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恐怖电影的发展史
‘壹’ 早以前的日本恐怖电影
地狱小僧
剧情简介
改编自日本最畅销之恐怖漫画巨着映像化!日野日出志:怪奇剧场日野日出志是当今日本恐怖漫画界的超级大师,他被翻译成英语的漫画作品更是风魔全球的瞩目巨作。他的作品一荒诞黑级闻名,漫画表面上的血腥,恶心。核突,荒唐与怪诞之地狱景象,绝对是挑战人类感官与想象力的极限;而漫画内,想要表达的内涵,亦是值得令人一再反思的人生哲学。历来不断有导演想把怪奇剧场中的怪胎,畸胎,腐尸,霉烂,恶臭...等搬上银幕,可是确不容易。直至今年,籍着特技化与电脑科技的创新,怪奇剧场系列(全套共六部)终于诞生,分别由六位日本首席恐怖大师及一众人气明星出演,成功的把日本漫画史上最血腥,最恶心,最离奇,最荒诞的题材化为真人电影。富豪夫妇的儿子在交通以外中死亡,女巫师用血腥的魔咒令男孩死而复生,可是重生的男孩成了半人半兽的恐怖怪物...为了维持生命,恐怖怪胎要咬食血腥的生人内脏,老鼠,虫卵...死者接二连三出现,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恐怖血宴......
恐怖片吧里就有视频,你自己找一下
http://ke..com/view/656292.html?wtp=tt
‘贰’ 哪个时期开始奠定了恐怖片的叙事风格样式
日本的恐怖片最早发轫于民间的怪谈故事,它们为日本恐怖片提供了最早的内容结构和叙事模式。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日式怪谈片迎来全盛发展。这一时期,除了各类民间的志怪传说和奇异故事以外,由于二战后日本受到的核武器影响,这层阴影也对日本恐怖片创作提供了思路,最着名的当属怪兽片“哥斯拉”系列。
到了70年代,日式恐怖片进入了短暂的“休眠期”,直到90年代,日式恐怖片爆发出新的能量,诞生了全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战栗特点。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午夜凶铃》。可以说这个系列不仅推动了日本各类恐怖艺术形式的发展,包括电影、小说、漫画等等,甚至在全亚洲都掀起了一股恐怖风潮。诞生于世纪之交,刚好也是媒介形态大力发展的时期,配合录影带等相关载体的广泛传播,《午夜凶铃》成为了无数人的“童年阴影”。在那之后,日本恐怖片开始进入新的鼎盛时期,《咒怨》《鬼来电》《鬼水怪谈》,这些经典的恐怖IP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此时的日本恐怖片也早已摆脱了昔日怪谈片的美学风格,开始更注重气氛和心理恐怖的营造。
‘叁’ 恐怖片的发展历程
恐怖片在世界各国盛行,内容多为神怪传说故事或以现实生活为依据。
30年代的恐怖片出现严肃主题和哲理思想,如美国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国影片《夜半歌声》以及40年代期摄制的《十三号凶宅》等。
恐怖片发展的类型已经不是以特别恐怖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用直接的血浆和血腥来冲击观众的视线而达到畅快的杀戮和变态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恐怖的意味已经转移到惊悚片上去了。
事实上,让人觉得害怕和惊慌也并非是恐怖片的专利。在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影中,也会有不少让人肾上腺速激增、呼吸变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评在说到《钢琴课》剁手指的那个场景时,都用了“深深的忧伤和恐惧”这样的字眼。这大概都是因为“恐怖”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太过含混,似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跟它牵扯上些瓜葛。究竟什么是恐怖?什么是它的核心意义,如果确实有的话?怎样才会引发人的恐惧呢?
