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帮助华人电影
①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描述在美华人的电影
《喜福会》,《喜福会》是一部由王颖执导,温明娜、周采芹、俞飞鸿、卢燕、赵家玲、邬君梅等主演的剧情类电影。影片讲述了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恩恩怨怨。
② 一部关于华人移民的美国电影名称
千金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194881/
③ 华裔题材家庭片《喜福会》将拍续集,当年的《喜福会》有多受欢迎
曾经获得了三千二百多万美元的总票房。
电影《喜福会》是由美籍华裔作者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小说以一个恒古不变的母女话题为题材,讲述了母女之间的关系。该电影是由俞飞鸿,邬君梅等当时红极一时的大咖演员倾情演绎的。电影播出后,获得了空前凡响的票房。如今,时隔多年,这部电影迎来将拍续集的消息,观众们也是充满了满满的期待。
华裔题材家庭片《喜福会》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四对居住在美国的华裔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心酸蜕变中,不再卑躬屈膝,不再毫无尊严,成长为新一代的人格和经济完全独立的女性。剧中的琼因为思想上的巨变,母女之间发生了隔阂,当母亲去世后她回国探亲时,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难。
④ 一部美国电影,监狱里有两个厉害的华人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中国大陆 轻松/剧情 114分钟 2014年
《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是由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优酷出品,三方联袂打造,由肖央编剧、执导,香港导演李仁港监制,筷子兄弟肖央、王太利联手出演,是一部致敬李小龙的喜剧动作电影。[1][2]
该片讲述了倒插门被媳妇全家嫌弃的王小帅面临生活困境,决心放下一切实现梦想,于是他找到了老同学肖大宝。两兄弟千辛万苦来到纽约,却阴差阳错卷入了 黑 帮 斗争事件。万般无奈之下两个“老男孩”决定逆袭,会不会惨死他乡就看最后决赛的故事!
最终该影片斩获2.1亿票房。[3]
⑤ 美国关于黑帮争斗有华人参演的电影有那些
最有名的是:杀死比尔
华人刘玉玲在剧中扮演女黑老大石井尾莲,刘家辉扮演黑老大麾下的主力大将Johnny Mo.
⑥ 华人移民史的影片简介
制作方:香港电台(RTHK )
播映方: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播映时间:第一辑:2009年12月12日起,逢周六晚19:30-20:30,无线电视翡翠台播映
旁白:古天农
监制:唐敏明
第二辑:2012年7月28日至8月11日 及 9月8日至15日,星期六晚上 7:35 - 8:30
旁白:郑子诚
编导:陈卓玲
监制:唐敏明
第三辑: 2014年1月25日开始,逢星期六晚七点半至八点半,于无线电视翡翠台及港台电视31播出。
旁白:郑子诚
监制:唐敏明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曾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每个朝代出于不同的背景,中国人或为经商,或为谋生,或为逃难,一批又一批地选择离乡别井或被逼漂泊异地。他们的血泪史与中国的历史紧紧相扣。
海外华人不是我们的陌路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先辈的影子,看到中华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验,感受到中华儿女坚毅的精神。 华人远赴重洋开垦北美,已超过160年历史。
淘金梦碎,铁路魂断,金山客换来的是多少屈辱与悲鸣?
“困囚木屋常愁闷,忆别家乡月几圆。”没有天使的天使岛隔绝了华人团聚的路,却禁不了华人以诗抒怀,墙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尽失望、沮丧与愤懑。
漂泊他乡的华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瘪种子,几许挣扎才能茁壮成长。排斥、猜疑、歧视,曾令多少华人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2009年12月12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一集)华工血泪史
现今,全球海外华人总数约三千万人,当中八成在东南亚地区生活。
华人移居当地的高峰期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至二十世纪初,大部份皆是以华工身份,飘洋过海到南洋各国工作。华工经历了许多辛酸故事,尤以“卖猪仔”一段最为惨无人道。
节目会走访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访问曾亲历此段历史的人,或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诉说当年的移民故事。
2009年12月17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二集)华商致富
华商型移民早在 18世纪时已成为主流,例如:泰国的潮州人、菲律宾及爪哇等地的闽南商人。从文字记载,最早于宋朝已有中国人到南洋做生意,由于中国商人在南洋营商经验丰富,所以当南洋地区陆续成为殖民地之后,殖民地政府还是需要华商的帮助,经营转口贸易以至发展当地工业等等。由于华人拥有财富甚多,在当地影响力亦甚大。
2009年12月26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三集) 华侨救国
