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电影力量照片
❶ 新中国电影发展70年,经典不逝,新生力量不断,你都知道哪些电影界的新生力量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所需要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求温饱还更求在享受生活,那么看电影就是小时候生活的一部分。与在家中看电影不同的是,在电影院更能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现在许多影院都出现了3D甚至4D。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电影中的阶段性变化。
观众和市场都不断变化,导演肯定也会变。到底什么才是中国观众最想看到的,什么是国内电影市场所需要的,电影新生代或许能给出答案。
❷ 2015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怎么抢红包
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CCTV6)举办的首个国家级、现象级的暑期档电影推介盛会“中国电影新力量”于6月24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19部暑期档华语佳片和重磅明星主创集体亮相晚会,集结45家院线、五千余家影院、十余家票务电商,联手锁定亿级观影人群,全面打通线上线下,拉开暑期档电影线上套餐式预售的序幕。
在电影+电商联手打造的暑期档“双电节”活动下,淘宝电影、猫眼电影、微信电影票、格瓦拉、大众点评等十余家在线选座平台,借助自身电商优势,前所未有的大集结,,为广大影迷奉上各具特色的福利红包,并将乘着T2O的东风,在“中国电影新力量”的晚会上通过口令红包、摇一摇、扫一扫等方式组织“全民抢票”活动,首度引领广大影迷尝试全新的全景、多边式观影体验,一场“戳坏手指”、“摇断手臂”的全民电影“狂欢大趴”上演。
晚会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莫过于淘宝电影“口令红包”的重出江湖。春节期间马云颇具幽默感的“自黑”口令相信已经让不少用户“戳破了手指”,而“口令红包”此次选择在暑期档卷土重来,也是自春节以来第二次如此大规模的全民红包行动。眼下淘宝电影6月预售人气榜中,《横冲直撞好莱坞》、《捉妖记》等今年暑期档最热门国产影片的预售抢票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相信随着后续福利方案的揭晓,将再掀红包热潮。
晚会现场疯狂“口令红包、摇一摇、扫一扫”T2O模式助力观影全面场景化
如今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早已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影模式。互联网成为线下商务的前台,极大地提高了观影的效率。在线选座、网络预售、超前点映、红包套餐等服务也越来越流行。而面对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改变和重塑,电视行业也紧跟大潮,T2O(TV To Online)的概念应运而生。
而此次“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会本身即是一次对T2O模式的深度相应。在推介会的直播进行过程中,各大片方风云际会,轮番登场。在不同时段、不同影片主创登场时间内,我们只需拿出手机对准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扫一扫或是进入指定页面摇一摇就能第一时间获取十余家电商、19部大片联手打造的“双电”红包套餐,一场全民“红包狂潮”来势汹汹。一张小小的二维码,不仅仅是连接了电视和电影、电影和电商,更是一次穿梭于真实与虚拟、平面与立体、作品与生活的奇妙体验;晚会揭幕的不仅仅是暑期档的大热影片,更是一种场景化的观影模式、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而在O2O、T2O等新兴交互模式的感召下,“线上线下无死角”早已成为新的时代追求:内容与渠道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媒介之间也更多地是强调彼此融合、多边发展,再谈“互联网+”或是“电影+”显然就有些“OUT”了。而此次的推介会也正是一次打破界限、激流勇进的突破之旅。相信今年暑期档的这种全新尝试也一定会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的希望。
❸ 新电影2022年7月上映有哪些
2022年7月上映的电影:
1、《神探大战》
《新秩序》是由马浴柯执导,张家辉、阮经天、王大陆领衔主演,秦沛、马浴柯、连凯、陈国坤、吴启华、陈晓依、何昕霖主演,姜皓文友情出演的犯罪动作电影。
该片讲述了在黑白两道横行多年的黑势力团伙,因一个神秘人的突然出现,致其苦心经营的势力格局一朝瓦解的故事。该片于2022年7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❹ 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简介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出现了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个“新生代”——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性:贾樟柯曾经说过:“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如影片《小武》,贾樟柯将一段冰冷的现实塞进胶片盒,该段现实图景是社会底层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他记录了历史。
二、声音的现场录制:热辣辣混沌沌未经任何修饰的污浊音响,使故事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了,都是我们熟悉的声音。
三、长镜头的应用:《小武》的创举之一是长镜头的应用突破了中国电影的历史纪录,“宿舍谈情”、“澡堂唱歌”、“炕头对话”、“街头围观”等几组长镜头,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没有什么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戏剧性更具感染力,什么挖掘提炼什么合理剪裁什么场面调度,都是骗人的东西!现实主义不需要这个!
