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小电影
⑴ 含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整首诗的含义是什么
整首诗的含义表达出了作者对事情无法圆满的无奈之情。
出自:宋代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
原文: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译文:
花没有全部开放,月亮也没有变圆,寻找花朵和月亮,依然找不到。明明知道花和月亮都是无情的东西,如果对他们多情那真的是可怜。
(1)茶录小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蔡襄为官三十余年,不仅政绩显着,在科学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曾撰《荔枝谱》一卷、《茶录》二卷(或作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的专着。他所创制“小龙团”茶,品质较“龙凤茶”更精。
蔡襄在当时,除了精心制作了“小团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驰名全国外,又鉴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淹没不彰;而丁谓所着的《茶图》,仅论及采制,没有说明烹试的方法,于是,蔡襄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共二篇,800多字。
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都属于烹试的方法。凭他丰富的经验,独特的见解,再配以当世优秀的书法,使这一着作,堪称“稀世奇珍,永垂不朽”。
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与蔡襄的提倡和推荐是分不开的。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自讨没趣。《茶录》除了上进给皇帝鉴赏外,还勒石以传后世。
这不但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十七世纪初,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及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有日渐风靡之势。蔡襄的《茶录》,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人评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
⑵ 中国茶具文化与茶具挑选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制作的精细与否,又是人们选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么,他对茶具艺术的追求,更胜过对茶具实用性的要求。
因茶制宜: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因此,在历史上,有关因茶制宜选配茶具的记述是很多的。
唐代陆羽通过对各地所产瓷器茶具的比较后认为:“邢(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河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绍兴、萧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这是因为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白红”色,即“淡红”色。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黄,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和南昌、丰城、进贤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陆氏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则从茶具欣赏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泽如玉,又有画饰的为最佳。
从宋代开始,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这样,唐时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而此时作为饮茶的碗已改为盏,这样对盏色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今福建建瓯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氏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白色”。对此,明代的屠隆就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对茶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侧重在“香”和“味”。这样,人们对茶具特别是对壶的色泽,并不给予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壶的“雅趣”。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强调茶具选配得体,才能尝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果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至于其他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但不论冲泡何种细嫩名优绿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则水量多,热量大,会将茶叶泡熟,使茶叶色泽失却绿翠,其次会使芽叶软化,不能在汤中林立,失去姿态;第三会使茶香减弱,甚至产生“熟汤味”。此外,冲泡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使用盖碗,也是可取的。
