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观派电影艺术特征
1. 电影艺术的特征
世纪之交电影艺术的特征
摘要 世纪之交,数字技术迅速介入影视领域,网络不断对影视媒体产生冲击,如何在新的形势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以求得更好的发展。是电影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电影传播 数字技术 多媒体 网络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介入电影领域,不仅意味着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的革命,更带来了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而网络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电影带来了挑战与新的变化。
一、传统电影艺术的变化
作为一种伴随着技术发展而诞生的艺术,电影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相比更容易受到科技革新的影响,这种革新使传统电影理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可能颠覆既有的美学基础。
1 传统电影美学的解体
经典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影像具有照相的本性,通过摄像机和胶片捕捉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运动,经由艺术家不同风格的创造呈现在观众面前。多年以来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观点一直是人们理解评析电影的起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如《阿甘正传》中来自阿拉巴马的年轻人与已故总统握手言欢,《角斗士》中恢宏的古罗马城,《变相怪杰》里的百变超人,更不要说《玩具总动员》和《最终幻想》等抛开摄影机、胶片和演员,而由计算机直接生成画面的影片了。科技的无穷威力使得数字技术成了“影像造物主”,影像与物质、影像与现实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影像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数字技术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现实和虚拟的界线,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使电影这个“真实的神话”变成了“真实的谎言”,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也宣告解体。除了影像,数字技术还使电影的传播性质发生了转变,巴赞曾认为作为电影唯一载体的胶片是“现实的一面永恒的镜子”,《星战前传》、《女巫布莱尔》等数码电影的诞生和数字影院、网吧院线等的建设,使这一论断显得过时。
2 电影语言系统的裂变
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表意手段,影像的创造需要依靠编剧、演员、摄像师、剪辑师、美工师、化妆师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合成影像技术不但使创作者拥有着自由处理空间关系、运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着对人物型貌与表情的控制手段,从而使电影书写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电影美学在这种变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据调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美国有90%以上的特技演员面临失业的危险,因为以前表演人物从150英尺高空跃入水中的场面需要1.5到2万英镑,现在只需花2000英镑让演员从50英尺的高度跳下,计算机会完成后续的工作。许多主人公在银幕上大展身手的场景不过是数字化处理的结果,不用演员、灯光照明师、美工师、摄影师的纯数字电影照样拥有很好的票房成绩。
3 艺术审美价值的迷失
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但过度的炫耀崇拜技术、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制作精良的电影当然更能吸引观众,特别是数字技术营造的视听盛宴带给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使电影越来越具有愉悦性和消费性,但高科技、大投资的制作并不等同于优秀的电影作品。今天的银幕上充斥着很多模式化、平面化、世俗化的产品以适应观众的大众娱乐消费心理;另一方面,电影的图像化语言表情形态消解了观众的想象力,尤其好莱坞电影用流畅曲折的故事给大众提供消遣,看他们的影片只须要投入影像而不须要费心思索,“在这图像的盛宴之中,合理的压抑的阀门被打开,非理性的感官的享乐左冲右突”,而无法沉下心来思考社会及人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呈现内心期盼却难以实现的画面,来表达一定的真情实感和精神内涵,一旦电影失去了这种最宝贵的艺术品质,即使画面喧嚣华丽、美轮美奂,也只是一具缺乏生命力的躯亮。
二、视听表现力的丰富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与保证,电影艺术对真实与美的追求反过来又刺激了数字技术的不断开拓。
数字技术开发了人类创造影像的无穷潜力,造就了新的电影时空。今天,艺术家们可以突破限制天马行空,过去认为无法实现的、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变幻成银幕上的生动影像。也难怪詹姆斯·卡梅隆不无得意地说:电影的困难不再是能否拍摄,而在于能否想象。
数字技术更新了电影语言,带来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的变化。计算机控制的摄影机能够以人无法到达的角度和动感进行拍摄;数字化的灯光照明、布景道具、色彩声音、服装化妆等电影表现元素可以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画面;镜头组接剪辑更加灵活自如;数字高清晰摄影机使电影离开胶片制作的年代;计算机三维动画、计算机生成图像等技术更让摄影机毫无用武之地……这一切意味着传统电影创作观念的变革。
对于观众来说,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让人经历惊心动魄的视听刺激,也能传达人类的美好情感,让观众在视听和心灵上感受电影的魅力,同时形成新的观影方式和观影习惯。例如像《罗拉快跑》这样的影片,震撼的音乐、快节奏的剪接、鲜活的三段式叙事结构、Flash与动画的结合等等,共同制造出一个有着无穷答案的游戏模拟世界。电影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改变了在电影院群体看片的观影习惯,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载体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技术与艺术的双面性特征
科学技术只是电影表现的工具和方法,艺术家的思想性和创造力才是电影艺术和科技发展的源泉,前苏联电影理论家B.日丹进行过精辟的论述:“无论技术元素对扩大和加深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元素本身却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艺术形象的独特形式和决定因素。艺术与技术、诗学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化对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胶片对于银幕多么重要,还是艺术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意义。在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开拓通向观众道路的,是艺术家的目光和思想,而不论胶片的质量和规格如何。”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拓展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也可以在感官刺激的同时降低艺术表现的深度。如果忽视艺术创作。只能使自己迷失在数字技术的虚荣之下。电影艺术家们应该把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电影的叙述内容,提升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用那支高科技的万能笔描绘出感动人们灵魂的电影艺术精品。
