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母亲的房子电影网
① 电影《他母亲的房子》里的镜头是真干吗
不是的,是特效借位等,现在科技很发达的。
② 我眼中的《皮囊》—母亲的房子
就像生态鱼缸里的珊瑚礁,安放在箱底,为那群斑斓的鱼做安静陪衬,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题记
题记是《母亲的房子》里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也深有感触。说实在的,无论你提起母亲还是房子,对我而言都是震撼,何况将这两个代表爱、温暖与永恒的词放在一起。我心里起伏着在阅读后属于我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
我曾经看到过许多写母亲的文章,最打动我的却是蔡崇达的这篇《母亲的房子》。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写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原来,短短一篇文字是可以盛的下母亲一生的喜怒哀乐。
正如马赛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我有一个一样平凡却伟大的执着于房子的母亲,才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读了许多遍,还是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黑狗达有个可爱的母亲,他这么写,我看的却锥心的疼。与其说我心疼文章中的那个“可爱”的母亲,不如说我心疼自己的母亲,因为,我也有个这么“可爱”的母亲。读书呀,就成于一种代入感,可,这种代入感也让人恐惧。就像入戏太深的陈晓旭,成于黛玉,却也终于黛玉。代入感太强,以至于有些疼痛入了骨髓,泪水也只能咽进心里。
她是亿万普普通通的母亲中的一个,但却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伟大的存在。也许她普通到连时光都不记得,但这平凡却震撼人心的存在,我们记得,以不同的形式,以一个“爱”字。
他的母亲,一生都与房子有关。第一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他指着一块儿地对她说,他早晚会在这里为她建造一栋房子。这是她爱情的开始,也是她一生信奉的箴言。
后来,他兑现诺言。在结婚三年后,终于买下这块地,建了一座房,一座还不完善的房。这是她爱情生根发芽的地方,这份残缺也为她后半生的追求埋下伏笔。
再后来,他中风,做手术,偏瘫。而她,不光要照顾不能自理的他,还要供儿子读书上学,还要为女儿准备嫁妆。医药费,以及家庭所有的开支都在她,家里里里外外的家务也在她。就是这么一个被生活重担压的都快喘不过气的体重不足九十斤的女人,却坚持要建房。
第一次跟儿子提起建房,她没有顾儿子的学费,没有顾女儿的嫁妆,同样也没顾已经偏瘫的丈夫的医药费,和一家人的生活。她就像一个在商场里看见娃娃挪不动步的小女孩,重复地说着要建房子。
这个本就因病因残致困的家庭,早就因穷被亲朋疏离,被当作不存在。而母亲,要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向邻里亲朋宣言,不想被忽视,不想让人小看。
房子建立到二层,她买了鞭炮庆祝,还非得要依据风俗宴请乡亲,花了许多钱。儿子女儿抱怨,说出了大实话。她突然就发火了: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
看到这里时,我也以为这位母亲是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她爱面子,不顾实际。我不明白,为什么她要在自己家最困难的时候,在女儿因为自己家可能拿不起嫁妆而嫁不好的情况下,在丈夫瘫痪在床需要巨额医药费,儿子还要上学时建房子。单单凭这一口气?刷存在感?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认同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也是困难的。
父亲很开心,他家黄脸婆很厉害。可后来不知听谁说,他家黄脸婆爱面子建房子,不给他花钱治病才导致他到现在都不能动。恶毒的流言,一个残疾人的控诉,压倒了这位坚强倔强的母亲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那混着老鼠药的人参汤放在她面前,她真想一走了之。可是,她终究不甘心,都到这一步了。她最终答应黑狗达,既然他是一家之主,那死这样的事,也是他说了算的,那包她早就买来放在抽屉里的老鼠药被拿出来给了儿子。当汤被倒掉,老鼠药交给儿子,她突然就哭了,她从来都是个脆弱的母亲啊。
