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迷案电影免费看
A. 猜字谜语大全及答案:夕阳映三山
夕阳映三山
【谜语拼音】:xī yánɡ yìnɡ sān shān
【谜语谜目】:打一财经词语
【谜语谜底】:岁出
B. 历史密码1解密历代悬疑案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历史密码1解密历代悬疑案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案。虽然后人在其后的历史中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之谜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历史的车轮在沧桑巨变中不断前进,而世人又渴望从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的本原面目,这就使得原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中国历史更加神秘诱人。谜一样的历史,谜一样的古人,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们惊叹祖先勤劳与聪慧的同时,也更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而感到骄傲。从秦始皇身世的由来,到传国玉玺的下落之谜;从宋太宗弑兄悬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谜;人们在不断探索历史的真相,为厚重的中国历史不断增添着解谜的元素,让我们这些后人在诸多杂乱的丝絮中窥视历史的原貌。这些谜一样的故事不仅催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说的历史,而且还为专业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永恒的题材。尤其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各种史料不断地挖掘整理,历史谜案的研究获得了更多可……
C. 汉语字谜
236、猜字谜:除号纵,乘号横,加号生,减号终。猜一个字。答案(怪)
237、猜字谜:不像马,像只牛。是只马,不是牛。猜一个字。答案(午)
238、猜字谜:三横道,一竖道,三个人,比赛跑。猜一个字。答案(径)
239、猜字谜:龟尾收,画前留。兔头露,画后走。猜一个字。答案(鱼)
240、猜字谜:对太阳,比月亮。猜一个中国两字地名。答案(昆明)
241、猜字谜:两肉片,竖棍穿。入口中,后边窜。猜一个字。答案(串)
242、猜字谜:上高斜,下正方。居尼姑,住和尚。猜一个字。答案(庙)
243、猜字谜:又阴月,又阳月。又正月,又十月。猜一个字。答案(肢)
244、猜字谜:两个人,在扯皮。那意思,听是比。猜一个字。答案(彼)
245、猜字谜:一萝卜,圆溜溜,拉出后,送给友。猜一个字。答案(拔)
246、猜字谜:牛魔王,立刀亮,唐僧躲,嫦娥藏。猜一个字。答案(制)
247、猜字谜:向前走,咬一口。斜着走,咬两口。猜一个字。答案(迫)
248、猜字谜:布下布,点无点。布后布,点上点。猜一个字。答案(帖)
249、猜字谜:黄昏时,共双双。后梦到,得天罡。猜一个字。答案(罗)
250、猜字谜:正如三,不是三,正如水,像是水。猜一个字。答案(汁)
251、猜字谜:石床长,村前放。麦成面,豆变浆。猜一个字。答案(磨)
252、猜字谜:十一时,出行日,一人陪,说皆“是”。猜一个字。答案(侍)
253、猜字谜:一宅下,一麾下,一毯下,一笔下。猜一个字。答案(毛、七)
254、猜字谜:一人左,一人右。面对面,背着手。猜一个字。答案(仆)
255、猜字谜:水来之,则泛之。疲倦之,就撇之。猜一个字。答案(乏)
256、猜字谜:说有亿,说有艺,说有义,说有意。猜一个字。答案(议)
257、猜字谜:开学前,拿鱼钩。放学后,扎了手。猜一个字。答案(孔)本人原创字谜
D.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灯谜答案
宝钗:
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1.“镂檀”二句——这是说谜底之物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它并不是工匠用砖石垒砌起来的,而是天然生长的,看上去仿佛是檀、梓一类木雕。镌,凿,刻。
2.“虽是”二句——佛寺或宝塔檐角上悬有铜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声音,现在说风雨过时它是不会响的。凡有关佛教的事物多称“梵”。
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又前宝钗“更香谜”(程高本之黛玉谜)中以“ 风雨”象征人事变迁,则贾府经变故后,宝钗仍未闻“梵铃声”,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语所谓“色即是空”)的道理。这与后半部佚稿中“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宝玉“已不可箴”的情节也是符合的。
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1.“天上”句——说天上地下,相距遥远。
