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电影讲罗马一位君王征服世界里面还与大象等打战
㈠ 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征服战争
古罗马的战争1、维爱战争 前406—396年
处在北意的伊达拉里亚人经常侵扰罗马,罗马先与拉丁城市结盟自卫。公元前5世纪中叶,伊达拉里亚人的势力衰落。前406年,罗马开始征服伊达拉里亚的维爱城,经过艰苦的征服战争,终于在前396年攻陷维爱城。前390年,野蛮的高卢人入侵罗马,罗马可能因粮尽而降服,后高卢人苦于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黄金后扬长而去,这使罗马人元气大伤,伊达拉里亚人乘机发难,邻邦乘机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敌人一边。
2、萨莫奈战争 前343—290年
战场在中意,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机起事,罗马被迫议和;第二次罗马屡遭失败,并受轭门下通过之侮辱;第三次是萨莫奈、伊达拉里亚、高卢组成反罗马同盟,但罗马人终于取胜,取得了对中意大利的统治地位。
3、希腊战争 前282—275年
罗马为了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派舰队驶向他林敦湾,他林敦自知战不过罗马,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极大,一心想学亚历山大。但他与罗马和与其结盟的迦太基的作战代价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胜利”的典故,皮洛士无力再战,于前275年率残部返回希腊,孤立无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罗马投降,前272年塔兰托投降。至此,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
三次战争之后,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亚平宁半岛。不过,罗马未把被征服地区组成统一国家,而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统治形式,即不同地区给予不同待遇,使被征
东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延续)的版图
服地区难以联合起来反对罗马。
4、第一次布匿战争 前264—241年
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锡拉库茨雇佣兵(马美尔提亚人)发动兵变占领西西里的墨西拿城,双方因而发生冲突,是为战争的导火线。锡拉库茨的统治者希耶罗二世想夺回城市,对马美尔提亚人展开军事行动。马美尔提亚人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揭开战争序幕。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迦太基人,夺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锡拉库茨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经过六个月的围攻;攻占迦太基据有的西西里重镇阿格里真托。罗马人虽在陆战中获得全胜,但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舰队的报复行动却无能为力。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舰队,其战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从而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并在敌船上进行白刃战。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诺穆斯角附近发生海战,迦太基人战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执政官雷古卢斯统率的罗马军队长驱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败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罗马人却被克桑西普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击败,雷古卢斯被俘。从公元前254年起,战事在西西里持续进行。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占领帕诺尔穆斯,又企图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两城,但未得逞。哈米尔卡·巴卡统率的迦太基军队于公元前247—前241年对罗马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战局,整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虏,还向罗马偿付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虽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主要问题——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统治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迦太基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战争 前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哈米尔卡·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层开军事行动之目的。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公元前204年,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战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第二次布匿战争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统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6、第三次布匿战争 前149—146年
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之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围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顽强抵御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围攻迦太基部队的司令官。他整顿军纪,严密封锁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春发起总攻。罗马人冲进城内,战斗持续一个星期,最后攻下中央要塞——比尔萨。罗马元老院委员会抵达这座被占领的城市后,决定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结果,城中居民被卖为奴,城市被毁。迦太基的主要领地并入罗马阿非利加省,其余部分划归努米底亚。由于在布匿战争中获胜罗马成为地中海的最大强国,这就为其进一步向希腊化的东方各国扩张准备了条件。 点评: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略特点,就在于其根本问题都是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因此,罗马人在海上取胜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争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罗马同盟是战略上的决定性因素。布匿战争在古代军事学术发展上显示了一个新的高峰。陆上强国罗马为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而建立了海军;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不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从陆上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这是影响战局的两大决策。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所采取的接舷战,是战术史上的创新。
7、其它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前 215—168年),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及其统辖下的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前192—188年),兼并小亚细亚等地区。奴隶的抵抗运动1、第一次西西里起义,前137年
其原因是这里的奴隶主对奴隶非常苛刻,于是,恩那城和阿格里根特于前137年爆发奴隶起义,两城起义的奴隶相汇合,不久就发展为20万人,起义者建立自己的国家,转战各地打击奴隶主,并屡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前132年,罗马派执政官率大军才把这次镇压下去。
2、第二次起义,前104年
其原因是总督受奴隶主贿赂,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这些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自由民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前101年,罗马派大军镇压了这次起义。
3、斯巴达克大起义,前73年
斯巴达克率领的奴隶起义,是受不了奴隶的非人待遇,于是,轰轰烈烈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起义者最初战无不胜,以至罗马无人敢出来当执政官。但起义坚持了三年后,被克拉苏镇压下去了。起义所以失败,是受历史条件局限。如人数已发展到12万,行军线是直南直北,这一方面说明其力量强大,一方面也说明其斗争目标模糊。加上罗马帝国此时还比较强大,所以起义悲壮的失败了。
五、马略军事改革,前107-103年推行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连年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公元前 111年罗马与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 。因罗马军队腐败,指挥无能,以致战事旷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当选执政官),受权征讨朱古达,并开始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继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和条顿诸部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将原有的征集公民兵改为募兵制,招收穷苦公民服役 。规定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应装备、给养和支付军饷。退役士兵由国家分给土地。扩充军团人数,由4500人增至6000人;实行新编制,1个军团包括10个联队,1个联队下辖3个中队,中队下分2个森图里亚 (又译百人队);采用不同武器、兵种和训练程度为基础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同时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因素。
六、苏拉的独裁 前81-79年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时,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激烈起来。当时,在谁担任东征司令官的问题上,马略和苏拉的斗争颇为激烈,当苏拉的军队还未开出意大利时,保民官在马略的怂恿下免去了苏拉东征司令官的职务,苏拉立即返回进攻罗马,大肆捕杀马略党人,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自己的军队进攻自己国家的恶例。马略在苏拉的捕杀下只好逃往非洲,但苏拉于前 87年东征走后,马略又返回罗马进行了五昼夜的血腥报复。前86年,马略第七次任执政官,此后不久便死去,而在东方的苏拉,于前83年回到罗马后又开始了一场血腥屠杀。据史家估计,内战被杀者达10万人。前82年,苏拉在罗马独裁,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独裁,但这位太上皇于公元前78年病故,罗马政局再次开始动荡起来,动荡的结果是出现了前三头政治,即由克拉苏、庞培、恺撒三巨头来左右罗马政局。
七、前三头同盟克拉苏是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刽子手,他并无军事才能,镇压斯巴达克起义有侥幸成功的因素,他实际是以富豪出名,有私人消防队,但他的消防队是讹诈消防队,所以他又是罗马有名的吝啬鬼,尽管他曾以一万桌酒席搞宴请,试图洗刷自己的不好名声,但不仅未见效,还差点卷入“卡提林阴谋”中,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他开始向庞培、恺撒靠近,以捞了取政治资本。
恺撒的姑母是马略妻子,苏拉独裁后,恺撒受迫害逃亡在外,他论权势不及庞培,论财产不及克拉苏,但论政治野心,他比他们大得多。苏拉独裁结束后,恺撒返回罗马,由于他乐善好施,在罗马平民中颇有声望,但在前 61年出任西班牙总督时,恺撒已穷得无法前去就任,克拉苏于是帮他还清债务,摆脱窘境。前60年,恺撒返回罗马时虽很富有,但元老院也刁难他,于是,他与政治上不得志的克拉苏、庞培结成秘密同盟,三位同病相怜者为了更好地勾结,恺撒当了年近50岁的庞培的岳父。前59年,恺撒任执政官,前58年又出任高卢总督,在此期间,恺撒的势力日益澎涨。前56年,三巨头划分势力范围,恺撒统治高卢,庞培统治西班牙,克拉苏统治东方。前54年,恺撒女儿去世,次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这样,三头便剩下两头,庞培联合元老院要求恺撒交出兵权,否则就以公敌论处。恺撒借口逃往高卢的保民官人身权利受到侵犯,于前49年向罗马进军,庞培和元老院仓皇逃往希腊。 前48年,庞培与恺撒在法萨卢决战,庞培失败后逃往埃及,恺撒于是追到埃及,老女婿被埃及人给杀了,但小岳父在埃及有了艳遇,恺撒和托勒密王朝的女王科里奥帕特拉成了情侣。前47年,米特里达梯又起兵反罗马,恺撒前去镇压。前46年,恺撒又肃清了非洲和西班牙庞培的残部。前45年,内战以恺撒胜利暂告结束。
恺撒独裁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范围之广令人吃惊,有经济和政治的,还有文化方面的。但这位着名的政治家的独裁引起了共和派的不满,前 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会议上被人刺杀。罗马政局又开始动荡起来,结果是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三巨头控制了罗马的政局。
八、后三头同盟安东尼是恺撒的心腹部将,雷必达是骑兵长官,屋大维是恺撒的养子,三人于前 43年公开结盟后,借口为恺撒报仇实行大屠杀,以摧毁敌对力量,恐怖中有300名元老和两千名骑士被杀。前40年,后三头划分势力范围,有权势的安东尼统治富裕的东方,雷必达统治非洲,屋大维统治西方和高卢,意大利由三头共管。后三头为加强政治同盟关系,也效仿前三头的联姻作法,安东尼当了屋大维的姐夫。不过,三巨头的关系不久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九、屋大维登基屋大维是杰出的政治家,成为三巨头时还不满 20岁,他坐镇西方后便开始了他早已胸中有数的计划。前36年,他借助雷必达的兵力消灭了西西里庞培的残余势力,接着又引诱雷必达的士兵倒戈,剥夺了雷必达的兵权。这样,三头也剩下了两头。此时,屋大维虽然在意大利得势,但安东尼在东方也巩固了统治地位,并在埃及当起了模范丈夫,屋大维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前32年,屋大维带着武装随从,迫使拥护安东尼的两个执政官和300名元老逃往埃及,安东尼于是修书遗弃了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为了报复,破坏古老的习俗,迫令神庙贞女交出安东尼的遗嘱,并向元老院宣读,结果激起罗马人的不满,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于是剥夺了安东尼的一切职权,并向埃及女王宣战。
