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三角船之谜完整版电影
⑴ 百幕大三角之谜
百慕大三角之谜
所谓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岛,南到波多黎各岛,西至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的一片三角海域,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由于这片海域船只、飞机等偶然失事之多,无与伦比,所以被冠以“魔鬼三角”、“死亡陷讲”、“地球的黑洞”等令人颤栗的名字。
1945年12月5日,美国第19飞行队的14名飞行员,在飞行经验丰富的队长泰勒上尉的带领下,驾驶5架先进的螺旋桨式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机场起飞,进行飞行训练。
当飞行的机群越过巴哈马群岛时,基地值班军官突然收到了泰勒和飞行员鲍里斯的呼叫:
“我的罗盘失灵了!”“我们在不连接的陆地上空!”
下午4时,指挥部再次听到泰勒有些颤抖的声音:“发生了异常情况!我们弄不清自己的方位!”基地指挥当即要求飞机向西飞行,以便返航。但泰勒回答:“方位仪出了故障,指针不动,我们不知道哪边是西方!”
由于估计飞机距基地的位置不会太远,而且燃料充足,指挥部命令机群中另一架仪表正常的飞机代替泰勒联系。
但十几分钟后,这架飞机驾驶员报告说:“我们现在又迷航了,看不见陆地……我们看到的只是大海!”
过不了久又传来泰勒的声音:“我们好像在墨西哥湾上空……”
基地的指挥人员们吃惊了。他们怎么会飞到墨西哥湾去呢?从机群上传来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大约在离基地东北225英里处。我们看来好像…”报告就此终止了。
基地指挥人员感到不妙,连忙派出一架“马丁”式海上救援机,前往出事地点寻找、救援。但是,就在接近出事地点的时候,这架海上救援机也突然与基地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半小时后,一艘海轮上的人看见一团火焰,按方位估计,是这架马丁救援机坠落了。在短短的6小时内,6架飞机、27名飞行员和救援人员一下子都不见了。
次日,美军在百慕大海域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搜索救援行动。搜索时间达5天之久,结果一无所获。
这种异常现象由来已久。
1520年,哥伦布第4次航行到美洲时,曾途经百慕大三角。哥伦布在写给西班牙的信中,写道:
当时,海涛翻滚,一连八九天时间,我们看不到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见过各种风暴,可是从来没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强烈的。
幸运的是船总算没有沉没,更令哥伦布奇怪的是,风暴的结束也跟它的来临一样突然,说停就停,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1818年,英国轮船“奥斯汀号”和另一艘船在百慕大海域航行。这时海上突然飘来一阵大雾,连几米以外的物体都看不清楚。几天以后,大雾散了。“奥斯汀号”上的船员发现另一艘船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1918年,当时美国海军最大的船只———配有先进无线电装置的“基克洛普号”,从西印度群岛起航,驶往诺福克。当它经过百慕大海区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信号,全船300名船员就离奇地消失了。
1927年9月,一艘轮船正穿越百慕大海区。太阳已经落到海平面下,船员们点起了灯,正在这时候,忽然听得有人惊呼:“起雾了!”原先透亮的空中,突然弥散着淡绿色雾气,灯光暗了下来,驾驶舱里的罗盘稀里糊涂地旋转了90度。也不知什么时候,天空出现了一块很大的黑云,它把星星遮得严严实实。又过了一会儿,一道眩目的白光穿过了黑云。少顷,一切都恢复了原状。
1935年,在一艘进人百慕大地区的美国船上,所有的船员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随后,船也沉人了海底。
1948年12月27日22时30分,一架DC-3型大型民航客机从旧金山机场起飞,在途经百慕大海域上空时,地面指挥塔突然收到了飞机发出的呼救信号,紧接着信号就中断了,飞机也不知去向。后来人们在佛罗里达州海滩上找到了飞机的残骸,机组人员与全体乘客无一生还。
1962年,一加“KB-50”加油机从弗吉尼亚的海军基地出发,还未飞到亚速尔群岛,便葬身在茫茫大海之中。
1963年,美国油轮“玛林·凯恩”号穿过百慕大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报务员还向岸上通报说,“航行正常,位置北纬26.4度,西经73度。”随后人们就失去了这艘油轮的任何消息。救援的船只赶到时,发现的只是失事船只的残骸。
1972年9月,美国货轮“噩梦”号航经百慕大三角,船上罗盘的指针突然猛烈摆动,船员们感到不妙,当即决定全速向西行驶,但却发现船实际上是向北行驶,怎么也纠正不了航向。后来一切恢复了正常。但那怪异的情形在水手们记忆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1977年2月,5位富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同乘一架水上飞机闯入百慕大海区。飞机到达百慕大海区的上空,起初绿雾越来越浓,笼罩了飞机的四周,他们只能依靠自动驾驶仪来操纵飞机。又过一阵子,浓雾还未退去,飞机上的人正想用餐,不料叉子一下子变得弯曲了。后来冒险家们好不容易逃出了险境,再一检查飞机,竟然发现所有的钥匙都变了形。