在我国民间,还有“老茶壶泡,嫩茶杯冲”之说。这是因为较粗老的老叶,用壶冲泡,一则可保持热量,有利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汤,提高茶汤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则较粗老茶叶缺乏观赏价值,用来敬客,不大雅观,这样,还可避免失礼之嫌。而细嫩的茶叶,用杯冲泡,一目了然,同时可收到物质享受和精神欣赏之美。
因地制宜: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长江以北一带,大多喜爱选用有盖瓷杯冲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壶泡茶,尔后将茶汤倾入茶盅饮用。在长江三角洲沪杭宁和华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爱好品细嫩名优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因此,特别喜欢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在江、浙一带的许多地区,饮茶注重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因此喜欢选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盖瓷杯沏茶。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专作加热之用;玉书碨是一把缩小了的瓦陶壶,高柄长嘴,架在风炉之上,专作烧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小一些的紫砂壶,专作泡茶之用;若琛瓯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2~4只小茶杯,每只只能容纳4毫升茶汤,专供饮茶之用。小杯啜乌龙,与其说是解渴,还不如说是闻香玩味。这种茶具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品。四川人饮茶特别钟情盖茶碗,喝茶时,左手托茶托,不会烫手,右手拿茶碗盖,用以拨去浮在汤面的茶叶。加上盖,能够保香,去掉盖,又可观姿察色。选用这种茶具饮茶,颇有清代遗风。至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多习惯于用碗喝茶,古风犹存。
⑶ 周末休息时间可以做什么
周末在家,不要老是守着电脑打游戏,游戏一打打一天,会让人很疲惫,再去上班时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其实是不好的选择。小编建议大家可以读几本消遣的书,既放松又健康。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小编今天给各位推荐两本书,一本叫《随遇而安》,一本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随欲而安》这是着名主持人孟非着作的一本书,是一本能让人读后心境平静下来的书。书的内容是他对过去四十年的动情回顾。这四十年来,有坎坷有精彩,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转折。我们要顺应本心,坦然面对每一次的改变。随遇而安是孟非四十年的心路历程的总结。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书中记录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的生活,而此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也随之开启;后来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再后来,荷西在一次潜水时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一段时间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而这段经历,也使她的文风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如果你打开一卷书,总觉得缺点什么,你可能缺一杯香气四溢的茗茶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博大精深。所以茶道的学习、修行是永无止境。 翻开古籍,有许多关于茶为药用的记载,如茶圣陆羽《茶经》曾引用《神农食经》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医华佗《食论》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说;宋代《本草图经》称茶能“去宿疾,当眼前无疾”;明代《茶录》说茶可以“抖擞精神,病魔敛迹”。 喝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给生活带来根本的改变,但是茶喝多了,身体愈发觉得通透。生命的状态让人更舒适、更轻松,爱喝茶,坚持常品常饮茶的友,由于茶的物质功用早已经被无数证明,美容养颜、消自由基,抗衰老,这些是从茶的生化分析来讲,更主要的是茶里,获得的是精神愉悦,心理上的快乐自在。心态好,自然年轻快乐。
