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电影集 » 开小小电影院林良文章

开小小电影院林良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7-06 18:51:42

1. 小电影院课文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

小电影院课文作者用记叙写作手法。

《小电影院》作者是林良,叙述的是作者林良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童年往事。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实则生趣盎然,在浅语艺术的传达上,可称得上为典范之作。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作者父亲买回一部玩具电影放影机,带有影片,父亲教“我”放映,“我”心中涌起做生意的念头。

第二部分(4—一结束):写表弟买票看电影,二弟心软让表妹免费看电影,电影放完后表弟觉得不公平,要回了那一个铜板。

2. 林良 小太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描写的是林良爷爷童年到青年坚持不懈地为梦想努力奋斗的故事。书中最让我难忘的内容是林良爷爷为了自己的作家梦想,而放弃了原本前途大好的小学教职,进了一家前景堪忧的报社。他每天熬夜写文章,到天亮时才能睡一会,长期睡眠不足。

不久之后,报社倒闭,林良并没有拿到任何薪水,使他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可是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因为林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他的作家梦。

《小太阳》是林良所着的作品。

他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人生中的许多可贵的“第一次”,结婚、成家、生子,到成为一个三个女娃的父亲,这些生活中不能重来、可贵感人的片段,林良以他特有流畅的文笔,诙谐幽默的笔触,栩栩如生地一一刻画出来,纪录了一个小家庭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中,耐人寻味的幸福。

(2)开小小电影院林良文章扩展阅读:

林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儿童散文集,应该就是《小太阳》。在台湾,只要是喜欢阅读的人,也一定会知道这本书,并且一读再读;这本《小太阳》,从初版到现在,差不多已印了130多版;三四十年来,它已成为三四代人共读的一本好书。

所以,称林良为“小太阳”之父,应该也没有人会反对。谁不想心中永远能拥有一颗、象征充满希望、温暖的“小太阳”呢?再说他的小童话故事《两朵小白云》,几十年来,它们一直都在我脑海中悠悠漫游着,也让我产生了美丽的梦想、憧憬着人生就应该要有如此从容自在的优游

参考资料:网络-林良看图说话

3. 林良的和谐人生读后感500字

写作思路:首先熟读文章,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详细地描述出来,在大山里面,有一个心怀大志,一心向往城市与自由的年轻人高加林,还有一个朴实善良,脑子灵光但没上过学而略显低文化的年轻姑娘刘巧珍。

正文:

在大山里面,有一个心怀大志,一心向往城市与自由的年轻人高加林,还有一个朴实善良,脑子灵光但没上过学而略显低文化的年轻姑娘刘巧珍。他们俩身边,有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加林的母亲和父亲对他宠溺,而身边的刘之本等人对他却是冷眼无视。

他有着顽强的精神却被迫仅以耕地的方式去获得地位、获得在村里的尊重、获得一个正常人的称号。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给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巧珍的相遇让他享受到了爱情,让他的心不在局限于耕地的痛苦当中,而且在向现实乞求的转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去。

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恳求高加林,让他在极其局限的情况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

他开始得到了机会,是高明楼为他走后找到了报告员的职位,这让他开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渐喜欢上了黄亚萍,二人开始相爱,但始终是沉醉在由仰慕组合成的恋爱感觉,缺乏自由和善良。

没有这些的支撑,高加林的未来变得越来越迷茫,最后因人举报,一下子回到农民,重新开始了他的闯进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实,不在向往虚假的自由。

说了那么多,造成高加林这种命运的原因有很多, -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一种自身精神也没有的整洁的条件下,才会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后的胜利。他追求了虚假,高加林没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会目的,没有真正的爱情观。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是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自由,平等,和谐,富强,民主,文明,诚信,友善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

我们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我们将会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学习,工作,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林良回到童年读后感

