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电影主题曲
㈠ 那首《既然知道要见面》的歌词是什么啊期待
你好,这首歌我也找了很久,很有传奇色彩的,它出现在杨德昌那部伟大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片中有一段小猫王与二条的对唱,就是这首<why>,片中小猫王用华丽的假声来唱女生,二条唱男声,但是谁能想到这两种声音其实都是演二条的王柏森唱的,实在匪夷所思.后来成立的牯岭街少年合唱团出了一块专辑,专门收入片中出现的英文老歌以及其它五六十年代的英文老歌,王柏森就是主唱.
我已经上传至网络的共享空间里,还是原唱唱得好啊
http://ishare.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257373
歌词: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No broken hearts for us, cause we love each other.
And with our faith and trust, there could be no other.
Why? cause I love you. Why? cause you love me.
I think you're awfully sweet. Why? because I love you.
You say I'm your special treat.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We found a perfect love. 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all the time.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
(yes,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yes, you love me)
We found a perfect love. Yes, a love that's yours and min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
We'll love each other dear forever.
请看资料
有时候,一首歌会让我们像侦探一样,多少年矢志不移地寻找关于它的一切线索,直到让它的面目渐渐清晰起来。
例如那首《why》,了解它的过程,简直可以写成编年史。最早看到它,是在1992年卫星电视中文台插播的MTV(那时候还叫MTV)里,由两个男孩子对唱,十七八岁的那位唱男声,十一二岁的那位唱女声,唱女声的小男孩踩在木头的高脚椅上,尽力地够着话筒,闭着双眼,用尖细的嗓音模拟女声,黑白的画面,在那个男孩子含笑的英俊的脸,和小男孩打拍子的脚上切换着,穿插其间的,是男孩子骑着脚踏车带着手捧野花的少女,在郊外的小道上行走的画面。在MTV的开始和中间,打出演唱者的名字: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资讯不够发达,而且我只十六岁,费尽所有气力,也只在街头贩卖的吉他书里,找到这首歌的曲谱,该书的名号十分响亮:《卫星电视中文台歌曲集锦》,但词曲作者名字一律欠奉,这时,已是1993年。
1996年,从电影杂志上知道杨德昌有部电影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8年,在一个苦练英语准备考研的朋友那里,听到法兰基·阿瓦隆(FrankieAvalon)原唱的《why》;2001年,看到了长达四个小时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终于知道,那首《why》曾出现在电影中,而那MTV中的场景,影影绰绰都是自电影中来;2002年,又自网上找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电影原声。
2005年,找到原唱者法兰基·阿瓦隆较为详细的生平,知道了在猫王服兵役尚未归来的1959年,他正是凭这首《why》在排行榜首停留了一周,使这支歌成了50年代的最后一支榜首曲,而自那以后,他再也未能进入排行榜前十,事业重心也渐渐移向电影,并努力生育,到了晚年,育有八个子女,过着幸福的生活。
2006年,又有惊人的发现,原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所有歌曲的演唱者,不论男声女声,都出自王柏森,电影中是配唱,MTV中两人再度出现则是为延续影片场景。他在1989年便以《詹姆斯迪恩狂想曲》成名,随后推出专辑,怎奈时运不济,凡他加盟的唱片公司都随即倒闭,参演杨德昌电影并演唱其中歌曲后,成立“牯岭街少年合唱团”,并在电影上映当月推出电影原声唱片,后来又因出演杨德昌《独立时代》获得第31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此后,他多半活跃舞台上,辉煌业绩罄竹难书。而“牯岭街少年合唱团”和《why》,在这个时候,在我这里,总算真相大白。