四、非职业演员使用:为什么非职业演员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演的是自己,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用去“演”,从而一点一滴地透露着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况。
第六代导演年轻有为,他们有的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影坛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期待他们能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想,如果没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气、创新的精神,也就没有现在的第六代“青年导演”。
❺ 中国电影有哪一些成就呢
近年来中国电影没有很大的的发展,只不过是流量明星带起来的经济泡沫让人以为中国电影似乎很繁荣。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电影界仍有一批志在实现电影梦想或者立志为中国电影奉献一切的电影人不断尝试突破目前,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用电影启发民智,讽刺现实。在这其中去年的《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算是其中不错的代表。
除此之外,几步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系列都在近几年迎来不错的口碑,他们很集中的表现了中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形象,电影风格是很直接而且硬朗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国内影视剧平均一年也就一两部口碑不错,这对于我们这样大的一个电影市场来说远远不够。
❻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一个从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1953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电影管理计划。其中,对制片厂实行行政指令性管理,建立了摄制工作制度和制片主任制度及制片生产的各项规定。在发行方面,把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组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将各大区公司建制为各省、市发行机构,并建立完善了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电影局设立了电影放映管理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管理部门亦成立相应的各级机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加强放映工作的统一管理。这一整套设施的建立,都是以行政化机制为依据和功能目标的,而市场效应和市场运转则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电影发行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生过几次动荡外,30年来,其基本架构和内部经济关系未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影业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维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制片方面,制片厂根据上级对数量及题材的严格计划接受影片拍摄任务。发行方面,作为全国发行放映总代理的中影公司负责收购影片,之后通过等级分明的各个发行放映公司以业务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从省、市、县往放映单位发放拷贝。
(2)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使制片厂产量增加,利润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区对部分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以缓和电影收入的下降趋势,电影的价格体制在经历了35年之后(始终维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间),终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出现了初步的松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展,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1984年仅一年时间,电影观众就减少了52亿人次。迫于市场压力,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加强影视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合并的初衷,但电影局合并到广电总局后,各地电影单位特别是省、市、县级发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对电影全行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86年,全国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许多放映单位该营它业,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严重亏损。针对这种情形,1987年曾经提出了代理发行、一次性卖断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种结算方式发行影片,但1989年又很快倒退回来,顽强地按拷贝结算的方式。
(3)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自此,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但是问题紧接而来,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经过发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号)。这个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精神,明确影片(着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边、穷省、区除外)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这一指导思想使得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1995年1月,随着当时广电部《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1995]001号)的出台,昭示着制片行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管理模式的改革终于迈开了小小的、但却极有意义的一步。根据文件规定,全国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不再仅仅是原来的16家制片厂,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认的省级电影制片厂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权。很快,一方面省办厂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山东厂、浙江厂、山西厂等分别投拍了《孔繁森》、《信访办主任》、《刘胡兰》等重点题材影片。但由于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片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兴。
由于市场上影片节目的严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须往前迈进一步。1997年,制片(出品权)进一步放开,无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都均可“参与摄制电影片”。1995年的改革还仅仅是打破原16家制片厂的垄断,而1997年的改革则是完全取消了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保护权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执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尝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因《离开雷锋的日子》一炮走红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得到了广电部电影局果断给予的极高奖赏——影片制作企业生产的出品权。
也是在1997年,单片发行权开始放开。《鸦片战争》以民间集资方式操作并以此成立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这一举动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发行上,电影局则对这家没有单独出品权的公司首次给予了影片单独发行权,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厂发行此片时一样的权利。同年,地处深圳的南国影联开始了从放映行业争取单片发行权的第一步。这家以放映为主的股份公司,于1997年10月以委托代理方式购买了合拍影片《联合出击》的国内版权。
