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战争电影上甘岭
‘壹’ 上甘岭电影简介,字数不要太多,一百字就好
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取材于着名的上甘岭战役。影片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为熟悉生活,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半年时间中访问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电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贰’ 黄继光是哪部电影
电影《上甘岭》——
铁血英雄铸就光辉岁月
电影《上甘岭》海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首老歌,一段回忆。刚入伍时,电影《上甘岭》是我的新兵入营教育片。通过电影,我们了解了上甘岭特功八连。此后,我曾将这部电影反复观看,其韵味依旧。
作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片,电影《上甘岭》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官兵面对美军的疯狂进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守43天,为大部队反攻争取了时间,最终夺取胜利的战斗故事。
以小见大,是电影《上甘岭》的特点之一。影片没有使用大手笔描绘整场战役的残酷场面,仅从一条坑道、一支连队就衬托出真实的历史,塑造出中国军人刚毅坚定、豪迈果敢的铁血风貌。
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最着名的战役之一上甘岭战役打响。此役,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人的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进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2.5万余人。
影片开篇,上甘岭战役已经打响,从一本战地日记中,观众获悉了这场战役爆发的背景。“10月14日,美国侵略者为了破坏和平,扩大战争……”随后战斗日志直接翻到了10月18日:“在敌人有充分准备的大规模进攻面前,我军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战斗十分激烈和残酷。今天是第五天。”
当时,正处于边打边谈的时期,美国人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电影情节一开始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某部七连正在坚守上甘岭主峰。从师部和连部的通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短短半天之内,美军就已发起了数次进攻。
铺天盖地的炮火交错密织在仅仅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弹着点已经密集得无法考量……我方阵地成了一片废墟,山头的岩石被削去整整两米高。
在影片中,坑道内缺水,大家焦渴得不行。真实的历史比电影中还要残酷得多。由于大量人员涌入狭窄的坑道内,士兵、伤员、弹药、物资、烈士遗体,所有东西都只能挤在一起,人往往连坐下来都不能,只好一个挨一个地站着,那种痛苦难以想象。很多伤员坚持到死都不吭一声,用无声的行动鼓舞了活着的战友们。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八连连长张忠发多次组织人员强行下山去寻找水源。后方也连续组织运输队向上甘岭阵地输送给养,但大多数人都牺牲在了美军的炮火封锁线上。
后来有运输人员闯过封锁线进入坑道,除了罐头、萝卜等物资外,还送上来了师长特意带给张忠发的一个苹果。大家互相推让,苹果传了一圈也没吃完。这个细节也让“一个苹果的故事”广为传播。
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上甘岭战役中官兵团结友爱的真实写照。志愿军退守坑道后,联合国军使出各种手段破坏坑道,同时严密封锁后方通往坑道的路线,坑道里的饮水一时成了最大的难题。在最艰难的时候,每个战士拿着传到自己手中的水壶,强忍着极度干渴,一滴水也不舍得沾唇,就把水壶传给了另一个战士……
正是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让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滴水、一个苹果就可以决定一个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候,官兵团结友爱的伟大力量动人心魄。
电影《上甘岭》自上映后,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刻画了以八连连长张忠发和通信员杨德才为代表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八连连长张忠发在严重缺水时,带头去吃那干硬的压缩饼干;眼见炸药包掉在坑道里,他抢先飞奔上去;在敌人放毒气弹的时候,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端起机枪,疯一般地向敌人射击。这栩栩如生、直爽倔强、不畏艰险的银幕形象深深地扎在广大观众的心中。通信员杨德才也是影片以浓重笔墨成功刻画的战士形象。他是一个真诚、可爱、勇敢的人物。他要卫生员王兰留水、留苹果给连长的细节,表现了他作为通信员始终不忘对连长的关心和照顾。夺取主峰的时候,他的形象被刻画得更加逼真动人。他把生死置之度外,用胸膛顶住冒着浓烟的爆破筒和射击口,为后续部队打通了道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女卫生员王兰朴素大方、美丽动人的形象给影片增添了光彩。她的一曲《我的祖国》最能表达战士的心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歌声响彻坑道,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像春风吹暖了战士的心田,似流水诉说着战士们对祖国的爱。后来,每当听到这首歌时,人们的思绪总情不自禁地回到上甘岭充满硝烟的战场之上。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即使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情况下,战士们也丝毫没有失去必胜的信念。虽然影片的插曲《我的祖国》是战后创作的歌曲,但它所表达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我军官兵在上甘岭战役中取胜的关键。这样的精神通过电影、通过歌曲传递给了每一个观众。
战争结束后,当电影《上甘岭》的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时,看到的是满山被烧焦了的秃树桩和被打碎了的山岩,树桩里都嵌满弹头和钢片;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得烂碎。
如今,在上甘岭战役的阵地上,有一块石碑永久地矗立在那里。那是一块坐落在上甘岭北面的黄继光烈士纪念碑。在这块大石碑上,镌刻着“殉国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同志永垂不朽”,旁边还保留着烈士用胸膛堵过的地堡枪眼。地堡周围炽烈地盛开着英雄之花——金达莱。“英雄无言,血化万花红”,她象征着中朝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结下的生死情谊,寄托着热爱和平的人民对英雄先烈的无限哀思。
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英雄的血脉在延续,英雄的精神在传承,他们铸就的光辉岁月时刻牢记在人民心中。
‘叁’ 抗美援朝电影有哪些
一、《金刚川》
《长津湖》是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监制并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段奕宏特别出演,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主演的抗美援朝电影。该片于2021年9月30日在中国上映。
《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
‘肆’ 上甘岭电影梗概
《上甘岭》主要内容: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
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第二天,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
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不仅要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相互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战斗。
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影片评价
