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空气波
‘壹’ 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利用呼吸传播病毒,请问电影名是啥
应该是很着名的《卡桑德拉大桥》
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8.0
飞越夺命桥|惊天大瘟谋|火车大灾难|cassandra crossing|treffpunkt todesbrücke
年代:1976产地:英国
导演:乔治 P·科斯马图斯
主演:马丁·希恩 理乍得·哈里斯 索菲娅·罗兰 ...
类型:动作 / 惊悚 / 剧情
剧情: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德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迎头阻击,其中一名罪犯被击毙,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病毒给打碎溅到另一名罪犯身上。两名歹徒感染病菌。一名被当场被擒。不久腐烂而死。另一名恐怖分子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车上快乐的旅客们还不知道自己随时都可以被细菌所染。
这种病毒染得非常快,很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国际警局为这种病毒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
此列车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引起人们骚动。车上的科学家通过自己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了病毒,可是上级却不相信他,最后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细菌研究人员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年青的女作家与其丈夫被卷入战火中。研究组织为接下火车上被染者。必须要通过不能承受该火车重量的“卡桑德拉大桥”。灾难出现了,火车脱轨,大桥爆炸,细菌通过空气在扩散……
‘贰’ 有部电影讲了一个医学女博士救了美国总统,关于伊波拉病毒的,很急很急求片名
《恐怖地带(Outbreak)》一片的医学顾问在设计影片中的Motaba病毒时,就是以扎伊尔发生的伊波拉病毒(Ebola Zaire Virus)为蓝本的。为了避免对号入座,杜撰了Motaba这种名称。
恐怖地带 Outbreak (1995)
IMDb:0114069
导演: Wolfgang Petersen
编剧:
Laurence Dworet (written by) &
Robert Roy Pool (written by)
类型:动作 / 剧情 / 惊悚
影片评分: 7.6 分 (32票) 我要评分
上映日期:1995年3月10日 美国 (更多...)
宣传语:Try to remain calm. (更多...)
剧情梗概: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姆接到上司的比利将军的指示,与同事索尔少校一起前往非洲去扎伊尔考察一种奇怪的病毒。他们所见的景象十分凄惨,令人震惊。但幸而这种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染,因此还容易加以控制。山姆在采集了病毒样本后离去。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金宝的美国青年在发病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捕捉了一只小白脸猴,并准备把它带回国出售。
山姆将他采集到的病毒命名为“莫他巴山姆病毒”。但在作了报告之后,山姆却接到了停止调查的通知。原来,此次的病毒与1967年发现的病毒极为相似。而后者早已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毫不知情的山姆被分派了新的工作。
