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则刚的电影美国
① 英国有《德雷尔一家》美国有《天伦之旅》那法国有哪些经典的家庭片呢
两生花(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天使爱美丽
艾米莉(奥黛丽•塔图Audrey Tautou饰)有着别人看来不幸的童年——父亲给她做健康检查时,发现她心跳过快,便断定她患上心脏病,从此艾米莉与学校绝缘。随后因为一桩意外,母亲在她眼前突然死去。这一切都毫不影响艾米莉对生活的豁达乐观。
1997年,戴安娜王妃的去世让她倍感人生的孤独脆弱,艾米莉从此开始了一系列助人计划,包括自闭忧郁的邻居老人,被老板刻薄的菜摊伙计、遗失了童年器物的旧房东、爱情失意的咖啡店同事。但她万万想不到,成人录象带商店店员尼诺(马修•卡索维Mathieu Kassovitz饰),竟成为她的棘手对象,艾米莉开始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另类计划……
② 关于感恩父母电影有哪些
1.《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影片根据女作家张洁的同名长篇散文改编,讲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作家在母亲的最后岁月中所发生的故事
2.《妈妈再爱我一次》:
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孙亚东饰)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杨贵媚饰)的故事。
3.《漂亮妈妈》:
该片讲述孙丽英数年前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着天生失聪的儿子郑大,耐心地教儿子说话、识字的故事。该片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4.《我是山姆(I am Sam)》:
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相当于七岁孩童的父亲,与有关当局争夺女儿抚养权期间发生的故事。
5.《海洋天堂》:
是由薛晓路执导,主演李连杰、文章、桂纶镁、高圆圆、董勇、朱媛媛等主演亲情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倾尽所有,守护孤独症儿子的感人故事。
③ 浅析“为母则刚”背后,所隐藏的女性生存困境
愿我的故事细水长流,敬你的孤独择日而终。关注微光,看尽人生百态
最近在网上看到流传的一个小视频,湖南一位妈妈生二胎,没有任何家属陪同,从产房被推出来的时候,产妇怀里躺着的不是新生儿,而是一个四五岁大的小男孩,护士则抱着刚出生的小宝宝。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妈妈深夜羊水破了,老公出差在外,赶不回来,妈妈便独自带大宝去医院生二宝。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还告诉老公一切都好。
看到这一幕,你想说什么?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吹捧,夸赞这位妈妈多么坚强,多么厉害,多么为家人着想。而说最多的话就是——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我不知道这件事是否是真实的,但倘若是,我想说,不要再用“为母则刚”这句话来强压在女人身上,它所附加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此话出自梁启超的《新民说》,原句是 “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 ,下半句是 “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 。
简单解释来说,就是女子原本身体较柔弱,做了母亲后,有了天性的母爱,就会发出难以想象的强大的意志力;小孩子原本也比较弱小,一旦失去母亲,就不得不去学着照顾自己,早早扛起责任。
我们看过太多的所谓正能量新闻,那些坚强的妈妈们,都会被贴上“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标签,包括车站一位妈妈扛着巨大的包袱,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这张照片成了感动众多网友的一份沉重与歌颂。
可你是否想过,哪一个女人天生就会“为母则刚”呢?日剧《坡道上的家》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 “听说新手妈妈和婴幼儿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搭配,我是在某一本书上读到的,书上说,就像是没有人生经验的弱女子,在养育一头猛兽。”
所有看起来坚强刚毅的母亲,都是经历了千难万险,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为母则刚”这个词是用来赞美母亲的,而不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绑架女人,为成为妈妈的女人贴上这个必须做到的“标签”的。
有人会说,“为母则刚”嘛,女人生了孩子,不就都是这样吗?我想问问,什么时候,“为母则刚”成了自然形成的一件事?
曾看到一个男人在网上的帖子,男人说,自己的老婆查出来怀孕的时候,全家都很开心,把她当国宝一样供着。老婆主动提出去公婆家住,公婆伺候得无微不至,婆婆每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袜子都不用她洗。
可是老婆还是天天哭得不行,闹着要把孩子打了,说妊娠反应太严重,怀孕到现在都瘦了6斤。中西医都看过了,说是正常的妊娠反应。
“本来挺高兴一事儿,被她弄成这样。不就是每天吐两三次吗?至于不好好吃东西吗?整天这样闹我也很崩溃啊!不都说‘为母则刚’吗?怎么到她这里就这么娇气?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就不能为家人、为孩子好好想一想?”