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重要一个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鲜血液。以往,民营机构拍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所以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近年来,广东巨星、华谊兄弟、北大华亿、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迅速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手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他们只能以影视界“游击队”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机构无需再买厂标,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该措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要求——此次形成的制片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国有制作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虽然现在这个多元悬殊还很大),将更具有竞争性,因为它们都将在市场规律下平等坐次,优胜劣汰。
发行放映业的机制改革同样激烈,主要体现在“院线制”的推广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酝酿组建和紧锣密鼓的运作,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其中,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同时,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两条院线的组建工作,而江苏和浙江则分别组建了3条院线。
院线制的生命力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7月中旬上映的分账大片《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仅10天,30条院线的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院线制的威力可见一斑。上海联合院线成立伊始,一个接一个创造票房佳绩,远远超过院线制之前的票房指数。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以来也是捷报频传,市场走势强劲。重庆万和院线所属6家影院在经历了6月份市场严重下滑之后票房全面回升。院线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当属广大电影观众,电影公司引进分账大片的速度明显加快,《精灵鼠小弟2》几乎与国外同步上映,加盟温州雁荡院线的一家县城影院,已能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时上映分账大片,使小城镇的观众也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分账片,这在实行院线制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应该说,院线制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时俱进的必然。其深刻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性,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不过,由于在院线制的推广上行政措施太多,组建的市场化因素过于弱小,组建时间仓促,目前院线之间实力、规模及运行机制相差较大,有的还不太正规,因此当前所建立起来的院线制仅仅是一个雏形,只能说它为过去的四级发行划了个句号,至于院线的发展壮大,尚任重道远。同样,院线制中影院所应该享受的自主权,诸如充分的选片权,以影院为主、发行公司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改制后的影院位置依旧停留在“一头在市场,一头在国营”的状况中,还处于低级运行阶段。
同时,引进片的发行垄断陆续被打破。虽然引进片依然由国家统一进口,但是开始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中国电影集团在2002年5月宣布将美国影片《浩劫惊魂》的播映权出售给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这是该集团公司首次将电影发行权出让给带有外资色彩的非大陆中国公司,这在中国电影发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除中影集团原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华夏电影发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于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6000万元,有1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作为最大股东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各持11%,长春电影集团持10%,剩下的是国内电影系统有影响的制片厂和院线公司。这对进口片发行市场的多元化主体建设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公司内部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监督机制的形成。
在农村,发行放映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渐开放。最基层的农村放映单位或个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首先,1993年3号文件明确了县级公司购买农村16毫米拷贝的权力,并一再强调,县级公司应该通过更新观念,转变机制来成为16毫米的经营主体,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赋予。此后,1995年8月,广电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家农村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号文件),进一步放开农村16毫米拷贝经营权,强调任何一级公司和集体、个体的放映单位都可以自由购买,每个16毫米拷贝均含有全国放映权。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调动了农村放映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农村电影经营者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活市场。同时,打破人为的市场阻隔,放开区域限制,让16毫米拷贝自由流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文件还明确要求今后每年定期举办16毫米影片全国性的交易会。同年11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会。4天的交易会成交16毫米影片节目近400个,现货、期货拷贝达3500多个,成交金额为400余万元。交易会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但是在执行474号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农村放映队购买影片和限制放映队活动区域。而后农村电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❼ 中国电影界全新四大天王诞生,他们电影全程无尿点,你最喜欢哪一位
说到“四大天王”,大家想到的都是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他们四位都是家喻户晓的巨星,他们的名气大到演唱会一票难求,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全场的焦点。而且“四大天王”不仅歌唱得好,还多才多艺,参演过很多经典的影片,成为那个年代最美好的回忆。当年的青春风暴已经结束,“四大天王”的时代终将落下帷幕。虽然他们已经离开娱乐圈的一线,但在很多人的心里,他们依旧是难以超越的存在。提到香港电影。
徐峥虽然吴京、黄渤和沈腾各有利弊,但徐峥无愧于第一,徐峥的作品应该在质量、主题、表演和票房方面获得好评。徐峥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他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象征,他创造的模型也是一个里程碑,《泰囧》给泰国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泰国总理会见徐峥时,徐峥态度随和,细节处理得当,令人钦佩。
❽ 新主流电影类型多样,佳作甚至爆款不断涌现,为何这种电影“叫好又叫座”
新主流电影类型多样,佳作甚至爆款不断涌现,这种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原因如下。
一、坚持“小切口、大情怀”
新主流电影叫好又叫座是中国电影产业不断成熟、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电影人不断学习和创新,也是中国电影观众素质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深层次开发的结果。
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具现和中国电影产业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双重反映。
相信用不了多久,国内的主流电影,或者说新的主旋律电影,会因为政策和商业的配合,而变得更加地积极,作品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❾ 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杨幂发言说了什么
2017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杭州举行,青年演员杨幂登台发言,她首先感谢张宏森部长把大家聚在一起,接着忆起与李少红拍《红楼梦》的经历,感叹当初导演的教诲一直铭记于心,“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杨幂随后还“吐槽”在剧组拍戏时遇到的不愉快事,称在自己觉得可以再过一条的时候,导演就说好啊。杨幂称“什么玩意啊”。她还对导演不讲戏这一点表达了不满,表示像韩延导演那样讲戏的导演就非常好。
大幂幂越来越成熟了,希望她的演艺之路越走越宽。
❿ 关晓彤杨幂和Angelababy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说了什么
11月2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杭州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