1977年2月,一架私人小飞机掠过百慕大三角上空,驾驶员突然发现罗盘指针偏转了几十度,他连忙加速逃出这个可怕的航区。返航后他们发现,飞机上的录音机磁带里录下了强烈的噪音。
百慕大三角失事事件屡屡发生,甚至达到了让人谈“角”色变的程度。
科学家们对百慕大三角进行了认真研究后,提出了种种解释。
有人认为,百慕大三角失事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其海底特殊的水文现象。这里的海底地貌十分复杂,从而造成了其特有的不定向洋流,进而形成巨大的波涡,因此导致轮船失事。但海底水文现象只能作用于海上航行的船只,而这一海域空中的飞机为何也会屡屡失踪呢?这就不是海底水文说所能解释的了。
有人认为,由于百慕大地区自然环境十分复杂,来自赤道的热空气和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常在这里相遇,从而出现强风暴。即使天气晴好,强风暴也时有发生。风暴产生的次声波能摧毁飞机和舰船。
有人认为,因为地球的地核在液态的岩浆中四处流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又使地震的运动极不稳定。因此地核周期性地将岩浆压向地球的开口,引起火山喷发或造山运动。一旦地核退去,下沉的地壳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将海流吸进大洋底部的裂缝中,造成飓风或磁暴,导致船只和飞机的失事。
有人认为,百慕大海底有着巨大的磁场,因此会导致过往的飞机和轮船罗盘失灵,这种说法曾得到不少人支持。1943年,一位名叫裘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配合下作了一次实验,以两台磁力发生机输出于几倍的磁力。磁力发生机开机后,船体周围涌起绿色烟雾,船和人都消失了。实验结束后,经检查,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其中有些人经过治疗后康复,但裘萨却自杀而死。至于这里的强大磁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了了之。有人认为是百慕大海下有一条巨大的天然水桥,水桥形成了磁场引力。但“水桥”的存在终究是一种假说,因此磁场引力的说法也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有人认为,地球上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低内聚力,它时而消失,时而重现,游移不定,行踪莫测。低内聚力不仅能破坏无线电的正常工作,干扰罗盘,而且还能令人头痛,使人丧失判断能力,最后酿成惨祸。
也有人认为百慕大区域有着类似于宇宙黑洞的现象,因此导致了飞机、轮船的消失。但“黑洞”是太空中的一种状态,至于地球上是否存在黑洞,至今仍无切实的证据。
美国宇航员在百慕大三角区上空,拍摄到不少照片。科学家仔细地分析了这些照片,发现百慕大地区的海面,要比邻近地区的海面凹陷25米。于是人们推测:百慕大地区的海底可能积聚很多超重物质。这种物质会产生强大的吸力,将海水吸得下陷,如此一来,当船只行驶进这个下陷的海区,就很容易出事。
有人认为,由于特殊原因,进人百慕大海区的船只和飞机很容易离开当今这个时代,进入过去或未来。理由是,1969年,当一架飞机穿越百慕大时,曾在雷达荧光屏突然消失了10分钟。因此,一位叫桑德拉的科学家认为:“在短短的10分钟里,飞机离开了我们的这个时代。因为时间的流速不是永恒不变的,当时间脱离正常运行的轨道时,就会把这段时间连同所有的东西都带走。”
1977年4月,在百慕大三角区海底900米深处,人们找到了一座高达200米的金字塔。1979年,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成了联合考察团,又在附近发现了一座200米高、底边长300米的金字塔,塔尖与海面仅仅相距100米,并且塔身上有两个巨大的洞,海水穿过大洞,速度快得惊人,因此这一带终日云雾缓绕,波涛汹涌。有专家认为,建造金字塔的材料可能是含有氯化铁的石头。这些石头长期受到海浪的冲击及地磁场所的极化作用,因此造成磁场异常的现象,加上海底金字塔水流的冲激,船只和飞机的失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人认为,“魔鬼三角”原是外星人在海底安装的强大信号系统,这些信号系统发出的信号严重干扰了船只和飞机的导航系统,损坏了人的神经系统,船只和飞机自然会失去正确的航向。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科学家借助各种现代仪器的监视,指挥一艘驱逐舰快速驶过百慕大海区。结果,军舰受到干扰,葬身鱼腹。
近年来有人认为,百慕大三角区域频频出事与“幽灵潜艇”有关。
1993年7月,英、美两国联合探险队在这一海域水下l000米深处发现了一艘潜艇,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已知的任何潜艇。后经查实,在这一天,世界各国根本没有任何潜艇在那一带执行任务,也就是说,这条潜艇根本不可能是人类制造的。因此人们称之为“幽灵潜艇”。以后人们又多次发现它,甚至与之较量,但都没有结果,甚至“丢盔卸甲”。