2.琅玕——竹的代称。琅玕\\\\\\,本是青色的玉石,借以喻竹。
3.“鸾音”句——当仙界传来音讯时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指人的死去,亦即所谓仙逝。鸾、鹤,古代传说为仙禽,乘鸾鹤表示登仙。凝睇,凝目注视。
4.唏嘘——叹息的声音。上苍——青天。
宝玉的谜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较明显。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黛玉号“潇湘妃子”,所以借“琅玕节”来点她。二十六回写潇湘馆“凤尾(竹叶)森森,龙吟(风吹竹声)细细”,但到后半部却景物全非,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脂评引佚稿中文字),一片荒凉,这也许就是“琅玕\\\\\\节过”的含义,所以后来宝玉要“对境悼颦儿”(七十九回脂评提到的佚稿中情节)。黛玉之死,佚稿中回目叫“证前缘”,所以借鸾鹊迎归仙境为说。宝玉痛悼黛玉,据脂评说佚稿中亦有如《芙蓉女儿诔》那样大段文字,我们深以不能读到他“唏嘘答上苍”之词为憾。
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1.騄駬——亦作“騄耳”、“绿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
2.驰城逐堑——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狰狞,凶猛,骠勇。
3.“鳌背”句——俗称状元或第一名为“独占鳌头”。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他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他们。又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灯山做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种彩灯,亦称鳌山。
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E. 三山谜案上下级
这部片子太老了,就算找到,画面根本就看不清了,最好还是别执着了,恐怖片现在很多
F. 大家给我出几个猜字迷吧,把字谜答案写上!
76、猜字谜:一乞丐,大口开。半桌饭,下肚来。猜一个字。答案(吃)
77、猜字谜:咬四口,加一口,减两口,凑十口。猜一个字。答案(田)
78、猜字谜:月明时,田边至,小兽出,一身刺。猜一个字。答案(猬)
79、猜字谜:九只猫,大加小。两只大,几只小?猜一个字。答案(七、东)
80、猜字谜:明明有,一个点。偏偏说,几个点。猜一个字。答案(凡)
81、猜字谜:四蚂蚁,要上树。咬口杏,吃四葡。猜一个字。答案(杰)
82、猜字谜:星半现,亮珠边。王一点,玉容变。猜一个字。答案(主)
83、猜字谜:一壮丁,手斜行。一猛男,手乒乒。猜一个字。答案(打)
84、猜字谜:对虎尾,鼻子前。武松打,木折断。猜一个字。答案(公)
85、猜字谜:群雁飞,一叶落。如此干,人方得。猜一个字。答案(舍)
86、猜字谜:左千人,右八人。共八千,零八人。猜一个字。答案(秋)
87、猜字谜:错一寸,说正确。错十分,还正确。猜一个字。答案(对)
88、猜字谜:一月亮,一太阳。猜明字,再想想。猜一个字。答案(胆)
89、猜字谜:女儿国,两贵客:土地爷,孙行者。猜一个字。答案(坤)
90、猜字谜:一个人,一堆火。四滴血,一行者。猜一个字。答案(煮)
91、猜字谜:又扬手,又张口。来一球,猛出手。猜一个字。答案(扣)
92、猜字谜:二十棵,夏半割。老外说,是我的!猜一个字。答案(麦)
93、猜字谜:海边逢,寿星容。末将遇,张三丰。猜一个字。答案(涛)
94、猜字谜:一闪电,穿云端,击雨点,破石砖。猜一个字。答案(专)
95、猜字谜:孙大圣,破衣扔。示长棒,贯日中。猜一个字。答案(神)
96、猜字谜:拔萝卜,一半多。洋人问,为什么?猜一个字。答案(外)
97、猜字谜:上一口,下两口。前两口,后三口。猜一个字。答案(冒)
98、猜字谜:水云纵,川流去。河东走,却西遇。猜一个字。答案(法)
99、猜字谜:两只鸟,往京城。八面风,掠向东。猜一个字。答案(凉)
100、猜字谜: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猜一个字。答案(斗、玉、主、午、马)
101、猜字谜:四方院,一一到。张开口,吃元宵。猜一个字。答案(园)
102、猜字谜:木人巷,一身在。休要横,本人来。猜一个字。答案(体)
103、猜字谜:缸之后,有个洞。没有物,在其中。猜一个字。答案(空)
104、猜字谜:一加一,难琢磨。不算少,却为多。猜一个字。答案(丰)
105、猜字谜:王一口,王两口,十三口,三十口。猜一个字。答案(旺)
106、猜字谜:归帆前,横卧中。一帅容,念诗声。猜一个字。答案(师)
107、猜字谜:故居后,贝一块。英美人,说是买。猜一个字。答案(败)
108、猜字谜:要兼得,撇一点。要兼得,别两面。猜一个字。答案(廉)
109、猜字谜:两人搏,一时错。待加减,来日获。猜一个字。答案(得)
110、猜字谜:人来美,心来长。水来清,日来亮。猜一个字。答案(青)
111、猜字谜:一俊友,斜着头,捂着鼻,闭着口。猜一个字。答案(傻)
112、猜字谜:破茧碎,蛾后飞。扑烛火,落浊水。猜一个字。答案(虫)
