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小电影王昭君刘邦
1. 王昭君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哪些贡献你知道吗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贵妃合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对她们精彩的历史典故。王昭君一个良家子女被选入宫,为了汉匈两族的友好团结,甘愿充当汉族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的匈奴,肩负起朝廷交给她的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
经济促进了匈奴经济的发展,王昭君嫁到匈奴,把汉朝的农作物种子带到了匈奴,并教会了当地人怎么种植,促进了匈奴当地农业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匈奴经济的发展。
文化匈奴积极吸纳汉朝的文化,昭君出嫁到匈奴,把汉朝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匈奴人,匈奴贵族也积极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因此,王昭君促进了匈奴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2. 推荐一些古代历史的电影,电视剧,要好看点的!
《贞观之治》
《武则天》《秦始皇》(亚视1986版)
《汉刘邦》
《汉武帝》(1997版)
《司马迁》
《王昭君》(1987版)
《汉宫飞燕》
《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1996版)
《唐明皇》
《赵匡胤》
《杨家将》(1991版)
《包公》(1986版)
《贺兰雪》
《苏东坡》(1995版)
《成吉思汗》
《魂断钓鱼城》
《马可波罗》
《海瑞》
《大明王朝1566》
《明宫三大案》
《袁崇焕》
《努尔哈赤》
《郑成功》
清代戏,多杂泛滥,但精品极少。除了《康熙》《雍正》外,《嘉庆皇帝》《鸦片战争》《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北洋水师》《末代皇帝》《走向共和》等还是值得一看的。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大明王朝》《孝庄秘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明成皇后》,《孝庄秘史》《雍正王朝》上下五千年》.看后你会深深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所折服,
《孔子》
《屈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东周列国》
《大秦帝国》(2008版)
《秦始皇》(亚视1986版)
《汉刘邦》
《汉武帝》(1997版) ,不是你那版本的,看后体会是不同的。
《司马迁》
《王昭君》(1987版)
《汉宫飞燕》
《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1996版)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唐明皇》
《赵匡胤》
《杨家将》(1991版)
《包公》(1986版)
《贺兰雪》
《苏东坡》(1995版)
《成吉思汗》,呵呵,你看过了吧。。
《魂断钓鱼城》
《马可波罗》
《海瑞》
《大明王朝1566》
《明宫三大案》
《袁崇焕》
《努尔哈赤》
《郑成功》
《嘉庆皇帝》
《鸦片战争》
《垂帘听政》
《火烧圆明园》
《北洋水师》
《末代皇帝》
《走向共和》
央视的:《唐明皇》《武则天》《三国演义》《东周列国》《隋唐演义》《汉武帝》《走向共和》《乔家大院》《大明王朝1566》…
3. 王昭君怎么那么恶心,想把她揉碎的感觉
王昭君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汉时期,为了塞上边境的和平,甘愿远嫁塞外,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从此边塞太平。这么一个以国家大义为重的女人,不仅人美,心灵也美,你居然说她恶心。简直不可理喻
当然,如果你说的是王者农药中的王昭君,请你加上你的定语,不要和历史伟人王昭君混为一谈
4. 有关刘邦死后历史的电视剧
吕后——汉景帝《大风歌》,《吕后传奇》,《美人心计》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大汉天子》,《汉武大帝》,《大汉贤后卫子夫》《大漠谣(小说改编,失真了。)》
刘弗陵——刘病己(刘询)《乌龙闯情关(不真)》《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不真)》
汉宣帝——汉成帝《母仪天下》,《王昭君》,《昭君出塞》,《汉宫飞燕》(王政君算是主线 了,不过这些里面都没有太多关于王莽篡位的东西,汉代外戚里面篡位成功的也 就王家人了)
汉哀帝——汉光武帝刘秀《光武帝刘秀(不算历史正剧)》,《光武大帝》,《长歌行(秀丽江 山)》(只看过小说,写的有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感觉)(阴丽华,长孙皇 后,马皇后是好皇后)
汉明帝——汉章帝之间没有太多电视剧作品
汉和帝——汉质帝刘缵《94版三国演义》(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他们)汉质帝刘缵还有一个《八岁龙爷闹东京》(梁翼专政的电视剧,不真)
汉恒帝——汉灵帝(诸葛亮口中的恒,灵二帝)《94版三国演义》,《曹操》(里面有汉灵帝的身影)之后就黄巾起义了啊,,,
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去看三国的电视剧吧,董卓专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三国演义》,《赤壁》,《三国》,《曹操》等
5. 王昭君嫁了几次 揭王昭君的几任丈夫分别是谁
王昭君嫁了两次,两个丈夫分别是:
1、呼韩邪单于(前夫),匈奴单于,公元前31年逝世,昭君与其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
2、复株累若鞮单于(后夫),呼韩邪之子,原名雕陶莫皋,前31年至前20年在位,昭君与其育有二女:须卜居次、当于居次。
其中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5)农药小电影王昭君刘邦扩展阅读: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
