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大祭桩
㈠ 豫剧《花木兰》的简介
《花木兰》是一部由剧作家陈宪章和王景中从《木兰从军》改编的豫剧,主唱为豫剧大师常香玉,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徐碧云和言慧珠等均有演出。在1957年被拍摄为豫剧电影片。
北魏末年,突厥率兵侵入中原,12道军花木兰之父花狐奉命到前线从军征战,但是花木兰的父亲年老体衰,而花木兰又没有兄长,最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征战12年,取得了赫赫战功,从古至今传为佳话。
(1)电影新大祭桩扩展阅读:
在1951年经过"豫剧"皇后常香玉在全国义演后,成为全国知名豫剧唱段。其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词,在中国耳熟能详。
1956年10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豫剧《花木兰》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2007年10月,在常香玉版的豫剧《花木兰》的基础上重新改编的大型豫剧《花木兰》在“花木兰的故乡”商丘上演。
㈡ 豫剧《大祭桩》剧情简介
《大祭桩》原名《火焰驹》,讲述的是宋代朝臣李绶之子李彦贵与黄璋之女黄桂英自幼订亲。李绶遭陷被抄,含冤入狱。时年其长子李彦荣奉命边关御敌,次子李彦贵则流落街头。
黄璋企图昧婚,桂英不从,终日闷坐绣楼。丫环春红(或称梅英、墨兰)设计让桂英和以卖水为生的李彦贵花园相会,不料相约夜晚赠银时被人害命。李彦贵遂被诬陷入狱行将斩首。桂英冒雨潜行,法场祭桩,途中遇李母和大嫂,因受误解而遭打,经一番哭诉表露真情,共赴法场。
同时,宝马火焰驹带义士艾谦赶往边关,李家长子彦荣返回昭雪,全家圆满。全国许多剧种,如京剧、豫剧、秦腔、评剧、蒲剧、晋剧等都演这出戏,剧情也略有变化,甚至戏名也不相同。
豫剧中突出了李彦贵和黄桂英的爱情主线,以"哭楼"、"路遇"两场为重点戏,围绕"祭桩"而展开,所以起名为"大祭桩"。
(2)电影新大祭桩扩展阅读:
演出变革
1936年元月,周海水带着阵容强大的豫西太乙班演员队伍来到开封,在醒豫舞台演出期间,年近13岁的常香玉从她的老师那里学会并主演了《杀王腾》(又名《玉虎坠》)中的王娟娟和《大祭桩·打路》中的黄桂英。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上,常香玉上演了全部《大祭桩》,以朴实本真、热情奔放的唱腔,和细腻认真、分寸得当的做派,赢得了人们的喝彩,而成为常派经典剧目。
从此开始,《大祭桩》被一代又一代人传唱至今,除了她的大女儿常小玉演这出戏外,虎美玲、王清芬、胡小凤、牛淑贤、马莉、李喜华、赵贞玉、党玉倩、王慧、卢玉琴;
苗文华、魏俊英、索海燕、陈新琴等名家也都演出这出戏,其中有几位是常香玉弟子,但多数不是常派弟子,这出戏可能成为豫剧史上名家演出最多的剧目。
2012年豫剧电影《新大祭桩》上映,虎美玲主演,戏曲艺术片《新大祭桩》根据陈宪章编剧、豫剧大师常香玉演出版《大祭桩》改编。该剧作为常派艺术中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以黄桂荣与李彦贵曲折婚姻,歌颂了古代男女坚贞的爱情。
虎美玲满含深情地表示: “《大祭桩》是大师亲自传授给我的。拍摄这部电影,就是为了更好地将常派艺术继承和发扬光大。谨以此片表达我对恩师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
㈢ 为什么觉得现在的《梨园春》没有以前的有看头了
谢谢悟空小秘的邀请
咱们今天聊聊这个,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请看我以下的分析
《梨园春》是电视台王牌节目,为宣传豫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忠实的戏迷观众。
梨园春
该节目在传承戏曲、宣传戏曲演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挖掘了一大批业余的戏迷票友,使大众喜欢豫剧的热度提升了不少。
该节目的少儿擂台赛使不少小朋友喜欢上了戏曲,梨园春舞台上的小朋友个个都能唱,并且是有板有眼。
梨园春一直是中原大地百姓喜欢看的一档戏曲类节目。