这时金宝已经把他在扎伊尔捕到的猴子偷偷地带回了旧金山的香柏溪镇。由于猴子不合买主的要求,金宝只得找了片树林把它放了。但一种神秘的疾病却很快在香柏溪蔓延。得知此事后,山姆没有服从上级的命令去新的工作地点,而是和索尔一起驾机前往香柏溪镇。军队紧急出动封锁镇子,想要逃离者格杀勿论。比利运来了一批毒血清但却无济于事。山姆明白,这批血清实际上是生物武器的消灭药剂。政府为了保有生物武器的秘密而任由病毒在非洲肆虐。但现在传播于香柏溪镇的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原有的血清已毫无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病毒的原始携带者——那只小白脸猴。但在此时,华盛顿的参谋本部却已经作出了决定,投放空气燃烧弹将整个镇子和病毒一起毁灭。山姆和索尔想要找到那只猴子,制出新的抗病毒血清,以防止惨剧的发生。但他们的行动却招致了军方的追击。参谋部更谎称他是危险的逃亡病毒携带者,并通过电视对他们进行通缉。
山姆和索尔终于找到了那只猴子。他们持枪闯入了电视台,公布了事件的真相与此同时,得知这一消息的比利也在尽力拖延时间,以便山姆能够制造出新的抗体。经过紧张的工作,山姆终于制出了新的抗毒剂,效果令人满意。投弹行动终止了。山姆终于以其艰苦的斗争和坚强的意志解救了整个镇子的人们。
‘叁’ 找一部美国科幻片
《深渊》
中文名称:深渊
英文名称:The Abyss
别名:无底洞
发行时间:1989年
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电影演员: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 Lt. Hiram Coffey
埃德·哈里斯 Ed Harris …… Virgil 'Bud' Brigman
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 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 …… Lindsey Brigman
迈克尔·比奇 Michael Beach …… Barnes
迪克·沃尔克 Dick Warlock …… Dwight Perry
Chris Anastasio …… Truck Driver
约翰·贝德福德·劳埃德 John Bedford Lloyd …… Jammer Willis
Captain Kidd Brewer Jr. …… Lew Finler
Leo Burmester …… Catfish De Vries
Mike Cameron …… Sailor with the fire extinguisher
(uncredited)
J. Kenneth Campbell …… DeMarco
迈克尔·查普曼 Michael Chapman …… Dr. Berg
Paula Cross …… Young Woman
Phillip Darlington …… USS Montana Crewman
Thomas F. Duffy …… Construction Worker
对 白: 英语
评 分: 7.4/10( 19843票 )
颜 色: 彩色
声 音: AC3 5.1
时 长: 剧场版146分钟
类 型: 剧情 科幻 惊秫 冒险 动作
分 级: 加拿大:PG 加拿大:PG 加拿大:G 加拿大:A 加拿大:AA 加拿大:14 葡萄牙:M/12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 智利:14 芬兰:K-14 法国:U 冰岛:12 挪威:15 秘鲁:14 新加坡:PG 西班牙:13 瑞典:15 英国:15 美国:PG-13 西德:12 荷兰:AL 字 幕: 外挂中/英文
剧情介绍:
美国核潜艇蒙坦娜号航行在加勒比海深水下面时,此时潜艇正在秘密跟踪一个水下航速极快的不明物体,正当潜艇快要接近那个不明物体的时候潜艇上的所有设备突然失灵,随后潜艇被卷入一股强大的乱流中,但是没过多久潜艇上的设备又恢复正常了,潜艇上的士兵和指挥官都很吃惊,这时声纳探测仪居然显示前方不远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海底断崖!突然潜艇撞上了断崖,指挥官最后决定释放有求救功能的浮球,慢慢的潜艇沉入了万丈深渊···········海军军方收到求救信号,立即派直升飞机来到出事海域附近的石油勘探船探险者号上。在探险者号定位飘浮的海下,高压潜水钻台深海之心号上的工长巴德接到电话,海面上的军方负责人和石油公司负责人命令钻台上的所有人员立即配合军方营救核潜艇。接着,军方派出由科菲中尉率领的抢救组和巴德的妻子、石油公司女工程师琳西一起来到水下钻台。
