子的房间》和《最伟大的》选择了从儿子女友的身上寻找真相,并最终找到心灵的出口。《兔子洞》最终选择了谅解肇事者和救赎的主题,而《漂亮男孩》选择了让夫妻俩重新走到了一起。这类题材似乎导演都有一个共识,都是看起来更坚强的丈夫却更难从现实的阴影里走出来,反而是妻子可以更快的找到心灵的救赎和生活的出口。
这部电影里,丈夫在出事之后,自己的悲痛的同时可以理智的去分析这起校园悲剧了,受伤害更大的不是他们,而是被儿子枪杀的那些孩子的家庭,那些父母们。于是他要在发表的声明里替儿子公开道歉。妻子一开始极度不理智,反而最后可以更快的认清现实,并最终抚慰无助的丈夫。我只能说,女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生物。
麦克·辛和玛丽亚·贝罗的表演太赞了,单看这俩人的表现,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影片的高潮时刻,夫妻俩在宾馆里互相争吵,妻子埋怨丈夫不了解儿子,不关系儿子,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悲剧,两人的表演简直可以拿来当表演教材了。相比这些,这部电影更打动人的就是一个主观视角化的故事。我们和这对夫妻一样,我们唯一知道的真相就是我们眼里看到的,至于那些随逝者而去的秘密,就永远只是秘密了。
影片中妻子的作家朋友几番接近妻子,试图还原枪击案的真相,试图证明儿子就是个普通的孩子,只是一个好人因为错误的原因做了一件坏事,但是妻子并没用允许他那么做。也许当事情已经发生了,背后的原因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实本身,如何才能给自己的心灵疗伤,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
其实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不管你经历了什么样的重大打击,同样的悲剧肯定也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发现在了别人身上,只要是别人可以经历的,你也可以。时间就可以疗伤,也许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无奈的方法吧。
❹ 兔子洞电影简介
《兔子洞》片名典故来自于《爱丽丝梦游仙境》,美国剧作家David Lindsay-Are创作了该剧,故事主要讲述一对原本幸福的夫妻在经历意外的丧子之痛后所产生的情感纠葛的故事。影片的片名RabbitHole直译为“兔子洞”,源自《爱丽丝漫游仙境》,意思是进入一个奇特不同的世界的入口。故事讲述一对幸福的夫妇,却因为4岁的儿子突遭车祸意外身亡,生活陷入一片混乱,为了走出阴霾重归快乐,两人所经历的情感历程。
❺ 《兔子洞》:我们终将面对的生命之痛
人这一生,短短数十载,一眨眼就过去了。
人这一生,要面对种种坎坷心酸、生离死别。有时,那一瞬间的心寒眸酸,比一个世纪还漫长。
病痛缠身的煎熬,生离死别的绝望以及对死后归宿的迷茫在我们的生命之路上肆意且顽强地疯长。
当命运戏谑地摧折我们的身体,啮噬我们的心灵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它能将我们的 情感 一并带走。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痛苦,那么绝望。
可笑的是,我们这一生都在失去:失去梦想,失去青春,失去亲人,失去伴侣,失去希望……却唯独甩不掉痛苦的影子。 我们只能一路携着它,让残存的孱弱的心魄消解它,用经年的眼泪融化它,拿漫长又短暂的时间晾干它,然后奔赴各自的宿命。
电影《兔子洞》演绎了一个家庭在失去孩子后,由悲痛到释怀的艰辛过程。
霍维和贝卡原本过着幸福而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
一场车祸夺去了他们儿子的生命,也让原本快乐的生活分崩离析。
贝卡将自己禁锢在家里,用尽各种方法来稀释痛苦,却始终未能得偿所愿。
霍维则假装一切都未曾发生,希望用时间,用生活中的平静来冲淡那人心无法承受之痛,却与贝卡产生了隔阂,夫妻关系岌岌可危。
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卡遇到了那个导致他儿子死亡的男生。贝卡通过消解那个男生的负罪感来让自己摆脱痛苦的纠缠。
霍维则加入了一个心理治疗小组,并与一位亚裔母亲渐渐熟悉,但就在他们即将进行违背伦常的慰藉的那一刻,霍维又选择了回到自己妻子的身边。
影片的最后,夫妻两人重归于好。
他们请来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聚餐,重新去感激、去爱那些关心自己的人。
他们仍要用余生的光阴去背负那些痛苦,只是,一路上,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和爱,那淡化痛苦的过程便不再那么艰难。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至今读起它,心灵仍然为之震颤:
“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许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我们不曾失去亲人,不曾罹患顽疾,也不会以一生的阴郁来偿还命运强加于我们的宿债。
这样想来,那难以排遣的悲痛,似乎不那么啮心噬骨了。
我们每一人都是自己人生旅途中孤独的独行者,因为没有谁真正可以对你的痛苦、你的孤独感同身受,所有的苦闷与悲痛都得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消耗。