几年后,日子好一点了,她又要建房子。小镇上没人建到四层,要是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黑狗达说,母亲比他想象的倔强。嗯,真的很坚强。房子建起来了,小镇真的一片哗然,她做到了,她的心里,自己的家,建立起来了,自己和孩子,站起来了。
可是,时代在以美好和未来的名义大力发展。到处都被规划,到处都是修路,到处都是建筑,到处也都是伤口。她家,也在这规划内,一把刀正悬在房子上空,随时准备落下。
她像个无助的孩子,生怕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抢走。可是,终究要拆。她和儿子商量,把房子建完整。
她哭着说: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么好的生活。
黑三伯劝她不能自私,要为儿子考虑。不光是三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觉得修建一个即将要拆的房子都不正常。只有黑狗达知道,他不能拒绝。也是此时,他才知道,原来建房子,不是为了面子,而是母亲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健全而完整,无论父亲是健全还是残疾。
他说,这是母亲从来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建房子最重要的是门口的奠基石,母亲小心翼翼地和黑狗达说想打父亲的名字。他很感动,为某些印证的事情。他摸摸母亲的头,像抚摸小孩一样。他跟母亲说,大门还是要放那对写有母亲和父亲名字的那对。看见母亲脸上漫开来的笑容,他也笑了:我这可爱的母亲。
黑狗达的母亲,将自己的爱情刻入了房子中,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里。
如果只读建房子,恐怕没有人不指责黑狗达这位“可爱”的母亲。只是,这房子,不光是房子,它代表着一个平凡女人的爱情,它融入了这个女人的坚强倔强,它代表着一个完整的家,它也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一份尊严。所以,当你读懂了爱情,当你遇见了真实的情感,即使是冰冷的石头,也是温暖的,有生命力的。
我也有一个坚持要盖房子的母亲,不过不同的是,我的母亲却是因为我们建的房子。这房子里放进的是母亲的爱—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的爱。
所有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没钱还要建这么大这么好的房子,有个地方住,遮风避雨不就行了吗。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叫虚荣,这叫不正视现实,这叫打肿脸充胖子。最初的我也不理解!
可渐渐的,我明白了。当年,母亲拼死拼活的要建这房子,完全是为了我们。什么面子,她自然想要,但是,她更想要的是,我们几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家可归,我们几个不用寄人篱下看别人眼色,我们几个不用再住以前那样的房子。
所谓以前那样的房子,是床底墙角都会有许多蛇的房子,到处都有蜈蚣的房子,她不想让我们几个睡的不安全,整夜担心蛇与蜈蚣或是别的虫子爬到床上来。
许多人认为,像我们这样穷的家庭,只需要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可以了。可是,母亲不这么认为,她想给我们几个最好的,她想让自己的孩子可以不用担心受怕,她想要一份平凡又安稳的生活,她想要一个家,这个家是她喜欢的模样,是她想为我们几个打造的天堂。
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也会想到买包毒药,我们也曾经想到为什么不一死了之。可是,不甘心,不甘心。支撑母亲的,是我们几个孩子,我们都明白。
我们几个从小就怕见到母亲哭,她一哭,总觉得天都暗了,总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心里怕怕的。就像黑狗达家里放着老鼠药,每次一有吵架,母亲向楼上走去,大家都安静了一样。我们也怕,怕母亲生气,怕那一种心照不宣的疼痛。
我知道,建房子是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我也知道,房子里有母亲所有的自尊与骄傲。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是对的。我家的房子,除了那根本的出发点爱,也有父母的面子,我们几个孩子的面子,还有我们所有的倔强与坚强。
黑狗达的母亲,用一辈子,把爱情换了一种形式,就那样骄傲地立在那里。