巴德近来一直与琳西不和,两人一见面就不断发生争吵,巴德十分不快。琳西与巴德等人分别驾驶几艘工程潜艇找到失事核潜艇,科菲和巴德带领各自人员进入失事潜艇,发现里面已经灌满海水,舱内到处飘着艇内官兵尸体。这情景让巴德带来的潜水员贾默惊慌不安。为了让贾默镇定下来,巴德让贾默在原地等待,自己继续向前搜索。不料,巴德游走片刻,水下出现贾默从未见过的奇特物体,贾默被吓得掉头撞在舱门上,由于他太过紧张,背上的供氧器的氧气气量调节阀已经不知不觉的被调大了。巴德和科菲及时赶到,救出呛昏过去的贾默。
几乎与此同时,在核潜艇外驾驶工程艇的琳西也与那个奇特物体遭遇,物体游走后,艇内的动力才重新恢复。抢险队回到深海之心钻台,琳西因为奇特物体的来历与巴德争执不下,科菲中尉则认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琳赛对科菲的看法不以为然,把情况汇报给海面上的军官。军官也认为这不像是苏联人所为。这时,科菲带人擅自前往失事核潜艇,拆下一枚核弹头秘密运回深海之心。海面上气候越来越恶劣,狂风巨浪把探索者号双体船上的起重机刮得倒塌下来,起重机铁臂坠落入海,笔直向深海之心号砸来。钻台里的人们眼睁睁看着有管道与钻台相连的铁臂向自己头顶飞速坠落,最后幸而落在钻台旁边,却又差一点把钻台拖下深渊。
一场大难过去,钻台被碰撞得四处进水,转眼间钻台上已经死伤数人。海面上的探索者号因为风浪太大已经开走,钻台上的人们只有自己修复钻台。琳西独自潜水到钻台外补修钻台,随身的电力又一次无故中断。她发觉,那个蓝色的神秘怪物又一次出现在面前,怪物游走后又一个明亮物体游来,还伸出触手与她的手互相抚摸。琳西欣喜地回到钻台舱内,把自己刚拍下的照片冲洗出来给大家看,并认为这是某种并非人类的智能生物。琳赛看到的情形使科菲中尉万分惊恐,他和手下人暗暗把核弹头拆开,准备用这枚核弹头和他认定的苏联特工部队决一死战。琳西得知情况去劝阻科菲,但此时的科菲却似乎已经精神状态不太正常。这天夜晚,科菲突然把巴德、琳赛等人扣押起来,独自驾驶装载了核弹头的工程艇潜出钻台。巴德等人冲出房间后追上科菲,同琳赛驾驶另一艘工程艇拦截科菲。双方在海下展开一场生死搏杀,科菲的潜艇终被撞破,连同核弹头一起葬身在无底深渊里。琳赛的潜艇也被撞破,幸而巴德身穿潜水服把琳赛救回钻台。
巴德不顾生命危险,换上深水抗压潜水服下潜到深渊底下,冒死找到科菲带下深渊的核弹头,并拆下了弹头上的引信。就在巴德随身携带的氧气耗尽,生命垂危的时候,奇特物体再次出现,拉着巴德来到辉煌的外星人基地,挽救了巴德的性命。海面上风平浪静,探索者号开回来寻找深海之心。海底浮上一个巨大物体,外星人基地带着绝处逢生的巴德把深海之心和探索者号一齐托出海面!
为了营造发生在海底的影片背景,卡梅隆在一家废弃的核工厂用了一千万加仑的水,并造了一个大的天幕以使光线暗得如同深海。电脑特技在这部影片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效果也只是勉强过得去,较之后来的一部题材近似的《深海圆疑》,它的可看性似乎略逊。而影片的整体效果也只是套路感十足的商业制作,甚至在叙事手法、节奏等方面还不太圆熟。《深渊》作为一部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海底异形这一形象却为卡梅隆带来了新的特效:T-1000。这就是他下一部片子《终结者2》中的液体金属效果。
影片评论: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深渊》问世。这部作品是在完成了《异形II》的拍摄后第三部重量级作品。一方面,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制作合成影像,因此,科幻影迷们醉心于这部影片在科学上的准确性,以及片中激动人心的特技效果。