前31年,屋大维和安东尼在阿克兴海角决战,屋大维在其将军兼好友阿格里帕的帮助下逆转战局,一同前往观战的克丽欧巴特拉在其余战舰的掩护下突破罗马舰队包围撤退,安东尼紧随其后。回亚历山大之后,女王并没有公布事实,而是散播屋大维战败的消息。前30年,屋大维进兵埃及,保卫亚历山大。安东尼和克丽欧巴特拉经过阿克兴海战后实力大减,已无力与屋大维抵抗。对安东尼一往情深的克丽欧巴特拉单独与屋大维会面,希望如果自己可以说服安东尼投降那么屋大维可以绕其不死。屋大维答应了。于是克丽欧巴特拉写信给安东尼谎称自己已自杀,希望他能够投降于罗马。安东尼看到女王的亲笔信之后悲痛欲绝,拔出短剑自刎,却未立刻死去,此时他又得知女王还活着,立刻令属下把自己送到女王宫殿。而这时的克丽欧巴特拉已经遭到屋大维软禁,她在两个衷心的侍女的帮助下把奄奄一息的安东尼用绳子吊进了自己的房间。安东尼最终死在了女王的怀里,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个罗马人,却最终被另一个罗马人打败了。安东尼死后克丽欧巴特拉伤心欲绝,她撕毁自己身上的衣服,把安东尼身上的血涂在自己脸上,称他为“主人”“神明”,之后女王开始绝食,但是屋大维用她的孩子们的生命威胁她,使她迫不得已暂时放弃自杀。克丽欧巴特拉假意放弃自杀并且生称自己愿意跟屋大维回罗马。与此同时她秘密地命一个农夫将毒蛇藏于无花果篮里骗过罗马守卫带进王宫。她在自杀前派人给屋大维送去遗书,遗书中请求屋大维将她与安东尼合葬。盛装的女王最后用毒蛇自尽了,她的两个侍女先后也用毒蛇自杀。当屋大维得知消息并且赶到女王身边时,奄奄一息的侍女查米拉正扶正女王头上的金冠。罗马士兵气急败坏的责问道:你的女王怎么成了这样?! 查米恩回答道:这样不是很好么?许多埃及的君王都是这样走的。
托勒密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埃及并入罗马版图。屋大维接着凯旋罗马,一个世纪之久的内战终于结束,共和国最终被帝制埋藏了。
㈡ 关于罗马
古罗马历史
2005年05月09日19:45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着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着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 (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
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传统上,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他在希腊人占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意大利。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
在罗马发展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过程中,罗马人仿效了其邻近的埃特鲁斯坎文明。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文字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初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就学会使用了这种文字。罗马早期政治是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法官和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
随着罗马权力和影响的增长, 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贵族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的成员,他们控制着大部分的贸易、行政管理和军队,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进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选举为官员。平民主要是小农场主、劳动者和手工艺者,他们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却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罗穆卢斯(在位统治37年)之后,传统上记载还有另外六位国王:奴玛·庞皮利乌斯(在位43年)、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在位32年)、安库斯·马蒂乌斯(在位44年)、L.塔奎尼乌斯·普里斯库斯(在位38年)、赛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乌斯·休珀博斯(在位 25年)。在王政时代,罗马极大地扩大了对周边领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确目的就是提供稳定和安全,而对周边领土的征服就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罗马人似乎对领土和财富并不特别贪婪;他们的征服主要为了防范周边民族对自己安全的威胁。随着领土范围的扩大,罗马人引起了北方强大的埃特鲁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攫取了罗马的政权。一时间,埃特鲁斯坎君王统治了这个城邦,这使得罗马人愤恨不平。终于因为埃特鲁斯坎国王塔尔文强奸了一个贵族的妻子卢克蕾蒂亚,罗马人在公元前509年奋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统治。尽管强奸卢克蕾蒂亚以及朱尼厄斯·布鲁图斯推翻塔尔文可能是演绎的故事,但塔尔文政权被推翻无疑标志着埃特鲁斯坎政权和文明的衰落。
罗马人没有再推选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彻底摒弃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体,这预示着罗马势力得到最大扩张时期的来临。罗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统治。执政官执掌最高权力,由推举出来的两名贵族担当,一年选举一次。他们行使最高权力,创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军事首脑及大祭祀长,与罗马王政时代的国王一样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们甚至像君王一样着装,穿着紫色大袍,坐在传统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宝座上。不过,他们的权力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只执政一年,以后供职于元老院;他们是两人执政,任何一名执政官都可以凭借简单的否决有效地阻止对方的行动或决定。这样,由于执政官没有太多的展示进取心、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罗马政府趋于保守和谨慎。
在两名执政官之下是两名财务官员,称为度支官。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还出现被了称为普雷艾特的官员。它起初是司法官,后来成为军队长官。另外,根据财富和纳税额来划分公民等级的工作,原是执政官的职责,最终由两名被称为监察员的新官员来承担。
有效的权势全部集中在贵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愤懑。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国创立到公元前1世纪在凯撒手中结束,这两个阶级之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具体表现为贵族对权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锲而不舍地追求社会和政治的平等。当时,平民生产食物并提供劳动,使得罗马经济得以发展,他们还是罗马军队的来源。可以说,离开平民,贵族就无法生存。公元前450年颁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就试图平息这两个阶级间的斗争。公元前445年,平民获得了与贵族联姻的权力;公元前367年,平民获得当选为执政官的权力,随后获得进入元老院的权力。公元前300年,平民获准参加所有等级的祭祀活动,这使得他们在宗教事务上与贵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会的立法和决定被认定对所有罗马公民(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有约束力,这是平民最后在权力和影响上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些改革是在没有战争或流血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阶级间的争斗,却避免了内战的发生。
在改革政治的同时,罗马人建立起领土霸权。起初,共和国的战争大多是防御性的,但不久罗马人就开始控制周边领土来消弭遭受进攻的威胁。这样,罗马人占领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是地中海世界。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罗马人逐步占领了所有拉丁人和埃特鲁斯坎人的领土。与此同时,他们受到了高卢人的挑战。这些高卢人系凯尔特人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侵入意大利半岛,在公元前387年占领罗马城,将其夷为平地。公元前295年,罗马卷入了与居住在亚平宁山脉的萨莫奈特人的战争,残余的埃特鲁斯坎人的城市、高卢人部落和一些反叛的意大利人的城市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在公元前280年控制了意大利中部。罗马人继续南下征服了南部的希腊城市,在公元前265年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罗马人精于管理被征服的领土,他们使用了开明与独裁相结合的政策。他们通常并不破坏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给与它们一定的权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罗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罗马公民权。还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权,而另外的则结成同盟。不过,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罗马缴税并派遣军队。另外,罗马士兵驻扎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军费由当地支付。在这些地方,罗马得到了实惠,士兵们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并成为该地永久的军事居民。通过这种方式,罗马在被征服的每个地区都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这些基地,罗马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他们修筑的道路质量高,笔直如线,甚至径直穿过山区,确保了士兵和供给可以快速地运抵反叛之地。通过实施授予被征服地区的权力和公民权结合在一起(或者允诺他们在将来有公民权)的政策,建立确保对于反叛地区快速严厉的反应通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上创立了一个持久的和平的帝国。
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了冲突。迦太基位于非洲北部,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位于今天的突尼斯附近,拥有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扩张时,迦太基人正把他们的统治扩展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他们还控制了从西部利比亚到直布罗陀海峡沿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大部以及科西嘉岛、撒丁岛。这两个民族以前曾经有过零星的接触,但从来没有一方感觉到对方的威胁。当时迦太基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强国,控制了地中海地区所有的商业贸易,很多民族屈从隶属于它,向它提供士兵和给养,而它从西班牙金矿和银矿开采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公元前3世纪,当罗马的势力到达意大利南端、与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的领土接壤时,这两大强国有了接触。公元前264年,罗马与迦太基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战争的焦点完全在西西里岛。罗马人在岛上围攻几座迦太基城市,并凭借自己的海军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前来解救的战舰。尽管这次战争没有明确分出胜负,但这是自迦太基帝国建立以来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区丧失霸权。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签署条约,他们不得不放弃西西里岛,并支付战争赔偿。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岛后,迦太基人开始加强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到公元前218年,他们在西班牙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财富和权力都得到增强。随着迦太基势力的日益强大,罗马人忧心忡忡,他们强迫迦太基人签定协定,允诺其领土扩张不能越过埃布罗河(位于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罗马人联军攻占了西班牙城市萨贡图姆,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驻防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在年轻统帅汉尼拔的率领下穿越欧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军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遭遇的罗马军队。罗马人在绝望中任命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为独裁者。他采取避免与迦太基直接作战的策略,试图通过不断侵扰他们,使他们疲惫得不堪应战。但当汉尼拔军队在公元前216年到达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并开始在乡村肆意蹂躏时,费边派出8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全部被歼灭,这是罗马从未有过的惨败。意大利南部的罗马同盟倒向汉尼拔一边,整个西西里岛也都与迦太基人联盟。统治着大部分希腊大陆的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乘机与汉尼拔结盟,在公元前215年开始了与罗马的领土之争。
形势对于罗马人似乎没有多大希望了,但汉尼拔同样面临军队后继无援和给养的匮乏,这使得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围攻类似罗马这样的城市。罗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机会。由于殖民地总督普布利乌斯·科内利乌斯·西庇阿的英明战略,罗马人重新占领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墙之下。汉尼拔被迫离开意大利半岛。当他返回迦太基后,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来并于公元前202年与罗马人展开最后的搏斗。在非洲北部的扎马,汉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军队击败。罗马将迦太基变成了一个属国(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最终被毁灭),从而控制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个地中海西部。