我的母亲,受尽了委屈,打败了所有的不理解,用一栋房子,为我们几个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家,这个家,有阳光,叫温暖。
《母亲的房子》,写尽了一个母亲一生的悲欢,诉说了一个母亲一生的故事。从这篇文章里,我读出了爱情、亲情以及许许多多的温暖的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同角色之间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不敢说读懂了,也不能说讲明白了,只是确确实实读到了已然存在我内心的东西,写出了我浅显的感触。
作者的文笔很好,朴素锋利;作者的情感拿捏的很到位,平实细腻又温暖。我一直想,这是怎样的一位作家,用浅淡的文字,写出这么深的爱情,这么温暖的亲情;又是怎样一位作家,用这样平铺直述的方式,写出一个家庭的深深的苦与悲;又是怎样一位作家,用这种朴素的话,探讨人生的悲欢与意义;这到底是怎样一位作家,用这样的笔触写下生存的不易与人性的冷暖……
我知道,没有情感的血肉,那些钢筋混泥土,不过是少了灵魂的空壳。
黑狗达说,他知道他将永远有家可回。
我也是。
母亲曾说:无论你们在哪里,这个家都是你们的,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间房,永远给你们留着。
我也永远有家可回。
我这可爱的母亲,还有,这栋温暖的房子。
③ 读《母亲的房子有感》
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
蔡崇达写的《母亲的房子》,
他笔下刻画了一个经济无比困难的家庭——黑狗达需要大学学费,他父亲重症要医药费,他姐姐到了适婚年龄,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攒的钱母亲还是想拿来建房子,不顾儿子的学费,不顾女儿的嫁妆,甚至不顾老公的医药费,原因是为了一口气,这是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原因,也是一个令人憎厌的原因,读到这我以为我读懂了,他母亲是自私的,爱面子的。常人无法深度去理解她的内心想法,只觉得她好面子,争一口气,生活的压力,舆论的压力,这一切差点将一位母亲推下悬崖。外债还清没多久,母亲却又提议再建两层,她说:“周围没有一个人是四层楼的,我们建了四层就真的代表我们站起来了。”又是为了一口气,又是为了面子。
房子建到四层后没多久,黑狗达父亲便去世了。
多年后,母亲得知房子要在半年或一年后要拆,却还是想把房子里里外外都建好,黑狗达的三伯上门反对,大概意思就是让她为自己的儿子的未来着想,不要建了让黑狗达在北京买房。确实,要把一个不完整又即将要被拆的房子建完美,谁都觉得不正常,但黑狗达同意了,他用他打算在北京买房的钱建起了母亲这一生的心愿。
黑狗达的母亲从来不是为了自己的脸面,她与黑狗达父亲第一次约会时,黑狗达父亲便指着那块地说:“我要把那块地买下来建一个大房子。”结婚多年后的父亲却是中风瘫痪了,他父亲的瘫痪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建房子也只是帮助黑狗达父亲完成他曾经的承诺,要建四层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就算黑狗达父亲瘫痪了,他们这个家也是完整的,幸福的,也是最好的,这是黑狗达母亲对黑狗达父亲的爱情。
黑狗达父亲死后,明天房子要他母亲还是决定建完整这个房子,这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心愿,也是她这一生唯一的心愿,也代表着天下母亲的心愿,房子只是一个载体,这没错,但它也代表着一个家,母亲的心愿便是一个完整的家,一个让儿女在外工作劳累之后永远有个能安心休息的完整的家。
我们从来不理解房子为什么要建那么多层楼,房子不就是能遮风挡雨就够了吗?但父母总是想给我们最好的,想让我们回家了之后不只是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而是一个温暖让人安心的港湾,也是一个温馨的家。房子是父母的自尊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它承载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和父母给予孩子们的未来的保障。
我不敢说我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但它确确实实有触动我,也让我明白很多。
做人有始有终的重要性,
如果我看到一半觉得母亲自私不看了,在以后的某一次偶然我和朋友提起这篇文章,那我会说这母亲多自私多好面,但只有读到最后你才能读懂这位伟大的母亲。
④ 母亲的房子蔡崇达读后感300字