不过好在和许多事情一样,我们虽然说不出恐怖片的定义,却总能一眼就看出那是不是一部恐怖片。为什么恐怖片不是一部悲情文艺片?因为恐怖片的情节主线总是包含着杀戮和生死搏斗。那么恐怖片又为什么不是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之类的东西呢?关键在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所有孤胆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势众,貌似强大的反面势力最后总是被不可思议地摧枯拉朽般一扫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实际上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是像《终结者》这样敌人看上去更厉害些的电影,还是给观众双方大约势均力敌的感觉,更何况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义方的威猛和强劲。只有在恐怖片里,主人公是处于虚弱、无力的绝对劣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部恐怖片的主人公是邪恶的、负面的,就算没有明确说明他(她)的正义,也总会有意无意表现他(她)优秀的、高尚的,或至少在一大帮变态中合乎常理的一面。所以理所当然对方就是邪恶、阴毒、变态的。因此,没有一种明确将冲突双方分为正邪两面的电影,会像恐怖片那样包含着“不可战胜的邪恶”这样的意念。(在灾难片中,肉体虽然会被消灭,但“人性的伟大”胜过自然。灾难对立面的最终指向不是寥寥几个主人公,而是全人类。)这也许就是阴郁、压抑和恐怖的来源。我们去看恐怖片绝不是为了看主人公最后是怎样逃出魔掌或反戈一击的,我们是想从一次次无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尽折磨的绝望的逃脱过程中来体验大难临头的惊恐和不适。
人类为什么会喜欢痛苦呢?只是为了享受最终解脱的那一瞬间吗?绝非如此。在死到临头的恐惧之中,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之中,必定蕴藏着无可挽回的诱惑;它如同情欲一样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许从来就没有一部真正的恐怖片,不管死了多少人,最应当死的,或者说我们最希望死的主人公总归是逃脱了。恐怖就此被消解,大家松了一口气,都继续好好活着。
‘肆’ 日本恐怖电影产生的背景(原因)
恐怖片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才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心里总是有害怕的东西,有些东西就算原来不怕,听过看过之后,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些印象,就是潜意识。再加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和音效,就让人的沉浸在一种恐惧的心理中。也许就是对死亡的恐惧,那是最本能的心理。这个通常是惊悚片里用来折磨人精神承受里方法。
当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之时,全球电影为之黯然失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恐怖电影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如若悠然一道朝霞闪耀着异彩的光芒。尤其是1999年中田秀夫导演的《午夜凶灵》更是掀起了一轮日式悬疑恐怖片的高潮,使的美国这个电影王国,也争相翻拍,当美国版的《午夜凶灵》《咒怨》等相继问世之后,却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失望。这应该是因为日本的恐怖片有着东方人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点,也正是日本恐怖片的特性,使得日恐有着一大部分忠实的观众。
日本恐怖电影的起源
(一)怪谈式文学的最初发展
日本的江户时代是指从公元1603年到公元1867年,这个时期正是德川幕府坐镇江户(现东京),操纵天皇、掌控诸侯、统治整个日本的时代。在这个漫长而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日本实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的政治情势很像中国的清代,政治上由统治阶层严密的控管,但是老百姓普遍受到了精神上的压抑,这种潜在心理却孕育了“怪谈”创作蓬勃发展的环境。
江户时代的怪谈作家,首推浅井了意所着的《伽婢子》,他将中国的志怪故事成功移植到日本成为许多怪异文学作家写作的灵感来源。其次是上田秋成所着的《雨月物语》,讲述陶工源十郎在卖陶器之际遇到贵族千金若狭与老妪前来订购嘱咐送货,展开一段浪漫的爱恨情节。由导演沟口健二改拍成电影,透过名摄影师宫川一夫的巧手,将故事发生的舞台“幽灵豪宅”烘托出一种朦胧而又金碧辉煌的气氛,摄影机以俯瞰的角度取景,人物走位又采“能剧”之举止形式,加上美术、音乐之配合营造出一种神秘、幽玄的世界,表现出日本传统之美。这段取自《蛇性之淫》的情节事实上仍是中国小说《西湖佳访》(即《白蛇传》的原初版本)的翻案。因为千金若狭是一个未曾尝过人生最甜美的爱欲生活就死去的幽灵才会回到人间一偿宿愿。