都是本人原创字谜作品,具体解释一找就能看到。不够再说,还有很多。
G. 36种动物猜谜,帮下忙!!!
1:天上星星数不清,月光下面捉害虫,叫声难听长相丑,高山平原它都走。=====青云--仙鹤
2:双眼眯眯不见天,脚踏云头软似棉,家中只有马和狗,出门不知多少天。======安士--和尚
3:一年四季报平安,大山森林也敢钻,展翅能飞蓝天上,它是人民好榜样。======合同--鸽子
4:腰儿粗粗象水缸,能吃能喝有力量,身子穿着灰衣裳,你要惹它把你伤。======正顺--狮子
5:淮阳有个大庙院,各位神仙在里边,一月二日来还愿,各位神仙在里边。======上招--燕子
6:一个头来一个尾,两排牙齿一张嘴,咬它嘴巴就张口,你看是否能像狗。=========只得--野猫
H. 南少林在哪
南少林是少林寺的最重要的分院,大量的资料显示其的确存在过,但却在清朝时因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庭镇压了,是彻底焚毁还是改名换姓,至今尚被研究者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1.其的确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了不同于北少林的丰富武学。
在南少林的争论中,拥有最多赞同者的是三座古寺,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
泉州南少林
泉州南少林最早见于《万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书《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唐豪考证认为:此"闽中"少林即泉州少林,从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认为:泉州东禅院即南少林。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虽历经沧桑,千年古刹史迹犹存,文献可稽。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钦赐东禅少林寺"供案。泉州历史学会陈泗东据此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士寻根溯源,络绎不绝。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灯衍派,建于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现过"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泉州广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武术队伍。60年代泉州业余武术社成立,拳界耆宿纷起响应,气象为之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武术协会应运而生,各门派传人齐集麾下,武术馆、武术学校遍布城乡,再现"泉南千载少林风"的盛况。目前全市已有5个区(市)被国家体委评为"武术之乡";二十年来,世界各地众多武术团体和人士来泉寻根访友,并开展了双边的访问交流活动。泉州武术界与日本、菲律宾武术团体结为友好团体,并与四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联系,为增进泉州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传统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
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据传,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但这一说法被驳斥,泉州知名史学家—陈泗东反驳有关莆田“僧兵”的说法。他认为:凡和尚组成的军队,皆称“僧兵”。而僧兵不只少林寺独有,其他寺院也有。根据历史资料:在明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记载,除少林寺有僧兵之外,许多地方在历史上都有出现过僧兵;而《梦观集》中也出现过泉州“僧兵”的记载。因此,“僧兵”不只少林寺独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泉州更多。况且,据嵩山少林寺碑文中记载,“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唐太宗只封给这些僧人以官衔,赐田地,颁布圣旨加以表扬,并没有特别叫少林寺组织僧兵,给予编制。)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1992年4月25日,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12月8日,九莲山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开始向海内外开放。
为了更好发展莆田南少林,2007年莆田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华山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寺区周围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暂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现在,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赵扑初题额的“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周围的古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南少林寺,形成气势昂扬的寺院群落,重现了当年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唯一的遗憾是所有记载只是“林泉院”的痕迹,并无记载“少林寺”的字样,还是不能服众。
南少林景区,有南少林寺、九华叠翠、紫霄怪石、关帝庙等自然景观,还有九牧祖祠、澄渚书堂、九华山摩崖“虫文鸟篆”的仙篆文字,更有海上女神林默娘、三一教创始者林兆恩、民族英雄林则徐、着名理学家朱熹的史迹和石刻等人文景观。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被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将再投入2.3亿元设计建造30多个景点,形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涉外服务发达、集旅游、朝圣、度假、轻工、商贸等为一体化的旅游名胜度假区。