然而,最近本台接到不少观众的电话和来信,他们对梨园春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表达了他们内心观点。在此,我们将戏迷观众的意见进行整理,公布如下,跟大家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公共传媒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让电视台也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一,台面越来越大,观众却反应节目质量下滑。
近几年来,梨园春节目舞台场地越来越大,陈设日趋豪华,节目质量却每况愈下,奢侈华丽的外表难掩春光已去的荒凉,看似繁华的背后却已陷入苦苦支撑的危机。
问题二,顾此失彼,两极分化。《梨园春》从开办之初就存在一种令不少观众遗憾和不解的现象,即只对部分演员偏爱有加,对另外的则不闻不问,最明显的就是以旦为大。
在梨园春舞台上出现比较多的是豫剧“五大名旦”的传人和河南省豫剧院三团的几个女演员,男的除了为数不多的一些之外,基本上就很难见到。特别是豫东红脸备受冷落,他们的传人几乎未被电视台关注。
问题三:旦角演员以常派演员登台最多。
在该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从播出节目内容上看,基本将旦角划分为三六九等,其中以常派独尊,其次是马派,再次是崔派、阎派、桑派,对陈派最为忽略。对其他流派关注比较少,评委也大多是豫剧常派弟子,而其他流派的艺术家很少登台或者担任评委。
问题四:豫东红脸中只青睐于刘忠河,,其他则一概不理,给观众的感觉是常派成了豫剧代名词,豫东红脸只有刘忠河一人。
梨园春的舞台上,于是有些演员轮番上阵,风光出尽仍不觉过瘾;出场也必唱同一唱段,观众两耳起茧仍不肯罢休,以致让人形成错觉,好像河南只有这几段戏,这几段戏只有这几个演员能唱,这几个演员只有这一个唱段拿得出手。
比如《倒霉大叔的婚事》月下相会,演出了不知多少遍,改版了多少次,已经没有笑点,已经没有美感,让观众看着实在腹诽。
比如:豫剧陈派的戏曲名家李素琴,80多岁了,至今没有登上梨园春的舞台上传承戏曲,再比如豫剧陈派名家张素玉,也是唱功了得,也至今没有登上梨园春的舞台。还有很多戏曲名家他们的表演艺术不在虎美玲之下,而在其之上,却不被关注。
《梨园春》甚至在戏曲小品中把小猫小狗都搬上了舞台,却仍不为上述艺术家和剧目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问题五:选手唱段重复,疑似被指定。
再如赛选手唱段,《大祭桩》 “婆母娘”,《秦香莲》 “三江水”,《卷席筒》 “小苍娃”,《收姜维》 “四千岁”等等。
电视媒体作为国家的公共媒体,要以 社会 效益为第一,经济效益为第二,在宣传戏曲的时候要公正,公开。如此这般的宣传,致使很观众误以为戏曲只有这些唱段。误认为唐派只有贾廷聚,常派只有虎美玲,崔派只有张宝英,桑派只有苗文华,牛派只有金不换,申派只有申小梅。
这些问题需要电视导演进行反思,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了 社会 效益。
问题六:开场必有的广告。我们经常会看到主持人一开场就是广告词,演唱中间画面会突然切换成广告画面,致使精彩的戏曲表演节目大打折扣。
在这一点上,广大戏迷观众提出,电视台作为公共媒体,要有良知,要讲良心,不能只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心里需求。
问题七。选手唱完后,主持人毕竟挖掘选手“悲惨”经历,大多是父母身患疾病,自身患有癌症、家人离世等等。我们说比赛就是比赛,不是比赛家庭,也不是比赛身世。好好唱戏,好好主持,回归正统。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群众,我们说电视台节目制作也要考虑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切实地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电视台办成为人民服务的电视台。
当然,以上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毕竟电视节目的制作权利在导演手中,在制片人手中。我们戏迷观众只能双手合十祈祷祝愿吧!当然,当今视频阅读终端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想看戏曲类节目也并非只有河南卫视梨园春,山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天津卫视的戏曲节目,北京卫视的欢天戏地等等。手机APP客户端的听戏,看戏,聊戏节目等。
所以,我们说导演们醒醒吧!