(二)怪谈文学催生的日式恐怖电影
试着想象在一个密闭的空间,眼前不停闪烁着黑白噪声的画面,银幕中突然出现一口古井,接着有奇怪的文字像蜉游生物一般不安地晃动,有没有一种贞子慢慢从电视机里爬出来,毛骨悚然的感觉呢?是的,这正是《七夜怪谈》的经典画面,于一九九八年在日本掀起前所未有的恐怖电影风潮,其中的主角山村贞子是《七夜怪谈》、《复活之路》、《贞子谜咒》以及《贞相大白》这几部作品恐怖的根源,她拥有用念力杀人的超能力,最后她心中的怨念竟然可以透过录像带和环状病毒来传播,女鬼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藉尸还魂,不仅呼应了日本固有的怪谈传统,更使灵异之说大行其道。
‘伍’ 日本最吓人的恐怖片有哪些
日本没有最吓人的恐怖片,因为时代在逐渐的变化,日本电影制作人制作恐怖片的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要规定好一个固定的年代,那么在这个年代当中是会有最恐怖的恐怖片的。在最早的时候,日本最吓人的恐怖片其实就是午夜凶铃,这一部片在刚上映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很多人在观看完之后,内心十分惶恐,哪怕是距离很短的厕所,他们都吓得不敢去。但是之后又有很多的优秀恐怖片的诞生,也逐渐的取代了午夜凶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日本有名的恐怖片有很多,吓人的不同的程度也有着明确的分类,最主要的是它们的恐怖片非常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
‘陆’ 一篇文章读懂:为什么日本的恐怖片那么可怕
我们的近邻日本,是这个世界上拍恐怖片拍得最好的国家。(有之一吗?)
不同于欧美血浆四射带来的“生理”冲击,日式恐怖片更多是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精神震撼。
它为何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在我看来有三大因素↓↓↓
一:“怨灵”,“复仇”
其实日本电影在诞生之初,便与“恐怖片”这个电影类型结缘。
现存的最早的日本电影——1897年拍摄的 《赏红叶》 ,讲的便是一位富家千金化为恶鬼复仇的故事。
到了20世纪中期,一部电影的出现更是把日式恐怖片推到了业界最顶尖的水准。
这就是1964年上映的—— 《怪谈》 。
《怪谈》改编自日本怪谈文学鼻祖 小泉八云 的小说。
小泉八云把当地居民口中所流传的神怪故事,辅以自己不幸的人生经历,经过加工改编成这部着作。
在小泉八云的故事中,他并没有着墨于鬼怪的狰狞面孔,而是更注重于营造意境和氛围。
这对日本恐怖片的后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怪谈》里的故事,并非为了吓人而吓人。
而是充满着对恶的劝诫和对善的向往,每个怨灵背后都有自己可悲的故事。
如故事 “黑发” ,就是讲述了一个为了出人头地的武士抛妻弃子,最后遭到妻子的黑发缠绕致死的故事。
而后世那些知名的“怨灵”基本都是延续这种设定。
《午夜凶铃》里的 贞子 ,因自己的超能力遭到世人的嫉妒与唾弃,最后被养父谋杀。
《咒怨》里的 伽椰子 , 因被丈夫怀疑出轨,最后被拧断脖子而死。
《富江》里的 富江 ,因为美貌让人妒忌和迷恋,最终被残忍分尸。
《鬼水凶灵》中的 美津子 ,得不到父母关爱,就连溺亡于水塔中也无人问津。
《鬼娃娃花子》里的 花子 ,在学校里找妈妈时被坏人杀死在厕所里。
这些可怜的人,生前无不受到至亲、朋友、家人的背叛,惨遭横祸。
最终怨念不灭,制造出一系列的恐怖事件进行复仇。
这就是日本的 “咒” 文化。
在遭遇侮辱或失败的情况下,报仇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文化在日本传统中占有很高的位置。
复仇行为在日本封建社会是被理解和提倡的,早期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亦有大量复仇情节。
三浦绫子的着作 《冰点》 ,就是复仇文学的代表。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健全,诉诸武力的复仇开始被“诅咒”所取代。
这是现代日本人法律意识和迷信思想的杂交产物。
二:“场景”,“物件”
我们回想日本恐怖片令人感到恐惧之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发生恐怖事件的环境多为民宅、学校、公共场合,而且经常在大白天发生。
这样的设定,置观众于熟悉的环境中,增强了代入感。
而那些生活中随处可以见的物件,如:
《午夜凶铃》中看了就会离奇死亡的 录像带 ;
《鬼来电》中发送着死亡讯息的 手机 ;
《美发尸》中怨念不散,吞噬活人的 头发 ;
《鬼水凶灵》中水龙头流出的,诡异恶臭的 黑水 。
这些日常可见的物件,都在给观众植入一种“危机无处不在”的意识。
你想想——
能冲出头发的水龙头,兀自咯吱作响的房门,无意间看到的镜子,突然响起的铃声.....
