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旅游微电影
Ⅰ 导游词:延安红色旅游的 导游词
从红军长征的角度看,延安
已经超越一个地名的意义。在吴起镇,历经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红军,终于找到了“家”……
在陕北开辟了延安时代,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的风云,红星照耀中国。七十年后站在延安土地上,人是无法不思潮汹涌的。有研究者称,红军落定陕北前,长征的将士们历经6
次行军方向的选择,也有研究者认为前后经历9次抉择,对于长征的将士们而言,这一抉择的道路为鲜血所凝筑,红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曾几何时,长征战士
屡遭重围,湘江一战血流成河,沿岸百姓三年不食湘江鱼!曾几何时,阴云密布的局势在娄山关大捷后,依然“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红军眼前仍然是不知路途的如海苍山、如血残
阳!但过六盘山,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之日在即,将领们“快马加鞭未下鞍”,毛泽东在摆脱重围后惊回首,“屈指行程两万”。几个月后,红军在陕北扎根,毛.泽.东环视多娇的
江山,品评秦皇汉武和一代雄鹰成吉思汗,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铿锵之声。14年后,他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并且要求将士们“宜将剩勇追穷寇”,再几个月后,华
夏大地上,建立了新中国。这一过程中,长征的落脚点陕北成了又一个时代的新起点,经历了延安时代后,雄鸡一唱天下白。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
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
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
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
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
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延安还是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
Ⅱ 延安旅游,有什么值得一去的地方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号古墓葬——轩辕黄帝陵(5A)、宝塔山景区(4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4A)、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干坤湾)、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有枣园革命旧址(4A)、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南泥湾、清凉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等,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被授予“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称号。2012年延安全市年接待中外游客人次已突破2000万。2013年,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通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验收。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陕北说书、安塞剪纸、陕北秧歌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1个民间艺术品种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人文景观
黄帝陵(AAAAA)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着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宝塔山景区(AAAA)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又称为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是名城延安的标志,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曾经为第二套人民币贰圆券的正面图案。
钟山石窟——敦煌第二
钟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不在莫高窟、龙门、云岗石窟之下”、“第二个敦煌”。
太和山
太和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与凤凰山、宝塔山相望。这里山势高耸,风景别致。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类石窟,其中万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内四周墙壁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万余尊,山顶有太和宫,西有尸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胜。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总社、解放日报社、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
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长县城西石油希望小学操场,延长油矿的前身“延长石油官厂”,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
秦直道
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其道历经2000年风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处坚硬的路基上只有杂草衍生,竟未长乔木,尤其是甘泉县境内的方家河秦直道遗迹,跨河引桥桥墩依然存在,夯土层十分清晰。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景观
黄河壶口瀑布(AAAA)
中国黄河上的着名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中段,总面积约60平方千米。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秦晋大峡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体,规模宏大,是中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黄河流经延川县境形成“S”形干坤大转弯,古称河怀湾,其得名于天地、日月、阴阳、刚柔、干坤之象。黄河在这里陡然急转,形成了320度大转弯,被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湾”。2005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审核通过,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1992年建园、面积为54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6%,是国家惟一的城郊生态型森林公园。
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朴,宁静,原生态。
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拥堵。人置身于此,轻松、自由,可寻找到一片心灵宁静的归宿,吸引了大量画家写生、摄影以及电影拍摄。延安大学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附中、陕西国画院等在此挂牌并确定为写生创作基地。先后有许多画家来此写生,着名的就有李爱国、袁武、许勇、孙志钧、陈钰铭、李乃蔚、邹立颖、马新林、邢庆仁、范华、陈晓光、盛沉、张春华、钟剑秋、廖哲林(台湾)等人,创作了一批批优秀作品。魏塔成了名符其实的“画家村”。
万花山
位于延安市城区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区20公里,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闻名。这里是中国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传说这里还是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集中了上万株野生牡丹,每年的春夏时节,姹紫嫣红的牡丹竞相盛放,香气袭人,美景怡人。1939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就曾徒步到万花山观赏牡丹。
革命遗迹
枣园革命旧址(AAAA)
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
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延安革命纪念馆(AAAA)
国家一级博物馆。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馆名。主要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
杨家岭革命旧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着作。
王家坪革命旧址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现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是当时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筑。属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1940年,毛泽东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南泥湾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
延安新闻纪念馆