我从前是一名梨园春的忠实观众现在我都不看一台戏下来静静一些不着边的评委和主持人打渣子有的演员一上场把人家的祖宗八代都扒出来他爹死了他娘死他娘有病这有必要吗?他娘死了,他爹死了,给比赛有多大关系呀我烦死庞小哥他们主持再一个来说黑幕太多20年擂主挣霸赛本来擂主应该是周雷达的但是就因会那个货改鱼儿是胡美玲的徒弟所以评委把票都选给了霍改云这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台比赛只有六个人其余的时间都是叫评委和主持人站哪?什么人都可以来当评委说相声说平唱黄梅戏的唱京剧的为什么不让那些专家向程志远老师?经济老师等等专家来评现在的梨园春简直是个大杂烩恶心死了多
我的感觉是《梨园春》做为一个戏曲节日,能够在电视上坚守了20多年,演出1000多场次实属不易,至于有人说《梨园春》没有过去有看头了,是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多元化了,审美疲劳多了。
我原住在南阳市老城区北关城河岸畔,顺着河畔向西约300米是原南阳县豫剧团所在地,每天早上不时飘来几句剧团吊嗓子的声音,堪称为少时一景,今晚演什么戏,谁主演,那个演员有了花边新闻,是当地的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个主要演员如大风,二风,刘法印人人皆知,当时的青年女演员徐德敏,更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徐今晚演什么戏,白天穿什么衣服,徐德敏和小生阎中强演的《白蛇传》,百看不厌,许多市民真把男女主角当成了生活上夫妻俩,据说徐的丈夫对街头巷尾传说信以为真,戏外演出了场闹剧,可见戏曲当时的关注度,看戏,听戏,评戏,是当地的市民生活组成部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电视机开始进入百姓之家,以后的新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歌星,电影名星占领了舞台,一个县级剧团慢慢的就失去了光环,最后干脆散伙了。
戏曲也好,代表戏曲走向新媒体的《梨园春》也罢,没有过去火,根本一个原因是没有跟上 社会 发展的节奏,老戏固然有生命力,现代戏要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如何保留老戏,发展新戏,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排一部新戏既要符合主旋律,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又要有艺术性,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熊和掌二者不可兼得,文艺工作者也很难,排新戏首先是要顾上,想吸引观众又要顾下边,普通群众电视,报纸,说教式宣传听的看的多了,着戏曲就是为了放松一下,跟着剧情哭一哭笑一笑的调济一下生活。
最后再来评价《梨园春》希望广大的戏迷朋友们,在当前的文艺环境下《梨园春》一个地方台栏目,能够坚持到今天实属不易,大家都要以如既往的爱护她,包容她,支持她,给我们民族文化留下来点火种,也许戏曲和《梨园春》若干年后又会大红大火起来。
百姓大舞台,爱唱你就来。观众说了算,专家只评点。这才是梨园春火爆之要点。曾经几时,申小梅观众评分最高,结果让人失望。名师高徒,王丹是多少戏迷的偶像,其豫剧、曲剧唱腔做派,让多少观众折伏,最后让人心访伤。梨园春的作弊,让观众离你而去。专家的评点教戏,带来无数戏迷。苗文华、汪荃珍的电视教戏,让多少观众学到豫剧的妙旨。评委席上的打情戏戏,恬不知耻的取宠钓誉,让心寒的观众,远梨园春而去。梨园春只要不忘初宗,进行调整,以后会比以前更红。你的上帝永远是观众。
擂台赛黑幕太多,自从有一年年终决赛周雷达pk霍改云,周雷达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唱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霍改云则走腔跑调声嘶力竭,嗓子都劈了,场内观众打分周高于霍,然而让所谓的专业评委打分时,居然所有专业评委都打了霍的分。后来才知道霍是虎美玲老师的徒弟。挖煤小伙当场泪奔,场内外观众捶足顿胸。只能叹服虎老师人缘好,专业评委们不专业。从此再也不看《梨园春》。
梨园春是河南的品牌节目,如今却不尽人意,问题很明显:
一是风格老套,缺乏新意。而且,作为全省的文化传统品牌,就是推新作,新人,梨园春没有做到。
二是其推出的广告,死搬硬套,硬生生的霸占了梨园春的荧屏。艺苑美被毫无吸引力的广告宣传所覆盖,梨园春被办成了产品推介会,什么不相干的东西都拿到这里展示,而这里是老百姓看戏欣赏艺术的文化艺苑,不是产品展销的贸易大集。别浑水摸鱼,离谱太远。
三梨园春有很好的创意,百姓口碑,想想初心,回归正道,方可前程似锦。
因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失去了2006年以前的原汁原味大众打擂的效果,这个节目的时间段应该全部用于参赛者打擂的,回归当年返璞归真的打擂节目是挽回观众的根本。不要过多的宣传明星!擂台赛和明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梨园春》最大的败笔之处就是喧宾夺主!在参赛者演唱的时候,摄像机的镜头经常的停留在明星的脸上,而且这些明星摇头晃脑的形象实在是让观众反感!你们电视台可以研究一下2006年以前的收视率为什么那么高,那么就回归以前《梨园春》的演出播放效果吗。正常的商业广告应该有,但是时间段不宜过长。
20年的梨园之路,已趣之无味,去之可惜,食之无味。远离了初心,伤了百姓的心,偏离了戏迷擂台赛的初终和方向。早已没有了戏迷打擂如痴如醉的情形,整个栏目早已没有了戏迷的踪影,成了所谓的砖渣和专业演员发把持的舞台啦,彻底地没有了群众参于的性质。当初是谁当擂主,观众作主。现在是真正戏迷根本上不了郑卅演播厅的舞台,观众打分成了一种形式。因此这个栏目到了该倒闭的时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