的确有的孕妇前期反应会特别大,每天吐无数次,什么都吃不下,而且,由于孕激素的原因,情绪波动会很大,这不是孕妇自己能控制的。
女人怀孕了,一大家子都在高兴,只有她一个人在饱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而你们还在理所应当地认为,女人只要做了妈妈,自然而然就会“为母则刚”了,表面上对她关怀备至,内心却认为她在作妖矫情,不知好歹。
1.前半句“女本柔弱”,被有心人来用,是带有轻视之意的。 这半句话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会让人感觉,女子一直都是柔柔弱弱需要被保护的角色,一点也不坚强,唯有做了母亲,才会因为母性使然而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
那么,如果不结婚,就一定不会坚强了吗?或者说,倘若不结婚,女人一直都是柔弱到依附别人的角色吗?只怕拳击女王张伟丽第一个不答应。
2.“为母则刚”的社会合理化,是一种道德绑架。 在这种可歌可泣的称赞与歌颂表象之下,是大多人对母亲这个身份的道德绑架,是让更多母亲被迫承受这份身为一位母亲“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可怕的是,它来自社会的普遍认可。
就像《坡道上的家》,它想要表达的,也许并不只是被大家批判的“丧偶式育儿”,而是想要让大家清醒地看到,这个默认了很多年的 “父亲可以缺席,而母亲却必须无所不能” 的社会环境。
3.“为母则刚”的天然性,否定了女人所有的努力与付出。 乍一看,这句话是赞美之词,实际上却是一种“诅咒”,它给人以错觉,让大家都认为——你做了母亲,自然变得坚强伟大。
这句话的流传之广,让所有人都误以为,女人在结婚后不用学习,不用成长,不用努力,只要生个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无所不能的“女强人”。
可是,女人为此辛苦付出,夜不能寐,忍受身体疼痛,还要承担各种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再加上应对婆媳关系、夫妻矛盾等精神折磨,却被这短短一句话全盘否定。
4.做不到无所不能,就会被质疑、被否定。 当今社会对女性是相当苛刻的,既要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又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既要保持经济独立有自己的事业,又要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什么?太累了?太难过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就你娇贵得不行?
有些人可能会想,只是被人说几句而已,无关痛痒,能有多可怕呢?我们来谈谈日剧《坡道上的家》里的全职太太里沙子吧。
看起来温柔全能的里沙子,有一个3岁的女儿,和一个很关心自己的老公。偶然一次被选中去担任陪审团,参与审理一桩有关妈妈水穗溺死8个月大女儿的案件。原本觉得无法原谅的里沙子,在逐渐发现真相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婆婆总说她母乳不够,亲生母亲嫌她嫁得不好丢人,夫妻产生矛盾后,老公会找前女友寻求安慰,育婴师说她的孩子发育缓慢,甚至老公会发现孩子身上有伤口时,会怀疑她虐童,精神有问题。
当无数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就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一根根稻草。当你陷入焦虑烦躁,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为什么别的妈妈可以轻轻松松带宝宝,而我就不行?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失败,这么糟糕?”