由于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与汉尼拔结盟,罗马兵锋东指,发动了征服菲利普随后征服其他希腊王国(叙利亚、帕加马和埃及)的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使罗马统治了已知的世界。首先,在公元前197年,罗马将军提图斯·奎恩科提乌斯·弗拉米尼努斯在希腊东部的色萨利击败了菲利普,并宣布什腊所有城市为自由城市。叙利亚国王安条克,曾试图从罗马人手中夺取希腊,但是他的军队在公元前189年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被歼灭。最初,罗马人认为希腊的城市作为自由城市不会对罗马构成威胁,而把自己看作希腊的“保护者”,能够阻止任何对罗马安全构成威胁的集权的产生。但当平定马其顿王国珀耳修斯叛乱(公元前168年)以后,罗马对同盟和隶属国开始实行霸权统治,以防备叛乱的萌生。与此同时,罗马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强加给战败国家的赋税和来自被占领城市的战利品,充溢于罗马的国库。在个人生活中,以传统农耕为基础的避免铺张浪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效仿古希腊时期,把奢华和美好当作地位的象征。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帝国是一架巨大的造钱机器,创建帝国是一件极其划算的事情。
第二次布匿战争造成了巨大的财富不均。罗马城内的财富堆积如山,而成千上万依赖农耕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却被战争损毁。原本富有的人们又发了战争财,变得更加富有,他们把土地全部买下来,以至于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庄园在罗马农业中居统治地位。这些大庄园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由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后被带回意大利的无数新奴隶来耕种。事实上,公元前2世纪,罗马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劳动力经济转变成奴隶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无业游民涌向城市,大批贫穷、不满和愤怒的罗马自由人就集中在罗马城中。公元前133年,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内战。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会上被选为保民官,提出拥有土地的数额应限制在640英亩,这样就可以从富豪手中剥夺出大量的土地。罗马富豪和元老院反对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们发动暴乱,一群元老院贵族乘机刺杀了提比略。十年后,提比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也当选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会通过与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为国家的敌人而自杀身亡,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也被杀害或处死。这标志着格拉古兄弟叛乱的结束。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罗马平民和富豪之间的冲突仍连续不断,主要表现为出身普通家庭的罗马统帅、执政官盖尤斯·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和出身豪门的罗马统帅、独裁官科内利乌斯·苏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之间的对立。公元前88年,双方的敌对状态引发了内战。马略的军队主要募自最贫穷的阶层,他承诺将战利品和土地分给他们作为服役的代价。这样就造就了一支新型的军队,士兵效忠的不是国家而是他们的统帅。最后苏拉击败了马略,被元老院赋予统治罗马事务的全部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官。其后几年,他把权力归还给元老院,结束了公民大会的权力。
苏拉的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元前70年,克拉苏和庞培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当选为执政官,他们迅速废除了苏拉制定的宪法。由于在亚洲打了胜仗,庞培在罗马大受欢迎,而克拉苏尽管镇压了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却不受欢迎。庞培与其他有前途且日渐重要的将领结盟,这些将领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才华横溢的统帅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前44年)。克拉苏、庞培和恺撒,这三人达成协议,建立了“前三头政治”,这标志着共和国开始走向灭亡。恺撒在北部的法国、比利时和大不列颠南部打了大胜仗,但在他返回罗马之前,“前三头政治”已经不复存在。克拉苏在与中东帕提亚人的战争中死去,而庞培则转而对抗恺撒,怂恿元老院反对恺撒,并将恺撒宣布为国家之敌。在强大忠诚的军队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49年攻入意大利,穿过意大利中部的鲁比孔河,一场新的内战开始了。公元前48年,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斯被击败,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杀身亡。公元前46年,恺撒回到罗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为可以执政十年的独裁者。他被授予统治罗马国家的绝对权力,在任何实际需要时可以不受法律和宪法的约束。两年后,他被任命为终身独裁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恺撒的绝对权力,使他成为绝对统治者、古罗马皇帝、最高统治者,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君主。一些以罗马共和国为荣的罗马贵族,对他的权力极为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盖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马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为首的一群阴谋家,刺杀了恺撒。
但是,反叛者企图和平回归共和制的梦想却在现实中变成了另外一场长达十三年的残酷的内战。恺撒的追随者们建立了“后三头政治”,他们与那些阴谋反叛者斗争并在希腊菲力皮获胜。“后三头政治”由恺撒收养的甥孙马可·屋大维(自称卡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屋大维)以及恺撒的部下马可·安东尼和马可·艾米利乌斯·李必达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维不久就与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奥帕特拉支持的马可·安东尼发生了分裂。双方的战争于公元前31年结束,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帕特拉在海战中失败,两人于次年在亚历山大城自杀。
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屋大维夺取了恺撒曾经拥有的所有权力,只是在形式上没有作任何关于共和国制度的改变。他确定自己为绝对的统治者,最初他自称为“元首”(罗马的首席公民,这个词就是现代词汇prince的由来),后来称为“奥古斯都”(威严或最高的)。在遗言中,他自诩完成了恢复帝国和平与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农田里,使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平等拥有土地的梦想几乎变为现实。他将罗马军队由志愿军变成了常备队。这些军队遍及帝国大地,他们把罗马语言和罗马文化传播到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最后,奥古斯都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计划,并充任艺术的保护人,从而使罗马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杰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内斯的资助,这些人包括着名的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贺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们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推动了奥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维吉尔创作的罗马文学巨着《埃涅阿斯纪》是关于英雄埃涅阿斯创建罗马文明的史诗。奥古斯都还以赞助文学的热情同样慷慨赞助艺术和雕塑。他实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和其他各种神庙以及罗马广场等许多大型建筑项目。
公元14年奥古斯都死后, 罗马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时代(公元98年—117年),罗马统治了北非更多的领土、不列颠的大部分、德国的局部、东欧濒临黑海地区,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地区,帝国变得更加强大。在本土,罗马努力建立自己新的准君主统治制度。奥古斯都宣称自己为“罗马的首席公民”,他的继任者们则揭掉了虚伪的面纱,直接称自己为“恺撒”,用以表明他们的皇族血统。奥古斯都死后,罗马的政体更像君主制。尽管奥古斯都由元老院选举出来的做法依旧保持着,但事实上掌权的皇帝在死前就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
早期罗马的皇帝全都是恺撒的子孙。奥古斯都的继承者是提比略(公元14年—37年在位),其后的继承者是盖尤斯,史称卡利古拉(公元37年—41年在位),其后是克劳狄(公元41年—54年在位)和尼禄(公元54年—68年在位)。提比略和后来卡利古拉的统治证明了皇帝的专横霸道。尤其是卡利古拉,其残暴和疯狂的统治在整个罗马历史上臭名昭着。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刺杀后,克劳狄被罗马禁卫军拥戴为皇帝,所有共和国统治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军队可以使皇帝的统治合法化时,那些野心勃勃的将军们就利用他们的军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在尼禄这位朱里亚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迫害并处死传自东方的新的神秘宗教-基督教的成员。基督教的创始人是一个犹太人传教士拿撒勒的耶稣,他生活在奥古斯都和提比略统治时期,后被罗马人处死,另外两名创始人传教士彼得和保罗也被处死。后者用毕生的心血将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信仰转变成为希腊和罗马人可以接受的宗教。
公元68年,驻扎在高卢的军队发动暴乱,尼禄被赶下台。次年,至少有四位皇帝登基,每位都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罗马进入混乱状态,但将军提图斯·弗拉维·韦斯巴芗(公元69年—79年在位)成功地获得了长久的统治,创立了自己的王朝 — 弗拉维王朝。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提图斯(公元79年—81年在位)继位,之后是图密善(公元81年—96年在位),他开始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
公元96年,图密善被谋杀。由于他没有立嗣,元老院推选出自己信赖的涅尔瓦做皇帝。这是被后世罗马史学家称道的五个好皇帝时期的开始,这五个皇帝是:涅尔瓦(公元96年—98年在位)、图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哈德良(公元117年—138年在位)、安东尼·庇护(公元138年—161年在位) 以及马可·奥勒留(公元161年—180年在位)。政权顺利地从一个皇帝传递到另一位皇帝手中,而且每个皇帝都由前任选出和收养,并得到元老院的首肯。这个时期是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统治最稳定的时期。当马可·奥勒留选择自己的儿子康茂德(公元180年—192年在位)作为继承人时,这一局面才宣告终结。
在这一时期,罗马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得到广泛的传播。罗马人在帝国范围内(尤其在那些还没有城市文化的地区)积极建设大型城市居住区,并赋予这些城市与罗马人同样的权力。上层阶级统治着这些城市,他们因此更加效忠于皇帝。帝国成为罗马官僚控制下的唯一中央集权政府。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与奥古斯都时期同样具有创造力。尼禄时期,生活着罗马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塞内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他信奉古希腊斯多葛派的学说。一个世纪以后,皇帝马可·奥勒留本人也是一个斯多葛派的哲学家。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公元60年—140年)和佩尔西乌斯通过挖掘日常生活、城市堕落和人口膨胀问题,创作出反映罗马文化中道德败坏的讽刺诗篇。塔西佗(公元55年—117年)则可能是最伟大的罗马历史学家。
在这一时期,与东方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其贸易通道主要为“丝绸之路”。这条商路沿用了几个世纪,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大夏直至中国。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抱怨, 每年与印度、阿拉伯和中国(赛里斯国)的贸易要花费至少一亿塞斯特斯(古罗马的货币单位)。中国《后汉书》记载, 公元166年罗马皇帝安敦(即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派遣使臣到达中国境内。根据一段史料记载, 罗马人一直想直接与中国人贸易,但为安息(帕提亚人)所阻, 因为安息人要保持自己在丝绸贸易上的垄断地位。这段记述为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些考古发现包括在楼兰和河南发现的埃及衣物和罗马玻璃器,在远东的其他考古发现也间接证明了这点,如在越南南部俄厄发现的马可·奥勒留时期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硬币以及同时出土的一面中国汉代晚期铜镜和各种印度文物。
在这一时期,罗马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包括大规模的引水系统:罗马城本身有11条引水渠,可将3亿加仑水从周边的山区输送到城市中。在医药方面,罗马人在公元1—2世纪取得了显着进步。盖伦可能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一位医学家,他生活在2世纪末,动脉血液循环是其最重要的发现。
马可·奥勒留死后,他那继位的儿子康茂德被证明是残暴的而且不称职的皇帝。他公然挑衅元老院, 整日酗酒作乐。公元192年,他被宫廷侍卫谋杀。这时的罗马帝国面临着危机。在东方,一个新的帝国萨珊王朝在伊朗兴起,并企图重塑昔日波
㈢ 《霸王别姬》电影讲的是什么
段小楼(张丰毅)与程蝶衣(张国荣)是一对打小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生,一个饰旦,一向配合天衣无缝,尤其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本质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致使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可耻的第三者,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幕后花絮
片场上张国荣没有任何生活上的额外要求,偶尔为之的是如果收工较早,他就邀请剧组人员和演员一起去喝咖啡。
陈凯歌表示张国荣是极端用功之人,《霸王别姬》开拍前他到北京生活了六个月,专心学戏。
片中张国荣饰演一位男扮女装的京剧旦角。张国荣如此入戏,以至于陈凯歌准备的一个京剧演员替身到最后也没派上用场。
从《霸王别姬》小说来看,只需要两拨演员——少年和成年,但陈凯歌觉得还不够,所以他又选了一拨幼年的小演员,而且那些小孩们都是戏校的。
㈣ 电影埃及艳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克娄巴特拉之所以被称为埃及艳后,当然是因为她来自埃及。严格地说是希腊人后裔。电影主要是是她跟凯撒和马克·安东尼的爱恨情仇。