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区清凉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
“四.八”烈士陵园
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等乘坐美式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四·八”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至1945年抗战胜利,总校先后办学八期,并在全国创建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政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Ⅲ 红色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答:红色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要学有所用,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提高学以致用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投入今后的工作中。
红色精神是由“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构成,具体内容就是我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不仅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更是一种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拼搏进取精神。它不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而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作为基层的一名员工,结合自己岗位的实际,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
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还同时要面对相当困乏的物质生活,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及形势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围绕在他们周边的共产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全国人的民早日当家作主,过上美好生活,以及如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怀揣乐观向上、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去改变环境、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怀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而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磨砺自己,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奋勇前行的精神,让人生无悔。同时也认识到在当今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以“红色精神”来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以此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发扬我们的红色精神。
Ⅳ 延安市区内有哪些好玩的
我是帝豪的管理人员,也曾体验过5D电影,如果你看过大连的动感3D电影的话,就会觉得延安的5D电影的落后。5D电影不过是在3D的基础上,座椅能随着电影画面动,也能随着电影画面吹风,下雨或下雪(泡沫)、闪电等等,声音效果在那个电影院真不敢恭维。电影画面也一般般。不过要是连3D电影也没有看过的话,倒是可以体验一下。只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就要花上阁下的80大洋的(每位40元)。我倒觉得在延安走走王家坪纪念馆或到枣园旧址再到新建的枣园公园也是一条不错的路线,一天时间也刚好。要是还有时间还可以到凤凰山的国家森林公园一游,完了再到朝天门夜市体验一下延安美食小吃。祝你旅途愉快!
Ⅳ 延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延安的旅游主要有革命旅游景点: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枣园、杨家岭轩辕庙王家湾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鲁艺旧址、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吴旗镇革命旧址、保安革命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谢子长烈士陵园等。
延安的旅游其他主要景点: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王家坪、洛川民俗博物馆、杜公祠、劳山森林公园、钟山石窟、延安大学、石宫寺石窟、富县塔、万凤塔、花木兰陵园、安塞县博物馆、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木华黎王墓、吴旗县明长城清凉山、凤凰山、石泓寺石窟、秦直道、千佛寺石窟。
Ⅵ 延安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延安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何谓红色旅游呢?红色旅游的景点又有哪些?红色旅游景点就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目的地。
宝塔山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着名风景名胜区。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纪念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
枣园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约8公里处,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枣园又名延园,占地面积54万多平方米。园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花团锦簇。
杨家岭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现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两处可供参观,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位于榆林市区的核心地带,也集中了榆林市区绝大多数的景点。古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明代是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榆林古城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难得的是古城的城墙目前大部分都还保存完整,城内外也还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现在漫步古城,还能领略到浓厚的古城风貌。
清凉山
清凉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与凤凰山、宝塔山相望。这里山势高耸,风景别致。目前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类石窟,其中万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内四周墙壁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万余尊,山顶有太和庙,西有尸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胜。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总社、解放日报社等革命文物旧址。
;Ⅶ 谁能告诉我延安各红色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
延安黄陵县黄帝陵景区AAAAA级,门票91;宜川县壶口瀑布,AAAA级,91元;延安市内景点有枣园(延安市西北方向,距离市中心很近,4、5公里,和延安干部学院紧邻)免费,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王家坪彩虹桥对面)免费领票参观,清凉山和宝塔山紧邻,都在市中心,清凉山是佛道儒三教合流之地,号称延安的小布达拉宫,陈毅将军说:百年华夏叹积弱,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脚下还有延安新闻纪念馆介绍延安时期新华社的发展壮大经过等等。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的灯塔,“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宝塔山门票40左右,清凉山30左右,杨家岭紧邻延安大学,景点免费。
延安---黄陵,全程高速,延安南汽车站有班车,每天都有好几个班次,2小时就到了;延安---壶口,上午3个班次,分别是早7点半,8点20,9点,140公里路程,下午2点班车返回4点半到延安,其他都是室内景点,延安市区小的很,坐公交很方便。祝你顺利!
Ⅷ 你去过“革命老区”延安吗,有哪些不可错过的景点
01、壶口瀑布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延安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老区”了。延安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爆发与发展,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老一辈革命家们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赋予延安这座城市不一样的意义。但其实,除此之外,延安本身也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城市。早在炎黄时期,人文始祖黄帝就曾居住在这一代,也因此延安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那么,延安都有哪些不可错过的景点呢?