当你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哪些稻草压垮,以及,向你身上扔稻草的,都是谁。
让妈妈们一步步走向崩溃边缘的,不是哭闹不止的孩子,不是繁重的家务,而是来自周围人、甚至枕边人的质疑,一边要求你“为母则刚”,一边打击你,一句又一句,一次又一次,打败了妈妈们所有的信心与希望。
就像在剧中,那位儿童咨询处的人告诉里沙子的那样:“你正在遭受精神上的暴力,你被丈夫控制了。”此举和心理学中的“煤气灯”操纵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煤气灯”操纵法 源于一部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丈夫为了操纵妻子,对妻子灌输有精神病、记忆力很差的信息。
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停地否定、以及扭曲事实,把错误的讯息灌输给妻子,在潜移默化中对妻子进行精神折磨,最终让妻子彻底相信他所创造出来的那个虚幻的世界,并承认自己真的是个疯子。
丈夫应该是在妻子被质疑时,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并鼓励妻子的,可是却屡次雪上加霜地去否定妻子,进行精神打压与控制,而水穗最终精神崩溃,失手溺死了自己年仅8个月大的孩子。
的确,我可以为了我的孩子付出一切,我可以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我可以让自己变得“刚”起来。可是,我不想让这件事变得理所应当。
因为将这件事的合理化,会让大家误以为,当了妈妈就应该变成这样。 明明是,我越“刚”,越能体现有人做的根本不够。
而不是,我必须扛起所有重担,累得精神衰弱,而你,你们,只需要歌颂一下“母爱伟大无私”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搪塞过去了。
归根结底,“为母则刚”是不负责任的爸爸们给勤劳的妈妈们戴的高帽子,是男人们推卸责任的头号理由。一句“为母则刚”,就让千千万万的女人,忍住了委屈,含住了眼泪,扛起了责任。
丈夫作为妻子的枕边人、生活中最亲密的另一半、婚姻中的合伙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与妻子共同扶持,共同扛起生活重担,而不是只要“为母则刚”一句话,就可以当甩手掌柜。
这个重担不仅仅是丈夫只要去工作,赚钱养家就可以了,而是在妻子升级为“新手妈妈”后,站在妻子的角度,去尽可能地帮她,比如晚上照顾宝宝、做家务等。 女人“刚”,恰恰说明的男人的不负责。
就像《坡道上的家》中女检察官说的那样: “不是你帮我,是两人一起分担。” 养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父亲应该参与进去,不要让妻子成为“丧偶式育儿”。
与此同时,要多注意妻子的情绪与心理,是否压力过大产生精神衰弱。当妻子情绪不稳定时,丈夫要多安抚,多鼓励,陪伴她一起共渡难关,而不是像里沙子的丈夫一样,不断质疑否定,成为妻子的“操纵者”。
“新手妈妈”和婴幼儿的确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组合,当手无寸铁的无经验女孩面对“一头猛兽”,的确很难招架住。所有的妈妈在初为人母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手忙脚乱的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时间长了,熟能生巧,也就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了。
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 “新手妈妈”们不要强迫自己“为母则刚”,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无论是育儿教育方面,还是让自己成为全能方面,其实都是一个渐渐摸索、成长的过程,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与负担,反而会让自己身陷囹圄,钻了牛角尖,而走不出来。
同时,妈妈们也要有强大的心理建设,在面对一些质疑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生长的步调,有的可能急一些,有的可能不紧不慢,这些都没有关系。多和一些“新手妈妈”沟通,让你知道,自己不是独立无援的,也能在同时肯定自己的进步。
在《坡道上的家》中,里沙子在一次无意间获得了公公的肯定,顿时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原本忧郁的心豁然开朗,一整天都很快乐。
亲人,特别是“新手妈妈”身边的人,比如婆婆,比如妈妈,不仅需要注意一下,不要在言语上打击,多鼓励,还要体谅“新手妈妈”的不易与无措,尽可能去帮助一下,让“新手妈妈”更好地学习处理一切突发状况。
即便现在好像进入了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个“黄金时代”,女性要经济独立,要思想独立,要精神独立,要变美,要讨好自己,要有话语权,可是,不得否认的是,这依旧还是个父权至上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大多家庭依旧是承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模式,可是对女人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既要做家务带孩子做好全职太太的任务,又要工作保持独立不拖男人后腿,然后用歌颂与赞扬,来达到男性推卸责任的目的。又打着“男女平等”的幌子,附加在女性身上更多压力。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对于女性尚未有足够的尊重,对传统女性以及现代女性的付出与努力视若无睹。当社会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与理解性,男性放下面子,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认识觉醒,大家才会对女性有了绝对的尊重与肯定。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做了母亲一定要变得刚强?妈妈也是妈妈的妈妈的宝贝,妈妈也曾经是小公主,也是被视若掌上明珠的大小姐。
当女性升级成妈妈,有了自己的小不点,可以变得成熟,变得细腻,变得温柔,但为什么一定要变得坚强呢?
我希望,每一个女孩,都可以不用那么坚强。你可以成为孩子的保护伞,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公主!
今日话题:你觉得女人生了孩子后,应该“为母则刚”吗?
