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电影 »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电影天堂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电影天堂

发布时间: 2023-01-17 09:54:40

A.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小论》

  观堂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句历来被人所称道,解读者甚多,以下是本人一些愚见:

    有我之境,不难理解。观堂先生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例。有我之境不难理解,观堂先生给有我之境下了“优美”的审美定义,这是很正确的。

      有我之境,一如“道旁有柳则赋柳,陌上花开便吟花”是也,万物动静之时,亦有各式之美景,慧眼的诗人此时便用诗句记录下此景,亦托其情于景致中,创造出了这种意境。然而诗人毕竟只是一个“记录者”,在万物动静生灵中摄取其中之一部分,以诗句加以美化或者复写。这样的诗人更多的只是一个生活或者情感的抄写员,仍然是以居高临下或者置身事外的态度来观察认知这个世界的,没有做到物化而一的境界。有些画面可能就是发生在诗人身上或者诗人旁边的,但是诗人却无法融入环境中,只是用自己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举个例子,人观笼中鸽子,无论如何审视鸽子之美,毕竟人是人鸽子是鸽子。此时人写诗描述其鸽,总是带着一种人类特有的感知与认识去描写鸽子。人和鸽子在审美上总是隔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也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界。

    而无我之境则不同,古人做无我之词,描摹其画面亦把其自己融于其景中,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也。是如苏东坡称赞王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同理,作无我之境诗,诗人并非仅用眼观景,置身事外来挥毫诗句也,而是以心入景,置身其中。隐去“我”的阻隔,成为万物的一部分,静穆但不严肃,自然但不平淡,真挚而不做作。无我之境的诗所抒发的情感,一定是含蓄的。比如观堂先生之词“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窈窕佳人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诗人把“路上人”与“楼畔佳人”融合在一起,孤独寂寞甚至空灵的情感浓缩在这短句之中。

《庄子· 齐物论》记录了着名的“庄周梦蝶”

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无我之境”最好的诠释。何者为庄生?何者为我?无足轻重。庄生与蝶合二为一,恬淡空灵神秘都孕育在这之中。没有任何的直接抒情,而是将物我混一,抒发出一种整体合成的情绪,这便是无我之境最为高明的地方。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各有各的好处,语言上可能有我之境取胜,但化境上却远不及无我之境。但观堂先生提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审美情绪,可以说是对中国古诗词欣赏的高度概括,具有深远意义。

B.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之境:
维自己的解释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举例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欧阳修的《蝶恋花》全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首惜春词,我们来看后面举例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用最简单的字面去理解;“黄昏下,关着门的庭院里。我没有计谋留住这个“春”,我带着泪眼问花;你为什么匆匆忙忙的就走了?可是花没有做回答,只是随着无情的风飘走了。”这就是有我之境,因为其中“泪眼问花”是谁在问?不就是欧阳修自己吗?“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然而作者自己的青春不就像他问的那朵花一样,也是悄无声息的走了吗?

文章注重‘物象’,但‘物象’往往是包括了意和象两面,不紧紧是通常意义上的景物。注重的是一定的物象构成暗示的作用。《二南密旨》:“论物象是诗家之作用。”作用一词原为佛学教理,也可以简称为用而与体相对。《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性相名殊,体用无别。”《大方广佛华严经》:“体外无用,用既是体。用外无体,体既是用。”诗词文章要明作用,否则就是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明作用就是词精意炳,婉而成章。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个有我之境就是得作用之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就是景物、物象,烘托出自我的感情,所以物皆着我之色彩,到达化身为物的境界。

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不知道悠然的是我呢?还是南山呢?正如“庄周晓梦扑蝴蝶”不知道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达到最高的作用之功。“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不知道我的心情是如水般澹澹忐忑不安?还是如白鸟悠悠下的自由舒畅?不知道寒波是我,还是白鸟是我,的矛盾心理。

