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切腹在日本的地位
Ⅰ 为什么切腹自杀会成为日本武士最光荣的死法
这主要是文化习俗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了"武士道精神",这种精神是勇气和决心,还有忠诚的代表,日本武士认为腹部是人灵魂的居住地,切腹放出灵魂来使别人看到自己的忠诚和决心,久而久之被认为这是一种最光荣的死法。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国精神被灌输到日本军人当中,一旦自己失败或者其他的原因,日本有武士精神的军人都会选择用切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在日本投降之后,那一段时间,切腹的日本军人特别多。
Ⅱ 电视剧中的日本武士为什么要切腹自杀
加思曾写道:
丧誉之时,死是解脱。
一死了之,永避羞辱。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他曾借布鲁图之口说:“你凯撒的魂魄显现出来,把我的剑转过来刺进我的腹部吧。”由此可见,切腹,由来已久。
日本古代解剖学认为腹部是灵魂和感情的居所。无论是摩西笔下的约瑟为其弟而心肠如焚,还是大卫对上帝不要忘记他肠子的祷告,都印证了流行于日本关于灵魂寄居腹部的信仰。
切腹的逻辑,“我将打开灵魂的居所,让我看看里面的模样,是清是浊,还请自己判断。”
在日本,切腹并不是单纯的自杀方式。同时也是法律和仪式,他是武士用于抵罪、谢过、避辱、赎友、表忠的方式。它还是作为一种法律上的刑具,执行时配以庄严的仪式,成为一种完善的自我毁灭方式。
切腹时要端坐。端坐,是日本的一种独有的坐姿,脚膝盖和脚趾贴地,身体重心压在脚后跟。自杀者至死都要保持这象征着尊严的坐姿。切腹者先脱去上衣,将刀扎进左腹,然后把刀拉回右腹,再拉回来,并向上划。在这如此折磨入魔的过程中,切腹者仍保持面部的肌肉一动不动。
对于武士而言,急于赴死或贸然求死同样卑怯。武士道教导:以超常的忍耐与心灵纯净来承受,并勇敢面对一切灾难和逆境。
他们认为真正的荣誉在于完成上天的使命,即便如此,死亡也决非耻辱,反之,为回避上天所授予的使命而死去的,完全是懦弱的。托马斯布朗爵士的《医学宗教》中有一段与武士道箴言完全一致的描述:“蔑视死亡是勇敢的行为,而在生比此更可怕时,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敢。”可见,武士道的精神在于隐忍,而不在于自杀。
切腹在日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莫塞里教授《自杀论》的作者,给予切腹崇高的地位,他说:“如果自杀伴随着剧痛或绵延不绝的痛楚, 99%的情形都是处于狂热与疯癫的精神错乱,然而,正常的切腹却并非处于狂热巅峰与激动,而是出于完成该行径所必需的冷血和克制。”
如今,尽管切腹在日本法律层面上已不存在,但这种独特的壮举及其带来的影响,还存在于日本人的思想深入,很多日本人有此种崇拜。
电视剧中出现的切腹自杀,可以很好地解释了。
Ⅲ 切腹的电影
(Seppuku)(1962)
导演:
小林正树Kobayashi Masaki
主演:
三国连太郎Rentaro Mikuni
仲代达矢Tatsuya Nakadai
类型:剧情
更多外文片名:
Harakiri
片长:135 min
国家/地区:日本
对白语言:日语
发行公司:Signal International
上映日期:1962年9月16日 日本 故事背景是在宽永七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的时候。当时由于家光实施中央集权,削弱了许多诸侯大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浪人,即失业武士。造成当时常有一些浪人,跑到诸侯家,表示要在玄关切腹自杀,而诸侯则用钱打发他们走,这于是成为当时流行的敲诈手段。
宽永七年十月,一名叫作津云半四郎的浪人来到名门井伊家,要求在庭前切腹自杀。家老斋藤勘解由讲起了来此提出同样要求的千千岩求女的事情——家老欣然应承了求女提出要求,然而在为他准备好一切后,求女却又用再等一、两日来推托,后来众人发现他携带的原来是一把竹刀便逼他以竹刀切腹,求女不堪痛苦最后咬舌而死。原来求女是半四郎的女婿,他为了给妻儿治病,才出此策酬钱。半四郎呵斥那些人不问缘由就逼他切腹,所谓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虚饰。井伊家的武士们围住了半四郎,武艺高强的半四郎奋勇地砍倒了几个家臣,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到。最后,半四郎切腹,因此而死的家臣们被说成是病死,井伊家的勇武之名依然响彻四方……