壶口瀑布是我国有名的瀑布,每年,这里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黄河水的奔腾豪迈造就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也使其成为了我国第二大瀑布和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站在两岸的陡峭石壁前,亲眼目睹壶口瀑布倾泻而下,内心是澎湃的,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与感叹。
以上便是延安那些不容错过的景点啦~
Ⅸ 延安革命事件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区;南接我省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07度41分至东经110度31分.北纬35度21分至北纬37度31分之间,市区南北直线距离239.12千米,东西间距257.85公里.本地区有很好的植被覆盖,延安有森林276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9%,有天然草场1856.9万亩,中草药品种约500余种.全市已探明 矿产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71亿吨,石油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万吨. 延安,广义上是指延安市所辖的13个县(区),既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旗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和黄陵县.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平均170天,在气候上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我们通常说的延安,就是指广义上的延安.
狭义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陕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土地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总人口33.19万人(农业人口19.87万)人均耕地面积2.48亩.1982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延安位于”两黄两圣”所构筑的陕西北线旅游”金三角”的顶端.优秀文化积淀丰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来自红色之路的感动
——本报“重走延安路”系列采访活动札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4月上旬,当《中国艺术报》重走延安路采访组陕西分队到达延安,宝塔山真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梦想终于成真。山西分队在太行山区、河北分队在西柏坡、贵州分队
在遵义,同样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无处不在。半个月时间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圣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义深入采访,挖掘《讲话》发表60周年以来的珍贵记忆,采撷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艺术之花,寻访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关于艺术、关于伟人、关于革命的动人故事。从4月5日开始到6月初,我们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报道,共推出通讯、消息、图片等各类报道近40篇和专版5个。这些报道刊出后,采访组的同事们觉得十分安慰,因为我们深入了生活,记录了历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变迁。但我们也觉得遗憾,因为篇幅的限制,采访过程中许多生动的故事,无法容纳在报道中。时间虽然过去两个月,但是这些细节却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今天,我们愿意为大家讲述这些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的细节,让我们分享感动。
毛泽东伏在这张小炕桌上写出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我们为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这大气磅礴的诗句,我们曾无数次地反复吟诵。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毛泽东竟然是伏在农家的小炕桌上写就这首词的。当我们在瓦窑堡听人介绍了这张小炕桌,当我们终于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红军东征”部分与这张小炕桌相逢,我们永远地记住了它。年轻的讲解员介绍说,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了清涧县袁家沟,住在农民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毛泽东晚上办公,房东主动将这张小炕桌搬来。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都笼罩在皑皑白雪中。毛泽东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于2月7日趴在这张小炕桌上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毛泽东离开袁家沟后,房东将这张小炕桌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代。 1972年6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征集到这张小炕桌,开始将它作为重要展品陈列展出。讲解员深情讲述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小炕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园春·雪》的思想内涵,也让我们为毛泽东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赞叹不已。
这样的乐观与豪情也体现在陈毅的诗篇中。在采访延安市文联的艺术家时,大家不经意地提到陈毅赞美清凉山的诗篇。他们介绍说,位于延安城东北方向的清凉山,不仅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也是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机构的集中之地。新华社、《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都设在这里。党中央的声音通过通讯社、报纸、电台迅速传遍抗日根据地,并通过由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传向世界。因此,清凉山就成了延安与外界联系的桥梁。陈毅有感于此,赋诗一首: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后来,在与当地艺术家座谈时,也有不少人提到这首诗。革命前辈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尽在诗中。
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们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豪迈的诗情。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朱德离开自己战斗了3年的太行前线回延安之前写的一首诗: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经过浴血奋战、千难万险考验的朱德,依然意气风发,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当然,并不仅仅是炮火硝烟中的革命者才有这样的情怀。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一样面临着艰苦环境的考验,并且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间低矮、促狭的平房。听了延安市文联的同志介绍,我们才知道,这间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当年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顶下,在简陋得近乎于无的条件下,冼星海以他的灵气、才情和热爱,写下了撼人心魄的《黄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我们为艺术家与延安、与人民的深情所感动。