有人说,“幽灵潜艇”所显示的异乎寻常的能力是地球人所不可企及的。因此,它决不是地球人类能够建造出来的东西。而海洋是地球的命脉,在神秘的海底可能隐匿着外星文明,“幽灵潜艇”可能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有人甚至推测,也许人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分化成了两支:一支在地球上,就是我们现代人;另一支则生存在大洋深处,“幽灵潜艇”就是他们的杰作,也是他们与现代人较量的工具。
美国人拉里·库什对52起在百慕大海域发生的神秘失踪事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000多年来,遇难沉人海底的船只有100万艘以上,平均每年沉船500艘,全世界的海底,每14平方海里沉船1艘。
据历史记录,挪威油轮“依斯拉林号”油轮从澳大利亚驶往日本中途失事,经两名幸存人员说,当油轮起火时,甚至连505求救信号都来不及发。
拉里将自己的结论与“依斯拉林号”沉船事件联系起来看,认为:沉船十分平常,百慕大之谜根本不存在。
总之,对于百慕大三角区域失事事件的原因,人们说法不一。
恐怖的百慕大三角,谜一般的大三角………
⑵ 跪求 百慕大三角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百慕大三角》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_lUimMq6g1hIsjhZXW4ZHA
这是一部由CraigR.Baxley导演,萨姆·尼尔主演的美剧。该剧讲述的是亿万富翁EricBenirall率领一队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试图揭开自己的货轮在百慕大沉船之谜的故事。
⑶ 一个关于百慕大的电影
"The Triangle"
导演: Craig R. Baxley
主演: Eric Stoltz , Catherine Bell Sam Neill , Michael E. Rodgers
分类: 冒险 / 悬念 / 惊悚 / 动作 / 剧情
语言: 英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制片国家或地区: 美国
IMDB: 0452573
电影名称: 百慕大三角
主要演员: 萨姆·内维尔 凯瑟琳·贝尔 米切尔·E·罗德格尔 艾丽卡·斯朵特茨 约翰·斯农 切诺斯·玛丁·史密斯
出产地区: 欧美 地区
电影类型: 动作片
百慕大三角简介:
一批货船以及船上全体人员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洲令人惊恐的失踪,一位亿万富翁拿出一笔诱人的资金组织一个由无神论专家,新闻记者,航海专家,科学家,心里学家和医学专家组成的分队,试图前往神秘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洲调查其原因,然而,随着他们调查的深入和不断接近百慕大魔鬼三角,他们发现一些恶《鬼海漩涡 百慕大三角II》梦般难以解释的事情在他们周围发生,情况越来越危急,亿万富翁希望他组织的这支专家团队拿出一个确保他们自己安全的妥善方案,可此时面对种种诡异的情况,这支专家团队也束手无策……
题外话
科学家曾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解释百慕大三角的现象(如磁场说等),但这些解释仅仅只是停留在猜测阶段,许多现象仍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许多神秘学家便开始了种种猜想(如UFO等),这些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我们绝不能一味地盲目相信,也不能一味地否认,应该先经过自己的头脑想想再定论。
幕后制作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着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个绝妙的概念如今被新线公司搬上银幕,两位一直呆在幕后的编剧高手埃里克·布雷斯和J·麦卡·格鲁勃,曾一起执笔《绝命终结站2》的剧本,这次他们终于捧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蝴蝶效应》。借着混沌理论""蝴蝶效应""之名,编剧兼导演先使影片笼罩在童年阴影的恐怖之下,然后又由主角试图改变过去反而引起更可怕事件,来加重本片的恐怖效果和惊悚气氛。这种夸张而巧妙的处理,使本片有别于以往的关于失忆的电影。它带来的恐怖效果不是《失忆》那种寻找过程的折磨,也不是《四人餐桌》那种找到结果的痛苦,反而借助人们试图改变过去的心理,使恐怖惊悚一次次走得更深。"花絮 为了准备角色,艾什顿·库奇广泛地研究了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混沌理论。
Evan的日记本封面和《七宗罪》中John Doe的一样。两部影片都是新线公司出品的。几个主角小时候去电影院看《七宗罪》,同时还在上映《阿呆与阿瓜》,也是新线出品。
现在翡翠台所播放的《谜》也有说神秘百慕达大三角之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它会介绍百慕达的现象的形成做出介绍
⑷ 跪求《百慕大三角》2005年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山姆·尼尔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QssWSe94GI1UOyICktouCw