除了喝茶看书这些活动,你还可以选择一些动态的活动,运动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运动的时候,我们的体温会升高几度,这可以帮助我们杀死体内的细菌。当我们的身体在对抗细菌的时候,会释出蛋白质,制造更多的白血球。我们流汗的时候,也是身体排出毒素的时候。在做有氧运动时,毒素会在我们呼气时排出。 运动能帮助肌肉收缩,推动血液和淋巴的流动。相对的,坐着不动,会使体内的循环减缓。 过多的脂肪除了对健康有害,还会储存毒素。运动能够启动体内新陈代谢系统的运作,并消耗过多的卡路里。 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⑷ 有关茶的小说(铁观音)
茶人王旭烽有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
茶与诗文对联这里有很多:http://www.wenhuacn.com/cha/wh_shiwen.asp
⑸ 绿茶的影片评论
吴芳的故事开始是有趣的,那是他们在茶馆吴芳第一次讲起化装师,由于姜文的“插科打诨”,故事是动态的,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更因为适可而止,不让人烦。但让人受不了的是,接下来两人的见面就以这个故事继续了,穿插了方立钧、朗朗,穿插了相亲,但那个故事,那个并不让人舒服,甚至显得有点刻意营造女主人公性格忧郁刻板根源的不幸故事,实在不能给人更多的愉悦。它使一切变得平面起来,感觉自己好像在读一部小说那种叙事语气是很常见的小说语气,好像影片中一个镜头:一张桌子上只有一盘菜。这让人逐渐变得不耐烦起来。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没再听见笑声,就在人逐渐闷到要拔腿走掉的时候,一个戏剧化的高潮出现了。朗朗被姜文求着去替代吴芳,她给他们用绿茶算命,她言辞激烈不给王海珍留面子,气氛紧张起来,王海珍被激怒,她的男友又被激怒,而最终朗朗被激怒,吴芳出现了。这一段紧张刺激,观者情绪被充分调动,无异于看侦探悬疑片。然后姜文和赵薇奔跑,像一条河流终于穿过窄窄的峡谷,奔涌进宽阔的河道,无数兴奋的浪花溅起。这个结尾无疑是精彩的。杜可风的摄影是影片能让人看下去的惟一理由。他拍朗朗弹钢琴那段,先是一个侧脸,嘴唇突出地呈现在画面里,然后是脖颈,那部机器仿佛是有灵的,它温柔地表达着对被摄者的爱意。还有荷花、毛玻璃下的手等等,不一而足。
被女友抛弃的陈明亮在一次不经意的相亲中,认识了一个古板的研究生吴芳。吴芳为了打破和人相处的尴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让陈明亮一天天地接近了吴芳的内心世界。同时,他又认识了酒吧里弹钢琴的朗朗。吴芳和朗朗都喜欢喝绿茶,与她们同时出现在陈明亮目光里的,总有一杯翠绿的茶,茶叶在水中慢慢地舒展开来……这部由张元执导的电影有姜文和赵薇的主演、杜可风的摄影,苏聪的音乐,武拉拉的录音,韩家英的美术,以及王海珍、高枫的出演,张元还亲自客串了一个与赵薇相亲的男人。这部影片故事比较单薄,但演员的表现弥补了这个不足。姜文的追女术十分有趣,一句“你面前已摆着道彩虹了,不用再出去经历风雨”让人捧腹。而赵薇一人化成两种身份,一个古板内敛,一个风情万种,也让大家看到她摆脱“小燕子”形象所付出的努力。(人民网评价) 影片制造了一个神秘,但这个神秘根本没有立论基础,根本没有存在背景,根本没有心理价值,只是为神秘而神秘、为炫人而炫人,留下一个不乏精彩的花架子,但里边却空无一物。影片的标题《绿茶》,除了表现吴芳的嗜好之外,没有故事价值。影片中潜伏着一个结构主义评论分析家总是津津乐道的套装结构,但那个故事里的最引人注目的道具不是绿茶,而是一个手套。张元号称这是一个反映神秘爱情的电影,我想神秘就是在吴芳与朗朗这两个人物的设置上吧。一义两柄,这是古人研究国粹时的癖好,那么,第六代导演玩弄玄虚,也成了本能的习惯。其实这种两个角色一人扮演的设置,在娄烨的《苏州河》中已经使用了一番。两人完全一样面貌、却在性格上呈现天壤之别的现象,总是会吸引人们去好奇地关注。在《苏州河》中,娄烨通过旁白为代表的叙事者的生硬解说,虚拟了影片的真实性,逃脱了无法自圆其说的责任。在《绿茶》中,张元与娄烨不同,完全是以一种煞有介事的清晰镜头,表现出吴芳与朗朗的强烈反差。两个女人,一个古板,一个风流;一个受制于男人,一个制服着男人;一个内守,一个攻击。这种创意不可谓不佳,如此集中地通过同一面孔的女人,测试着男人世界的不同嘴脸,的确具有了某种深刻与巧妙,但是电影却最终无法解答这种存在的合理性。一个女人居然有那么大闲心去测试男人、考验男人、报复男人?没事吃饱了撑的吧。相信导演也面临着这种尴尬,最后,在那一场聚会中,只是匆匆结尾,不了了之。当朗朗打了方画家的耳光,并说出吴芳的台词后,只见陈明亮与朗朗共携双手,投奔爱河,几乎暗示了吴芳就是朗朗。如果这样的谜底成立,那么,电影如何来回答吴芳与朗朗分身示人的动机?没有,一无所有。设置出庞大的神秘的玄机,却不给任何现实的心理解释,只能在角色的外表上玩弄一种神秘的玄虚,找不到任何的依据,这就是该片到这个地方已经脆弱到不堪一击地步的原因了。可以说整个电影的内核是空空荡荡,漂亮的不乏精致的外壳下,完全是一堆空心稻草。影片中还交织着另一个关于手套的故事,但遗憾的是,这个残酷的故事,直到最后还是故事,是讲述者嘴里真假难辨的一场文字游戏。导演只能在这里模棱两可,制造玄机,一副点到为止、供观众参禅的洒脱样,其实,编导本身心里就没有底。导演在最后的一组镜头中表现了玻璃台板上结合在一起的双手,正反映了导演在这里的逃避与模糊。他不敢再对吴芳与朗朗人格分裂的动机作出镜头上的判断,甚至不知道镜头前的那一个与陈明亮进行手以及其他部位亲密接触的女人,究竟是以吴芳的面容还是以朗朗的面目出现?连导演都不敢确定。吴芳是一个真实的女人,还是朗朗是一个真实的女人,而陈明亮究竟需要的是吴芳还是朗朗,还是他需要的是这两个女人的躯壳肉体?如果那个女人是朗朗的外貌,而没有吴芳的心灵,陈明亮愿意与她携手吗?电影在强调一种哲理时,弱化了他前面的假意的深刻,在这里突然变得溃不成军,在一种软绵绵的大团圆中藏起了前面的所有矛盾,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剪掉了箭柄就自以为治愈了箭伤一样,整个电影的最后结局,就是像剪掉了箭的外露部分,使伤口貌似平复地解决了缺口,但却把所有矛盾都留在肉体里,整个电影结束后令人极不痛快。(人民网评价)