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均来自网络
④ 哪部电影的母爱让你无法忘怀
个人感觉的话漂亮妈妈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感人的,无论是从剧情还是演员的一个爆发力来讲的话都是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片段是真的让人无法忘怀。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其中令人心酸的生活,其次就是作为一个母亲那种爱护儿子的伟大母爱,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孙英岚那种作为母亲的心酸还有对失聪儿子的不放弃以及那种最伟大的母爱,这是让人最难以忘怀的。
⑤ 看了电影《我是山姆》,我们获得了哪些生活中的力量
一:父爱无关于智力。爱是一种能力,与智慧无关。智力卓越的人不见得一定有,而智力不佳的人也会拥有。山姆就拥有这种能力,即便他的爱时常充满稚气,却能说出“我有很多时间,思考为人父母成功的条件,重要的是毅力,重要的是耐心还有倾听,重要的是爱”还有,他始终明白,在某些方面她不能给露西更多,于是他也曾逃也似的觉得露西不需要她了。
三:任何关系都需要交流和陪伴。影片中,为山姆无偿辩护的职场精英女律师,看似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但是没有人知道,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因为忙于工作对儿子缺少陪伴,儿子慢慢和她疏远甚至有些恨她,看似成功事业的背后,每天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件,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还有和山姆一样的残障人士。
⑥ 别具一格的复仇电影,所谓为母则刚,上演的是母性的独角戏吗
《一个母亲的复仇》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兇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虽然算是别具一格的复仇电影,前面太拖沓,后面的复仇也不够精彩,最后的暴力解决也不够引人深思。最后也没有反应印度的社会问题。还真是一个女人撑起了一场戏!
一直觉得印度电影的社会写实玩的很棒,没想到这样一部女性复仇片也让我拍手叫好。人性和法理,暴力和正义,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择,铺呈在真实案件和悲惨事实之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暴力美学渲染之下的母爱的辉煌,以及社会意识的觉醒,在秩序失效的世界中,以暴制暴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在印度当下这个本就不平等得社会之中,更显得难得可贵。
母亲的心理历程不同的阶段的变化演技很好,简直就是一颗催泪弹,泪点和燃点都很到位,虽然太理想主义,不过恶有恶报也挺大快人心的,后妈能做到如此更是不容易。现实中的悲剧在电影中得到慰藉,也是电影意义所在,希望正义永远不要缺失。《一个母亲的复仇》的表皮是高智商犯罪,情感蓬勃到催泪,终究回归的是母爱的伟大。
这部电影虽然是走得商业路线,大量背景音乐的铺陈,戏剧化的情节,极具主观煽情,但是电影中的作为弱势一方的女性力量依然还是打动人心!饰演母亲的演员演技非常棒,眼睛里真得有星星闪烁,其实母亲的复仇计划谈不上多高明,警察的人设也存在比较明显的bug。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影片带给人的震撼,毕竟:神不会无处不在,所以才创造了母亲!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⑦ 《东京塔》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01
四岁时母亲带着雅也搬到了小仓郊区,食堂角落的一处老房子里。
过起了与父亲分居两地的生活,母子二人仅在这里住了一年时间,就因为大人之间的矛盾搬走了。
这之后他们辗转住过许多地方,有时是姥姥家、有时是亲戚家,只是偶尔雅也会回小仓跟父亲待一段时间。
奶奶每次见到雅也总是会问他最喜欢谁,雅也总是会说是妈妈。
有一次奶奶也是问了这个问题,雅也仍旧给出相同的答案,但奶奶却怜悯的说,抚养的父母竟然比亲生父母还亲。
年幼的雅也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然而无论奶奶问到第几个人,雅也都不会提到父亲。
他并不是讨厌父亲,只是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在雅也的世界里,即使他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只要他们陪在他身边就会很安心。
比起总是偶尔回来一趟,一转眼就消失不见的父亲,母亲陪伴雅也的时间则更多。
雅也得了传染病住进了隔离医院,是母亲不顾传染的风险陪他一起隔离,幼年的雅也每一次哭泣,都是母亲给予他安慰。