在影片中除了多个高科技的手段的首次运用而反映在影片中的时而深邃神秘、时而又斑斓迷人的画面表现外,另一方面,在人物的感情冲突和转变的描写上也倾注了卡导的在感情生活上的寄托。这部科幻影片和卡梅隆的其它同类作品有些不同,卡梅隆在撰写《深渊》的剧本时,卡梅隆正在经历和第二任妻子,电影制作人高尔.安妮.赫德的感情危机,自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了创作之中,虽然穿插了很多惊险的场景和关于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但他也情不自禁地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写得感人至深。
记得男主角巴德最后因为使用液态氧气时间无多无法返回“科迪”,他用字符传送给妻子的那段话,“Knew this was one-way ticket/知道这是单程的车票”,“But you know I had to come/但是你知道我不得不来”,原本闹着离婚的妻子看到后痛哭流涕,一遍遍呼唤着巴德的名字,“你把我从深渊中拉出,可你又走进了深渊”,情感在这生死离别之时才显得弥足珍贵。那情那景,真是令人感动。其实,这一切都被外星生物所掌握,也是因了这段话,外星生物也在水屏上给巴德重现了这段文字,为着巴德的献身精神,也为着两人生死离别时的真挚情感和那份爱,外星生物感动了,认识到人类不光是战争和毁灭,他们有着真情和献身的一面,从而停止了操纵海啸对人类进行毁灭的计划。
在影片的最后,美国式的重逢重现,记得吗?美国影片这种场景俯拾皆是,想一想,阿波罗13号,ID4,夺面双雄等等影片死而复生后的重逢,悲伤-焦急-吃惊-惊喜-拥抱-接吻。即便是泰坦尼克号的莱昂纳多早已成死鬼,但最后也要在万众欢迎的掌声中来一段美国式的重逢。这种美国式的重逢尽管老套,但在特定的人物矛盾冲突中和特定的环境下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反而觉得感动。这个深渊的最后重逢,是在外星生物的NTI方舟上进行的,这一幕完全是电脑合成的杰作。在诺大的外星船体上,方舟散射着贝壳般的五彩光晕,在晚霞的辉映下,两个生死离别的小可怜重逢了!在这种场景的映衬下,渺小的人与博大的自然和未知形成鲜明的对比,何等的壮观!
《深渊》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两个里程碑似的方向。首先是他尝试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他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卡梅隆本人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很多特技手段。
《深渊》中开创的另一个特技技术领域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那就是它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在《深渊》中有两个技术性的环节被突破,其一是利用计算机做出不规则蠕动的圆柱蛇形状的液态外星生物体,真实感十足。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动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圆柱蛇形状的外星生物体,这种电脑生成变形物体的技术为卡梅隆的下一部杰作,《终结者2》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其二是严丝合缝地合成了计算机动画与实景片段;因为这个外星生物体是透明的,透过外星生物体身体看到的背景必需有折射效果。所以说这个合成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鸣惊人了。
关于影片的画面比例和画质,很多DY深恶痛绝的是这个DVD是2.35:1 Widescreen Letterbox的,但在实际播放中并没有显出图像的劣化,反而感觉画面细腻,层次感非常强,暗部细节表现很好,整体还说得过去。一些可变宽银幕的画质表现也不见得就好,除了理论上的原因,心理上对LB的厌恶大概是众说纷纭的随波逐流的原因,表现为定势思维在作祟罢了。其实说到底,我们看的是实际表现。
