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美国人眼中的电影
‘壹’ 美国人与日本人对狙的电影
《烈血军魂》(也叫《最后一颗子弹》),太平洋战争
其中一个日本兵被那个最后的美国兵慌乱中开枪打死。
那个美国兵是刚入伍的。
两个日本兵是亲戚关系,姐夫与小舅子。
最后,两人的子弹都打完了(不是为了打死对方,而是阻止无辜小女孩踏入雷区,最后那一颗子弹是日本兵打出的,击落椰子,引爆地雷,吓走了小女孩。)日本兵被俘。50年后,两人再次相见了。
http://ke..com/view/2831292.html?wtp=tt
‘贰’ 有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电影,讲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某岛的故事,好像是60~70年代的电影
应该是这部:
决斗太平洋 Hell in the Pacific
导演: 约翰·保曼
主演: 李·马文 三船敏郎
类型: 剧情 / 战争
上映日期: 1968年12月18日 美国
剧情梗概:
本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士兵和日本反战兵被困一个荒岛上,他们为了生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互相杀死对方。但他们又发觉那不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法,他们还要彼此依靠对方。在这样一个充满敌对与互助的关系里,他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在线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MDgxNjY4.html
‘叁’ 找几部日本和美国人打仗的海战片
偷袭珍珠港(虎!虎!虎!),珍珠港,中途岛之战,决战中途岛,太平洋潜艇战,盛夏的猎户座,联合舰队,男人的大和,山本五十六
‘肆’ 美国人恨不恨日本人啊 我看电影<珍珠港>的时候很激动,不知道美国人是怎样的心情
那是美国政治,给你补一下知识,当年二战,美国是非常想主战的,因为美国一直都是非常有野心的国家,政府领导人都是按照美国的治国大计来执政,但是当年没人敢打美国,美国那时候已经很先进了,珍珠港的时候,日本的电报美国早就给破译了,知道他们会偷袭珍珠港,政府根本没有通知,就是让日本炸的,这样美国民众就激愤了,就主战了,而且参战热情高涨,这就是政府。懂了吧,没看美国二战打的多么的兴奋吗?一直是要收了日本和朝鲜的。
‘伍’ 推荐几部反映太平洋战争和二战的电影,最好是美国人和日本人对战的片子
美国人和日本人的不是很多啊。二战题材的但是不少。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这两部都是近几年新出的,挺不错的
‘陆’ 搜索二战日本和美国人的枪战电影
风语者
导演:吴宇森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亚当·比奇,彼得·斯特曼,马克·鲁法洛
‘柒’ 日本人看到《血战钢锯岭》是什么体验
(主人公救人的行为)肯定让美国人很感动,但是日本人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看到被子弹击中,身体变成碎片的日本兵,内心隐隐作痛。看到日本兵死去的脸,不由自主想到他的家人应该还在家里祈祷他能早日回去。我不会感觉“好的,再多杀点日本兵吧!”。当然,我知道日本会战败,对于电影中日本兵被敌视被杀戮的场面不会有不快感,但是我还是没办法感动。….我是美国人的话会给这部电影5星,但是我不是。作为日本人没有办法充分感受导演倾注的感情,多少感觉有点吃亏,但是也没办法。
‘捌’ 求讲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故事的电影
再没有比《珍珠港》更合适的了。
‘玖’ 日本动画电影与美国的相对比,有什么不同
日本美国动画都各有特点了,
在镜头运用上,美国动画感觉节奏感更快更强烈,日本动画比较缓些.
在动作上,个人感觉美国动画作的比日本来的优秀,很夸张但有很到位,象猫和老鼠,超人特工队类的.日本有的动作上有点偷懒的,重复的用的多.不过估计和它出的动画多也有关系把 .
