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电影产业新现象
① 今年电影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吗
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继续增长,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一年的票房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接下来,边肖整理了2020年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它们!到2020年,电影业的年票房损失金额可能将超过300亿英镑。4月29日,国家电影局就电影系统对疫情的反应举行了视频会议。国家电影局局长王小慧在会上表示,疫情在短期内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预计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相比之下,2019年中国全年电影的总票房为642亿元。此次的会议表示,将推出一系列援助政策,包括出台财税政策的细则;鼓励担保和保险机构加强融资支持;对电影院给予特殊支持,并积极协调出租方降低租金;推广电影专项资金在贷款贴息帮助企业;支持本地购买和发行电影票等。与此同时,会议还提到了电影业复苏的一些方面
万达电影的第一季度报告不容乐观,公司总营业收入为12.55亿元,同比下降70.12%。华谊兄弟第一季度总营业收入为2.29亿元,同比下降61.38%。根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当国家电影院关闭,制作和宣传基本停滞时,年票房损失估计超过300亿元。
② 电影行业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是怎样的
一、电影行业的现状
2020年,全球电影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区总票房均同比降幅超过70%。而此前一直占据世界电影市场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计票房仅20.89亿美元,仅为2019年的18.45%,创40年来历史新低。
2020年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封城措施解除后人们对于外出娱乐的热情高涨,尽管中国电影总票房因疫情影响比上年减少68.23 %,但中国电影票房仍然以29.83亿元的好成绩,远高第二名北美8.94亿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绩。
二、电影行业的就业前景
电影学的就业前景很好,就业率也不错。毕业生主要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电影行业,娱乐行业等从事电影的制作、策划等工作。
电影产业市场规模仍需时间恢复
2015-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前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良好,电影票房达到642.7亿元,同比增长5.4%;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受到重创,2020年票房仅有约204.2亿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后,电影产业将逐年回归正轨。
③ 你觉得中国影视业发展现状如何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影视业发展是相当的不错的,近几年来,我国的影视作品质量逐渐上升。因为很多的导演都开始认识到我国的影视业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发展,他们不能在草草了事的拍一些毫无质量可言的电影和电视剧,所以他们已经学着改变,将很多电影电视作品的质量逐渐往上升。
④ 电影市场前景如何,怎么投资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市场越来越火热,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节节高升,国家经济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现在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然满足不了现今社会人们的要求,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美妙,电影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影视行业发展现状
01 票房直线飙升,数据说明趋势;
电影选择可拆分电影和公司俩部分。
先讲公司部分,出品公司决定制作一部电影,有一个预算,会拿出部分股权给社会投资,然而出品公司不是直接对接社会股民,而是授权给其他影业公司,体现在授权书上。影业公司是负责将这部分股权给社会消化,版权签约是直接和出品公司签约,认购金额不会经过影业公司,钱也是打到出品公司的对公账号,流水都是透明的,电影还需要有备案,需要有拍摄许可证,这个俩个缺一不可。
电影的选择上,可以从导演、演员、剧本三方面选择。对不熟悉的导演、演员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了解他的历史拍过哪些,口碑如何。对于演员,没有演技的小鲜肉要慎重选择,虽然有一定的流量,吸引一定的粉丝票房,但考虑俩个因素,小鲜肉的片酬和票房的上限。剧本上,如果有IP、关注度票房一般不会太差,比如战狼,战狼2票房如此好就有战狼1的因素,另外,国人偏爱魔幻、喜剧、能反映社会的电影。电影的选择上主要是靠自己的判断,其他人意见可以参考。
了解合同。就我之前签约的合同大概讲几点,首先明确一点,签约是和出品方签约,也就是甲方是出品方。然后进一步了解合同。电影有哪些收益、收益如何分配、何时分配都有明确写明,电影没有上映,违约赔款是多少。
⑤ 想问下2019年电影行业趋势,大家觉得前景如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市场越来越火热,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节节高升,国家经济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现在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然满足不了现今社会人们的要求,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美妙,电影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逐年攀升的票房数据、不断突破的现象级电影数据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文化产业正在腾飞,并且向着国民经济支柱的方向发展。同时,影视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美国占 43%, 中国不到 5%!影视文化产业在 GDP 中的占比:美国占 21% ,中国只有 2.5%!在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二的基础上,我们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02 中式大片表现突出;
