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电影网
Ⅰ 用迅雷可以下载安徽民间小调吗
可以,有一些资源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AE%89%E5%BE%BD%E6%B0%91%E9%97%B4%E5%B0%8F%E8%B0%83&id=0
Ⅱ 播了十几天毫无水花,李晨最新的大剧为什么会连失败都无声无息
谈起北京特点,大伙儿的第一印象是啥?是金壁辉煌的故宫,或是卤煮炒肝老豆腐?一件事而言,最能意味着北京特点的。应当或是那一幢幢积累着人文精神的四合院。之前一部发布的新电视剧,就再一次带大家回到从前。返回那一个以前小小四合院中,嘻笑怒骂的温暖时光。
Ⅲ 电影十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乐曲来自哪个民间小调
原版是《无锡景》,电影为切合“金陵”,改了歌词,旋律不变
Ⅳ 怎么下载戏曲电影,谢谢
1、将u盘插到电脑上。
2、打开播放器。
3、点击右下角的“下载管理”按钮。
4、然后点击右上角的“设置”按钮。
5、在下载目录中将文件下载的位置改为“U盘的电影文件夹下”。
Ⅳ 天下无贼里的"知道不知道" 是一首什么江南小调么
这首陕北民歌的原始素材来源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在50年代,作曲家刘炽在为电影《陕北牧歌》配乐时,曾利用这一素材改编成了《崖畔上开花》。这首《知道不知道》极可能是又一位作曲家再一次加工的结果。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info.guqu.net/mingemingqu/20080616180057_23167.html
在中国古曲网上好像必须是会员才可以下载..
Ⅵ 网上卖的歌曲伴奏算侵权吗我在QQ群下载的云南贵州山歌伴奏,放在我自己软件上面,卖有侵权行为吗
摘要 【法律意见】
Ⅶ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有几个歌曲,分别都叫什么名字
这部电影共有四首歌曲
主题曲
《冰山上的雪莲》
男)戈壁滩上的一股清泉,
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风暴不会永远不住,
啊,
什么时候啊才能看到你的笑脸?
(女)乌云笼罩着冰山,
风暴横扫戈壁滩,
欢乐被压在冰山下,
啊,
我的眼泪呀能冲平了萨里尔高原.
(男)眼泪会使玉石更白,
痛苦使人意志更坚,
友谊能解除你的痛苦,
啊,
我的歌声啊能洗去你的心中愁烦.
(女)你的友情象白云一样深远,
你的关怀象透明的冰山,
我是戈壁滩上的流沙,
啊,
任凭风暴啊把我带到地角天边.
插曲
《高原之歌》
爬过万道坡,
谁见过水晶般的冰山
野马似的雪水河
冰山埋藏着珍宝
雪水灌溉着田禾
一马平川的戈壁滩
放开喉咙好唱歌
河水向东流
太阳又东升
爬上了萨里尔的高山顶
翘脚儿望着北京城
旱海接连着天边
大山冲破了云层
飞驰万里的白云哟
捎封信儿带到北京
《怀念战友》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故乡
当我离开它的时候
好象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象那都他尔闲挂在墙上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他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象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
啊-----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伴奏)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象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
啊-----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为什么这样鲜?
哎鲜得使人,
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Ⅷ 《其实你不懂广东人》有谁看过哪里找
其实你不懂广东人
2005-3-15 8:44:10
--------------------------------------------------------------------------------
广东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反击外地对广东的“妖魔化”
广东为什么需要辩护?