该片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它取材于着名的上甘岭战役。编导对战役进程、战斗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现,将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真实地烘托出来。他把视点投向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影片多用富于个性特征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如张连长,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基层指挥员的形象。
影片的节奏处理也颇具匠心,既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又有舒缓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贴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环境气氛和物件细节的创造性运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国》在渲染气氮、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传甚广。
‘伍’ 有什么电视剧或电影是讲抗美援朝的
有很多啊
《抗美援朝》(电视剧)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描述朝鲜战争的电视剧,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编剧张笑天。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7月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全剧时间总跨度为三年多。(未播出)
《英雄儿女》是1964年中国摄制的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与《上甘岭》《奇袭白虎团》和《冰血长津湖》为同一类型电影。
《我的战争》是由彭顺执导,刘恒编剧,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战争片。
《金刚川》是2020年中国大陆多段式战争剧情片,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管虎、郭帆和路阳共同执导,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领衔主演,邓超特别出演。影片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礼片,通过三个角度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中的故事。
《上甘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的战争电影(黑白),讲述的是朝鲜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事情。
《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 集体表演:巴音、董娉、契.那日图、涂们、谷子、鄂尔登木图、达烈力汗、巴特尔、沙杰。
《三八线》是梦继执导的朝鲜战争题材电视剧,由张国强、王挺、曹曦文等领衔主演。2015年7月,在辽宁省抚顺市完成拍摄。
《长空雄鹰》: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拍摄。根据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的故事改编。
还有《奇袭》、《激战无名川》、《打击侵略者》、《三八线上》、《烽火列车》 、《碧海红波》、《前方来信》、《慧眼丹心》、《斩断魔爪》、《为了和平》、《心弦》、《北纬三八度线》、《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铁血大动脉》、《神龙车队》、《三八线上的女兵》等等。
韩国的《太极旗飘扬》:由张东健、元斌、李恩宙主演。
朝鲜的《卖花姑娘》
‘陆’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当时军事顾问对导演沙蒙说'’坑道里不可能有女兵 "。导演耐心说服,女卫生员代表了志愿军女兵 这个英雄群体。剧情又安排女卫生员检查坑道,突遇敌军进攻,所以说得过去。同时真实战斗场面比电影里残酷一百倍。顾问问沙蒙为何不能真实反映?导演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如果把喝尿,吃不上饭,黄继光,邱少云还普遍存在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东西都去哪了?无法交待,谁还送孩子上战场?所以要提倡英雄主义精神。顾问心悦诚服。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战役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如此重大影响,上甘岭战役无论就其残酷性还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编剧经验较为丰富,他也因此成为影片《上甘岭》的执笔者。
剧本创作 班子搭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虑到沙蒙有心脏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龄较大,劝他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却坚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达一千多公尺的五圣山。 尽管上甘岭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当年战斗残酷之一幕却依然那么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一米见高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情此景使摄制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上甘岭战斗的艰苦和壮烈,体会到志愿军指战员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坚定了尽全力拍好这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片子的决心。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们又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当感到资料收集得差不多时,大家便聚在一起为影片结框搭构了。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大家觉得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 经过一番研究,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便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原先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围绕着这一主题重新进行艺术地组合、编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写作。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 在坑道里,他们克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二十四天,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沙蒙看了本子后,觉得写得不错。但林杉却总感到剧本里还缺少些什么,但究竟缺少什么,他自已一时也说不出来,整天就那么憋着,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唱起了唱起了陕北民歌《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岭,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象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于是,在《上甘岭》剧本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林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那时的导演有生活、有水平,现在这些烂导演,就去知道穿越,…
电影《上甘岭》,是电影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一座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看一次受教育一次,电影插曲百听不厌!