该片讲述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为了政治目的,与凯撒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凯撒被行刺后,她又将目标转向大将军马克·安东尼,两人产生了暴风雨般的爱情。
克娄巴特拉之所以被称为埃及艳后,当然是因为她来自埃及。严格地说,它并不是埃及人,而是希腊人后裔。因为她是出身于当时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但托勒密王朝却是由希腊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所建立的希腊人王朝,只是它统治的土地是位于埃及境内。
人物介绍:
1、克娄巴特拉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一生写就传奇二字。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在她死后,埃及成为罗马行省,她也就是后世所熟知的“埃及艳后”。
2、安东尼
演员理乍得·伯顿
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钟情于埃及艳后,因此他留在埃及,被罗马人看成是背叛,后来在亚拉兴兵败给罗马之后,安东尼与埃及艳后一同选择了自杀身亡。
㈤ 谁能简单介绍罗马皇帝尤里安的一生
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里安(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公元322年出生于君士坦丁堡。他的母亲是埃及总督的女儿巴西丽娜(Basilina),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人世,父亲则是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的同父异母兄弟尤里乌斯·君士坦提乌斯(Julius Constantius),在君士坦丁于337年死后,腥风血雨便席卷了整个君士坦丁家族,他的儿子笃信基督教阿里乌派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对他父亲兄弟的家族一次大屠杀,整个君士坦丁家族的男性成员只剩下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和他的亲兄弟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君士坦斯(Constans),帝国暂时由这三人共同统治,除此之外,作为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尤里安和他的哥哥加卢斯(Gallus)可能由于年龄过小,也可能是出于宣传的考虑,奇迹般地在杀戮中幸存了下来。最初在小亚细亚的比提尼亚(Bithynia),尤里安由他的外祖母抚养,在他7岁时尼科米底亚的主教优西比乌斯(Eusebius of Nicomedia)前来对其进行严格的基督教阿里乌派教育,但相比于枯燥的基督式说教,尤里安则更喜欢他的另一个老师——哥特太监马多尼乌斯(Mardonius),从他那里尤里安学到了许多关于罗马传统文化的知识,文学语法和修辞、哲学以及古老的多神教,这些都是从基督教学习中难以获得的,同时也对尤里安未来的人生奠定了轨迹。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显然不希望他潜在的帝位争夺者过于靠近帝国权力的中心,于是在342年尤里安和加卢斯又被流放至卡帕多西亚的马塞鲁姆(Macellum in Cappadocia),在随时可能被残忍多疑的表兄君士坦提乌斯杀害的情况下,尤里安又过了8年胆战心惊的生活,直到他18岁时才被允许到君士坦丁堡生活。但很快尤里安又回到了小亚细亚,从以弗所的马克西穆斯(Maximus of Ephesus)那里学习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哲学。
罗马帝国表面的和平很快便消失了,早在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在进攻君士坦斯时身亡,10年后君士坦斯又被自立为帝的将领马格嫩提乌斯(Magnentius)杀死。为了腾出手来对付僭主,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擢升尤里安的哥哥加卢斯为东部的凯撒,在消灭马格嫩提乌斯之后,又以加卢斯统治残暴为借口将其处死,而尤里安也以叛国为名遭到逮捕,几乎就要步哥哥的后尘,仅仅由于君士坦提乌斯的皇后优西比娅(Eusebia)的干预才又一次幸免遇难。随后尤里安被准许前往雅典学习,在那里通过与后来被封为圣徒的纳西齐安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凯撒里亚的巴西尔(Basil of Caesarea)两位教士的交流,尤里安对基督教的了解更为加深了,看到基督教对罗马社会的冲击,看到国家的摇摇欲坠,更对多神崇拜遭弃绝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不满,企图复兴罗马传统宗教的愿望植根于他的心底。后来尤里安这样写道,在这31年里,我花了20年学习基督的教义,但是另外的那11年才用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儿时曾接受洗礼的尤里安此时已经和耶稣彻底决裂了。
此时的罗马帝国面临东面萨珊波斯的严重威胁,而在高卢,日耳曼人的侵扰也日趋加重,作为帝国唯一的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这时又要面对无法两头兼顾的困境,而除他之外,尤里安又是仅存的家族男性血脉。虽然对尤里安极不信任,但是355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还是在梅迪奥拉努姆(Mediolanum今之米兰)擢升他为西部的凯撒,并且命令他与自己的妹妹海伦娜(Helena)结婚。君士坦提乌斯大概希望尤里安可以和北方蛮族同归于尽,而虽然处在众多堂兄眼线的监视下,尤里安仍然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在高卢树立威望并提升自己的战争技能。
356年尤里安率军出征莱茵地区,夺回了几座被法兰克人占据的城市,包括阿格里庇娜殖民地(Colonia Agrippina今之科隆),由于冬季将至,他派遣军队把守各重要城市,自己则驻军于一个叫Senon的小镇已等待来年春天继续进军。但是大批法兰克人进攻了小镇,尤里安几乎被俘,而他的副将甚至不愿前来解围,后来在尤里安的要求下,君士坦提乌斯任命塞维鲁(Severus)做他的骑兵长官。接下去的一年,君士坦提乌斯计划了一个联合行动,派遣巴尔巴蒂奥(Barbatio)率军前来与其说是协同作战,不如说是来监视尤里安。两支军队从来没有真正配合过。随后在阿尔根托拉特(Argentorate今之斯特拉斯堡),尤里安与塞维鲁的一万三千人的军队遭遇了切诺多玛(Chnodomar)率领的阿勒曼尼人(Alamanni)的军队,由于很好地利用了地形和骑兵杰出的侧翼进攻,尤里安的军队取得了一场大胜,阿勒曼尼国王亦被俘虏。随后的两年,尤里安在莱茵河北岸对日耳曼人继续作战,他发现一些地方甚至许多年未曾出现过罗马人,尤里安重现夺回了罗马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并使多个部落屈服,同时下莱茵地区(lower Rhine)撒利克法兰克人也被征服。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尤里安的士兵对他极为赞赏,因为他如图拉真一样与士兵同甘共苦,而他在高卢为了推行减税计划不惜与高卢禁卫军长官佛洛伦提乌斯(Florentius)对峙的行为也使得民众对他颇有好感。尤里安清楚赢得民心的意义,减税不仅有助于重建被战火蹂躏的城市,也可以让他手下大批的蛮族士兵明了帝国统治的好处。这时尤里安无论军事还是行政上的成绩都让当时对波斯作战失利的君士坦提乌斯感到愈发不安。
帝国西部的威胁暂时解除了,但是东部的局面依旧严峻,君士坦提乌斯对萨珊波斯的作战遭到失利,于是他命令尤里安超过半数的军队前往支援。起初尤里安试图执行这项命令,但是这几乎引发了一场军事骚乱,土生土长的蛮族士兵不愿前往遥远的东方作战,于是在巴黎拥立尤里安为皇帝。对于尤里安而言,现在的局势并不令人兴奋,因为类似的事情曾多次发生在罗马的土地上,军队可以推举出新皇帝,也可以很快结果皇帝的性命,即使是“光复世界”的奥勒良(Aurelian)也难逃被士兵谋杀的结局。所以尤里安并不立即与表兄对决,相反留在高卢安定局势,经过五年的高卢岁月,尤里安派遣一支军队前往意大利,自己则前往多瑙河流域以确保那里的日耳曼人军团的忠心,然后朝东部进发。尤里安在君士坦丁的出生地纳伊苏斯(Naissus),一面等待自己的军队进攻意大利门户阿奎莱亚(Aquileia)的消息,一面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还宣称正是君士坦提乌斯引蛮族范境。但是君士坦提乌斯的因病身亡使这些措施都不再有必要了,一场内战因此得以避免。临死前,君士坦提乌斯承认了尤里安的帝位为合法,很难琢磨出在被上帝召唤前,君士坦提乌斯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缘故,不管怎样现在尤里安成了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尤里安进入君士坦丁堡后受到了热烈欢迎,而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按君王礼仪同时也按基督教的礼仪安葬他的表兄。他拒绝仿效他的叔叔君士坦丁放弃罗马传统的做法,也不试图恢复戴克里先(Diocletian)四帝共治的统治方式,他的理念更倾向于哈德良(Hadrian)或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尤里安认为即使是一个领导者,也必须处于法律的制约下,从本质上讲与其他人应当是地位相同的,人们也经常可以发现他在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里参与讨论、发表演说。尤里安发现前任皇帝的政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腐败猖獗,为此他在卡尔西顿(Chalcedon)设立了一个法庭,惩处了许多前朝官员,同时遣散了宫廷内数以千记的仆人、太监及其他闲杂人员。为改善国家经济状况,尤里安进行了财税制度改革,并从平民阶层中大力拔擢人才,为帝国注入新血。如果说上述做法尚能令人理解的话,那么接下来他的一系列作为却让他永远背上了背教者(Apostate)的骂名。
㈥ 有一场电影叫什么大象救细界
中文片名:霍顿与无名氏
霍顿听到呼呼声
更多中文名:
荷顿奇遇记.....台湾译名
大象亚钝救细界.....香港译名
更多外文片名: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USA (working title)
Dr. Seuss Horton Hears a Who! .....USA (complete title)
Horton .....Finland
Ortone e il mondo dei Chi .....Italy
影片类型:家庭 /冒险 / 动画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制作成本:$85,000,000/estimated
片长88分钟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导演:Jimmy Hayward Steve Martino
编剧:Ken Daurio .....screenplay
Dr. Seuss .....book/story
Cinco Paul .....screenplay
主演:
金·凯瑞Jim Carrey .....Horton (voice)
史蒂夫·卡瑞尔Steve Carell .....The Mayor of Who-ville (voice)
塞斯·罗根Seth Rogen .....(voice)
乔纳·希尔 Jonah Hill .....(voice)
森林里天真可爱的小象霍顿(吉姆·凯瑞配音)快乐地享受着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一个惊人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它的生活,乃至它在所有动物眼中的可爱形象。
一粒微小的浮尘上的“无名镇”的居民过着安逸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它们被一颗果实撞击,整个“小世界”被抛上了天空,漂后在了一支粉色的苜蓿花上。而来自这个“微小的世界”里的微小的求救声居然被身材肥硕的大象霍顿听到。由此霍顿深信这颗“小灰尘”中有生命存在,并以它自己的方式与小世界里“无名镇”里的“镇长”(斯蒂夫·卡莱尔配音)进行了别有情趣地交流。为了拯救这颗灰尘里微小世界的居民,霍顿决定冒着被所有动物嘲笑的现实,盯着“幻想症患者”的恶名,将“无名镇”送回属于他们的世界……
然而,小象霍顿的营救旅程并不一帆风顺:邪恶多难的地理环境、满肚子坏水的秃鹫……时刻为它的冒险征程的危险指数增加着砝码……
不论个头大小,生命就是生命。一只名叫霍顿、非常有想象力的大象,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情况下,听到了一粒在空气中漂浮的灰尘上传来了微弱的求救声,他怀疑就和奥秘的宇宙是一个道理,这粒灰尘上也存在着生命体。不过那个时候的霍顿还没有意识到,灰尘上果然躲藏着一个名叫 “无名镇”的城市,里面居住的都是一些微小的“无名氏”们,他们听从着“市长”的领导……虽然居住在霍顿身边的邻居都在嘲笑他,把他当成了精神病,认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霍顿还是决定解救这些像斑点一样大小的生命。
霍顿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给“无名镇”中的居民们重新找到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本着他一直信守的格言--大象的忠诚度永远是百分之百的,以及正直、真诚的决心,除非达到目的,否则霍顿是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编辑本段]影片评论影片《霍顿与无名氏》(Horton Hears a Who)的主题思想。在遇到大象霍顿之前,“无名市”(Who-Ville)的市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星球”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也不知道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粒尘埃上根本看不到的微生物。但是想想其实谁不是这样呢?我们生存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也不过是一粒尘埃,这里的“无名氏” 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样想想也怪可怕的,也许我们哪天也被“吹”得偏离轨道,“吹”到未知的地域,如果没有“大象”来救我们,我们的星球也可能会像一个脆弱的尘埃一样,消失不见。
因此,本片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大家都是“无名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怎样对待一粒尘埃,以后“别人”可能就怎样对你,所以请善待你周围的“小人物”!像大象霍顿学习,他从来都不杀死任何生灵,包括蚊子。所以基本上,他是“圣象”,与努努森林中的其他动物都不同,是所谓的“耶稣叔叔”或“观音姐姐”。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夸张说法,故事没有这么要求大家都出家当和尚,但至少,它要孩子明白三件事:首先,不要欺负弱小,要有帮助别人的爱心;同时,发现“彼此存在”的霍顿与“无名市”市长在最初都不被其他人信赖,但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证明给别人他们是对的,这种对真理的坚持、不受到外界干扰而动摇也很值得学习;最后,霍顿对许下的诺言很真诚,他会克服一切险阻去完成它,“大象说话算话!”是霍顿的n条座右铭之一。
有一个富含哲理的中心思想作为基础,在加上天马行空、毫无边际的想象力,着名儿童作家苏斯博士(Dr. Seuss)的这本漫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儿童故事,而动画片又在此基础上更鲜活地把每个人物的个性都突出表现出来,再加上颜色鲜艳的画面、有趣又搞笑的动画形象,及五代喜剧明星的加盟,本片想不让人爱都很难。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it’s a pretty loud child。它充满了嘻闹与狂欢,不仅是角色个个“多嘴”,还有乱七八糟的音乐,如果你是个爱安静,怕喧闹的孩子,那可能会嫌吵,希望在看完后找个清静的地方站十分钟,但即使这样你会发现,脑中仍然有十多个Jim Carrey在不断说话。。。
动画片总要告诉孩子些什么,不过除了这些背后的意义,这个可爱的动画片带来的更多是搞笑的人物形象和有趣的对白。苏斯博士的漫画只是一个大纲,想要变成现在一个半小时的动画片,要加入很多情节和对话。我必须说本片的编剧是个与苏斯一样有幽默感,而且更善于将现代感十足的对白融入其中的人,但他也必须得感谢配音的这些天才笑星。动画造型与演员本身非常贴切,就连他们说的一些话,似乎也是为两人特别设计的,又或者是他们的自由发挥,根本不会在苏斯的漫画找到,而是属于成人的日常口语或生活中常遇到的有趣事情.比如,有个情节是市长在看牙医,实际来自Jim Carrey的真实经历,他说牙医总是在把你嘴里塞满器械后,还不断跟你对话,可是你明明已经不能说话...