这些都让人一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时间长了,你大脑就会产生看什么都像“鬼”的反应。
恐怖元素生活化,是日本恐怖片的重要标签之一。
这与日本人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压抑的社会现状有直接关系。
特别是经济衰退后,随着失业率攀升,日本民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犯罪率,自杀率每年都在升高。
民众经常处于上班节奏紧张,下班心里空虚的状态中。
这种不安定,随时面临崩溃的恐怖之感,被导演们当做“符号”提炼出来。
造就了一批批知名的变态角色和经典恐怖电影。
三:“鬼形象”
既然是鬼片,“鬼”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日本恐怖片刻画的“鬼形象”,总是充满神秘感。
就像《午夜凶铃》,96分钟的电影,贞子真身出现还不到2分钟。
她们含怨而死,成为厉鬼,无差别的报复所有生者。
她们变成鬼后,就被赋予狰狞的面孔,怪异的声音和扭曲的肢体。
这种模式化的“变丑”,被定格为恐怖来临的符号。
那一瞬间,你就会忘记她们生前到底有多好看。
她们喜欢以黑白的形象出现,乌黑的长发遮满整个脸庞。
她们披头散发,从远处慢慢向你爬来。
随着步步逼近,那种阴冷和濒临死亡的气息越来越强烈。
其中,《午夜凶铃》贞子爬出电视;
《咒怨》伽椰子爬下楼梯;
这两幕最为吓人。
两位是日本恐怖片史上的一姐二姐。
大家在争论到底谁最恐怖时,片方甚至让她们在《贞子VS伽椰子》里打了一架。
虽然恐怖的外表下呈现的都是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
但在被这种画面刺激后,我想大多数观众还是很难再去悲天悯人吧。
总而言之,日本恐怖片依托传统文化背景,用其独有的电影语言,通过对观众心灵感官的双重刺激,触及人内心最真实恐惧。
它有独特的魅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欢迎点赞、评论、分享,更多精彩陆续有来。
也可以来我的公众号【人生电影公司】找我呦!(〃'▽'〃)
‘柒’ 历史上第一部日本恐怖电影是什么
50年代中期,新东宝贯彻“桃色怪诞”制片路线,把怪谈(即鬼怪故事)电影视为一个重要商品推出。最早的日本恐怖电影应该是1957年的《怪谈累渊》,导演中川信夫。
‘捌’ 日本恐怖电影的内容简介
《日本恐怖电影》主要内容简介:恐怖电影向来是日本电影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导演的电影常受民问传说的影响,也屡屡受惠于日本的能和歌舞伎美学,它们牵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社会生态学焦虑,包括着对西方文化和军事帝国主义的忧虑,以及对建立日本人民族(国家)身份的挣扎。过去二十年里,日本恐怖电影达到了一个流行新高度,这种类型的代表作无处不在,不仅出现在享有盛誉的国际电影节展映片目中,同时也出现在最标榜商业性的录像带租售店贷架上。
《日本恐怖电影》收录的多样并颇富洞察力的文章,对“日本恐怖电影”这一充满生命力的电影和文化传统的最黑暗一面(某种程度上,亦堪称是最具启发性的领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冒险。作者们以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批评性的考察和详尽的个案研究,融合于复杂的文化分析,并对日本恐怖电影的“关键”作品做了精细解读。
为便于读者的循序渐进、登堂入室,《日本恐怖电影》的章节特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编排,从美学的多重性和理论的不同手法着手。我们的作者紧随变换的历史和文化气候,或从相反的方面入手,考察了日本恐怖电影里一些最具影响和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作者们特别留意到不断变化的性别认同观念、经济安全、民族(国家)主义和不断显现于日本文化中的科技对日本恐怖电影的影响。《日本恐怖电影》所有作者的目标,不仅是要提供一些最有价值的整体评论性观点,更是要给未来研究日本恐怖电影者提供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文献。
