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主题
❶ 谁能告诉我,电影《第七封印》说个什么
《第七封印》的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骑士布洛克带着随从扬刚刚自十字军东征回来,阔别故土十年,而此时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笼罩。据说那时整个欧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个旅程。它始于清晨,布洛克与扬在海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布洛克看见了前来取命的死神。布洛克与死神下了一盘棋,死神输了,布洛克得以脱身。布洛克与扬开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们经过了村庄,经过了教堂,看见了游行自虐的教徒。扬救下一名女子,跟着又救下了jof,又带上了铁匠和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带着他们一起回家。影片结束于夜晚(这是漫长的夏日的一天)。在整个一天中,布洛克与死神下了三场棋,最后输给死神。不过,不要紧,他为jof一家赢得了逃走的时间。于是,jof和妻子mia,还有婴儿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旅程终于夜晚,当他们回到骑士的城堡,刚刚吃过晚饭,骑士的妻子karin念诵着“第七封印”的故事,死神来到了。旅程结束。此处场景结束于被死神的阴影笼罩无名女子虔诚的脸上。这位从头至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女子开口说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都结束了(it is finished).” 这句话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至此, 骑士的旅程结束。
接着镜头从这一张女子的脸部特写切换到以同样角度正在仰望黎明天空的mia的脸部特写,那是一张欢乐纯真的脸。 Jof与mia带着小婴儿逃过了死神,她看见了海边的黎明。Jof又通过自己的”vision”(幻觉?)看见了死神命令骑士,扬,skap,铁匠,铁匠妻子,raval,手拉手跳着“死亡之舞”离开黎明,走向黑暗之地。Jof一家继续自己的生命之旅。
影片中两个主要的角色,骑士与随从扬,对于上帝各持一词。骑士在他的回家旅程中不断地寻求“上帝”。他需要上帝证明来证明上帝真的存在。他似乎在“科学”与“信仰”的夹缝中,怀疑并寻求答案。而骑士最终也没有寻找到答案。当死神最终来临的时候,他双手紧握,焦虑的祷告。扬,是与骑士的对立面,他认为这些都是虚妄,是人们编出来用以回答无法解答的问题的避难所罢了。
那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无非是萦绕着人类世世代代的问题:为什么生?既然生了,为什么死?生之意义究竟在何处?而这些问题,在骑士心中,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而上帝呢?上帝在何处? 骑士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要求上帝给他“知识”,而不是“信仰”,他要求上帝把双手伸向他,显示自己的真容,跟他说话。
骑士从一开始就错了。所谓信仰,无需“验证”,只需“相信”。若追求“验证”,则非“信仰”,而是“科学”。信仰,不是知识,而是去相信。(Belief is not knowledge, but to BELIEVE). 骑士的问题在此,他站在信仰与知识的中间,他以对科学的要求来要求上帝,这本就不是上帝的语言(当然如果有上帝的话)。因此,他说上帝是沉默的上帝。
影片以死亡为线,展现众生在死亡面前的情状。各自的解释和回答不同,各自安慰自己的方法也不一。有的诉诸于宗教,有的要把女巫烧死以躲避上帝的惩罚,有的惩罚自己,认为可以被救赎,有的愤世嫉俗,有的处于疑惑与信仰之间。皆是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生命的意义何如?
而在死神的追逐下,几乎无一人幸免,除了jof, mia还有他们的婴儿mikael。 在影片结束时刻,jof看见了死神带领着骑士,扬,铁匠,铁匠妻子,ravel(一名邪恶的教士),还有skap(演员)跳着死神之舞。有很多评论说,为什么骑士的妻子不在里面,为什么那个被扬救下的姑娘不在这一行人中?
有可能 只是拍电影的疏忽,最后的死神之舞也许只是一个意向。而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虽然在我读来,解释得挺费力。Kalin (2003)在自己的书中解释道:骑士的妻子,被救下的姑娘,以及被送上火堆的女巫,都是无辜的,相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是受害者。并且,骑士的妻子和那位姑娘有着和平安宁的气质。也许她们早就拥了骑士想要寻找的答案?