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中,常有执着的人,几十年一日寻找真相,而像我这样,为了一首歌追根问底十几年,为一首反复唱着“因为你爱我,我们找到了完美的爱,是的,属于你我的爱,我爱你,你也爱我,永远不渝”的甜美简单的歌四处搜寻求证,了解与它有关的一切细节,到底是为着“人性的证明”,还是“青春的证明”?而那些被我们求证过的歌并不管这个,只是唱下去,旧的唱片听坏了,自有新人把它翻出来,再唱下去,并且在后来者的心中,布下新的谜。
我估计,老杨肯定没看自己本家杨德昌的那个着了名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如果看过,你一定记得,王启赞扮演的那个小猫王曾经唱过这支歌,熟悉欧美音乐的人仅仅凭借这一曲就该知道电影的时代背景应该是60年代初,因为这首歌是在1959年12月28日登上榜首的,虽然只停留了一周,但也已经做为50年代最后一首榜首歌而留名,而且,也是至今为止榜首歌曲中标题最短的一首,这说明当时的台湾是多么的紧跟潮流。
好了,介绍一下这首歌的演唱者吧,法兰基·艾瓦隆(FRANKIE AVALON)原名Thomas Avallone,1939年9月18日出生于费城。此人是个小号神童,小小年纪就开始为RCA的子公司X唱片公司录了唱片,还在保罗·惠特曼(Paul Whiteman)主持的电视节目‘电视青年俱乐部’中出现。顺便说一句,他的艺名也是保罗·惠特曼给起的,保罗·惠特曼这老孙子是干什么的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一二吧,没有这Y,爵士乐就不会如此发展,当然,最后他老人家站在了摇滚的反面,成了一大笑柄,这也是后话了。
要说这艾瓦隆的命运,还真是邪乎,一个人,他最后从事的职业和很小时候的愿望一定是两回事,本来艾瓦隆想当一个拳击手,结果在看了Kirk Douglas演的电影《吹小号的年青人》又求着他也是穷音乐师的父亲在当铺里用15美元为他买了他的第一支小号。本来就想当个小号手了,结果为朋友的公司推荐两个歌手去录音的时候一时性起唱了一嗓子成了歌手,想着唱出《Cupid 》(爱神)和《Teacher’s Pet》(老师的宠物)能出名,结果无意间用鼻音哼唱的《Dede Dinah》却成了自己的第一支热门曲,进入了排行榜第7位。你说这人是不是太幸运了。
不过最幸运的是遇到了Bob Marcucci。1980年拍的一部片名为《The Idol Maker》(偶像制造者)的杜撰性的电影,就是描写Marcucci的一生。由Ray Sharkey主演,。Marcucci本人是这部电影的技术顾问。故事讲的是一个事业受挫的演员,发现了两个青年偶像。与真实生活一样,Marcucci发堀了艾瓦隆并成为他的经纪人。艾瓦隆又对他的经纪人说起一个15岁的学生,长得又像猫王,又像Ricky Nelson,此人名为Fabiano Forte,人们一般称他为Fabian……怎么样,一个传奇连着另一个传奇吧。
哦,为什么我要说这么多,原因很简单,是为了给你带出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没错,这首歌叫《why》,是Marcucci和他的搭挡Peter DeAngelis专为艾瓦隆写的。不过当时艾瓦隆并不认为这个能上榜首,因为他已经有过一首榜首歌曲了,然后,当这首歌上了榜首的时候,你知道艾瓦隆在干什么?演戏!结果是什么,戏也演的一般,音乐也毁了,再这之后,他的歌曲连一个上前20的都没有,直到最后,他又把自己第一首榜首曲《维纳斯》录成了迪斯科版,够滑稽吧。
艾瓦隆后来由费城迁居到洛山矶郊区,和他老婆及8个孩子;4男4女,定居在San Fernando Valley。就此也就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了,但是这首《why》还是留在世界上了。
关于这首歌,我要说的不多,因为歌词写的非常缠绵但也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但是音乐实在是很好听,尤其女声的假声,唱的很迷人,相反的,开头那点我倒不是很喜欢,这是一首甜美的重唱作品,适合在夜晚听,不过于我,则另一一番滋味,每次一听我都会想起牯岭街那帮少年,多年之后,张震长大了,王启赞也长大了,但不要说他们,就是杨德昌自己也无法超越自己了,还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卫视中文台,那个黑白发黄的画面中,少年在吟唱,少年在崩溃中吟唱,这么多年了,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MTV。 29061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杨德昌的电影<<一一>>的音乐
杨德昌生平及作品年表
1 导演简历:
杨德昌,1947年生,广东梅县人。1949年随父母迁台,小学时常随父亲看电影,迷过国语片,但后来失望;酷爱漫画,深受其中对人性光辉的信念及悲剧结局中对人性肯定的影响,中学时自编自画的漫画故事在班上传阅。1965年,入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电脑硕士毕业后到南加大学习电影课程,并从德国新电影得到很大启示――尤其荷索,因为他证明精彩的电影可以一个人做而不必倚赖巨大投资。在美国做过七年电脑工程师。1981年回台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成为台湾新电影作者中,对城市中产阶级及都市新兴文化的道德省思者与智性思辨家。
2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
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陈嘉谟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吴念真、杨德昌 摄影:杜可风、张惠恭 剪接:廖庆松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朱天文、侯孝贤 摄影:杨渭汉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灯光:王志康 音乐:杨德昌 录音:杜笃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杨德昌 摄影:张展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铬堂
摄影:张惠恭 剪接:陈博文 美术:余为彦、杨德昌 音乐:詹鸿达 录音:杜笃之、杨静安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黄岳泰、张展、李龙禹、洪秀武 成音:杜笃之
剪接:陈博文 音乐:李达涛 美术:蔡琴、杨德昌、关传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监制: 余为彦 编剧: 杨德昌 导演: 杨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杨德昌 摄影:杨渭汉 制片:余为彦
音乐:彭恺立 录音:杜笃之 剪辑:陈博文
㈢ 一一归一 ——解读杨德昌电影《一 一》
一一归一。
这是在看完电影《一一》之后,我困顿思索的脑海中翻腾出来的第一句话。
“一”,这个笔画最简单的汉字,一如它简单通晓的含义,它可以是一朵云,也可以是一棵树,可以是一座山,也可以是一条河,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座坟……然而,像所有水滴石穿的典故一样,一——单薄却苍劲。
影片用历时约三个钟头的时间,讲述着一个并非故事的故事,它并没有如当下商业大片那样,要么惊天动地扣人心弦,要么缠绵悱恻撕心裂肺。《一一》摒弃了起伏激昂的宏大叙事,它没有戏剧化的故事波折,没有起承转合的情节,导演杨德昌携着《一一》继续在他的新写实主义道路上行走,并且渐行渐远。
与所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一样,《一一》展现的也是普通一家人的普通生活,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虽算不上富庶,却也与“上顿不知下顿”的苦难生活相差甚远,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世界上所有年龄阶段类型这里都有了。NJ——一个心中仍存有诗意的中年男人,在与世俗的碰撞中迷茫困惑;敏敏——并未如她的名字那样敏慧,围着儿子女儿老公老妈打转的的俗世中年妇女,突然某一天问自己:“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婆婆——在电影中一言未发的老太太,在岁月的磨蚀中蕴积了“看透”的智慧;婷婷——正值碧玉年华的纯情少女,美好天真纯粹,以为世界上除了好人就是坏人;洋洋——总是被女生欺负的小男孩,在电影中起着画龙点金的作用,喜欢用相机拍摄别人看不见或忽视的角落,用童稚的话语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的永恒困境“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我不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总结概括《一一》的故事梗概,因为把任何一个故事圈套强加给它都是对它的误读。诚然,只要有时间地点人物都必然会产生故事,而《一一》的伟大,不在于故事,或者说不在于一个中心故事,而在于多个散点无中心的故事浸透出的深层哲学意蕴。
杨德昌曾在一次访谈中解说过片名“一一”的含义: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