⑹ 那些影视剧中出现的茶都是什么茶
《红楼梦87版》
国内的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喝茶的环节,如果说有哪一部电视剧可以把茶很细腻融入生活中的当属87版《红楼梦》了,其中有关茶的内容就有493处之多,包括茶俗、茶礼、茶诗词、茶叶、茶具、泡茶用水、泡茶方法、品茶环境、茶疗方剂、用茶禁忌等,可谓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记述与描绘得最全、最生动的。
电视剧《都挺好》
家庭剧《都挺好》中干练的明玉,喜欢简约泡茶的方法。小小的木头托盘,放着一套玻璃茶具,她顺手提起茶壶内胆,一上一下,茶就泡好了。一边喝茶一边吩咐秘书,将会议的资料准备好。可见在诸多办公场合都适合搭配一杯茶,简单又方便。
《寻访千利休》
日本也是非常喜欢茶的,茶叶在日本也有很长的历史,最有名的莫过于《寻访千利休》,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讲出了利休将死的结局,又在结果里构建悬疑,让人带着好奇心去探寻中间过程。把日本的茶人、高丽的公主、白居易的诗联系在一起,共同刻画出一个追求极致美学的千利休和他的茶道精神。缓慢的节奏和茶道的意境很搭,倘若闲暇下来,不若喝一杯茶,一起看一看日式的茶纪录片。
⑺ 是不是得到女孩子的除夜后女孩子提出分手及几率就小
谁告诉你那么无稽的事情的?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离婚了。
想留住一个人女孩子的心,重要得是对她好,让她对未来游戏,有幸福感。
就像小龙女的初夜被那个臭道士搞走了,但是小龙女喜欢他吗?他再喜欢小龙女又有个毛用。
⑻ 建茶的建茶六绝
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着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1996年10月4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建县1800周年盛典之际,日本国前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物晴三先生亲临建瓯,为他1995年元月莅瓯探访日本茶盏、茶道祖地时捐资兴建的建瓯宋代“北苑”龙凤团茶遗址“凿字岩”保护亭落成剪彩,从而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在中国茶史上隐退已久的中国茶文化发祥地建瓯的瑰丽风采。
近年来,曾先后探访和揭示过建茶绝世之迷的专家学者有:世界医务协会药茶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中国茶叶泰斗张天福教授,南京农大朱自振教授,中国茶叶博物馆张子华主任,中国茶叶质检中心骆少君主任,以及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等。
可以说,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归结起来,有以下“六绝”: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绝;二是建安斗茶天下绝;三是建盏茶具天下绝;四是凤山茶神天下绝;五是建瓯茶业天下绝;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绝。 建瓯植茶,根据史乘考证,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期,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着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产茶,而且赞道“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闽龙启元年(938年),邑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悉数献给了闽王,被列为皇家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都之北,故称“北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适漕闽监制北苑龙凤团茶,茶品不断升级,品质高贵,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动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时名冠天下。
宋代周绛在其所着的《茶苑总录》中盛赞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亦有诗颂道:“建溪官茶天下绝”。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叙道:“庆历中,蔡君谟(即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选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龙凤团茶分为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其中细色五纲有龙焙贡新、龙焙试新、龙团胜雪等十五个品名、无比寿芽等十三个品名、太平嘉瑞等六个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为它有以下四大优势:
优势一:贡御及时,先声夺人。自惊蛰前开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仲春即达京师。还形成了独特的喊山之俗:“调民数千,鼓噪山傍,以达阳气。”欧阳修《尝新茶面圣谕》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优势二:工艺精良,规程严谨。采造规则极其考究,可谓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为了保证质量还制订了严密的七大操作流程:一为采茶,二为拣茶,三为蒸茶,四为榨茶,五为研茶,六为造茶,七为过黄。
优势三:装潢考究,外表华丽。细色五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香篚,扁以银铒,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幕之,可谓什袭之珍矣。粗色七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束以红缕,包以红楮,缄以菁绫。元人周密《乾淳岁时记》对其华丽的包装盛誉道:“转遗好事,以为奇玩。”
优势四:造型美观,精品迭出。形态有方形、圆形、圭形、花叶形等;印模有龙腾凤翔等,阴阳交错,图文并茂。主要精品有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白茶、龙团胜雪。时人慨叹:“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 大量史藉资料表明,唐代后期,建瓯茶乡即出现了“斗茶”活动,当地人又称作“茗战”。斗茶发源于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于境内“北苑”御茶园的兴起,又进一步在御品的推动下,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愈加盛行。每到新茶制成之时,茶农便要将上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场合,比试茶水的汤花,评判茶质的优劣和茶技的高下,从而演化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生产风俗沿习相承。这种斗茶习俗后经丁谓、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迅即发展成为鉴赏茶品、冲泡茶艺的盛会;更经大批文人墨客的刻意渲染和提炼发挥,进而充实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据蔡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所述,建安“斗茶”,大体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研茶协盏。即第一步是要将茶饼碾碎成末,置入微热过的茶盏之中。二是调膏点注。即第二步是先要执壶注入适量的初沸开水,调和茶末似浓膏,然后轮番点注,比试汤色,以清白色为贵,黄白色为贱。三是击拂候汤。即第三步是要使茶面泛起汤花,再视茶面出现水痕的先后,先者为劣,后者为尊。四是细啜吟咏。即第四步是在胜负甫定之后,继而细啜慢饮,品评得失,吟诗赋文,尽享其趣。
建安的茗战,经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鉴赏茶品,冲泡茶艺,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建安的“斗茶”活动,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发端则源出于建安“斗茶”。 以和、清、敬、寂等四规七则为核心的日本茶道艺术最初就是发端于建安的茗战。 由于宋代斗茶,茶色尚白,应运而生的便是当年“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瓷茶盏珍品的问世了。
“建窑”大约创烧于晚唐五氏;鼎盛于两宋及元初;至元中后期衰落;明代基本废烧。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当时计有”龙窑”99座,其生产的瓷器被列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时称“建盏”。“建盏”问世后,驰名海内外。特别是日本人对它更是珍爱有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把它列为国宝级的文物。
“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兔毫盏”,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制风格和工艺特点。其一是器物除沿口较薄外,其余部分都极厚重,特别是从腹部至圈足底围厚度最大,有的器物胎厚达一厘米。其二是器物中有不少带字器底,留有“供御”、“进盏”等字样,表明它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之品。其三是器物都有带有一种很深的绀黑色,有些则多少带有一些褐色、酱色或其它颜色。由于釉中并排地呈现出褐色或铁锈色的筋脉,酷似兔毫毛,被称为兔毫斑,其盏以此故名“兔毫盏”。这种特殊花釉的烧成,说明我国的瓷器工艺到了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其四是器物已普遍采用轮制方法,所烧制的器形都很规整,装烧均采用通钵,一器一匣,尚未发现叠烧的现象。其五是器物的烧制采用“龙窑”,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历代文献都给“建窑”和“建盏”以极高的评价,同时赋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录》中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朱琰在《陶说》中称:“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品。”