‘玖’ 恐怖片的来历
大致是这样的。。。。。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后来成为恐怖片反复拍摄的题材的民间传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尽管以当时的电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影片也只有一本的长度,但它无疑已被今天好莱坞的后来者们视为能够代表其“光荣历史”的经典,甚至被列入美国国会急切寻找和加以保护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欧洲是电影的故乡,更是恐怖电影的发源地。在今天来看,早期一部重要的恐怖片是1916年由德国着名舞台剧演员保罗·韦格纳演出并协助导演的一部根据希伯来传奇中的人物改编的影片《无魂人》(原意为“一种有生命的人”)。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恐怖片,而1919年德国乌发公司的《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引起了轰动,之后又有《吸血鬼》、《蜡像》等佳片相继问世,使恐怖片成为最早确立风格的片种之一。
1920年的德国的表现主义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虽然在当时毁誉参半,但却极大地激发起德国电影强调想象和恐惧。在其影响下,最着名的影片是茂瑙1922年的《诺斯费拉杜》,它同样改编自斯托克的小说《德拉库拉》。
正是在德国的影响下,美国的恐怖片真正兴起。默片时代最着名的美国恐怖片是1920年的《杰克医生和海德先生》,1925的《歌剧院里的幽灵》
1931年,两部堪称恐怖片经典的影片首先映入了观众的眼帘:它们是勃郎宁的《德拉库拉》和詹姆斯·惠尔改编自玛丽·雪莱的小说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随着这两部影片的成功,恐怖片开始在环球公司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其中较有名气的影片中包括《木乃伊》(1932),《隐身人》、《黑色老房子》、《畸形人》(1932)、《金钢》(1933)以及属于“科学怪人”系列的《弗兰肯斯坦的新娘》(1935)。1931年,出现了所谓恐怖片的经典作品:《吸血僵尸》、《科学怪人》、《鬼医》。1936年,卡孟隆·孟席斯拍摄的《未来世界》,描写一百年以后将在地球上发生的突变。与此同时,英国也拍摄了一个美国富豪把一座古堡连同他的鬼魂搬运到大洋彼岸的《鬼魂西行》(1936),
40年代,虽然恐怖片开始作为低成本的B级片拍摄,这一类型中的许多影片仍然取了引人嘱目的成就。环球公司开发出了和“吸血鬼”同样在夜间出没的“动物恐怖片”《狼人》(1941)。其中以《猫人》(1942)和《我与僵尸同行》(1943)尤为观众和影评人所称道。
50年代,随着核威胁和麦卡西主义散布的“共产主义渗透”阴影,恐怖片暂时脱离了早期的各种超自然的幽灵和神怪,而与科幻片结合起来以各种“核怪物”或外层空间的天外来客为核心形象,不断渲染和演义着所谓“东方威胁”的神话。前者中如日本的《哥兹拉》系列(1955),美国的《它们》(1953),《黑湖怪兽》(1956);后者则以《身体入侵者》(1954)为代表。与此同时,在英国则出现了充满暴力和性的彩色恐怖片。《弗兰肯斯坦的诅咒》(1957)、《德拉库拉的恐惧》(1958)等。
60年代,以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为开端,标志着恐怖片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它从以前的各种幽灵、鬼怪、疯狂的科学家和来自外星世界的异物转向了一种“写人的”恐怖片;同时期还有恐怖/ 灾难片《群鸟》。