关于音效,没说的,THX认证的东西并非浪得虚名,这个《深渊》的DD5.1的音效绝对是示范级的,海啸一幕,特别是巨浪产生的低频,震人心房,压迫感强劲,极具震撼性。细节表现也是令人击节的,听听水中的声音吧。
‘肆’ 问一部外国电影
最佳答案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着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着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着。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着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着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34
‘伍’ 原子弹或氢弹的冲击波是怎么产生的
在太空真空的环境下,就没有冲击波了。为什么呢,因为冲击波的原理就是爆炸中心附近的空气快速膨胀,快于音速,造成声波、空气波等巨大的能量波。太空中没有空气,自然就没有冲击波了。除非在有物质介质,譬如月球表面、小行星上爆炸,否则没有冲击波。
如果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最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直径是1公里以上。如果用烈性炸药炸成碎片变成无害威胁,不知道要多少吨炸药,不实际。如果用核武器的话,在小行星内部引爆,不用很大当量也能摧毁威胁或者迫使其改变轨道。
核武器如果在小行星表面爆炸,可以说威力很小,因为没有产生什么冲击波。如果在内部爆炸,由于有介质,可以产生冲击波把小行星撕裂。我推荐你看1998年,美国人拍的一部叫《深度撞击》的电影,英文名称是deep compact, 看完你应该就明白为什么核武器放在小行星内部引爆了。
‘陆’ 寻找一部电影
肺鼠疫《卡桑德拉大桥》
病毒来源:美国军方实验室
发病地区:一列穿越欧洲各国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
发病周期:数小时
原始携带者:闯入美国军方实验室的几名恐怖分子
易感人群:一列火车上的上千名乘客及数十名乘务员
救治措施:把整列火车进行封闭式隔离,禁止其在任何车站停靠。在初期没有抗原的情况下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后从自愈者身上获得血清对其他患者进行治疗。
为防止泄露机密,政府要将火车引至无法承重的卡桑德拉大桥,不惜毁掉上千人的生命来掩盖军方制造生物武器的丑闻。几名勇敢的乘客在医生张伯伦的领导下,将已感染的车厢与其他车厢脱轨,拯救了大部分人。
霍乱《屋顶上的轻骑兵》
病毒来源:不详
发病地区:1832年的法国南部
发病周期:数天
原始携带者:不详
易感人群:生活在疫区的所有居民
救治措施:所有患者及其亲属,甚至是被怀疑为病菌携带者的人都会被武力驱赶到无人区隔离,死后就地焚化。
在没有先进医疗条件和抗生素的情况下,意大利轻骑兵上校安杰罗只能解开染病的女主人公的衣衫,用葡萄酒和草药涂抹她的全身,然后用双手用力搓揉。在酒精与爱情的力量下,她奇迹般地康复了。
“莫他巴山姆”病毒《恐怖地带》
病毒来源:非洲扎伊尔丛林
发病地区:美国旧金山市附近的香柏溪镇。
发病周期:潜伏期一至三周,发病期只有48小时
原始携带者:来自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小白脸猴
易感人群:小镇上的所有居民
救治措施:整个小镇被隔离,任何人不得离开,违令者会被当场击毙。军方首先提供了解毒血清,实际上是生物武器的消灭药剂。但病毒经过白脸猴中间宿主时已发生变异,从接触传染转成空气传染,原有血清毫无作用,惟一的方法就是找到携带病毒原体的小白脸猴。在朋友的帮助下,医生山姆找到了那只猴子,制出新的抗病毒血清,挽救了小镇居民的生命。
1996病毒《12只猴子》
病毒来源:生物科学实验室
发病地区:全球
发病周期:不详,但会在两年时间内令世界上50多亿人口死亡
原始携带者:不详
易感人群:所有地球居民
救治措施:幸存者为了活命,只能躲在深达数百米的地下。直到2035年,囚徒科尔为一张赦免书,通过时空隧道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病毒的发源地找到了它的罪魁祸首———用动物做实验的科学家皮特斯,从而避免了一场毁灭人类的浩劫。