四、多媒体时代的电影传播
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电影从本质、形态到内容的一系列变化,使电影可以从制作工艺、制作方法到传输、发行及播映形式实现全面数字化,也影响着电视以录像磁带采集、处理、传递信息的方式,这种以计算机为交互中心,以数字为共识符号的新系统的出现加速改变着影视技术和影视观念,促进电影、电视与网络等传播媒体不断融合与渗透,形成一个信息共有、共享、共同前进的多媒体环境。
电影开创的数字特技、三维动画等制作手段,正在电视中推广使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已是不少影视工作者的共同选择,这种从前期摄录到后期制作过程的趋同,使二者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网络早已成为影视工作者的乐园,无论是前期的搜集资料、联络人员还是传送信息、后期处理、宣传推广发行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500万,互联网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已成立两年的“中国网吧院线”目前积累了上万部拥有合法版权的影视作品,将影院播放发行与网吧经营相结合,利用P2XP传输技术与数字加密技术可以把最新影片同步或超前提供给网吧,供消费者观赏。在国外,着名的BT已与4家美国独立电影制片公司签署版权授权协议,将在BT的网络上销售它们的1600部电影。网络商参与正版电影的发行,必然也会大大减少盗版电影的生存空间。
网民们不仅可以在个人化的时空中欣赏自己挑选的影片,既当放映者又当观看者。还可以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去。例如,《天使的翅膀》是内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采用网友参与的制播方式,边拍摄边播出,网友可以为影片推荐演员,修改网上发布的剧本内容,在网上与影片的创作人员沟通交流,网站也会及时报道剧组的拍摄计划和拍摄进程。
近年来,数字电影与数字影院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数字电影是指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到发行放映等各个方面全部数字化的影片。数字电影降低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费用,拓宽了电影艺术的创作天地,而且画面清晰、音质优良,可以无限次地播放。截至2007年8月已有140部电影以数字技术拍摄。数字电影已成为国产电影制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7年3月,全球电影业界最大的电影技术展示盛会ShoWest大展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数字影院在全球增加了350%。以美国为例,2006年有超过2000家新影院安装了数字影院放映系统,总数超过3000家,而在2002年全美只有38家数字影院。美国国家剧院所有者协会主席约翰·菲安斯认为,“这将是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最大的技术转变”。我国电影的数字化放映“胶转数”一直以来在低端和高端分两个层次推进。在低端层面,携带与传输方便的小型数字放映机被广泛用于农村厂矿,进行流动放映。在高端层面,城市主流影院中数字影院呈急速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34块倍增到2005年的211块。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人的发言也明确了中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方向:“中国电影将在未来5至10年内完成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的战略目标。”
高科技支持下的多媒体时代,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影院、广播、电视之外,电脑网络、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OD点播、手机视频等视听终端不断增多,广电总局已正式将手机视频命名为“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中影集团已与R2G(源泉)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中影500部影片的原始视频、图片、音乐、铃声等无线增值业务,传统制片厂在新媒体业务领域终于迈出了一大步。虽然这些新媒体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2. 简述电影艺术的特征
电影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通过银幕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一样,以审美化的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共同受某些普通性规律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各类艺术的自身的特殊规律。因此,要很好地认识与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对于提高电影艺术的创作水乎与欣赏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电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电视艺术就是根植于大众传媒的艺术形态,是依托于电视这样一种大众媒体的存在而存在的。电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存在也一定具有艺术存在的本质特性;作为审美对象,电视艺术也具有其独特之处。论文也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电视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部分、主要是将电视艺术放在媒介文化的背景下,分析它与其他大众传媒艺术相较的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是将电视艺术放在艺术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电视艺术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分析它与其他审美对象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电视艺术是迄今为止最年轻!最大众化的艺术,也是在受众中影响力相当深广的艺术。在一层一层的剖析当中,将电视艺术的特征逐步展现出来。剖析电视艺术,直面它,认识它,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 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
1、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就是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 即强调艺术家要纪录下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是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
2、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即强调创作家要纪录下人物的意识的自然流动。这样,文艺作品就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纪录。
3、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人的异化,包括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异化关系,以及自我的异化。
4、现代派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极具革新精神的。
现代主义电影特征:
第一, 现代电影已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 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