而我们的亲人、朋友以及一切爱着我们、关切着我们的人,虽不能分担我们的痛苦,却能让他们的陪伴,成为照亮我们生命之路的阳光。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是一幕悲剧,但是这一幕悲剧里交织着无数短小却美好的喜剧。
也许,我们生命中那些短暂却美好的瞬间,就是支撑着我们在荆棘之路蠕蠕爬行的精神力量吧。
❻ 影评︱《兔子洞》心的重建
题记:爱自己,是疗愈的开始。
(一)
打开《兔子洞》这部电影,是因为主演是妮可*基德曼。
只要电影中有妮可*基德曼,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看,不管是什么内容。
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电影,我之前介绍了很多部。比如,《家有仙妻》,《沙漠女王》,《触不可及》,《大地雄心》等。
相比而言,这部电影《兔子洞》比较沉重。讲的是一对夫妻丧子后,在痛苦中的挣扎与生命的重建。
妮可*基德曼,我在很多影评中,都有提到。对于她的个人情况,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特别说明的一点,这部电影女主角是她,制片人也是她。
男主角阿伦*艾克哈特则是妮可*基德曼亲自指定的。
阿伦*艾克哈特是美国着名影视演员。他参与饰演的电影也较多。比如,《男人最贱》,《永不妥协》,《奥林匹斯的陷落》等。
除了男女主演,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扮演肇事者的迈尔斯*特勒。这个年轻演员曾经在电影《爆裂鼓手》中,有不俗表现。
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是美国着名导演,制片人,编剧以及演员。
人生三大痛苦之一,就是中年丧子。这样的痛苦,足以让当事者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韩国电影《密阳》,也是和这部电影有着类似的内容。女主人公申爱(全度妍饰演)失去丈夫,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又被绑架撕票。
那种悲伤几乎像密不透风的房子,让人窒息。韩剧女主角之悲苦命运,无出其右。
同样的都是讲述被剥夺的痛苦,这部《兔子洞》,全片萦绕着淡淡的忧伤,不至于引起生理不适。
而,韩国的电影《密阳》看过之后,我难过了好久。
(二)
曾经在微信读书APP上看过一本电子图书《心的重建》。作者是露易丝*海。在这本书中,作者讲到伤痛的过程,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否认,生气,挣扎,抑郁,接受。
因为这是心理学着作,这个原理适合任何场景的任何伤痛。只是有的人,走出来时间短,有的时间长。
在这部电影,主要讲伤痛的后面三个部分。主人公在痛苦中的挣扎与疗愈。
那种痛彻心扉的无助与沮丧,在妮可*基德曼举手投足中表露无疑。
在看电影过程中,忽然唤醒一件伤心往事。多年前,舅舅家的十岁孩子新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同样是因为车祸离去。
那个时候的舅舅,舅母也正好人到中年。那样的生命的创痛几乎穿透人心。悲痛欲绝的舅母几乎将近一年的时间,都以泪洗面。我和母亲每次去看她,都会陪着落泪。
好在,多年后,舅母又生了一个孩子。那个家庭,才再度有了温暖。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向终点。只是像这样的非正常死亡,带给人的暴击伤害太过惨烈。
电影开始,女主角贝卡就在花园里忙着栽花。使自己忙碌只是为了忘了痛苦的回忆。她的四岁的孩子丹尼,跑上马路,被撞身亡。
可怜的母亲贝卡,被自责与内疚深深包裹,无一日不心如刀割。
男主角豪伊看似装着很轻松的样子。可,夜深人静时,总会拿出手机上保存的孩子的视频来看。一遍又一遍,看得泪湿眼眶。
表面上看,生活还在继续。其实,夫妻之间,已经因为这件事,渐渐出现了裂隙。
一个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因为此事,彻底陷入伤痛的深渊。尤其是女主角贝卡,孩子丹尼的名字都成了“禁忌”,成了无法触碰的红线。即便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八个月,贝卡依旧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她把孩子的衣服送走,把孩子的所有玩具搬进地下室,把孩子贴在冰箱上的画去掉。她想抹去孩子存在过的痕迹。她甚至把豪伊手机上保存的孩子的视频删去。
可,这样就减轻痛苦了吗?没有,因为删去手机上保存的孩子视频。丈夫豪伊和她大吵。吵的非常凶。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其实,也是疗愈的开始。悲伤总得有个出口,老憋着反而不好。
当彼此,不能平心静气的交流。情感倾诉,就给了别人。豪伊,和另外一个有同样伤痛的亚裔女子频频见面。贝卡,则疯了似的跟踪那个肇事者詹森。
詹森,还是一个大孩子,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学生。他喜欢漫画。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和詹森的交流,对贝卡,也是一种疗愈。在亲人,朋友中不能提儿子丹尼。可,当她看到詹森的眼泪,看到他愧悔的神情,听到他讲当时情景,讲他的无法挽回的致命错误时,她渐渐原谅了这个大孩子。
在贝卡的心里,那个可恨的肇事者逐渐变成了一个无辜的、善良的、爱画画的大孩子。
面对同样的伤痛,有的人选择放纵,破罐子破摔。比如电影《不一样的天空》中把自己吃成沙鲸鱼的母亲。
也有人,选择坚强面对。比如《心的重建》的作者露易丝*海。
她有一个极其糟糕的原生家庭。小时候,父母离异。五岁时,她就被强暴。十六岁时,又生下一个私生子。