不管是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用物象烘托渲染出自我的感情,让其皆着我之色彩。

C. 如何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在他的三部力作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其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造境即有我之境,写境即无我之境。
“我”即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多半指诗人。没有主人公的情志就没有诗词的产生,按说都是有我的,怎么会出现无我之境呢?二者是如何区别的呢?
王先生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外界的景物都被我的主观情感浸染了,成了我或爱或恨、或怨或慕的对象。此时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强烈浓厚的,绵延充塞于天地之间。目之所及,皆有灵性,或热情或冷漠,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表现了哀伤的主人公对花的不满埋怨。花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这位女子处于深深的庭院,寂寞无伴,登高远望又望不见想念的人所在的章台,愁思难消。此时又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美景易逝,青春年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是却这样孤独无伴,华年白白流逝,伤心的泪禁不住潸然而下,万般无奈去问风雨中的红花,而它竟然无语,连理都不理就飘飞了,怎不让人更加伤感!这种看似无理之举恰恰反映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深厚的寂寞愁苦。
同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也反映了诗人孤独寂寞理想渺茫的心境,前面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意思是大雾弥漫,隐藏了楼台,月色朦胧,看不到渡口,那美丽的桃花源啊,我理想的去处,寻寻觅觅,总也不见。如此心境,又怎么能忍受这孤零零的馆舍内关住的满屋的春寒!那傍晚的声声杜鹃哀啼听来是那么凄凉:一切外界景观,都反射出内心的孤苦寒冷。
欧阳修的《蝶恋花》更是有我之境的典范:“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在寂寞的主人公眼里,菊花被忧愁的烟霭笼罩,兰花上的露珠是哭泣的眼泪,双飞的燕子可羡,通宵的明月可恨。天地万物都因为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成了另一般模样,染上了主人公浓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若非彻夜难眠,又怎知“斜光到晓穿朱户”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我之境还是好理解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非常兴奋时,感到天地广阔,阳光灿烂,花儿在微笑,鸟儿在歌唱,即使冷风也感到清爽。而悲伤时则觉得天地无光,一切无精打采,热闹的景观更惹人心烦,喜庆的气氛更衬心境凄凉。甚至觉得群山黯然,江河呜咽。触目皆是伤心色,入耳无非断肠声。
而无我之境则有些难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正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是有我,怎说是无我呢?且看作者的解释,“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这话是说,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非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重在描写景物,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所谓无我中还是有我,只不过感情不像有我之境的强烈而已。
王先生还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由诗人的情感和外界景物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看来,“境界”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有我,无我之分,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
那么又如何理解“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呢?明明是诗人在观物,怎说是“物观物”呢?
用叔本华这句话来解释无我之境是最恰当明白的的:“每当我们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也就是说,诗中的我也好象成为外界的一物了,与其他景物融为一个和谐的境界,我观物,就是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这种境界中诗人的心境是很宁静的,闲适的,没有世务的烦扰,没有荣辱得失的顾虑。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表达了他辞官归隐田园后融入大自然怀抱里悠闲自得的心情,摆脱了官场事务的烦扰,忘却了荣辱得失,尽享田园生活之恬淡。
人的情感心境很静,才能象没有情感的物一样与外界相融。本性接近自然的人最容易写出这种境界,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所以王先生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金朝文学家元好问《颖亭留别》中的诗句,是诗人写给送别的朋友的。诗中的惜别之情不是很浓烈,更没有悲伤,在朋友为他饯别的长亭中,一段时间内,诗人竟被眼前美丽的景观吸引了,说“干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真是一幅辽远清淡的水墨山水!“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若非急着去赴任,诗人定会继续欣赏下去,与大自然共享闲暇。
如此心境,我也体会过,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回老家帮忙锄花生地,一行到头,我坐在地头小憩,顺手弯过旁边地里饱满的麦穗,慢慢的搓起来,抬头远望,所有的田地都是绿色的,没有一块空地,高高低低,疏疏密密的新鲜的绿,铺满了大地,天空湛蓝辽阔,只有几缕白云飘悠着,下午的阳光温和的洒在大地上,不热不冷。轻柔的风微微的吹拂着,几乎感觉不到,远处的村庄传来机器的隆隆声,不太震响,偶尔几声狗叫响起,更觉环境的静谧、安宁。一时间,我似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今夕何夕,忘记了自己是何许人,只觉得就是这天地间一分子,与之融合在一起了,真正是荣辱偕忘,得失无心。
现在想来,如果那田地是我自己的,可能会考虑小麦的收割,花生的长势,秋天的收成等,就不会有那样一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和观赏的眼光了。所以农民在地里劳作,是很难有这种心境的。
由此我觉得王维的《鸟鸣涧》也是无我之境的典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闲”是诗眼,直接点出诗人心情,而最妙的是紧跟其后的“桂花落”三字,真正是境界全出。花落本无声,何况桂花这极细小的花,倘若没有闲心,是很难注意到的。所以这三字就描画出了诗人正在凝目看着细小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过程,那种闲适宁静的心境也同时透出。
总而言之,有我之境情感浓烈,浸染外物,把物人化了,意境宏壮。无我之境心情宁静,人融入外物,把人物化了,意境优美。所以有我之境,多用拟人手法写物,无我之境多用白描手法,前者是造境,后者是写境。
还可以这样来理解二者的区别。
禅界认为,完整的人生应该经历三种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觉得,有我之境就相当于第二境界,无我之境就相当于第三境界。虽然诗词的艺术境界描写的是一瞬间的感觉,人生的三种境界是长期的状态,但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一种境界,是孩童的眼光,涉世不深,无忧无虑,纯粹客观,山是山,水是水,我是我,觉得山水与人没什么联系,所以不能成为艺术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青壮年时期,处于奋斗的潮流漩涡之中,要追求的东西太多,经历的风霜雨雪也多,成败荣辱,喜怒哀乐,时时相随,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看山看水看世界都带上了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色彩,感觉山水外物都是某种人生思想情感的代言,象征。如悲伤者的感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西厢记.长亭送别》)慷慨者的感觉:“这也不是长江水呀,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单刀会》)“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十六字令》)总之,山水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人,都展现了人多姿多彩的情感志向。所以属于有我之境。
第三种境界,历尽生活的阴晴风雨,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生命经受了炼狱般的捶打,达到了一种彻悟般的境界,宁静,恬然。再看山水,还是山水,一切以自己的规律盛衰着,变化着,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人不过是这天地间一物罢了,并不比山水高明多少。这种返璞归真的本色的眼光不同于孩童的眼光,此时人与外物有了一种平等,一种默契,一种和谐,人亦山水。所以如同无我之境。