那么jof一家呢?他们究竟依着什么逃离了死神的控制?仅仅是jof的信仰?和超能力?或者是因为骑士的协助?有些评论将jof一家称为“holy family” (神圣的家庭),mia代表圣母玛丽亚,jof即约瑟夫,而小婴儿mikael即那名神圣的婴儿。由此似乎我们可以推断,是信仰救下了jof一家。
先将用姓名符号解读jof一家的意义放在一旁不谈,jof的信仰究竟有没有在电影中被强调?因为他能看见了圣母玛丽亚而推断?那么他还能看见死神之舞呢,而基督教中是没有死神的。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更愿意将jof一家的脱险理解为jof和mia还有小婴儿mikael的强大的活泼泼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打动了上帝(如果上帝存在的话。)
Jof和mia都有一张温柔并欢乐的脸庞。Jof清晨起床,即快乐的翻了几个跟斗,还跟马儿开了几句玩笑。他时常编歌儿唱给老婆听。他们二人在乡村表演的时候,虽然唱着死神之舞的歌儿,却以游戏和幽默的方式。jof在酒馆被村民们欺负戏弄,差点没命,他逃回家(家,不过是一部马车),还不忘把银镯子送给老婆;同时又如同孩童一般一边吹嘘自己如何勇敢,一边把头埋在mia怀里撒娇。当他看见儿子mikael,他便立时忘了刚才的所有的不快与危险,抱着儿子咯咯笑。他们二人接着邀请骑士们一起享用mia采来野草莓还有新鲜的牛奶,在黄昏的海岸上,jof又开始弹着琴,唱着歌儿,他们那么美。
他们是那么地敞开自己的心灵,享受生命赋予他们的一切:爱情,亲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阳光,草地,水,草莓,新鲜牛奶。对生命的充分享用,和感激,才是回答死亡的最好办法吧。
都写到这儿了,还没有说到影片的名字《第七封印》到底是什么意思。而“第七封印”也在影片的开头结尾以呼应的形式出现。可见,并非需要圣经背景,也可以完全看懂该片。我还是做了一下功课的。”第七封印“揭开的时候,人类面临神的最后审判,也是全面的毁灭。
那么第七封印即死亡的暗示,而第七封印的揭开,则象征着最后“审判日”的来临;所以在影片中,村民们面对黑死病的肆虐,都以“审判日”来临作解释: 即上帝发怒了,第七封印被揭开了。黑死病乃其中一个惩罚。而在影片最后,骑士带领众人回到城堡后,与大家共进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画面如同“最后的晚餐”。
而第七封印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秘密,第七封印揭开的时候,上帝的秘密会被揭开。这个秘密也是骑士反复追问的“秘密”,而死神的回答是:我没有秘密。
而上帝何在?是否存在?这似乎是伯格曼自己的提问。他的回答呢?似乎从《野草莓》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野草莓》中,当伯格教授被几个年轻人询问上帝的存在,伯格教授背诵了一首诗作为回答: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 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试着翻译一下:我四处寻找的朋友在哪里?黎明充满了孤独和爱。当黄昏来临,我却仍旧睡意浓浓,尽管我的心在燃烧,燃烧。我看见了他的痕迹,那些痕迹是她的荣光和力量。一颗谷粒,一朵花的芬芳,每一寸呼吸与空气,都是他的爱。夏日的微风是他的耳语)
这应该是伯格曼在当时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回答。上帝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中,一切皆是他的爱,荣光与力量。
因此在《呼喊与细语》的结尾,饱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胁的姐姐在日记中记下她与两个妹妹还有anna度过的完美一个夏日,她们在初夏的日子来到了外面的花园庭院。草坪绿绿的,微风轻拂。姐妹三个皆着白色轻柔曳地长裙,撑白色阳伞。她们在草地上散步,聊着天(我们听不到她们说什么);然后如同过去一样,她们坐到秋千上,anna也着白色的裙子,站在她们身后轻轻地推着秋千。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姐姐经历了完美,对生命感到由衷的感激,感激生命赐予她这么多。
而《野草莓》中,害怕死亡的伯格教授最后回归亲情,睡梦中回到了少年时代,夏日的别墅,姊妹们叫着他的名字,他看见了年轻的自己。仍是感激生命,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而这样的上帝观,在我看来,无异于一种妥协,是一位受过科学教育,有强大质疑能力的,喜爱思索的人的一种绥靖。上帝,此时在他的绥靖政策中,成为了“造物”,造化,---- 即自然 (NATURE).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拷问,也最终被“感激生命”的决定而解决。这样,便更容易理解影片中jof一家的经历了。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后期逐渐放弃了宗教。他自己这么说到:“当宗教从我的存在中终于被抹去之后,生活对我来说容易多了(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my existence was wiped out, life became much easier to live. )” “当我的宗教结构崩溃之后,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作家所面临的那些限制便不再存在了。 (When my top-heavy religious superstructure collapsed, I also lost my inhibitions as a writer.) (Lauder 1989)
《第七封印》中骑士布洛克的旅程(journey)何尝不是伯格曼的旅程?《野草莓》中伯格教授的旅程又何尝不是伯格曼的旅程?