中国影视产业在国际影响方面也正呈现出良好态势。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个方面都越来越好,赢得了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03 票房口碑正相关,好电影春天到来;
018年影视行业增量更保质,年度满意度明显提升。早在2017年底,电影主管部门就把2018年命名为“中国电影质量促进年”。一年过去了,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不但以破600亿元的票房成绩顺利收官,年度观众对重点国产影片的满意度大有增长。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电影投资市场非常具有投资潜力,可以说电影版权投资就是近几年国内的风口之一。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所以如果大家看到电影市场的投资潜力,那顺势而为就可以了。
⑥ 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情况如何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情况是非常不容乐观的。这都是由于今年疫情原因的影响,足足有大半年在今年电影院都没有开门。现在虽然开门了,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一、今年年初整个地球都遭受着新冠病毒的影响,大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知道今年年初的时候,本该是新一年美好的开始,谁知道新冠肺炎病毒却肆虐在这个地球上。很多国家很多人民都遭受这个病毒的影响,在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现在疫情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但是还是远远没有消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的情况依然是非常的惨淡,非常的糟糕。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⑦ 影视业用工怪状:演员泛滥,服化道具科班人才告急
张子枫北电艺考第三,赵今麦中戏艺考第一,每当有明星学生艺考,成绩新鲜出炉就会刷爆全网,还会掀起一波对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比较。
学表演的明星学生越来越多。但在前不久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的论坛上,曾担任过《心理罪》《画江湖之不良人》《古董局中局》导演和《白夜追兇》监制的导演五百却谈到了国内制作人才当下非常短缺。
“不只是后期、特效这些技术工种,包括导演、编剧等,我们整个行业都缺乏有能力同时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才。”五百说。他在后续的采访中更是提到,目前剧组的工作人员专业度还普遍较低,像服装、化妆、灯光等工作人员很多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
影视专业人才短缺,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话题。早在2016年的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冯小刚就曾指出影视行业的人才不够,100个人的剧组科班出生的只有四五个。在2019年上影节的金爵论坛上,也曾举办过相关论坛,探讨国内影视工业化之路。
数娱梦工厂近日采访了多位影视行业的剧组工作人员。从采访的情况来看,国内很多剧组,尤其大部分小剧组中,除了负责指导的人是专业出身,无论是服化、录音还是灯光等环节,现场执行大多都是非科班出生。相比专科院校学习过的人才,更多还是靠传统的师徒模式培养。
然而近年来报考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却在持续上涨,2019年中央戏剧学院报考人数高达6.7万人,北京电影学院报考人数达到5.9万,上海戏剧学院为4.5万,均创 历史 新高。其中,表演系的报录比在各大院校依然名列前茅,如北影为174:1,中戏为229:1,上戏为192.5:1。
资本涌入,选秀节目的兴起和对流量的重视也让更多人踏过本就低的门槛,想要成为演员,导致本就过剩的演员更加泛滥。
尽管幕后专业报考人数也开始增多,地方政府也逐渐重视影视产业,但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样的增长还是相对缓慢的。鉴于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行业环境,中国影视的工业化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影视是一种工业化的艺术,不能哪一个人可以实现的。先要完成技术,再来谈创意。”五百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论坛上多次强调国内影视工业技术的薄弱,而这也是行内人的共识。
在剧情里挑bug、吐槽剪辑过跳、BGM不协调、演技过尬,又或是特效和化妆像五毛……随着知识共享的升级,一夜之间全国人民似乎都成了影视行业的“专家”,唯一不长进的似乎只有创作人员。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创意人才的不足,还涉及到整个影视工业体系的不完善,制作人员的不专业。
“导演组、制片组、剪辑组基本上都是科班出生,而服化道这块,涉及到设计和制作的就是专业的,但是现场负责道具、化妆和服装,一般都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很小就进入 社会 了。”从事服化设计近八年的服化指导汪潼向数娱梦工厂介绍,“尤其是灯光师,我很少认识科班出生的,尤其是在影视剧领域。”
灯光师找河南的,这几乎成为长期在剧组工作的人的共识,只因为影视圈有7成的灯光师都来自河南的一个县——河南省鄢陵县。这些灯光师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更不用说科班的学习,他们更多是跟着认识的师傅入行,一步步从搬灯拉线的小助理做起的,然后逐渐熟练并成长为专业的灯光师,有机会还可以向摄影等岗位转。