6. 王昭君出塞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秦末汉初,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拥有骑兵34万人,成为西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由于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有待复兴,国力空虚,内部统治还不够巩固,无力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于是刘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纳了刘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决定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酒、肉、粮食等物,并且与匈奴单于结为兄弟。
西汉初期的这种“和亲”政策,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由西汉统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这种“和亲”政策,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匈奴不再或极少侵犯西汉边境,两族人民开始了友好往来。
随着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便放弃了对匈奴单于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贵族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从此西汉和匈奴断绝“和亲”八十多年。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连续打击下,势力衰落下去,再也没有向汉朝发动进攻的力量了。于是汉朝朝廷与匈奴贵族之间的战争渐渐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复了两族间的“和亲”。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16万名骑兵护送他回国。还派人先后送去了34万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元帝即位。没几年,匈奴郅支单于侵略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有个叫王嫱的宫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听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有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长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地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着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来,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愿远嫁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打仗。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作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7. 英雄杀王昭君和长孙皇后配合谁
王昭君组合一:王昭君+狄仁杰+刘备。一开始王昭君可以先和刘备和亲,让刘备多点锦囊牌,刘在出锦囊牌的同时技能还可以给狄仁杰多摸一张牌,只要狄仁杰有手牌,敌人就无可奈何。
王昭君组合二:王昭君+刘邦+赵雍。赵雍本身就能摸三张牌,些时王昭君再和刘邦和亲,这样三个角色都能每回合摸三张牌,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和防御力,想不赢都难。
王昭君组合三:王昭君+商鞅+西施。这个组合里,西施只需要牢住重要的敌人,王昭君和商鞅和亲,让商鞅多点手牌可以控制判定牌。
王昭君组合四:王昭君+宋江+杨延昭。王昭君和宋江和亲,让宋江每个回合里多摸一张牌,宋江可以把所有的杀交给杨延昭,让杨延昭先集中杀掉一个敌人,降低敌人的作战能力。
王昭君组合五:王昭君+任桓之+张三丰。王昭君和任桓之和亲,三个角色都能每回合摸三张牌,但任桓之最需要的是杀,张三丰摸到的杀又可以交给任,凭着任桓之的两杀两人的技能,可以快速的杀死敌人。
王昭君+长孙皇后+墨子很强
8. 《汉宫秋》塑造了怎样的背悲剧故事
王昭君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可以说是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个正面形象。在悲剧《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代表古代所有美女中最为悲情的一个,她只是一个无辜少女,有着父母、哥嫂的疼爱,有着美貌和才气,她的一生合该找一个会疼爱她,门当户对的良人。
可是,在《汉宫秋》中,命运却对王昭君开了一个玩笑,“重色思倾国”的汉元帝在全国征选少女入宫,理所当然的,王昭君入选了。
当那个抱着琵琶入宫的王昭君,曾经认为凭着自己的才色一定会得到君王宠爱,然后满门荣光,只是她从未想过,以后她的人生会如此波澜壮阔。因为王昭君没有向画师毛延寿行贿,所以她在毛延寿的画中成了“貌若无盐”的丑女,只能避居永巷。
在《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鲜活美好且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王昭君虽然家道贫穷,但她品性正直。当画师毛延寿向王昭君要百两黄金,选她为第一,王昭君却全然不肯。
此前画师毛延寿奉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如此比较,令王昭君的耿直颇有几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也符合了儒家文化中“贫贱不能移”的道德要求。
还有,画师毛延寿将昭君影图点破,令其“不曾见的君王,现今退居永巷”,作为昭君不肯与他财赂的报复。王昭君在深夜之时感到孤单愤懑,然而她并不是像窦娥一般将自己满腔愤怒冤屈呼天抢地的喷薄而出,这不符合儒家所要求的中庸之道。
于是,王昭君借一曲琵琶含蓄地消遣,颇如失意文士借诗词抒怀一般,也正与儒家的内敛含蓄契合。因为一曲琵琶而与汉元帝相见,元帝惊叹昭君的美貌,然而昭君并没有因为久居永巷恩宠忽至而急于给自己要求尊位,以偿多年的孤闷,而是说:
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容咱。