今天读了蔡崇达的一篇短篇小说《母亲的房子》,文章开篇写到:“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将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迁到。”开篇就写了一个固执到让人不能理解的母亲。随着文字慢慢地展开,文中的我也从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最后支持母亲盖房子。文章结尾写到:“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掉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辈子有家可回。”我不仅理解了母亲,也从母亲盖房子的执着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我的父母亲也曾有这样一个看似疯狂的、不能为我们理解的举动。这几年村里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家家把自己的房子、院子修整得舒舒适适,漂漂亮亮,但我家的房子依然是二十年前建的。那时父母亲盖起了当时村里最流行的房子,堂屋是五间,明三暗五,东西同时盖起了配房,外面贴上了白色的瓷片。地面用水泥进行硬化,院子里栽上几棵果木树,整齐,美观。那时的父母亲奋斗了大半辈子,盖起了这样的房子,加上当时我们兄妹三人的成绩在我们那个小村是响当当的。那时的他们收获了多少人羡慕的眼光。
而今天就不同了,村里一家家建起了楼房,我们家那二十年前建起的房子就显得如此的落寞,就像一个曾经年轻漂亮的美人,被岁月雕刻了层层叠叠的皱纹,比这更令人悲哀的是周边美女如云。这一切让曾经要强的父亲下定决心要盖一座楼房。在这座房子的旁边有一个大坑,坑旁边有一片院子,这就是父亲选的楼房的新址。
父亲丈量地基,计划盖几层,多长多宽,计划需要多少钱,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是父亲找两个儿子商量,遭到了两人的反对。我们都觉得大家也不准备在家里住,都要在城里买房子,平时回家时也能住得开,没有必要花冤枉钱,况且大家经济上都不宽裕。我们的反对如此坚决,父亲的计划就在这一片反对声中搁浅了。我当时很不能理解他当时的想法,但今天读到蔡崇达的这篇文章,我忽然有那么一点理解父亲了。
父亲活了大半辈子,一直是勤劳努力的,他竭尽全力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他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的体面,自己的尊严。但如今呢?曾经让他引以为豪的孩子长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只有他们还生活在乡村,而乡村的外在在改变,而他除了变老外,曾经让他引以为豪的房子显得如此落伍,这应该是要强的父亲很受伤的。可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而这个打算与父亲的打算不同。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苦楚。
父亲后来还是妥协了,不再提自己的那个打算了。是因为弟弟转业回家了,离他并不远?还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也不愿意替儿女操心了,我不得而知,也没有问他。但父辈真的不易呀!
⑤ 有什么电影是关于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事情的,类似于房间这部电影一样
黑暗中的舞者,小孤星,真爱同心,都挺不错的,我也看过~
⑥ 求挪威电影〈他母亲的房子〉〈MORS HUS> - 可以下载可以在线看的!我的QQ1250355330!有的密我!
哥们儿这个片也太冷门了吧
你可以问问如下三位
⑦ 应该是部韩国关于黑社会题材的电影,男主角杀了人,后来认了杀害的人的母亲做了自己的母亲,还有有个妹妹
向日葵(金来沅)
泰植去找而给他这个手册的德子,德子见他老泪纵横像亲生儿子一样接待了他,无微不至的给予无私的爱,可是德子的女儿熙珠不明原由而且搞不清楚乍看泰植便恶言相向其实却并不讨厌他。命运让走到一起的三个人,正要开始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可是除了向日葵饭店的母女谁也不相信泰植真的洗心革面,而且在这冷酷的不信任中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绝望的反击正在筹谋……希望,真的能如愿以偿吗?
http://ke..com/view/5644.htm#4
⑧ 《他母亲的房子》三部曲都有什么
Dario Argento的“母亲三部曲”是《阴风阵阵》(Suspiria,1977),《地狱》(Inferno,1980),以及《恶灵之泪》(Mother of Tears,2007).