那么关于死亡呢?伯格曼自己对于死亡的回答呢,他说“我的确曾经害怕那巨大的空洞感,我的看法是,当我们死了,我们就死了,我们从一个存在的世界去了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而我从不曾相信还有任何东西超越死亡之外。这样,我觉得非常的心安了……”(I was afraid of the enormous emptiness. My personal view is when we die, we die. We go from a state of something to a state of absolutely nothingness. And I don’t believe for a second that there is anything above, or beyond or anything like that. And this makes me enormously secure.)
不论第七封印被揭开之后,是否真有上帝之秘密,或者那之后是否真存在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若真地尝过野草莓的芬芳,即可心安了。
2.一些闲话
写完上面那些,已经在电脑跟前坐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还是把一些闲话写完算了。其中肯定大有不妥之处,欢迎拍砖。
最近看伯格曼的影片,常见到了黑泽明电影的痕迹。(从前也提到过)
比方说,《野草莓》(1957)片子第一个梦,伯格教授梦见空旷的街道,马车上的棺材翻倒,棺材里躺着他自己。而在黑泽明的《泥醉天使》(1948)即早已出现过此梦境。三船敏郎扮演的黑帮青年,梦见自己在海边奔跑,海水不断冲着一只白色棺材。他将棺材劈开,里面躺着他自己。
在《呼喊与细语》(1973)中,伯格曼影片强迫着观众目睹agnes在死前经历的巨大痛苦:agnes在极度痛苦中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在临死前,她从床上爬起来,声嘶力竭的呼喊“somebody help me.” 这让人想起黑泽明在《红胡子》(1965)中也逼着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观看/察,一名老人的死亡,也是令人心悸的呼吸声。
在《第七封印》(1957)中,扬走进教堂,观看壁画。壁画上画着死神之舞。扬显出不害怕的样子,于是画工向他详细描述黑死病的种种症状,扬于是非常不快的害怕的背过身去。而在《生之欲》(1953)中,渡边在医院时,也有一位同来医院看病的老人向他详细描述胃癌从初期到晚期的种种症状,渡边的反应也是抱着衣服恐惧的躲到一边。
甚至在处理主人公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时候,也能看见相似之处。在《第七封印》中,骑士决定拖延时间拯救jof一家,即有评论指出这类似萨特的存在主义,而存在主义即“你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非常凑巧的是,唐纳.里奇在评论《生之欲》中渡边面对死亡的处理方法,也是归于存在主义;渡边决定造一座小公园,来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过,唐纳.里奇自嘲道,黑泽明必定不同意他这样的解读。另一方面,《第七封印》中骑士拯救jof一家,并未替骑士解答生之疑惑,死亡之恐惧。
当然,仅从几部片子下判断未免太快了点。可是,至少在表现死亡之恐惧的手法上,两位大师确有相似之处。
说心里话,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杰作(master piece)不错,是深刻不错,揭示人性是不错;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义,其实并非一定需要诉诸于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才能用电影表达出来,反而总是诉诸于一些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圣经,反而会影响电影是否最终能够为观众理解。若能无需直白的“拷问”“追寻”,充满哲学思索的语言,不是更见冲淡平和的功力?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而产生的非常个人的审美诉求。
当然,这些都是此时此刻的想法。也许多年后,再次重温各位大师的影片,感觉又会大不相同。到那个时候,再来写。
❷ 伯格曼及其作品
伯格曼是瑞典电影界的代表⼈物,他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奖 。伯格曼有着⼤量舞台剧的创作经历 ,钟情于特写、固定镜头和⼈物内⼼独⽩ ,通过独特的叙事⽅式 ,以⼈物内⼼深处的⽭盾冲突推动情节,捕捉⼈物情绪的细腻变化 ,从而展现梦境、现实、幻觉交替展现 。伯格曼被称作为“银幕上的哲学家” ,作为瑞典电影宗教元素的虔诚信徒 ,伯格曼开创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其理念贯穿着数代⼈对于寻求⼼灵解脱的思索。
伯格曼之所以被称为“银幕上的哲学家”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他有意识的加入了叙事的意识流特色以及哲思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中鲜明的展现其艺术风格:
一、意识流叙事的运用
意识流叙事注重对心理领域的探索,将人物的回忆、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搬上银幕,以一年拼贴的方式,展现叙事。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景观。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要讲述了⽼教授伊萨克回⺟校领奖的过程所发⽣的故事,它的成功之处 在于通过梦境把现 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距离拉近,以旅途为明线,以主⼈公寻找内⼼的归宿为暗线。 通过四层梦境来串联整个故事,伯格曼通过展现主⼈公的内⼼世界和现实⽣活之间的错位创造了亦真 亦幻的艺术效果,运⽤独特的艺术⼿法将⾃⼰的内 ⼼世界展现在了观众⾯前,并实现了⾃我精神的救赎。
二、银幕中的哲思