影片根据泷口康彦的小说《异闻浪人记》改编,围绕展现武士道精神的终极形式——切腹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导演通过这个故事,对武士道精神做了一番讨论,批判了所谓武士的体面这种虚假可憎的东西,讴歌了贫困武士坚守尊严的精神,同时对他们的不幸生活遭遇表示出深切的同情,揭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发人深省的杰作。本片在戛纳电影界上获得了赞誉,在日本国内赢得了每日电影评选的最佳影片奖,出演半四郎的仲代达矢凭借此片获得了数座最佳男主演奖奖杯。
Ⅳ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切腹》
《怪谈》名字只是给人感觉恐怖兮兮的鬼怪故事,很多人会被《切腹》的片名吓得发寒,好比同学凑过头来看,一见“切腹”两个字立马说怎么能看这样变态的片子呢。那眼神就跟我有不良癖好似的,当然我不会傻得像《蔓延》里的D碟贩子说“这是艺术”……
哎,这怎么说呢。
日本导演小林正树(1916-1996)拍的片子不多不少,《切腹》属于看完一部就少一部的好片,相当值得再三观赏回味。《切腹》和《怪谈》,两个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那些年(上世纪60年代)可是大师如云,罗伯特.布列松、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维斯康蒂,小林正树绝非滥竽充数之辈,其成就与风格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对于仲代达矢的演技则钦佩得五体投地,他独身进入井伊家的坚定决心、感情饱满的话语、以身试险的狠劲都让人印象深刻。想象下就不可思议:30岁的他演完一个50岁的老浪人,2年后在小林正树《怪谈》的《雪女》一章中又变成了纯情怕事的小青年,这等演技让人实在是无以复加的折服。前有《人间条件》和市川昆的《键》,再有《夺命剑》、《大菩萨岭》,简直是分身术般的神奇,更不必说后来与黑泽明合作的《影子武士》、《乱》等等。
影片中他回叙那段的演技展现得淋漓尽致,女儿初嫁,哄外孙时难以掩饰的幸福,在女婿家落入困境后的心急如焚。天伦之乐美好的毁灭把这个老浪人逼上了绝路,独立于天地间再无可眷念。
正如仲代达矢所说,除去注重真刀实感的打斗外,影片剧情是非常安静的。《切腹》的故事很简单,因此保持住悬念相当重要,多说无益,最好不要看简介,单听片中人物娓娓道来的感觉便很有故事味。
《切腹》究竟好在哪里,首先桥本忍的剧本非常出色,大时代背景穿插小人物的悲剧,有武士道精神又不落俗套。影片充满悬念又立意鲜明,远离残忍又有所指。
有人说津云半四郎的回忆叙述未免沉闷罗嗦了些,可正是他的欲言又止、再三拖延切腹,事实在最后全盘抖出的一刻,御家老也是坐不住了。一切主动权根本就是掌握在津云半四郎手上,他要为女婿讨个说法,同时又警告着听他讲述的武士们“也许我的今天会成为在座某位的明天”。
津云半四郎要求切腹的悬念的确有所遮掩——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先经御家老讲述,用意是揭穿老浪人的“诡计”;在津云半四郎几次要求助手无果时,通过他口中得知似乎他是因朋友遗言嘱托来为千千岩求女寻个说法;到最后他才道出自己家破人亡的事实。把影片倒回竹刀切腹的场面,对于千千岩求女而言实在是残忍到极点(并非场面本身残忍),想象他身上背负的重任、身为武士却卖刀的愧疚还有自杀时耳边的嘲笑,也难怪老丈人对于苦命女婿的遭遇实在无法容忍,遂以只身之力撼动权威。
津云半四郎和泽泻彦九郎决斗一段草木含悲,风云变色,天地为之动容的意境绝没有因为黑白影像缘故有任何失真,比起老谋子展现决斗时极尽色彩之能事更不逊色。
插叙与回叙的运用,平稳而流畅的镜头,小到井伊家的滑门,大到决斗时的天色,影片在演员、摄影、布景、配乐上都是顶尖水准,它的主旨对武士尊严甚至可以说带有讽刺,武士尊严再重要,也比不过亲人的幸福,老浪人津云半四郎面对接连打击,转眼间孑然一身。他以只身之力挑战井伊家的权威势必是以卵击石,在史书记载中他的事迹也被抹去。以镜头注视的井伊家祖传盔甲开篇又终止于盔甲的散落一地,以《井伊家觉书》念白开始又结束于《井伊家觉书》的记录,内容生动翔实,结构上工整完美,人物形象饱满。
Ⅳ 有一部日本电影有点一个日本武士在将军门口刨腹的什么电影叫什么名字
摘要 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Ⅵ 日本武士所谓的“切腹”是为了美化侵略