《回到童年》收录了林良先生35篇文章。浓缩了林良先生一些生活和童年的影子,其文字之细腻,情感之真挚,令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本书叙述的是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童年往事,《想家》的心情细腻而真切,《庭院》的温馨清净而可人,《捡球的小绅士》顽皮而儒雅,《小小电影院》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实则生趣盎然,在浅语艺术的传达上,可称得上为典范之作。

5. 《丰富人生》林良读后感

《小太阳》这本书,有冬日暖阳的温度。这本书以作者林良(子敏)爷爷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记叙了他家庭生活中的零碎小事。“我”、“敬爱的太太”、“三个女儿:樱樱、琪琪、玮玮”、“被送走的赫邱里斯”、“不白的白斯诺”、“七姐妹”……这些成员,构成了一个可爱的家庭。林良用他温暖的笔触,书写一本零散有趣而并不“传奇”的“家庭史”。这本书使我想到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同样是以温暖的笔调写家庭、写孩子,这两本书有什么不同呢?有。龙应台善于批判社会,批判身边的人与事物。尽管她做了母亲,但在她深情的文字中,还隐约能看出一点锐利的笔锋。而林良,从他的字里行间,可见他是个温和、敦厚的人。林良爷爷很可爱,他对什么事物的不满,表达出来也只是一声叹息罢。他极温和善良,是那种叫你想象不出他生气的样子的人。从他所写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小太阳》这样一本书,汇集了他对这个家的爱。生活是美好的。我读出来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不是机械般冰冷毫无生机的文字。正如它的名字——《小太阳》,把这本书抱在怀里,就像清洗过沐浴过日光的毛绒娃娃般暖和。它有太阳的热度。就像托盘子般,把它捧在手心。手心里有太阳的热度,传过身体,小太阳的温暖会一直流进心里。小太阳就是如此美好。