可以看出,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问世后,即驰名海内外,被世人尊为瓷中珍品,从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与“北苑”龙凤团茶相匹成配、名倾天下的双璧之一,在茶艺王国的星空中交相辉映。 凤凰山在今建瓯城东16千米东峰霞镇后焙村境内。地貌北高南低,后宽前窄,南端直抵东溪,宛如一凤凰匍伏饮水。另有凤髻岩,突兀伫立于凤凰山南麓临溪的颈部,由四、五瓣岩块呈下窄上宽状展开如维妙维肖的凤冠。
蔡襄在所着的《茶录》中称:“(北苑凤凰团茶)惟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丁谓在所着的《建安茶录》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宋子安在所着的《东溪试茶录》称:“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贲,厥植惟茶。”
凤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瓯东峰霞镇东二里的后焙村境内,民间流传当地茶农为纪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张廷晖在茶业中的开拓性贡献,特立祠庙以祭祀之。凤山茶神庙的原名称恭利祠,民间老百姓又叫张三公庙,现在则称凤翼庙或茶神庙。
茶神张廷晖,字仲光,仕闽为阁门使,唐末五代时期原为闽国建安县吉苑里的茶焙地主。在当时,张廷晖不仅开垦和拥有了凤凰山方园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叶的种、采、拣、蒸、造等方面,特别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宋初,张廷晖去世后,里人以神祠之,岁修茶贡,祈祷多验。宋绍兴中(1131-1162年),朝庭赐封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夫人封协济夫人。
在中国茶史上,茶人死后为神,张廷晖有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说,凤山茶神张廷晖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建瓯茶业历史悠久,至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衮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国春秋唐元宗本纪》称:“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于研膏茶,名甲天下。”
宋代,建瓯茶业走上了巅峰。先是丁谓,造凤团龙团。《画墁集》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尝见。后是蔡襄,又造出小龙凤团。《归田录》称: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建茶在制作工艺上,主要是改变了工夫茶的原有做法,采用了半发酵技术,同时改蒸青为炒青,实行杀青、捻揉,并进行拼配和精制。
按《闽书》所载:当时北苑共有官焙三十二,小焙十四,内园三十六所,外园三十八所,内园专供御饮,外园以备赐予近臣。另据有关史籍文献记载,宋代建瓯已开始注重对茶园土质与茶品关系的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凤凰山)其阳多银铜,其阴厚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植其性”,“亦犹桔过淮为枳也”(《东溪试茶录》);“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小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建瓯县志》)。
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自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漕闽监制始,至明洪武二十四年(891年)朱元璋下令罢造止,历时达414年之久。清道光年间,建茶再度兴起。至光绪中期,建瓯产茶数量已“实超宋代而过之”。 宣统二年(1010年),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建瓯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均荣获金奖。民国二年(1913年),在巴拿马展览品赛会上,詹金圃送展的乌龙茶再获一等奖,杨瑞圃、李泉丰茶庄送展的乌龙、水仙获二等奖。建茶品质又一次走上巅峰,产量亦高居全省之最。建瓯茶业的成就地位一直持续鼎盛到近代。
建茶从唐至清,前后历时一千余年之久,茶农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良茶树品种,完善培植技术,提高制作工艺,更新花色品种,从而不断地丰富了建茶的历史内涵,为世界茶史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2006年,位于建瓯东峰焙前“北苑御焙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建瓯茶业在中国茶史上再次确定了一个至尊无上的地位。 在建瓯传统茶文化的诸多盛事佳话中,还涌现出大量赞颂建茶、建盏、建安斗茶的诗文,其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堪称中国文苑史上的一绝。已知写过吟咏建茶、建盏、建安斗茶诗文的名家有宋祁、林逋、丁谓、蔡襄、范仲淹、梅尧臣、李虚已、沈括、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陆游、李清照、曾几、晁补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郑板桥等三十多位。其中,陆游的《建安雪》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桃花茶》和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磁石般地把人们从“北苑”龙凤团茶美奂美仑的品味中带入了一个飘飘若仙的梦幻境界。请看:
建安雪
宋·陆游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苏轼的《水调歌头·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节选)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吾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尝新茶呈圣俞
宋·欧阳修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
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
另据统计,宋代有关茶叶研究的专着约有二十多种,其中专门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种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建安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此外还有一些论及建茶或以建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茶叶专着,如顾元庆的《茶谱》、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贡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着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隹。”之语。建州位于福建北部,汉末设建安郡,唐、宋设建州府,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因为当时建州所产茶并不着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陆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为一朝时尚,便常见之于诗文了。蔡襄《茶录》称之“建安之品”;赵佶《大观茶论》称之“建溪之贡”。而最早直接称“建茶”的,可能要数李虚已的《建茶呈使君学士》一诗。由此可见,建茶,实际是以产地为名,泛指产于建州、建安一带的茶。又因建州境内有建溪流经,同时也指产于建溪一带的茶。
尽管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茶的具体涵义还是有所不同。唐、宋时,建茶的生产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瓯市)东郊的凤凰山。当时的茶,是一种压制成小茶饼的蒸青绿茶。工艺精致,产量极少,主要是进贡给皇帝,由皇帝分赐给宫廷大臣。由于这种小茶饼的外形往往印有龙凤团案,故称之为“龙凤团茶”。所以,那一时期的建茶,主要是这种茶。又由于五代闽国时,凤凰山茶园成为皇家御茶园,地理上位于闽国北部,称之“北苑”,所产茶便名为“北苑贡茶”。名虽不同,实际所指的也是“龙凤团茶”。
到了元代,由于龙凤团茶的制作费时费工,冲泡又极繁琐,不为来自北方的元代统治者喜欢。再加因连年战乱,凤凰山茶园开始衰落,而与此同时,两百里外的武夷山所产茶开始为人所重,元代统治者便将御茶园移至武夷山。重心虽然变了,所生产的茶依然是紧压蒸青绿茶,仍叫“龙凤团茶”。由于武夷山在崇安县境内,位于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属建州,所以,尽管其时已有“武夷茶”之称,一般人则仍然将武夷产茶当作建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初,才发生较大改变。明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教训,采取了一些减轻民赋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罢废武夷山御茶园,停止生产费时耗工的“龙凤团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龙凤团茶就没有了前途。自此后,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建溪一带茶园,全部改为生产散茶。初时学习安徽黄山的“松萝”制法生产绿茶,但是由于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所产散形绿茶没有优势,为了寻找出路,大约在明朝后期,武夷山茶农开始生产半发酵乌龙茶,于是一举成名。“武夷茶”成为特指名茶。这种情况,极大刺激了整个建溪流域的茶业。本已将近荒废的凤凰山茶园,也开始种植和生产乌龙茶。到清朝中后期,凤凰山所在的建瓯县所生产乌龙茶,在南洋劝业会以及巴拿马博览会上数次获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与武夷茶相抗。于是,建茶之名重新焕发光彩。只不过,此时的建茶,与历史上的建茶,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内容。
⑼ 茶具有 茶荷 茶则 茶匙还有什么,夹小茶杯的是什么
茶具有:茶漏、茶针、茶夹、茶则、茶匙、茶托、茶荷、茶船
夹小茶杯的是杯夹。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9)茶录小电影扩展阅读: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