“变种T病毒”《生化危机》
病毒来源:生化科技托拉斯“保护伞”公司下属的秘密实验室
发病地区:巨大的地下遗传研究中心“蜂巢”及整个城市
发病周期:几分钟
原始携带者:具有激活死亡细胞能力的T病毒变种
易感人群:在“蜂巢”中工作的生物工程学家和后来进入“蜂巢”的特遣队员
救治措施:负责监视和控制“蜂巢”的超级巨型计算机“红色女皇”把整个实验室都封闭起来,并“杀死”了所有被困的工作人员。而为了防止被变种病毒感染的“活死人”泛滥成灾,特遣队员们必须在3个小时内穿越“蜂巢”内的连串障碍,包括致命激光、异型犬和样品屋,接近“红色女皇”,然后找到克制T病毒变种的反病毒血清。
吸血变种病毒《刀锋战士2》
病毒来源:吸血鬼种群
发病地区:世界各地,尤其是有吸血鬼出没的地方
发病周期:几分钟
原始携带者:吸血鬼新种“收割者”
易感人群:人类和吸血鬼
救治措施:这一次,刀锋战士和他的死对头———吸血鬼们只能并肩战斗,他与自己的几位助手跟吸血鬼内部的自卫组织结成了联盟,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收割者,而且必须将其赶尽杀绝,才能遏止病毒的扩散。
“狂怒”病毒《惊变28天》
病毒来源:伦敦的一间动物实验室
发病地区:整个英国
发病周期:30秒
原始携带者:被注射并感染了“狂怒”病毒的大猩猩
易感人群:所有接近过病毒携带者体液和血液的正常人。
救治措施:逃出被病毒感染者占领的伦敦,尽力杀死已感染的病人,即使他(她)是你最亲近的人。
虽然上述每部电影中的每一种病毒都被虚构成是足以造成人类浩劫的致命元兇,但正如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留下一丝希望的曙光那样,人类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团结和信任战胜它们。
天堂病毒》(法国)
VIRUS AU PARADIS
编剧:菲利普•杜索
导演:奥利维耶•兰格罗凡
主演:里夏尔•波林杰
故事梗概:
一名开办养鸡场的农民总是咳嗽不止,埃莎医生将他诊断为流感,但第二天这个人就因肺部感染死亡了。很快,另一名兽医也在短时间内患病,这引起了埃莎医生的注意。她联系到流行病专家卢卡斯教授,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但卢卡斯教授性格古怪,不愿参与此事。兽医突然死亡,卢卡斯教授和以前的同事发现这和他多年来研究的达卡病毒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病毒带有很强的传染性,目前并没有可以治愈的好方法。很快,法国官方将此事通告全国,曾经接触过病源的人被迅速隔离,这中间也包括埃莎。
病毒被一名过路人带到了瑞典,马克思医生将卢卡斯教授请到瑞典进行短时间的交流研究,此时,埃莎被发现感染病毒,并被送往重症病房,不久便离开人世。
马克思医生发现半个世纪前在冰岛曾有过类似的病毒爆发,如果找到幸存者或许可以从体内提取抗体。他和卢卡斯教授来到冰岛,却发现已经没有当时的幸存者,但幸运的是一个曾感染病毒死亡的男孩尸体没有火化而是被放置在了冰川下面。卢卡斯教授从孩子的体内提取了样品。
经过研究,大家终于确认了这就是达卡病毒并找到了病毒的载体——生活在此处的一种迁徙鸟类。但马克思在收集这种鸟类粪便时不慎摔倒,被装有鸟粪的试管扎破,因此感染上了达卡病毒死在了医院中。卢卡斯为失去像马克思和埃莎这样优秀的伙伴以及那些无辜的人们感到悲伤不已。
半年后,经过卢卡斯教授的研究,疫情已经可以被控制和预见,这不仅是对人类的贡献,更是对因染上达卡病毒而丧生的人们的一种慰藉。
精彩视点:
本片拍摄于2003年,由法国着名男演员里夏尔•波林杰担任主演。里夏尔•波林杰曾因主演《歌剧红伶》、《情欲色香味》、《地下铁》等影片而受到广大影迷的关注,并曾因自己出色的演技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及提名。在本片中,他的表演更是准确到位,将一名将一切奉献给医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没有任何刻意营造的恐怖气氛,节奏适中,却带给观众一种紧迫感,让观众将影片和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在自己周围、令世界人民恐慌的禽流感联系到一起。