6. 作家林良的个人经历

林良(1924—),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厦门, 1946年到台湾,先后就读于台湾师大国文系、淡江大学英语系。历任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杂志主编、广播节目主持人、出版经理等职,曾任《国语日报》董事长兼发行人、中华儿童文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其间,林良直接参与了影响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被台湾儿童文学界尊称为“大家长”。林良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陌生的引力》、《小方舟》、《现代爸爸》等,儿童诗集《动物和我》、《林良的诗》,儿歌集《小动物儿歌集》、《我会读》,广播剧《一颗红宝石》,传记文学《国父的童年》,图画故事《大年夜饭》、《绿色的花》,游记散文《哪里最好玩》等,另着有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儿童文学创作及翻译达二百多册。林良曾获“中山文艺奖”、“文艺特殊贡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读物金书奖”等殊荣,被台湾儿童文学界尊称为“长青树”。  “台湾的儿歌以林良写得较早、较多,也最有影响力。”[1] 他的《小动物儿歌集》(1975)、《林良的看图说话》(1997)两部儿歌集入选“台湾(1945-1998)儿童文学100”,成为台湾2 0世纪儿歌的代表作。《小动物儿歌集》是一本介绍各种小动物的外表、习性的知识性儿歌集,多以小孩子的口气,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小动物的各种特征和特性,三言、四言、九言、十言,形式自由,参差交错,适合于儿童阅读。《林良的看图说话》,是一本典型的图文并茂的佳作,“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每一篇的情境,都经过了文学技巧的提炼,充满了诗和歌的情趣。” [2]全书107页,打破了台湾儿歌集一般每本大约只收一、二十首儿歌的状况,每一页都有一幅精美的图画,每一页都有一首精彩的儿歌,给人“一种充满声色情意的享受”。[3]林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数量可观的儿歌,为孩子门创造了 “林良风”的儿歌世界,受到孩子们的挚爱。林良的儿童诗虽然比不上他的散文那样脍炙人口,也比不上他的儿歌那样数量可观,但他却是台湾最早“吹起了写作儿童诗的号角”[4] 的人。他的儿童诗短小而有味,平淡而生动,朴实而隽永。此外,他的儿童诗作品还特别注重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想事物,启发其智慧,同时给他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体现出林良擅于从儿童心理出发,尚质、尚真、尚自然的创作风格。  林良又是台湾最早提倡为儿童写散文的作家之一。自1966年小学生杂志社出版林良的《哪里最好玩》起,林良共出版了近30余本儿童散文集。为了提倡儿童散文,林良将写给女儿的家信结集为《爸爸的十六封信》一书(1971年)。在信中,作者以太阳般温暖的父爱和诗人般温馨的语言,通过自己小时侯的趣味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向女儿樱樱娓娓道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种种道理。作者谈乐观、谈从容、谈容忍、谈专心、谈责任感;谈交友、谈认错、谈羞怯、谈情绪、谈妒忌心,谈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困惑。给孩子解疑释难耐心细致,教孩子做人处世润物无声,语言浅显优美,道理耐人寻味,可以说是林良用拳拳的爱心奉献给小读者的一份厚重的礼物,和大陆作家冰心的《寄小读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和他后来出版的《认识自己》(1977年)成为台湾小读者常常带在身边的可爱的小书。  林良最擅于突出儿童散文的真实有趣,最擅于抒写真人真事真感情,最擅于“用最平淡、平白的文字,来描写最深刻的内容,而成为一篇可读性很高的美妙文章。”[5]《林良的散文》(1966)收录了他的35篇儿童散文,作者用少而美、短而精的文字,叙述童年生活的种种趣事,《想家》的心情细腻而真切, 《庭院》的温馨清净而可人,《捡球的小绅士》顽皮而儒雅,《小小电影院》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实则生趣盎然”,“在浅语艺术的传达上,可称得上为‘典范之作’。” [6]     林良的散文显得“老少咸宜”和“浅而有味”。他特别擅于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意识、行为等特征,观察入微,体悟细腻,因而感情真挚动人,读者跟着作者的语言,散步似的走完全程以后,能够受到某一种启发,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小太阳》里的艰苦与幸福,凄寒与温馨,特别是从中迸射出的博爱和深情,震撼人心;《霸道的两岁》写小女儿两岁时对食品的独占欲,以及对父亲的依赖和极端的淘气,生动活泼,调皮可爱,更显出父爱的伟大深沉;《家里的诗》的幽默风趣和着浓浓的父女深情,着实难得。他的散文风靡台湾文坛数十年,历久弥新,平凡里见真情,淡泊中有深意,成为温暖读者心灵的永远的“小太阳”。

7. 林良小太阳读后感50字左右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肩挑一个家》,其中一篇名叫小太阳的文章让我很感动。
故事的主角叫胡继汕。他的爸爸和妈妈都生了病,他一边捡破烂卖钱维持生活,一边照顾生病的爸爸妈妈。一天,他爸爸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加重了,疼得他爸爸在床上翻来覆去。胡继汕急忙把爸爸扶上了轮椅,把电视打开,让得了运动神经衰弱的妈妈不再抓自己的脸。然后推爸爸去了医院,之后他忙东忙西,还在爸爸睡着后,回家看望妈妈。
虽然胡继汕身处困境,但他始终乐观向上,微笑面对生活,坚信明天会更好!
胡继汕很有爱心,不忘关心他人。虽然他的家里很贫穷,但在给四川汶川地震捐款时,却捐出了三十元。这对他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看完之后,一直自私而任性的我倍感羞愧。我想到:我们要向胡继汕学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打击,我们都不能放弃,要保持希望与信心。我们不能像胡萝卜一样,放在水里一煮,表面看起来很硬,可是一捏就能感觉到胡萝卜变软了。我们也不能像鸡蛋,鸡蛋刚开始没什么变化,但经过沸水的洗礼后,里面已经渐渐变硬了。我们应该像咖啡豆学习,把原本无色无味的水变成香醇的咖啡。
小太阳这篇文章让我获益匪浅,你们也快来阅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也会大有感触!

