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三生石畔
㈠ 三生石畔,出自哪里
传说,唐朝时有一个和尚圆泽和李源交好,有一天一起去峨嵋,有两条路可以走,圆泽要走一条,李源要走另一条,最后还是依了李源。半路上, 碰见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圆泽脸色一变说:我所以坚持不走这条路就是这个原因,她孕的就是我,已经三年了,今天见了面再也躲不过去了,一会你去看 那个婴儿,我会以笑为证,我们如果有缘十二年后在钱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见。 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那个婴儿果然对他笑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而至,正是一个月明之夜,忽然听到一个牧童唱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就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又唱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下瞿唐。
唱完就不知所踪……
这里还额外提醒你:中国古代最着名的爱情——宝黛的爱情就是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㈡ 《红楼梦》中的三生石是什么意思
“三生石”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独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今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即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的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者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之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了,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解此案。”
“三生石”一词出自唐朝袁郊的《甘泽谣》,说的是李源与和尚圆观是好朋友,一同出游,不想到了圆观转生之所,圆观与李源相约十二年后,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到了相约日期,李源来到天竺寺,正愁无处寻访,忽听有牧童唱《竹枝词》,不一会就见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双手抓着牛角,从山里转了出来――这就是圆观的转世今生。圆观与李源话别后,唱竹枝词而去,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杭州天竺寺外,有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他们隔世相见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为什么《红楼梦》的作者说林黛玉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呢?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认为:绛珠草,绛者,大红色,即朱色。珠,明珠也,这里是用的是射覆,即以珠覆明,绛珠,就是朱明。作者又从“月明林下美人来”中取林代明,林黛玉即南明。南明是明朝灭亡以后,由前明旧臣建立的,也就是前明的转世再生。所以绛珠草就生在三生石畔。
三生石畔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作者也从这首诗中汲取了营养,以月指明,以风指清,所以这首诗也可以看成林黛玉的注解。
“此身虽异性长存”说的何尝不是《红楼梦》。
㈢ 《三生石》的意义是什么
抄的 不知道 能不能帮到你.... 三生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三生石的由来和含义 三生石——“三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一个人的前生、今生 和来生。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 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 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 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 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 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 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 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 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 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 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 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 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 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 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 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 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 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 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 “你说什么?”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 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 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圆泽 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 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 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 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 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 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 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 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 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 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 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 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 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 李源!”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 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 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 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 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圆泽笑着说: “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 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 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此情此意何以堪! 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 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 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 一块。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 与伤感。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 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 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 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 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 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而其 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 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时早就存在了,并非从唐朝开始。李源在历史上实 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 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 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 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两位男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与隔世之约。其实到了后来, 三生石的意义已成情人间的盟誓证物了。一对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 定会许下三生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 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云,一转眼就飘过去了。当一身孤寂再次 来到三生石前,轻轻抚摸着那块字迹模糊,经风历雨的石头,不就是抚摸 自己心灵上因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留下的伤痕么!一段千古佳话,比附 于一块普通的石头之上。而这块石头躺在乱草丛中,几被枯叶覆盖住。举 目四顾,一派萧瑟,寒鸦点点处,无有人影。是不是再也没有人相信“三 生石”的盟约了?是不是千古爱情没有了可以践约的所在——一块普通石 头不足以动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烂”成了“海誓山盟”的终结 之所?当初圆泽化入烟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 等待来的相见,却是如此之结局!令人想起“相见争如不见”的诗句来。 圆泽唱着“却回烟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终了,可见得有情人再见容易相处 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许得几世呢?恐怕连一世都 难呢! 面对这块普通却不甚平凡的石头,人们禁不住要问:人间真的有轮回吗? 情人之间真有因缘之说吗?如若有,那么,何以会在诺言面前毁了约;何 以会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离,后人的疑惑就越 稠密。今人张春耘先生到过三生石前,回去之后写了首诗: 山前庙后独愁索,哲学自己陷迷惑。 不知前世谁是我,此生过后又为何!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无人说! 人有一辈苦已多,怎堪三生为践约! 三生石前问一声,人间哪里修正果! 问石石不语,问山山无声。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于恍惚之 间,一阵钟声剪空而来,不落言诠地划破心中的迷团,好似佛祖从远处传 来声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万物皆无。所以,面对三生石,说什么便 都是云烟一朵了。