作为一个来广州十年的北方人,我认同广州,更多于认同北方,包括北京。我喜欢粤语的铿锵、斩截、深情。但是每次以各种方式与北京遭遇,还是不禁心存畏惧。这是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当然地把北京放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于是滔滔不绝当然是好的,而“狂”因为与北京沾边,也不容置疑地被所有的人纵容着。
叶曙明的书鼓励了我对以上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想法的怀疑。
身在广州,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广州的历史文化,但是毕竟是肤浅的,零碎的。我们当然都知道孙中山,知道赵佗,陈白沙,康有为,梁启超,冼星海,红线女,高剑父,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这些人的背后,是一条条源自悠久历史的文化脉络。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广州就是一个内地与海外货物交易的集散地;明清两代,广州不仅富甲一方,岭南学术也领一时风骚,众多的书院见证了广东历史上学林之盛;广东人敢为天下先,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是广东人,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是广东人,中国第一个电影导演郑正秋是广东人;改革开放中,广东最先在农村中实行联产责任制……当叶曙明底气十足地把广东的历史、文化名人、广东的骑楼、粤剧、岭南画派、风俗、神祗、饮食、广东人的性格历数一遍的时候,这幅文化地图就非常可观了。它足以改变任何轻视或贬损广东人的看法,足以令任何认为广东是文化沙漠的人哑口无言。
很明显,这是为广东所作的辩护。于是问题来了:广东为什么需要辩护?不容否认的是,认为广东没文化的是大有人在,妖魔化广东的大有人在,流言与传说不适当地强调了广东独特的坏的一面。而且,在“北方中心”的文化格局中,广东处于弱势与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是高姿态地泰然自若,不以为然,还是默默地任人评说,还是奋起抗辨呢?
广东人“讷于言而敏于行”,从容淡定。其实广州是一个内秀的城市。龙应台得知禅宗六祖慧能在光孝寺受戒后,吃惊地追问道:十五年的深藏,风动幡动的哲学辩论,菩提树下的剃度,竟是在广州吗?为何在历次的广州行中,无人提及?原来达摩一苇渡江,禅宗初始之处,也在广州,为何无人告我?
外人的慧眼折射出广州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瞬间。龙应台不知道,很多北京人不知道,而且他们关于广东不知道的更多。因为不知道,所以有歪曲,有误解。
所以还是有必要辩一辩,因为这里的文化是一种有内涵、“有源源不绝的后劲”的文化,它完全有资格有水平与其他文化处于真正平等对话的状态,不能因为自己的沉默而让它一直处于劣势。
更为重要的是,“北方中心”并不是不容置疑的。正如一位学者在对南方方言作了研究以后所说,建立在北方基础上的普通话乱了,南方方言却极有规律可循。谈到文化在人身上的积淀,我不知道北京人的空谈有何骄傲可言,还能维持多久。广东人的务实之中,倒有些更经久,更有力量的东西。
多元的概念在学术上久已有之,但真正落实到文化心理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天,当成为一种抗衡的力量,广东会心安理得地享受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平等的地位。这才是一个多元社会的正常状态。但在这之前,广东还需为自己辩一辩。(陈淑梅/大学教师)
谁真的懂广东人?
这些年,走在改革前沿的广东成了人们的焦点。许多只是客居广东短短数载,或只是在广东游览数日,甚至对广东风土只是道听途说的人们,都觉得自己对广东人知之甚深,于是肆无忌惮地评说广东人的诸多不是。而《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以有理有据的论证为广东人说出了实话,也反驳了有关广东人的三大谬论。
谬论一:“广东人排外?”接受外来人口本来就是广东自古以来的传统。古代中原地区战乱连年。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一直在不断接纳逃避战乱的中原人。而现代,广东更是一个移民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南下来广东定居、打工的人数逐年大幅增长。举个小例子,广东人虽然很自豪自己的地方语,但要是遇到外来人,哪怕自己的普通话再蹩脚也为了迁就别人而说国语。这何来广东人排外之说呢?