8. 林良作品不再逃避读后感

林良先生在台湾童书界及儿童文学界的地位相当尊崇,中年以下的作家几乎都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被他们称为“大家长”。
《台湾儿童文学馆·林良美文书坊:回到童年》收录了林良先生35篇文章,并有十位知名作家分别为每篇文章撰写导读。浓缩了林良先生一些生活和童年的影子,其文字之细腻,情感之真挚,令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台湾儿童文学馆·林良美文书坊:回到童年》叙述的是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和童年往事,《想家》的心情细腻而真切,《庭院》的温馨清净而可人,《捡球的小绅士》顽皮而儒雅,《小小电影院》稚嫩而有趣,看似取材平常,实则生趣盎然,在浅语艺术的传达上,可称得上为典范之作。
《台湾儿童文学馆·林良美文书坊:回到童年》每篇文章篇幅较短,但是可谓字字珠玑。文字简洁,但是颇具魅力。林良先生正是用简洁的文字,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意识、行为等特征,观察入微,体悟细腻,因而感情真挚动人,发掘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将这种细致的、平凡的美好,呈现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淳淳的、浪漫的气氛。在读者跟着作者的语言,散步似的走完全程以后,能够受到某一种启发,产生强烈的共鸣。

9. 林良创造了哪些散文

林良先生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儿童文学作家。多年前,他提出“浅语的艺术”来指称儿童文学的核心艺术精神,这个精炼、准确而生动的概念从此频繁出现在两岸同行谈论儿童文学的语境中,他以此命题所倡导的儿童文学的“浅语”精神,也在很多时候成为了这一文类的艺术代名词之一。而多年来,他的儿童文学写作也以其至为清浅的语言面貌和至为纯真的情感境界,践行着这一“浅语”艺术的真谛和追求。
林良的创作,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儿歌和儿童诗。他的《蘑菇》《蜻蜓》等形式简朴而意味隽永的小诗,在几十年前便经各种刊物、选本流入大陆,深受读者欣赏和钟爱。这些诗歌透过孩童式的感官和心灵来描写他们身边的小事物和小世界,其清简的儿童诗语中洋溢的童心童趣,不但彰显了儿童诗独特的艺术感觉,也塑造着华文儿童诗独有的审美趣味。
但儿歌和童诗只是这位台湾儿童文学“大家长”创作的面向之一,他笔耕的兴趣还要广泛得多。从“林叔叔”到“林伯伯”再到“林良爷爷”,他笔下的童诗、散文、故事、童话等,陪伴和营养了几代台湾少年儿童。近年来,致力于推进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事业的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正陆续在大陆出版林良先生的着述,其中既包括他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也包括《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广有影响的儿童文学理论和评论文集。最新出版的“林良美文书坊”(共七册),收录了作家的一批散文、书信、故事和童话作品。这些作品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立体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世界。
林良散文的风格和他的童诗一样,清新,朴素,富于天真的稚趣。收入“林良美文书坊”的《回到童年》和《小太阳》二册,是有关作家童年和成年生活的回忆记叙。散文写小时候看电影、玩游戏、坐车出行、读书认字等经历,浅白的笔墨中满蕴着童稚的幽默。譬如写七岁时读图画书,认得了第一个中国字“大”,于是郑重地“翻开书,把书中所有的‘大’字都念一遍”,一时“很得意,有一种‘读完一本书’的感觉”。童年纯真的幽默跃然纸上。
不过,与作家的儿歌和儿童诗创作相比,这些散文在浅语的趣味中,往往还饱含着经过成熟生命沉淀的人生感喟和体悟。《回到童年》中许多忆少年、记旧游的文字,内里常藏有一份含蓄的深情。散文写到童年时代父亲工厂的那口井和夏天里冰凉的井水兜头淋下的舒畅感觉,写到小时斗赢蟋蟀后的得意和大表哥开朗潇洒的一句“蟋蟀斗,我们不斗。我的蟋蟀送给你吧”,写到十九岁第一次独自离家、出外谋生时收到父亲来信:“回家吧,不要太为难自己”,全是平白无比的记述,却令人长久地回味个中蕴含的过往生活滋味和深挚的情感。
阅读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单纯、乐观、真诚的态度,这态度又孕生出一些朴实无华的生活智慧:要谦和,也要努力;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要有激情,还要有理性;要有一双善于洞察生活的眼睛,也要有一颗懂得欣赏生活的心灵。在《爸爸的16封信》《林良爷爷的30封信》中,作家以书信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着这些生活的感悟和智慧,《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则以生活小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传递着关于亲情、友情、责任、关怀、读书、学习等的思索。这是一些奠定我们人生基本姿态的起步哲学,它教给我们一种端正的生活态度,一种负责任的生命意识。我想,闪耀在这些文字里的智慧,也会像小太阳一样,照亮和温暖少年朋友的生活。