《他母亲的房子》三部曲的母亲分别是:
1、Mater Suspiriorum(叹息之母),德国的Freiburg,据点是《阴风阵阵》中的那间舞蹈学院。
2、Mater Tenebrarum(黑暗之母),美国的纽约,据点是《地狱》中男主角Mark姐姐Rose所租住的古老公寓。
3、Mater Lacrimarum(眼泪之母),意大利罗马,据点就是《恶灵之泪》中女主角Sarah Mandy最后探寻到的那幢废弃建筑。
(8)他母亲的房子电影网扩展阅读:
亚当的母亲简是一位心理学家,撰写有关家庭和婚姻的临床心理学畅销书。富有同理与同情心、聪明、直率、无拘无束。那个“欺负自己的儿子”并不是生活中唯一一个难以忍受的男性。
还有(温柔的,大部分时候支持她的)丈夫,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失落男孩问题专家”)以及他的“忠贞情怀”;在“基金会”的嫉妒的同事觉得太受欢迎,并以“雄性奋斗”(此时的时代背景是1970年代)的指控抹杀了她的女权主义课题。
⑨ 高一学生读《皮囊》之《母亲的房子》有感
假期已经过去近半的时间,这些日子里陆陆续续读完了两本书《皮囊》和杨绛的《我们仨》。在此先谈谈读过《皮囊》的感受。
这是一部与灵魂有关的书,“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对这句话印象颇为深刻,其实它也在告诉我们《皮囊》到底写了什么。
初读《母亲的房子》,总以为这位倔强的母亲,一味地举债建房子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来渐渐懂得,她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爱情,父亲生平以建最好的房子为自己的梦想,后来却因为疾病,梦想不得而终。而母亲为了她深埋于心底的爱情,她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此。
在这个贫苦简陋的家里,他们家是村里最早盖平房的一家,是村里最早盖小洋楼的一家,看到周围建起了三层小楼,倔强的母亲又外再加一层,小楼骄傲的俯视着周围的一切。因为政府扩建拆迁掉了那四层楼的一半,那拆了半面的楼房,又被固执的母亲修好,依然孤独的耸立在众多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中央,与这些现代化建筑相比,显得那么的不搭调。这些都是这个倔强的女人的所为。为了这一切,她不惜让儿子承受负债之痛,让女儿因为贫瘠的嫁妆放弃自己的爱情,将一家人的陷入生活的绝境。
看到母亲如此的举动,身患重病的父亲并不“领情”,父亲骂母亲,用拐杖抽打母亲,他恨她。在村民面前说她不让他活,不给自己看病却将钱都盖房子,都是为了面子。这一切都让母亲痛不欲生。她想到了死。因为和儿子的约定,她又忍受了这一切。继续她的“事业”。
说实话,起初,我也鄙夷这位母亲,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顾孩子的死活。一直都在攀比,直到最后才慢慢明白,做这一切,她不为别的,只是因为爱情。因为多年前丈夫在新盖的门墩的诗句中,隐含着她与他的名字,她便发誓要倾其一生完成这个男人的梦想。她将她的大半生都投入进了这场战役中,那不被家人,亲人理解的苦楚她都默默咽下,只为了偿还一个人的爱情。忽然,我又理解了她的那份坚持,觉得她是那么的了不起,她明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建房子。她在维护这个至爱的人的尊严,她继承着他未了的事业。这是她留给这个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终,当这个男人懂得妻子的心意时,这一刻,在这个家里却因为母亲的房子更多了一份精神的力量,那就是爱。是这份爱鼓励着孩子战胜生活中的所有挫折与不幸,勇敢坚强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是啊,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皮囊》让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人活着不是为了肉身的安逸,人活着更是为了灵魂的安逸,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才是最为重要的,有的人,一生忙碌奔波终是为了自己的嘴,有的人,算计一生只是为了皮肉的光鲜,名誉地位成了毕生的最求,为了得到这些,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做着违心的勾当,有的人,为了别人的眼光,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为了这幅皮囊,劳累一生,疲惫不堪。外表的光鲜和华丽并不能掩饰内心的粗陋和糟粕,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灵魂的贫瘠。
人的美丽在心灵,高贵在精神!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应该让肉身为灵魂服务,切莫做它的奴隶!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⑩ 【书评】《母亲的房子》——他说,那是她的爱情
“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
“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皮囊》里的母亲为了房子的执念一直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甚至对老公吐槽:“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家里都穷成什么样子了,还非要盖房子,女儿的嫁妆和儿子的学费都快出不起了。”
老公淡淡的说了一句: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呗。”
我不理解,为何吃糠咽菜也要盖房子,
我不理解,为何不顾儿女也要盖房子,
我不理解,为何修建那座注定要拆的房子。
我偏偏是一个心里不想有疑问的人,耿耿于怀的我带着这些疑问静下心来,重读了一遍《母亲的房子》。
书中的母亲和父亲在媒人的介绍下,害羞的瞄了一眼就订下了终身,那是条件艰苦,但父亲还是给母亲许下一个承诺,指着一块地说:
“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一座大房子。”
母亲相信了,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婚后不久,兼职混黑社会的父亲天不怕地不怕,四处举债,加上母亲少的可怜的嫁妆才终于买下了那块地。
母亲觉得,没有食言的父亲是个男子汉。
母亲在生产完第三天因没钱交住院费而被赶出医院,这时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父亲开始愁眉苦脸,面对因超生而即将失去的公职而不知所措。
被驱赶的一家人走在烈日炎炎的马路上,此时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他们走到一个湖边,父亲不禁茫然地问:
“我们回的了家吗?”