我国是一个讲究孝悌的国度,孝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昭君为家中父母求恩典宽免,是我国孝悌文化的表现,而且她的表现形式十分真挚,因而为王昭君这个人物添色不少。
《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刘奭是汉朝第八个皇帝,他性格怯懦软弱,喜好儒学,这也是导致后来他与昭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剧中,避居永巷三年的王昭君弹起了琵琶,夜游的汉元帝听到乐声发现了王昭君。月光色,女子香,汉元帝踏着月光一步步来到王昭君面前,在马致远笔下,汉元帝和王昭君提前相遇了。
当汉元帝的仆人提着灯笼照向王昭君时,汉元帝就着光看去,永巷中这个怀抱琵琶,罗衣轻寒,亭亭而立的美人使汉元帝怜惜。
王昭君像流落凡间的月中仙子,汉元帝从未想到冷宫中还有这样的遗珠。烟笼波渺的娇怜美人闯入,帝王占有的本色显露。
在《汉宫秋》中,当汉元帝触及王昭君幽怨的目光,他不由得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向她表白和道歉,剧中写道:
休怪我不曾来往乍行踏。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
在作者马致远笔下,他借用了诸多诗词语言显示汉元帝是一位多情天子。从未涉男女之事的昭君面对如此一位温柔体贴,且富有天下的男人是倾心相许的,纵使汉元帝曾冷落她,那也是画师毛延寿的错。
在王昭君心里,既是情郎又是天子的汉元帝是多么值得倾慕,她对汉元帝是全身心的崇拜,而久居高位的元帝对王昭君更是怜爱。
可是,广袤世间不只大汉一个王朝,匈奴骚扰汉室已久,为保汉匈边境安宁,和亲从大汉开国伊始就有了。当呼韩邪单于大军压境,指名要纳王昭君和亲时,汉元帝手足无措。
汉元帝做梦也想不到刚和昭君相爱,转眼就要分离。帝王暗中思索,掂量了无数遍,是否需要暗中调包或假传死讯,终究是不行。在无奈之下,汉元帝只得求助臣子,可是大臣们却都面露难色,义正言辞劝他舍弃妃子。
在悲剧《汉宫秋》中,作者马致远构拟了汉元帝“不自由”的戏剧情境,还让他在灞桥送别时感慨“小儿家出外也摇装”,流露出汉元帝对平民生活的羡慕。
随着《汉宫秋》剧情推进,作者马致远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他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汉元帝更多的同情,在汉元帝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毕竟头戴冕旒,这华贵的枷锁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寻常的压力。在《汉宫秋》脍炙人口的《梅花酒》一曲中,汉元帝唱道: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在这段唱词中,幽深宫苑与汉元帝落寞心情互相衬托,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一个空有尊贵名分却又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悲凉与哀伤。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进退维谷,他遥想着开国始祖刘邦的威仪,不得不为了江山放弃美人。江山美人并重之时,汉元帝只能屈服,传统道德观念不会允许一个男人倾一国之力去保卫一个女人,否则,这个男人就愧为一国之君。
《汉宫秋》里关于送别有大段台词,身为一国之君的汉元帝将爱妃王昭君拱手让人,这是他毕生难忘的耻辱。
还有,作者马致远在《汉宫秋》第四折写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了他孤苦凄怆的心境。在汉宫中,人去楼空,汉元帝挂起美人图,苦苦追忆,朦胧间王昭君入梦,梦醒则茫然若失。只有孤雁哀鸣陪伴汉元帝度过这个寂寞的黄昏,就在浓郁悲剧氛围中,传达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悲剧意境。
其实,剧中的王昭君也与汉元帝一样,她受到命运的折磨。王昭君空有才情与美貌,但事事总不如意。皇宫选美使王昭君背井离乡,毛延寿弄权她被打入冷宫,偶然间得遇恩宠却又好景不长,被迫和番。
后来王昭君身入异邦,她眷恋汉朝,义不受辱,投江自尽。在《汉宫秋》里,作者马致远对王昭君的悲剧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依然写得相当突出。
最后,在《汉宫秋》结尾处,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居然不觉得自己被戏弄了,反而敬佩王昭君这个女人,他将毛延寿交给了汉元帝处置,从这一点来看,王昭君这个人物确实有很强的魅力,她悲剧性的投河自尽感染了呼韩邪单于。
总之,《汉宫秋》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悲剧,它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马致远通过对汉元帝和昭君悲剧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体现了王昭君所代表的古代女性某些悲剧,也阐发了一种世事变迁,历史兴亡之感,更透露了命运的无常与无奈。
9. 昭君出塞明明是个假公主,为何他们没有发现呢
“和亲”始于,为首创,是我国古代王朝同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式之一。因此,唐朝的“和亲”可追根溯源到汉朝,而且汉朝的和亲性质及方式也对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单说,唐朝之所以用“冒牌公主”代替真公主,完全是师从汉朝,有“传统”可循的。
那么,回纥(回鹘)为何指名点姓非真公主不可呢?其实他们并不在乎所谓的荣耀和面子,而是垂涎于公主的嫁妆。毫无疑问,只有公主的身份越尊贵,所陪嫁的财物就越丰厚。另一方面,回纥还想通过真公主来维系同唐朝的“绢马贸易”,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10. 有关王昭君的资料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 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此事无正史可考,但极有可能是杜撰。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王昭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 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李玉刚“镜花水月”王昭君扮相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