伯格曼将镜头对准生存、死亡、爱情和人性,将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之中,这让影片在思索现代人对与寻求心灵解脱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哲学色彩,深刻的展现生存哲思的运维,探索人类灵魂精神生活。例如《第七封印》,该影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最后⼀部讲述宗教与信仰的作品,⽚中骑⼠与象征死亡、身披裹⼫布的⼈形对弈的镜头堪称经典,这部⻛格神秘诡异的影⽚虽然看起来有些晦涩,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影⽚表现的不仅是死亡,更多的是信仰。导演从很多⽅⾯讲述了信仰,如⼀直贯穿于影⽚始终的约夫、⽶亚夫妇,约夫是⼀个单纯可爱的⼈,他热爱⽣命,坚持⾃⼰的信仰,约夫的形象也体现了导演英格玛。
瑞典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和革新对自然景观使用观念和技巧等使得瑞典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而正是伯格曼凭借意识流叙事、银幕上的哲思赋予了瑞典电影极高的艺术加之和人文色彩,在瑞典电影史以及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❸ 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是什么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❹ 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是什么
40年代的创作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Hets,1944),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Kris,1946)。(1948)、《渴》和《监狱》(Fangelse,1949)等片。 中期创作 5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 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着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成熟期的创作 1977年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Hostsonaten,1978),描写事业与 英格玛·伯格曼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亚历山大》之后宣布不再拍片,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剧本仍在对瑞典电影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1992年,着名丹麦-瑞典导演比尔·奥古斯特执导了伯格曼编剧的影片《最美好的愿望》(Goda viljan, Den,1992)。这部描写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电影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荣获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同年,伯格曼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也把父亲的小说《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银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个剧本《私人的谈话》(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与他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导演丽芙·乌尔曼拍成了电视剧。 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Saraband,2003),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影片在法国着名女演员让娜·莫罗的建议下,参加了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的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
❺ 《野草莓》与英格玛·伯格曼讲述了什么
1956年秋,38岁的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驱车来到乌普萨拉大学城,他曾在这里阿祖母一起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他站在祖母的旧居前,手扶门把,突然想到:如果推开门,还能够回到童年时代吗·这一突乎其来的念头,便是他在1957年拍摄影片《野草莓》的最初动因。
要准确复述出这部影片的故事,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能够回到往昔、能够重复已有体验和能够召回死去的人的影片。伯格曼在这部影片中,借用了小说中意识流手法和技巧,摆脱了传统的剧情结构模式的束缚,打破了正常的时间顺序和叙述逻辑,把现实、回忆、梦幻、想象、体验、意念交织在一起,通过生动的银幕形象,真实地揭示了一个孤独、冷漠的老教授的内心。因此,《野草莓》所着重表现的,与其说是老教授的一生,还不如说是他对人生的探索。这就形成这部影片非常复杂的结构。
在现实层面上,剧情是横向发展的。老教授驱车离开斯德哥尔摩前往隆德,去接受那儿的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这一路上,便成为他人生旅途的象征。途中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先是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他们的三角恋爱使老教授想起过去的爱情生活;后来是一对争吵不休的夫妇;在加油站,又遇见了另一对夫妇,他们动情地回忆起他过去的事。老教授还一路重访了过去熟悉的各个地方。这些人、这些事和这些地方,重又勾起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眷恋。这样,故事便在某些关键时刻暂时停顿下来,而进入老教授的内心世界,结构变为纵向展开,描述他整个的一生。最后,他参加接受荣誉学位的盛典后回到家中,试图改变同家人和周围其他人的关系。影片以他的一个温暖的美梦结束,与开始时的恶梦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英格玛·伯格曼不仅自己以电影的形式去探索、阐释、思考人与生命、残疾、宗教、老年、妇女等各种富有哲学意义的理性问题,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将整个瑞典电影引上了一条被欧洲影评界称为“灵魂的电影”的创作道路。作为现代电影的创作者,伯格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导演艺术家之一,称他为世界现代电影的“一代天骄”。