在陕西,我们通过采访前去采风和慰问演出的艺术家和当地文艺界人士的介绍,了解了一位位艺术家与延安的动人故事。
在北京采访着名画家张仃时,我们专门给他捎去了从延安带回来的大枣和小米,这个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人十分高兴,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对电影艺术家于蓝来说,延安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慈爱可亲的母亲。“延安是我的母亲,1938年,我18岁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怀抱。我吃过延安的小米,喝过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党的教育。《讲话》指引了我的一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我的一生充满快乐。”当一个人的青春、事业乃至爱情都与延安紧紧相连时,那将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年逾80的于蓝的脸上,从她那激情难捺的言语间,我们找到了答案。
同样对延安满怀深情的画家李琦,则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凉山脚下的解放影剧院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剧场走去的李琦驻足不前,凝望着前方笼罩在暮色中的宝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们不知道这位9岁就来到延安并在这里度过了9个年头的老人,记忆中珍藏着多少年少的快乐与无忧。他只是轻声告诉我们,更像在自言自语:“每次来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宝塔山……”
令我们难忘的,还有歌唱家郭兰英在杨家岭与延安老乡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郭兰英和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挎着腰鼓的当地农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声中,郭兰英深情地唱起了《绣金匾》,当唱到“三绣周总理……”时,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兰英边擦着脸上的泪水边说:“我就是想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几首歌。”
当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树文、副书记覃志刚与赴延安采风的老文艺家来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在《讲话》发源地照张相吧。这一张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为大家要把它当做永远的珍藏。
陕西省文联主席、从延安走来的着名作家李若冰说起延安,脸上浮起的是少年般开心的笑容。他始终心怀延安,称延安是自己的母亲,是他的生命之泉。“写那些关于延安的诗,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历经种种生活磨难的着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得最多的是对延安的深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而绝口不提生活对他的不公。延安时期的音乐家曾刚也时常惦念着延安。他在一首名为《念延安》的诗中写道:陕北山河秀,延安同志亲。离家常惦念,梦里也牵情。并将这首诗置于诗集《心声录》的开篇,对延安的深情跃然纸上。听说采访与《讲话》有关,延安时期的艺术家张炎手、汪素华夫妇,马上打车赶到我们正在采访的韩维琴、常美容夫妇家中,两对延安时期的艺术家,给我们讲起延安的故事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后的韩维琴和其他一些老战友,把当年由两个人演出的《兄妹开荒》改为由十男十女来表演,很受欢迎,并一举夺得首届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一等奖——“兰花奖”。老人们说,虽然节目形式变了,但《兄妹开荒》所蕴涵的延安精神没有变。
在河北石家庄,当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并卧病在床的着名作曲家张鲁一说起延安就打开了话匣子,采访时间由原定的半个小时延长为两个小时,让我们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担心显得多余。而张鲁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并且在我们到达石家庄前一天不慎摔伤了腿。面对后辈关于延安、关于《讲话》的提问,张鲁显得十分兴奋,如见故人。我们知道,我们的采访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应该感谢的是革命圣地延安,以及张鲁对延安的深情。
在贵州习水三岔河,几个苗族小朋友唱着动听的山歌、跳着苗族的舞蹈,为我们献上美酒。遵义舞协副主席王瑚玫在与其中一个小女孩的交谈中,得知她家境贫寒,当场决定捐助她。本报记者深受感动,也认捐了一个女孩。但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同志建议本报记者换一个捐赠对象,因为这两个女孩是姐妹,如果换一个,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帮助。本报记者马上表示,不用换,我认捐两个!有关部门当即决定现场搞一个仪式,仪式上,本报记者认捐的那个女孩一直不说话。但当记者将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记者的面前。记者被震惊了,赶紧将她扶起,勉励她好好学习,争取将来成为栋梁之材。此时记者发现,同行的一些文艺家已经落泪。后来同行的人们笑谈,年轻的本报记者还没结婚居然有了 两个孩子,可谓“拉家带口”矣。
老人以毕生精力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
我们为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天然的自觉传承而感动。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我们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曾经给毛泽东闹过秧歌拜过年的两个老汉。当68岁的贾宜策老汉和88岁的冯志成老汉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讲述当年给毛主席闹秧歌拜年的情景时,我们感到历史如在眼前。据说,贾宜策老汉经常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来,给游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正是这种讲述,让我们感到了活生生的历史,让延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来。而当贾宜策老汉唱起他自己创作的两首《送给江主席的歌》时,我们发现,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这些老汉中间,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内容。
“小小纺车吱扭扭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敌人封锁线……”在枣园,在杨家岭,年轻的讲解员为我们唱起了反映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纺线谣》。大家也跟着唱起来。唱起来的是歌谣,留下来的是精神。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身着军服的讲解员田悦慧也为我们唱起了《武乡开花调》。在随后的讲解中,她多次哽咽。讲到左权在做父亲不久就牺牲了时,她禁不住潸然泪下。而我们当中,多数人也早已经眼圈发红,噙满泪水。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年轻游客:你感动吗?他说,这样的时候感动是很苍白的词语,我内心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毕业于山西忻州师范学校的田悦慧如今是该馆最优秀的讲解员,为了提高讲解质量,她到全国各地采访老将军、老战士,购买有关书籍。当一个年轻人以讲解革命传统为职业,并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讲解中去时,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续。