㈣ 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有什么传说
灵隐寺前那块写着“咫尺西天”的照壁,往前行去,入天竺,道旁有清可见底的小溪。行不多远,便见路边有一座小石桥,过桥,由小路上山。只五六分钟,三生石就到了,这里四处少有人迹,只有些形状各异的大石头散落在沉沉的绿色里。站在这里便想起一句话 '海枯石烂 ',
传说里代表了“前世、今世、后世”的三生石。石头其实是不起眼的,只是上面镌了字,便传奇了。
三生石,所指乃是友情而非爱情。
传说,唐朝僧人圆泽和李源,一起去峨嵋。半路上,碰见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圆泽脸色大变,说:她孕的就是我,一会你去看那个婴儿,我会以笑为证,我们如果有缘十二年后在钱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见。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那个婴儿果然对他笑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而至,忽然听到一个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吟月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唱完不知所踪
而在《红楼梦》中也有三生石的身影——“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 ”
不管三生石的典故是否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的做仇敌也是可能的 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透彻:“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这种对轮回的譬喻,真是优美极了.有时候我们走在一条巷子里,突然看见有一家特别的熟悉;有时候我们遇见一个陌生人,却有说不出的亲切;有时候做了一个遥远的梦,梦境清晰如见;有时候一首诗、一个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己;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 人生,不就是这样偶然的吗?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只是忘了自己的旧精魂罢了~~
传说
有条路叫黄泉路
路上有条河叫忘川河
河上有座桥叫奈何桥
桥头倚着三生石
前世的因
今生的果
宿命轮回
都重重地刻于三生石上
该了的债
该还的情
三生石前
一笔勾销
过了桥头会看到等着你的孟老婆婆
她会递碗清凉的孟婆汤
轻轻的说道:
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汤解解渴
爱过的人
放不下的事
随着它的入喉
化做缥缈
淡淡散去
终于
还是忘了
忘了所有的种种
留下刻于三生石上的旧精魂。
㈤ 三生石畔,刻骨铭心……真的有三生三世吗
该等的就等吧。不该等的话LZ。。。放弃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三生三世我说没有肯定不是最佳答案了。。
但我还是要告诉LZ···
三生三世是没有的!就算人有轮回!你们也不可能在N亿分之一的可能里相遇。何况是3次。
人是现实的。。
别去想那么多了。
㈥ 三生石的故事
传说,唐朝时有一个和尚圆泽和李源交好,有一天一起去峨嵋,有两条路可以走,圆泽要走一条,李源要走另一条,最后还是依了李源。半路上,
碰见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圆泽脸色一变说:我所以坚持不走这条路就是这个原因,她孕的就是我,已经三年了,今天见了面再也躲不过去了,一会你去看
那个婴儿,我会以笑为证,我们如果有缘十二年后在钱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见。
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那个婴儿果然对他笑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而至,正是一个月明之夜,忽然听到一个牧童唱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就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又唱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下瞿唐。
唱完就不知所踪……
这里还额外提醒你:中国古代最着名的爱情——宝黛的爱情就是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㈦ “三生石,三生路”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什么样的传说
三生石的传说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
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
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
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
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
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
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
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
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
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
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
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
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
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
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
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
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
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
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
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
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
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
“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
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些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
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
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
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
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
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会说:
“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
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
临刑时也会大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所以,“三生
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
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
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地做仇敌也是可能的……
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
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前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
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
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
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
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回爱
生,命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
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
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
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
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人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
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
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是这样了。人的一生像行
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
(经历)就随之不同了。这种对轮回的比喻,真是优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