从小助理到大助理再到灯光师,不仅是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也是技术向艺术的进阶。但是这对于很多助理来说,不仅在于能力,还在于机遇。
“我认识的很多灯光助理对这个行业都不是很了解,对于他们来说,这更多是一份生活的工作。而且说实话,确实有一定的门槛,除本身的文化程度之外,他们学习的机会确实不多,很难碰到合适的师傅。”入行近五年的灯光师袁轩对数娱梦工厂介绍。
袁轩大学学习的是编导专业,因为对灯光感兴趣,在学校老师和师哥的帮助下,辅修了灯光课程,并做了一年舞台灯光的工作,毕业后对灯光熟练的他也很快入行成为了灯光师。
据他介绍,非科班出生的灯光助理要做到灯光师至少需要3到5年,这还是在本人足够努力,并有合适的师傅带的基础上。但他也提到,假如你是科班出生,或者是稍微在专业院校学过一些,尽管还需要一两年的成长期,但就会容易很多。
汪潼也坦言,剧组里的现场服化的工作人员想要往上走提升自己,一般都是跟着师傅学习。
无论是灯光还是服化,助理的报酬和福利普遍不高,由此他们也被戏称为“影视民工”。
“专科毕业的工资,不会有多高,大部分都是去要求和预算都不高的小剧组。”汪潼说。小剧组预算有限,科班出生更专业的不愿意去,在某种程度也反应了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和竞争的非良性。
灯光小助理500一天,单位工作时间16个小时,这是2017年一大批灯光师集体抗议后争取到的报酬标准。500一天,此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保险和福利,由于他们大多都是跟师傅进组,所以很多也不存在和剧组签合同,而是直接由师傅发放薪水。
500元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这在做了3年剧组场记的小姜看来却已经是很好的报价了。小姜对数娱梦工厂介绍,很多剧组的报价一天只有两三百,忙起来工作时间还超过十六小时,每天能睡的时间可能只有三四个小时。
“剧组工作真的很辛苦,而且报酬和付出不成正比,这或许也是很多科班毕业的人不愿进剧组工作的原因吧,”小姜坦言,“而且我们就算不满意也没有办法”。
不过,对于小姜这种非科班出生但又想在影视行业发展的人来说,进入剧组似乎是最好的选择,“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数娱梦工厂了解,在北京电影学院2020年的招生简章中,服化设计对应的专业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而灯光则包含在摄影系中。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招生介绍)
但是无疑,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毕业生很少会去做灯光师。相对而言,戏剧学院,如中戏、上戏等院校在美术上分的更为详细,在其舞台美术系下有专门的灯光、服装、化妆专业细分。
(中央戏剧学院2020年舞美系本科招生介绍)
(上海戏剧学院2020年舞美系招生介绍)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也设有形象设计和照明艺术专业,但业内人士介绍,除了几所国内顶尖的院校,其实很少有人去大学学习此类专业。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资源设备上的欠缺,更大的原因是大部分人认为,这类实操性的专业,没必要花几年时间在学校学理论。
“不仅很少有人专门去学习照明艺术专业,很多学这个专业的毕业后也都转行了,我有个同学就是。“袁轩说。
就算是国内专业的院校毕业,最终学校能给到的资源和教学质量也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汪潼就坦言,“大学四年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就是掌握了基本技能而已。”
对汪潼的话,袁轩也表示认同。四年的学习与其说是让他们顺利进入行业大展身手,更多像是一块敲门砖。
“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等于上班,会影响接活,接活的工资,2天就跟学校一个月工资差不多了。另一个原因是电影学科需要导演摄影美术各门类配合,综合实力不好,或者学校的师资、校友、设备资源不好,都留不住人。”阿燃分析,“生源也是个问题,你累死累活教了半天,学生吸收慢,也会有很大挫败感。除了北电、中戏这些学校还好点。”
经济上得不到满足,事业上也得不到拓展,再加上高校门槛之高,使得很多专业人才不愿进入高校,又或是短时间停留后最终还是选择离开。阿燃本人就是因为类似原因,离开了曾经任职的南方某电影电视学院。
学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行业的现状。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体系不完善,作品的质量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阿燃坦言,“刚回国的时候很不适应。国内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你的想法就很难执行到位,加上资金时间的压力,慢慢就会变成完成工作,而非锦上添花。”
即使是一些大剧组,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也并不高。2018年毕赣执导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就因为剧组专业度和统筹等问题传出“开工就停工”、“演员合约到期却还只拍了四分之一”等消息,而这也体现了国内电影制作的专业化、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近年来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影视产业发展,各幕后专业报考学生数量也在上涨,但是在阿然看来,国内影视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是太慢,影视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持续的投入。”
五百在谈及国际影视剧合作的时候也直接指出,当下他会希望吸纳一些国外回来的影视创作人才,包括曾经在好莱坞做执行导演或是B组导演的年轻从业者。除了这些年轻人思维更活跃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经过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的培养,无论是审美、工作能力还是工作习惯方面都更加国际化。
近年来影视 娱乐 行业的发展,参加艺考的人数也在逐年上涨,其中大部分都是冲着表演去的。
2018年北京电影学院艺考报名人数为4.5万人次,相比2017年增长了18.17%,2019年报名人次达到5.9万,同比增长了31.02%,创 历史 新高。其中2019年表演系报录比为174:1。