刘伟华是延安市延川县一个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关的一切资料的老人。当我们慕名来到刘伟华的家中,才发现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家。几平方米的一个传达室里,除了一张床,就是满墙、满地的资料,各种有关延安的专题资料,挤在破旧的书柜里,等待着人们来发掘。近年来,不少延安时期的着名艺术家都来找他帮忙,复印资料,而他也是有求必应。虽然经济困难,家里人也不热心,住房也没有着落,但是刘伟华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继续收集整理延安资料。当记者赞叹他的资料是一个宝库时,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个,希望延安时期的资料不要越来越少。
而在贵州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镇,当地六七十岁的老阿婆自发地组织起来,穿上红军军服,又唱又跳,给外来的游客义务讲述红军的故事。她们把这当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从她们略显苍老的歌声中,我们听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这就是后来者对传统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自觉的传承。
“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们为民间深厚的艺术底蕴而感动。
当老伴用驴拉的地排车,赶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将66岁的延川剪纸大师高凤莲送到县城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我们被深深打动了。当她一边说话一边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马时,我们只有惊叹。当她用一句“就是喜欢剪,拉着牲口就剪牲口,下着雪花就剪雪花”来回答我们的提问,当延川着名的布堆画家冯山云发表“为什么剪得好?就是因为用心剪,没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后还用心剪”、“什么都可以被淘汰,民间文化不能被淘汰”、“画完了之后你最好跟农民探讨,农民的评论那叫一个精彩”、“女人剪纸是生命的艺术,男人剪纸是生存的艺术”等评论,我们禁不住感叹:与这些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相比,我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还差得很远。这些其貌不扬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更加让人称奇的,是由延川县文联主办的一张小报《山花》。这张小报自20世纪70年代创办以来,已经连续出版近200期。“文革”之后,由《山花》报编辑的诗集《延安山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发行达到28万册,并由香港三联出版社重印,向海外发行。几十年来,《山花》共采用稿件近5000篇,海内外不少报刊曾转载《山花》的作品。《山花》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还将路遥、闻频、陶正等一大批后来的着名作家团结在《山花》的周围,创造了“山花奇迹”。这是黄河与黄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间的文艺山花,正是因为它扎根生活,所以才常开不败。
在赤水四洞沟,陪伴我们的30多岁农民王德华,一路不停地为我们唱山歌,青山绿水间,他的歌声打动人心。同时,他还随手拾起路边倒伏的竹子,根本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细细的篾条,给我们编出了各种充满想象力的竹编工艺品。
生活,真的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而生长在民间的艺术,永远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会。
生活,永远值得我们感恩。
大家都愿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
我们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动。
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对我们“重走延安路”整个采访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们学习。陕西省委副书记张保庆对我们深入一线采访的做法十分肯定;陕西省文联党组对我们的采访给予了大力支持;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着名文艺评论家、本报陕西记者站站长萧云儒不仅事先帮我们策划选题、联系采访对象、落实采访用车,而且还一路陪同我们到延安采访;陕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本报驻陕西记者黄道峻全程陪同采访,为我们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延安市委副书记张勋仓、忽培元在接待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依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张勋仓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图片;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振乾、延安市文联主席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艺术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延川县委副书记高凤兰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为我们组织了当地各门类艺术家的座谈会;延安历史资料收集者刘伟华无偿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延安电视台的同行对我们的采访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并于“5·23”前夕播放了专题片。本报河北记者站站长张从海和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陈宋良等也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重要帮助。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薛山、副书记李瑞林,山西灵石县煤运公司总经理张建新、办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长治农行行长牛子良等给本报记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帮助。而山西武乡农行副行长孙晋刚始终陪伴我们颠簸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中,不辞辛劳,让我们深深感动。
所有这一切,我们不会忘记。而我们之所以得到这么多关心和帮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访的主题: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都愿意为宣传延安精神和《讲话》精神做一点事情。
“这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义。”采访组一位刚刚毕业一年的年轻记者这样说。她的话也代表了我们采访组所有同事的心声。我们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辈身上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对信仰的执着。毛主席要求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走向广阔的生活。本报所在地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文苑”。我们从采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从事文艺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应该“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文艺事业的精彩和文艺家在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身影,为传播先进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