后,历经坎坷,成了一名时装模特。嫁了一个富商,十四年后又被抛弃。她的一生,坎坷曲折形同电影。她若放弃,或许,我们现在都不知她是谁。
遇到困难,无非就是打或者逃。
逃到什么地方去呢?肯定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比如,兔子洞。
这部电影之所以起名叫《兔子洞》,就隐含这这一层意思。我们可以躲在兔子洞里,可,你别待的时间太长,我们总得出来。生活总得继续。
还有一层意思,兔子洞也代表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平行宇宙平行时空。
就如同剧中人物对白:
眼前这只是悲伤版本的我们
还有其他版本
我们在里面一切顺心
我喜欢这想法,很好
其他地方的我仍然欢度年华
除了,两条主线。还两条副线,一是贝卡的妹妹闪电怀孕,见面就不得不说到关于孩子的话题。二是贝卡的母亲。
这个母亲戴安娜也是老演员,演的真好。在剧中,她有一个孩子因为吸毒死亡。老母亲也是饱受情感摧残。
她总是给贝卡说一些劝慰的话。可,处在痛苦中的贝卡不但听不进去,还迁怒于人。所有她接触的人,不管熟人还是陌生人。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我觉得非常扎心。贝卡和妹妹去逛超市,正好看到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购物。孩子缠着要什么水果糖之类。那个母亲,就是不买。
看到这个情景的贝卡,走上前去就给了那个陌生的母亲一个耳光。或许,那一刻,她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她想给孩子买东西,可,天人永隔,孩子已经不在了。而,别人有孩子,却不能好好爱孩子,她自然怒火攻心,动手打了陌生人。
那个被打的母亲吓坏了。贝卡自己则泪流满面。这样的细节,对于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真的可以做出来。甚至,都可以原谅她的鲁莽。
这样的细节,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似乎也编不出来。导演的执导能力,可见一斑。
(三)
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痛。
伤痛的第五步,就是接受。接受不能改变的,接受已经发生的,接受现实,接受眼前的生活。
当然,走到接受这一步,非常难,也非常痛。电影中的女主角贝卡是在和詹森的倾诉中,在老母亲的开导下,在嚎啕大哭之后,在搬家之后,才渐渐走了出来。
人在伤痛之中,倾诉很重要,大哭也很重要。悲伤就如看不见的大山,压在人的身上。发泄出来,反而会轻松一些。
就如同剧中贝卡的老母亲说的 :到了某个时候,就变得可以承受了。你可以从它的重压之下爬出来,随身携带,就像一块口袋里的石头。
老母亲的话,其实很智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既然无法摆脱痛苦,那么,就当痛苦是一块石头,随身携带。或者,就当痛苦是一张相片,把它放在钱夹里,和它和平共处。
毕竟,生活还要继续。放下过去,才能向前走。过分痛苦,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现,是“我执”太甚,不够爱自己。
就如同露易丝*海说的:
我愿意感受伤痛。
当我允许自己伤痛时,疗愈就开始了。
即使我很难过,但我爱我自己。
我接受生命为我准备的所有“课程”。
电影的末尾,在花园,在他们和亲人聚会之后,贝卡和豪伊的手,十指相扣紧紧握在一起。
那个时候,天光是温暖的暖色调。我想,这是导演刻意设计的。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相信,以后不管有怎样的暴风雨,两个人共同承担,都会度过,人生总有惊喜。
图图大主教有一本书叫《宽恕》。那本书中,图图大主教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被宽恕的。也只有宽恕仇人,才能使自己得到自由。一辈子都痛恨别人的人,生活不一定幸福,有的甚至过得很糟糕。
这部电影中,贝卡和豪伊最后都宽恕了那个青涩的大学生。当他们宽恕了别人,也预示着放下了过去的伤痛,真正得到了自由。
放下过去,不是背叛,不是背叛,是为了重新出发。
在《心的重建》这本书中,作者用大量鲜活的案例,讲了各种失去,复杂的失去,事态未明的失去,被剥夺的伤痛等等。也讲了应对这些失去的各种疗愈方法,算是一本工具书,非常好。有时候,人在痛苦的时候,也不妨喝点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3分。2010年9月13日上映。也算老电影了。那个时候,妮可*基德曼还很美。有空可以看看。
马上圣诞节了,写了这样一篇关于悲伤的影评,很抱歉。
遥祝各位简友圣诞快乐!
❼ 兔子洞的结构
兔子洞内部结构 蝙蝠洞: 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觅食。这种习性便于它们侵袭入睡的猎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动物或高温光线的伤害。蝙蝠通常喜欢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于树上、岩石上的。 蝙蝠洞指自然界中居住着蝙蝠群体的天然洞穴。 在中国存在的主要的蝙蝠洞有神农宫,杭州蝙蝠洞和河南蝙蝠洞。 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洞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布兰肯洞穴,每到夏天,这个洞穴便会聚集2000万只蝙蝠,洞内可谓密密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