在表情上,都个有特色把,美国动画的表情大部分都夸张幽默,语言和表情结合也很夸张,看的有意思,给人留下的是短占的深刻。日本的是细腻,微妙,虽然不夸张,但很多时候运用无声的动作,或一个眼神,来反映内心,表情和语言 动作有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但往往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安达的很多作品在这方面尤其突出,象棒球英豪,美雪美雪等。
在剧情和内容上,楼上有人说美国动画是给小鬼看的其实也不是把,象wall-e描写人性爱和环境主题的,以及泰山等刻画人性主题的,还有记得原来还有比较科幻的象夜行神龙之类的,不只是小鬼看看的把。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动画在深度上感觉不是他特点,作品比较单一个人英雄主义主题的偏多,无论人或动物。在表情表现,动作上以及镜头上比较有优势。
日本动画,很多都是本身就分了级的,小鬼看的大点人看的都有,种类繁多。火影,海贼,圣斗士,武装练金这类的比较热血的,还有格斗动作比较突出的,浪客剑心,大剑,甲贺,混沌武士,食魂零,类的。契约类,象fate,夏娜,武器种族传说,月姬,舞hime,。搞智商的,象死亡笔记,鲁鲁修,柯南,。机甲类的,象高达,武装机甲 龙鸣。。。
唯美的什么吸血鬼骑士,黑执事,不可思议的游戏。。。可爱,情爱后宫类的就一打。种类多是一大特色把,其次在剧情内容上,日本动画更注重情感和人性的表现,挖掘的是人内心深出的东西。也就是说美国动画更注重动作表情等外在的东西刻画人物,由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性格。日本动画则是用内心,再由内心反映在表情和动作上,有内向外的刻画人物。所以日本动画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往往也会把人物的心里所想的作为独白说出来,而美国的却基本没有。个人感觉日本动画在刻画人物上往往深入人心,要说看美国动画我门仅仅记住了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一个正面完美的英雄角色。而看日本动画的时候,记住的可能不仅仅是个人物,而是这个人物的所有,从形象到内心深出情与爱,爱与恨,邪与正,完全的去接受一个角色,往往日本动画里刻画的人物都是有缺陷的,并不是那么的完美,有的或许是变态和邪恶的人性却有温柔和善良的一面。而这样一个矛盾残缺的人物在观众的心里却以达到完美的那样的真实,与共鸣。所以日本动画在看过很久以后也许剧情忘了也不会忘记有这个人物。
象鲁鲁修,死亡笔记,怪物,这类刻画表现人性善恶的。ef ,愿此刻永恒,sa,妖精的旋律,凉风,schooldays。。等表现情爱的。欢迎加入nhk,妄想代理人这类反映社会现状的。描写战争的,象高达,陆军情报部三科,。。。命运 爱 与时间轮回的,fate ,黑冢,....
自认为,美国动画更擅长动作和表情的表现,用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去刻画人物,表现剧情。而日本动画更擅长用一切手段表现人物的内心,在通过内心世界去刻画人物,使得人物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感觉是是最大的不同把。
‘拾’ 日本动漫电影和美国动漫电影的异同道客巴巴
美国与日本动画电影风格比较
不可否认,日本与美国,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称作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它们生产动画电影数量之多,而且因为动画电影在其各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在开始比较两国异同时,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本文的比较对象——动画电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动画电影”特指那些以上电影院线发行为目的、且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联的动画片.这样一来,本文中的动画电影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剧、OVA(直接面对录像带或DVD市场)以及电视动画系列的剧场版.
这样的限制主要是针对日本动画而言的,相对于美国动画,他们有着多得多的电视系列、OVA和剧场版.如果将所有这些都拿来和美国动画比较,那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之,如果按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类别,两国作品之间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比较对等,从而更易于比较风格方面的异同.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而言,两国的做法还是比较类似的.由于动画电影比其他动画产品要求更精细,因而花费的制作时间、制作经费都远非一般动画产品可比;因此,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国的顶级水准.日本就不用说了,其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费本来就不高,而像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投入动辄以数十亿日圆计,耗时经年.即使在上亿美圆大制作风行的好莱坞,一部动画电影的投入也是要让各大制片厂老板肉紧的.不过还算幸运的是,高投入的动画电影一般也带来高回报,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会进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几次还占据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宫崎骏的作品更是屡破影史票房记录.