❻ 英格玛·伯格曼什么电影好看
《第七封印》
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马克斯·冯·西多、本特·埃切罗特主演的奇幻电影,于1957年2月16日在瑞典上映。该片讲述了理想主义的骑士布洛克在战争结束之后,与他的同伴们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艰难生活的故事 。
❼ 瑞典知名导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布萨拉,父亲是瑞典国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乡布萨拉是瑞典闻名的欧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学和教会,风景优美,有中世纪遗物和装饰, 尤其是被称为农民的壁画特别多,这构成他以后《第七封印》的题材。另外海盗时代也为他《处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对他影响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伪善,使他对僧侣、律师、医师等职业产生怀疑 。 1940年,他进入电影界,1944年他写的剧本“Hets”(Frenzy苦恼),由瑞典着名导演塞伯维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导演,该片是战后瑞典复兴的前锋,值得纪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为导演,执导《危机》。在又拍了一段时间的低成本后,《爱欲之港》开始了他 的个性与作风。《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扬全球,对法国新浪潮导演有很大影响。 以后伯格曼同时在戏剧和电影两方面发展,他在剧院的地位日趋稳固,他也团结了一大批演员,这为他 以后拍摄低成本的室内剧提供了方便。他在电影方面的声望也随着他作品的增多而与日俱增。 他的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舞台剧方面,在60年代中后期,伯格曼成为瑞典剧坛的超级大人物。一般认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1. 继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尔莱以来北欧电影的神秘主义,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等等。2. 对神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怀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谓'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从 以上两点造成对人的不信任,特别是对女人。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术师》、《魔鬼之眠》以及后 期作品。所以有人评论他与瑞典代表剧作家斯特林堡之间的相似。 在电影史上,有一个词用来表达人们对那些以电影为生命并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的尊敬,这个词叫'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位导演和编剧。 拍摄于1982年的《芬尼和亚历山大》是伯格曼在从影40年后告别影坛的收山之作。它获得了当年奥斯卡 的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讲述一个孤独少年寻找爱和温暖的故事。影片通过少年的视角审视四周的生存环境, 人们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这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来的伯格曼拍摄这部电影时的工作镜头,向人们展示了60岁时的伯格曼。许多人都认为《芬 尼和亚历山大》中那个孤独的小亚历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时代,那种童年时代的孤独记忆始终缠绕 着他不曾离去。 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 '。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剧院,这个让少年伯格曼迷恋的地方,终于在后来走进了伯格曼的镜头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历》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剧院为背景的。该片讲述一个热爱芭蕾的年轻人爱上了剧院芭蕾女演员的 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长之路。 接下来,年轻的伯格曼执导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这时他已经和男演员约瑟夫森开始了 长达几十年的合作关系。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个特点,他总是和相熟的演员、摄影师共同工作。约瑟夫森后 来回忆说,那时的伯格曼是一个孤僻的人,人们都不怎么和他说话',但是人们都能意识到他是一个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样,只有简单的几个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们苦苦追求着生活的意义,这让伯格曼的电影被评论界称为'哲理影片'。