谬论二:“广东人傲慢?”这个说法不仅让《其实你不懂广东人》的作者感到好笑,连笔者也觉得莫名其妙。广东人何来的傲慢?京沪粤三地而言,北京有的是千年帝都的霸气,上海有的是东方明珠的傲气,而广东有的却是孜孜经商的和气。“和气生财”是喜欢经商的广东人信奉不悖的金玉良言。千百年来人们的被迫南迁,使广东人不爱谈论国事,多致力于经商,世世代代更留下“拙于言而敏于而”的训言。也正因为如此,广东人不爱与人争论。这种低调的作风导致他们受到误解也不辩驳。也许,这也是导致这个歪曲广东人的流言漫天飞的原因之一吧。
谬论三:“广东是文化沙漠,广东人没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阳春白雪是文化,下里巴人何尝不是文化呢?许多所谓的高雅文化正是从俗文化里脱皮而来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当某些东西经过岁月的积累沉淀,它就会散发出文化芳香的气息了。正是广东和其他省份的文化精华的汇聚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少了广东的文化,中国文化就不是一个整体了。
此外,该书对广东人的生活哲学也描绘得非常贴切准确,如“有钱一齐赚”、“钱是赚不完的”等等。它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把被人们颠倒了的事情重新扭转回来,客观地描绘出一个广东人的真实形象。不知不觉中,它就会令人对广东人大为改观。
如果你是广东人,我建议你看一看这本书,它能让你知道更多自己本土的文化,更能增加你身为广东人的认同感;如果你不是广东人,我也建议你看一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其实你不懂广东人。(梁芯畅/大学生)
想象一个名叫广州的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在老百姓那里“混个耳熟”的城市,虽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一个地理空间,但一旦被谈论,通常就变成了想象与谣传,或者说,一种话语一种叙述。近年来,围绕北京、上海“双城记”的“话语”逐渐由“讨论”变成“研究”,数本专着和数次研讨,使之成为学术界的显学。但广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依然留存于影视想象与网络传言中。
2001年,将到广州时,70多岁邻家阿伯对我说,别去南方,那里人野蛮,吃生的。当时我暗笑他十几年不出家门,对南方的想象竟如10世纪的“文明人”想象赤道几内亚。后来发现,流行的影视作品中对广东的想象与这位老伯相比,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影视剧中,广东人通常镶金牙,穿没剪去剪标的西装,时常冒充“港客”骗女孩子;90年代,略为改观,广东人的正面价值是精明、懂市场意识,负面评价依然脱不了粗鄙;就在前两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中,来广州“揾食”的东北小伙子为了在女朋友面前“有面子”,竭力把母亲打扮成一个满口“的啦”的归侨老太太,却没想到,误以为是广东土着的女友也是东北人。小品前段音乐是《彩云追月》,后面变成了东北民间小调。荒腔走板的“北方化粤语”成为“作伪”的明证。与之相对应的是,港产片中想象内地人和内地人想象岭南有异曲同工之处,妓女、杀手、小偷这些角色统统来自内地。《旺角黑夜》内地公映时,把内地杀手改成了马来西亚人,但依然留下抹不去的蛛丝马迹。
广东人通常懒得争夺“话语权”,SARS、孙志刚事件一出,网上又把矛头指向广东人,但极少看到广东人争辩。不过,近日,广东作家叶曙明到底忍耐不住,“揭广东人的老底”,写了本《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在广州居住了近4年,再看这本书,依然感慨自己对广东所知甚少——不知道当年辛亥革命、共和初肇时,要求奉粤语为“国语”的呼声很高,支持的票数已经过半,是孙中山逐一说服,力劝粤籍议员改投北京话一票,今日,满广东的人才绕起舌头学儿化音;
多年来对梁启超、梁宗岱、黄药眠、黎民伟、蔡楚生等等名字耳熟能详,如今才意识到:哦,其实他们都是广东人。
有时我会持这样的观点:某段史实、某个人、某个城市,虽然真实存在,但一旦讨论它,它就不得不成为一种叙述话语。《其实你不懂广东人》,说到底也是一种关于广东的叙述,但相对于某些影视剧和网络传言,它更接近于“现实主义”。
□ 童月(大学教师)
广东的魅力