对普通观众而言,动画电影是如何制作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最后的“成品”看起来怎么样.相信只要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二者不同的风格.仅就视觉效果而言,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近来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说传统的二维动画并没有退出市场,但从票房收入来看,不论是看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看所在单个制作发行公司所有类型动画片票房分布,3D动画都要比二维动画更受欢迎.而在日本,二维动画仍是市场的主流.这并非说日本动画制作过程中不用电脑动画(CG)进行修饰,像宫崎骏后期几部作品,都采用了电脑动画来辅助作画,到了《千与千寻》时已经用CG来做一些泪水的3D效果了.至于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应用方面就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电脑特效进行了润色,从而使得背景看来分外真实.这一点观众能从《AKIRA》、《大都会》、《攻壳机动队》、《最后一个吸血鬼》等作品中强烈地感受得到.在他们的有些画面中,如果光看背景,会有强烈的以假乱真的感觉,如《攻壳机动队》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后一个吸血鬼》当中的美军基地.
然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不管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各3D动画中着力刻画主角的立体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划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两者各有千秋.日本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虽然和真实世界相差甚远,但创作人员一般通过出色的观察力赋予角色以鲜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来是那么的有生命力,以至于观众根本不会在乎其视觉上“立体”与否;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在追求“外观”真实性的同时,也并没有丧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细节无限追求“逼真”的同时,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说,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3D动画在角色的传神性上是旗鼓相当的.举个有趣的例子:宫崎骏作品《龙猫》中有个叫“小米”的4岁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岁多的小女孩.这两个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级顽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型,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另一个是精细的3D模型,可观众却能从她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且在心里留下同样深刻的美好回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于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国民迥异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还更讲究简练与写意的风采.他们对动画角色的二维处理,多少反映了对于国画技巧的承袭:要的就是那样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和整个画面相配合,寥寥几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想要传达的感受.而美国人向来比较直接,最喜欢“开门见山”,在表达意图的时候,他们总是选择最简便迅捷的方式.同时,美国人又是推崇并善于幽默的,这就难怪他们喜爱创造造型怪趣而细腻的3D动画了.
相应的,日、美动画电影创作群、对象观众的不同,也影响了二者对于动画故事及其叙事方式的选择.虽然不论年龄大小,观众一般都能从日、美动画中感受到自己喜欢的情感与意义.但相对而言,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具有更纯粹地“为小朋友服务”的目的.欧美的小孩都有“夜读”的习惯,即在睡觉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书,其中念得最多的,无疑是那些传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话、传说和经典历史故事.综观美国的动画电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动画故事创作的一直是占大多数,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为甚.从其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起,它就开始了“经典故事动画化”的历程,直到2002年的《星银岛》都还是这个模式.这倒不是说好莱坞的动画编剧们就是图省事,实际上,把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得那么富与趣味性与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还真是值得东方同行们好好学习.
