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电影花为媒新凤霞
㈠ 评剧电影《花为媒》讲的是个什么故事详细一点
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前去张家花园相亲。张五可恨王俊卿拒婚之情,但见贾俊英英俊文雅,心中之恨,顿时雪化冰消,并赠红玫瑰,私订终身。贾俊英将张五可私赠的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拒不接受,并将红玫瑰扔在地上。
阮妈又向王母献策,先将张家小姐娶来,待王俊卿看到如花似玉的张五可,病必好。王母只好应允,于是婚事商定,定期迎娶。李月娥得知,痛苦万分。李母溺爱其女,乘李父不在家中,采纳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王俊卿拜堂成亲。
王俊卿以为新娘是张五可,拒不拜堂。当他听说新娘是表姐李月娥,顿时心花怒放,疾病痊愈。待张五可的花轿前来,他们早已拜完花堂。张五可闻知此事,心中大怒,立即闯进洞房,质问王俊卿。阮妈见状,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此际,突然发现贾俊英,随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
(1)评剧电影花为媒新凤霞扩展阅读:
基本信息:
《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着《聊斋志异》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变为舞台剧,后由着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1963年拍摄为戏曲电影。由方荧执导,吴祖光编剧,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
中文名:《花为媒》
外文名:Flower is a Go-between
出品时间:1963年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方荧
编剧:陈怀萍,吕子英,吴祖光
类型:戏曲片,评剧
主演:新凤霞,赵丽蓉,爱丽君,李忆兰
片长:1小时47分27秒
上映时间:1964年
对白语言:评剧
色彩:彩色
改编出处:《聊斋志异。王桂庵。子寄生》
㈡ 新凤霞简介
新凤霞
评剧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后由老舍先生设计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生日。
童年时期随“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干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干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着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着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
新凤霞是着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诞辰:1927年1月26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农历戊寅年三月十六日
㈢ 花为媒评剧全剧原版张少华演的二大妈是哪个人
“电影《花为媒》中,张少华和赵丽蓉同台演出,演的都是媒婆,她演的是二大妈。”
评剧,很多年轻人也许不熟悉,但说起抖音上热门的“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人们一定能想到赵丽蓉老师春晚的这个小品。
其实这一经典片段就来自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京,将来到关汉卿大剧院讲述这个跨次元的故事。
《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着《聊斋志异》,是评剧经典剧目。舞台艺术片《花为媒》由着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1963年拍摄,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㈣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啊六盼到头春打六九头,这是哪个电影啊
这不是电影,是赵丽蓉在名为《打工奇遇》的小品里面唱的。
这一段台词为: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啊 我看不出我春打六九头, 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 我张不开嘴儿, 我跟不上遛, 你说难受不难受, 你说难受不难受?
(4)评剧电影花为媒新凤霞扩展阅读:
《打工奇遇》是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荣获小品类一等奖,表演者是赵丽蓉巩汉林金珠。
作品描述
小品用“货真价实”四个字旨在引导商家在从事商业行为时要秉承“守法经营、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把顾客视为衣食父母或“上帝”,用真品、实价赢得顾客的满意。唯有如此,商家才能立稳脚根、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消费者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与满意。此外,也教育和提醒那些不法商贩家或法人代表一定要抛弃不道德、不健康的商业行为,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顾客,挣昧着良心的“黑心钱”。
拍摄花絮
董洁在其中演一个丫环,那时她还不出名。
赵丽蓉老师——那年,赵丽蓉奶奶被安排在春晚小品里悬腕写下"货真价实"四个大字。观众们觉得她信手捏来,一气呵成。其实,赵丽蓉奶奶从小学戏,从未识字。为此她苦练数月,瞒过了全国观众。这才是对待艺术应有的态度!
赵丽蓉奶奶在众多小品中都展示了她那灵活的舞步,但是晚年的赵丽蓉身体日衰一直忍着病痛表演,细心的观众都会发现她每次的起身都需要有人搀扶。表演《如此包装》时那无意的一跪,所有的人都笑了,以为是小品特效。但她知道是自己身体的问题,她还是忍痛站起来完成演出。
作品评论
小品很有创意、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㈤ 新凤霞演唱的花园相亲贱人吗
新凤霞在电影《花为媒》中,有一场戏‘花园相亲’。
这是七八十年代为新凤霞量身制作的评剧戏曲艺术电影。
这部电影记录了新凤霞评剧艺术的实践活动,为评剧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花园相亲这场戏,说的是大家闺秀张五可小姐,被媒婆阮妈妈引导去花园赏花,假借不知道什么季节开什么花,让五姑娘张五可给报报花名。其实,这是阮妈妈给暗藏在假山后的“代相亲”的贾俊英听的。
张五可以为假山石后暗藏的公子是“王俊卿”,因此,故意的卖弄自己对各种花草的知识,让对方领略一下自己的美貌。
这场戏,新凤霞表演的张五可人物美貌、俏皮,婉似一位散花天子,光芒四射满园生香,她真是聪明伶俐腹内有文章。
作者这种描写张五可,是想让假山石后面的公子明白,这样的女子你没有看上,这真是男方家庭的损失。
这毕竟是一出传统戏曲,不是现代戏。我们应该客观地欣赏这出舞台艺术片,不能用现代的观念来评判传统的戏曲。
㈥ 评剧《花为媒》曾摄制成同名电影,影片中由哪一位着名演员扮演女主角
新凤霞扮演的张五可,李忆兰扮演的李月娥,
㈦ 电影花为媒中,张无可,和李月娥谁漂亮
于电影花为媒中张无可和李月个谁漂亮一些,我觉得张无可肯定要比李月娥漂亮
㈧ 花为媒中王夫人的扮演者
一、《花为媒》中王夫人的扮演者是花砚茹。
1、角色简介:
王夫人,王俊卿之母。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赠罗帕定终身。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
2、演员简介
花砚茹,1925年生于北京,七岁拜彩旦演员王德斋(艺名宛香玉)学习评戏,师姐花砚雯。曾参加莲剧团、芙蓉花剧团。解放后在北京评剧团后并入中国评剧院。几十年来塑造了众多的彩旦角色。如《刘巧儿》中的刘媒婆、《杨三姐告状》中的裴氏/费氏、《花为媒》中的王氏、《劝爱宝》中的爱宝妻、《会计姑娘》中的五娘、《吹鼓手告状》中的局长太太 等深受观众喜爱。
代表作品:《珍珠衫》、《劝爱宝》、《桃花俺》、《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二、评剧《花为媒》简介
《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着《聊斋志异》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变为舞台剧,后由着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1963年拍摄为戏曲电影。由方荧执导,吴祖光编剧,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该片讲述了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的爱情故事。
㈨ 电影花为媒中,张无可,和李月娥谁漂亮
1963版电影评剧《花为媒》中,李月娥的饰演者是李忆兰;张五可的扮演者是新凤霞。这两位都是评剧艺术大师,都很漂亮,不分上下。不仅长相上都很美,而且在天然音色上,她俩都有几分相似,只是李的演唱是裹字柔腔,发声位置靠后一些;新是依字行腔,发音靠前一些,更接近生活的发音。
李月娥端庄秀美;张无可天真俏皮。个人更喜欢张五可的角色风格。
㈩ 着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生平
着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生平简介
诞辰:1927年1月26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农历戊寅年三月十六日
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四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着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着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
(注:新凤霞的丈夫是现代着名剧作家、导演吴祖光。1917年4月21日出生于北京,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评剧《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就是他所编写。)
吴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