通常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会想到要带一本地图上路,我们渴望知道这个地方的“地理”;但是对于历史我们往往是淡漠的。而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细节的丰富、过往的生机、民生的气息,那需要深入到民间巷里,深入到历史的烟尘中,需要倾听老人的传说和乡妇的歌谣……更需要一双敏感的慧眼和一颗有温度的心。突然翻到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大有知音之感。
作者叶曙明曾经撰写《百年激荡》,对于广东的历史文化,他可谓一本活字典。同那些钻在故纸堆搞考证的学者不同的是他不仅对广东的掌故如数家珍,而且随时观察身边的当下的广东。书中对近年来外地人对广东的误解进行了澄清,对根深叶茂的岭南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对广东未来的蓝图进行了描绘。同时作者没有回避广东在高速度的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一个广东人不护短的勇气。
广东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她的亲切和“时但”(随便之意),在于她的从容与大度,在于她的平实和淡定。广东的生活其实是最人性化的,外地人可以在广东大红大紫,西关人照常在家里煲他的老火靓汤。一碗可口的汤下去,胃服帖了,心也服帖了。爱恨情仇似乎随之烟消云散,常留心头的是天伦之乐。在广东人看来,生活并不在别处,生活就在此处、在此时,最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广东的情调就在这样温和的安宁的日常气息之中,不喧哗,不炫耀,不浮华。所谓的人文关怀,如果离开了百姓最为关心的衣食住行而去凌空蹈虚是没有意义的。广东早早就在“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中悟到了真谛。
当年苏轼意气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今天,叶曙明一气谱写《其实你不懂广东人》,用生动风趣的史实告诉我们身为岭南人的光荣。
□ 申霞艳(作家)
读《其实你不懂广东人》有感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 陈龙武
《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一书中称广东人“被人排斥还要担着排斥的罪名”。作者为广东人打抱不平,我也有同感,且感触颇深。
广东人就真的这么排外?外地人就从不排外?难道全国除了广东排外严重,其他地方都没有排外的现象,我看不见得!这样说也冤屈了广东人,我认为对广东人的此种评说甚为不公。
我想起了大约在1986年至1987年间。一户安徽人流落到我的家乡,栖身于村头废炮楼之中,村人见到纷纷关心。那时候农村还比较少人会讲普通话,沟通不了,请来小学的老师当“翻译”,结果发现那户安徽人家也不会普通话,老师和村人就猜想加上比划,总算跟他们沟通上了。老师说,原来他们是因为家乡发大水而落难至此。村人们知道之后,自发地给他们衣服、席子、被子,干稻草(那时候农村的稻草也算是有些珍贵的,垫席子用)等,东凑西凑,凑齐了他们的生活用品。其实,当时农民自身的生活也不是宽裕,还一日三餐地负责他们一家几口,若是排外,何来此举。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人与现在的人不一样了。现在,在我们村,外来人口(都是非广东人口)已经超过本村人口,除了流动的,安家落户的不少,甚至是婚娶。我敢说,这种现象不止在我的家乡,在广东其他地方也是司空见惯的了,就像是作者文章中所提到的海丰地区的湖南籍的青年教师。
事实如此,何须太多辩解,且看广东各种菜馆酒楼,全国各地各种菜系应有尽有,有的还超过本地粤菜馆。作者纵横古今中外为广东证明不排外,真是用心良苦。
广东历史上就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地方,若非如此,广东的文化史就该重写 。作者告诉我们的数据是广东现在总人口的三成是外省人,全国有三分之一流动人口在广东。
我认同叶先生的看法——说广东人排外者,有一定因素是一些听风便是雨,以讹传讹的心态造成的(不排除有不良动机者)。不过我认为,这种看法可能已经随着外地人在广东的增加及时间增长而逐渐隐去。强辩无用,事实证明一切,时间证明一切,真正以正道在广东生存发展的,有真正体会或公正看待广东的外地人,会以公平的眼光重新看待广东的,所谓“排外”的非事实“罪名”也会不攻自破的(可能正在“破”的过程中)。那些尽是搞破坏、制造社会混乱之辈,不说广东人排斥,外地人自己都排斥!