第二, 现代电影不应再是对社会人物作传统的纵向概括, 而转为对社会生活、人物情绪的横向再现, 即一方面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 而注重人物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
第三, 现代电影不再是仅通过故事本身来传达感情, 而且电影形式本身也成了直接表现情绪的手段。电影正在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
4. 简述电影艺术的特征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将电影的诞生归于人类渴望通过影像获得永恒,并借此留住灵魂刹那间的光芒。就是说电影是要依赖科技的手段(摄影机、录音机)截取源于生活中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画面和声音,通过排列和组合(蒙太奇)产生新的信息给予观影人一种视听层面的情感暗示及经验判断,理性及逻辑疏导与接恰、从而产生一种美学意义的支持和享受。 电影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绘画,也不是文学,也不是音乐,它包含了这些艺术的共性,而同时又表现了它们全部的差异。它是直观的,运动的,逼真的。通过摄影机和录音机的记录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景、事、真实地再现出来,使观众消除了距离感,感觉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使人能获得现实中观察事物的实际感受。
5. 电影有哪些艺术特征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新客观派电影艺术特征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
早在1829年,比利时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6. 电影有哪些艺术特征
电影艺术的特点
1、综合性。
电影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绘画,也不是文学,也不是音乐,它包含了这些艺术的共性,而同时又表现了它们全部的差异。
2、运动性。
反映的是运动的画面、镜头、运动的故事情节。
3、逼真性。
电影艺术通过摄影等现代化手段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景、事、真实地再现出来,使观众消除了距离感,感觉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逼真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逼真性必备的条件:摄影机、录相机为纪录现实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的技术进步,逐步实现了完整地还原现实的目的。影院放映由普通银幕到宽银幕,更接近于人的眼睛观察事物的视角,使人能获得现实中观察事物的实际感受。
你看一幅画面,你会说这并不是现实,不过是幅艺术作品。而在摄影面前你却不能这么说,你意识到相片上的形象就是现实,无法否认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4、蒙太奇性。
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二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7. 新好莱坞时的电影艺术特征是什么
一、表现主题
“新好莱坞”的表现主题基本结束了经典时期的“梦幻银幕”,更多展现地是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的思考。
二、叙事方式
在叙事上,相对于经典好莱坞,“新好莱坞”更具开放性和多线性。在继承、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有导演试图打破经典的叙事原则,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却因好莱坞票房至上的恒定原则,不得不归于沉寂。但好莱坞对叙事结构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进入九十年代,《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等作品出现,是对经典叙事的一大颠覆。
产生背景:
一方面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反思。
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8.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是什么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主要是指在二战之后的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流派,他不象好来屋私的那种不真实的,宽正的喜剧,而是把关注的视角放在普通的贫穷的老百姓身上,"把摄影机抗到大街上:,是这个流派的观点.
推荐的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这是我最近刚看的,非常喜欢!!!!!!!
9. 请问新写实主义电影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啊还有其产生语境和发展轨迹之类的情况。
80年代中国文学非常发达与活跃,借鉴了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新写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为新写实主义电影的拍摄奠定了文学性基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征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主义电影导演自觉地以平民叙事手法,真实地再现当代社会变革中普通百姓的艰难与痛苦,记录了时代阵痛中平民阶层的各色性格与各色形象。当代导演们对苦难意识与文化意识的自觉,反映出他们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天下的人文情怀。正式这种以中国式的“新写实主义”的镜头去蕴涵时代与历史的悲情,使中国当代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了独立的一隅。新写实主义电影得益于开端于80年代初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思潮,1987年,在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倾向的先锋派实验小说和文化寻根派小说鼎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倾向。 它对应于这个时期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认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以后先锋小说遭冷遇的艺术现状,是对小说和现实的双重反应。总体上,它仍然可以视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实主义各流派的艺术长处。学习实验小说,追踪现代意识,重视从哲学和人类学角度切入,升华纪实画面的蕴意。作为一种创作现象,新写实主义有别于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风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追求描写生活的“原生态”,竭力隐蔽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从艺术态度上看,它是新潮技术和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其文本特征有人概括为五个方面: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存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事情感,隐匿式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话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活的多样化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