同时中央戏剧学院2019年的报名人次为6.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6万人次,为历年来最高,表演系报录比高达229:1。上海戏剧学院2019年报名人数为4.5万人,也是 历史 以来最高人次,其中表演系报录比为192.5:1,但是到2020年表演系报录比增长为222:1。
关晓彤、王俊凯、易烊千玺、刘昊然…大批少年成名的明星校友无疑带动了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尽管各大院校由于教学规模和资源的限制,招生人数还保持原来的规模,但是却无法阻挡后来者效仿的决心。
相比于幕后专业,演员的门槛并不算高。而且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选秀节目的兴起,进入演艺圈的渠道也变多了,由此演员的过剩似乎成为影视行业的新问题。
“演员过剩其实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因为门槛比较低,但其实是正常现象。”阿燃认为。
专业院校表演系报录比的逐年上升,也说明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学习专业的表演,但是国内的院校却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与科班资源的紧张相反,表演相关的综艺节目和民间表演工作坊最近几年却层出不穷。
2017年浙江卫视推出《演员的诞生》一炮而红,更名《我就是演员》后连办两年,此外还有腾讯视频的《演员请就位》、爱奇艺的《演员的品格》、优酷的《演技派》等,集齐了陈凯歌、章子怡、赵薇等国内一线影视大咖。
而表演工作坊、大师班也逐渐多了起来。比如周迅、陈坤联合陈国富2017年就创办了专注于表演的山下学堂。
但在大众眼里,好的演员依然是稀缺的。
影视寒冬和疫情的相继影响,导致很多演员无戏可拍,去拍短视频、开直播、做网红卖货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有更多刚从表演系毕业甚至是还没毕业的学生选择直接去参加选秀节目,希望获得一些流量和知名度。
这些新形态的内容虽然吸走了大众的一部分注意力,但似乎也给很多演员提供了新的出路,对行业整体也会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阿燃、汪潼、袁轩、小姜皆为化名)
⑧ 超1800家公司关停,影视行业到底怎么了
首先,由于前些年大量影视剧流向市场,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是粗制滥造,有的是内容陈旧,而且影视片库存积压严重。对此,观众早已审美疲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少,整个影视剧行业处于萎缩状态。2015年国内电视和网络视频市场共生产了电视剧773部、21546集,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新播的国产电视剧只有72部,2020年待播剧集就有97集。
现在的状况是,老的影视片还在排队等待播放,新的片子是资金可拍,只要去库存就可以了。2019年开始影视上市公司的整体的库存同比不断下滑,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影视行业的库存分别同比下滑2.4%、9.6%和11.3%。从库存占收入比例来看,平均库存占收比在2018年达到峰值,为80%,远高于2012-2017年的40%左右。
⑨ 如何看待电影的发展趋势
中国强,则国产电影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影逐渐成了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消遣方式。院观看电影,随之而来是电影票房的大爆发
从2011年全国总票房100亿,到2018年全国总票房609亿,6年的时间,总票房翻了5倍,这个5倍可是以亿为起点的。由此可见电影市场的巨大消费力。中国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了稳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生产单位转企改制、组合院线、民资入影、融资上市、“互联网+”融合等重大产业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更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我国推动电影产业化、实现电影强国战略的决心与信心。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观影人次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要清醒认识到,在电影产业收益、产业链完善度等方面,我国电影产业与世界电影强国仍有差距,同时也存在巨大潜力。在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把握电影产业发展新机遇。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
近年来,《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规法律相继出台。电影市场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新老电影公司百舸争流、竞争奋进的局面。电影工业基础不断夯实,技术水准不断提升,各类数字影视制作基地纷纷建立,数字影院普及到县,我国3D银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通过“一带一路”交流、电影节、国际展映等方式,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高。
面向未来,中国电影观众与市场的不断成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中国电影消费内需强大,受众观影需求日益增长,2018年观影人次达17.16亿,但人均仅为1.23次,提升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国内资本投资电影活跃,当下已有1.2万多家影视公司,讲好故事、演好角色、打动人心、赢得口碑,已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创作主导。全行业将更加注重电影的社会效益,良好口碑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抢抓先机,实现“由大到强”
中国电影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领先一步,方能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