当然,不能否认有一些排外现象的存在,小部分目光短浅的人没看到外地人对广东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而且又有一些不良作为者为广东制造了很多的治安问题,这些人就“恨屋及乌”,加上素质较低,就容易产生偏见了。
就像印第安人与美国人的关系,当美国人初踏美洲,印第安人载歌载舞欢迎;移民们定下居来,由于移民的建设、掠夺威胁到印第安人的生存,文化、风俗习惯差异等多方面原因,两者发生了冲突,互相排斥争斗起来;当一个集体威胁到另一集体的生存是必然产生排斥、争斗的。由此可见,广东人能如此兼容,已属难得。
请对广东人持有偏见者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是换到别的地方的人,不一定能够像广东人这么做,做得这么好。
(作者:陈龙武,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干部,潮州人,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
http://www.rbook.net/Soft/jiaoyu/renwen/200603/2920.shtml
这里下
Ⅸ 段泊最喜欢的一位黄梅戏演员韩军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只活了二十六岁是怎么死的
黄梅戏子---韩军(2008-02-11 19:23:51)标签:黄梅戏 韩军 小辞店 韩再芬 娱乐
“对于韩军的名字,真的已没有太多人知道了。”正如这篇回忆录的作者所说,在安徽这个黄梅戏被广为传唱的省份,人们对于韩军的名字也并不熟悉。韩军是个黄梅戏演员,演出时人见人爱。有人评价他是为艺术而生的人,是那种没有人生体会也能因为内心的爱而把戏剧演好的人。韩军留下了很多黄梅戏的作品,像电视剧《半把剪刀》、《小辞店》、《严凤英》,电影《孟姜女》。本文的作者曾经也是一名黄梅戏的演员,她和韩军一起经历了黄梅戏的发展与壮大……
A
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是1966年离逝的,30年后的1996年,我的发小韩军——一个黄梅戏演员也去了,是巧合还是宿命我不得知晓。
噩耗传来时,我的心狂跳,理不清头绪。严凤英老师去世那年我还是个不会说话的毛孩子,当然也就没有缘分与她结识。对严老师我极度崇拜,因为是她将黄梅戏这个民间小调唱响全国,成为全国四大剧种之一,我后来有幸与她的家人结缘,也要感谢媒人——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名段“树上鸟儿成双对”可以与80年代邓丽君的流行歌媲美,是文化之春风在中国大地刚刚回暖的中国流行音乐。那甜美的音乐、朴素的唱词,让你喜欢的身不由己。
写韩军不能不提王冠亚,他是我省的着名编剧,为人低调谦和。王老师非常喜欢韩军,在韩军刚进团时他百般照料,从生活到艺术修养的提升无处不体现他付出的心血。韩军拍摄的影视作品及几出舞台戏,多数是在王冠亚老师帮助下促成的。有一段时间韩军恋爱了,那时的社会之风还比较保守,韩军爱上了一位大他许多岁的女子,爱情选择的叛逆,没人可以理解,但是当时谁也无法说动他改变主意。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围着韩军转。有天傍晚,王老师带口信让我去他家。一墙之隔几分钟我就到了,韩军也在,看情形他们这样僵持已经很长时间,王老师见我落座后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看看他(指着韩军)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我费好大劲把他找回来,说了一下午也没说动他,你和他聊聊,我去给你们做晚饭。”
这一聊就是一夜。我们从儿时一直聊到当下的理想与抱负,真可以用感天动地来形容当时的热情,当天际泛白时我们带着疲惫,走进了新的一天,一个充满着新的希望的日子。韩军说他坚决与那女子断绝往来,一心工作,个人问题等几年再说。我把结果告诉了王老师,他很高兴,吃着香喷喷的大饼包油条,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就是在当晚,王老师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的宿舍问韩军在不在。
事后我听说是在环城河小树林处找到韩军的,从那以后王老师对韩军看管的更严,他的爱情也就真的断了。
韩军长的瘦小,不是那样英武的身板,做演员很吃亏。我们虽是同学,平时也很少接触,后来因为工作上的配合才慢慢加深了解。做演员我和他自身的缺陷差不多,做舞台上的2号角色更合适,常常会有不得志的感慨和不快,这使我们之间多了几分惺惺相惜。他塑造角色很有天分,那时的艺术形式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个人的施展选择空间也很小,这制约了他的发展,剧院每年少有的几出戏很难排得上。刚参加工作,剧院为了培养我们这批人,专门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团,王冠亚任团长,有一批人为我们服务,排了《朱门玉碎》、《母老虎上轿》;现代印度戏《逃婚》,我们这些年轻人热情高涨,连春节都不过就去江苏巡演。去时红梅傲雪,回来时已秋果硕硕。大家都得到了充分的舞台实践。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三团从成立到夭折前后也就一年的时间。倘若当年三团一直没有解散,我们这批人的命运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做演员谁不想出名?谁又愿意到了老来再出名,大家没有耐心跑龙套,都想早早出名。演员是个竞争很残酷的职业。当时剧院排戏,首先考虑的是整台戏的效果,其次才会考虑有没有合适你的角色,不像现在很多作品都是根据演员的自身条件专门为演员量身制作的舞台影视作品。那时创作生产一台戏也没有民间投资,都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很难争取到专项个人资金,只能全部依靠单位的力量,这就让自身条件差些的演员因为没有发挥的一席土地,从而产生了失落和无助。