福清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遗址寺院依山建成,有多座台阶,马厩、练功场、少林僧人墓葬等。寺前的石板桥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造下洋石桥一间”石碑。宋,明历史皆有记载。1993年5月,专家们在《三山志》的福清县寺观中找到:“新宁里,少林院。”紧接着,清朝干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同样记载着“新宁里,少林院”。民国二十年版的《福清县全图在新宁里西北部位置上,也标注着“少林”。
目前对南少林最权威客观的资料当属北京科影厂的《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由于全文过长,为方便读者了解结果,仅把全片的开头、中间重要的发现、最终的结论列出,有兴趣了解详情的读者可以网络一下“发现之旅—南少林之谜”。
片头语
“天下功夫出少林”,以“南拳北腿”着称的南北两座少林寺院的僧人,匡扶正义,历次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少林寺难逃被焚烧的命运。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北两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香火旺盛,南少林寺此刻却销声匿迹了。为此,人们开始了历史的追踪。
相传,公元1674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军火烧南少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其中必定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于是,莆田最先开始了他们的寻找,在林山村中,文物普查队发现了一口刻有“僧兵”铭文的北宋石槽。有关专家论证,“僧兵”是南少林寺独有的编制。从而,推断出石槽的所在地——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然而,泉州的两本祖谱——《清源金氏族谱》和《西山杂志》更有详细记载,泉州存在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少林寺。不料,此时的福清出示了更为确凿的证据,出土的文物、古代的地图、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一致指向福清的确存在着一座少林院。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罗炤的研究发现,却让南少林之谜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罗炤发现了福建闽南小镇的一种几乎绝迹的特殊的佛教派别——香花僧。香花僧也侍奉佛祖,为民众做丧喜事,宏扬佛法。但却有不同于正宗的佛教丛林的地方,他们可以杀生吃荤,可以娶妻生子。奇怪的是,香花僧的传人,有一本神秘的秘典——香花僧秘典。这本秘典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它揭开了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南少林寺为何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及寺院遗址的真正所在地。
中间重要的发现
在北京的清宫档案库里,收藏着一本嘉庆十六年,清政府在广西东兰州姚大羔家查获的天地会《会薄》。
《会薄》中记录了天地会创立的一段悲壮历史,这就是着名的“西鲁故事“。
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国境,朝臣官兵抵挡不住,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敌卫国。不料得胜回朝后,康熙却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侥幸逃脱的五个和尚歃血盟誓“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为死难者报仇。
天地会又名三点会、哥老会、小刀会等,其内部统称“洪门”。在清朝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期间内,天地会一刻也未停止它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都与天地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遗憾的是,天地会的《会薄》中并未记载南少林寺的所在地。
1986年8月,莆田县的文物普查队来到西天尾镇林山村进行文物普查。在林山村村口,一口置于露天的石槽马上引起了文物普查队的注意。经普查队考证,这口石槽造自北宋中期。石槽上“僧兵”这两个异常醒目的汉字让普查队员不禁产生疑惑。第二天,文物普查队发现了另一块北宋石槽,上面刻着“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自古以来,中国佛教界常把有道僧人喻为罗汉,从石刻的表面意思猜测,这口北宋石槽,极有可能是寺院僧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工具。然而,仅凭几口北宋石槽,是无法证明,那座消失了几百年的南少林就在林山村的。专家们开始从大量历史文献中寻找,但没有发现丝毫有关少林寺的记载。1990年12月1日,福建省考古队进入林山村“林泉院”的遗址,开始了第一期的发掘工程。发现了块建塔时作为标志的基石,碑上的汉字清晰可辩:“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这个碑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寺院名称叫林泉院,第二个是说明这个寺院至少在唐末就已经存在了。考古报告显示,“林泉院”遗址始于北宋之前,毁于清初。这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始于唐,毁于清的年代大致相同。但专家们翻遍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均没有找到林泉院与少林寺相关的记载。