赵毛臣是我战友的父亲。战友属16O师侦察连战士,南疆轮战牺牲。前年战友们到湖北孝感看望了他的家人。
在《上甘岭》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这场戏连同王兰那美丽的身影成为影片《上甘岭》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其实,不仅在这场戏中,可以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刘玉茹都是倾心打造着王兰这个人物。唯其如此,电影中的王兰才会令人过目难忘。数十年后,当刘玉茹回忆起当年拍摄《上甘岭》的情景时还感概地说:“能参加《上甘岭》的拍摄,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儿。我到现在,仅演过一部电影,就是《上甘岭》。没想到王兰的形象在亿万观众中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电影《上甘岭》是对中美最后一战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展现,但其实 真实的战争远比影片中的镜头残酷 。
1、“范弗里特弹药量”与小范弗里特之死因为“上甘岭战役”(美称“摊牌行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一个新名词: 范弗里特弹药量 ,即对所使用的弹药不作限制。
正是对炮火的极端推崇,美军着名的“山地战专家”、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手策划了 “摊牌行动” ,短时间内向上甘岭倾泄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
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半年前, 1952年4月3日,范弗里特的儿子小范,在驾驶轰炸机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时,被我高射炮击中身亡。
小范弗里特是美第五航空队第3轰炸机联队第13轰炸机中队的一名飞行员,上尉,驾驶B-26轰炸机。当时他是在凌晨3点对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火车站进行轰炸,被我191师击落。
板门店谈判期间,范弗里特曾委托美方代表,恳请我方寻找小范下落。我方多方查询后,证实当时敌机被击中后,飞行员来不及跳伞而一并炸毁。
据悉, 朝鲜战争中,有美军142位将军的儿子参加这场侵略战争,其中35位死亡或受伤。
这场战争让侵略者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好欺负的,侵略者终将付出惨痛教训。
2、4万公斤苹果与1个苹果电影《上甘岭》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年轻的运输员费尽千辛万苦爬进坑道,卸完弹药后,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战士。
但是 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不忍咬一口。
当年的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坚持在坑道中的战士们最缺的是水。如何往前线运水是摆在后方指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萝卜,刚开始也确实运进去3袋萝卜。水灵灵的萝卜也确实解渴,缺水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是,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来了: 萝卜烧心!
吃过生萝卜的人对此一定深有体会,那种滋味让人非常不好受,并且拉脱了水更危险!
于是大家想到了苹果,确实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 后方采购了4万公斤苹果准备往里送 。
可是敌方的封锁更加严密,运输更加困难,为了激励大家,指挥部甚至列出一个立功标准: 只要送进去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最后运进坑道的苹果,就只有电影镜头中岀现的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也还是运输员在半路捡到的。
4万公斤苹果,堆在一起有一座小山高了吧,可是,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却只有一个被成功运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打的是补给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运输人员牺牲1716人,占牺牲总数的14.8%。正是这些牺牲的英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曾听过亲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现在是首长的讲过当时在坑道里和出坑道与敌人做战的真实情景,女卫生员是虚枸的人物,真实的战场情况比电影上要残酷的多,能活下来的志愿军战士真是挺不容易的,在枪林弹雨密集众炮的战场上很难全身而退,牺牲了的战士都是祖国的英雄儿子,活下来的也都是血性男儿,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场血与火战争的人对这些国家的功臣应该必须给予无比的崇敬与尊重!
‘柒’ 抗美援朝电影
抗美援朝电影:
1、《长津湖》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捌’ 大家在电影《上甘岭》中看到的剧情,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吗
是的,电影《上甘岭》是网民评价较高的电影,而且电影《上甘岭》是根据现实中发生的历史事实作为故事情节拍摄的,可以说这部电影使许多观看它的人流下了眼泪,但是许多参战以这部电影为主题的官员和士兵却对这部电影非常不喜欢,可以说原因很简单,电影《上甘岭》中发生的战争确实被称为上甘岭战役。
因为在上甘岭战役中有很多人员伤亡,而这场战斗是一场非常惨淡的战争。不仅仅是崔建功没有看这部电影,甚至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士兵和军官都对这部基于甘岭战役的电影非常抵触,原因是在这部电影中有女兵出战,这是非常不可接受的,因此崔建功作为上甘岭战役的主要负责人,为了平息军队中的士兵的不满,说出所有可能的战斗力都由他发散了,但他没有派出女兵,由于是电影,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原始事实改编剧情。
‘玖’ 上甘岭杨德才原型
电影《上甘岭》用身体堵枪眼的杨德才,原型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最优秀的战争影片之一,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坑道,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最终迎来大部队反攻胜利的故事。
(9)最新战争电影上甘岭扩展阅读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
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5军、第12军等部约4万人。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在43天的战斗中,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拾’ 《上甘岭》并带了两个什么大大鼓舞了士气上甘岭
两个苹果。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评价
影片《上甘岭》的创作者对这次战役进行了高度概括,他们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反映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通过志愿军某部八连这样一个连队从接收阵地,由防御战转入坑道和最后发起反攻,收复主峰的43天战斗经历,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为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除了艺术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声画结合、场面调度、结构安排和节奏把握上亦颇具特色,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人们对自由、和平、幸福的憧憬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