日本是漫画之国,动漫在日本出版业、娱乐业所占的份额要远大于美国的情形.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动漫历史上就有强大的成人读者和观众群,并非只是为小朋友提供娱乐.因此,作为动漫文化一部分的动画电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很多成人的视角和思考.总的看来,日本动画电影一般都有个比较成人化的主题,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动画电影创作的初衷便是承载那个先行的主题.即使是“成人味”最轻微的宫崎骏作品,其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认识范围.至于宫氏之外的其他动画电影大家就更不用说了,充满暴力、末世情节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题材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其中有许多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严重儿童不宜”的.也许是由于岛国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象力反而特别容易走极端.在动画电影的创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国人更侧重于关于人类的终极关系和关于世界的终极命题的探讨,而且他们思考的结果还往往是悲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宣扬温情脉脉的人伦、家庭观念的美国动画电影相比,日本的动画作品在意识上是不那么积极乐观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动画电影又显得比美国动画“深刻”,日本人在动画中触及了一些非常严肃而深奥的问题,并且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和解决方式,恐怕是“贪玩”的美国小朋友们所不爱看的.据说,与同龄人相比,日本儿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们的动画电影推动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选择不同的题材以及对故事不同的演绎方法,使得日、美动画电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莱坞的作品更侧重于娱乐性,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更看中叙事性.与其功能相适应,美国动画电影看起来更加鬼马跳脱,而日本作品看起来更加厚重深沉.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不过是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的品位与性格;更进一步地说,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赏需求.美国动画的怪趣新奇与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小朋友们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学到
了亲情、友情的可贵.不过,那些童真消失殆尽以及心肠坚硬的家伙不适合看好莱坞的动画作品,对他们而言,一味逗乐和鼓吹家庭价值观看多了就挺腻歪的.日本动画电影的清新写意和终极思考,很是适合那部分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喜欢没事瞎琢磨的哥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他们那已经是刁钻古怪的想象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较薄弱人士还是少看日本动画电影——特别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制作的作品为妙,因为那通常会让你质疑存在的意义与真实性,并对未来产生悲观的预期.
说了这么多,必须承认的是,日、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各自包含多样化的风格,值得另外撰文详述;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两国的动画电影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如果以饮料来比喻,日本动画电影就像茶,而美国动画电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隽永,咖啡浓香醉人.
不可否认,日本与美国,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称作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它们生产动画电影数量之多,而且因为动画电影在其各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在开始比较两国异同时,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本文的比较对象——动画电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动画电影”特指那些以上电影院线发行为目的、且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联的动画片.这样一来,本文中的动画电影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剧、OVA(直接面对录像带或DVD市场)以及电视动画系列的剧场版.
这样的限制主要是针对日本动画而言的,相对于美国动画,他们有着多得多的电视系列、OVA和剧场版.如果将所有这些都拿来和美国动画比较,那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之,如果按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类别,两国作品之间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比较对等,从而更易于比较风格方面的异同.
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而言,两国的做法还是比较类似的.由于动画电影比其他动画产品要求更精细,因而花费的制作时间、制作经费都远非一般动画产品可比;因此,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国的顶级水准.日本就不用说了,其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费本来就不高,而像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投入动辄以数十亿日圆计,耗时经年.即使在上亿美圆大制作风行的好莱坞,一部动画电影的投入也是要让各大制片厂老板肉紧的.不过还算幸运的是,高投入的动画电影一般也带来高回报,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会进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几次还占据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宫崎骏的作品更是屡破影史票房记录.
对普通观众而言,动画电影是如何制作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最后的“成品”看起来怎么样.相信只要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二者不同的风格.仅就视觉效果而言,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近来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说传统的二维动画并没有退出市场,但从票房收入来看,不论是看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看所在单个制作发行公司所有类型动画片票房分布,3D动画都要比二维动画更受欢迎.而在日本,二维动画仍是市场的主流.这并非说日本动画制作过程中不用电脑动画(CG)进行修饰,像宫崎骏后期几部作品,都采用了电脑动画来辅助作画,到了《千与千寻》时已经用CG来做一些泪水的3D效果了.至于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应用方面就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电脑特效进行了润色,从而使得背景看来分外真实.这一点观众能从《AKIRA》、《大都会》、《攻壳机动队》、《最后一个吸血鬼》等作品中强烈地感受得到.在他们的有些画面中,如果光看背景,会有强烈的以假乱真的感觉,如《攻壳机动队》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后一个吸血鬼》当中的美军基地.