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胶片到数字,电影产业的发展进步始终贯穿着科技、艺术的交融与革新。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开发出领先世界的3D虚拟影像摄影、面部表演捕捉等技术,以逼真视效震撼世界;《流浪地球》以高水准特效、具有中国内涵的故事,在海内外口碑票房双丰收。裸眼3D/4D技术、虚拟现实的VR技术、混合现实的MR技术、全息技术、全景声技术等,为实现电影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新机遇。
在电影宣发领域,发行企业要及时研究受众观影心理与分层的变化,多样化地进行电影宣推,及早做好老电影、复映电影、文艺电影等分众电影市场渠道。同时,电影宣发要“走出去”,抓住推广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抢占被国外院线忽略的“冷”档期、细分观影市场。
三、未来,电影行业市场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1、国内资本充裕有利于电影行业加速发展
目前,我国国内资本较为充裕,且外部资本投资电影行业的意愿较强,对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电影行业形成了有利的发展环境。电影产业投融资渠道拓展,不仅有利于电影制片产业发展,为电影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城市化率平均年增速接近3%,2016年全国城镇化达到57.35%,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城市房地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建设也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这将为电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扩大内需政策有利于带动电影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提升,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316亿,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旺盛,但文化产品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为电影产业创造了宽广的市场拓展空间。
4、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渐加大有利于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对于鼓励和推动电影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已逐步同国际市场惯例接轨。在知识产权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电影企业投资制作大电影,音像制品、电视及网络播放等收入渠道也将得以进一步拓宽,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再加上国家颁布的《电影促进法》,所以中国电影市场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在发展。
未来,中国电影产业若能及时抓住电影技术创新、内容精品打造、分众与衍生消费趋势、智慧影院建设等机遇,就定会乘势而上,加速实现电影强国之梦。
《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接近公众,粉丝,观影人,门槛也不再那么令人望而却步。
⑩ 电影行业现状如何
行业主要企业:猫眼娱乐(01896HK)、阿里影业(01060HK)、光线传媒(300251)、新片场(834630)、华谊兄弟(300027)、爱奇艺(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数据:2021年中国观影人次、2021年中国观影人年龄分布
2021年,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基本完成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的普及,电影行业也逐渐从2020年的寒冬中恢复过来。全年累计实现票房470.3亿元,较2020
年同比上升231.6%,复苏迹象已逐渐浮现。但从观影人次的区域以及时间分布来看,后疫情时期,电影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依旧因为疫情的原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电影观影人次大幅度回升
2016-2019年,国内观影人次不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2019年全国电影观影人次为17.3亿人,与2018年基本持平。2020年,中国观影人次出现断崖式下跌,仅为5.5亿人,较2019年下降近68.21%。而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信息,2021年全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达到了11.67亿人次,同比上涨112.2%。
一、二线城市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三、四线城市在全国电影市场中的份额一直在稳步提升,与之相应的,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在平均票价低于一、二线城市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可见,我国电影消费区域正在逐渐下沉。
男女比例分布较为平均
从性别方面看,根据往年经验来看,我国电影观影人群的性别分布较为平均,男女比例接近五五开。2020年全年国内观影人群中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分别占比51%和49%。
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灯塔专业版尚未发布2021年数据。
80、90后为我国电影消费主力军
从年龄方面看,2021年电影消费人群以95后和80后为主,分别占总购票人数的27%和29%。而90后的购片人数占比则为23%,排名第三。
假期档成为人们观影首选
纵观2021年全年,电影观众多倾向于在节假日选择观影,且比例大幅度上升。根据猫眼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假日档期票房的比例大幅度攀升至36%,较2019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
整体来说,受益于我国强有力的疫情管控,电影行业在2021年迎来“触底反弹”,各项指标均继续延疫情前趋势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