提取码: ef8s 《百慕大三角 The Triangle》
导演: 克雷格·R·巴克斯利
主演: 山姆·尼尔、Michael E. Rodgers、埃里克·斯托尔兹、凯瑟琳·贝尔
类型: 剧情、动作、科幻、悬疑、惊悚、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美国
语言: 英语、西班牙语、俄语
首播: 2005-12-05(美国)
集数: 3
单集片长: Israel: 240 分钟(6 部分)、USA: 240 分钟(3 部分)
又名: 百慕大之夜
亿万富翁Eric Benirall(Sam Neill扮演 曾出演《侏罗纪公园》《马语者》)率领一队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试图揭开自己的货轮在百慕大沉船之谜。
由Bryan Singer(X-MEN),Dean Devlin(《独立日》《哥斯拉》) , Rockne S. O'Bannon (《银河迷返》《异形帝国》)创作并担任执行制片。其电影版剧本也一并完成。《百慕大三角》在SciFi频道,从2005年12月开始作为电视剧播放。
剧中,由Eric Stoltz饰演Howard Thomas,一位愤世嫉俗的小报记者;Sam Neill 饰演运输大亨Eric Benirall;Lou Diamond Phillips饰演Meeno Paloma,沉船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不幸地是失去了部分记忆;Catherine Bell 饰演深海资源工程师Emi...
⑸ 百慕大三角之谜
指的是在百慕大三角发生的一系列奇异事件。
所谓百慕大三角,指北起百慕大群岛,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116万平方公里。从1945年开始,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都在这里神秘失踪。现在,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
百慕大三角之谜自出现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们每次惊险回归后就报道了他们有关电磁的古怪经历:他们乘坐的船或者飞机会被一种奇怪的蒸汽所吞没,而后所有的仪器都失灵、紊乱了,莫名其妙的雾会在整个海面上升起,而当时的自然天气都不可能产生雾,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解释这些电磁失常情况。百慕大三角之谜
这种反常现象被后人百般猜测,把原因归结为“海怪”、UFO、心灵感应、时空弯曲等等,也有人认为,百慕大之谜并不存在,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无聊的术士们在宣扬他们超自然的思想。可人们似乎没有对一个事实太在意:这些事故的经历者都是富有经验的领航员、船长,甚至是海岸巡逻队的队员。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形成了科学界长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谜团,展示大自然中不为人类所知的神秘一面。
虽然百慕大之谜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但现在已经出现了最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是由加拿大物理爱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进行的多次电磁方面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离奇现象,这些离奇现象与百慕大三角报道中出现的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谜与电磁有关。
折叠谁让物体飞了起来?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个业余物理爱好者,他喜欢鼓捣一些奇怪的科学实验,他的家里摆满了实验用品。他可能与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电影主角相似,唯一的不同只是,他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的,他的实验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纵波(尼古拉·特斯拉,无线电之父)。由于实验场地有限,那些用来发射电磁场和波的设备,比如泰斯拉线圈、高频发生器等等,只能勉强塞入到一个小屋子里。哈奇森把所有机器都打开,然后安静地等待着他的实验结果。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个东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块金属片,他也没怎么在意,把那金属片扔了回去,它却又飞了过来,打在他身上!这时哈奇森再观察屋里的其它动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铁棒竟然飞了起来,在空中悬浮了一秒钟,然后“砰”的一声,又摔到了地上!