在大戏面前,我和韩军常常被忽略,也就会在闲暇时一起发牢骚。在艺术的天赋上韩军比我高,常常他的境遇会比我好一些。但是首届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中,他的命运与我的命运一样,我们一边自叹“命苦”,一边也深感自身条件的局限。我虚长几岁,比赛结束后,自认前途渺茫,下决心早早改行,韩军依然坚持在他为之选择的艺术中不肯放弃。不过,就在几年之后,韩军也步我后尘改行做了公务员。哪知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在他改行后半年他就离开了我们。
B
我和韩军认识前后近20年,到今年他离世也已10年。10年的时间,指缝间轻轻流逝,原本是作为“说客”的那一夜,却好像是与他说了今生所有想说却说不尽的话。我们平时最多是几句问候,做搭档因为工作也会说说话但不会很多。他悟性很高,我们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演出时也极少出现差错。他是我合作过同事中,最默契的搭档之一。
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是在80年代。当时,从北京来了几位编剧、导演,学校隆重推出观摩《天仙配》,活泼可爱的韩军饰演“董永”,导演、编剧同时看上了他。当时在《天仙配》中我演“四姐”,从那时起我们俩有了合作,导演建议学校给我俩排一出传统小戏《打猪草》,拍成电影作为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电影院上映电影的前面播放。当时全国几乎没有电视,看电影成了大众唯一的娱乐方式(董文华当年一曲《十五的月亮》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电影要是拍成了,其影响不会亚于今天的“超级女声”,拍这样一部电影投资要5万元,最终因为资金的问题电影没有拍成。
但是这出折子戏很快又被上海电视台的周导看上了,拍成了舞台剧在电视中播放,这成了今天我与他最有价值的纪念之一。
到单位工作后参加全国的重大节日晚会我们常常一起去。有一次在上海与演孙悟空而成名的六小龄童的父亲同台献艺,他父亲是绍剧的着名演员,对韩军和我一见如故非常喜欢。为了纪念这次相识,我们三个人还专门去照相馆拍了一张黑白照片。韩军的离世对我影响很大,我一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人放弃对生命的追求?直到今天我还是不能相信他已离去,我去他的坟地看过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舞台上正在演出的一台戏,我是在熟悉环境现场看外景,没有阴阳两重天的分离死别,眼前长满野草的山坡寂静空旷,刹那间我找不到了自己的方向,忘记了自己的来意。面对眼前的荒草与黄土,看不到自己曾经要看的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是一种空落落无知觉的茫然。
C
韩军进团的最初,排演的最有影响的剧目是《孟姜女》舞台剧。《孟姜女》中的范杞良在修筑长城中死去,几年后韩军从高空跃下,躺在了冰凉的水泥地上,至今我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一天,我们在合肥的同学全去了,他脸上的表情很安详。
在这之前,我也去过几次殡仪馆,可送别只有28岁的离人却是人生的第一次。他安安静静躺在葱郁的苍柏之中,只等着最后再见一面他的朋友和亲人们。
韩军从小在艺校学习,因为母亲是学校老师,所以一切生活起居自然不劳他费心,现在要独立门户现实的生活问题摆在他面前,他就要挑起这副担子。韩军善良忠厚、有责任心,他只得放弃艺术调到某银行工作,想过普通人的日子,想娶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过日子,可这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他就走了。
听王冠亚老师说,严凤英16岁闯安庆城,借头面和行头给她的人,就是韩军的外婆张慧聪。严凤英老师初到安庆16岁,韩军进院工作时也是16岁,看到16岁的韩军,王冠亚老师似又见16岁独闯虎口的严凤英,爱怜之情顿生。
韩军进校时虽只有11岁,却很会演戏,俨然是个戏精。我们三年级时,学校已正式对外售票演出。当时文化活动少,我们的演出非常频繁,天天客满时常还要加座,安庆城没有不知道我们这些孩子的。《天仙配》“路遇”中董永有这样一段词,“我看这位大姐倒还不错,只生得品貌端正,待我又是一片诚心,我若与她成婚倒是一桩美事。”每当韩军说这段台词,台下都会哄堂大笑,特别是说到最后一句,台下笑得前仰后合。
那时人们没有多少文化娱乐生活,谈到男女之爱多是羞羞答答,拉拉手已是很过分的亲昵。11岁1.2米不到的韩军又生得是娃娃脸,本身也是个小娃娃,七仙女比他高半个头,很有点北方人大媳妇小丈夫的味道,他“一个娃娃”在台上议论成人们考虑的婚姻大事,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在安庆生活的日子,让我知道人们那么痴迷戏曲,有这么多人喜欢黄梅戏,在进艺校之前我只知有京剧、歌剧,从未听说过黄梅戏,也没听过黄梅戏,更不曾在合肥的剧场看过黄梅戏。
韩军的外婆在那个年代给予严凤英老师这样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他们两家的奇缘。谁知这两个家庭在几十年后都在承受同样的痛苦,很长时间张慧聪老人并不知道外孙不在人世了,她女儿一直瞒着她,可是能瞒多久呢?