母亲却坚定的说:
“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
“我们真的回的了家吗?”
“再走几步看看。”
有人说,面对逆境,有时女人会比男人更加坚强,女人的坚韧就像是竹子,无论生活把她打压成什么样子,甚至弯进泥土里也会拼命站起来。
此后,柔弱的母亲默不作声的扛起了家庭的重任。除了在加油站搬油桶外,还到处做零活,甚至会窘迫到去邻居家偷煤,去找亲戚讨鱼,去捡破烂的菜叶子……就这样默默撑了三年。
而父亲自被开除公职以后,开始一蹶不振,整整三年闲赋在家,游手好闲。直到有一天父亲开窍似得去宁波当了三年海员,带回一笔钱后才有所好转,而他却再次因为惹了麻烦留在了老家。
好的方面是,他们终于在那片地上盖起了石板房,以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命名。
这是他们的爱情,正在苟延残喘的生活中继续着。
不久父亲经历了两次中风,最终导致半身瘫痪,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日子变得更加拮据。
母亲靠着辛苦劳作攒下了十万块钱,第一件事就是坚持盖房子。即使面对家人的质疑,亲戚的疏远,现实的残酷,也没有动摇想法。
终于有一天儿子说:
“明年大学的学费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女儿含泪抱怨:
“你怎么这么爱面子,考虑过父亲得病,考虑过弟弟的学费吗?”
那天沉默的母亲第一次发火: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许多人都跟我开始时一样,不理解母亲的这种行为,认为她这种行为太执拗,太爱面子,太不负责任。
但仔细想想从头到尾这位母亲又做错过什么?在困境中,母亲表现得如此坚韧,用自己的努力一次次给生活一记记响亮的耳光。
那些责任都是世俗加在她的身上的,只因为她是母亲。就算在她想不开打算自杀的时候,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嘱咐着:欠的钱还清了、女儿的嫁妆也攒下了、记得叮嘱你父亲吃药……
而那个本该在生活扮演靠山的父亲却只知道吹牛逞强,只会一次次闯祸,遇到挫折后就一蹶不振,就算瘫痪了也永远拎不清,一味的发脾气添麻烦。但凡这位父亲有志气,能为这个家考虑,就不会让这个家困苦至此。
有时在家庭中,我们赋予母亲的责任太多,太重,太大。我们时常歌颂母亲的伟大,歌颂母亲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歌颂母亲为了家庭的牺牲,可母亲终究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也曾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女儿。
殊不知,我们在歌颂母亲伟大和女人不容易的同时无疑是在为她们绑上一个枷锁,意味着你牺牲的再多也不能有怨言。
母亲仍旧坚持着,把房子又从两层加盖到了四层,她的房子成了镇子上绝无仅有的风景。
我知道这座房子,是她的宣言,是她的信仰,只有把她的信仰高高竖起,她的人生才能够继续走下去。
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有执念,有的人坚持走下去,有的人选择妥协,有的人选择与它和解。
面对这样母亲,我开始不忍苛责,她从未对不起自己的责任。
蔡崇达说,母亲表达的是从未表达的,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直到最后,她仍坚持要重建那座即将拆掉的房子,为的也只是想让这个以父亲发起的家看上去健全。
她问儿子介不介意把父亲的名字刻在奠基的石头上时,所有的猜测都被印证。
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到达爱的房子,这座桥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建造。
虽然现实中母亲的房子结局是变为一片焦土,但我知道:
他们的爱情一辈子都有家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