折叠发生了什么?
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复他的实验,又有令人惊骇的现象发生。比如:物体持续飘浮起来,像木头、塑料、泡沫塑料、铜、锌,它们会在空中盘旋,来回穿梭,形成旋涡并且不断升起,甚至有些物体会以惊人的速度自动抛出,撞击到人身上。
但这样的魔幻效应并不是时时都发生的,有时需要静静地等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任何异常状况发生。后来,通过对仪器不断地变换位置,比如光谱分析器、磁力计、盖格计数器(盖格计数器其实是辐射探测器的一种,可用来测量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等仪器,哈奇森终于摸透了魔幻效应的“脾性”,可以很快制造出魔幻效应了。
折叠新奇现象接踵而来
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由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不同的金属可以在室温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属可以变成果冻或泥的状态,当仪器所产生的场被撤走后,它们会重新变硬;空中出现光束,紧接着无数光环显现,与此同时,容器中的水开始打旋……
真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无数人都争抢着去看哈奇森的实验。哈奇森还向人们展示了无数实验中留下的样品——那些被“劈”开的金属、被弯曲了的粗大钢条、从铝块中冒出来的硬币……
上述这些奇特的现象就被称为“哈奇森效应”,哈奇森猜测,这种效应就是那些实验仪器的古怪组合而导致的,它们发射出的电磁波互相干涉,产生出某种奇特的能量,这些能量在某些特别的区域交叠,在这些区域中,物体会飘浮起来,多种材料会变形,物体还会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如此微弱的电磁力为何能够产生这般强大的力量?按照传统的知识经验,人们以为那么一点力并不会产生任何值得称道的结果。因此,有些科学家猜测,哈奇森是在无意中“触碰”到了“零点能”,此能量由物质在绝对零度时表现的振动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种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物质状态,叫“量子真空”,其场的总能量处于最低,这是一切物质运动及能量场的最初始状态,这样的状态具有无限变化的潜在能力。零点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断出现和湮灭产生的。据推测,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间烧干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就不难想象哈奇森效应产生的种种奇异现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让我们人类惊恐万分的现象简直不值一提!
折叠但是零点能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呢?
一触即发的“零点能”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国发明家泰德?盖革农,他发现每个电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电磁频率,如果通过某些方法,让电子都应用相同的频率,物质本身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生改变。
这样看来,在哈奇森效应中,零点能是由于空间电磁场的相互交织和影响而被激发出来的。如果把某个物体暴露在各种电磁场相互交织的地方,其实就相当于在尽可能地破坏物体的电子轨道。如果其中一个电磁场的频率与这个物体中某些电子的电磁频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点能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强大的破坏力。
在哈奇森的实验中,当他把电磁能量调得更大,产生更多的共振,金属键外层的电子轨道就会被共振所破坏,导致金属原子不停地振荡,结果,原子之间的固有框架开始动摇,整个金属也就形成了一种柔软的、颤巍巍的“金属果冻”,这情形看起来就像金属在正常的室温下自动熔化了。
当电磁场被撤走后,金属块开始从瞬间“噩梦”般的躁动中冷静下来,“风平浪静”了,金属键开始在邻近的原子之间再度形成,原子之间重新两两“握手”,形成稳固的扭曲的形状。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哈奇森效应。
实际上,哈奇森发展了一种新形式的电化学,就是通过改变电子轨道的共振频率,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盖革农的阐释,我们就可以把难以想象的神奇而复杂的实现哈奇森效应的手段变为简单的解释——合乎经典物理学的解释。
运用这些共振频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仪器,学到以下有趣的技艺:你可以把物体里的化学键变得更强些,增大整个材料的强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让化学键变得弱一些,可能就让一块铁在室温下变成一堆粉末。
还有别的呢:通过适当调节频率,你可以让一种物质表现得如同另外一种物质,或者可能表现出我们至今从未见过的性质:模仿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块钢铁模仿了一片羽毛,那么它飞起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电磁能布满空间