到韩军这一代,他们家已是几代人从艺。韩军的母亲也是我的老师,我很喜欢她也时常观察她。因为她抽烟,所以我好奇。她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抽烟的女人,这让我知道女人也抽烟,抽烟时还能姿态优美。她平时很安静,话不多,韩军走后她的话更少了,在学校上大课或年级一起排戏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谁犯了错她会眼睛狠狠看他们,目光仍是慈祥,所以没几个学生真怕她,但也没几个学生在她面前敢放肆。
D
韩军在校时是个人见人爱的人,阳光又健康。他为艺术而生,是那种没有人生体会也能因为内心的爱而演好戏的人。后来到剧院演戏少了,电视剧还是留下了很多作品,如《半把剪刀》、《小辞店》、《严凤英》,电影《孟姜女》。只要领导叫他配音,他从来欣然应允而不谈条件。家庭的陶冶酿就了他很好的艺德。
对于韩军后来的改行,我认为是错误的选择。他和我情况不同,他家几代从艺,艺术已渗透到他的血脉中,就像潘景莉老师的儿子周珊,他母亲是与严凤英老师同时代的人,他的外公是黄梅戏老艺人,周珊进了黄梅剧院后,有一次我问他,你的自身条件也不优越,又是半路出家,想成名并不容易,是不是应该考虑做其他工作。他回答得很干脆——就是喜欢黄梅戏。
舞台上的韩军是成熟的,到目前综合艺术水平很好的小生也没几个年轻人能超过他,他给黄新德配戏演《戏牡丹》中的书童,演王冠亚老师排演的印度戏《逃婚》、《母老虎上轿》中的店小二,还有《审婿招婿》,后来与韩再芬拍的《小辞店》唱做都很好,角色在韩军身上被他全演活了,而他却走了。他是演戏的精灵。
从小到大,韩军都很听话,他性格缺少一些像周珊那样的坚持。
我的同学韩军是个“小人物”。偶然中,我发现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网,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查到很多关于黄梅戏方面的资料,我看到了很多我不知姓名的年轻演员。我输入韩军的名字,没有他的资料。不甘心继续输入,仍是空白。我看着眼前的电脑发呆,对于韩军,真的已没有太多人知道了。
小人物与大人物的离去,对一个家庭的伤害是一样的。这两个有着缘分的家庭经历着同样的苦难,一个是深深怀念依旧占据着属于她的世界,一个已被抹得干干净净。我把韩军的名字再输进网络网站,结果依然毫无痕迹。
严凤英老师的“死”是对追求人生信仰破灭的抗争,她是用生命的代价告诉世人历史总是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韩军他是蜜糖中的困惑与痛苦,他的选择是软弱,身为同窗不能帮助他我愧疚。
人们只会记住那些真正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虽然还不老,已被列入安徽文化的一部分被保护起来,它依然还在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黄梅人,还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年10月安庆还举行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
E
今天我坐在静静的家中,将往事一幕幕拉近,想着韩军的音容笑貌,能与我共鸣的人还剩几个?在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上,我们也会偶尔谈起韩军,但只一分钟就立即跑题。韩军的艺术生命还没有发出耀眼的灿烂之光,他就走了。他走后我的同学周莉,为韩军竖了一块石碑,以姊相称。韩军是回民,周莉又代表亲人,亲自跳进墓穴丈量尺寸,将他在墓穴中安放妥当。韩军死后很多人去看望他的父母,热心人跑前跑后,希望知道韩军死去的真正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给韩军定位,才是合适妥帖的。周莉的做法令我钦佩,在社会大环境中多一个演员、少一个演员无关痛痒,对我们这些发小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
只有和周莉在一起饮茶时谈到韩军,我们的伤感才是真实又久远,提起话头我俩就沉默了,说什么呢,不能用一二句简单的语言就能去评说他选择的对错。
祭悼那天,我和周莉在指定焚烧衣物的池子边,将一个个花圈,还有韩军的旧衣物,一件件地放进去慢慢地烧,天渐渐地暗下来,周边越来越静,我俩蹲累了,一屁股坐在水泥地上,看着眼前跳跃的火苗,将池中的衣物一点点地舔光。火苗的背后不断闪动着韩军的笑脸,他优美的唱腔在耳边回响:“小子本姓金呀,呀子依子呀,小毛是我名,依荷呀。天天要看笋那,嗬啥,防猪进笋林,呀子依子呀,呀子依,依子呀荷啥,防猪进笋林,呀子依子呀。”我们俩看着他与他打招呼,笑道:“再见面要等50年。”