莆田的专家们认为,经过科学考证,已经证明了林山村中,存在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武僧寺院——林泉院,而这座林泉院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泉州知名史学家—陈泗东反驳有关莆田“僧兵”的说法。陈泗东认为:凡和尚组成的军队,皆称“僧兵”。而僧兵不只少林寺独有,其他寺院也有。在明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记载,除少林寺有僧兵之外,许多地方在历史上都有出现过僧兵。而《梦观集》中也出现过泉州“僧兵”的记载。因此,“僧兵”不只少林寺独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泉州更多。况且,据嵩山少林寺碑文中记载,“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唐太宗只封给这些僧人以官衔,赐田地,颁布圣旨加以表扬,并没有特别叫少林寺组织僧兵,给予编制。6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周焜民,对古文字的语法颇有研究。他也感到文字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当院僧兵,那个兵字,其实是其他的“其”字,它应当断句为:当院僧,其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
“僧兵”的伪证之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对泉州的关注。此时,泉州的几位专家联合声明,真正的南少林寺不在莆田而在泉州。一本明代无名人士撰写的手抄本——《清源金氏族谱》的附录《丽史》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记载:明朝,泉州书生伊楚玉曾在一寺院读书,经常从富翁凌氏的门前经过,后与凌氏的女儿相遇并产生爱慕之情的故事。而伊楚玉读书所在的寺院正是泉州少林寺。相传,泉州在唐朝年间就存在一座少林寺,少林寺的僧人个个武功高强,历代以来一直匡扶正义、爱国爱民,最后为反抗清朝压迫历尽坎坷,终被焚毁。清咸丰丙辰年间,东禅寺主持幻空曾手书一块“少林古绩”山门匾额。
泉州东禅寺的始建年代和废弃的年代,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大致相符,最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存在过一块清朝年间《少林古绩》的匾额。从这块匾额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东禅寺就是少林寺的古代遗迹。
据近代武术名着《少林拳秘诀》中记载:“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指的是嵩山少林寺。而‘闽中’则指福建的中部。从福建的地图上看,莆田和福清都属于闽中。刘福铸的文章中写到:在福清的新宁里有座少林院。1993年5月,专家们在《三山志》的福清县寺观中找到:“新宁里,少林院。”紧接着,清朝干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同样记载着“新宁里,少林院”。专家们看见了民国二十年版的《福清县全图》。在新宁里西北部位置上,标注着“少林”。
这时,陈泗东也看见了《西山杂志》,《西山杂志》是蔡永蒹在清嘉庆年间撰写的手抄本。该书中赫然记载了:唐初,嵩山少林寺派救唐王的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前来福建兴建分寺,而这座分寺就坐落在清源山麓。俞大猷曾在自己所着的《正气唐集》中记载:嘉靖辛巳年,俞大猷途经嵩山少林寺。在观看了上千位以精通剑术知名的武僧表演后认为:少林寺以剑技名天下,但现在真诀皆失。后来,俞大猷应方丈的邀请回传少林棍法给北少林。如此看来,俞大猷小时在清源山上所学的武术,很可能就是少林拳法,并且泉州少林寺也很可能就在清源山上。按照《西山杂志》中的记载,泉州的清源山上有座少林寺,而且寺中的僧人精通少林拳法。陈泗东依此断定,泉州少林寺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1993年6月4日,陈华光等人依据民国三十二年版,的《福清县全图》中所标注少林的位置,来到福清东张镇。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不但有座少林寺,而且还有少林桥、少林溪,并找到了“少林院”等汉字。紧接着,人们在村西口处,又发现了一口大石盂。石盂上同样刻有“少林当山僧”的铭文。
1995年7月,福建省和福州市考古队来到了福清少林院的遗址。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进行了,为时一年半的艰苦发掘工作。从出土文物的考证,史料的记载等方面来看,福清少林寺,无疑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
1993年6月,罗炤来到漳州市东山县的铜陵镇。铜陵镇镇政府坐着一批天地会研究人员。其中坐着一位清癯的僧人。研究会人员介绍说,这位僧人是释道裕法师,他是东明寺的主持。
没有料到的是,这位释道裕法师一语惊人:清源九座寺是真正的南少林,九座寺到东山建分寺为古来寺,是为了反清复明。古来寺在康熙时创建了香花僧。道裕拿出了一本手抄本《古来寺赞集》(《香花僧秘典》),它是古来寺的香花僧做佛事时唱经所用。上面记的内容和天地会的会簿有联系,但是远远比天地会的会簿要严密得多,内容也更加的具体,真实性更强。据上面记载,古来寺源自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这是迄今为止,这是一本明确记载“南少林“的古代书籍。根据上面记载:”九座寺位于兴化清源”,《莆田县志》记载:明正统十三年撤兴化县,入莆田县。莆田仙游县凤山乡中确有九座寺。此寺又名太平禅院,原是九座寺院相连,故又称九座寺。
然而,在《九座寺开科禅师语录》这本古书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九座寺,于明朝嘉靖时期被倭贼火焚。这和《香花僧秘典》记载南少林的毁灭时间是康熙十三年明显不符。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九座寺的焚毁与《香花僧秘典》中的火烧少林寺毫无关系。
经考证,《香花僧秘典》是一本极为珍贵的天地会“会簿”。那么,火烧少林寺的故事究竟在历史上有没发生过?