1973年,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为70和80年代的恐怖片树立起了一个样板。这部明显向传统的“魔怪”回归的恐怖片激发了一系列的妖术和魔怪电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丽》(1976)以及《驱魔人续集》等。
法国掀起六、七十年代恐怖片大行其道现象的经典作品,应是《Les Yeux Sans Visage》(没有脸的眼睛 ),一九六○年(另有说一九五九年)导演是Georges Franju;《死后的爱情》 (Buio Omega)等
80年代以来,裹挟着当代电影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息,恐怖片不断在好莱坞银幕上掀起阵阵热潮。首当其冲的是一贯被好莱坞电影视作“异类”的女性,大量以“女性威胁”为主题的恐怖片涌上银幕,其中如德·帕尔玛的《化装杀人》(1980)和保罗·施莱德尔根据1942年的版本重拍的《猫人》(1982)都把性与暴力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女性变成一种令人恐怖的社会形象。而接下来的恐怖片的“牺牲品”则是青少年甚至儿童,随着《万圣节》系列和《走失的儿童》等影片的上映,“问题少年”终于被塑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恐怖。穿插于其间的还有各种来自太空或疯狂科学家手中的“异物”。如克伦伯格的《苍蝇1、2》、斯科特的《异形》系列。而近年来,一方面是传统的恐怖形象“吸血鬼”和“科学怪人”的不断被重新搬上银幕,并多由着名的大导演执导。如科波拉的《吸血惊情四百年》(1992)、尼尔·乔丹的《夜访吸血鬼》(1994)、《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994)。他们纷纷以最忠实于原着相标榜,以现代电影的手段重新演义古老的恐怖故事,使人感到世界似乎只是经历又一轮新的轮回;
另一方面,大量现实中的暴力和罪恶经过已经轻车熟路的恐怖片的包装之后也不断成为好莱坞新的卖点。
这些影片从表现以剥取人皮为癖的连环杀手的《沉默的羔羊》到以“起居室中的威胁”为核心的《晃动摇篮的手》,都令观众对其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四伏感到震憾。 而1996年,大型独立制片公司米兰·麦克斯推出的《尖声狂叫》更以变态的连环杀人的疯狂杀人令人观之失色。该片创下了有史以来恐怖片最高票房--一亿美元的收入佳绩。这使麦克斯公司的老板大受鼓舞,几乎把自己也变成了“连环杀人”--该片已经创作了三集。同时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去年夏天搞的鬼1、2》
因获得金棕榈大奖的《暴雨将至》而成名的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也来到好莱坞拍摄了一部表现一队被困在冰雪中的美国大兵成为一名食人者盘中餐的恐怖片《恶魔军官》(又名《贪婪者》)。
西方鬼片中,吸血鬼堪称“鬼王至尊”,至尊中的最经典的是一个叫德库拉(Dracule)伯爵的吸血鬼。吸血鬼的名片有《惊栗夜》(Fright Night,1985)及《德库拉吸血鬼》(Bran Stoker's Dracula,1992)等
制作恐怖片最积极的欧洲国家是西班牙,如九七年出品的《变脸惊情》、历桑德罗·阿曼巴执导的《挣开你的眼睛》,1999年西班牙影片《无名死婴》以出色的美工、音响、大胆的剧情而达到了相当震撼的效果。
墨西哥同时受着西班牙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出色的恐怖片导演奎勒摩·德尔托罗在2001年的作品《魔鬼的脊梁》中,融合了美国式的先进技术、欧洲式的精美画面、音乐和营造心理恐怖气氛的方式,以及南美的魔幻色彩,是当年最佳恐怖片之一。
亚洲的恐怖片已经有很长发展时间了,影片数量尤其以香港为最,在这里只做一些简单介绍:香港恐怖片:卫斯理之《老猫》、《蝶变》、《灵气迫人》、《怪谈协会》、《凶榜》、《夜半一点钟》、《小姐撞到鬼》、《七月十四》、《目露凶光》、《幽灵人间1、2》、《阴阳路》系列、《乡村老尸》、 《古镜怪谈》,《美容尸》、《裸体红唇》、《拜错神》, 《午夜上网》、《弟切草》、《枕边凶灵》(2002)、《我左眼见到鬼》(2002)、《office有鬼》(2002)、《三更》(2002)、《鬼书》(2002) 、《见鬼》(2002)、《双瞳》(2002)等