切腹,这是一种日本武士特有的自杀方式。在一般的说法里,看起来残忍的切腹在武士眼中犹如徐徐飘落的樱花般凄美艳绝。武士们用刀切出一条生死分界线,使自己超越了死亡。根据日本人自己的宣传,切腹的起源相传为公元989年的一个叫藤原义的恶棍,当其恶行败露遭到官兵围捕时,选择了用刀插入腹部,将腹部一字切开,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兵倒地而死,这可能是日本第一个死于切腹之人。
切腹的盛行则是在镰仓幕府以后,通常为作战中丢失阵地而引咎自杀,或不想被俘虏而采取切腹自杀。到了江户德川幕府以后,在幕府的推动下,切腹亦制度化,成为了武士的特权。除了自杀以外,切腹也用作犯了罪的武士的“赐死”,与其他刑罚相比,“赐死”的自杀可以维护死者的名誉和尊严,较为体面。
此后,武士道又与军国主义结合起来,成为日本政府鼓吹绝对效忠天皇和对外扩张的精神武器,从而使日本具有更加疯狂的侵略性和野蛮性。日本国民完全被武士道所奴化。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天皇发布《人的宣言》申明自己是人不是神,否定天皇的神格化,这才动摇了明治以来武士道存在的依据和理论基础,明治武士道宣告崩溃。
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武士道遭到绝大多数日本人的唾弃。以电影《切腹》为代表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对武士道进行了反思和控诉。但是武士道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如果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仍能死灰复燃,这是人们应该警惕的。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李梦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Ⅶ 为什么日本人崇尚切腹
因为日本人认为人的灵魂寄居在体内腹部,切腹就相当于奉献自己的灵魂。这样无论生前做过什么,死后都会受人尊敬,所以切腹在曾经的日本文明中属于体面代表尊严的死亡方式,死的有荣誉(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切腹)。
另:不要被影视剧误导,在那个时期,切腹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用枪自杀,为了不承受更多的痛苦,也为了避免疼的大喊大叫,有失身份。比如神风特攻队创始者大西垅治郎切腹后过了15个小时才死,可想而知有多难熬。(此类属于无介错人)
Ⅷ 切腹的介绍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这种行为不能不提,他们认为这是光荣赴义。切腹虽然是很痛苦的,事实上这种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开自己的腹部。由于自己除去内脏过于可怕,所以切腹的方式最后做了修改,变成由切腹者自己划上一刀。第一刀切开腹部之后,由朋友或可信赖的家臣立即补上一刀,砍下切腹者的头。这种来担当补刀的行为的人称之为介错,担任介错的人是非常的荣幸的。切腹并非日本唯一的正式自杀方式;1962年,导演小林正树执导了电影《切腹》。
Ⅸ 在日本文化里切腹代表着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精神叫做“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切腹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一种典型行为。在日本武士的心里,他们认为切腹是一种光荣赴义的行为。虽然说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这种精神是非常英勇的。
切腹的过程是十分残忍的,原本切腹自尽是指自己切开自己的腹部,除去自己的内脏。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过于残忍可怕,所以后来对于切腹的方式做出了一些修改,切腹者需要在自己的腹部划上一刀,然后再由自己信任的人补上一刀,切下头部。这就是日本最为正式的一种自杀方式。
由此可见,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数选择切腹自尽的人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圣洁的灵魂,证明自己的清白,身赴大义,而选择切腹自尽。