十二只猴子
生化危机1,2
活死人三部曲
作者: 音乐修理工 回复日期:2005-6-19 8:54:00
影片英文名: Virus
影片中文名: 病毒
影片分类: 科幻片、惊险(恐怖)片
色彩: 彩色
声音: 有声
影片产地: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制片公司: 环球影片公司
出品年份: 1999年
影片长度: 99分钟
影片演职员
导演 约翰·布鲁诺
主演 杰米·李·柯蒂斯
唐纳德·萨瑟兰
威廉·鲍德温
剧 情 简 介
海洋拖船“海洋之星”在南太平洋意外遭遇剧烈的台风袭击,面临沉船的危险,他们在台风眼里发现一艘640英尸长却空无一人的俄罗斯高科技潜艇。事实上这艘潜艇早已被外星异形侵占,他们通过电脑学到人类一切后,即全力消灭病毒——人类。他们把船上的船员全变成杀人怪兽,并借此消灭人
作者: 音乐修理工 回复日期:2005-6-19 9:05:00
《病毒大战细菌》
浅粉色的头,棕色的豆粒眼,绿色的水蛇腰,六条暗红的腿,不要以为这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妖魔鬼怪,这是一部科普短片的主角———病毒。不过,在这部由多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只有1分多钟的影片中,光怪陆离夺人心魄的恐怖效果不逊于任何好莱坞经典电影。
魔鬼出没的世界
“令人毛骨悚然,”艾奥瓦大学微生物教授迈克·费斯看过短片后对美联社记者说。
片中的大反派当然是开头提到的粉脑袋的家伙,它的学名叫T4抗菌素。它像孙悟空一样变化多端,而它准备攻击的也并非什么值得同情的对象,而是大肠杆菌。从病毒和细菌中挑“好人”,大概和在《天龙八部》的四大恶人中寻善者一样困难。
这部影片现在可以在因特网上看到。影片开头就是乌贼样的“六腿蜘蛛”———T4抗菌素的特写。这个侵略者是一种常见的抗菌素,它与疱疹病毒有关。
只见“大蜘蛛”急升至细菌表面,稍许盘旋,迅速用六条腿抓牢细菌,降落在其外层隔膜上。
下一幕,T4抗菌素用鱼叉样的管子刺入细菌,把自己的DNA注入其体内,结果……细菌变成了一个小型病毒工厂。
病毒版《骇客帝国》
这部短片至今没有名字,只标注着“高清晰度视频”,请允许笔者自作主张地把它叫做“病毒大战细菌”。
别看片长只有短短的1分钟,拍摄它可不容易,其难度与耗资上亿美元的《骇客帝国》有一拼。
“病毒大战细菌”是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的。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珀杜大学和俄罗斯、日本的研究人员一道,合作拍摄了首部病毒入侵细菌的纪实性短片。
在拍摄过程中,科学家使用了数千张高清晰度照片。这些图片通过两种方法拍摄得来:冷冻病毒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法和X射线结晶法,其中后一种方法获得了原子级的三维图像。
‘柒’ 寻一部美国科幻电影
是《我是传奇》吗?
剧情介绍:
无知的人类,往往灾难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场大面积的病毒突然爆发,传播速度之快几乎无人能够阻止,没有人知道可怕的病毒之源开始于何处,只知道它是没办法停止的、不可逆转的、无法治愈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罗伯特·奈维尔是纽约市一个才华横溢的病原体学者,为美国军方服务。他作为政府投资研究抵抗流行性疾病的疫苗的先头部队,看着病毒在街道上如此肆虐,却也只有无能为力的份儿。这种通过空气就能传播的病毒最终以一种难以抵御速度笼罩了整个城市,使得总统只能下令封锁纽约市,未被感染的人才能出城。可想而知,这种做法造成了市民的极大恐慌,纽约城顿时乱作一团。罗伯特在焦急之中将妻子佐伊和7岁的女儿马莉送上出城的军车,却目睹他们死在面前的惨剧……这种时候,死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那些被感染却没有死的人,身体发生了异变,成为一种可怕的生物,不再存在任何理智的思考,行尸走肉般地居住在城市地下的黑暗和阴影当中,躲避着阳光--他们对新鲜的血与肉,有着最为原始的渴望。