专家做出如下解答:真正的火烧少林寺应该是没有,如果一定要联系的话,可能就跟康熙时期迁界,为了防止郑成功和大陆的联系,为了隔断郑成功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康熙时期几次把沿海几十里的居民,都迁到内地,在迁界的时候,东山全部被迁到了大陆。在东山铜陵镇发生过悲惨的故事,大概古来寺也就被烧掉了。也许这个火烧少林寺和迁界中古来寺被毁有关系。 明朝末期,闽南地区的十八位不同姓氏的兄弟,以“万”为姓结义成万姓集团。事实上,万姓集团里是以万礼为首,道宗为军师的一个秘密团体。后来,万姓集团投靠郑成功并屡建战功,很快成为郑成功反清军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场着名的南京战役中,由于郑成功指导思想的错误,万礼的军队溃败,万礼战死。 在这次战役失败中,万礼战死了,战死以后,郑成功回到厦门建立忠臣庙,本来是把万礼的牌位作为忠臣来祭祀的,后来听人攻击万礼,说万礼不是战死的,是逃跑,给淹死了,郑成功把万礼神位从忠臣庙里移出来了,这件事情是万姓集团和郑成功决裂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线,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把万礼的神位从忠臣庙移出来,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对于万姓集团来说,道宗和万礼的结义弟兄们不能接受的。当时万姓集团是驻守在福建东山,这是郑成功的一个战略据点,结果道宗是主谋,万姓集团在万礼神位撤出忠臣庙之后,就叛郑降清了。 然而,当蔡禄和郭义降清之后,康熙却将蔡禄及其亲信全部杀害。这恰恰是康熙13年的事情,这样万姓集团又跟清朝,结下了新的仇恨,所以,道宗后来又出现在清朝和郑经的部队的战场上,为战死者收尸。此时的道宗又回到了反清的立场。 反清、降清、又反清,这一段曲折的历史,和清朝新的仇恨,这个怎么能对外人明白的讲出来呢,就用西鲁的故事,用康熙皇帝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故事掩盖过去了。 历史的真相是,国家民族的仇恨,胞兄盟弟的惨死之恨,促使道宗立志定要洗雪追报,但眼前的政治军事局势复杂多变,未来难以把握,需要激励徒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血仇,坚持反清,这就需要传下口头与文字的嘱托。于是以道宗为中心,前有万礼、后有蔡禄,这一曲壮烈而又曲折的历史悲歌。纳入九座寺的南少林僧人南下东山开辟古来寺、并且古来寺确在清康熙的几次迁界,被焚毁过的框架之中。因此,火烧少林寺、僧人南逃的故事便应运而生。
南少林是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才传播开来的,而天地会的产生是跟香花僧有密切的关系,而香花僧秘典里明确地说仙游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南少林的问题,这个南少林就是仙游九座寺。但是真正把南少林文化传播开来,应该是东山、云霄、诏安,甚至包括漳浦,这几个县和古来寺有关系的香花僧,是他们传播出去。
最终的结论
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究竟哪一座才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呢?
人们注意到,《西山杂志》中提到少林寺建于泉州清源山麓,而《香花僧秘典》中的九座寺,位于兴化清源。福清少林院的所在地东张镇,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为清源里。那么,三座寺院的所在地都曾经被称为“清源”,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再从地图上来看,福清临近莆田,公元980,清源里归兴化县管辖。仙游就在泉州的北边,公元742年,仙游隶属泉州管辖,当时的泉州名为清源郡,而原清源则改名为仙游。)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地域名称和管辖范围的变动,致使南少林遗址始终谜案重重。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座神秘的“南少林”,应是福建多座寺院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