国父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说华侨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除了金钱的支援,也有直接参与革命行动,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华侨。不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华侨虽身在异乡,但心系祖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2010年01月02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四集)同化与包容
在20世纪前,东南亚政府大多采取“以华人管理华人”方式,最重要是华人按时缴税及维持社会稳定。但有时也因为华人人数太多,令殖民地的统治者感到不安,马尼拉的排华活动早在明朝就开始。不过,大部份东南亚的华人都会顺从当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参与政治,他们始终认为终一天都会告老归田,返回故乡。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同时新中国亦成立。由于政治的问题,华人不能像往日一样自由游走于南洋和中国之间。当华人选择长居异乡,便开始面对同化、身份认同等等的问题,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排华的情况。
2010年01月09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五集)桑梓之情
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对家乡建设,关怀同乡子弟,为家乡以至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他们已由早期侨居他乡的“华侨”过渡为海外华人,在文化、习俗上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同时也是居住地的国民。华人从政治泠漠变为开始参政,也关心对当地的建设。 2012年7月28日 翡翠台 第一集﹕从大众传媒看美加华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加的政治漫画里,总是见到华人拖着长辫、一脸阴暗的形象。
1913年出版的傅满洲小说,在英美大受欢迎,随后更被荷里活拍摄成一系列电影,可是傅满洲却是秃头、面目狰狞的邪恶化身,是否代表着西方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推理小说主角陈查理,于1926年开始也在美国拍成一系列受欢迎的电影。陈查理性格平静,待人卑恭,但常常用蹩脚的英语,又是否和傅满洲一样丑化了华人?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龙年》将华人定性为黑帮,引起辱华的批评…
美国华人的形象长时间被大众传媒所扭曲,直至80年代王颖用写实手法拍摄电影《寻人》,反映华人社区多种的生活面貌,因为他明白“媒体代表了一切”。
透过昔日漫画、纪录影像、电影和导演王颖的采访,看华人从淘金时代到今日在美加生活的演变及社会地位变化。
2012年8月4日 翡翠台 第二集﹕华人.铁道.人头税
1865年,第一批华工加入兴建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至1866年,在美华工人数超过十万,他们被誉为“美国之真实开路先锋”。另一方面,1881至1885年间,加拿大政府采用美国的经验,引入超过一万五千名华工,修建横贯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华人收到的工资只及白人的一半,却要在洛矶山脉的高山上,负责兴建最险要的路段,除了开山劈石,还要放置炸药,其间千多名华工不幸丧生。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让加拿大东西两岸连系打通,意义重大。然而,华人贡献虽大,但未获善报,反而换来唾弃。
加拿大铁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遇上经济萧条,于是政府通过《华人入境条例》,对每名华人移民每征收50加元的“人头税”,目的是阻止华人的涌入。到1904年,“人头税”涨至500加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华人两年的工资。饱历歧视、屈辱的“人头税”苦主及其家属,纵然垂垂老矣,如何紧握拳头争取应有的尊严?
2012年8月11日 翡翠台 第三集﹕没有天使的天使岛
“中国佬必须滚开! 他们正在抢占我们的工作!”
1870 年代初,随着铁路完工、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美国排华风潮开始。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
1910年,美国当局开始于加州天使岛设立移民站,对凡经太平洋入境而受怀疑者 (当中以华人居多) 进行关押审问。审问问题苛刻刁钻,反复多轮,华人稍一疏忽回答错误,随时被遣返,羁留期间遂变成黑暗和恐布的日子。
有人受不了自杀,有人在墙上刻下诗句,以诗抒怀。今日从天使岛发现的数以百首华人诗词,正正是美国排华历史的见证。
无论是从天使岛羁留所离开进入美国的华人,还是被遣返的华人,天使岛对他们来说都是生命的烙印。
2012年9月8日 翡翠台 第四集﹕甜酸骨与洗衣店
当淘金热消退、铁路完工之后,大量华人从事当时被视为厌恶性行业的洗衣馆。根据1900年加州人口调查报告,近两成华人从事洗衣店,可见此行业之兴旺。可惜这触发白人不满,加州政府推出多项针对华人洗衣店的行政措施,例如三藩市政府于1872年向洗衣店征收担挑税,用以打击惯用担挑的华人。
及至1920年代,华人又纷纷转移经营唐餐馆。在缺乏中国食材之下,如何泡制出受当地人欢迎的中国菜?为什么早期有些唐餐馆除咗有食物供应,还有乐队伴奏?而一道简单菜式“炒杂碎”,连华人都甚少点来吃的,又如何风靡白人?海味店常标榜的金山虾米原来是一段华人虾村的故事。
早年美加华人在低下阶层挣扎,他们的经历正像当地唐餐馆必备的菜式“甜酸骨”,甜甜酸酸,既有辛酸的一面,亦有甜美的结果。
2012年9月15日 翡翠台 第五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韩战年代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间风云变色。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身处异乡的北美华人,遭遇不一样的转变。