韩国电影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恐怖片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2001年韩国新锐导演尹忠灿推出了恐怖片《毛骨悚然》,还有一些票房很好和影响力的例如《手机Phone》、《《幽灵凶咒A》》、《死亡录播》、《退魔录》、《女高怪谈》、《死亡教室》、《鬼之恋》、《蔷花红莲》、《狐狸楼梯》、《四人餐桌》、《在镜子中》、《洋槐树》等
日本作为亚洲的电影大国,不仅艺术影片在国际影坛享有盛誉,恐怖片同样佳作不断。除了人们熟知的《午夜凶灵》系列,还有《死国》、《催眠》、《案山子》、《回路》、《鬼水凶灵》、《鬼娃花子》、《钱仙》、《咒怨1、2》、《冬季恐怖作》等
泰国恐怖片不错的也有几部《鳄鱼魔女》、《鬼妻》等。
平心而论,美国恐怖片中大量的高科技运用往往给观众带来的只是刺激的视觉奇观,而恐怖效果却不够强烈。当然,美国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也在不断吸纳世界各国的人才,不断创作出一些偏离“美国色彩”的恐怖片。2000年,印度导演奈特夏马兰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心理恐怖片)《第六感》以2亿8000万美元的成绩横扫美国电影票房;2001年,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的作品《小岛惊魂》带有浓厚的欧洲心理恐怖片的色彩,成为当年最成功的电影之一。2002年奈特夏马兰又执导了惊僳恐怖片《天兆》又一次创造了票房神话;美国上映了改编自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的美国版《凶铃》;同时购买了香港恐怖片《见鬼》的版权。
恐怖片常见的故事类型
(一)科幻恐怖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异形》系列。此外还有《异物》(Thing)、《异种1、2》、《黑洞表面》、《入侵脑细胞》、《捉梦人》根据游戏改编的《生化危机》、《捉梦人》等
(二)鬼怪类。这类恐怖片占了最大比重。不管是妖怪、恶灵,还是什么恐怖的外太空生物都可以归到其中。着名的有库布里克的《闪灵》(被誉为史上最恐怖的恐怖片)、《驱魔人》、《恶魔婴儿》、《人玩鬼》、《活魔人》、《宇宙天魔》、《活尸之夜》、《鬼追人》系列、《魔方》系列、《鬼食人》系列、《幽冥怪谈》系列、《13号星期五》系列、《生人勿近》系列、《搭便车》、《夜半鬼敲门》、《撒旦回归》、《鬼娃新娘》系列、《猛鬼街》系列、《夜访吸血鬼》(今年号称其续集的《吸血鬼女王》很滥)、《无头骑士》、《死神来了1、2》、《鬼入侵》、《危机四伏》、《13幽灵》、《幽灵船》、《千尸屋》到最新的《佛列迪对杰森》等。
(三)生命变异恐怖片。比如《鸟》、《活跳尸》、《苍蝇》、《糖人》、《食人鱼》、《群尸玩过界》、《狂蟒之灾》、《史前巨鳄》、《极度深寒》、《水深火热》、《八脚怪》、《惊变28天》。
(四)连环变态杀手类:着名的《万圣节》(《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可以从1978年一直拍到今年的第八集《万圣节惊魂——刀光再现》、《德克萨斯电锯杀人狂》、《连环杀手肖像:亨利》、《危情十日》、《继父》、《尖声惊叫》系列、《去年夏天搞的鬼1、2》、《毛骨悚然》、《七宗罪》、《来自地狱》、《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到今年的《红龙》、《支解狂魔》、《毛骨悚然2》等
最后特别介绍英国恐怖片《杀人如麻》(CRADLE OF FEAR)
听听,光是片名就已叫人头皮发麻。它还有晾两个吓人名字《催眠终结者》、《生砌人肉》。影片的情节有点乱,但耀眼的血光已经晃的人睁不开眼睛,情节已无暇顾及。用暴力,血腥,色情,变态来形容这个电影毫不为过。最变态的情节是女人做爱前竟然舔男人残疾的大腿断肢,而且是特写镜头,简直令人发指。它的恐怖是来自血腥,杀人场面均以写实手法拍摄,血肉横飞,血点好像都溅到了你脸上。中国绝对不会公映此片,因为片剪之后,影片已没有情节。