母亲除了要照顾雅也的生活,为了应付家庭的开销还要四处打短工。
尽管生活拮据,但只要雅也有明确表示喜欢的东西,母亲从不吝啬。
母亲很喜欢做饭,即使只有雅也一个人吃,也会做好几个菜,即便吃不完,那些剩菜也不会再被端上桌子。
对吃食和贴身衣物,母亲总是很奢侈,不过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都过得很节省。
正是因为这些,年幼的雅也从不会觉得自己贫穷或不幸。
02
关于礼仪这方面,母亲有些地方要求极为严格,有的地方却完全放任不管。一直到了雅也四十岁,他用筷子和执笔的方式都很奇怪。
雅也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在小的时候没有好好纠正他,母亲则表现的不甚在乎。
不过在雅也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带着雅也到朋友家做客,一回家母亲便和雅也说,咸菜要在快吃完饭的时候吃。
如果一开始就吃咸菜会让主人觉得你对其他菜不满意,所以很不礼貌。
后来当雅也在去别人家做客时,他有意纠正自己用筷子的方式,母亲也没有在意。
也许在母亲看来,吃饭的礼仪并不是为了自己体面,重要的是对做菜的人表达敬意。
上了小学后雅也开朗了很多,但是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母亲除了偶尔开玩笑的抱怨几句,从不责备雅也。
可能母亲的行为乍看之下多少有点不负责任,但却是她认为最为合适的教育方式。
她并不奢望雅也将来能够获得怎样的成就,只要自己过得舒心不给其他人添麻烦就可以了。
所以高中联考时,当雅也想要报考外地学校独自生活时,尽管母亲很不舍,但还是尊重了雅也的选择。
考试成绩公布,雅也如愿考上了美术高中。
那天,旧柴油机火车的车门缓缓关上,母亲跟着行驶的火车一面走一面挥手,雅也没有挥手,只是静静地看着妈妈。
上了高中没多久,雅也就开始频繁逃课。虽然上了闹钟,可是闹钟一响就会被他按掉,等他醒过来往往便是中午了。
即便是起床之后,他也并不想上学,多是跑到游戏厅消磨时间。
偶尔雅也还是会想起母亲,可是思念却始终无法战胜惰性,最终被冲进了雅也自甘堕落的生活里。
现在的雅也对画画和吉他都失去了兴趣,大肆挥霍着母亲打短工赚来的生活费。日复一日,虚度着光阴。
03
高中毕业将至,父亲询问雅也对未来的规划,事实上雅也并不知道他想做什么。
但无论继续上学也好,还是工作也罢,他唯一确定的是,他想去东京。
这样的心情和初中时一样,他想离开筑丰,去更远的地方,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令雅也惊讶的是父亲竟然同意了,他让雅也去读大学,即便现在不知道要做什么也没关系,大学有四年的时间,可以慢慢考虑。
雅也最终考上了武藏野的一所美术院校,位于东京西部。
就在雅也去东京的前一天,母亲又一次问出,如果和父亲离婚雅也会不会同意,这句话联考结束后母亲也问过。
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们仅仅是分居,并未真的离婚。
他又一次想起奶奶的话“抚养的父母居然比亲生父母还要亲”,那不是雅也的错觉,不过他已经不在意了。
在他心中现在的父母就是他的亲生父母,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比大多数母子还要亲。
其实不只是母亲,父亲也在尽自己的努力不让失败的婚姻影响雅也。
在这段关系中作者没有写明父亲是否为过错方,就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狗血,更多的则是一地鸡毛。
父亲渴望自由不愿受束缚,母亲则更务实,因为不能彻底的相互融合从而导致了这段感情终究以失败告终。
极为难得的是,在他们分居的这段日子里,母亲一次都没有在雅也面前控诉父亲的不负责任,不断维护着父亲在雅也心中的形象。
哪怕亲友明知道父亲是个游手好闲的男人,还不怀好意的问母亲,孩子的父亲从事什么工作时,母亲也是半开玩笑的遮掩过去。
在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一个女人婚姻的失败,在其他人看来她实难称为一个好女人,但这丝毫不会消减母亲人格的高尚。
04
雅也以为只要来到东京就会得到改变,只要逃到这里未来就会是一片开阔的,但现实却是变本加厉的堕落。
从未领略过的新奇事物,让雅感到痴迷,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仅仅高中毕业一个月的雅也,熟练的逃课、抽烟、酗酒。
母亲每个月都会按时寄来生活费和鼓励他加油的信件,但雅也却不知道该努力做什么,他悲观的看待一切,像个愤世嫉俗不谙世事的叛逆分子。
到后来他给母亲打电话的次数也渐渐少了,放长假也不回家,他交了不少朋友还交了女朋友。
浑浑噩噩过了四年,最后却不得不留级,起初雅也想要退学,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还是坚持到了毕业。
只是步入社会的后雅也,前路仍旧一片迷惘。因为没有工作,房产中介根本不愿意租房给他。
迫于无奈雅也只好谎称自己在讲谈社工作,虚构了一个电话号码,单纯的以为自己只要不拖欠房租就不会被发现。
结果从一开始他就拖欠了三个月的房租,为了缴房租他以父亲的名义在金融机构贷款,靠他兼职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他在东京的花销。
