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电影运动影响
A.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特征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这里有详细的
B. 陈国富个人资料
陈国富(ChenKuo-fu),出生于台湾台中的电影导演、监制、编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式微的台湾电影工业中,率先冲破艺术电影的樊笼,扛起商业电影大旗并屡创佳绩,被称为“新主流电影运动”的开创人;后转入内地,以导演和监制多种身份活跃于华语影坛,是二十年来对中国电影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至2012年底,其作品累计取得票房近40亿元人民币。其监制新作《狄仁杰前传》将于2013年上映,《鬼吹灯》也将预计于2013年下半年开拍。
作为一个高产的监制但并不高产的导演,陈国富有望在2013年再执导筒,继《风声》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陈国富作品”。作为电影圈公认的“异类”,陈国富不按牌理出牌、不断创造华语片的新工业标准,这不仅是时势使然,也是他的性格造成。七十年代末,一度被视为问题少年、仅是职高毕业的陈国富只身闯荡台北,在自学的道路上孤独前行,21岁偶与电影结缘,23岁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影评人之一,以“另一种声音”时时刺激着保守而过时的主流势力;而作为首届金马国际影展创始人,他随后与侯孝贤、杨德昌成立“电影合作社”,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核心力量。
九十年代,他先后导演作品《国中女生》、《只要为你活一天》和《我的美丽与哀愁》这三部实验性质浓郁的“习作式”影片,在爆冷的台湾电影市场引起相当反响,同时也饱受争议。1998年,其编剧、导演的作品——《征婚启事》在台湾一扫颓势,轰动一时,至今都被两岸文艺青年列为必看佳作;期间,他受台北市政府之托,成功创办了两届“台北电影节”,被《商业周刊》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盛事”。对于这位赤手空拳起家的“新主流电影”的启蒙人,侯孝贤评价:“陈国富为商业电影带来了人性。”也有评论说:他是企图打破之前新电影的成规,将台湾电影开创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陈国富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合作始于1999年,在接下来的六年中,担任亚洲区制作总监的他先后参与了《功夫》、《大腕》、《卧虎藏龙》等片的开发策划,并监制影片《20、30、40》、《天地英雄》、《可可西里》等,2002年,由其编剧、导演并监制的惊悚电影《双瞳》,成功创下台湾惊悚类型的开画票房纪录,在业界造成极大震撼,并颠覆了国际对台湾电影的惯有认知,至今仍是本土商业类型电影的典范之作。
自2004年,陈国富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入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整合与开创。2006年之后,他与中国第一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合作,屡创行业先河,不断开发新的电影类型、培养新的商业电影导演,于七年中监制了《集结号》、《风声》、《唐山大地震》、《狄仁杰》系列、《太极》系列、《画皮2》、《1942》等13部影片,其中9部票房过亿。2012年底,陈国富监制电影的累计票房已达到了40亿人民币。在内地期间,他也先后编剧电影《梅兰芳》、监制电影《转山》,并于2011年出品了公益系列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这些年来,他如同一个空降大陆的神秘“外星人”,其对整个华语电影的影响和作用更是被《商业周刊》评价为“陈国富效应”:他懂得电影的艺术制作规律和商品生产流程,是能打通产业任督两脉的人,他穿针引线,用“监制+导演”模式激活了华语电影的生产关系,并解放了导演们的生产力。
2013年,陈国富结束了与华谊兄弟的七年合作,开始了又一轮创新的工作模式,他成立‘工夫影业’,标榜将继续探索“电影的原创性和市场的可能性”,主流评论认为,这将是陈国富本人电影事业的一次质的飞跃。同年,其监制新作《狄仁杰前传》将于年末上映。作为一个高产的监制但并不高产的导演,他有望在2013年再执导筒,继《风声》之后再度回归导演一职。
对于这样的角色转换,《收获》杂志曾早作预言:作为一个行事一贯低调、成绩却屡屡惊人的远来的“台湾和尚”,陈国富一直被冠以“电影巫师”、“金牌推手”、“幕后功臣”这些不吝溢美之词的头衔,他有着成功电影项目的“金手指”,是“不败监制”的神话;但在大众视线和评论之外,光环下的他永远带着“特立独行”的气质,他多次表示,电影的喧嚣繁华终将散去,唯一重要的是创作灵感和内心的声音。相比较“电影传奇人物”,他更像是艺术家,只是有点执着,有点不羁罢了。
C. 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被称作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
改编自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和《光阴的故事》一样是集锦片,但该片批判和讽刺的力度更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为直观地反映台湾底层人群的生活。该片颇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被称作是新电影真正的“开山第一片”。自此后,新电影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电影现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D. 电影《集结号》是有谁导演的此影片获得了什么奖项
冯小刚重回贺岁档,这次带来了《集结号》。此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年进口好莱坞《变形金刚》国内票房的官方统计数字达到2.7亿人民币。现在不是电影没人看,而是在看谁的影片——国产影片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好莱坞影片的大,国产电影依然面临着为好莱坞培育了市场后,黯然退出舞台的尴尬。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样,紧迫而模糊。
从《集结号》来说,这个未必是国内最好的战争电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国内最好的喜剧电影,但是如果《集结号》能够像《甲方乙方》一样,为中国电影指明未来的道路,一样功莫大焉。
E. 日殖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是怎样的
日据早期的台湾电影,从摄制、发行、放映到观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权。1901年,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投映十多部粉饰殖民统治的新闻记录片。台湾华文电影开端于1925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张云鹤、李延旭等人成立台湾最早的电影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拍摄台湾人的首部故事片《谁之过》,仍有殖民力量的参与与渗透。1929年,“百达影片公司”拍摄侠义爱情片《血痕》,十分成功。从1931年开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渐加强电影控制。一方面摄制、引进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陆影片,并限制台湾本土电影的活动。伴随“皇民化运动”的兴起,台湾电影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但台湾电影人并未放弃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湾人自己投资设立的第一电影制作所,拍摄的首部作品是爱情悲剧《望春风》,情节的本土气息浓郁,可以说是当时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悲惨生活的写照,较为成功。同时,台湾电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极力引入大陆影片,以民族文化与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们从上海、厦门、南洋等处购买电影版权或旧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抗战结束,台湾各地近二十个映画社放映大陆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工作者摄制的影片,如《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渔光曲》、《爱情与黄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实施“电影界新体制”,进一步加强控制,台湾人无法制作自己的电影。
F.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G. 法国新浪潮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
影响应该不是很大!
因为台湾电影跟香港或大陆的电影比不了!
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
本质上就是电影行业的等级差距!
要是影响,法国的电影对大陆和香港的影响也蛮大的。
大陆和香港的导演都曾说过,法国电影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
H. 台湾新电影的介绍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届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
I.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四百下》这两部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
《四百击》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的电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标记。这既是因为二战之后各国有良知有追求的电影人都对电影制造幻觉带来的邪恶在不断地反思,也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有关,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导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执导筒之前,这些人都曾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猛磕先前电影史上的各种好影片,并撰写精彩影评呈现自己的电影主张。毫无疑问,这些导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以反抗法国“优质电影”为名,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四百击》作为揭竿起义之作,毫无疑问排在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镜头对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湾新浪潮侯孝贤和杨德昌为主要推手,当然蔡明亮也是,他的电影题材不同于他们,焕发了台湾电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