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杏花
1. 微电影,内容是说古诗老师跟叛逆的女学生的,里面的老师喜欢一首歌,歌也是关于古诗和诗人的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旧日,是妄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春怨》(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2. 杜牧《清明》好在哪
每到清明节,有一个必修的“仪式”,那就是读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年的清明已过,但小生仍在回味: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小生认为,作者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但什么作品成为经典,却是读者、社会选择及营构的结果。一首人文经典,外星人或许毫无感觉,甲壳虫也很难说感同身受。回到这首诗,因为它以独幕剧一样的“画面”来传达难以言传而又共通的情感。 诗中有舞台:野外的路上;有布景:那就是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 有人物:那就是行人和牧童;有对话和动作:借问,问酒家在何处,以及牧童的肢体语言:遥指远方的杏花村。 而这幕剧是象征的。“行人”忽略了具体姓名,而代表着所有人,暗示着所有人共通的某种命运。什么是行人?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活着就是行旅之人。孔子说“生无所息”。只有死亡是归宿,活着的都是行人,也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的人。 这就跟“清明时节”联系起来了,诗中人永别了祖先亲人,只剩自己一个人走在漫漫长途之上,过去的永远已经过去,未来的还不知何时会来。这已经很让人难受了,又恰逢纷纷的细雨,那么细,那么密,那么乱,无边无际,无止无休,这就更加加重了抑郁的心情。 由此可以重构出一个诗中人的形象:荒郊野外,孤零零的一个人,置身于纷纷细雨之中,已经永久的失去家园,还在无望地寻找归宿。其中的心情,直白地说出来,就是欲断魂,即将要断魂,一种千钧一发,即将要到临界点的感觉。 他的痛感大概等同于断肠吧,断肠是因伤心而肝肠寸断。这有一个传说,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有个大官到蜀地去,船经三峡,他的手下捉到一只猿宝宝,猿妈妈岂能舍得,故沿岸且追随且哀鸣,经数百里仍不肯离去,后来跳到船上,气绝而亡。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了。显然,这是心痛到了极点,以致肉体已无法承受;肠既断,随即就是心之断、魂之断。 怎么释放这种内心的苦闷呢?诗中人想到了酒,想借酒消愁。而只能解酒消愁,又可见诗中人的心情难以倾诉,无可告诉,是无人可以倾诉、无法言表的那种悲哀。这既是感伤的消解,又是感伤的体现,近似于“借酒消愁愁更愁”。借酒消愁,又提供了一种模式,一种排遣感情的模式。 总之,杜牧的《清明》像独幕剧,因而是具体生动的;又是象征深邃的,因此能唤起普遍的共通感:故而被读者奉为经典,传诵不衰。
3. 小草.春花这篇文章里杏花,梨花,桃花想到了什么
林清玄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 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一九七三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着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七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八岁,获得了全国儿童绘画赛优选,十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民国六十一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4. 吴坚的曲目
01 阿拉木汗
02 密西西河
03 啊,朋友再见
04 东方之珠
05 太阳·月亮
06 三套车
07 蜗牛和黄鹂鸟
08 红蜻蜓
09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10 虹彩妹妹
11 红河谷
12 送别
13 摇篮曲·婴儿降生
电影作品:
1.不沉的地平线: 1986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韩三平、米家山
2.避难: 1988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韩三平、周立
3.黑色走廊: 198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吕小龙
4.后会有期: 199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宋崇
5.国际大营救: 1990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谢洪
6.血博敌枭: 1993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张西河
7.远东间谍战: 1995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李佳木
8.大转折: 1996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韦廉
9.超导: 199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王冀行
10.彩练当空舞: 1999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周立
11.鏖兵天府: 2009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李康
12.父亲(父子篇):2012年筷子兄弟微电影;导演:肖央
电视剧作品:
1.摔倒自己的冠军: 1983年由CCTV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 导演:耿小震
2.没有新娘的婚礼: 1984年由铁道兵影视中心出品; 导演:米家山
3.长乐之战: 199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王冀行
4.青城秘密战: 1992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张西河
5.贞观之治: 2004年中影集团出品; 导演: 张建亚
6.万历首府张居正: 2005年中影集团出品; 导演: 苏舟
7.杏花魂: 2008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周立
8.誓言无声2: 2008年由中影集团出品; 导演:毛卫宁
9.大营救: 2010年 导演:谢洪
5. 安徽有那些明星
1、陈晓,1987年7月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
6. 花好看树好看我怎么这么好看这个系列视频怎么样
花好看树好看我怎么这么好看这个系列视频还挺不错的。
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每年初雷的时间早晚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贵州等地2月即可闻雷,是我国平均初雷日期最早的地区;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平均初雷日期出现在3月;而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以及西南北部的平均初雷日却在4月。
初雷日最晚的西北大部地区以及黑龙江到5月才会出现雷的踪迹。当前,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雷雨天气增多,对当地的花期也有影响,公众外出游玩的时候需加强防范,避免在空旷地带活动,远离树下、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施。
7. 清明时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古人写诗词往往主要是情景结合,不能根据字面的意思去了解和判断,而且很多时候会借夸大的字面意思来描写内心的感受。“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8. 微电影阳光路上观后感
我喜欢自己的家乡,因为,那是一个载着我童年的地方,那是一个伴我成长的地方,那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快乐、充满温暖的地方,我最喜欢家乡那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却隐藏着无穷无尽美丽的地方- - - -滨河路。 春天的滨河路,柳树抽出了新芽,长出了嫩芽,桃花绽红了笑脸,粉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一见让人就生爱慕之情,小草也慌慌忙忙的换上新装,从地里探出头来,杏花也换上靓装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红色的花蒂,雪白的花瓣,黄色的花蕊,漂亮极了,河对面的油菜花,也朵朵开放,远远望去满目金黄,,一片灿烂。 夏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长茂盛了,桃树也长出了绿色的小果,小草已经变成深绿色了。晚上滨河路可热闹了,音乐漫漫、霓虹闪烁、人影婆娑。人们在榕树下散步、聊天、跳舞等,健身场地上,小孩子、老人,都在锻炼身体!池塘里还有许多荷花,粉红的,像观音的莲座! 秋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变黄了,几天后便落了,有些叶子落在水里,小鱼把它当遮阳伞,还像一只只小船,准备去旅行!有些叶子落在地上,小蚂蚁把它当跑场,还给滨河路添加了更美的风采,一阵阵桂香飘来,桂花的香味真是十里飘香,一路都迷在桂花香里,菊花也开了,菊花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酒杯形、卷发形、拳头形、碗形等竞相媲美。 冬天的滨河路,柳树的叶子落光了,人已经稀疏了,可是对面的火锅店,真是人身鼎沸,在严寒的冬季,只有,梅花傲然挺立,过路的人不免夸奖梅花,斗严寒、傲霜雪、不居功自傲的品质。 家乡的滨河笭户蒂鞠郦角垫携叮毛路,一年四季其乐融融、美不胜收。我爱自己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滨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