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微电影脚本
⑴ 《建党伟业》这是一部爱国的剧,这部剧告诉我们了什么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
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 ,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 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
《建党伟业》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SUzVJZ8ghk77AzdXVql5zg
⑵ 《建党伟业》故事梗概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
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
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相会即将到来。
(2)建党微电影脚本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建党: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
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
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做向导。
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再从狮子汇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岛,最后转登王会悟预订的游船,并在游船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在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建党伟业
⑶ 电影建党伟业故事复述,200字
《建党伟业》(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1] 该片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海外部分由李少红执导,五四时期部分由陆川执导,战争场面由沈东执导),由刘烨、陈坤、张嘉译、冯远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⑷ 建党伟业的主要内容
该片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故事。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相会即将到来。
⑸ 党史小视频怎么拍
摘要 我可以把我的一个点子提供给你,希望能帮到你。
⑹ 《建党伟业》的精彩片段、精妙语言、人物角色、观影感受
观大片《建党伟业》有感
近日看了电影《建党伟业》,感慨颇多,影片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涵盖了孙文创立同盟会、溥仪退位、袁世凯称帝,签订二十一条、张勋复辟、蔡锷讨袁、顾维钧巴黎和谈遇阻、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五四运动,发动工人罢工、青年毛泽东成长、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党核心领袖留法直至共产党成立……,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了上百名重要历史人物,展开了一段纷繁复杂、风起云涌的史诗画卷。影片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的确不凡,光观众熟知的明星就有上百位,有的只有一两句台词一两个画面。而这些大牌明星的加盟,不仅将更多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更是解决了历史片中“小角色大人物”的尴尬——历史影片中的小角色也许只露了一面,却常常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种不一般的配角随便找个小演员来演实在压不住阵脚啊。
凭心而论,影片确实拍得很不错,尤其看到最后五四运动学生上街那一段,愈加感慨,差点感动得热泪盈眶,实在是很久没有的感动了。
但还是有几处细节,让我在感慨之余又大感遗憾。
首要一处就是影片中陈独秀等新文化干将对于封建势力以及旧观念的论战,说实话,冯远征成功地塑造了陈独秀,吴彦祖饰演的胡适也基本成功,可惜的是,这一切似乎都让编剧的台词给毁了,因为静下心来听论辩各方的思路和表达,实在让人尴尬:正面人物,或者说站在历史进步一面的言论实在是情绪大于理智,哗众取宠大于以理服人,反之,守旧退步一派的言辞倒是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甚至在今天听来也促人反思,乃至发人深省。
试举胡适与辜鸿铭在北大图书馆的辩论为例分析,当时两位才俊在围绕文言与白话展开辩论,实则是谈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优劣势,深层次也谈到了该坚持孔学还是师从外国的问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自然是进步积极和正面的,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无庸再多言,但究其辩论本身却恰恰相反。
先看辜鸿铭的言辞,“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这段话没什么分析和理论,看不出水平高下,但提出的问题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发人深思的——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近两百年的屈辱,难道真的都应该归罪于孔学儒教吗?