10. 爸爸的十六封信四百字读后感

望采纳!!!
林良与《爸爸的十六封信》

谈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画上等号,对台湾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林良生于1924年,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爷爷”。他以儿童文学为生平职志,作品以散文见长,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太阳》外,《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关注,是国中、国小学生书柜不可或缺的一本儿童读物。
《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2006年7月改由国语日报社出版,至2009年已经12刷,可见此书的畅销。虽然此书的完成是在29年前,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
于1954年,林良开始每周在《国语日报》儿童版“看图说话”专栏执笔,直到2009年12月仍开辟《国语日报》“漫谈儿童文学”专栏,已经在《国语日报》写各种儿童文学评论长达56年,86岁的他仍持续发表作品,可见其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他获得了许多奖项,重要的有:1973年《小太阳》获中山文化基金会“文艺创作奖”、1994年文建会的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2003年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颁发首届“终身成就金鼎奖”等。
“浅语的艺术”与“善的种子”
林良在《浅语的艺术》(国语日报社 1976年 7月)中,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写儿童看得懂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浅语”,让孩子能读得懂,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服膺在这种浅语的艺术中,说孩子懂的话,他认为浅语并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
林良也主张给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为孩子“布置美好的环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浅语的艺术》第65页)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应该是播种“善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林良的这番用意,并非认为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是这样的,林良认为孩子纯洁的心灵,本质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协助孩子能保持心灵的花朵盛开才为重要,而林良认为在孩子幼时,就应该积极播种,让孩子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采收;而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这个社会的丑恶及悲惨,最后才暗示着如何坚强地从暴风雨中辛苦地成长,林良认为这不适合儿童。
不管是主张应该用浅语的方式让孩子读得懂文学,进而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喜欢文学,或者是坚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在生活挫败悲苦时,仍可以微笑乐观面对,让生活更好,这种为孩子着想的态度与思维,令人感动并深感佩服。每个小读者,林良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顾,他就这样照顾着孩子那么多年,担心牵挂着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润善的种子,因此他不敢搁笔,笔耕至今,以一种父亲挂心的姿态。
《爸爸的十六封信》从何而来
这本书的诞生,是当时“教育厅”的“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国中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而很多时候,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而这些纸条,就是他们的“信”。这本书就是以这些“信”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妆”而成,并且特别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林良编撰的故事是这样的:
这些信,一共有16封,为樱樱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读到,樱樱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这16封信给了那家出版社,并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说明这16封信的由来。
因此,这本书可说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绝大部分都是林良的亲身经历,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十六封信》在本书前面特别增加林良及女儿林樱的序,也在后面附录增加林良对本书的话,以及三个女儿林樱、林琪和林玮给爸爸的话,虽然可以一窥作家林良在三个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也让读者一饱林良生活中的乐趣;但是,换个角度而论,林良透过序把这本书的缘由设计交代清楚,他和女儿林樱更在此书各写了两篇对此书的看法与关系,无形当中造成累赘。比起旧版只有收录故事,没有任何序和附录,文学性反而增加,留给读者的想象也更多。
《爸爸的十六封信》除了一开始《樱樱的话》外,共有16封信,分别为《为什么大家不理我?》《专心的人是活神仙》《“乐观”使你万事如意》《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别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等,每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篇幅也不会很长,让孩子读起来愉快没有负担。这16封信大致又分为两种状况,一是爸爸有话要说,想与樱樱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种,是解决樱樱所遇到的困惑难题,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樱樱,试图解决她的问题。这部作品还获得了“2006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行政院新闻局评定优良读物”等奖项,是林良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儿童文学应如何“说教”
这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说,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难道这些还不够?孩子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事的书籍吗?连我自己都不愿意。但是,林良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反而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愈神秘的事物愈让人感到好奇。