在哈奇森效应之前,我们知道一个着名的“消失”实验——1943年的费城实验。据说,“爱尔德里奇”号驱逐舰安装了“隐形发生器”。试验开始后,这艘驱逐舰便从人们的视野中和雷达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维空间,过了一会儿军舰才重新出现。
费城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引力和电磁是相连、相通的,就像质量和能量通过质能公式联系起来一样。证明统一场理论是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愿望,虽然他从没有最后解决统一场理论,但是费城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什么。
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那么时间、空间,然后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知道有件东西是整个宇宙所共有的——电磁能。
当你看着一个面包圈时,首先看到的是面包外圈,还是中间的空洞?这是个心理题,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哈奇森效应。按照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哈奇森效应不可思议,这可能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面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空虚”部分——空间,以及充斥其中的电磁能。哈奇森当然不是第一个知道电磁的人,但是他的实验让人们把种种奇异事件的解释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设备的唯一产物——电磁的变换上面来。
道理很简单:无处不在的空间实际上处处充斥着电磁能量,我们从前关注的“面包圈”本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只是电磁能量的一种爆发形式而已。
如果我们把100万伏特的高压打在自己身上,我们肯定会死,可是改变电流的频率,到了某个特定的数值,我们就可以让百万伏特的高压穿过我们的身体而不受到伤害,这个试验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尝试过。
这是不是把你吓坏了?但的确,要实现这一点并不难,要做的就只是改变频率。比如说,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与墙壁全部原子的频率相同,人就能随意穿墙而过;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做到整齐划一,人就会突然消失。费城实验中的这艘驱逐舰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失的。
折叠“百慕大三角”现象的完美再现
凭直觉,人们总以为这些事只可能在实验室制造的极端条件中发生,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美国电磁学专家帕登所说:“哈奇森启动设备、进行实验的初衷是平淡无奇的,只不过是利用旧电线和线圈进行一些例行的操作。但正是用这种简陋的设备,他找到自然界中很多潜力存在的最有力证据。”
其实,哈奇森实验室里产生的电力,和大气中隐藏着的潜能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最简单的例子是,在一些闪电现象发生时,强大的电流足以扰乱无线电波和几百公里之外的其它设备、足以损毁大树和房屋、足以使沙砾熔成玻璃。
有没有可能,哈奇森效应只是自然界“大机器”的一个微弱、但极为幸运和典型的例子罢了?巨大的“自然机器”会不会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古怪事物,在我们的时空中导致某个物体、某件事情出错?
我们自然想到了百慕大三角之谜,其实,哈奇森效应是百慕大种种怪现象的完美再现。哈奇森发现的众多效应仿佛一致模拟了百慕大各种报道中的现象——古怪的旋涡云团和光亮、绿光和磷光、电磁异常。在哈奇森的某些实验中,物体也会披着一层灰色的雾,在房间里飞转、飘移,这些都可以拍照下来。百慕大三角有没有可能恰巧具有适当的温度和天气,又处于电磁重点区域,以至于产生了和哈奇森效应一模一样的现象?
但是电磁可以导致飞机和船只消失吗?哈奇森说:这极有可能,自然界可以自发地形成这些场,然后制造出某种适当的情况,使得船只和飞机完全碎裂,或者消失到另外的维度、领域中去。
哈奇森效应一经传播,全球轰动,那些研究各种“灵异”现象的科学家们都颇有启发,有的甚至豁然开朗。稍微比较一下各种实验的和自然的现象,我们就能看出,这些长久以来困惑人们的现象中,有的是哈奇森效应中的一种现象,有的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发生的类似哈奇森效应的“翻版”。
人们纷纷开始重视自然界中和人群中种种现象发生的背后有没有电磁“旋涡”的存在。显然,有太多关于电磁的秘密我们还没有了解,电磁很可能是通向大自然更多惊人现象的大门,它的潜力是无限的。
在我们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以往科学家、哲学家的梦幻,如今都在慢慢地变成现实。我们应当更深刻地去认识自然界的潜在能量和力量,无论这种潜力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直接的效益,我们都应当开始重视它。从这一点来说,哈奇森贡献恐怕还在于,他发现的效应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