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 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 一场表现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状态的戏,一直让在片中扮演冷面妇人的女演员丽芙.厄尔曼记忆犹新。丽芙 说:'那时的我大约只有二十五、六岁。我虽然对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凭直觉,我知道那个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为瑞典皇家大戏院的院长,后来因为要专心创作而辞去此 职务。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叫得很响。《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摄的为数不多的古装影片之一。这之后 ,他因《野草莓》而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大师地位开始被确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过男主角参加的十字军东征 的游历过程,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咄咄逼人的主题。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接下来 他大声质问生与死的问题,大声质问人与上帝的问题,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 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制作人说:'伯格曼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丧失了信念,他是一个探索者,终其一生他都是一 个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续他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风格进行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与细语》、《面对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独'的主题在得以坚持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一些温情美好的东西,人们看到一个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馒变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创作被打断,关于伯格曼漏税的新闻铺天盖地占据了瑞典各种报纸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离开了瑞典。这是伯格曼生命中颇为尴尬的一段,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电影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5年之后,伯格曼终于回到祖国来完成他的告别之作,这就是《芬尼和亚历山大》。一个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说:'你会发现其实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儿童,那些儿童就是他自己。' 《纽约时报》对这部影片大加赞扬。评论认为'伯格曼想把他过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题都融汇在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个深知生活痛苦艰辛的人来讲的一个细节丰富的故事,可是这个人却发现生活即使痛苦也 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生活的乐趣。'正是这样温暖阳光的一面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芬尼和亚历山大》也 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三项奖,并创下外语片得奖的最高纪录。 1992年,更加温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伯格曼晚年编剧的唯一两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儿子丹尼尔.伯格曼执导的《星期天的孩子们》。《情天未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 的婚姻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亲再次作为描述的主角,但是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性格坚强的人。我们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终于与父母和解了,而这正是他终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标之一。 ★★★[中盛影业]近期推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恶魔之眼》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历》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达尔的评语:个人认为《夏日游历》是伯格曼最美的电影,我喜欢它。 《危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机》中几乎孕育着伯格曼后来所有杰作的特质 《魔术师》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所有这些女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狂乱》 本片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操刀剧本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❽ 求一个1972年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呼喊与细语,百度网盘