Ⅹ 网络电视怎么没有戏曲频道总播民间小调的台没有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而戏曲的一大特点是唱词一般都要拖很长,这让喜欢劲歌热舞的年轻人不适应,戏曲讲究的是一种意象一台戏只有几个人但能表现的千军万马,而现在的电影电视大片中庞大的效果场面相比更容易吸引现代人的眼睛,时代在进步,古老的戏曲想在现代社会的大熔炉中存活下来只有吸收一些现代影视音乐艺术中能吸引人的东西吧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市场,就没有戏曲,没有戏曲剧种。戏曲史、剧种史表明,戏曲的发展、戏曲剧种的生成发展是也市场化的产物,市场的核心是观众的审美趣味,封建时代戏曲乃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没有谁人为的去生成剧种,戏曲与剧种都是按照百姓的趣味、自然而然的生成、定位,没有人为的干扰,其地方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优化的过程,使新的戏曲与剧种在地方化的转化中经历一次吐故纳新、整合变革,适应当地观众的趣味和要求,对市场和观众的敏感使戏曲和剧种的发展充满活力,使戏曲与剧种生生不息,既保持戏曲与剧种的特色,又能顺应时代和地方的变化,极其主动、灵活。20世纪50年代,我们对戏曲及剧种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目的是推动戏曲及剧种的发展和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现实,但人为的干扰和政治上的偏激使我们出现许多失误,不能做到客观、科学,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目标的丧失。市场化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按艺术规律行事。经历了许多人为的挫折后,市场也是戏曲、戏曲剧种发展按艺术规律行事的最好调节。近些年的市场实践,不同地区、不同剧种的状况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如鱼得水,有的一落千丈,形成很大的反差,总的看并不理想,这也是反拨、回归中的必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处于这种文化的转型过渡时期,这种转型过渡要比经济企业的更为复杂、艰难,因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戏曲有它的特殊性。而一旦戏曲与剧种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市场链,戏曲与剧种的发展生态将逐渐恢复,21世纪的戏曲及剧种将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新世纪走向市场的戏曲,既不同于旧时完全的自发与无序,也不同于当代某些时期的过于人为与凝滞,而是在科学理论引导下的市场探索,是在总结历史与当代经验基础上的市场探索,避免盲目性与重复性,少走历史弯路。精品性与市场化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彼此不是不容的,精品应该是有市场、有观众的精品,不应曲高和寡,束之高阁;市场化不意味不要质量,徘徊于低俗,一味追求热闹。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化运作还不会是以精品剧目为主的运作,尤其在农村市场戏曲演出主要还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结合的仪礼娱乐,而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种精品与市场的界线逐渐会缩减,但时下还不能要求既精品的又具市场竞争力,将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确定了它们在戏曲及剧种发展中所处的不同的形态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