这场灾难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纽约变成了一座死城,而罗伯特就成了这里仅存的一个人类--不知何故,他的血液对这种病毒有着天生的免疫能力。罗伯特知道自己可以支配两种武器,那就是他在科学上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血液。曾经在军队里讨生活的经历,帮助他选择了在这座被废弃的城市中生活的方式,完全是高度系统化的,他每天都要坚持大量的体能训练,还要不间断地发出求救或寻找和自己一样的幸存者的无线电波……罗伯特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否则在这种极端孤独的情况下,正常人都有可能发疯。惟一还在与罗伯特并肩作战的,就是他最为忠诚的伙伴萨姆,一只德国牧羊犬。白天,罗伯特带着萨姆外出寻找维持生命的供给,然后去实验室时做研究、发无线电波;到了晚上,他们把自己关在一个坚固得有如堡垒的建筑物中,观察那些怪物在城市的街头“觅食”。除了每天尽责尽职地做同样的事情,罗伯特在这座“空城”当中也享受到了完全的自由:他可以驾驶着他的跑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在战斗机上打高尔夫;用无价的珠宝装饰他的堡垒等等,就连市中心最繁忙的商业街,如今也变成了罗伯特自家的“后花园”。作为人类最后的希望,罗伯特被惟一的一个残留下来的任务驱使着,那就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统,寻找逆转病毒的方法。虽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但是他没得选择,因为他的时间就快用光了。
改编自同名小说:
罗伯特·内维尔,人类的最后一名幸存者。但,他不是一个人。
“它们”很奇怪,一到白天就躲着不敢出来,它们怕大蒜,它们会被尖木棍杀死,它们怕十字架是出了名的。而且,它们无法抵御吸食人血的渴望。
白天,他在死寂的城市中寻找食物、供给和幸存者。天一黑,他就把自己反锁家中。
“滚出来吧,内维尔!”此刻,它们正在屋外穿梭徘徊,窃窃私语。它们在等待·····
作者理乍得·马特森描述的,不是一个仅仅充斥着恐怖和吸血鬼的世界,他开创了用科学手段、医学定义来刻画吸血鬼的写作方法。同时小说中弥漫着的对人、对世界的反省与思考,这是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但将让你因人类面临绝境的挣扎、勇气与希望而感动。
但是是07年的
‘捌’ 速度与激情8中的电磁炮科学吗
emp是一种短时间高强度的电磁脉冲发射装置,损坏未受保护的电子设备,主角的车上的电子设备如果加装金属外壳什么的应该可以起到电磁屏蔽作用,空气波完全是电影视觉效果了
‘玖’ 一部外国电影,一群人在海边游泳,突然来了一波冷空气把所有人都冻上了,只有女主角在拼命的逃跑。
美国2017年上映的电影《全球风暴》
‘拾’ 徐少强演的东海老人是什么电影
徐少强演的东海老人是电影《神墓》。
电影一上映,一位老人(徐少强)正在冰上钓鱼。突然,天空分崩离析,他诞生了一个幻象。老人捏手指不好。发生了大事。老头飘飘然来到事发地,一个石猴,啊,不对,一个披头散发的少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男孩:嘿,你是谁?老人:那你是谁?男孩:是的,我是谁?还没等少年反应过来,老头上来就是一个空气波,二人打至一处。仅仅只有一个出场,没有做任何交待。你不知道他有何作用,是反派或者正派,出现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神墓》剧情评价
除了平淡的故事,《神墓》的特效和便道的细节也展现了网大的平均水平。大量观众可以从目前的古装剧中找到类似的画面,由影视城拼凑而成,一目了然。而且服装细节没有特点,属于哪个年龄段。这里就不提了。关键的剧的服装造型,没有一丝“娴”的味道,是最令人沮丧的。
别人的夏衔电影至少是整个桃花林,干冰池,《神墓》一水一景步道,公园湖泊。女主挑染的时候连滤镜都不加,让人感觉如坐针毡。该片的特效,比上其他网大有那么一丝丝进步,最后的“龙蛇大战”也有那么几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