在他们的诠释下,霍顿与市长已不再是纸上的漫画角色,而是变成了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l两个人。特别是Jim Carrey,虽然看不到他本人,但这些都被霍顿本身特效制作的表情和动作所代替,与Jim Carrey一样有着多变、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我可以坚定地说,如果换别人来配,今天的霍顿绝对不是这个样子,他就是动画版的Jim Carrey,只不过以无辜和天真为最大特征。另外,因为Jim Carrey的夸张型表演,霍顿的嘴巴被从小改大,这些都是动画人员为Jim Carrey作的特殊调整,让两者更加融为一体。
以前在人们眼中,Jim Carrey搞笑的本钱是肢体语言,但这首次的配音证明他仅利用声音就可以准确塑造出一个喜剧角色。他配音的小顿(我对霍顿的爱称)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观,天真无邪,唠叨,脆弱和自我感觉永远良好”,而这些也是小顿笑点的来源。就像以前Jim Carrey的角色一样,有说不完的台词,一句接一句似乎都不用换气,也经常自言自语,内心活动丰富,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疯颠也好,吵闹也好,装可怜也好,仍然是那个让人很怀念的活宝Jim Carrey,就像每个喜剧演员一样,到哪里都用自己独特的幽默征服观众,但这次比较不同的是,他表现得很善良,没有一点淘气或鬼点子。
首先介绍一下小顿是怎样一个家伙,他看上去像个“橡胶”作的玩具,身体还是耳朵都很有弹性,活动自如,高兴时喜欢跳跃。他对自己很有想法,做事有原则,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在他眼中从来没有办不成的事儿,即使在危机关头也不忘往好处想,还不时说个笑话安慰自己。小顿在努努森林里担任教小动物们的老师工作,童心未老又对孩子很有耐心。他最擅长的技巧就是把两扇大耳朵变成游泳帽、草帽、礼帽等各种帽子扣在脑袋上,还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听觉特别灵敏,即使看不到,他可却以听到小花上一颗尘埃里的叫声,并从没怀疑过自己的听力或智商。而且小顿与众象不同的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笨重的大家伙,而是如他自己说的“俺轻如鸿毛,动如脱兔”,他觉得自己与那些小鼠小猫没什么区别。于是即便遇到山崖上的独木小桥他也毫不犹豫坚信不移地认为自己不会把桥踩坏。“俺百分百可靠”是他守护的箴言,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不会违背诺言或丢下朋友。但他其实也很胆小,无论是袋鼠还是老鹰,甚至猴子都能把他吓到,他不会反抗,只会闪躲或逃命,但也绝不屈服。这点上,这个庞然大物的确与小猫小鼠没啥区别。在遇到危险时怎么办呢?他很会“放空”,就是幻想自己成为“日本忍者”或“中国少林”,三下五除二把敌人干掉,但只是想想而已,回过神儿来还是转头就跑。小顿是我所见到过的世界上最可爱的大象.
小顿是整个影片的灵魂,除了Jim Carrey的配音恰到好处外,动画人员功不可没,大部分时候观众都会为他多变的表情和动作所逗笑。在我看来,小顿的眼神是最要命的武器,他的整个表情基本都是通过眼神的变化在呈现,有-_-||的无奈脸,也有*0*的兴奋脸,还有各种挤眉弄眼>_<,0_0的百变表情,让这个大象看起来如此生动活泼,完全摆脱以往给人的稳重安静等特点,而且很多表情完全模拟Jim Carrey的样子,让人看到大象却想起的是他的脸。要说Jim Carrey虽然搞笑,甚至很英俊,但很少有人用可爱形容他,毕竟他也是46岁的人了,但在本片中,他在声音上变成了“小朋友”,再换上了小顿的脸,彻底可爱了一把,相信孩子或mm们看到都会有冲动去捏一把他的象皮脸。
Steve Carrell的市长相对来说比较没有那么搞笑夸张,是个家居型人物,似乎养孩子比作市长负担还重。因为他家一共有96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当然还有个老婆要养,每天吵到头都快爆了,最要命的是市长很清贫,家里只有一间厕所,一个睡房和一张吃饭的桌子,可见拥挤程度(警告:不生儿子不罢休的那些同志们,不懂得克制的话,也会有如此悲惨下场)。不过这也练就他可以同时与97个人说话并同时举97杯水的高超技能。市长当然也不是消庆的家伙,每天管教孩子们就要说很多话,上班还要处理繁重工作,还要跟“大象上帝”对话,家里家外忙得不可开胶,就这样没有吐血身亡还有时间养鱼,真了不起,是勤奋又负责的好市长和好爸爸。Steve Carrell的嘴皮子本来就不输Jim Carrey,而且对家长和领导角色都已驾轻就熟,即便没有能像Jim Carrey那样为影片带来很多火花,至少成全了两代“冒牌天神”首次合作,他们之间的“对话”基本上是吸引成人观众的最大看点。
不过市长唯一的儿子还是个“怪小孩”,平时不讲话,而是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去创造新奇的乐器,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苏斯博士的漫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孩子中的怪胎,但他们往往不是坏孩子,而且还可能在关键时候有出其不意的表现。Jim Carrey在采访中也说到其实他自己就是怪小孩,正因从小不合群,一个人在家里,才练就一套多变的表情,自己娱乐自己,这也是他两度被苏斯博士漫画改编电影题材吸引的原因,他说苏斯笔下有各种人物,而且想象力丰富甚至夸张总是他作品的最大优点。
不过不是说有五代喜剧演员参与吗?如果说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l分别是第一和第二代的元老,那么Will Arnett(老鹰)和Amy Poehler(市长夫人)夫妇则是近几年常活跃在喜剧片中的优秀“配角”(曾一同出现在[Blades of Glory]中),可以算是第三代,而第四代自然是去年因把别人肚子搞大(Knock Up)而一跑而红的衰男Seth Rogen(为小蓝鼠配音,是小顿的好朋友,爱吃比自己身体还大的曲奇饼)。从电视转向大银幕的14岁小胖子Josh Flitter(配一个毛绒绒球妆的小动物,好像是土拨鼠),则为第五代喜剧童星,从他身上已能看到未来Jack Black的影子。一部动画片能有这么多喜剧明星助阵,我相信对观众有很大号召力。去年的小老鼠虽然口碑好但明星效应低,票房吸引力就相对小,本片则占有类似于[Shrek]的优势,关键就是看家长和孩子是否能接受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两位叔叔的快嘴幽默了。特别是Jim Carrey风格鲜明,以前就不喜欢他的人,恐怕也很难爱上本片。
另外要说的是,影片中很多动物造型都做得很像毛绒玩具,不仅毛发丰富毛皮色彩也艳丽,除了眼睛会动外,活生生就是把玩具店整个搬来放在丛林中一样,可爱是可爱了,但有点缺乏创意。反面角色还是像一般动画片外一样坏得彻底,尖酸刻薄的袋鼠妈妈不仅对儿子管教方式不当,还爱欺负人,代表着那些势力又很自以为是的顽固家长,属于小朋友憎恨、家长看了羞愧型。特别是她提倡的“孩子在家自学,不让与其他小朋友接触,怕被外界污染”的作法,其实在美国家长中非常普遍,很多孩子都在家自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育和情商培养,影片对这种作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2008年第一部大片,我想票房应该会高于10,000BC,不过今年的最大赢家恐怕还得是熊猫同学.
在影片的首映式上,记者们的话筒也都被套上了片中带有尘埃的那多小粉花,还有片中出现的无名市长与小顿“对话”的巨大传声筒,更铺起橙色地毯。Jim Carrey在影片记者会上表现让俺对他有了很多加分,他不是那种回答完问题就走人的明星,而是非常耐心地给记者签名,继续回答问题,并不在意被层层包围住或与人握手,很多人都上前表示了对他的喜欢,他也都很有礼貌地感谢,似乎很enjoy众人的崇拜,而且一点都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异常亲切友好。而且他这个人其实私下就是说话很搞笑的,但与周星驰的面无表情不同,Jim Carrey什么时候都是笑容可掬,表情丰富。当Jim Carrey和Steve Carrel两人坐在一起时,能感到两人都很谦虚,但Steve Carrel明显没有Carrey的那份自信和随意,也许是因资历浅,非常拘谨和收敛。 [编辑本段]关于音乐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对片尾曲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片尾曲是经由影片翻唱而成的,原曲名为《Can't Fight This Feeling》,中文名为《无可抗拒这份情感》,是1985年摇滚团体REO Speedwagon三周冠军的抒情曲,一首相对古老的音乐。
歌词也完整保存着,和影片中一模一样,英文版,中文版都有,以下是《Can't Fight This Feeling》这首抒情曲的歌词: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 longer
and yet i'm still afraid to let it flow
what started out as friendship
has grown stronger
i only wish i had the strength to let it show
i tell myself that i can't hold out forever
i said there is no reason for my fear
`cause i feel so secure when we're together
you give my life direction,
you make everything so clear
and even as i wander
i'm keeping you in sight
you're a candle in the wind
on a cold, dark winter's night
and i'm getting closer than i ever thought i might
and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it's time to bring this ship into the shore
and throw away the oars, forever
`cause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and if i have to crawl upon the floor
come crushing through your door
baby,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my life has been such a whirlwind since i saw you
i've been running `round in circles in my mind.