《 呼喊与细语》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B0TkFu7odczP2mRMVmAaPg
《呼喊与细语》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丽芙·乌曼、英格里德·图林、哈里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电影,于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该片讲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丝自知时日无多,她希望在临死之前让关系紧张的两个妹妹学会珍爱彼此的故事。
❾ 英格玛·伯格曼的个人经历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生于一个路德会传教士的家庭,最着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从他对人类状态(human condition)的探索中,发现了忧郁与绝望,同时也发现喜剧与希望。
瑞典电影、剧场、以及歌剧导演。他出生于一个路德会传教士的家庭,最着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从他对人类状态的探索中,发现了忧郁与绝望,同时也发现喜剧与希望。除了导演之外,伯格曼也为他大多数的电影作品撰写剧本。他被誉为近代电影最伟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着名的电影、电视剧、戏剧三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当地时间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后定居地瑞典法罗岛去世,享年89岁。
他导演过62部电影,多数自行编剧,也导演超过170场的戏剧。他所喜爱合作的国际知名演员有丽芙·乌曼与马克斯·冯·赛多。他大部分的电影都取景自故乡瑞典,主题多是冷酷的,处理痛苦与疯狂。
伯格曼活跃了超过60年,但他的事业在1976年受到严重挫折,当时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税。在一场拙劣的刑事侦查之后,他终止一系列待完成的制作,关闭他的工作室,并且自我放逐至德国八年。
伯格曼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伯格曼在剧场与电影上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在九岁的时候,他用一整套的锡兵玩具换得一个电池式魔灯(magic lantern)式摄影机,这个改变了他一生志向的东西。他回忆说在那一年内他介由玩这一个“玩具”在家里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私密世界。他制作他自己的场景、木偶与灯光效果,并用木偶表演,他自己做旁白演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戏剧作品。”
1934年,在伯格曼16岁的时候,被送到德国的朋友家度暑假。人们普遍相信他在威玛出席了纳粹党的集会活动并见到阿道夫·希特勒。之后他在自传《魔灯》(Laterna Magica)中写到有关他逗留在德国时,德国家庭如何把一幅阿道夫·希特勒的肖像放在他床边的墙上的内容,并且还写下了“多年来,我在希特勒的立场上,为他的成功而高兴,也为他的失败而悲伤“这样的文字。
他服了两期五个月的义务兵役。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后来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就读,主修文学与艺术。他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学生戏院中,而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耽溺者”(genuine movie addict)。同一时间,一个无事实根据的牵连使得他跟他父亲在后来几年中决裂。虽然他没有从学校毕业,他还是写了很多的剧本,有些是歌剧,而且变成戏院里的助理导演。当他1942年在戏院工作时,他第一次有机会执导他自己的剧本《Caspar's Death》。这出剧交给瑞典电影行业协会(Svensk Filminstri)的成员观看,并且为他带来了一个写电影剧本的工作。
❿ 中国影片《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获英格玛·伯格曼奖,这是个什么奖项
是为表彰对影像表达有创新见解的新电影人而设的奖项。
2011年第34届
最佳北欧电影奖:莉萨·阿香《猴女》(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德里克·钱弗朗斯《蓝色情人节》(美国)
洛伦斯奖(颁给制片人):拉弗伦茨《赛比》
柯达北欧视觉奖(相当于最佳摄影奖):《恶魔岛之王》(瑞典)
2018年第41届
荣誉奖:朱丽叶·比诺什
2020年第43届
最佳北欧电影奖:达格·约翰·豪格鲁德《当心小孩》(挪威)
最佳表演奖:亨利爱特·斯汀斯图鲁普《当心小孩》(挪威)
影评人费比西奖:纪录片《跳入春天的乌杰》
观众票选龙奖最佳北欧电影奖:纪录片《跳入春天的乌杰》
斯文·尼奎斯特摄影奖(以伯格曼御用摄影师命名):马留斯·马佐·古尔布朗德森《迪斯可》
最佳北欧纪录片奖:尤西·拉斯塔斯、杰妮·基维斯特《我怀中的哥伦比亚》
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处女作奖:大卫·佐纳纳《造房子的人》(墨西哥)
最佳国际电影奖:路易·阿尚堡《鸟儿如雨般落下》(加拿大)
2021年第44届
最佳北欧电影奖:罗尼·桑达尔《老虎》(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李冬梅《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中国)
最佳表演奖:埃里克·恩格《老虎》(瑞典)
影评人费比西奖:尼基娅·泰伯格《欢愉》(瑞典)
斯文·尼奎斯特摄影奖:琳达·瓦斯伯格《托芙》
观众票选最佳北欧电影奖:托马斯·温特伯格《酒精计划》(丹麦)
最佳北欧纪录片奖:乔纳斯·波赫·拉斯穆森《逃亡》(丹麦)
最佳国际影片奖:亚斯米拉·日巴尼奇《艾达怎么了》(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