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读信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写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说着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有极大的隐私性;而读信的人透过信件,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读信通常是很快乐的。对写信者与读信者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活动。林良借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樱樱在家里、学校遇到的问题。爸爸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让樱樱能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这些人生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为,爸爸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樱樱分享,这种方式有如在听爸爸讲古说故事,但故事与这封信的主题息息相关,格外有说服力。如在《为什么大家不理我?》这一篇,爸爸讲述自己如何误会亲密的朋友,与朋友决裂,互相赌气,而自己也无法加入别人的团体,感觉孤独,最后才发现朋友并非故意,而是有难言的苦衷,心结才顺利化解。借此告诉女儿樱樱,若受到别人冷落对待,必定有其原因,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在还没认识一个新环境之前,自己何尝不是也单独一人,况且这世界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以此告诉樱樱放宽心胸、不要计较,也教导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这些都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训教孩子;而林良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相同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然后爸爸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大人爱面子,其实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直接打击孩子的痛处是非常要不得的,会让他们颜面尽失,转化成愤怒,接下来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藏在心中,因为他们不想受到二次伤害。林良无意间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给老师父母,所以这本《给孩子的十六封信》不只孩子要读,家长也要读,从中学习林良对待孩子的方式。
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层出不穷,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中,有段爸爸和樱樱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既然那么困,那么累,你就先去睡吧。”我说。
“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鸭蛋啦!”你说。
“那么,你就去念哪!”“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
“好,”我故意说,“把书放在这儿,我替你念!”
“爸爸!”你笑了,“我去想办法好了。”
这段话只用了短短几句对话,就把樱樱要睡觉还是要读书的天人交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非常有趣。
这16封信中也展现出林良优异的文字说理能力,他总是能引经据典地说服读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中,林良一开始就引用英国作家对孔雀的观察和观点展开整封信件,让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达的内容,透过这段话作了很棒的诠释。林良就有这种功夫,利用简单易懂神来一笔的譬喻,既生动且说服力又强。这些信百看不厌,就好像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困难,爸爸坐在旁边,听你诉说心事,娓娓道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心中得到温暖慰藉,然后继续走下去。
整本书16封信、16个主题,9篇与樱樱自己的心灵成长有关,另外7篇则是与他人相处有关,主题不只照顾到孩子应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习惯与人生态度;他知道对孩子来说,朋友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还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得到友谊,获得快乐。
在《爸爸的十六封信》中,因为主题大多集中在谈论心灵成长与交友的关系,受限于主题的关系,因此文章主要以叙事与说理为主,写景的文字几乎没有;这类较为“硬”的叙事与说理文章,读起来难免较为无趣,但是林良运用了一些技巧让读者不会觉察说教难嚼,反而觉得活泼有趣。生动活泼的对话、幽默的语言、“爸爸”的往事这三种林良的“化妆”手法,让叙事说理的16篇故事更为鲜活有趣,有了生命。
市面上励志的书俯拾即是、眼花缭乱,为什么我要特别介绍林良《爸爸的十六封信》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励志书籍,其中充满着丰盈的文学性。林良美丽的文字、精准的譬喻、幽默的笔锋、引经据典的说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学习仿作;再加上书信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味道,这都会在阅读时不知不觉中熏陶着孩子。
为孩子写儿童散文的人愈来愈少了,有林良这样优秀的散文家真是台湾儿童文学的福气,但忍不住感慨,下一个林良在哪里?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818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79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781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51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508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155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430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85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902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