and it always seems that i'm following you, girl
`cause you take me to the places
that i'd known i'd never find
and even as i wander
i'm keeping you in sight
you're a candle in the wind
on a cold, dark winter's night
and i'm getting closer than i ever thought i might
and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it's time to bring this ship into the shore
and throw away the oars, forever
cause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i've forgotten what i started fighting for
and if i have to crawl upon the floor
come crushing through your door
baby, i can't fight this feeling anymore
中文对照翻译:
无可抗拒这份情感
我再也无法克制这份情感
但还是害怕流露出来
当友谊日益坚定,这感情因而开始
但愿我有能力向你表白
我告诉自己无法永远坚持下去
但我的恐惧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我俩在一起时,我觉得十分安心
你给了我人生的方向
你使一切清澈无比
即使我在外流浪
我仍设法看见你
你是风中的烛火
在那冰冷黑暗的冬夜里
我比我预期的更靠近你
我再也无法克制这份情感
我已忘记自己是在抗拒什麽
该是让船靠岸的时候了
把桨抛开,永永远远
因为我再也无法克制这份情感
我已忘记自己是在抗拒什麽
如果我得匍匐在地上
穿过你的大门
亲爱的,我再也无法克制这份情感
自从遇见你,我的人生像一阵旋风
心里一直团团转
像是我永远跟随着你
因为你带我去到
我永远无法发现的地方。
㈦ 英语源于英国还是源于美国为什么会广泛流行
英语的起源
一 英语的“家谱”
英语是印欧 (1ndo-European)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语言。讲印欧诸种语言的总人数约有十八亿七千五百万,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国梵文(Sanskrit)学者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欧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数语言,包括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及古印度语属于同一“家族”。
原始印欧人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居住在何方? 他们的语言究竞是什么样子的? 对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仍缺乏文献的考证。但是通过长时期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得出了探索性的结论他们发现: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义的词,这说明原始印欧语最初是在气候比较冷的地一带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热带地区动植物名称的词,如“狮子”、“大象”、“稻米”、“竹”、“棕榈树”等,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欧语系各语种中却都有表示“白杨”、“栎树”、“柳树”、“白桦”、“熊”、“狼”、“羊”、“鹰”、“蜜蜂”等动植物名称的相似词。通过这样的探索和研究,许多人认为,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欧洲中东部曾居隹着一些游牧部落,他们饲养着象羊、狗、奶牛和马这样的家畜,会使用马和简陋的马车,并能够驰骋于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欧人,他们用于交际的语言就是原始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这些原始印欧人开始迁徒。有些向西移动,有些向东移动,而有些则向南移动,到达今天的南亚次大陆。这些部落的大迁徒导致印欧语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语与古代欧洲语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历史根源即在于此。
印欧语系包括:(一)印度语族(Indic);(二).伊朗语族(Iranian);(三)斯拉夫语族(Slavic),(四)波罗的话族(Baltic),(五)日耳曼语族(Germanic),(六)拉丁语族(亦称罗曼语族[Romance]), (七)凯尔特语族(Celtic),(八)希腊语族;(九)阿尔巴尼亚语(Albanian),(十)亚美尼亚语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罗语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语族(Hittite)。日耳曼语族是一个比较大的语族。它又分为三个语支:(一)东日耳曼语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现已绝迹的哥特语(Gothic)为代表;(二)北日耳曼语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欧语(Oid Norse)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语(Norwegian)、冰岛语(Icelandic)、瑞典语和丹麦语等;(三)西日耳曼语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语(Low German) 今日的荷兰语(Dutch)、高地德语(High German)、英语、弗里西亚语(Frisian)佛兰芒语(Flemish)等。因此,我们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
二 英语的形成
英国南面隔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与法国相望,东面和东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与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遥对。距 欧洲大陆最窄处的多佛尔海峡仅三十公里宽。英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包括三个地区:英格兰占南部和中部,威尔士占西部山地半岛,苏格兰占北部;其中以英格兰最为重要。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语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为了说明英语的起源,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英语形之前的英国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经证明,古代印欧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颠诸岛上已居住着旧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时,不列颠诸岛和欧洲大陆是连成一片的,英国和法国之间还没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莱茵河(the Rhine)与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间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国仍属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九千年的时候;由于地壳的变迁,大不列颠诸岛从欧洲大陆分离出来。所以史前的旧石器人能够在不列颠定居下来并不足为怪。曾任过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召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说英语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居住在不列颠的旧石器人:很明显,那些赤身裸体或只披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觅食于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猎于沼泽、草滩至于他们所说的语言,尚无史料可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地中海地区来到不列颠岛定居。他们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时征服了先前在那儿居住的旧石器人。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Celts)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国南部地区,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颠之前,他们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来到不列颠后,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每到一处,他们都对伊比利亚人进行残酷的杀戳。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el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卢(Gaul)之后来到不列颠。那时,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颠,而是想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恺撒大帝的这次‘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恺撒大帝第二次亲临不列颠。这次,他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的凯尔特人发生了一些冲突。恺撒大帝虽然取胜,但并没有能使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卢;在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间,罗马帝国并没有对不列颠构成很大的威胁。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后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罗迪斯(Claudius)率领四万人马,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军事占领,罗马文化与风格习惯渗入不列颠。罗马人的服装、装饰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颠得到推广;社会生活开始:“罗马化”这必然导致拉丁语在不列颠的传播。在以胜利者自居的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无疑是“低贱的”,凯尔特语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时,在不列颠,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商业用语等均是拉丁语;拉丁语成了上层凯尔特人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凯尔特语词汇为什么很少能幸存下来的历史原因。在今日英语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的词汇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凯尔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凯尔特语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词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着凯尔特语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顶)一词的成分。英国着名城市多尔佛(Dover)、约克(York)的名称也源于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罗马人才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开始撤离不列颠。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不列颠诸岛。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纪末,大不列颠请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属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诸岛、德国西北沿海一带。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往往统称为“蛮族部落”。他们从事畜牧和狩猎,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农耕。他们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财产,农业经营带有原始的流动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军事首领。他们的财富和权势在频繁的掠夺中剧增。军事首领名义上是由民众大会推选产生的,实际上都出于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这种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称作军事民主制;他这样写道:“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这些民族把获得财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上;观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 这些所谓的‘蛮族”,在摧毁当时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以及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诞生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颠后,盎格鲁人主要占领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区;撒克逊人主要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区;朱特人主要盘踞在英格兰东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汉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于英格兰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怀特岛(the Isle of Wight),形成许多小国。公元七世纪初,这些小园合并为七个王国:南部有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萨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东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鲁人的梅尔西亚(Mercia)、诺森伯里亚(Northumbria),和东盎格里亚(East Anglia);东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国。各国竞相争雄,达两百年之久;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这三个日耳曼部族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这些方言均属低地西日耳曼语(Low West Germanic)。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三个部落在语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们都使用一种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线组成,以便于刻在木头或石块上,是一种由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发展起来的北欧碑文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逐渐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渐溶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枣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古英语。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经过一系列民族迁移与征服的过程所形成的。