‘拾’ 恐怖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创始人又是谁
简单扯扯美国恐怖片的历史发展
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是30年代,当时美国的片场系统已然确立,使得Universal等公司能在Dracula与Frankenstein大获成功后迅速流水线产出一大批恐怖电影。视听风格上这类影片偏gothic,实际上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因为纳粹上台导致不少欧洲(尤其德国)导演,摄影师涌入美国,其中对这个类型影响最大的当属导演Paul Leni,Edgar G. Ulmer,摄影师/导演Karl Freund,演员Conrad Veidt,虽然其中一些实际上活跃在20年代,但其影响是显见的)。另一恐怖来源自然是“人物”--(往往)面目狰狞的monster。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美国方面有名的则有导演Tod Browning,James Whale, 演员Lon Chaney,Bela Lugosi,Boris Karloff等。
Universal40年代仍在大量产出恐怖片,但已非31-36年的黄金时代可比(Universal在36年因为举债投资拍摄未能如期还款,最终导致片场易手,新东家对于恐怖片的兴趣不那么大,加之观众的热情也已衰减,此类型的衰退势所必然)。
40年代最好的恐怖片由RKO的Val Lewton B Unit打造(执导影片的则是Jacques Tourneur等人),这系列的影片强调气氛的营造与优美的摄影,从视听语言上说,我以为是最好的美国恐怖片。
二战以后片场体系很快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观众的流失。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开始风行(当然,以前的恐怖片也都是B级制作,但片场制下制作毕竟有一定的质量底线)。50-60年代在冷战/核战阴影下诞生了大量廉价的scifi-horror,充斥银幕的是各种畸形或者外星的monster。与此同时,恐怖片的种类也趋多元化;而随着海斯法案的取缔,恐怖片在性与暴力的尺度上迅速放开,青少年渐成恐怖片的主要消费者。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恐怖片片场是英国的Hammer与美国的AIP(由Roger Cormen掌舵)。
新好莱坞时期Exorcist与Rosemary's Baby的大获成功使得恐怖片重新开始有了A级制作,且不乏优秀作品,不过B级仍是主流。70年代的恐怖片更为多元,但其中最重要的亚类型可能是70年代末开始崛起并风靡了近十年的slasher。这类影片以青少年为主人公(很明显地面向青少年市场),强调凶杀的惨烈多样与特效的真实,并大量运动兇手视点的主观镜头(显然受意大利giallo的影响)。同一时期,zombie片也开始流行,虽然不像slasher那样流行,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90年代以后的美国恐怖片继续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分化更严重,并出现大量comedy,parody,同时日本恐怖片(J-Horror)的崛起(及其所联带的韩国,泰国等地的恐怖片)也使得美国人开始观注东亚恐怖片。不过以青少年为主的美国观众仍然更乐衷于感官刺激。他们把三池崇史的某些影片也归为恐怖片似乎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视听语言上似乎无甚大的进展,不过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恐怖片可以更cheap地制作,更大规模的主观镜头恐怖片也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