尽管母亲偶尔会在经济上支援他,但借高利贷的卡仍多达八张之高,甚至到最后连高利贷都不肯借钱给他。
起初雅也只是想要追求美妙的自由,才来到东京,但他忽略了绝对的自由就等于没有自由。
当雅也弄懂这个道理时,他已经被层层自由束缚的喘不过气。
雅也想起了母亲刚开小饭店时,每次给他写信都充满了朝气和自信,为了抚养自己母亲在很多地方上班。
直到五十多岁才等到了属于自己的店,尽管这家店最终还是关门了,但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年过花甲的她仍然选择在朋友的店里继续打工。
受到了母亲的影响,雅也决定专注于眼下。在接触了各种工作后,终于不再排斥,虽然手里还有贷款,不过每个月都会还掉一部分。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似乎一出生就知道他要做什么,而有的人则需要多费些时间,多绕些弯路才能弄懂其中的诀窍。
05
许是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现在的雅也一有时间,便会用来写文章画插图。
尽管雅也现在的收入虽不算稳定,但母子二人也不用再为吃喝发愁了,命运的齿轮终于卡对了方向,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运转之际。
母亲却在此时检查出了癌症,医生建议切除声带避免癌症复发,但母亲不同意。
母亲做了手术切掉了甲状腺,但她固执的保留了声带,出院后姨妈打算接母亲过去住。
雅也深知母亲这一生,最不喜欢麻烦别人,他也不想让母亲的晚年在寂寞中度过,便提议让母亲来东京和他一起生活。
换做之前母亲绝对不会同意,但这次母亲不顾姨妈们的反对,只身来到了东京。
那天,雅也早早等在站台。在此之前,母亲曾无数次在站台送别雅也,今天终于轮到他来迎接母亲。
她的行李少的可怜,大部分都已经处理掉了,唯独那口做米糠腌菜的缸,被母亲宝贝一样带来了东京。
雅也小的时候最喜欢吃腌菜,母亲经常是半夜起来准备,好让雅也在早上吃到喜欢的食物。
十五岁时他离开了母亲独自生活,十五年后他们在东京的房子里,再次共同开始生活。
尽管一开始他们互相都有点不好意思,但并不妨碍他们享受着这一切,雅也像是要把那些曾经淡忘的、遗憾的事一件件弥补回来。
母亲和儿子,他们之间的立场,似乎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妈妈作为普通人的瞬间时常显现。
曾经,母亲在雅也心中是宛如神祇般的存在,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刻,母亲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鼓励他的人。
但现在雅也察觉到,纵然强大如母亲,也会为她不圆满的人生而发出叹息。
所有的父母都不是生下来就为人父母的,他们就和我们一样,经历过懵懂无知的岁月,也经历过酸甜苦辣的生活,才最终成为父母的。
在故事的最后母亲的癌症还是复发了,这一次她会不会同意手术?大结局又会迎来怎样的反转?答案就留在《东京塔》的最后一章,喜欢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End
《东京塔》是由日本作家利利·费兰克所着的半自传体小说,后经松冈锭司导演改编为同名电影,于2007年被搬上了大荧幕。
文中详细描述了主人公雅也的琐碎日常,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令故事的节奏平静舒缓,但看完全书却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后劲。
母亲如同一只绕着雅也的陀螺。一餐一饭的温情,日升月落的陪伴,会一直转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重读东京塔时,其中一处细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彼时,雅也还在上小学,学校组织没有父亲的孩子去赶海,雅也并不想去,在他的认知中,他有父亲。
只是父亲,并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罢了。
得到雅也肯定的答复后,母亲果断的在同意书上勾选了否。
正是母亲的尊重与理解,维护了处于孩童时期的雅也敏感的自尊心。
极大程度减轻了父母感情破裂对雅也造成的影响,无形中为他树立了健康的人格。
长久以来我都不喜欢“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仿佛一个女人只有成为了母亲,她身上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在我看来说出这样话的人,自己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也不允许别人跳出,既不了解女人,也不了解人。
这个世界上有不负责任的父亲,就会有不负责任的母亲。
当一个女人甘愿付出全部的爱去守护自己的子女时,那是从她柔软的内心中,长出的坚硬铠甲。
并不是所谓的为母则刚,而是她身为一个女人,一个人,最无私的奉献,最伟大的选择。
这样美好的情感,不该被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