那么English和England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原来,凯尔特人将征服他们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习惯地统称为Saxons(撒克逊人)。早期拉丁语学者仿照凯尔特人的习惯.也将这三个日耳曼部族称作Saxones.并将他们征服的不列颠称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纪. 由于用森伯利亚王国和梅尔西亚王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剧增,而在这棿�ň酉吕吹闹饕�前桓衤橙耍��栽缙诶�⊙д哂殖S?/FONT>Angli和Anglia指所有的三个部族和他们在不列颠所占有的地盘。随后,Angli和Anglia在拉丁语着作中分别代替了Saxones和Saxonia。到了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当时通行在不列颠岛上的语言称作Englisc(盎格鲁人一直就是这样称呼其使用的语言的),三个入侵的日耳曼部族则统称为Angelcynn(=kin of the Angles即“盎格鲁人的家族”)到了公元1000年整个国家则被称作Englaland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由于语言内部在发音和拼写方面发生了演变Englisc和Englaland才变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
在追溯英语的历史发展时,我们通常将它分为三个时期:(一)古英语(Old English),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二)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从公元1150年至1500年;,(三)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从1500年至今。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把1500?/FONT>1700年的英语称作“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1700年至今的英语称作“后期现代英语”(Later Modern English)。这样的分期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它有助于我们对英语历史发展全过程的了解和研究。
因为帝国主义曾经在世界上拥有许多的殖民地.所以英语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大多发达.导致了英语逐步成为世界的"官方语言"
㈧ 有一个电影其中的场景是:有骑着大象的士兵,双方在打战,有一个首领被长矛射穿侧脸,有点古罗马的感觉,
斯巴达300勇士 (2006)
导演: 扎克·施奈德
编剧: 扎克·施奈德 / 库尔特·约恩斯塔德 / Michael Gordon / 弗兰克·米勒 / Lynn Varley
主演: 杰拉德·巴特勒 / 文森特·里根 / 琳娜·海蒂 /多米尼加国·威斯特 / 迈克尔·法斯宾德
类型: 动作 / 历史 / 战争 / 奇幻
㈨ 喜欢看电影的~~帮忙找个电影~~关于-文化,历史,社会的~
远古时代(三皇五帝):
《天地传奇》
《伏羲女娲》
《精卫填海》
《黄帝》
《后羿射日》
夏商周:
《封神榜》
春秋:
东周列国-春秋篇
骊姬传奇
晋文公传奇
"孔子"
"孙武"
"孙子谋略"
"西施"(大陆84版 台湾版)
"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
战国:
东周列国-战国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商鞅传奇"
"屈原"(港)
屈原"(大陆版)
乱世英雄吕不韦
荆轲传奇
秦:
大秦帝国
亚视版"秦始皇"
大陆版“秦始皇”
陈胜王
楚汉争霸:
"楚汉风云"
"楚汉骄雄"
"西楚霸王"
"楚河汉界"
"淮阴侯韩信"
西汉:
汉刘邦
吕后传奇
大汉巾帼
大汉天子
汉武大帝
汉武帝
王昭君(台湾91版 大陆87版、06版)
昭君出塞
汉宫飞燕
司马迁
夜郎王
东汉:
刘秀救母
光武大帝
三国:
貂蝉(亚视版)
曹操与蔡文姬
曹操
关公
诸葛亮
洛神(港)
三国演义
三国英雄传(台)
西晋:
乱世妖后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侠影仙踪
花木兰(港剧)
达摩(粤语, 吕良伟1986版本)
隋唐:
隋炀帝
大运河
隋唐演义
隋唐英雄传
隋唐群英(港)
开创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台)
薛仁贵传奇
大唐情史
大唐名相
贞观之治
贞观长歌
文成公主(李琳版、曹颖版)
武则天(冯宝宝版、潘迎紫版、刘晓庆版)
无字碑歌
护国良相狄仁杰
上官婉儿
大明宫词
唐明皇
杨贵妃(港)
大唐歌飞
珍珠传奇
吴越钱王
五代十国:
十三太保
情剑山河(台)
绝代双雄(新)
李后主与赵匡胤
辽、(北)宋、西夏:
赵匡胤
大辽太后
契丹英后
杨家将
寇老西儿
包公
包青天(台)
包公生死劫
巾帼英雄穆桂英
一门英烈穆桂英(台)
《苏东坡》(1995版)
江山美人
李师师(大陆、台湾版)
贺兰雪
(南)宋、金、元:
岳飞
岳飞传(亚视版)
梁红玉
辛弃疾铁血传奇
完颜阿骨打
成吉思汗(大陆版、亚视版)
魂断钓鱼城
蟋蟀宰相(贾似道)
关汉卿传奇
《马可波罗》
明:
凤阳小子朱元璋
传奇皇帝朱元璋
帝师刘伯温
大脚马皇后
皇后驾到
大明群英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49
大明王朝1556
正德演义
海瑞传奇
海青天
海瑞
明宫三大案
雷峰塔英雄传
袁崇焕传
江山风雨情
明末风云
谁主中原
魂断秦淮
郑成功
大英雄郑成功
徐文长外传
秦淮八艳
清:
努尔哈赤(86版)
一代君王清太祖
太祖秘史
孝庄秘史
清宫风云
风流孝庄(92版)
少年天子顺治
少年宝亲王
康熙帝国
康熙大帝(94版)
傲蕾.一兰
雍正王朝
雍正皇帝(93版)
上书房
干隆王朝
戏说干隆(台)
宰相刘罗锅
少年嘉庆
嘉庆皇帝
满清十三皇朝(港)
鸦片战争演义
大清徽商
太平天国
天国传奇
魂断太平
洪秀全(89版)
少女慈禧
垂帘听政
火烧圆明园
洋务运动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东方商人
一生为奴
台湾巡抚刘铭传
大将军
北洋水师
最后的王爷
最后的格格
末代皇帝
血祭大沽口
走向共和
秋瑾(粤)
辛亥首义
孙中山
黄埔军人
大浪淘沙
日出东方
风云黄浦江
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
乔家大院
上海一家人
上海沧桑
羊城风暴
反围剿
血战万源
红色娘子军
长征
我的长征
延安颂
远东阴谋
西安事变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
赵尚志
远东特遣队
八路军
百团大战
抗日名将左权
中岳狂飙
沁源围困战
东进序曲
马鸣风萧萧
新四军
八百壮士
1937海空大血战
长天烽火(大空战)
傻儿军长
大湖之战
会战雪峰山(讲述正面战场最后一战)
中国远征军
铁道游击队
吕梁英雄传
我的鄂尔多斯
茶马古道
攻克太原
挺进中原
陈赓大将
华东野战军
喋血四平
塔山阻击战
风雨下钟山
敌营十八年
乌龙山剿匪记
人心向背
英雄虎胆
江山
上海的早晨
非常公民
开国领袖毛泽东
冰山上的来客
第二次握手
枫
泪痕
血色浪漫
历史的天空
南海风云
凯旋在子夜
红灯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东方小故事》
日本:
本能寺合戦(太合记の本能寺)(1909 映画)
本能寺合戦(1918 映画)
郷土史剧 织田信长の観众の実写(1922 映画)
春风怨(1924 映画)
地狱に落ちた光秀(1926 映画)
英杰秀吉(1929 映画) *后の南部彰三
豊太合 足軽篇(1929 映画)
蜂须贺小六 第一篇 长江半之丞(1929 映画) *后の中村宪三
蜂须贺小六 第二篇 坂田小平次の巻(1929 映画)
森兰丸(1930 映画)
太合记 藤吉郎走卒の巻(1935 映画)
太合记 藤吉郎出世飞跃の巻(1936 映画)
出世太合记(1938 映画)
お市の方(1942 映画)
花婿太合记(1944 映画)
反逆児(1961 映画)
山内一豊の妻(1939 映画) *后の加贺邦男
织田信长(1940 映画)
天兵童子 第一话 幼き英雄(1941 映画)
天兵童子 第二话 日本の子(1941 映画)
天兵童子 第三话(1941 映画)
天兵童子 第四话 苏る力(1941 映画)
新书太合记 流転日吉丸(1953 映画)
急袭桶狭间(1953 映画)
凸凹太合记(1953 映画)
织田信长(1955 映画) *后の万屋锦之介
风云児 织田信长(1959 映画)
徳川家康(1965 映画)
俺は藤吉郎(1955 映画)
森兰丸(1955 映画)
太合记 日吉丸篇(1957 NTV)
太合记(1958 映画) *后の松本白鹦
若き日の信长(1959 映画)
日本ロマンス旅行(1959 映画)
新书太合记(1959 MBS)
敌は本能寺にあり(1960 映画)
あの时をここに 架空TV実况桶狭间前夜(1960 NHK)
名作菊五郎剧场 若き日の信长(1961 NET) *后の11市川团十郎
光秀叛逆(1961 NHK)
三日月の影 尼子十勇士戦记(1961 NHK)
织田信长(1962 ABC)
あすをつげる钟 风云児织田信长(1962 NHK)
あすをつげる钟 木下藤吉郎(1962 NHK)
忍びの者(1962 映画) *后の若山富三郎
続忍びの者(1963 映画)
雑兵物语(1963 映画)
戦国大统领(1963 MBS)
コメディフランキーズ 若い日の信长(1963 TBS)
筑山殿始末(1963 NET)
利休切腹(1963 NHK)
月姫峠(1963 YTV)
ホラ吹き太合记(1964 映画)
忍びの者(1964 NET)
徳川家康(1964 NET) *住田知仁は现?风间杜夫
戦国の女たち(1982 CX)
市川猿之助アワー 若き日の信长(1964 CX)
第三の忍者(1964 映画)
コメディフランキーズ 出世闭口记前后编(1964 TBS)
太合记(1965 NHK)
黄金の日日(1978 NHK)
武田信玄(1966 NTV)
忍者武芸帐(1967 映画)
てなもんや一本枪(1968 ABC)
影武者?织田信长(1996 ANB)
仮面の忍者赤影(1967 KTV)
剣 天下一の剣豪(1968 NTV)
鉄炮伝来记(1968 映画)
尻啖え孙市(1969 映画)
女たちの大坂城(1983 YTV) *予定は万屋锦之介
天と地と(1969 NHK)
戦国艶物语(1969 ABC)
竹千代と母(1970 NTV) *现?中村嘉葎雄
亭主の好きな柿8年 女房太合记(1970 NET)
青春太合记 いまにみておれ(1970 NTV)
新书太合记(1973 NET)
国盗り物语(1973 NHK)
戦国最后の胜利者!?徳川家康(1992 ANB)
织田信长(1994 TX)
影武者(1980 映画)
おんな风林火山(1986 TBS)
マンザイ太合记(1981 KTV)
おんな太合记(1981 NHK)
春日局(1989 NHK)
幻の湖(1982 映画)
徳川家康(1983 NHK)
戦国うらばなし 长胜院の萩(1983 ABC)
千利休とその妻たち(1983 CX)
狼男とサムライ(1984 日本?ドイツ合作映画)
夏休み特别企画 仮面の忍者赤影(1985 CX)
旦那さま大事(1986 TBS)
女は游べ物语?戦国亭主操縦法(1987 ANB) *现?伊吹吾郎
太合记(1987 TBS)
武田信玄(1988 NHK)
徳川家康(1988 TBS)
利休(1989 映画)
千利休 本觉坊遗文(1989 映画)
织田信长(1989 TBS)
お市御寮人(1989 NTV)
千利休-春を待つ雪间草のごとく(1990 MBS)
戦国乱世の暴れん坊斋藤道三 怒涛の天下取り(1991 ANB)
武田信玄(1991 TBS)
信长 KING OF ZIPANGU(1992 NHK)
风林火山(1992 NTV)
独眼竜の野望 伊达政宗(1993 ANB)
天下を获った男?豊臣秀吉(1993 TBS)
森兰丸~戦国を駆け抜けた若狮子(1993 TVA)
豊臣秀吉天下を获る!(1995 TX) *7市川新之助は现?11市川海老蔵
秀吉(1996 NHK) *冷彻な中にも涙を流すような人间臭さがあった
徳川の女(1997 TX)
织田信长 天下を获ったバカ(1998 TBS)
四月物语(1998 映画)
家康が最も恐れた男 真田幸村(1998 TX)
加贺百万石~母と子の戦国サバイバル~(1999 NHK) *声のみの登场
利家とまつ 加贺百万石物语(2002 NHK)
その时歴史が动いた 信长执念の天下统一(2002 NHK)
怪谈百物语 狼男(2002 CX)
ふるさと皆様剧场 本能寺のへん?の巻(2002 NHK)
吉本大活剧 电気トオル 豊臣秀吉编(2002 MBS)
吉本大活剧 电気トオル 织田信长编(2003 MBS)
太合记 サルと呼ばれた男(2003 CX)
その时歴史が动いた 信长と道三 改革者を生んだ非情の绊(2004 NHK)
时空警察捜査一课 PART4(2004 NTV)
国盗り物语(2005 TX)
时空警察PART5(2005 NTV)
ケータイ刑事 銭形零(2005 BS-i)
戦国自卫队1549(2005 映画)
英国的:亚瑟王和勇敢的心
法国的:圣女贞德
美国的:爱国者(北美独立)、冷山和乱世佳人(内战的)还有其他的好莱 坞大片
古埃及:埃及艳后
古希腊:斯巴达三百勇士和亚历山大
古罗马:布匿战争(战略之父汉尼拔)经典!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又叫《王室双姝》《鸠占鹊巢》。两位好莱坞当红女星娜塔莉波特曼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是08年最大的一部英国宫廷大戏,讲述了十六世纪英国皇室一段香艳而“肮脏”的历史,亨利八世和两个姐妹玛丽·波琳和安妮·波琳(伊丽莎白一世之母)之间勾心斗角、爱情情仇的故事。
天国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
匈奴王阿提拉
天国王朝
宾虚
罗马大帝
伊丽莎白
勇敢的心
坦克大决战
虎虎虎
怒海争锋
爱国者
珍珠港
红色警戒
斯大林格勒战役
火烧圆明园(近代)
太行山上(抗日)
紫日(抗日)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兹或滑铁卢之战(法国大革命)
特洛伊
东京审判
帕斯尚尔战役》一战的
《爱国者》美国独立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
《西线无战事》1979年有彩色版和之前的黑白版,反印一战的
《拿破仑》
《众神与将军》美国南北战争,场面很大
《风语者》太平洋战争
冷山》美国南北战争
《《帝国的毁灭》讲希特勒最后的日子
《斯大林格勒血战》美国拍的
《兵临城下》也是美国拍的二战片子
成吉思汗
勇敢的心(苏格兰独立故事)
亚瑟王(英国历史传说)
爱国者(美国独立战争)
最长的一天(诺曼底登陆)
光荣岁月(法属北非士兵解放法国)
圣战家园(犹太人的抵抗)
巴顿将军
马克思*马努斯(北欧二战故事)
罗马大帝
行动目标希特勒
光荣战役
珍珠港
滑铁卢战争
我的父亲甘地
傲气盖天(爱尔兰独立英雄的故事)
第七封印
十字军战士
《匈奴王阿提拉》
《公爵夫人》另一位好莱坞当红女星凯拉奈特莉08年的宫廷大戏。本片以18世纪的话题人物德文郡公爵夫人——乔治安娜(乔治亚娜·卡文迪许,戴安娜王妃是她的直系后裔)的故事为蓝本,根据阿曼达·弗尔曼所着的人物传记改编。
《伊丽莎白》第一部和第二部《伊丽莎白之黄金年代》,凯特布兰切特的代表作,绝对值得观看。
《巴黎春梦》,一部讲述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宫廷电影,经典的爱情故事。
《王者之舞》,着名导演海纳尔·娆埃贝尔的一部得意之作,服装美工处处赏心悦目,音乐舞蹈更是影片不可缺少的亮点。占绝大部分的吕利的音乐由瑞恩哈德·格拜尔领衔的科隆古乐团演绎,酣畅淋漓地再现出其庄严和华美,令人大呼过瘾。影片中的几名主要人物路易十四,吕利和莫里哀的表演也相当到位,对角色的刻画入木三分。《舞蹈太阳王》从整体来说是一部值得高度推荐的音乐题材的影片。
《玛歌皇后》,法国影坛的宫闱巨制,改编自大仲马的文学名着。
《路易十四的情妇》,苏菲玛索主演的法国宫廷电影,苏菲迷绝不能错过。
《九日皇后》,都铎王朝连出了三位女王,珍?格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她们是爱德华六世的外甥女和姐姐,又经同一位女学究王后的长期调教,却下场迥异。
《芳芳郁金香》,吕克贝松编剧作品,发生在法国宫廷的一段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宫廷怨史》,19世纪初期西班牙宫廷奢华的生活,糜烂的贵族情色纠葛,堕落的政治交易,夹杂着华丽的宫殿建筑,独特的宫廷马术表演,追求法国时尚的贵族生活,宴会中的巴洛克音乐,西班牙歌唱家的美妙歌喉,造型优美的玻璃器皿,以及 19世纪油画的古典褐色调子,美丽的人体肖像,引领着观众重回那个时代的西班牙。影片的美术与服装无不隐透着一种的古典美。