接下来,有学生提出“孔子之学已经难以用于今日,对这一状况难道视而不见吗?”针对这一问题,辜鸿铭的表述就大见出彩了。他回答:“孔子教人之方法,就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会三三得八,自家算术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这番话,不得不承认比喻精当,逻辑清楚,很难辩驳,而且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我们即使多了近百年的经验和智慧,也不得不承认这番话基本是正确的,今天国学热一再重现,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甚至领导人还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总不能说都是历史倒退的表现吧。因此,影片中陈独秀也评价“虽是诡辩,但也难掩其才华”。
然后影片中的胡适先生就站起来与之论辩,原以为才高八斗的适之先生要三言两语揭示其“诡辩”之所在,给学生黄钟大吕堂堂之音,可结果,唉。
请先看胡适先生的言论。“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总在前进。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白话文粗鄙不文。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急需实务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
通篇观点众多,思路不断跳跃,从文化革新到文言白话,再到科举八股,最后谈实务人才。除了第一句说因为时间前行,因而文化也当革新,好歹有点因果逻辑之外,通篇基本没有分析只有口号,而且很多话跟辜鸿铭先前的论题毫无关联。尤其是批判八股那段,指责不通新学只会八股的人“不会做事,只会考试”,话倒是不错,不过倒更像在批评我们当下绝大多数大学专业的学生现状,最后文章落笔“脚踏实地,强健国力”,固然振聋发聩,但似乎不是在谈论新文化旧文化问题,而是在对影片中台上台下的老师学生做自我批评——我们有空在这坐而论道,不如早点脚踏实地做点实事,此之谓“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后面一段,针对漂亮女学生关于文言和白话的问题,吴彦祖饰演的胡适,的确明星范十足,优雅俊美风流倜傥,但作为学者来看,学养似乎就差好大一节了。影片中的女学生认为文言比白话更简洁,并举了“无能为力”一词为例。老实讲,在已经普及白话文的今天来看,这个女学生的观点基本没什么问题,文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比白话更言简意赅,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女学生的话有瑕疵或者漏洞的话,应该在于她举的例子,“无能为力”实为成语,而语言中是否运用成语,其实并不是文言和白话的分歧或者说核心分歧,因为文言中固然成语良多,白话文中也可以大量使用成语。结果,影片中的胡适先生,不但没指出这一问题,却要非要为一展口才而颠倒黑白,硬说白话其实比文言更简洁,并充满小聪明地说,同样的意思白话只要三个字就够了,那就是——干不了。这番言辞居然还引起一阵掌声和女学生的爱慕崇拜,实在让人困惑。其一,“干不了”能替代“无能为力”的全部意思吗?比如,我们说,现在社会风气不正,看着社会上很多不和谐的行为,虽然明知道不好,但除了发发牢骚外,真的是无能为力。请问,这里可以换成“干不了”吗?恐怕有些为难吧。“无能为力”,意指不能施展力量。不能者,常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无力而不能,二是有力然也不能。“干不了”只能表达第一层意义,第二层意思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更要命的是,还是这位英俊帅气的胡适先生,在大贬语言中的成语作用之后,在后面的情节中自己反而大量使用,比如“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无济于事”等等成语,如此出尔反尔,大打自己耳光,实在让人尴尬。
凭心而论,编剧在写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些新文化干将的台词时,一定也是煞费苦心,大感为难,并非他们的思维多么高深难以复制,而是当时这些文化干将大才们的很多观点很多言论,以今天的眼光客观来看,其实是大可商榷,甚至是有失偏颇的。当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今天多么有高明,而当年的陈独秀、胡适等水平不够,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关于开窗户和拆墙的理论,也即是矫枉者必过其正,否则根本纠正不过来,因此,鲁迅先生打过这个比方,说你要在墙上开个窗户,所有人都反对,你也开不成,但如果你说要把墙全拆了,大家吓一跳,经过商讨,墙是不让你拆的,但可以开个窗户,因此,在中国,你要开窗户就一定要说成拆墙,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当时的新文化干将的很多言论和观点,今天看来的偏颇,其实很多并不是他们水平的问题,很多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目的在于可以在当时的中国开一个窗户,批判文言是如此,批判孔学也是如此,但今天我们通过影片反映当时的情景,来表现他们的积极正面和进步,似乎在选择言论观点时要更加注意取舍,少选择一些本来就过激的言辞,避免适得其反,褒奖变贬低,让我们今天看这些原本应该出色进步的人士时,反而为这些台词而尴尬,怀疑,甚至哭笑不得。
⑺ 谁有建党伟业的剧本啊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文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相会即
电影剧照(20张)将到来。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的成功如今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⑻ 为庆祝建党,我们要开班会,我继续一段介绍党史的视频,20到40分钟。需下载链接
在网络里检索一下内容,然后复制粘贴就可以啦!
一)理论类:
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学习读本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知识问答
党的十七大反腐倡廉精神学习问答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践与探索法纪类:
廉洁从政党纪政纪及相关法规手册
党员必读法律法规
党内法规精要8讲
(二)教育类:
解密香港廉政公署
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
郑培民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
(三)经典类:
红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文化类: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理论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吏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格言警句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故事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漫画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曲艺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韵文碑刻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小小说
中国廉政文化丛书 廉政时评
⑼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要录制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朗诵什么好呢
你想录制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的话,朗诵就应该让人给你写一段那种歌颂党的好领导的诗词啊。你既然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话,就应该从挡最初开始建立写起,一直写到建党一百周年。这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啊。
⑽ 求《建党伟业》电影剧本,谢谢!
网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