二战前的加拿大,对华人处处歧视,即使在当地出生的华人亦只是二等公民,无投票权。当二战爆发,有华人不理家人反对,自告奋勇加入军队,毫不畏惧地在枪林弹雨中作战,为的就是一个原因﹕军人可以享有投票权。为国出征终于令北美华人在战后获得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与尊重,提升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美关系迅速倒退。及后韩战爆发,中国于1950年10月正式介入,中美关系尤其紧张。从1951年10月起,美国司法部就不许学习理、工、农、医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中国留学生顿成禁运的战略物资。部份中国留学生为求回国,走过曲折的路﹔也有留学生因为这措施而留在美国发展,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至于北美华人若曾参与左派组织,或支持由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便会受到诸般调查,甚至起诉。政局暗涌处处,处身夹缝中的北美华人往往身不由己。
⑦ 为华人电影赢得第一座“奥斯卡”的影片是什么它的主创人员都有谁
“我就好像是个电影的奴隶,通常是题材来找我,如果一个题材是我有兴趣的,又是我不懂的,我就会想去做做看,透过电影来寻找人生的答案。”——李安 为华裔电影人捧得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可以说是“十年磨练,终成正果”,如今身为好莱坞最高身价的导演,在各大电影厂有呼风唤雨之势,这其实是李安多年来慢工细火、不焦不躁坚持下来的必然结局。然而,今日无限风光的李安,其三十余年的电影之路竟是满途坎坷的,从他19岁违背父亲意愿走入电影学院的时候就开始了。 李安获奖记录: 1992年因电影《推手》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 1993年因电影《喜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3年因电影《喜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5年因电影《理智与情感》获美国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 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美国“导演协会奖” 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⑧ 讲美籍华裔的电影
美籍华裔在中国的电影较少,在美国的有几部较不错的。
《面子》 【强烈推荐】
外文片名:Saving face
导演:伍思薇(Alice Wu)
编剧:伍思薇(Alice Wu)
演员:杨雅慧(Michelle Krusiec)、陈冲(Joan Chen)、陈凌(Lynn Chen)
出品国/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2004年
片长:91分钟
《喜福会》
英文片名 The Joy Luck Club
片长 139 min
国家 美国
上映时间:1993年
导演 王颖
主演:温明娜 邬君梅 周采芹 卢燕 赵家玲 俞飞鸿
《推手》
英文名:Pushing Hands
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王莱 王伯昭 李涵 黛博拉·史赖德
地区:中国台湾
时长:105分钟
出品日期:1991年
获奖情况:199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有潜力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1992年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喜宴》
英文片名 The Wedding Banquet
片长 106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台湾
出品日期:1991年
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赵文瑄 金素梅 归亚蕾
《刮痧》
国家/地区 中国
导演 郑晓龙
演员 梁家辉 蒋雯丽
出品 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公司
片长 100分钟
上映 2001年
《人在纽约》
导演: 关锦鹏 (Stanley Kwan)
主演: 斯琴高娃 / 张曼玉 / 张艾嘉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美国
上映日期: 1990
⑨ 能推荐一下关于美国移民的电影吗关于移民的也行,谢谢了。
关于美国移民的电影:千金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千金》由Nancy Kelly执导,赵家玲(阮兰丝)、克里斯·库柏 、迈克尔陈茂波 等主演。
影片根据林露德的第一部同名传记小说改编而来,历史上确有其人,讲述了一个华人女子在18世纪美国西部淘金时期艰苦奋斗的故事。“千金”波莉·比米斯(Polly Bemis)原名纳顺·拉鲁(Lalu Nathoy),1853年出生于中国华北地区中蒙边界的一个农民家庭。为了生计,拉鲁的父亲被迫把她卖给了土匪,换回两袋种子。后来在美国拉鲁再次被人贩子以2500美元卖给爱达荷州沃伦(Warren)镇的一个华人小酒店主。最后白人查理·比米斯用玩扑克牌赌博的办法从酒店老板手里赢得了她。受过良好教育的比米斯是新英格兰名门之后,他给了波莉自由。不久,比米斯被一矿工用枪击中,是波莉用剃须刀把子弹挖出,救了他的性命。后来波莉和比米斯结了婚,两人在鲑鱼河(Salmon River) 边的峡谷底开辟了农场。波莉用她的中草药为孩子们治病,深受当地人们敬爱。波莉·比米斯于1933年在美国爱达荷州逝世。
⑩ 有关华人在美国或加拿大的电视剧、电影。
《上海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