《诸神的黄昏》,讲述的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的历史故事,从他1864年加冕直到1886年去世,如同一个浪漫的英雄。
《名利场》,19世纪的英国,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朋饰演的出身贫寒但野心勃勃的贝姬·夏普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征服世界的历程。
再说战争类的,其实这些里面没有多少是中世纪的了,主要还是古代欧洲的:
《宾虚》,最伟大的史诗电影,曾获14项奥斯卡提名,囊括11项大奖,至今无人打破此记录。电影有将近四个小时,但是非常好看,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尤其是高潮部分长达半小时的赛马比赛可称经典,五星推荐,喜欢史诗电影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
《勇敢的心》,绝不可能错过的电影。讲述中世纪威廉姆华莱士反抗英王长腿爱德华的故事。梅尔吉布森自导主演,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获赞誉无数。华莱士的一句“freedom”成为了影史经典。
《特洛伊》,取自《荷马史诗》的故事。有着神话色彩,但实在是比较经典所以说一下。
《亚瑟王》。克里夫欧文和凯拉奈特莉主演。亚瑟王是什么来头也不用我说了。讲的就是这样一位罗马和英国共同传唱的英雄的故事。但是电影质量一般。
《天国王朝》,讲述十字军东征的故事,和前面的两部相比逊色不少,但场面恢弘,故事也比较吸引人,可以一看的史诗电影。
《角斗士》,前面有朋友说了,的确是很经典是史诗电影,拉塞尔克劳主演,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奥斯卡奖。
《埃及艳后》,很经典的电影,伊丽莎白泰勒扮演的埃及艳后绝对是影史经典,一个被历史风云推至风口浪尖的女人,一个心怀叵测、狼子野心的女人,一个利用男人达到失现自我的女人,一个最终自我发现的女人。克利欧佩特拉,一个古埃及的女王,穷尽一生追求自我的实现。 她与凯撒、安东尼之间的爱情故事很让人回味。
《王者之心》,又叫《崔斯汀和伊索尔德》,这两位的故事在西方世界与罗密欧朱丽叶并称两大爱情经典,讲的是英格兰部落领袖之子和仇人爱尔兰国王之女这对身负国仇家恨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千万人传颂。片子将爱情夹杂在历史故事之中,展现了大气苍凉的背景。
《亚历山大大帝》。奥利弗斯通导演,科林法瑞尔、安吉丽娜茱莉、安东尼霍普金斯等等大腕出演,简直是豪华之师,但是风评很一般,但还是可以一看的,看看这位马其顿的传奇人物建立的旷世功勋。
《圣女贞德的故事》。吕克贝松导演的作品,根据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的故事改编,如果对英法的百年战争或是贞德的故事有所了解,这片不得不看。
《斯巴达克斯》,我说的不是老库的那部,而是04年翻拍的那部,又叫《风云群英会》,讲述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斯的成长及奋斗的一生。很宏大的场面,而且当时罗马共和国的三巨头也悉数登场,非常的震撼。虽然意识形态成分比较浓,但还是不错的片子。当然库布里克那部也是经典了,不过许多技术上视觉上的东西现在比是差了些,内涵则胜出许多。
《斯巴达300勇士》。近两年来被说烂了的片子。是靠电影特效打造出来的一部战争史诗,讲述了着名的温泉关一战。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三百勇士在温泉关狙击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的500万大军(号称)的故事。
《匈奴大帝》,讲述一支来自东方的匈奴族军队由阿提拉带领横扫欧亚大陆,挑战罗马帝国的霸主地位的故事,战争场面宏大,展示一段我们并不大熟悉的匈奴帝国的历史。
《最后的兵团》,讲述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罗慕路斯的故事,想拍成史诗电影,但故事单薄了些。
美国(23部):☆《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辛德勒名单》、☆《卡萨布兰卡》、《父辈的旗帜》、☆《中途岛》、《沙漠之狐》、《英国病人》、☆《音乐之声》、☆《虎!虎!虎!》、《坦克大决战》、《大独裁者》、《生死大逃亡》、《丧钟为谁而鸣》、《德国好人》、《兵临城下》、《风语者》、《U-571》
德国(20部):☆《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大迁徙》、《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中国(8部):☆《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俄国(6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南斯拉夫(4部):☆《没有天空的都市》、《逃离索比堡》、《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波兰(3部):☆《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英国(3部):☆《遥远的桥》、☆《桂河大桥》、《空军大战略》
法国(3部):☆《虎口脱险》、《光荣岁月》、《广岛之恋》
意大利(3部):☆《美丽人生》、《血战阿拉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
日本(2部):☆《望乡》、《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妈妈》、《命运无常》
㈩ 电影埃及艳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克丽奥佩特拉七世[1](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着名人物。克丽奥佩特拉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奥莱特,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十三世和她共同执政(依照当时的法律,克丽奥佩特拉必须嫁给自己的弟弟,即托勒密十三世),统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丽奥佩特拉五世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骄奢淫靡的宫廷中长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遗嘱指定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为继承人,共同执政。但他们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
此时,适逢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于夜间潜入亚历山大里亚,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恺撒房门前。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突然出现于恺撒面前,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勇气和美貌深深打动了恺撒。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妇。而托勒密十三世却在对恺撒的亚历山大里亚战争中失败,溺死于尼罗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依恃恺撒,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实际的统治者。而在名义上则按照埃及的传统,与另一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约公元前59~前44年)结婚,共同统治埃及。为了取悦于恺撒,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待,陪伴他乘坐游船溯尼罗河而上,观赏风光。不久,恺撒因战事去小亚细亚,后转回罗马。其时,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或恺撒里昂。
公元前45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应邀前往罗马,备受殊荣,住在第伯树对岸的恺撒私人宅邸。恺撒实践誓言,在罗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乌斯族系祖先的维纳斯的神庙,还把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黄金塑像竖立在女神之旁。眼看她就要成为罗马世界的第一夫人,不料恺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美梦顷刻化为泡影,黯然离开了罗马。
克丽奥佩特拉七世返回埃及后,毒死托勒密十四世,立她和恺撒所生之子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统治埃及。其子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
恺撒死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他在腓力比战役中最后击败共和派领袖布鲁图斯和喀西约的军队后,按照与屋大维的协议巡视东方行省,筹措资金。公元前41年他到达西利西亚的塔尔苏斯,遗使埃及,召见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对罗马政局和头面人物颇为了解,认为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巧作安排加以利用。据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乘坐一艘紫帆银桨的镀金大船,从埃及出发,先到西利西亚,再经后德诺斯河抵达塔尔索斯。这艘船上挂着用名贵的推罗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楼用金片包镶,在航行中与碧波辉映,闪发光彩。女王打扮成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模样,安卧在串着金线,薄如蝉翼的纱帐之内。美丽的童子宛如朱必特一般侍立两旁,各执香扇轻轻摇动。装扮成海中仙子的女仆,手持银桨,在鼓乐声中有节奏地划动。居民们见此情景,疑是爱神阿佛洛狄忒乘着金龙来此与酒神(安东尼)寻欢作乐。人们奔走相告,观者如潮。安东尼被邀至船上赴宴,看到克丽奥佩特拉七世迷人的风姿,优雅的谈吐,神魂颠倒,不知所措。他非但把责问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在共和派反对“三头”战争中的暖昧态度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而且当即一一答允她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答允她杀害埃及王位的继承人和竞争者、当时避难于以弗所的异母妹妹雅西斯。不出数日,这个武夫完全成了她的俘虏,跟随她一起到埃及去了。他们在埃及一起度过了公元前41~前40年的冬天。
公元前40年夏,安东尼回到意大利。此时,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他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奥克塔维娅为妻,以罗马传统的联姻方式巩固政治上的联盟。到公元前37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加深,安东尼回到东方,准备远征帕提亚。他以征途艰辛,不宜安置于军营为理由,把奥克塔维娅遣送回罗马。而当安东尼到达安条克,即邀请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会面,并且,违反罗马的传统习惯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结婚。
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结合,并非全由情欲所驱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东尼企图稳定罗马的东方行备,准备远征帕提亚,以及同屋大维进行斗争,亟需得到埃及在财政上的支援。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正当埃及托勒密王国发生深刻的社会危机之时,她施展种种手腕,包括运用迷惑安东尼的方式,以图在罗马的强权之下,维护和发展托勒密王国,加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力。为了满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野心,安东尼把埃及、科埃雷-叙利亚和塞浦路斯,赠给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支持安东尼远征帕提亚,结果未能获胜。公元前34年,安东尼出征亚美尼亚得胜后,不是在罗马而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按照埃及的礼仪来举行凯旋式,两人同登黄金做成的王座,克丽奥佩特拉称为“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称为“诸王之王”。安东尼在东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关系,始而受到罗马人的非议,继之激起了他们的恼怒。他们斥责安东尼将罗马的征服地赠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准备迁都亚历山大里亚另建新王朝。在罗马,人们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认为她是除了汉尼拔以外构成对罗马最大威胁的女王。这就使安东尼威信扫地,丧失了国内的有力支持。这一点被屋大维利用,也是造成安东尼在与屋大维斗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趋于尖锐,完全决裂了。安东尼应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书遗弃其妻奥克塔维娅。屋大维也发誓为其姐所受的侮辱报仇。他不顾冒犯罗马的传统习俗从维斯塔贞女手中取得安东尼放置于神庙中的遗嘱,公布于众。安东尼的遗嘱记述了他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领土分配,还指令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将其遗体安葬在亚历山大里亚。遗嘱一公布,舆论哗然,群情激愤。据此,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以侵占罗马人民财产为由,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宣战,并剥夺了安东尼的执政官职务以及其他一切权力。
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大军会战于阿克提乌姆海角[亚克兴海战]。正值战斗方酣,安东尼舰队受挫之时,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乘坐之船突然撤离战场,驶回埃及,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安东尼随即追赶而去,抛下战斗部队任其遭受歼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看到大势已去,伏剑自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早就研究各种自杀的方法。她躲进了墓堡,但为屋大维所智擒。当屋大维去看望自己的俘虏时,她还施展手腕,千方百计哄骗和迷惑屋大维,然而未能奏效。屋大维生擒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目的,是要把她带回罗马,在举行凯旋式时示众。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得知后,陷于绝望,万念俱灰,忠诚的侍女们把一条叫做“阿普斯” 的毒蛇装在无花果的篮子里送到她面前,她抓起小蛇放到自己的丰乳上,结束了神奇、浪漫的一生。据传说,尽管她被严加看管,她还是设法得到一个农民送来的一篮无花果,内藏有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让毒蛇咬伤手臂昏迷而死。屋大维满足了她临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东尼埋葬在一起。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恺撒所生的儿子恺撒里昂以及她和安东尼所生的长子亚历山大,均被屋大维下令处死。
随着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之死,长达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告结束,埃及并入罗马,成为元首的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