然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不管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各3D动画中着力刻画主角的立体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划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两者各有千秋.日本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虽然和真实世界相差甚远,但创作人员一般通过出色的观察力赋予角色以鲜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来是那么的有生命力,以至于观众根本不会在乎其视觉上“立体”与否;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在追求“外观”真实性的同时,也并没有丧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细节无限追求“逼真”的同时,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说,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3D动画在角色的传神性上是旗鼓相当的.举个有趣的例子:宫崎骏作品《龙猫》中有个叫“小米”的4岁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岁多的小女孩.这两个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级顽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型,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另一个是精细的3D模型,可观众却能从她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且在心里留下同样深刻的美好回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于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国民迥异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还更讲究简练与写意的风采.他们对动画角色的二维处理,多少反映了对于国画技巧的承袭:要的就是那样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和整个画面相配合,寥寥几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想要传达的感受.而美国人向来比较直接,最喜欢“开门见山”,在表达意图的时候,他们总是选择最简便迅捷的方式.同时,美国人又是推崇并善于幽默的,这就难怪他们喜爱创造造型怪趣而细腻的3D动画了.
相应的,日、美动画电影创作群、对象观众的不同,也影响了二者对于动画故事及其叙事方式的选择.虽然不论年龄大小,观众一般都能从日、美动画中感受到自己喜欢的情感与意义.但相对而言,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具有更纯粹地“为小朋友服务”的目的.欧美的小孩都有“夜读”的习惯,即在睡觉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书,其中念得最多的,无疑是那些传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话、传说和经典历史故事.综观美国的动画电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动画故事创作的一直是占大多数,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为甚.从其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起,它就开始了“经典故事动画化”的历程,直到2002年的《星银岛》都还是这个模式.这倒不是说好莱坞的动画编剧们就是图省事,实际上,把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讲得那么富与趣味性与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还真是值得东方同行们好好学习.
日本是漫画之国,动漫在日本出版业、娱乐业所占的份额要远大于美国的情形.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动漫历史上就有强大的成人读者和观众群,并非只是为小朋友提供娱乐.因此,作为动漫文化一部分的动画电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很多成人的视角和思考.总的看来,日本动画电影一般都有个比较成人化的主题,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动画电影创作的初衷便是承载那个先行的主题.即使是“成人味”最轻微的宫崎骏作品,其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认识范围.至于宫氏之外的其他动画电影大家就更不用说了,充满暴力、末世情节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题材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其中有许多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严重儿童不宜”的.也许是由于岛国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象力反而特别容易走极端.在动画电影的创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国人更侧重于关于人类的终极关系和关于世界的终极命题的探讨,而且他们思考的结果还往往是悲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宣扬温情脉脉的人伦、家庭观念的美国动画电影相比,日本的动画作品在意识上是不那么积极乐观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动画电影又显得比美国动画“深刻”,日本人在动画中触及了一些非常严肃而深奥的问题,并且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和解决方式,恐怕是“贪玩”的美国小朋友们所不爱看的.据说,与同龄人相比,日本儿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们的动画电影推动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选择不同的题材以及对故事不同的演绎方法,使得日、美动画电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莱坞的作品更侧重于娱乐性,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更看中叙事性.与其功能相适应,美国动画电影看起来更加鬼马跳脱,而日本作品看起来更加厚重深沉.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不过是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的品位与性格;更进一步地说,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赏需求.美国动画的怪趣新奇与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小朋友们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学到
了亲情、友情的可贵.不过,那些童真消失殆尽以及心肠坚硬的家伙不适合看好莱坞的动画作品,对他们而言,一味逗乐和鼓吹家庭价值观看多了就挺腻歪的.日本动画电影的清新写意和终极思考,很是适合那部分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喜欢没事瞎琢磨的哥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他们那已经是刁钻古怪的想象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较薄弱人士还是少看日本动画电影——特别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制作的作品为妙,因为那通常会让你质疑存在的意义与真实性,并对未来产生悲观的预期.
说了这么多,必须承认的是,日、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各自包含多样化的风格,值得另外撰文详述;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两国的动画电影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如果以饮料来比喻,日本动画电影就像茶,而美国动画电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隽永,咖啡浓香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