D.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有我之境指的是,作者所观之境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即物物皆着我之色,我愉悦即万物皆欣欣向荣,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我忧伤即万物皆倾颓百态,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指,作者保存着一颗恬然的心,心境悠然一时的情感的表达与自然形成了契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诗中未着我之色,竟处处是现我之情,无我之境不是诗中没有“我”,而是“我”已经与境行成了天然的和谐,它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无需刻意雕琢,巧然天成。


(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电影天堂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王国维生活在中国黑暗的时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没落崩溃,社会失控,价值体系紊乱,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剧烈动荡,个体生命在精神上处于迷茫和苦痛。王国维的人生也经历着时代痛苦的洗礼。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回国,他说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虚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自是始决计从事于哲学的研究”。

人生问题的困扰使他走向了哲学。在哲学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华哲学,希望通过哲学能够揭示人生的真理,摆脱人生的痛苦与无奈。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1907年,他又感叹:“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对于王国维来说,“可信”与“不可爱”的哲学是以现象界为对象,可以得到确切的实证科学知识,这种知识可信,不过这种知识只是陈述经验事实,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所以他觉得不可爱。

他追求的是“可爱”与“可信的统一,这就便他陷入学术界自近代以来形而上学与科学实证的内在紧张,非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冲突、对峙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王国维本以为研究哲学可以解决“人生之问题”,从中寻觅人生解脱之途。

但事与愿违,倒使王国维陷入了“可爱”与“可信”两难境地的烦闷之中,他不得不放弃哲学的研究,另寻解脱之路。

他的学术注意力由哲学移于文学,以期在文学中能够寻觅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与目标。在文学研究中,文学本身的非功利给他带来了审美的愉悦,于是他撰写了《人间词话》。

E.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可谓“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①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②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③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这种观点一般都根据王国维所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来理解的,认为“有我之境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47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13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09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46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36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8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67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29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