我想,在这部电影中杨德昌想表达的思想有点类似于庄子“齐万物以为一”,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差异。因此,智慧的婆婆曾经可能也如童稚的外孙洋洋一样,困惑于“人是否只知道事情的一部分?”,中年妈妈敏敏曾经可能也如纯洁的女儿婷婷一样,初恋在花季中开了又谢,洁净的心灵在时空行走中洒上了岁月的尘埃;被朋友誉为老实人的NJ曾经可能也如现在的小舅子阿弟一样在钱财利润欲海浮沉中哭笑交替满脑肥肠。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所有的人或许都会在人生的某一个点上,从洋洋变为婷婷,从婷婷变为阿弟,从阿弟变为NJ,从NJ变为婆婆,从婆婆变为刚出生的小表弟,再从小表弟变为洋洋,循环轮回,生生不息。 这些看似精神形态各异的纵多人物,只是在人生各个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或者说我们,其实最终都只是一个人,一一归一。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可就是不可,不可就是可。在宇宙时空无涯的荒野里,大小万物,生死轮回。与纵多表现此理的电影类似,《一一》开始于一场婚礼,结束于一场葬礼,开始于婴儿的出生,结束于老人的辞世。杨德昌的用意不言而明:电影就像人生,一生一死,即为一世。片长近三小时的《一一》仿佛是人的一辈子,电影中婆婆的一辈子刚刚结束,小表弟的一辈子则刚刚开始,而其他人——洋洋、婷婷、敏敏、NJ、阿弟、小燕、云云……他们的一辈子都正在进行中。
如果把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比作一辆公交车,那么我想这条公交线路一定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弧,无所谓起点与终点,无所谓开始与结束,恰如知名作家方方的某本小说的名字: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一一》这部电影里,那么,此“我”便非彼“我”了,“我”,既是我,也是你,还是他,“我”作为一个能指,并非指具体的人,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万物。《一一》展示了这条公交线路,婆婆下车了,小表弟上车了,其他所有人都正开着他们各自的车,时而靠近,时而疏离,时而横眉冷对,时而招呼致意,并将会在一个个迥异且未知的站台先后一一下车,没有确定的秩序,没有确切的时间。最终,在生死轮回的这条线路上,所有的个体都一一归一。
除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这几种共时的生命形态在人生的轨道上看似殊异却最终归一外,在历时层面,杨德昌还探讨了人的“活法”问题。
电影中NJ与敏敏这对可能不存在爱情的夫妻,因偶然的机会,脱离当前的现实,各自去过了一段新的生活,他们希望能逃离当前的窒息感。敏敏在其母亲成为植物人之后,发现每天对母亲讲的话都是同样的,一方面寡淡无味的生活毫无新意,另一方面人心的隔膜阻滞也使她无从说起,她困惑于生活的意义,于是寻求佛法,以为神灵能给予她答案,最终却发现“其实真的是没什么不一样,他们每天都要轮流给我讲同样的东西,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我觉得这一大堆(烦心事)……没那么复杂,哪有那么复杂”。有艺术情怀的NJ偶然重逢曾点燃他艺术火花的初恋情人,两人至今都旧情难忘,以为可以重来一次,终是无疾而终,他后来对敏敏坦白说“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以为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 或许他看透了人生的悲凉底色,看似涂着七彩的糖衣下是一层萧索的灰色,纵使是七彩,也一一归一 。
A one and a two ,这是《一一》的英文片名。杨德昌在一次访谈中说:“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的确, 《一一》的美学韵味是清淡的 , 无论是它“一一归一”的主题,还是它纵多似乎静止的长镜头运用,像一杯氤氲着些许热气的清茶,不温不火,却在小酌之后,弥留一丝涩味在唇间,这一丝涩,会慢慢地、深深地流下去,从喉入心。
㈣ 电影麻将里的歌是谁唱的
杨德昌1996年电影《麻将》的原声合辑。
专辑名《去香港看看》,取自其中一首吴念真作词的台语歌,张雨生作曲并放肆演唱!再加苏芮大姐之热情奔放,郑智化之犀利讽刺,张震之无能为力,英文老歌翻唱之弦犹在耳——整张专辑涵量宽阔,很该一听!
杨德昌是“台湾新电影作者中对城市中产阶级及都市新兴文化的道德省思者与智性思辨家”。代表作品包括《一一》、《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2000年,杨德昌凭《一一》摘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